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章节测试(解析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73344 上传时间:2024-03-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70.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章节测试(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章节测试(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章节测试(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章节测试(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章节测试(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章节测试(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章节测试(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章节测试一、单选题1 .某研究小组利用标记重捕法进行某地区褐家鼠密度调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53只鼠,第二次捕获420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0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但鼠有记忆,再次被捕概率会降低,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3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统计方法得到的结果往往会比褐家鼠实际的数量要少B.通过计算可得该地区褐家鼠的种群密度为1200只/公顷C.褐家鼠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是该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D.调查期间褐家鼠的死亡率是2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K/

2、2值时,种群内的个体间竞争程度最高B.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C.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数量的最大值D.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3 .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鱼的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捞所用网眼大小必须保证相同B. T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5时对应种群密度的一半C. T5时增加饵料的投放,池塘草鱼的环境容纳量会有所增大D.无论T2之前数据如何,T2T3和T3T5间段内种群数量都是逐渐上升4 .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在1hm2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

3、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共捕获30只,其中上次标记过的共10只。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为()A.30只B.32只D. 96 只C.64只5.珍稀物种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栖息地的破碎。人类已经把大部分陆地用于农业种植,而很多野生动物是无法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生存的,其余的陆地很多都在经历破碎过程或已经破碎成许多很小的板块。如图表示白脸猴的种群大小与种群持续时间的关系。A.对于白脸猴来说,栖息地越大,种内竞争越小,个体生存机会越大B.白脸猴种群越大,种群持续时间越长,是因为出生率高的缘故C.白脸猴种群小,变异类型少,遇到不良环

4、境容易被淘汰D.栖息地的破碎会导致白脸猴种群基因交流的机会减少6 .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营养条件和生存空间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B.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以获得初始密度值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D.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7 .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8 .年龄结构能够用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和数量变化趋势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改变种群的年龄结构,降低

5、出生率8 .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1所示,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2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K值是指种群达到的最大数最值B. K/2时的增长速率对应图2中的b点C.在灭鼠时,要使其数量处于K/2D.捕捞海洋鱼类后可使其增长速率处于a点9 .下列关于种群和种群密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片草地中所有的草构成一个种群B.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C.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都采用标记重捕法D.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10 .下列属于种群结构层次的是()A.一个大肠杆菌B.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C.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被污染后,又滋生了别的细菌和真菌D.培养

6、皿中的培养基及培养基上生长的所有生物11 .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用生理盐水溶解健那绿可以维持细胞的形态B.用光学显维镜观察橘黄色脂肪颗粒时,需要的试剂有苏丹山、水、50%酒精C.制作有丝分裂装片时,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D.采取估算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12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越大则种群数量增加越快B.死亡率和迁出率越大则种群密度越小C.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性别比例在生殖前期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最大二、多选题13.如下三图均与种群“S”形增长有关,对三图对比分析解读,以卜叙述正确的()种群

7、数量种群增长速率,Otl t2时间甲、K/2 出生/ K死亡率2时间A.t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间相对充,种群数量增长较快B.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OC. t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D. 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OOqOOOOQQ8 & 4 2 2 4 8一 一 一 增长率(兴)14 .研究福寿螺对水稻的影响,将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引种到不同的水稻田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稻田中部分生物的增长率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对照小区Il低密度小区国中

8、密度小区高密度小区:空,mL_,1111w-llg11L,|水五F鸭超康应三三A.调查福寿螺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需要随机取样B.福寿螺属于初级消费者,对不同植物的喜食程度为狐尾草鸭舌草水稻C.福寿螺对水稻数量的影响远大于对水花生的影响,且随密度增大影响增大D.不同密度处理小区中,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现“J”形增长15 .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叙述错误的是()A.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使用无菌水稀释后重新取样计数B.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滴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以避免计数室产生气泡C.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对计数室中

