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关于农业科技水平专题研讨发言材料.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80231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质生产力关于农业科技水平专题研讨发言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质生产力关于农业科技水平专题研讨发言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质生产力关于农业科技水平专题研讨发言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质生产力关于农业科技水平专题研讨发言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质生产力关于农业科技水平专题研讨发言材料.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质生产力研讨发言提纲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紧密关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三农”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极大地鼓舞了“三农”工作者的士气,为稳定农村基本盘、迈出新的步伐指明了方向。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做出了战略部署。科技创新和自立自强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根本动力。在耕地和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农业的稳产增产,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的基础,关键在于科技。毫无疑问,要实现农业发展的

2、主动性、优势性和未来性,必须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支撑。我们要让高水平农业科技引擎发挥强劲的驱动力,更好地稳定农业基本盘,夯实“三农”工作的基础,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的自立自强。一、以“人才”为支撑,构筑起“农业强国”的基础。才智成就功业,行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广泛参与。要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的自立自强,必须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大量的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潜能。从袁隆平、李振声等老一辈农业战略科学家,到邓秀新、吴孔明、万建民、赵春江等新一代农业院士专家,他们深刻把握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领导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在解决农业“保供、解卡、防风

3、险、促绿色转型”等科技难题以及指挥组织颠覆性重大科技任务方面发挥着领导作用。如今,我国已经基本构建起合理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包括农业战略科学家、农业科技领军人才、青年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领域的卓越工程师。从攻克“瓶颈”技术到先进科技的转化和应用,我们在农业农村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建立了覆盖面广的科技人才网络,积极履行着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二、以“科技”为推动力,助力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动力,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需要加强基础问题的研究,加快农业新兴技术和交叉技术的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关注生物育种技术、现代

4、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领域,坚持将粮食安全与科技紧密结合,着眼于关键技术的突破、产业链的完善、产学研的协同。当前,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从历史性的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们要推动农业科技的自立自强,确保种源的自主可控,以确保中国人民的假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要主动承担重任,以“一辈子全心全力只干一件事”的毅力和决心,专心致志地从事研究工作。通过实际行动支撑梦想,将个人的奋斗和努力与国家的发展、时代的脉搏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热情投入、付出真实的努力,才能肩负起农业强国的重任,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现代化之路。三、以“技”为民,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

5、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高水平农业科技核心技术是无法通过外部获取的,也没有捷径可走。因此,走好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不仅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责任。我们需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快强化生物育种的原始创新和产业化应用,从科技源头支持国家粮食安全,提升我国农业生物育种的创新能力,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完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与农村农户的协同合作,打通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二通过技术培训、农技推广等方式,将科技成果真正应用于实践,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在农村落地生根,让农民真正受益,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树立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旗帜,确立目标,发扬斗志,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要在农业科技领域以中国“加速度”跑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强国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