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节段梁短线法智能匹配预制施工技术规程.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51271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72.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节段梁短线法智能匹配预制施工技术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3节段梁短线法智能匹配预制施工技术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23节段梁短线法智能匹配预制施工技术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23节段梁短线法智能匹配预制施工技术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23节段梁短线法智能匹配预制施工技术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节段梁短线法智能匹配预制施工技术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节段梁短线法智能匹配预制施工技术规程.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节段梁短线法智能匹配预制施工技术规程1范围42规范性引用文件43术语和定义44基本要求55智能匹配系统55.1 一般要求55.2 智能测量仪器55.3 模板及模板空间位置智能调节硬件设施65.4 软件系统76坐标系与控制点86.1 坐标系86.2 控制点87智能匹配施工107.1 一般要求107.2 施工工序107.3 模板初步就位安装IO7.4 端模测量117.5 浇筑梁段控制点测量127.6 匹配梁段放样(定位)测量(智能匹配调节)127.7 钢筋加工安装127.8 混凝土浇筑施工127.9 测量控制点的埋设137.10 养生、脱模138线形控制138.1 一般要求138.2 模板安装精度

2、控制138.3 匹配梁段定位138.4 模板变形与变位控制148.5 测量精度148.6线形纠偏14附录A(资料性)预制场台座及测量塔沉降监测方法15附录B(资料性)匹配梁段放样(定位)测量方法17附录C(资料性)坐标转换及线形计算方法18附录D(资料性)线形纠偏方法20节段梁短线法预制智能匹配施工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节段梁短线法预制智能匹配施工基本要求、智能匹配系统、坐标系与控制点、智能匹配施工、线形控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公路桥梁节段梁短线法预制施工。铁路与市政工程桥梁节段梁短线法预制施工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

3、,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JTG/T365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CJJ/T293城市轨道交通预应力混凝土节段预制桥梁技术标准DB32/T4321-2022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T/JSJTQX27-2022高速公路桥梁混凝土构件冬期施工技术指南T/JSJTQX312022江苏省公路水运工程工地试验室仪器设备管理规范T/JSTERA182020高速公路预制梁电蒸汽养生施工技术规程T/JSJTQX35-2023国省干线公路工程信息化建设指南T/JSTERA44-2023桥梁预制构件生产智慧化通用

4、要求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短线法shortIinemethod预制台座底模长度为一个节段长度,依次利用已预制完成节段作为后节段的一侧端模,固定的端模作为另一侧端模,逐段预制的方法。JT/T293-2019,定义2.1.83.2节段梁segmentaIbeam用于拼装主梁或桥墩的混凝土预制梁段。3.3整体坐标系globalcoordinatesystem整个桥梁所处的实际空间位置,也称为总体参考系统。3.4局部坐标系IocaIcoordinatesystem以固定端模中心为坐标原点的参考系统,通常以左手定则建立,也称预制单元参考系统。3.5精调标架fineadjustm

5、entofstandardframe一种能够自动调节竖直度的棱镜支架,由两个精密棱镜和高精度倾角传感器组成。3.6匹配节段matchingsegment节段匹配浇筑时,作为一侧端模的已预制完成节段。JT/T293-2019,定义2.1.84基本要求4.1 节段梁预制施工应满足预制施工智慧化要求,智慧化工地建设宜按T/JSTERA442023和T/JSJTQX352023执行。4.2 预制场应按DB32/T4321-2022的要求建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4.3 应根据节段梁数量、工期要求、资源投入、技术要求等因素确定智能匹配预制台座的数量。4.4 根据场地情况每个台座可设置1个2个测量塔,双测量塔

6、方案时,两个测量塔中心的测量控制点连线应与固定端模中线重合;单测量塔方案时,测量塔应设置在台座轴线上。4. 5测量塔上采用定制可左右移动的强制对中底盘以减小架设仪器时的对中误差。4.6 测量塔基础宜采用管桩基础,入土深度根据地质条件而定,宜确保测量塔不产生沉降,并应定期进行测量塔和台座的沉降观测。沉降观测方法见附录Ao4.7 测量塔顶面高度宜高出预制梁成型后顶面2m3m04.8 测量塔桩内宜浇注填芯混凝土,塔身采用土工布双层包裹,塔身四周不应放置其它任何物体。注:为减小塔身在外围因素影响下的位移和沉降,桩内浇注填芯混凝土。为防止测量塔由于热胀冷缩的作用产生变形,影响测量精度,塔身采用土工布双层

