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饮食行为的个性化干预问题探究(论文)》7700字】.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29948 上传时间:2024-03-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饮食行为的个性化干预问题探究(论文)》77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儿童饮食行为的个性化干预问题探究(论文)》77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儿童饮食行为的个性化干预问题探究(论文)》77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儿童饮食行为的个性化干预问题探究(论文)》77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儿童饮食行为的个性化干预问题探究(论文)》77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饮食行为的个性化干预问题探究(论文)》77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饮食行为的个性化干预问题探究(论文)》7700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儿童饮食行为的个性化干预问题研究摘要:1关键词:家庭环境;调查研究;饮食习惯1引言11对象和方法21.1 对象21.2 方法21.3 统计学方法22家庭教Ir中家长干预调查研究22.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32.2 研究涉及的主要饮食问题32.3 儿童饮食行为个性化干预过程42.4 儿童饮食行为个性化干预的效果43家庭教育中干预对策分析53.1 干预机制可行性分析53.2 饮食行为主要问题63.3 干预促进体格发育73.4 饮食行为评分改善73.5 饮食行为改变83.6 缓解家长担忧程度9结论9参考文献U摘要:目的了解兰州市0-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现状及抚养者的应对状态,为进一步开展此类问题的干

2、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层随机整群抽取兰州市4389例0-3岁儿童,完成儿童饮食行为调查问卷,调查儿童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以及儿童抚养人的应对状态结果兰州市0-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67.62%,2-3岁检出率达最高水平,各年龄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最显著的均为“不良进食习惯”,表现为“吃饭时伴随其他行为“、“吃饭地点不固定“,仅有45.7%的抚养者认为儿保医生对饮食行为问题的处理有帮助结论兰州市0-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流行水平较高,临床医生应切实做好儿童饮食行为的早期干预关键词:家庭环境;调查研究;饮食习惯引言0-3岁是喂养问题的高发阶段,儿童不良的饮食问题常导致抚养者个人和

3、家庭忧虑,甚至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而且与成年后的健康及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一3生婴幼儿时期的喂养困难普遍存在,国内外多项研究均显示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流行率较高,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已备受关注二本研究旨在了解兰州地区特定文化背景下,3岁以下城市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现况以及抚养人对此类问题的态度、采取的相应措施和对其所采取措施的评价,为进一步开展此类问题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1对象和方法1.1 对象调查对象为兰州市区常住7月龄至不满4岁的儿童及母,亲(或主要抚养人工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确定研究,对象二抽取3个区:城关区、七里河区和安宁区二根据3个区0-3岁儿童构成比例,确定各区的样本人数二共抽取

4、18,个社区的4600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二男女比例约等于1,按年龄分成4组:711月组、12-23月组、2435月组及,36-47月组二经家长知情同意后,将卫生部妇幼保健中心统一设计的儿童饮食行为调查问卷发放给家长,共发放问卷4600份,回收有效问卷4389份,回收率为95.4%。1.2 方法本研究采用自填问卷的方法,由经过统一规范化培训的项目调查员向家长说明调查表填写方法和要求,由家长现场填写,调查员进行指导和答疑,并及时纠正错项二问卷主要包括儿童一般资料、饮食行为特点、抚养人的喂养行为以及抚养人对饮食行为问题的应对4个方面内容二涉及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题目共9个问题,分为4个方面,分别是:(

5、1)胃口差;(2)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团不良进食习惯;(3)害怕进食;每个问题有5项选择,分别是:总是、经常、有时、很少和从不二其中任意一个问题中,家长选择了总是或者经常”即认为儿童存在此方面的问题;存在任意一方面的问题,则认为儿童存在饮食行为问题。1.3 统计学方法所得资料采用Ehidate数据库双录人,采用SPSS16。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二采用X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家庭教育中家长干预调查研究家庭(家长)的职责:学习科学养育儿童知识,掌握培养儿童饮食行为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的方法。对儿童正确的饮食行为给予表扬和巩固。创设良好的饮食氛围,有规律、放松的环境。家

