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08499 上传时间:2024-03-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一、概述培养掌握智能制造装备技术应用专业群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较强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自动化设备、生产线的制造、安装、调试、营销和数控设备的编程、操作与维护等方面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服务于机电装备制造、模具加工等领域。二、建设背景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现代企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应用程度越来越高,自动化的机电设备,数控机床不断增加,柔性制造、工业机械手和机器人、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应用是必需的生产方式。智能制造装备技术应用专业群毕业生能很快适应生产第一线的工艺设计与编制、加工制造、供配电设施的安全运营保障、自动化生产的数控程序编制及自动

2、控制操作、检测、检验、调试、机电设备的科学管理、故障诊断与维修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岗位,成为能动手实干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主力军。三、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建立校企共赢的长效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完善2+1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支专兼结合、职业素质及职业技能过硬的、在省内同类院校一流、国内同类院校先进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着力建设集资源共享、学生实训、技术服务、企业员工培训为一体的中原一流的智能制造装备技术应用专业群实训基地。专业建设工作中坚持的理念:以行业发展趋势确定专业发展方向,以专业就业岗位确定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以工学结合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

3、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以学生必须掌握的工作过程和关键技术设计课程内容,以“教、学、做”一体化作为课程教学模式。(二)具体目标1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以内涵建设为主,与湖南省及怀周边机械装备行业、企业一起深入分析机电一体化专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2+1”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深化“工学交替、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平台,形成结构合理、相互支撑的专业群,并根据需求适时调整优化,增强为行业和地方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优势。引导和鼓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尤其是中小科技型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2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1)坚持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密切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紧跟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动态要求,把握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深入推行“工学交替、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完善、创新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继续完善2+1的教学组织模式,实施三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以区域性典型产品为载体进行组合,重组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的对接,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深化“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强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丰富顶岗实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3)扩大和新增

5、校内企业实训中心或校内工厂形式的实习实训基地;(4)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和完善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相关制度,加强顶岗实习教学环节质量监控,建立顶岗实习的有效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企业发展对智能制造技术专门人才的需求。3 .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以师生比为前提,以校企合作的需求为度量来配置专任教师。坚持学术与师德并重,教学能力、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并重的原则,三年内在专任教师队伍中选拔专业技术职务的骨干教师,重点培养,使之成为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的领军人物。以教学团队带头人为核心,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团队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优化教师团队结构,扩大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的

6、范围和深度。4 .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双师素质”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增加专任教师企业工作经历。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每年有13个月时间到企业挂职锻炼,熟悉生产过程,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丰富自己的阅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保持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70%o进一步优化团队结构。通过引进和培养,使团队中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不断优化,为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5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专业建设与发展需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断更新和补充优秀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教学团队;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大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和实践技能课程的比例;聘请35

7、位行业专家担任专业特聘教师,具体指导专业建设和团队建设,进一步优化团队结构。四、建设内容1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在现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更新职业教育理念,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立足工学结合,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引入企业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导和鼓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尤其是中小科技型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O2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调研分析,确定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从适应湖南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出发,紧密围绕湖南省和长沙周边产业区对机电行业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行业管理

8、部门合作,深入机电产品制造、销售、机电设备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开展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的研究和分析,准确把握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分析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岗位能力要求。3 .探索培养模式改革,深化实践“2+1”人才培养模式在对职业岗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围绕培养目标进行两年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基本素质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生产性训练,达到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校企联合,深度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深化实施工学结合

9、人才培养方式,依托企业和校内机电技术实训中心,按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分别在企业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岗位实践培训,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初步认识职场”、“理论实践训练”和“顶岗就业砺练”,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让学生在真实企业环境中提升岗位技能,适应未来实际职业岗位要求,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4 .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1)就业岗位群与能力分析我校智能制造专业群服务于先进制造业及装备制造行业,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学会自动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掌握机电设备的维

