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钱谦益降清原因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朝末年钱谦益降清原因探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明朝末年钱谦益除青原因探析摘要:文学上颇负盛名的钱谦益,面对清兵的大军压境,选择了屈膝投降,旋而又暗中支持复明势力。对于他这种首鼠两端的举动,乾隆皇帝写诗文对他进行嘲讽,“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下令修纂的贰臣传,也特意将他列入乙编中。降清后又叛清,这是钱谦益在明清鼎革之际的人生选择。他并非是一个意志坚定之人,不过是一个容易受外界影响,内心充满矛盾的文人,仅此而已。关键词:钱谦益;降清对于钱谦益的研究,前人已有涉及。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对于钱谦益降清后的复明活动做了一番探究。范秀君试论清初南方贰臣文人的愧疚自赎心态以清初“江左三大家”为例、许龙钱谦益降清之人格心态透视等文章剖析了他面临人生选
2、择之际的两难心态。贾艳敏钱谦益人生悲剧原因浅析揭示了他人生悲剧性的原因。本文立足于清史列传卷七九中的钱谦益传,探究他降清的原因。一、钱谦益传中透露的信息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乾隆皇帝为巩固思想统治,彰显忠贞,下令编纂钦定国史贰臣表传,即贰臣传。此书分为甲乙两编,收录的同为清初降清的臣子。不同之处在于甲编所收之人忠心为清,乙编所收多为庸庸碌碌、无突出贡献之人,东林党领袖之一的钱谦益赫然在列。贰臣传后附录于清史列传卷七十八、七十九两卷中。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苏州府常熟县人。他在万历三十八年(1610),获得廷试第三名,朝廷授予他翰林编修一职。之后他曾担任过浙江的乡试
3、主考官、詹事、礼部侍郎等职,天启年间曾参与修撰神宗实录。有着这样经历的钱谦益,清初张廷玉等人所修的明史似应有其传,但却并未找到,个中缘由,非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遂不做论述。清及后世,为钱谦益作传的人并不多。能够完整记载其生平事迹的有上文提及的清史列传、民国时期赵尔巽等人编纂的清史稿、钱海岳编纂的南明史等。这几种史料,或详或略,都对钱谦益的生平做了一个梳理,是研究钱谦益的重要材料。清史列传卷七九钱谦益传:本朝顺治二年五月,豫亲王多铎定江南,谦益迎降。寻至京候用。三年正月,命以礼部侍郎管秘善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六月,以疾乞假,得旨:“驰驿回籍,令巡抚、巡按视其疾痊具奏。1又清史稿卷四八四钱谦益传:
4、顺治三年,豫亲王多铎定江南,谦益迎降,命以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冯铿充明史馆正总裁,而谦益副之。俄乞归。2又南明史卷七十钱谦益传:上出狩,是力劝谦益死节,不听;随众迎降。以千人先清宫,为清传谕四方降顺。上蒙尘,故臣入见,谦益独拜谒如故,涕泗横集。无何,至北京,以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以疾乞罢。3以上三则材料都记载了顺治年间,豫亲王多铎南下平定江南之际,钱谦益投降清朝,并跟随清军至北京,被清廷任命为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后因病,辞官归乡之事。若单看至此,钱谦益的人生似乎并无多大波澜。清史传钱谦益传中记载了乾隆皇帝对钱谦益的评价,清史稿南明史中未见。清史列传卷七九钱谦益传:今阅其所著初学
5、集有学集,荒诞悖谬,其中诋毁本朝之处,不一而足。夫钱谦益果终为明朝守死不变,即以笔墨腾谤,尚在情理之中;而伊既为本朝臣仆,岂得复以从前狂吠之语列入集中?4钱谦益既已投降了清朝,又为何会被乾隆皇帝斥责是“为明朝守死不变”之人,由此观之,他的生平并非如此简单。为弄清这一问题,笔者便先从坊间流传的有关他降清的两则典故开始论述。二、典故“水太冷”“头皮痒”之考辨一则典故为“水太冷”,源出于清代葛昌楣的嘉芜纪闻,文中引用了扫轨闲谈之语:乙酉王师东下,南都旋亡。柳如是劝宗伯死,宗伯佯应之。于是载酒尚湖,遍语亲知,谓将效屈子沉渊之高节。及日暮,旁皇凝睇西山风景,探手水中曰:冷极奈何!遂不死。5陈寅恪在柳如是