6、长正确选择适合儿童的食物和烹饪方法,合理安排幼儿膳食,促进和提高儿童的食欲。区分儿童饮食行为,对存在问题的饮食行为问题学会寻求帮助,与学校老师和专科医生进行沟通,采用行为改变交流方法,积极治疗原发病,矫治儿童不良饮食行为,提高改善饮食行为的技能,保持和巩固良好的饮食行为治儿童不良饮食行为,提高改善饮食行为的技能,保持和巩固良好的饮食行为定期带孩子去儿童保健门诊,对儿童的体格发育和营养状况进行评估,与儿童保健医生共同找出利于良好饮食行为塑造的因素,消除不利的因素,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2.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2.1.1 儿童基本特征干预组儿童入组共计86名,其中48名男童,占55.81%,38名女

7、童,占44.19%。对照组80名儿童,其中男童44名,占55.00%,36名女童,占45.00%。干预组1-5岁儿童年龄分布分别为8名、8名、23名、30名、17名,所占比例依次为9.30%、9.30%、26.74%、34.88%、19.77%。对照组1-5岁儿童年龄分布分别为7名、12名24名、22名、15名,所占比例依次为8.75%、15.00%、30.00%、27.50%、18.75%o2.1.2 照养人及父母情况干预组共计86名,其中父母照养的43名,祖辈照养37名,保姆照养4人,其他人照养2人,对照组共计80名,其中父母照养41名,祖辈照养36名,保姆照养2人,其他人照养1人。从表中

8、可以看出1-5岁儿童主要照养人以父母和祖辈为主,分别占50.60%、43.98%,保姆占了3.61%,其他人为1.81%o见表2。2.1.3 文化程度从主要照养人、母亲和父亲的文化程度看,主要照养人是父母的,文化程度较高,是祖辈和保姆的,文化程度较低。主要照养人文化程度主要照养人文化程度有4人拒绝回答外,其他主要集中在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人员,小学文化程度仅9人,占5.42%。2.2 研究涉及的主要饮食问题2.2.1 不良饮食习惯根据家长报告的儿童不良的饮食习惯,包括挑食、偏食、厌食。挑食的问题发生的比例最高,干预组占67.4%,对照组占70%。然后为偏食和厌食,分别占38.67%、46.2

9、5%和16.28%、10%。2.2.2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从儿童的饮食行为分析,经常吃得少、吃得慢、对食物不感兴趣、拒绝食物、不愿尝试新食物、强烈偏爱某些食物中,吃得慢有是共性问题,其它五项是个性问题。2.3 儿童饮食行为个性化干预过程干预组儿童均完成了基线、1个月、3个月、6个月和9个月共计5次的随访。干预组儿童共计健康教育处方接受数为356次,平均为4.1次;家长接受了两次的家长培训,干预1个月时家长讲座“应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策略”,共有78人参加,覆盖率为90.70%,干预6个月家长案例分享,共有73人参加,覆盖率为84.88%;对儿童家长开展面对面个性化综合干预指导共计450次,平2.

10、4 儿童饮食行为个性化干预的效果2.4.1 体重增长干预组和对照组儿童体重增长情况分析,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1岁和2岁组儿童体重增长情况更显著,P值分别为0.004、0.007O体重增长最快的年龄组为1岁组和2岁组。2.4.2 身高增长干预组和对照组身高增长情况分析,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身高增长最快的年龄组分别为1岁组和2岁组。2.4.3 饮食行为干预组前后饮食行为发生情况,干预前吃得少、吃得慢、对食物不感兴趣、拒绝某些食物、不愿尝试新食物、偏爱某些食物的有时和经常的比例分别为66.30%、75.58%、59.30%、52.33%、54.65%、56.98%。干预后分别为26.74%、41.8

11、6%、19.77%、23.26%、16.28%、24.42%o干预前后有时和经常发生以上六种情况的比例均呈下降措施。吃得慢饮食行为问题在干预前后所占的比例为最高。2.4.4 饮食行为问题综合评分干预前后饮食行为问题综合评分及各项饮食行为问题评分比较。干预组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评分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干预组各种行为的降低值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对照组儿童的饮食行为评分吃得少、吃得慢、对食物不感兴趣、拒绝食物、不愿尝试新食物均有所下降,但偏爱某些食物评分有所上升。2.4.5 干预组体重、身高及饮食行为评分改变干预组儿童每次随防体重、身高、饮食行为问题评分的变化,干预1个月、3个