10、护、维修以及机电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具有较高的机械及电子工艺设计能力和较强实践应用能力。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及岗位群,结合智能制造装备技术应用专业群的发展,突出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根据所服务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对智能制造专业群进行就业岗位群与关键能力分析。(2)构建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根据就业岗位群与关键能力分析,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结合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以及岗位标准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要注重:以完成任务所需知识为依据进行教学,把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有机融合,将岗位能力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参考国家职业标准,将职

11、业资格培训、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考核纳入课程体系,推行证书的考试制度改革,实现职业技能的证书与学历证书融合的“双证书”教育。达到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到整个培养过程,培养职业综合素养。5 .建立“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1)在教学方法上,针对专业群实践性强,能力培养范围广的特点,摆脱单一的课堂教学,将教室搬进实训基地,采取行动导向的项目任务教学。首先,由指导教师从现实生产中总结出若干个典型的项目,针对这些的项目案例进行编排,并对学生进行操作过程的演示,在此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渗透相关联的知识,使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接受知识。其次,让学生亲自面对真实的操作环境,逐步提高其动手能力

12、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教学内容上,以真实的项目案例代替平板式的书面表述,这样可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投入到真实的学习项目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深刻分析机电专业学生能力,结合现有的课程体系,开发多个模块化课程。例如模块化课程数控铳削加工结合了劳动保障部“中级数控铳(加工中心)工”的考试大纲要求,着重培养学生掌握数控编程基本知识、零件工艺加工设计、安全操作机床与保养和职业道德规范等,数控铳削加工跨两个学期,由几名专任教师对学生专项能力全程跟踪负责,教师可以打破传统课程之间的孤立局面,统筹规划,可以为了一个目标中数控车工或铳工,整合多门课程,让学生学习合格后就可以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13、项目教学和模块化课程的结合使得学生动手实践更贴近生产,同时学习有了目标和动力。(3)教学手段上,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一体化教室、实训基地以及实训中心等一切有利条件来辅助教学。例如模块化课程机械基础,在一体化教室里,一边进行多媒体学习,一边动手组建机构,绘制机构原理图,选取必需的杆件与零件进行搭接,深入思考,进行机构创新设计,积极改进技术。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与师生深入讨论,相互促进,学习新知识与实践操作同时进行,达到“学训同步、做中学、学中做”。围绕多门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建设,建设“一体化教室”,将多媒体、教学模型实物陈列、典型工装量辅具陈列、典型零件陈列等集成一体,让理论课程教学过程更加真实化

14、、形象化。(4)考核方式方面,改变课程传统考核评价办法,变终结性课程考核为行程性加终结性考核,根据课程性质不同由专兼教师分别或共同完成考核评价。针对每门课程特点的不同,将采用平时学习,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小组之间互助、小组之间竞赛、实验报告等,代替一张试卷定成绩,使考试内容既重视学习成果又注重平时成绩与团结合作学习精神,达到了全面考学生的目的。针对每一个项目,可以分组,不定期进行考核,针对大的项目,可以制定计划,进行答辩。这样既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检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培养团队合作能力。6 .校企合作共建优质核心课程与编写配套教材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切入点,重在教学内

15、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教学模式改革。与企业合作,依托企业和校内实训基地,根据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引入企业标准、注重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的融合。围绕专业核心能力,设计课程内容,重点建设电工基础、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工厂电气、液压与气压传动、数控铳削加工、数控车削加工可编程控制技术及应用7门专业核心课程。与企业合作,编写项目课程教材。以核心课程建设带动精品课程,力争三年内建成校级以上精品课程3门其建设内容主要有教学项目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教材使用与建设及试题库、课程学习互动网站等资源建设。7 .专业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集教学、培训、服务于一体的资源共享平台,与国家正在建设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

16、库实现互补,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共享,满足教学、培训、科技服务和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岗接受继续教育、满足个人多样化学习需要。具体建设内容如下:(1)专业教学资料库总结专业建设改革成果,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就业岗位技能标准、课程体系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介绍、课程教育活动设计、教学实施保障等教学资料,将专业教学资料以文本、图片、视频等形式入库,为教师、学生的教与学提供行业、职业的参照。(2)课程教学资源库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成为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每门网络课程内容包含:课程整体设计、单元设计、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习方法、实训范例、操作规范、习题库、试题库、测试系