7、包裹。进出测量塔时采用悬梯,并架设操作平台,塔身四周不放置其它任何物体,给测量作业创造良好作业环境。5智能匹配系统5. 1一般要求5.1.1 节段梁短线法匹配预制施工全过程宜采用智能化测量和施工设备进行。5.1.2 节段梁短线法智能匹配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系统。硬件包括智能测量仪器、模板和模板空间位置智能调节硬件设施,软件系统包括智能控制平台、控制云台、智能测量和智能匹配施工相关配套软件。5.1.3 节段梁短线法智能匹配系统设计应以人工匹配方法为基础进行,质量要求应不低于人工匹配质量。人工匹配方法见附录B。5.2智能测量仪器5.2.1智能测量仪器应包括全自动测量机器人、高精度水准仪和棱镜等。5.

8、2.2全自动测量机器人应能实现自动跟踪测量和数据自动处理,测角精度为1,测距精度为lmm+2ppio5.2.3全自动测量机器人应能提供数据接口,且接口应对模板空间位置智能调节设施控制器开放。5.2.4高精度水准仪每公里往返测高程偏差值应不大于0.7mm。5.2.5高精度仪器应带自动警示功能,如超出其额定的工作环境自动警告,并能自动停止工作。5.2.6采用适合近距离测量的高精度小棱镜,同时尽可能降低棱镜杆高度,减少整平误差对测量精度5的影响。5.2.7棱镜杆宜采用精调标架,实现自动对中功能。5.3模板及模板空间位置智能调节硬件设施5.3.1模板分为固定端模及支架、活动端模、外侧模及支架、内模及移

9、动支架、底模及底模三维调节台车以及模板液压系统。见图1。其中,活动端模只用于首节段梁预制。标引序号说明:1一一匹配梁;2固定端模及支架系统:3一一内模及移动支架系统;4外侧模及支架系统:5一底模及底模三维台车。图1节段梁模板5.3.2模板空间位置智能调节硬件设施应包括三维液压调节台车、多传感信息融合定位复测系统、控制器,三维液压调节台车由三维台车和液压组件组成。见图2。三维液压调节台车应可实现横向、纵向和竖向的平移和水平方向的旋转,并能进行三维坐标的精准调节,调节误差应不大于2mm。注:在局部坐标系中,以安装于台车及模板上的精准激光传感器为核心进行坐标变换和监测。匹配台车传感器分为距离传感器、

10、倾角传感器和压力传档器。这些传感耀在模板和匹配梁调节过程中,即时自动测量并检测相关实际数据,通过软件运算与分析,自动计算并判断、感知是否节段梁所处状态。结合匹配梁及模板位置分析信息,将所得数据传送至解算程序中计算当前控制量,并使千斤顶执行此控制调节量。反复控制液压油缸执行匹配调节命令。标引序号说明:1多传感信息融合定位复测系统:2一一三维调节台车;3一一液压组件;4一一液压控制器。图2模板空间位置智能调节硬件设施5.3.3多传感信息融合定位复测系统应包括位移传感器、角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应能精确感知位置移动,为智能调节提供数据反馈,是液压控制系统的调节和判定依据。多传感信息融合定位复测系统应

11、能与测量系统和液压自动控制系统实现数据互联互通。5. 3.4液压组件应能在自动调节模式下达到与目标坐标的偏差在2mm内,在手动模式下,匹配梁可实现0.5m的单次最小调节量,可微调至距离目标坐标1.5Inm范围内。5.4软件系统1.1.1 4.1智能匹配软件系统应能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发出和接收数据、指令。1.1.2 智能匹配软件系统由智能测量控制软件、模板空间位置智能调节软件系统组成。1.1.3 智能测量控制软件应具备以下功能:a)提供数据下载和传输,并能将数据与智能液压控制系统互通互联;b)观测数据能实时查看、自动存储,测量结束后能自动导出数据、自动生成成果报表;c)能进行自动计算和数据处理;