12、月、6个月、9个月与基线调查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01。2.4.6 家长认识变化干预前两组家长都认为孩子存在挑食/偏食/厌食的行为,干预后两组家长认为孩子存在挑食/偏食/厌食行为的差异有显著性,干预组有43(50%)名家长认为孩子仍存在挑食/偏食/厌(七)对行为干预的认识干预组通过干预,家长认为饮食行为问题干预需要行为干预的认识程度,非常需要的76人,占88.37%,需要的10人,占11.63%。食行为,而对照组有69(86.25%)名家长认为孩子仍存在,两组有统计学差异(X2=24.81,p0.01)o2.4.7 家长担忧干预前后家长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担忧情况对比,干预前两组家长都表现

13、为担忧,干预后两组家长担忧情况差异有显著性,(X2=56.25,P0.(K)5)o干预组家长减少担忧的比例为55.81%,不担忧的比例为29.07%,而对照组分别为27.5%和2.5%o3家庭教育中干预对策分析3.1 干预机制可行性分析以儿保为主导的家庭-学校-卫生三联动的儿童饮食行为干预机制是建立在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基础上,上海市有完整的儿童保健三级管理网络,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和市级儿科专科医院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儿童保健中基层保健的实施主体,管理辖区内的所有儿童,并对儿童提供系统的、程序化的儿童保健服务,社区医生是儿童的健康守门人,通过儿童保健服务,进行儿童的体格发育

14、、饮食行为问题定期评估,对家长进行指导,社区每季度至少一次家长学校,举办儿童家长关于儿童饮食行为教育和指导的讲座。随着儿童保健的发展,越来越关注儿童个体的发展,儿童保健也从群体保健向个体保健的转化,社区儿保医生除了儿童体格发育评估,也学习了儿童保健行为发育的基础知识,能对简单的行为发育偏离儿童进行指导,对饮食行为问题儿童进行识别转诊。区级妇幼保健机构也逐步开设了营养门诊或饮食行为门诊,能对常见的饮食行为问题儿童进行诊治,市级专科医院也建立了营养门诊或饮食障碍门诊,并开展多学科的诊治,为饮食行为隙碍的儿童或器质性疾病的儿童进行个性化的诊治,为这些儿童提供医疗服务。健康教育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

15、,儿保医生利用健康教育广泛开展儿童保健知识的普及,提高儿童家长科学育儿能力,本研究的三联动机制,以儿保为主导,也是发挥健康教育的作用,对家庭的家长和主要照养人及学校的保教人员开展饮食行为知识、技能、问题应对策略的培训,提高家长和保教人员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识别和矫治能力。学校是培养幼儿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能力的场所,尤其是幼儿园更加注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儿童饮食行为是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均要开展饮食行为的教育和塑造,并识别和矫正饮食行为问题,与家长、医生进行沟通反馈,共同调整饮食行为问题矫治方案,纠正不良饮食行为问题,巩固和保持良好的饮食行为。本研究采用行为改变交流

16、方法,可操作性强,家长在家中能有效实施,家长在每次随访中提出问题并能得到及时解决,并根据家长的需求,共同调整矫治方案,提高了家长干预的主动性。干预中对每个饮食行为问题提出具体的干预方法,社区医生也觉得指导性加强,更易于与家长沟通和交流,有效提高了家长的依从性。3.2 饮食行为主要问题通过对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分析,家长认为儿童存在挑食、偏食、厌食不良饮食习惯的比例明显不同,认为挑食行为的家长最多,共计114名(其中干预组58名、对照组56名),占68.37%。偏食为75名(干预组38名、对照组37名),占45.18%,厌食为22名(干预组14名、对照组8名),占13.25%。家长报告儿童不良饮食习

17、惯的,挑食为共性问题,偏食和厌食为个性问题;从儿童具体的六大饮食行为问题分析,经常吃得慢94名,占56.63%,其他吃得少、对食物不感兴趣、拒绝食物、.不愿尝试新食物和强烈偏爱某些食物比例均低于50%,为个性问题。根据入组情况分析,围绕共性问题,制定挑食和吃得慢的应对策略,为家长解决问题支招,排忧解惑,引起了家长的共鸣,能够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3 干预促进体格发育营养是儿童体格发育的基础,儿童营养不仅要保证其生理需求,还要保证儿童的生长发育。长期不适宜的喂养行为.将造成喂养一营养失平衡,导致儿童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饮食行为问题儿童影响食物摄入的数量、种类,会造成些营养素的缺乏,影响