17、统、评价系统以及网上辅导、答疑等。课程教学资源库包括典型案例库、多媒体课件、动画库、视频库、图片库、试题库、课程录像库、虚拟教学案例等;专业核心课程、拓展课程重点建设区域特色的虚拟教学资源、图片资源、文本资源等。课程教学资源库能够满足电子课堂的组织与实施需要。(3)专业教学素材库内容包括机电工程相关行业的各类技术标准、机电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典型产品加工工艺案例、通用专用工量具、数控加工程序代码、知名企业网站链接等。(4)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搭建本专业学生和用人单位就业双向选择的网络平台,加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联系。通过该服务平台,学生可以向社会展示自身风貌,及时反馈人才市场供求信息,搭建

18、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的平台。(5)校、企、社会互动平台建立本专业专兼职教师资源信息库,行业信息库,及时更新专兼职教师在企业、学校之间互动信息,方便学生顶岗实习的运行与管理。为机电行业技术人员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增强社会服务能力。8 .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建成功能完善、满足教学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能为智能制造专业群及相关专业群提供完善的技能训练项目,实现顶岗实习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工学结合学习模式。引入企业产品、技术和生产管理,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完成相关配套管理制度,实训

19、基地企业化运作,提高学生生产性实训比例。(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继续完善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的建设,在现有数控实训中心、金工实训中心和23个实训室的基础上,新增部分实训、实验项目,使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达到真实操作岗位50个;虚拟岗位50个。在现有的两个校内校企合作“实训中心”的基础上,再建设2个以上校内校企合作“实训中心”。(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适应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需要,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以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全面的改革与提升为目的,联合大型企业,建成多层次的集“学、训、产”功能为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有效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企业顶岗实训I、企业项目实训等教学环节,扩大与企业合作的范围,

20、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使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多方共赢。(3)校企合作,建设一体化实训基地通过双向介入资源,以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的方式建立三个一体化基地。工厂负责学生的教学实训;学生作为工人,为工厂进行生产服务;教师作为工厂职工接受工厂管理,承担一定的生产、管理任务,同时对工人进行理论指导;“车间即实训室、岗位即课堂、工厂设备即实训设备、师傅即教师、学生即职员”。真正实现工作与学习快速转变,生产理念与教学理念兼容,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通;形成企业与学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4)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加强与周边地区各类机电、机械制造类企业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校企共建、租

21、赁场地、企业赞助等形式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计划使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数量达到20家,满足机电一体化学生顶岗实习需求。通过面向企业提供“订单式”培养、“项目化”合作教育、技能培训与技术服务等途径,进一步拓展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扩大合作层面,提高合作深度,使学院与企业和市场更紧密地结合。经过三年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每年达到为学生提供200个左右的顶岗实习岗位,保证学生至少半年的顶岗实训。从而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带动专业发展。9 .工学结合管理制度与质量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校内生产性实训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使实训目标系列化,实训过程规范化,实训结果标准化,实训考核定量化。进一步规范校内生产性实训管理

22、,制定运行办法和考核方法。如制定并实施校内实训基地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学生校内实训和现场教学管理制度、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全面向学生开放的管理办法、实训紧急事故处理预案、实验实训室(车间)管理条例等。加强教学实训质量管理,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完善以学校为核心、10.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校内生产性实训的考核实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课程考核标准。将工作任务完成过程和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依据,重视实践能力考核。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制作作品等多种方式综合运用,重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协作意识、创新精神培养与考核。考核内容不仅反映学生的业务能力素质,还体现学生的行业灵活运