9、的酵母菌逐个计数D.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将一直围绕K值上下波动16 .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个动物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乙种群的动物捕食甲种群的动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2t3时段,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在t4时,乙种群的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的一半C.超过t3时间后,甲种群数量减少可能与乙种群的捕食有关D.超过t5时间后,生物因素可导致乙种群的数量发生波动三、非选择题17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题目:(1)在培养藻类时需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估算培养液中藻细胞的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O(2)若吸取藻细胞样液I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

10、数板(规格为1mml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下图表示藻细胞的分布情况,以该中方格为一个样方,计数结果是藻细胞有一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藻细胞平均数为15个,则1mL培养液18 .某生物研究小组同学利用实验室培育酵母菌的技术完成了以下探究性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小组成员提出的探究问题是“一定量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设计实验时应将作为自变量。(2)实验过程中需定期检测酵母菌种群的数量,而对培养液中所有的酵母菌进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的计数方法是一。计数时小组成员使用了台盼蓝染液,其目的是O(3)结果第3天开始种群数量迅速增加,第6天开始种

11、群数目达到最大。实验至第7天结束,且种群数量基本等于第6天的种群数量。由此可知,在一定量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一型增长。请设计一个表格记录实验数据O(4)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是指o如果小组成员加大酵母菌的初始接种数量,则K值(填“增大R减小或不变19 .图甲是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IO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种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小格中格(双线边)酵母细胞(1)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填“b、c

12、”或“d”)时刻前进行防治。若图甲中曲线II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11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O(2)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图丙是b时刻用血球计数板(400个小方格体积为ImmXImmX0.1mm),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一个中方格上有24个酵母菌,若以该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该I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约为个。该计数方法得到的值与实际活菌相比(填“偏大”偏小”或“相同(3)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Io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

13、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W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增长最快。若在IO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O20 .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o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时,应选择的取样方法是O(2)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大小应该不同,如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O(3)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

14、的数目是 O(4)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为IOomX50m,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o若调查中小样方为ImXl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12、17、16、16、15、13、15、11、12、13,则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21 .图甲是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IO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种入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若干天,每天定时取样,小格一中格(双线边)一酵母细胞(1)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填时刻前进行防治。若图甲中曲线II表示在

15、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11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O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的角度将会(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的方法每天对醉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图丙是b时刻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ImmXlmmX0.1mm)进行计数,若以该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该I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约为个。该计数方法得到的值与实际活菌相比(填“偏大偏小”或“相同“)。参考答案:1. B【分析】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二第一次捕获数

16、X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详解】A、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但鼠有记忆,再次被捕概率会降低,因此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含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根据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X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可知该调查结果会比实际值偏大,A错误;BD、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种群中的个体数二第一次捕获数X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353-53)420+105l200只/公顷,调查期间褐家鼠的死亡率是531200100%4.42%,B正确,D错误;C、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C错误。故选B。2. D【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

17、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称为K值。【详解】A、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群个体间的竞争程度最大,所以在K/2值时竞争程度不是最大的,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A错误;B、统计种群密度时,不应舍弃所得数据,B错误;C、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种群数量还可能在K值附近波动,所以可能会超过环境容纳量,C错误;D、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

18、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D正确。故选D。【点睛】3. A【分析】图为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T2T3过程中的种群增长逐渐增大,到达T3时种群增长率最大,说明了此时的种群的数量为K/2值,T3T4过程中的虽然种群增长速率在逐渐减小,但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达到T5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说明了此时的种群的数量为K值。【详解】A、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鱼的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捞所用网眼大小不一定相同,如第二次用的是小网眼渔网捕鱼,第二次的比例反映了生存环境中的实际比例,会使调查结果无明显差异,估算值都是接近于实际值,A错误;B、T3时草鱼的种群增长率最大,说明了此时

19、K的种群数量为K/2值;达到T5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说明了此时的种群的数量为K值,B正确;C、Ts时增加饵料的投放,补充了食物,则池塘草鱼的环境容纳量会有所增大,C正确;D、T2T3时间段内,种群数量不断增长;T3T5时间段内,种群增长速率虽然下降,但仍大于0,种群数量也一直在增加,所以无论T2之前数据如何,T2T3和T3T5时间段内种群数量都是逐渐上升,D正确。故选A。4. D【分析】标记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记总数为