18、儿童的体格发育。本研究显示,通过与干预组儿童家长的基线调查和干预随访,询问儿童24小时的饮食结构,摄入的品种、数量、速度、时间,分析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发生情况、频率、严重程度,采用行为改变交流方法,制定个性化的矫治计划,通过系统监测、评估、指导干预显示,干预组儿童体重和身高增长比对照组儿童增加明显,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o1-5岁年龄组中1岁组和2岁组儿童的体格发育增加明显,1岁组体重增加2.71.0kg,2岁组增加2.31.3kg;1岁组身长增加8.82.6cm,2岁组为6.21.9cm。可能1-2岁儿童多数还是主要照养人的喂养行为,改变照养人的观念,采用可操作的行为改变交流方法,

19、家长在喂养时行为更易转变。1-2岁儿童年龄组在整个年龄组中生长发育处于最迅速的阶段,通过对他们的饮食行为干预,控制了饮食行为问题的发展情况,有效改善了摄食行为,使营养更合理均衡,促进了儿童的体格发育。通过对两组研究对象监测,9个月时干预组和对照组各有1名儿童发生肥胖,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2=0.003,p=0.959),说明干预组儿童虽然促进了体格发育,但没有增加肥胖的发生。3.4 饮食行为评分改善干预组通过采用行为改变交流方法,对干预组儿童进行系统个性化综合干预,通过对儿童定期的评估显示,儿童饮食行为的评分逐步下降,干预时间越长,下降幅度越大,干预组儿童经干预后饮食行为评分下降的程度明显高于

20、对照组,说明饮食行为问题得到改善,本研究也显示儿童经过1个月干预后,饮食行为评分下降已显现,与儿童的体格发育,体重、身高增长相符合,纠正饮食行为问题,也矫正了儿童挑食、偏食和挑食行为,使摄入的食物更全面均衡,促进儿童的体格发育。对照组儿童经过常规的干预研究吃得少、吃得慢、对食物不感兴趣、拒绝食物、不愿尝试新食物评分均有所下降,但强烈偏爱某些食物的评分有所上升,可能是强烈偏爱某些食物是一种嗜好,对于某些食物形成了条件反射,不加有效的干预,这种行为在发展中可能会不断的固化和强化。通过9个月的研究,干预组仍有43(50%)名家长认为孩子存在挑食/偏食/厌食行为,而对照组有69名(86.25%)家长认

21、为孩子存在这种行为,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X2值为24.81,PCc).01)。小儿进食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它有赖于解剖结构的完整和功能的完善。进食技能的发展是行为上的一种经过学习而获得的进步饮食行为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表现,它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方面均有关系饮食行为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家长的坚持和耐心,严重的饮食行为问题可能要转诊,进行器质性疾病的检查等口。经干预后干预组家长认为采用行为改变交流方法进行行为干预非常需要的76名,占88.37%,需要的10人,占11.63%o说明家长认可饮食行为个性化综合干预这种方法,家长在儿童的体格发育评价和饮食行为改变中获益,也使他们认可

22、干预方法。儿童也在饮食行为改变中得到了训练,增加对食物的兴趣、锻炼婴儿手眼协调能力和手指小肌肉的发育能力、增加婴儿的自信心,从而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3.5 饮食行为改变干预组经干预后儿童吃得少、吃得慢、对食物不感兴趣、拒绝食物、不愿尝试新食物、强烈偏爱某些食物有时和经常发生情况较干预前有明显的下降。干预前后儿童吃得慢所占的比例最高,分别为75.58%、41.86%o可能目前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家庭儿童数较少,儿童进食没有同伴的竞争压力,而且家庭中关注的人群较多,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照养一个孩子。为了保证儿童进食的份额,家长往往选择延长吃饭时间的方式应对。儿童饮食行为改变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