12、d)能将本次测量数据与上次测量数据进行自动对比,并将差值发送给模板空间位置智能调节硬件设施控制器,指令模板空间位置智能调节硬件设施控制器执行调节命令;e)具有存储和输出功能,能将测量数据传输至计算机;f)通过对测量机器人和棱镜的改造实现自动追踪测量;g)基础功能中包含对线形质量的评估和对线形误差超限预警等;h)系统数据主要由理论数据与实测数据组成,具体包括实际测量的坐标值、理论计算的坐标值以及与计算各坐标的相关参数等。能实现误差自动修正功能以及计算匹配节段理论坐标值,指导节段梁的预制工作,满足常规的线形控制需求。1.1.4 模板空间智能匹配系统软件包括液压控制软件、测量机器人与液压控制系统双向

13、传输软件等。应满足以下要求:a)液压控制软件能实现手动控制和远程控制;b)能接收测量机器人、多传感信息融合定位复测系统的测量及复测数据,并能判断数据是否符合要求,可传送数据给测量机器人;c)智能匹配软件系统应能根据人工指令或接收测量机器人发出的数据信息向液压控制器传递指令,千斤顶运转实现模板高程和位置智能调节;d)模板高程和位置智能调节过程中,智能调节软件应能接收多传感信息融合定位复测系统监测数据,并向液压控制器传递命令,进行重复匹配校核;e)软件的基础功能中包含对线形质量的评估和对线形误差超限预警等;f)能以不同的颜色区分不同的精度级别,并对过大的偏差提出警示,以便的查找出问题节段;g)具有

14、预制误差自动调整的功能。注1:在每块梁段的预制完毕过程中,该梁段施工误差将在该块梁段移至配合梁段的位置时,测量软件系统将自动比较匹配段各测点的实测值与所给定的理论目标值的差别,并提出配合梁段各测点目标值,同时,可精确计算出成型梁段在匹配位置时应处的空间位置。注2:软件将桥梁整体坐标转换为每块梁段的预制坐标下的6个控制测点坐标用于施工控制。当预制n号梁段时产生的误差直接表现为n-1号梁段(即匹配梁段)发生了移位或偏角。n号梁段的误差为梁段轴线长度误差aL和平面转角3以及竖向转角,则施工控制中n+1号梁段的长度要增加-AL,角度要旋转a和。,由n号梁段在匹配位置的坐标进行调整。每块梁段在预制过程中

15、皆要进行误差识别和调整,梁段在预制过程中每块梁的误差不积累。针对梁段扭曲的检查及修正,软件系统将自动检查及修正在预制过程中由于梁段扭曲变形所产生的误差。如果发现有5mm的不同,系统将以红色警示相关的测点,并建议加强预制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注3:当已浇筑的梁段移至匹配梁段处前,应将此梁段的几何测点的测量结果输入至软件以确定已浇筑梁段在作为配合梁段时的目标位置(包括施工误差的纠正)O6坐标系与控制点6. 1坐标系6.1.1 应建立短线匹配法测量控制基准,控制基准应为台座轴线与测量塔的共线。6.1.2 台座基准直角坐标形式应根据现场台座构造建立左手或右手坐标系统。以右手体系为例,以台图3台座坐标基准(

16、右手坐标)注:图3中,X轴方向由测量塔指向台座,Y轴方向向左。根据上述定义,测量塔和O点的Y坐标值应为OoX坐标轴方向由预制梁段的预制方向决定,确定了X坐标轴方向后Y轴方向也随其确定。在实际施工中,安装模板后,台座上的轴线被挡而无法从测量塔直接观测,为此,完成台座轴线放样后,在测量塔左右相邻的测量塔上各安装一个反射片作为匹配测量的定向点(校核点),并精确观测轴线与左右测量塔的夹角a、bo匹配测量时,定向照准左右相邻的任一测量塔,旋转a或b即为轴线方向,另一点用于校核,同时检查固定端模中点,是否满足精度要求;若超限,则检查原因,消除误差。采用相邻测量塔上的反射片做后视可以无需在测量塔上安装后视棱

17、镜,同时进行多个梁段的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避免了棱镜整平过程中带来的误差。实际生产时定期对后视反射片进行检核。6.1.3 坐标系建立后,应进行线形计算。线形计算方法见附录C。6.2控制点6.2.1在预制场内,每一个预制节段梁应采用6个控制点用来控制平面位置,分别为埋在腹板顶面上的4个控制标高的镀锌十字头螺栓(FL,FR,BL,BR)和埋于顶板中线上的2个倒U形水平定位钢筋(FH,BH)。见图4。标引序号说明:1一一中线及中线监测点:2一一匹配梁:3一一固定端模及支架系统;4测量塔:5匹配梁监测点;6外侧模及支架系统;注:由于U形圆钢在混凝土中不会有较大幅度的左右晃动,所以选其作为控制轴线的

