“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06798 上传时间:2024-03-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城市振兴发展战略,把城市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依据教育现代化2035“十五五”教育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一)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成就十四五时期,深入落实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办学方向,推动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实现优质化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型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教育惠民政策高标准落实。全面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推进教育精准扶贫,

2、构建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面、立体、精准的贫困生救助资助体系。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5%,其中农村普惠覆盖率为100%;全面实现有园上,上好园。落实贫困学生应助尽助,深入实施饮用奶、爱心午餐等营养改善计划,充分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残障学生、留守儿童等接受义务教育。不断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同城就学和升学待遇,特殊教育办学水平得到提升,城乡、校际教育差距明显缩小。教育教学质量高水平提升。坚持五育并举,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示范校、特色校创建活动,培育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示范校,深化系列教育,全面推进文明城区、文明校园创建工

3、作,成功塑造德育活动品牌,体育美育工作效果明显,育人实效明显增强。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实现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全覆盖;启动实施中小学英才计划,注重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发展。劳动教育持续加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实施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特色大学和特色学科建设等工程。教育信息化扎实推进。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建设智能化、物联化、感知化的教育生态系统,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业务的深度融合,促进学习者开展智慧学习。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水平与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深入推进管理信息化,从服务教育管理拓展为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教

4、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全面提升。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加强信息化培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升。教育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实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支持计划,支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00个、创新人才300名。立项建设中等职业教育领航学校5所,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5所,优质特色职业学校5所。社区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所有市(县)、区均建成省级以上社区教育示范区社区教育中心和村(居)民学校100%通过省级标准化验收。职业技术学院入选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计划和专业群建设计划。教育质量稳步提升,高中教育全面而有特色,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断深

5、化,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教师队伍素质稳步提升。以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教职工编制管理,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保障教育质量第一要素的基础性工作,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教师培训、轮岗交流和考核,建强新时代教师队伍,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名师数量不断增加,校长专业视野得到拓展,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加大乡村教师培养力度,教师来源渠道更加多元,教师队伍素质持续提高,结构逐渐改善。健全教师保障长效机制,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二)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教育公共服务跟不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要求,校点规划布局还不够优,教育功能配套水平还不够高,名校建设推进还

6、不够快,与教育示范区建设有差距;教育创新发展跟不上教育多维改革同步推进新要求,教学资源建设不充分,集团化办学、学区制改革深度不够,“智能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支持”效果还不明显,优质教育资源还没实现全覆盖,教育一体化、均衡化发展尚需加强,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仍然存在;中等职业教育学位不足和专业教师缺乏的困境急待破解,高等教育整体层次不高,区域优势不明显,与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地方教育发展、支柱产业发展和文化创新的契合度不高。教育资源配置与结构还存在短板,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现象明显。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契合不紧密,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创新能力不够强,人才培养方案落细落实不够,实践实训设施不够,

7、学生本地就业率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十五五时期是教育进一步补齐短板,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多做贡献的关键五年。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教育要更好地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教育必须在落实教育方针、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有新的作为;必须在实现教育现代化2035的总体目标上补齐教育发展短板,推进教育发展更加公平、更加普惠、更加优质上有新的担当,以更加强烈的担当加快高质量发展,为纵深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发展思路(一)指导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战略部署,以立

8、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大力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着力补齐短板、铸造长板,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优化教育结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更好发挥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2035年奋斗目标夯实基础。(二)基本原则坚持全面领导工作。加强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完善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牢牢把握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持续加强教育系统制度、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教育公意性,建设现代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顺应群众对优质教育的热

9、切期盼,及时研究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质量为先、内涵发展,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将新发展理念贯穿教育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把科技发展、人才培养、增强创新更好结合起来,为现代化建设集聚人才优势、培育创新动力。坚持教育统筹推进。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同时,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提升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推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养急需人才,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10、,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统筹发展,形成与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发展新格局。(三)主要目标到2030年,教育体系结构更加完备,教育体制机制更趋合理,保障更加全面,服务更加高效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公平质量不断提升,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矛盾有效缓解,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明显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显著增强,技能型社会、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综合实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现代化教育强城建设走在前列。体系结构更加完备。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形成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6%,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