23、与家长的知识、态度、行为、技能息息相关,本研究中提出具体的行为改变方法,可操作性强,但家长接受的态度和行为影响干预效果。本研究有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一位一岁多孩子的妈妈,全职在家,照顾幼儿,每次配置180毫升的奶量喂孩子,妈妈担心孩子吃得太少,一餐喂40分钟左右,但幼儿每次吃不完,过一小时左右把每次剩余的再喂孩子,孩子每次看见奶就转头回避。采用行为改变交流的方法,提出缩短就餐时间至30分钟,两餐之间间隔3小时,与家长确认后,家长明白了此方法,但家长回家后认为这样操作孩子进餐量少了,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仍然是按照原先的方法操作,一个月后该幼儿饮食行为没有明显的改善,与家长解释食欲形成的机理,明白

24、行为改变交流方法背后的含义,家长再次确认后回家,刚开始家长仍心存担忧,不敢尝试干预方法,但在干预一个半月后,家长说在与孩子的喂食中,实在是筋疲力尽的情况下,采用行为改变交流方法,通过尝试,孩子品尝了饥饿的感觉,由以前的强迫进食,转化为主动进食,两天后孩子看见奶不再转头,而是转向奶瓶,家长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说原来喂食也可如此轻松。通过本窠例可以看出家长的依从性直接影响到孩子饮食行为问题矫治,实施干预中要消除家长的顾忌,提高家长依从性,在进行定期的个性化监测-评估-指导这一良性循环能增加家长照养技能的自信心,促进儿童饮食行为的改变。3.6 缓解家长担忧程度目前中国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对孩子健

25、康成长期望较高,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担忧不仅仅是担心该行为问题本身,更担忧饮食行为问题对孩子的体格发育、智力发育的影响,导致产生儿童微量元素失衡、体质差、抵抗力差等问题。本研究纳入对象的父母均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表示担忧,他们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有矫治需求。通过干预,结果显示,干预组中儿童家长减少担忧的为48人,不担忧的为25人,而对照组中仍然担忧的有56人,占70%o本研究还显示,干预组中采用行为改变交流方法,通过基线、1、3、6、9个月与家长的沟通、面谈、分析、指导,从儿童的体格发育和行为改善中,家长也在不断反馈中增加信心。通过干预,家长能掌握饮食行为改善的方法,有效改善喂养行为和饮食行为,改

26、善了亲子关系,也降低了家长的担忧,消除了家长的焦虑,建立了和谐的亲子关系,促进和巩固了儿童饮食行为改善。另外我们也发现,经过9个月干预后中,家长对孩子饮食行为问题不担忧的仅为25(29.07%)人,减少担忧的55.81%,仍然担忧的占15.12%。说明家长对孩子的饮食行为问题担忧情况超过孩子发生的情况,家长存在焦虑。这可能与中国社会现象,独生子女家庭有关,独子(女)健康心系全家,可能造成家长的焦虑情绪,会采用一些逼迫、恐吓、填鸭式,甚至打骂的方式去对待孩子的饮食行为问题,这样也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剧儿重的饮食行为问题。结论建立以儿保为主导的家庭-学校-卫生三联动的儿童饮食行为干预机制对纠

27、正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有明显效果,能在社区儿童保健中推广使用。采用行为改变交流方法对有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进行个性化综合干预,建立儿童饮食行为档案,进行定期的个性化监测一评估一指导,这一良性循环能有效改善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在干预中,儿童家长和幼儿园老师也学会了指导性强、可操作性的行为改变交流干预方法,这不仅可以改变儿童的饮食行为,还能保持和促进儿童的良好饮食行为习惯,这种个性化综合干预方法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也缓解了家长的担忧和焦虑。参考文献1武庆斌.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转诊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08)2王硕,黄小娜,王惠珊,金星明.全国1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

28、杂志.2012(02)3冯雪英,衣明纪.儿童喂养与进食行为研究进展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1(03)4冯友银.社区健康教育对婴儿辅食添加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0(24)5李斐,周迎春,金志娟,施榕,金星明.上海市3城区1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交互式干预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0(05)6钟春梅,汪之顼,孙忠清,石庆香,马爱勤.农村母亲婴幼儿喂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0(04)7金星明.儿童饮食行为问题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07)8金星明,施榕,金志娟.上海市1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04)9魏梅,袁丽娟.26岁儿童生活习惯、饮食行为问卷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8(26)10杨正雄,赵文华,陈君石.饮食行为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08(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