18、预埋件,镀锌十字头螺栓因具有螺纹而不会上下移动,可用其控制梁段高程。要求2个U形圆钢分别离梁段前端面和后端面约15cm,且穿过测量塔基线:4个镀锌十字头螺栓安放在梁段翼缘板和腹板交接处,并同时要求距前端面和后端面约15cm。预埋件只是用作相对位置的参考,后续工作会测定其在预制坐标系下的坐标值,尽量埋设在所规定的位置但无需绝对准确。图4控制点布设图6.2.2根据6个点进行节段线形测量和定位检验。6.2.3固定端模与待浇节段相接触的一面为固定端,另外一端为活动端。局部坐标系X轴为节段梁轴线,方向为固定端指向活动端。X轴与固定端顶板交点为坐标系的原点0;轴方向以原点0为基准点,方向向上;Y轴方向根据

19、左手螺旋定则而定。几何控制点和预制坐标系如图5所示。标引序号说明:1固定端模;2待浇梁段;3一一匹配梁。图5几何控制点和预制坐标系7智能匹配施工7.1 一般要求7.1.1 应选择每一跨中的首节段先行预制,后分别在两台座上依次匹配预制首节段两侧的悬臂端梁段,宜对称预制。7.1.2 首节段作为匹配梁应使用两次向两边匹配预制,应能保证相邻节段的拼接精度。首节段梁应浇筑成矩形。7.1.3 预制台座及轨道安装质量应满足以下要求:a)模板台座的基础进行加固,当台座受外部荷载时,基底沉降不大于2mm;b)预制台座顶面横纵方向要保持水平,对其平整度允许误差为2mm;c)预制台座轴线与观测塔轴线允许误差2mm;

20、d)台座轨道应焊接牢固,严格控制轨道平整度,允许误差为2mm7.2 施工工序节段梁预制施工流程见图6。图6节段梁预制施工流程图7.3 模板初步就位安装7.3.1模板的安装顺序为底模安装、侧模安装、吊人钢筋骨架、内模安装。7.3.2除0#梁段外的待浇梁段的端模为固定端模和匹配梁段的匹配面。0#梁端模为固定端模与活动端模。固定端模与端模支架连接,固定在地面上,固定端模的精度要求高,模板安装时需要测量调校平面位置、水平度和垂直度。7.3.3初步安装底模时先定位底模中轴线与两测量塔之间的基线,应采用底模台车上的智能控制液压油缸使两者重合、底模面板保持水平,其次通过纵向智能液压控制系统进行纵向位置调整。

21、当底模位置及标高满足测量控制要求后利用螺旋撑杆支撑在台座的预埋钢板上,最后将底模与固定端模用连接螺栓连接固定。7.4端模测量7.4.1 根据梁段划分原则,起始梁段应为矩形,应在每跨所有梁段中首先浇筑。在浇筑起始端模时,用固定端模控制其前端面线形,还应用活动端模作为其后端面的线形控制工具,其在预制台座上的位置如图7所示。X1.IO.IaRio.I:。I活动端提现浇梁段。YrIiOH三,1.IkWRIk图7活动端模、固定端模及现浇梁段的位置关系7.4.2现浇梁段的内、外模板及测量视准轴应垂直于固定端模,在固定端模安装时应控制其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转角,并满足:a)模面与现浇梁段中轴线(测量视准线

22、)垂直,且在竖向上保持铅直;b)上翼缘要进行标高检测,确保其水平度。7.4.3固定端模安装测量步骤如下:a)中线控制时,在梁段前进方向的测量塔上架设全站仪,相邻位置的测量塔作为后视定向点,并用与台座轴线垂直。固定端模的铅垂性用垂球控制。b)水平另一侧测量塔作为定向精度检核。测量固定端模上轴线控制点(中点),通过左右调整使其与测量塔基线重合。O垂直度控制时,测量固定端模左右两个控制点至测量塔的水平距离,调整使其相等,确保固定端模中轴线度;利用全站仪测量对称设置在固定端模翼缘板两侧的2个控制点的高程值,调整使其相等确保固定端模的水平度。d)固定端模与活动端模的安装控制精度见表Io表1固定端模和活动

