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95956 上传时间:2024-04-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5.1 应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课题5.1应对自然灾害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分布以及危害。道德修养: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知道人类的行为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法治观念:了解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提升防灾避险的意识。健全人格:理解影响自然灾害的人为因素,懂得人类应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责任意识:通过实验,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教学重点1 .感知防御自然灾害的重要意义;2 .了解自然灾害及造成自然灾害的原因。教学难点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总体情况及其带来的危害。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本课内容来自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爱护

2、地球共同责任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本课为第一课时。从2021年刚发生的牵动国人的河南暴雨洪灾切入,不仅聚焦并统摄本课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激活学习动机,引发学生对当下生活的思考。学生准备: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知道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清查阅材料列举出你了解到的自然灾害的相关信息,并小组内讲解你的材料。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播放视频:2021河南暴雨导致洪涝灾害感受到:这颗美丽的蔚蓝色星球给我们人类居住提供了生存所必需的诸多资源。然而,大自然除了美丽的一面外,也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也有发怒的时候提问:什么是自然灾害?辨识自然灾害。知道洪涝和地震是自然灾害。小结:自然灾害是一种自然现象,会给人们的生

3、产生活带来危害。2 .新知呈现与操练(一)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说说我国的自然灾害提问:我国发生过哪些自然灾害?学生展示课前调查的资料,知道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早灾、台风、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和病虫害等。提问:自然灾害有哪些特点?了解自然灾害。观察教材第36页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图,知道自然灾害分别广。分析2021年自然灾害呈现出特点”资料,知道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发生的频率高。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发生的频率高。(二)感受自然灾害的危害提问:自然灾害有哪些危害?分析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自然灾害不仅会造成资源破坏、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

4、会带来各种问接损失,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观察教材第37页2016年中国主要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比例”图,了解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比较大。资料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07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867人,倒塌房屋16.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3340.2亿元。小结: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损失。在我国众多的自然灾害中,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比较大。自然灾害不仅会造成直接损失,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三)探究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提问:诱发地质和洪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读周凡家乡的故事材料,了解人类

5、的乱砍滥伐与自然灾害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观察图片,了解乱砍滥伐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说一说:你怎么看待乱砍滥伐引发自然灾害这一问题?人类还有哪些不合理的行为可能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小结: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或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3.巩固拓展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或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4.总结同学们!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条件,是我们赖以生存、难以替代的生存家园。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善待自然。珍爱美丽地球,与自然和谐共生。板书设计应对自然灾害我国自然灾害特点: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自然原因

6、:地质、气候等人为因素:滥砍滥伐乱扔垃圾工厂;汽车排放废烟废气;冰箱、空调大量使用自然灾害后果:经济损失、人员伤亡课后作业1.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题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5.2 应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课题5.2应对自然灾害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认识全国上下形成减灾共同体,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意义。道德修养:初步形成为抗灾救灾尽心尽力的主人翁意识。法治观念:了解抗灾中平凡人的事迹,感受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认识到在灾难面前每个人都可以贡献一份力量。健全人格:知道人们为抵御自然灾害采取的措施及其面对灾害时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责任意识:感借抗灾精神,体会我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

7、神。教学重点1 .感知防御自然灾害的重要意义,知道必要的防灾避灾知识;2 .能运用知识避免或者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伤害。教学难点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危害及防护措施。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本课内容来自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爰护地球共同责任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本课为第二课时。从电影流浪地球切入,提出如何必寸自然灾害的问题。不仅聚焦并统摄本课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激活学习动机,引发学生对当下生活的思考。学生准备: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知道如何应对自然灾害。请查阅材料列举出你了解到的抗灾小故事,并小组内分享。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播放视频:流浪地球片头感受到:自然灾害并我们并不遥远,它和人类生活

8、息息相关。你有避险意识吗?当灾难降临时,我们该怎么应对?2.新知呈现与操练(一)具备防灾避险的意识、自救自护的知识能力活动一:分析情景,掌握避险知识出示四种面对自然灾害的情景,明确正确做法。情景一:雷雨交加时,在大树下避雨。(X)情景二:山区山洪、泥石流高峰期,选择在山谷扎营。(X)情景三:地震发生时,躲在小房间的墙角,护住头部。()情景四:泥石流发生时,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V)问题:遇到自然灾害应该怎么做?观察图片,知道在野外遇到雷雨时,远离电缆和大树;在室内遇到雷雨天要关好门窗,关闭电器等。掌握避险知识,树立避睑意识非常重要。活动二:当地震来临时,我们应该怎么做?观察图片,

9、知道地震来临时的正确自救方法。补充避震小知识:黄金12秒;地震活命三角区。小结:当遇到地震时,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避险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人身安全。材料展示:台风、泥石流、汛期正确应对方法。活动三:校园逃生图里的发现问题: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小结:商场、酒店、医院等场所都会有逃生图。当我们去这些地方时,为了自身安全,一定要先了解所处环境及逃生路线,确认安全出口所在位置,以备不时之需。避险知识不能少,自救技能更重要,沉着冷静不惊慌,结合实际选方法。(二)预警监测系统强、科技降灾抗风险活动一:我知道的预警信号出示预警信号,了解不同颜色代表的级别。(蓝色代表

10、一般;黄色代表较重;橙色代表严重;红色代表特别严重。)联系预警信息等生活经验,知道接收预警信息后要根据级别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问题:你还知道其它预警信息吗?当接收到其它预警信息后你是怎么做的?活动二:监控防御措施多出示“风云四号气象卫星资料,了解人们利用现代科技,预防或者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补充防灾减灾工程的资料。交流抗灾中的技术发明。小结:各种抗灾技术的发明,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活动三:法律助力为防御护航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三十七条任何I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侵占、毁损水库大坝、堤防、水闸、护岸、抽水站、排水渠系等防洪工程和水文、通信设施以及防汛备用的器材、物料等。法律作为约

11、束人们的行为、减少自然灾害危害的重要手段,在人类防御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小结: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科学有效的防灾抗灾方法,各种抗灾技术的发明,法律的颁布等,都对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自然灾害对人民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危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感受不屈的抗灾精神提问:在灾难发生后,中国人民展现出了怎样的抗灾精神?感受中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抗灾精神。讲救灾故事,阅读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小结:灾难发生后,人们心系灾区、勇敢面对灾难、胸怀人民群众。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3 .巩固拓展防御知识不可少,自救技能更重要,预警监测系统强,科技降灾抗风险,法律规定做保障,应对灾害记间。在与自然灾害不断的斗争中,中国人民形成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4 .总结同学们!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条件,是我们赖以生存、难以替代的生存家园。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善待自然。珍爱美丽地球,与自然和谐共生。板书设计应对自然灾害1 .具备防灾避险的意识、自救自护的知识能力2 .预警监测系统强、科技降灾抗风险3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屈不挠,团结互助课后作业1.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