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旗袍在民国服制影响下的演变及其当代发展.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010839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旗袍在民国服制影响下的演变及其当代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旗袍在民国服制影响下的演变及其当代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旗袍在民国服制影响下的演变及其当代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析旗袍在民国服制影响下的演变及其当代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析旗袍在民国服制影响下的演变及其当代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旗袍在民国服制影响下的演变及其当代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旗袍在民国服制影响下的演变及其当代发展.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析三a在民国三y影响下的触及其当代O引言民国时期,政局动荡,服饰错乱,政府下发一系列关于服制的条例,其一是希望统一混乱的穿衣现状,其二是为了推动国内服装产业经济的发展1。1912年10月4日服制颁布,服制是民国成立之后颁布的首个服制法令,虽然其中并未涉及旗袍服饰,但是它的革新意义不言而喻。1929年4月16日、1939年1月19日民国政府分别颁布了服制条例修正服制条例草案10民国服制条例奠定了旗袍的历史地位,并且推动了旗袍的创新发展,旗袍作为民国服制法令中的女子礼服,她的变迁发展史值得我们不断研究。民国作为中国封建帝王制度向民主制度过渡的阶段,其服制条例产生的影响和女性旗袍演变历史具有重要的

2、研究价值。旗袍作为现代一直留存的传统服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为现代旗袍发展提供了动力,旗袍服饰发展亦是中国服饰文化的一种延续。1民国服制法令分析民国服制条例的颁布,破除了旧服饰制度。在中国不同朝代,服饰制度书写成册,目的是拥护封建王朝制度,而1912年颁布的服制,目的在于破除封建服饰制度,创建民主、自由的服饰制度。民国时期,政府颁布3次服制条例1。1.11929年服制条例1912年10月4日,北洋政府颁发了服制。服制确定了男女礼服,女士礼服为长衫,此次并未涉及旗袍。这是民国服制的首次颁布,意义深远。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了服制条例1,距1912年服制间隔17年。服制条例分为礼服和公务员制服。

3、男礼服用蓝袍黑褂2,女用分甲乙两种3。甲种,齐领,色蓝,衣长在膝盖和脚踝中间,与裤下端齐,袖长在肘部和手脉中间,袍前襟右掩,纽扣六,面料为丝麻棉毛织品;鞋面料同袍或用革,色黑。乙种,色蓝,衣长过腰且左右下端开衩;裙衣长到脚踝,面料为丝麻棉毛织品,色黑。此次女子礼服选用两种,为蓝袍、上衣下裙;女公务员制服,为袍,颜色不拘,面料用国货。1929年服制条例,女子礼服选用旗袍和上衣下裙,女公务员制服选用旗袍2。旗袍在此次服制条例中被指定为女子礼服、公务员制服,礼服和公务员制服的制定推动了旗袍发展,同时也推进了民国纺织业的发展。1.21939年修正服制条例草案1939年修正服制条例草案对男女礼服、公务员

4、制服以及常服作出规定。修正服制条例草案与服制服制条例不同之处在于它对男、女常服作出规定1。1939年1月19日修正服制条例草案对男子大礼服、常礼服、常服、公务员制服作出规定1-2,对女子大礼服、常礼服、公务员制服作出规定1,3。女子礼服有大礼服、常礼服两种。女子礼服为袍,齐领,前襟右掩,衣长到脚踝,左右及下端开衩不过膝,袖子长度至手脉,衣服有黑色、白色,分热季和温寒季,在热季时用白色,在温季、寒季时用黑色,套扣为6,戴帽1,3。女子公务员、甲常服也为旗袍。1912年至1939年,女子礼服袍与服制条例女子甲种礼服相同,袍在三次服制中几乎成为女子固定服饰。修正服制条例草案对比前两次服制,内容更加全