23、端模安装控制精度项次控制内容预设精度1中线2mm2垂直度+2m3水平度Imm7.4.4在混凝土浇筑前应对活动端模位置进行复测,检查的内容与其安装时一致,如果发现偏差不满足表1要求时需解除固定措施,重新匹配定位活动端模。注:活动端模定位安装完成后,安装侧模、内模并吊入预扎钢筋,准备浇筑起始梁段。在此施工过程中可能由于碰撞、挤压等操作对活动端模的空中姿态产生影响,在浇筑工作进行前要求对活动端模位置进行复测。7.5 浇筑梁段控制点测量7. 5.1待现浇梁段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应测量采集6个控制点在预制坐标系下的坐标数据。8. 5.2测量时采用极坐标法,在一个测量塔上设站,另一个作为后视定向

24、,并用相邻的一个测量塔进行稳定性校核。7.6 匹配梁段放样(定位)测量(智能匹配调节)7.6.1将已完成的预制梁段作为匹配梁段,按图8的程序启动智能调节系统。7.6.2设M梁段为匹配梁,P梁段为待浇梁。将M梁段预制完成后测量的数据以及M与P梁段相互位置关系输入至智能测量系统,计算得出M梁段所处位置。7.6.3自动测量计算出M梁段的匹配面与P梁段固定端模的位置距离。7.6.4按最初定位距离数据,对M梁段初步定位。底模台车纵向长距离移动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启动5t自动控制卷扬机牵引,细步移动则通过纵向液压智能控制系统进行。横向则通过底模台车上的横向液压千斤顶进行调整。7.6.5再次启动智能测量系统跟踪

25、观测M梁段顶面测控点精调标架,测量目标点的位置和高程。7.6.6测量数据处理程序对测量系统观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如测量数据满足预设要求,则测量结束,匹配调节完成;如测量数据不满足预设要求,则将偏差量向智能液压控制系统传输。7.6.7智能液压控制系统向液压千斤顶发出运行指令,指令底模台车上的液压千斤顶进行纵、横向及水平标高精确定位。7.6.8安设在液压千斤顶和侧模板上的多传感信息融合定位复测系统,同步对匹配梁姿态进行连续校核,当校核后,数据满足预设要求,则将结果传输至测量系统进行二次观测;如果数据不满足预设要求,则将结果传输至智能控制平台,继续指令千斤顶启动调节。7.6.9定位后旋下底模上的四个螺

26、旋撑脚,并使其受力,卸落底模台车千斤顶,完成受力支点的转换。7.6.10测量系统对M梁段再次测量,并输入数据至监控程序,精度达到要求并通过误差校核后合拢侧模。如达不到要求,则重新启动匹配调节程序。7. 6.11钢筋骨架吊装完成和内模就位后,应对固定端模进行二次夏测。7.7 钢筋加工安装按图纸和规范的要求进行钢筋的加工与安装,钢筋加工与安装应满足JTGT3650的相关要求。7.8 混凝土浇筑施工混凝土的拌和、运输和浇筑应按JTG/T3650执行。混凝土冬期施工应满足T/JSJTQX27-2022的要求。127.9 测量控制点的埋设7.9.1按本文件的规定埋设控制点。7.9.2新浇筑的节段箱梁空间

27、位置数据的采集,应在混凝土终凝后与梁段移动前进行采集,并将相关数据录入线控系统中。7. 9.3测量控制点测量数据经检查无误后可移动梁段到匹配位置。7.10 养生、脱模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覆盖塑料薄膜以保水养生。冬期施工养生宜采用智能养生大棚进行,相关要求可参考T/JSJTQX272022和T/JSTERA182020o8线形控制7.11 一般要求7.11.1 段预制线型控制主要环节有模板安装精度控制、匹配梁定位精度控制、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模板变形与变位控制。7.11.2 量控制点与测量控制塔基线是固定端模的基准,应重点控制固定端模板系统精度和底模板安装精度。7.11.3 节段进行预制时,匹配梁

28、段三维姿态应满足几何形态的要求,同时考虑:a)当预制节段为直线时,匹配节段梁宜通过平移相应节段长度达到调整线形的目的;b)当预制节段存在竖曲线时,新浇筑节段梁的固定端模始终保持不变并使节段梁中轴线垂直端模,通过调整匹配梁段的匹配面从而形成竖斜面,使匹配梁与待浇梁段之间形成竖向相对偏转角;c)当预制节段存在平曲线时,新浇筑节段梁的固定端模应始终保持不变并使待浇节段中轴线与固定端模垂直,再调整匹配梁段位置与新浇筑节段梁中心线形成平面相对偏转角。d)所有的偏角通过计算转化为坐标的形式再进行测量控制。7.12 板安装精度控制8. 2.1固定端模安装精度要求如下:a)模面竖向垂直,中轴线与测量控制基线重