20、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为m,则N:M=n:mo【详解】根据题干分析,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故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二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即N:32=30:10,N=96只,ABe错误;D正确。故选D。5. B【分析】据图分析,该种群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但种群越大,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少,个体生存机会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但出生率不一定高,死亡率不一定低;种群越小,不利环境因素很容易导致种群内个体数量减少。【详解】A、若栖息地范围较广,则种内竞争不激烈,个体生存机会增大,A正确;BC、白脸

21、猴种群越大,种群持续时间越长,有可能是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增多,遇到不良环境容易生存下来,不一定是出生率高的缘故,B错误、C正确;D、栖息地的破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D正确。故选B。6. D【分析】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应注意:(1)由于酵母就是单细胞微生物,因此计数必须在显微镜下进行;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线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3)每天计算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4)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5)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和重复,因为该实验

22、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只要分组重复实验,获得平均值即可。【详解】A、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营养条件、生存空间、溶氧量、PH值、代谢废物的积累等,因此,营养条件和生存空间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A正确;B、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获得初始密度值,并每天定时取样,B正确;C、每天定时取样,采用抽样检测法,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并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C正确;D、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D错误。故选D。【点睛】7. B【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

2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详解】A、出生率高的种群,若死亡率和迁出率高,数量增长不一定快,A错误;B、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B正确;C、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C错误;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D错误。故选B。8. D【分析】种群数量变化包括种群增长、波动和下降,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包括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S增长曲线是存在环境阻力的情况下的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

24、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所能允许的最大值,又叫K值,K值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增长速率为O,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详解】A、K不是指种群达到的最大数最值,是一定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A错误:B、K/2时的增长速率最大,对应图2中的a点,B错误;C、K/2时的增长速率最大,在灭鼠时,要使其数量处于K/2以下,C错误;D、种群数量在a点时增长速率最大,故捕捞海洋鱼类后可使其增长速率处于a点,种群数量增长较快,D正确。故选D。9. D【分析】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中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通常使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妫虫的密度、跳螭的密度等,也

25、可以采用样方法;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通常使用标志重捕法。【详解】A、一片草地中所有的草包括很多种,不是一个种群,A错误;B、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B错误;C、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不一定都采用标记重捕法,例如妫虫或跳蛹可以采用样方法,C错误;D、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D正确。故选D。10. B【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

26、群的所有生物共用一个基因库。【详解】A、一个大肠杆菌属于个体层次,A错误;B、生物实验室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属于同一个种群,B正确;C、培养基被污染后除大肠杆菌外,又滋生了别的细菌和真菌,里面含有多种微生物,不属于同一个种群,C错误;D、培养皿中的培养基及培养基上生长的所有生物是生态系统,D错误。故选B。11. A【分析】1、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的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线粒体中细胞色素氧化酶使染料保持氧化状态(即有色状态)呈蓝绿色,而在周围的细胞质中染料被还原成为无色状态.因此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2、苏丹In将脂肪染色成橘黄色,染色后需要用50%酒精洗浮色后再进

27、行观察;3、有丝分裂解离使细胞分离开,后压片使细胞只有一层便于观察。【详解】A、健那绿属于活性染料,用生理盐水是为了维持细胞的形态,溶解健那绿不需要生理盐水,A错误:B、苏丹In将细胞中的脂肪染成橘黄色,染色后需要用50%的酒精洗浮色再在显微镜下观察,B正确;C、制作有丝分裂装片时,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压片后只有一层细胞便于观察,C正确;D、估算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要做到随机取样,避免人为主观意识对结果的影响,D正确。故选Ao12. C【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核心问题):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结构和性别比