11、园在园幼儿比例达到90%,九年教育巩固率达到99.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3%,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质量协调发展。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念面推进素质教育,师生配比、班级学额、设施设备等保障条件持续改善,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发展观普遍确立,教育内涵发展水平显著提高,适应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完善,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身体素质,教育信息化和投入等要素水平明显提升。坚持教育服务导向。推进多元办学格局,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体教融合不断深化推动教育向社会开放,促进教育体系与科技体系、产业体系、社会体系有机衔接,不断优化同新发展格

12、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高水平职业学校建设成效明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体系日益完善,技能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现代化建设集聚人才优势、培育创新动力。教育公平有保障。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公平有效,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实现均等化,教育布局结构与人口变化、新型城镇化等相协调,教育资源配置科学合理,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破解,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少年儿童受教育机会得到更好保障,扶困助学体系完善,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民生,人民群众在教育方面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进一步得到提升。三、发展任务(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质量增强思政课程实效。在推进教育

13、现代化过程中,深入贯彻总体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发展道路,坚持办学方向,在实践中增强教育系统各级功能和组织力,确保决策部署有效落地落实。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建立健全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共享机制,组建一体化建设联盟,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构建完善的德育H作体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阶梯式推进德育H作队伍专业化发展,组建德育工作核心团队,打造德育名师H作室,探索实施德育导师制。创新德育课程内容,

14、健全课程德育体系,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德育校本教材。深化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建设,擦亮积极德育品牌,讲好建班育人故事,形成具有特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育人范式。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指导,深化家校共育,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形成家庭教育精品课程,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家庭教育支持网络。加强职业学校教育。落实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技能社会建设的意见,突出德技并修,树立崇尚技能的价值导向。全面加强职业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推进技能社会文化建设,建设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示范学校,建设职业教育文化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开展职业意识及通用技术技能教育,推进职业体验教育,弘扬劳动

15、光荣、技能宝贵、创造时代风尚,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机制。推动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在中小学深入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开学第一课”等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仪式感强的教育活动。每年选树在中小学德育H作中表现突出的集体、个人、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和优秀班主任,遴选一批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形成大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家庭社会横向联动的德育工作格局。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加强校园网络文明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主题实践活动,发展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加强提升学校

16、体育美育。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和体教融合,加强体育场地场馆、器材师资配备,严格执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大力推动体育特色项目提升和足球、篮球等运动项目教学改革试点,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推动每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报告书制度。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等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培养。全面提升学生健康素养。切实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推动提升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完善初中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制度,大力加强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保障学生劳动时

17、间,开齐开足劳动课程,提升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水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配齐配好中小学心理教师,以教育和学生发展指导为重心,健全学校心理辅导服务体系和心理预防干预机制,加强社会心理服务资源整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协同水平。全面推动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落地见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三)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全面营造协同育人环境。强化家庭育人基本责任,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构建学校和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镇村、家庭协同育人格局。推进家社协作,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促进全社会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密切家校合作加强对家长的教

18、育指导服务,发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功能,常态化开展家长会、学情分析会、家长开放日、校长接待日、家长参与学校决策等活动,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四)促进各类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坚持普惠、优质发展的原则,着力补短板、提质量,积极创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城区。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扶持发展非营性民办普惠园,规范发展民办幼儿园,形成公办为主、民办非营性为辅、营性为补充的学前教育体系。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加强0-3岁家庭教育指导,积极提供多种形式的科学育儿指导和服务。坚持新建幼儿园以公办为主,优化办园体

19、制结构。大力实施公办优质幼儿园集团化办学,推进公办优质幼儿园通过承办新园、举办分园等形式,拓展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学前教育师资建设。按“两教一保”配足配齐保教人员,探索公办幼儿园多元化的用人机制。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实施课程游戏化项目,科学推进幼小衔接。坚决扭转和治理“小学化”倾向,全面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条件,加强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确保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全面达标。整合优质资源,健全城乡对口帮扶机制,推动集团化办学、联盟办学、镇村一体化办学,充分发挥“名校”“名师

20、”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区)建设,维护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年度评估,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创建。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深化义务教育城乡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乡村义务教育水平持续增强。加快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办好家门口的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一校一策达标计划,建立消除超大规模学校和大班额的长效机制。推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实施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推进义务教育从