29、合;b)与测量控制基线成90;c)端模上缘应保持水平;d)水平误差以及端模与中轴线的垂直度误差不大于2mm.8.2.2底模安装精度要求如下:a)底模2m直尺检测平整度不大于2mm;b)底模模面水平,中心线与测量基线重合;c)与固定端模下缘接触良好,无缝隙;d)底模模面与固定端模模面成90。8. 2.3外侧模主要检查翼缘板端部标高以及与固定端模闭合情况。8.3匹配梁段定位8.3.1节段梁的理想线形应通过匹配梁段的空间位置测量来实现。8.3.2匹配梁段的空间几何定位测控点应设有6个,平面测控点2个,高程测控点4个。测控点埋设在匹配梁段顶板上,埋设误差不大于20mmo8.3.4采用底模台车进行匹配梁

30、三维精确定位。通过测控匹配梁段顶面上的6个控制点,用底模台车上的自动控制油压千斤顶进行调整来实现。8.3.5应考虑钢筋混凝土浇筑过程匹配梁对混凝上侧压力位移的影响。应将匹配面到固定端模的距离减小5三作为匹配梁定位控制的距离。8. 3.6匹配梁定位误差控制应满足沿中线的测点的偏差应小于2三,沿腹板的测点的偏差应小于Inln1。8.4模板变形与变位控制8.4.1 匹配梁定位完成后,利用顶升螺杆使待浇梁段底模与匹配梁贴紧,再将待浇梁段底模与匹配梁底模用连接螺杆锁定与固定端模对拉锁定。8.4.2 4.2应通过支架上的可调支撑杆调整侧模,侧模顶口和底部通过对拉螺杆对拉。侧模支架通过预埋螺栓与预制台座连接

31、。8.4.3 侧模与侧模支架较接位置应无缝隙,限位板螺栓应拧紧以防侧模在浇注混凝土过程中产生位移。8.4.4检查侧模与固定端模、匹配梁段的闭合后空隙不超过2mm。8.4.5 侧模调整完成后,应重新测量匹配梁与固定端模间的相对位置,确保无误后再进行下道工序施Io8.4.6 在检测模板变位的同时检测预制台座地基变形情况,及时调整监控目标数据。8.5测量精度8.5.1测量时应采取技术措施,降低环境和人为的不利影响。8.5.2测量仪器应按T/JSJTQX312022的规定校检。8.5.3用土工布包裹测量塔、在测量测量塔上搭设遮阳棚,防止阳光温差变形。注:测量基准为两测量塔的对中线,因测量塔在日照作用下

32、会产生变形可能影响测量精度。8.5.4在施工过程中对测量塔基础进行保护并定期校检测量塔的标高和平面位置。8. 5.5当风速6级以上、昼夜温差超过20时停止测量作业。8.6线形纠偏在测量过程中出现节段梁偏差,应及时进行线形纠偏。线形纠偏的方法见附录D。附录A(资料性)预制场台座及测量塔沉降监测方法A.1应定期对台座和测量塔进行沉降观测,发现沉降变形,必须加以修正。每个台座布设4个沉降点,台座沉降点布设如图A.Io图A.1台座沉降点布设示意图A.2每个测量塔底座各布设1个沉降点。沉降点布设如图A.2。A.3应在视野开阔的位置按规范要求埋设一个水准基点作为沉降基点。A.4采用单程闭合(或往返)观测的

33、作业模式。观测宜采用“后一前一前一后”的观测方法,根据路线土质选用重量不轻于Ikg的尺台作为转点尺承。测站上观测顺序和方法、观测限差要求,观测的时间和气象条件,间歇与检测,区段及同一测段往返测等的具体要求均应按照勘测规范的规定执行。A.5水准视线长度,视距较差等按表A.1执行。表A.1水准视线长度、视距较差要求测量等级视线长(m)前后视较差(m)前后视累积差(m)二等501.03.0A.6测量线路限差按表A.2执行。当超限时该路线进行重测,必要时对相邻己知点检测。表A.2测站观测限差等级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二等2mm)+W1(X-X0)+h1(Z-Z