28、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详解】A、种群密度越大,种群之间的竞争越激烈,种群数量增加越慢,A错误;B、除了死亡率和迁出率,还要看出生率和迁入率,若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迁出率与迁入率相等,则种群密度基本不变,B错误;C、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可对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C正确;D、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故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期最大,D错误。故选C。13. ACD【分析】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图中甲、乙、丙都可表示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种群数量增长呈现S型。甲、乙、丙中的t点均对应K/2值,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甲、乙

29、、丙中的t2点均对应K值,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详解】A、L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竞争相对较弱,种群数量增长较快,A正确;B、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错误;C、口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少,直至为O,C正确;D、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D正确。故选ACDo14. AC【分析】1、从题干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大小;样方法通常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时常用的有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两种。2、从图中可知,福寿螺

30、的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零,说明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引入后,水稻增长率均为负值,故说明福寿螺主要以水稻苗为食。【详解】A、福寿螺的活动范围小,适用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样方法的关键是要随机取样,A正确;BC、从本实验的结果可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引入后,水稻增长率均为负值,且随密度增大影响增大,而其他植物如水花生的增长率为正值,故说明福寿螺主要以水稻苗为食,即对于水稻的喜食程度最大,B错误,C正确;D、从图中可知,不同密度处理小区中,福寿螺的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零,说明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由于空间条件有限,种群数量不是“J”形增长,D错误。故选ACo15. BCD【分析】抽样检测法

31、的操作: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详解】A、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则为了获得较准确的数据,可使用无菌水稀释后重新取样再计数,A正确;B、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以避免计数室产生气泡,B错误:C、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对计数室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计数5个中格内(或4个中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在以此为依据进行估算,C错误;D、

32、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减少、代谢废物的增加等环境不利条件下,其种群数量逐渐下降,D错误。故选BCDo16. BCD【分析】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呈“S”形。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S”形增长。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增长率为正值,则种群数量增加;S型曲线的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变为0(即K值时)。【详解】A、t2t3时段,甲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减小,但大于0,说明该种群数量增加,死亡率小于出生率,A错误;B、由图可知,在L到t5时间内,乙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说明乙种群的增长为S形增长在t4时,乙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此时乙

33、种群接近环境容纳量的一半,B正确;C、超过t3时间后,甲种群增长速率为负值,种群数量减少,可能是由于达到环境容纳量后,种内竞争增强导致的数量下降,而此时乙种群数量增加,由于乙会捕食甲,甲种群数量减少可能与乙种群的捕食有关,C正确;D、由图可知,在t5时,乙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达到环境容纳量,此时种群自身密度最大,种内竞争增强,种内竞争等生物因素可能导致乙种群的数量发生波动,D正确。故选BCDo17. (1)抽样检测法(2)122.4108【分析】血球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划分为9个大方格,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Imm2,加盖玻片后的深度

34、为0.1mm。因此,每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mn另外,中央大方格以细线等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等分为16个小方格,供细胞计数用。计算公式:在计数时,先统计5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以25,就得出一个大方格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ImL菌液中的总菌数。【详解】(1)估算培养液中藻细胞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抽样检测法。(2)藻细胞在计数时,计数原则为“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因此计数相邻两边,计数结果是藻细胞有15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藻细胞平均数为12个,则ImL培养液中藻细胞的总数=1525400104100=2.41。8个。18.(1)时间(2)抽样检测法/抽样检

35、测鉴别酵母菌的死活,较准确地对活酵母菌进行计数,可增强计数结果的有效性ttS,7S时间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7天酵母菌数(个mL)(4)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不变【分析】本题是研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其自变量为时间,因变量为酵母菌种群数量。一般情况下是利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的数量进行统计。活细胞的细胞膜对物质进出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死亡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丧失。(1)本题是研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其自变量为时间,因变量为酵母菌种群数量。(2)种群密度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取抽样检测的方法检测。活细