21、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认真落实“双减”政策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确定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及难度,加强作业管理,提升课堂效率,优质开展课后服务,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建立学习困难学生个性化帮扶机制,确保学生不因学习困难而失学。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依法推进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常态化、制度化。健全义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监测评估制度,提升义务教育内涵建设水平。抓细抓实控辍保学工作,切实保障随迁子女、留守儿童等群体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持续推进特殊教育发展。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推进普通学校融合教育发展,支持特殊教育学校拓展学段

22、服务,科学规划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切实保障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强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的指导、管理与研究促进“普特融合”,提高融合教育教学质量。配合相关部门建立专门教育学校,把专门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完善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建立特殊教育、专门教育支持体系。加快优化高中教育资源。深化高中学校办学体制、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改革,合理修订高中阶段学校改革方案,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支持示范高中加快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发展机制,支持示范高中多种形式培养特色创新人才。构建选课走班制、多样化课程体系,积极适应新高考改革。优化课程结构,以课程标准为指引,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

23、育体系。研发特色校本课程,加强综合型、研究型、活动型课程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中学校与高校、教科研院所,共同开发创新课程。探索普职融通高中、综合高中和体艺特色高中等办学模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健全选课走班运行机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缩小教育教学质量不平衡差距。加强与社会场馆基地、科研院所的合作,扩大办学资源,集聚办学特色,完善普通高中特色化办学支持体系,满足社会各项事业对人才多元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加大教学研究和指导,健全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合理规划生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坚持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基本定位,建立紧密对接各产业链、生

24、活各领域和人口各年龄段的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大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和设施设备投入力度,集中力量办好职教中心,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面达标。加强文化知识和技能基础教育,注重为高等职业学校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强化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推动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重点办好服务地方发展的品牌专业,将专科层次高职学校建设成为集就业、升学、培训、创新于一体的区域技术技能教育资源集聚地。构建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稳步发展层次职业教育,高标准建设职业学校和专业,保持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不变、培养模式不

25、变、特色发展不变。支持优质专科高职学校围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需求举办层次职业教育,鼓励应用型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相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严格执行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探索开展层次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完善基于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建设标准,完善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五)深化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深度产教融合发展。持续推动建立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发展路径与模式。支持建设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重点培育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一批

26、高水平产教融合园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育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产教融合专业联盟和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支持建设示范性产教融合型职业院校、基于产教融合示范性产业学院,支持一批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产教融合项目。鼓励职业院校联合高等学校、行业骨干企业共建产教联盟,鼓励中高职和行业企业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支持发展一批品牌化、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将校企合作作为基本原则纳入职业学校章程,支持和规范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引企入校、引校进企,支持企业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形式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学校、产业学院和职业培训基地。支持产教融合型企业

27、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率先成为产教融合型企业。根据办学成本获得合理回报,探索建立企业成本补偿机制,对企业举办的职业学校按规定给予支持。加强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建设,分行业出台和落实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促进校企需求精准对接。(六)全面加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持续提升教师师德师风水平。加强教师理想教育,不断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创新教师思想教育方式和方法,建强壮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强校园文化阵地管理。全面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根据新时

28、期师德建设新特点,创新师德建设方法,增强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学校把师风建设与教风打造、校园精神塑造整合起来,强化每一个教师师风意识。持续开展师德师风提升、巩固系列活动,不断丰富和完善工作机制。全方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与优质教育资源合作,提升名优教师培养培训水平。支持师范学校优化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强化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训练。提升教师教育保障水平,采取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吸引优秀青年报考师范专业。持续实施乡村教师培养与奖励计划,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强化班主任工作激励机制,实施班主任育人能力专项培训,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把班主任H作量纳入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计算。推行校长职级

29、制,努力造就一支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高素质专业化校长队伍。加大校长特别是乡村学校校长培训力度,开展校长国内外研修,建立校长(园长)后备人才培养制度。加大名师名校长引培力度。健全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省级以上名教师梯队培养机制。(七)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强基础应用环境建设。加快发展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建设教育信息化应用生态环境,优化教育信息化管理治理水平,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成教育网络指挥中心和智慧教育云平台,形成较为完备的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创建“互联网+教育”示范区,以教育信息化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基础提升