34、0)y=i2(Y-Y0)-m2(X-X0)+n2(Z-Z0)z=i3(Y-Yo)+m3(XX0)+3(Z-Z0)(C2)式中:X、Y、Z一一整体坐标系中的三维坐标;X、y、Z一局部坐标系中的三维坐标:inmnn1x、y、Z坐标轴的方向余弦c)局部坐标系间的转换。通过公式(C.1)和公式(C.2),可实现两个局部坐标之间的相互变换,即服从“局部A-整体-局部B”的原则。注1:在线形计算前,应先对匹配梁和待浇梁的坐标进行转换,双方在各自的系统中均屈于局部坐标系,对于待浇梁而言,若要得到正确的匹配梁的相对位置,则需要把匹配梁上面的六个控制测点的位置转换成待浇梁中的局部坐标。注2:生产测量控制的具体操

35、作过程为:假设要匹配的梁为n,确定该匹配梁的相对位置,需要先把该匹配梁上的6个控制测点转换为以桥梁为基准的整体坐标,然后通过公式转换,即可得到其在待浇节段中的局部坐标。C.9线形计算按如下方法:a)在局部坐标系内,测量预制的第一片梁测钉的坐标,再转换到整体坐标系下的坐标;b)在整体坐标系下,计算匹配梁段的坐标;c)转换到预制坐标系下的匹配梁段的坐标。注:以往的坐标计算需要在两种坐标系下互相转换,比较繁琐,也容易出错。C.10当以直线代替平曲线时,线形计算按如下方法:a)根据设计线形要求,将节段梁的平曲线以直线代替曲线的方式计算2个节段之间的相对偏转角。b)确定待浇梁段埋置的测钉位置,根据局部坐

36、标系确定待浇梁段测钉的坐标;c)根据待浇段与匹配梁段之间的关系,确定在局部坐标系匹配梁段测钉的坐标,计算出匹配梁段与待浇梁段之间空间状态下的差值;d)由梁场建立的坐标系,测量首片节段梁的坐标,根据匹配梁段与待浇梁段之间的关系,计算出匹配梁段的位置。e)每跨第一节段只设活动端模,无匹配梁段,且第一节段梁预制应为有规则的矩形。附录D(资料性)线形纠偏方法D.1应通过三维控制系统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制造误差,得到下片梁的预测拼装线形,以此确定下片梁的理论匹配位置,最后使成桥几何线形达到设计要求。D.2节段预制时,宜取节段顶面中心线的长度作为预制长度,各节段中心线组成的折线将形成梁体的线形,同时节

37、段之间接缝顶缘横线的坡度反映了桥梁的桥面横坡与节段姿态。节段梁曲线桥梁的线形与姿态可用图D.1表示。标引序号说明:1桥墩中心线:2一一桥梁实际线形;3水平投影,水平曲线控制线;4立面投影,竖曲线控制线;5采用“以折代曲”,用折线拟合实际线型图D.1节段梁曲线桥梁的线形D.3平曲线节段线形与误差纠偏调整时,应将折线段投影至平面内,投影产生的折线段用来拟合平曲线,也即以预制指令单控制点的x、y坐标来控制平曲线。将节段从浇筑位置移动到匹配位置上,当控制点的x、y坐标调整到位,形成所需平面折角。新浇节段的端模位置不动并使其与节段轴线垂直,新浇节段的匹配端面采用斜面,以便于钢筋骨架制作、剪力键设置和节段

38、外形调整。图D.2。标引序号说明:1一一调整水平方向角度 ;2匹配梁;3固定端模:图D.2平曲线预制图D.4竖曲线节段线形与误差纠偏调整时,将折线段投影至立面内,投影产生的折线段用来拟合竖曲线,也即以预制指令单控制点的丫、Z坐标来控制竖曲线。将节段从浇筑位置移动到匹配位置上,当控制点的Y、Z坐标调整到位,形成需要的立面折角。图D.3o标引序号说明:1一一竖直转动B;2匹配梁;3固定端模:4待浇梁段图D.3竖曲线预制D.5扭转节段线形与误差纠偏调整时,应对节段进行扭转调整以避免节段出现左右高度不同的累计误差效应,将控制点调整到位,形成需要的扭转角度丫,见图D.4。b)横断面标引序号说明:1一一在横断面内转动:2一一匹配梁;3固定端模:4一一待浇梁段图D.4扭转节段线形与误差纠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