36、胞的细胞膜对物质进出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其细胞膜可以阻止活细胞不需要的台盼蓝染色剂进入,因此活细胞不能被台盼蓝染成蓝色,而当细胞死亡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丧失,台盼蓝染色剂才能进入细胞,因此被染成蓝色的均为死细胞,因此计数时小组成员使用了台盼蓝染液,其目的是鉴别酵母菌的死活,较准确地对活酵母菌进行计数,可增强计数结果的有效性。(3)由题结果第3天开始种群数量迅速增加,第6天种群数目达到最大,实验至第7天结束,种群数量基本保持稳定,由此可知,在一定量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J”型增长。实验从第一天到第七天结束,因此记录实验数据表需要记录7天酵母菌种群数量,表格如下:时间第1天第2天第

37、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7天酵母菌数(个mL)(4)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如果小组成员加大酵母菌的初始接种数量,由于环境没有变化,K值基本不变,但加大初始接种数量可以缩短达到K值的时间。【点睛】答题关键在于掌握“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的探究实验,利用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19.(1)bef(2) 抽样检测1.2101偏大(3) W/2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分析】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

38、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T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4)绘图分析。【详解】(1)草原上的鼠在b时刻种群数量为K/2,此时增长速率最快,故最好在b时刻前进行防治;在草原中投放一定数量的蛇后,草原鼠的数量增加一段时间后维持稳定后又下降,因此蛇发挥明显效应的时间段是草原鼠数量下降这段时间,为ef段。(2)调查酵母菌数量的方法为抽样检测法;由图丙及血球计数板规格可知,该血球计数板每个中方格有16个小方格,所以有25个中方格,血球计数板上酵母菌数量为24x25=600个,又因为血球计数板体积为ImmXlmmXO.lmm,故IL酵母菌培养液含有的酵母菌数量为

39、600(0.110-3)103=6109,此时刻测得酵母菌数量是K/2,故K值为6xl()92=1.2xl7因该计数方法统计了已死亡的酵母菌,故比活菌数偏大。(3)J型曲线中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没有峰值。S型曲线中,由于环境阻力(培养液有限、试管体积有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不变,该单细胞菌数量达到W不变,即为K值,故该种群的增长曲线为S型,种群数量为K/2即W/2时,增长速率最快;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若该菌的接种量增大一倍,则会较快达到K值,但由于培养液量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故K值不变。20.随机取样五点取样法 大IOm【分析】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

40、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调查的样方法的操作,意在强化学生对种群密度调查过程的理解与运用。【详解】(1)采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首先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在分布较密集或稀疏的地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其中五点取样法适用于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2)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样方大小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时,样方通常为ImXIm。而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由于乔木体积大,所以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大。(3)在样方中

41、统计植物数目时,只计算样方内的个体数目和样方相邻的两条边上的个体,因此数目为8。(4)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应该按长条形地块的长度除以样方的数量计算,所以,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IOmo调查种群的密度为各样方中的数量的平均值,即:(12+17+16+16+15+13+15+11+12+13)10=44株/nM【点睛】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主要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是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1.(1)bef变大抽样检测1.

42、15IO,偏大【分析】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T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详解】(1)草原上的鼠在b时刻种群数量为K/2,此时增长速率最快,故最好在b时刻前进行防治;在草原中投放一定数量的蛇后,草原鼠的数量增加一段时间后维持稳定后又下降,因此蛇发挥明显效应的时间段是草原鼠数量下降这段时间,为ef段;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草原鼠数量降低速度减慢,因此a角度变大。(2)调查酵母菌数量的方法为抽样检测法;由图丙及血球计数板规格可知,该血球计数板每个中方格有16个小方格,所以有25个中方格,血球计数板上酵母菌数量为23x25=575个,又因为血球计数板体积为ImmXImmXO.lmm,故IL酵母菌培养液含有的酵母菌数量为575(0.1xl0-3)03=5.75xl09,此时刻测得酵母菌数量是2,故K值为5.75x109x2=1.15x107因该计数方法统计了已死亡的酵母菌,故比活菌数偏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