30、工程,加强网络接入增速、校园网改造、无线网络覆盖、云计算保障能力、云桌面应用、网络安全保障等工作。进一步完善教育网络指挥中心建设,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贯彻实施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加强多媒体终端、移动终端配备,提升中小学普通教室信息化配置水平。加快智慧(数字)校园”建设,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校园智能化改造,构建云、网、端一体化的智慧校园环境,推进基于物联网的校园感知环境、智慧安防、智慧后勤建设,试点建设智慧校园”标杆校。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学习环境,加快建设智慧教室、智能实验室、在线课堂、虚拟实训环境、数字场馆、智慧学习中心等智能学习空间。推进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提

31、升教育信息化管理与治理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利用5G、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推动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仿真实验、在线知识支持、在线教学监测等广泛应用。推进网络学习空间的常态化应用,提高在课堂中的使用率。开展基于大数据的课堂分析、学习分析试验,开展过程性记录与评价,探索形成大数据应用于个性化教与学的成熟方案并逐步推广应用。深化信息技术在新教育模式中的应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综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市、县、校一体化信息化应用。完善数据管理办法,规范数据标准,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数据上云,促进数据整合共享和服务。建设市级教育大数据中心,

32、实施各学段学生、教师、学校基础数据库建设,构建规范统一、互联互通、安全可控的教育数据开放体系。实现校园管理与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应用全覆盖,加快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生涯规划系统、走班排课系统、网络阅卷系统等应用。强化教育网络安全监测和防护,打造网络文明校园,确保教育网络安全。推进数字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学校信息化应用统一解决方案,按照“定标准、搭平台,企业做产品、保运维,学校采服务、建资源”的模式,规划学校信息化基础应用平台,推广基础平台与功能相结合的个性化业务解决方案,引导学校将主要精力用于教育教学和开发教育资源。深化数字教材建设及应用,促进课堂教学中的智能应用以及个性化资源的支持服务。

33、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中小学对接,加强线上优质资源推广应用。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协同服务,实现公共资源、特色资源、精品资源多渠道多途径共享。推进常态化课堂应用,有效缩小城乡、校际间优质资源和教学质量差距。(八)构建社会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完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加快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健全全民终身学习政策制度体系,建立统筹、相关部门和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终身学习H作推进机制。完善终身教育学习成果转换与制度,实施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发挥开放大学办学体系优势,提升市、县级开放大学办学能力与公共服务水平。健全终身学习服务机构办学水平评估机制,对符合条件的社会培训机构通

34、过多种形式给予支持。积极创建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乡村,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广泛发展多层次教育培训。构建全体劳动者职业培训体系,加强职业培训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开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培训项目,重点面向企业职工、院校学生及产业急需的技能人才等各类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支持办好涉农专业,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科技进步的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农村教育、妇女教育,广泛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规范发展社会培训,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类教育培训。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构建完善覆盖城乡、多层次、多形式的老年教育办学体系。提升老年教育服务能力。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老年教育服务体系

35、,建好办好现有老年教育机构,以开放大学体系、社区教育办学网络和养老服务体系为依托,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老年教育推动部门、企业、院校举办的老年大学面向社会开放,支持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1个养教结合的老年教育中心。利用职业学校专业、师资优势,搭建老年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增加资源供给,丰富学习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保障措施(一)加强全面领导。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健全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进一步发挥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沟通联络、督促落实等作用,抓好规划目标任务的分解与落实。加强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项目与规划的衔接,科学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政策措施

36、。对规划确定的教育改革发展重点任务,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对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等任务,将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计划指标体系,做好年度间综合平衡工作,根据进度要求如期完成;确定年度工作重点,推动各项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落到实处。(二)强化监测评估。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跟踪监测,通过评估等多种形式,分任务、分阶段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及时发现问题,优化政策措施。加强分类指导保护和激发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各校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实施规划的有效机制。(三)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要高度重视教育规划的宣传工作,向社会广泛宣传教育规划在引领教育事业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广泛宣传教育方针、政策,大力宣传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系统制订教育规划的宣传工作方案、加强教育政策解读、舆情分析引导,积极营造全社会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扩大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面,让更多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形成共同参与规划实施和依照规划办事的良好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