6、别传中,对此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文中柳如是与钱谦益“载酒尚湖”“凝睇西山风景”中的“尚湖”“西山”皆在常熟,而南都倾覆之时,两人都在白下,时间地域上存在冲突,于是,他认为此事当为时人的妄传之言,不可信。不过他倒是认为牧斋遗事中的记载颇符合钱柳二人的性格。乙酉五月之变,柳夫人劝牧翁曰:是宜取义全大节,以副盛名。牧斋有难色。柳奋身欲沉池中,持之不得入。是时长洲沈明抡馆于尚书家,亲见其事,归说如此。后牧斋偕柳游拂水山庄,见石涧流泉澄洁可爱,牧斋欲濯足其中,而不胜前却。柳笑曰:此沟渠水,岂秦淮河耶?牧翁有感容。6此文与上文有一不同之处是多了一位见证者沈明抡,事件是通过他的转述而为世人所知,这一点的
7、存在倒使得牧斋遗事的记载比扫轨闲谈的更为可靠。扫轨闲谈的作者是清代的江熙,生卒年不详。书中关于钱谦益的“水太冷,不能下”典故依据牧斋遗事一文讹传而来,似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另一则为“头皮痒”,出自明末史惇的恸馀杂记:豫王下江南,下令剃头,众皆汹汹。钱牧斋忽曰“头皮痒甚”。遽起。人犹谓其篦头也。须臾,刚髡辫而入矣。7此典故是否为信史目前学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笔者猜想可能是史料不充分所致。史惇是崇祯年间的恩科进士,初授山东司主事,监禄米仓,康熙金坛县志卷之十二云,他到任后,废除了原来征收的许多杂费,由此廉声大著。后升九江知府,面对左良玉败军入城的窘境,成功稳定局势,使得城中百姓免遭迫害。而史惇
8、仕途生涯的结束也是因为性格耿直,忤逆了上司。由此观之,史惇是清廉刚正、有勇有谋之人,成书于清顺治年间恸馀杂记,想来质量并不会很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书中的内容皆为信史,有关于钱谦益“头皮痒”的记载无论是否与史实相符,终究还是需要新的史料与之进行互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此事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水太冷”“头皮痒”的典故虽说真实性还存有争议,但是两者都凸显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钱谦益本人并非是一个血性之人,他本身的怯懦性格应是毋庸置疑的,以至于清代流传的两则典故,当时人都深信不疑。三、钱谦益降清的原因笔者认为钱谦益降清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自身的仕途理想。钱谦益热衷于追逐功名利禄,他一生的大半部分时间都
9、在做官与期待做官中度过。但他实非官场之人,每一次任职的时间都不长久。万历三十八年(1610),他在廷试中获得了第三名,被朝廷授予翰林编修一职,不久为父守孝,回到家乡。他第二次出仕是在熹宗天启元年(1621),担任浙江的乡试主考官,转右春坊中允,并且参与神宗实录的修撰工作。这一次距离万历年间的任职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据清钱牧斋先生谦益年谱一书所记,十多年里,钱谦益基本以游历写文为乐,并未负责朝中的任何事务,甚至地方上的杂事也没有。光宗泰昌元年(1620),他在八月还朝嫁女词序中写道,“里居奉母,垂十有一年,乃诣阙补官。”8想来这次进京,朝廷所给与的官职就是天启元年(1621)浙江的乡试主考官,偏偏
10、当年发生了科场舞弊案,身为主考官的他受到了罚俸的处分。天启二年(1622)的冬天,他因病离开了京城。天启四年(1624),钱谦益已经四十三岁了,在这年的秋天,他以“论德”再度赴召,充当经筵日讲官,同年,遭到崔呈秀、陈以瑞等人的弹劾,被革职,无奈之下,又一次归乡。崇祯元年(1628),钱谦益“七月由陆路应召赴阙,补詹事府詹事。寻转礼部右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9十一月,廷推阁臣时,他令门人瞿式耙暗中操作,试图阻拦温体仁、周延孺被推,反被对方察觉,并翻出了天启年间的科场舞弊案,最终钱谦益“革职戴罪”,他的入阁梦就此破碎。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后,史可法等人商议在江宁建立新政权。钱谦益阴推潞王即位,与马士英