23、用能力。10 .完善校外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和质量评价体系在制定校外实习考核标准和手段的基础上,改变传统考核方式,而代之以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的表现及在项目驱动中的业绩作为评价方式及考核的分数,并将这种评价方式应用于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评价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列入该专业发展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定期专题研究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合作制定目标、落实责任、动态考核。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健全与实施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实践训练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与合作企业合作制订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践训练计划、实践训练大纲、实践训练指导、实践考核办法等实践教学计划管理办法,保证校外实训基地运行规范有序

24、和建设管理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11 .工学结合的管理制度和生产性实训质量管理体系建(1)建立完善工学结合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工学结合教学管理制度,明确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各自管理职责,制订管理工作规范,健全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机制,完善生产性实训的组织管理制度、考核鉴定制度如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校外实习基地指导老师职责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实施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2)加强性实训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制订系统完善的工作制度。按照生产性实训质量管理条例,学生的每一项实训活动必须做到有计划、有安排、责任到人,期间需要过程考核,最后需要校企双方共同考

25、核后,颁发学习、实训证明材料。学习期间注重质量监控,定期安排专人定期进行教学督导,对了解到的情况及时反馈、及时改进。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向用人单位征求人才使用意见、调查学生员工满意度等活动加强过程监督和绩效考核,提高管理质量。学生在通过企业的真实生产考核和校企双方组织的针对工学结合内容的答辩才能取得成绩,并颁发工作经历证书证明。12 .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在原有教师的基础上,再培养和引进专业带头人3人,骨干教师16人,聘请企业专业技术顾问和兼职教师8人,形成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专业教师团队。(1)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学术与师德并重,教学能力与科研推广应用及实践能力并重的原则,三

26、年内在专任教师队伍中选拔和培养2名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骨干教师,重点培养,使之成为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的领军人物。同时从企业至少引进至少1名具备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并在本领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带头人,并制订详细的培养方案对其进行培养,使其确实能够引领整个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并在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从现有专任教师中选拔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使他们成为成本专业的骨干教师,从而带动本专业的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等工作。经过3年的培养,使骨干教师的数量达到12人。(2) “双师”素质教师

27、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团队结构。通过不断引进和培养,使团队中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不断优化,为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每年有13个月时间到企业挂职锻炼,熟悉生产过程,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丰富自己的阅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鼓励专任教师参加各类技能等级考试,使其掌握机电设备操作运行、维护维修等专业基本技能,获得本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发挥校内实训基地设备设施先进的优势,对所有专任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技能培训,安排教师在校内培养锻炼。争取继续保持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70%。(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专业建设与发展需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断更新和补充优秀

28、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教学团队;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大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和实践技能课程的比例;聘请35位行业专家担任专业特聘教授,具体指导专业建设和团队建设,进一步优化团队结构。为加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在三年内再聘请精通企业生产过程,熟悉机电设备操作、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及管理工作的,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高级技师、工程师18名,承担课程开发建设、校内技能训练指导以及校外顶岗实习指导等工作,重点在高教理论及教学方法技巧等方面对兼职教师的进行培养。三年建设期后,兼职教师数量达到33人。13 .专业群相关专业建设通过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可以带动

29、机械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相关专业群建设。专业群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共同使用机械加工中心、数控加工中心等高水平的实训设施及专业基础课相关实验、实训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同使用专业基础课师资队伍,共同使用专业基础课程建设成果,共同使用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室资源等。总之,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要建设成为与产业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平台,为湖南地区建成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持,将其建成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和地域示范作用的品牌专业。五、预期效果(一)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使校企合作走向深度合作、共赢合作的道路上,重点开展分院层次、

30、专业层次的平台建设,即实现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企业效益的提升。(二)专兼结合师资队伍能力得到提高专业带头人知名度、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大幅提升,能够充分把握专业建设改革方向;骨干教师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同时具有一定的项目开发、技术革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兼职教师相对稳定,通晓高等职业教育规律、能够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四)示范带动作用更加突出通过省级骨干中职院校项目建设,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声誉和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以专业为核心的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形成的经验对其他职业院校具有骨干作用、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推动湖南省由职业教育大省向职业教育强省迈进,促进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