5、面完整。1939年修正服制条例草案女子大礼服、常礼服、公务员制服均为旗袍1,3,足见旗袍在服饰界的重要地位。不管是礼服还是便服,旗袍都在民国服饰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旗袍演变过程民国时期,政局动荡,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服饰制度及日常穿着同样被其影响,服制条例的颁布在奠定了传统服饰地位的同时也推动了服饰的改革,为旗袍的发展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2.1 旗袍款式的演变旗袍作为民国时期的潮流服饰,在民国初期,并未在服制条例上呈现,也并未成为主流服饰,它作为日常服饰被大众认可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有一种说法是旗袍由中式袄衫演变而来,一种说法是由满族旗袍演变而来,但是具体哪种说法为真,众说纷纭

6、1-4。旗袍真正成为主流服饰是在1930年之后,结合1939年修正服制条例草案来看,旗袍的社会地位在民国后期基本己到达巅峰,直至今日,设计师依旧在服装设计中选用旗袍元素、东方美学。民国时期,旗袍款式多变,如旗袍衣长、袖子、腰部、领子等,这些都是旗袍款式的变化之处。民国初期,旗袍款式多宽松、直筒,袖子多为倒大袖3-4,这些特征都是民国初期旗袍的典型特征,也对应民国初期军阀混乱、社会混乱的社会现状。民国中期乃至后期,旗袍款式流行周期逐渐缩短,而且适合各年龄段的女子,袖子多为紧身袖,和倒大袖相反,或是袖子长短变化丰富,如七分袖、长袖、无袖等,1929年颁布的服制条例,旗袍袖长在肘部和手脉中点。另外旗

7、袍多曲线型、修身,旗袍开衩位置来回转变,拖地旗袍、高开衩旗袍、到膝盖位置旗袍等。1939年修正服制条例草案,女子礼服长至脚踝,左右及下端开衩不过膝。在旗袍的兴盛时期30年代,由于战火纷飞,经济萧条,女子旅袍多节省布料,长度逐渐缩短到小腿中部和膝盖位置,便于活动。民国时期,旗袍款式丰富多样,彰显意蕴美和形体美。随着西方文化传入,最初宽腰直筒的旗袍形制开始向收腰、紧身形制转变。民国37年期间,旗袍形制在不断演变、变化迅速。2.2 旗袍面料的演变民国服制条例除了制定礼服、常服、公务员的服饰形制,也对其面料、色彩有所制定。1929年服制条例,女礼服面料为丝、麻、棉毛织品,选用国货,目的在于奠定国产面料

8、及国内纺织业的地位,促进其发展1-5。辛亥革命至1919年,中国纺织业进入短暂的发展期,为民族纺织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生存空间。民国时期,出现“估衣”概念,是指在典当铺形成的死当衣物,消费对象是财力不足的百姓。这种社会现状下,旗袍面料不加限制,这为旗袍的发展推波助澜。民国时期,有法兰绒、花旗布、哗叽、贡呢、塔夫绸、尼龙绸、乔其纱等面料,也有土布、邹纱、华丝葛等面料,而且当时利用胡蝶等明星效应,使土布等国产面料轰动一时,推动了国产面料的发展。女性服装面料丰富,凸显服饰特色。服制中也有规定,多用国产丝、棉、麻,毛料少,其间绸缎业发达,1910年前后上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绸缎集散地,有暗花绸、小碎花缎

9、等面料,并追求花边、滚条、蝴蝶褶等精湛技艺,以及新鲜花样、新鲜材料,这是中产阶层追求的服饰,搭配手袋及包、钻石饰品、高跟鞋等作装饰。1937年之前,花布、条纹布、阴丹士林布风靡一时,其中阴丹士林布深受女大学生喜欢。民国时期,无论是旗袍款式,还是旗袍面料,它的演变均反映了时代发展,提倡国货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民国时期,旗袍更新交替快,并且服制条例确定传统面料作为制服面料,目的不言而喻。2.3 旗袍色彩的演变中国古代制度森严,有三六九等之分,色彩也是如此,皇室与普通百姓颜色使用等级明显,民国时期,色彩禁忌逐步打破,壁垒逐渐破除。民国旗袍色彩丰富,服制条例制定的旗袍色彩亦可为研究旗袍服饰文化提供理论