11、等人的意见不合。待福王即位后,钱为免罪,便上书皇帝为马士英歌功颂德。此举也确实见到了成效,在马的推荐下,朝廷任命他为礼部尚书。卷讨好马士英,钱谦益还力荐马的好友、魏忠贤的党羽阮大钺为兵部侍郎。纵观钱谦益的四朝任职史,我们可以发现,他对于入朝为官始终乐此不疲,这或许与他从未受到重用有关。崇祯、弘光朝时为得到一官半职,他开始主动创造机会,甚至不惜讨好小人。不得不说,这是钱谦益个人的不幸。二是大环境下的无奈。弘光政权与清廷的实力相差悬殊,钱谦益身处其中,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福王朱由松为顺利登上皇位,求助于高杰、黄得功与刘良佐等武将的力量,但事成之后,并没有对有功之臣采取限制措施,使得兵悍君弱,无人可
12、控;统治者也并未将复明作为主要目标,皇帝朱由初整日沉醉于享乐之中,为了嬉戏不上朝是常有之事,朝中大事基本交于马士英、阮大钺等官员处理,甚至在南京城破的前夜还下令召梨园入宫演剧;朝中内江争斗不断,高官为巩固自己的权力,拉帮结派,恶意攻击,“大学士马士英疏荐逆案阮大钺,命冠带陛见;又力攻侍郎吕大器、大学士姜日广诸人护持局面Tl0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时局如此,钱谦益想坚持抗清,也并没有军力,毕竟他也只是一个手无兵权的礼部尚书而己。加之清军之前屠城的行为已使他深深的震撼,在王师二十四韵一诗中写道,“堑沟填老弱,竿槊贯婴儿。血并流为谷,尸分踏作溪。残膏腥大土井,枯首或挂梨。处处悬人腊,家家占鬼妻。虚市稀
13、烟突,乡邻断犬鸣。11这样的局面也是他万万不想看到的。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军将领多铎兵临南京城外,城中已无皇帝,也无权臣,钱谦益万般无奈之下选择了开城迎降。三年(1646)正月,他接受了清廷的任命,担任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六个月后,因疾乞假。晚年的他又背叛了清朝,为复明势力奔走呼号。我国古代强调“臣事君以忠”,显然这一变节行为与之背道而驰,不免为人所诟病。总结明清易代之际,钱谦益在多方衡量之下选择了投降清朝,后在内心的不安下又选择暗中支持复明力量。忠于明朝还是忠于清朝,在他身上出现了反复,这也是后人对他的评价产生分歧的一个重要因素,归根结底,是他意志的不坚定与大环境所共
14、同导致的。参考文献1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6576.2赵尔巽等撰.二十四史附清史稿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2076.3钱海岳:南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6:3397.4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6577.5(清)葛昌楣辑.藤芜纪闻M.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1941:13.谷辉之辑.柳如是诗文集M,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6:241.7(明)史惇.恸馀杂记M,见晚明史料丛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71.8(清)葛万里.清钱牧斋先生谦益年谱M,见王云五主编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第13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2.9(清)葛万里.清钱牧斋先生谦益年谱M,见王云五主编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第13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3.10钱海岳.南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6:11.11(清)钱谦益著,(清)钱曾笺注,卿朝晖辑校.牧斋初学集诗注汇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