10、支撑。1929年服制条例,旗袍色彩选用黑色;1939年修正服制条例草案,礼服旗袍色彩根据季节温差选用黑、白两种颜色,热季时期选用白色,温季、寒季选用黑色。民国时期,旗袍常用颜色为蓝色、黑色,服制条例中也有体现,并遵循季节选用色彩,除此之外,旗袍色彩还有墨绿色、褐色、紫色、米色、红色、黄色、渐变色等颜色。在日常生活中,大红色和纯白色运用较少。在参加仪式时所用旗袍颜色,好用深色,同时也需遵循季节性色彩,依据传统习性,这在服制条例中均已体现。民国时期,局势动荡,风起云涌,西风东渐,色彩流行趋势变幻莫测。有常规色彩、有依据季节变化呈现出的黑白色彩,也有不常见的服装色彩。总体来说,色彩的丰富变化程度具有

11、重要的研究价值。3现代旗袍的设计创新清末民初再到现代社会,旗袍一直在被国内外设计师创新延伸设计,并结合现代流行元素。现代旗袍的款式、色彩、面料在旧式旗袍基础上进行再设计创新,运用旗袍美学彰显东方女性美。新时代以来,国内外设计师对传统旗袍进行设计创新,使其大放异彩。图1为2011年RalphLauren秋冬系列秀场照片。这场秀是拉尔夫劳伦首次造访中国之后的最新时装秀,整场秀充满东方元素。图1所示系列服装设计选用柔滑的丝绸、丝绒,色彩选用中国红、翡翠绿,配饰选用珊瑚碧玉,以及中式领、龙刺绣、旗袍等。左1礼服裙整体为翡翠绿,配饰中以红色点缀,为服装增添一份妩媚;整体形制参考了旗袍,腰部的折痕设计和单

12、侧高开衩,又与旗袍有明显的区别。左2礼服裙选用丝绒面料,领型设计现代感十足,用翡翠绿进行点缀,凸显服装的华丽与高贵的质感。左3礼服裙领部选用传统旗袍惯用的立领,搭配在胸部开衩的设计,兼具年代感和时尚感。左4礼服裙选用立领,肩部点缀镂空蕾丝设计,为服装增添一抹性感和高贵,黑色为服装增添一抹神秘感。RalphLaUren设计的旗袍对比民国旗袍,款式更加大胆,面料更加丰富,色彩不拘一格,凸显女性曲线。国内服装设计师马凯创立的Messential,在2022年春夏系列中进行旗袍设计,将东方美学和现代时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运用精致剪裁、生丝、提花、扎染纱线等东方工艺手段,选用竹、兰等中国传统图案,突破了

13、传统旗袍的固定模式,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新中式服装,简洁大气,实穿性高,兼具时尚感,同时又在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旗袍承载着传统文化气质,充分展现了传统文化内涵。RalPhLaUren设计的旗袍增添了一份现代感,充分展现了东方美、女性曲线美,蕴含中式美学;中国设计师马凯设计的中式旗袍蕴含了东方韵味、选用东方工艺、东方图案,推动了中式旗袍的传承与发展。对比民国旗袍设计,兼具时代感和时尚感,更加符合社会潮流发展。4结语民国时期,政府多次颁布服制条例,1912年服制首创平等服饰制度,目的在于打破封建服饰制度,开创平等、民主社会,推动传统服饰发展。1929年服制条例制定礼服和公务员制服为袍,1939年修正服制条例草案制定女子大礼服、常礼服、公务员制服为袍,并对其款式、色彩、面料进行制定,两次服制条例的颁布奠定了旗袍在中国服饰历史中的地位。服制条例的颁布在奠定旗袍历史地位的同时,也在推动旗袍向前发展。服制条例的制定既是当下社会的反应,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潮流,服制条例和旗袍服饰的发展相融合发展,二者缺一不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