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020041 上传时间:2024-04-1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训练:《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言文阅读训练:《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言文阅读训练:《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训练:《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训练:《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训练: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上之初即位也,尝与群臣语及教化,上日:“今承大乱之后,恐斯民未易化也。”魏征对日:“不然。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警犹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也”上浑然之。封德葬非之日:“魏征书生未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国家”征日:“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上卒从征言。贞观二年六月苏于,上谓侍臣日:“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日:“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

2、力。炀帝恃其俊才,麻珍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日:“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贞观六年三月,长乐公主将出降,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长公主。魏征谏日:“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日: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丁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信于长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后叹日:“妾亟闻陛下称重魏征,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陛下不可不从也。”因请遣中使赍钱四百缗、绢四百匹以赐征,且语之日:“闻公正直,乃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勿转移也”上尝罢朝,怒日:“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日:“魏征

3、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日:“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他也,妾敢不贺J上乃悦。(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注】浇讹:浮薄诈伪。出降:此处指帝王之女出嫁。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魏A征B书C生D未E识F时G务H若I信J其K虚L论M必N败。国P家【答案】DHM【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魏征是一个书生,不了解时务,如果相信他的虚论,一定会使国家败坏。“魏征书生”为主谓结构,语意完整,“生”的后面应加句读,故选D;“若”表假设的连词,故在“若”的前面应加句读,故选H;“若信其虚论必

4、败国家”为表假设的句子,“若信其虚论”为假设的条件,“必败国家”为假设所引起的结果,故“若信其虚论”与“必败国家”中间应加句读,故选M。故选DHMo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深,与谏太宗十思疏“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的“深”字含义不同。B.戊子,文中是指一种干支纪日法,古时还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时。C.矜,文中意为骄傲,与促织“虫翘然矜鸣”的“矜”字含义相同。D.故,意为原因,与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的“故”含义相同。【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深”,表程度,很/与

5、“浅”相对。句意:太宗认为他说得很对/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B.正确。C.正确。“矜”,均指骄傲、得意之意。句意: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蟋蟀昂首挺立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D.“含义相同”错。“故”,原因/交情。句意:太宗惊奇地问她缘故/你怎么与项伯有交情。故选D。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和大臣们谈论百姓教化时,魏征认为经历过战乱的百姓容易接受教化,如同饥渴之人容易对饮食满足,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B.长乐公主将要出嫁时,唐太宗下令她的嫁妆要比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征进谏阻止,唐太宗并不同意,将这件事转告皇后,由她决定。C.皇后知道魏征在长乐公主出嫁之

6、事上的谏言后,就请求派宫中的宦官赏赐魏征财物,并勉励魏征要始终保持正直之心不要改变。D.魏征在朝廷上的直言进谏曾触怒过唐太宗,唐太宗下朝后也曾生气地表示要杀掉魏征,而皇后却巧妙地化解了唐太宗心中的怒气。【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8. “唐太宗并不同意,将这件事转告皇后,由她决定错。原文上然其言,入告皇后”意思是太宗认为魏征说得对,入宫告诉了皇后。故选B。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2)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答案】(1)君主即使是圣明聪慧的人,仍应当虚心接受他人的意

7、见,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的力量。(2)现在看到他援引礼义来抑制君主的私情,才知道魏征是真正的国家重臣啊。【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虽”,即使;“受”,接受;“竭”,竭尽。(2)“引”,援引;“抑”,抑制;“乃”,才。14.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魏征在向唐太宗进谏时,每每引用历史,请结合材料概述他引用了哪些史实。(3分)【答案】论及百姓教化时,援引五帝、三王不更换百姓面达到教化目的;论及隋炀帝时,他指出隋炀帝说尧舜之话,而行桀纣之事缺乏自知之明,最终国家灭亡;在长乐公主嫁妆之事上,他援引汉

8、明帝分封自己儿子的历史故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可知,论及百姓教化时,他援引五帝、三王不更换百姓面达到教化目的。由原文“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可知,论及隋炀帝时,他指出隋炀帝说尧舜之话,而行桀纣之事缺乏自知之明,最终国家灭亡。由原文“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倍于长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可知,在长乐公主嫁妆之事上

9、,他援引汉明帝分封自己儿子的历史故事。参考译文:唐太宗刚继位时,曾经和群臣谈到民众的教化问题,太宗说:“现在天下刚遭受大乱,我担心百姓不好教化。魏征说:不是这样。长期享受安定生活的百姓容易骄横安逸,骄横安逸的人就难以教化,经过战乱的百姓忧愁困苦,忧愁困苦就容易教化。就像饥饿的人容易对吃的东西满足,口渴的人容易对喝的东西满足。”太宗认为他说得很对。封德彝反对说:“魏征是一个书生,不了解时务,如果相信他的虚论,一定会使国家败坏。”魏征说:“五帝、三王都不更换百姓却能达到教化他们的目的。如果说上古人淳朴,后世渐渐变得浮簿狡诈,那么到现在,应该都成了鬼怪了,君主怎么能统治他们!”太宗最终听从了魏征的话

10、。唐太宗贞观二年六月戊子(十三日),唐太宗对诗臣们说:“我翻阅隋炀帝集,看到这本书文辞深奥渊博,隋炀帝也知道肯定尧、舜,否定桀、纣,然而他做事为什么就相反了?”魏征回答说:“君主即使是圣明聪慧的人,仍应当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的力量。隋炀帝依仗他出众的才智,骄傲自大,刚愎自用,所以他嘴里说的是尧、舜说的话,而做的是桀、纣所做的事。又没有自知之明,以致国家灭亡。”太宗说:“前事不远,我们要以此为鉴J贞观六年三月,长乐公主将要出嫁,唐太宗因为长乐公主是长孙皇后所生,特别怜爱她,命令有关部门给公主的嫁妆要比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征劝谏说:“过去汉明帝想要

11、封皇子采邑。说:我的儿子怎么能与先帝的儿子相比。令封给他儿子的领地比分给楚王、淮阳王的封地少一半。现在陛下给长乐公主的嫁妆比永嘉长公主的多一倍,这和汉明帝的想法不同了吧?”太宗认为魏征说得对,入宫告诉了皇后。皇后感叹道:“妾屡次听到陛下赞赏魏征,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现在看到他援引礼义来抑制君主的私情,才知道魏征是真正的国家重臣啊,陛下不可以不听从J于是请求派遣宫中宦官赏蜴魏征四百缗钱,四百匹绢,并且对他说:“听说您很正直,今天终于见到了,所以赏赐这些财物。希望场你始终保持这份忠心,不要改变。”太宗有一次罢朝回宫,愤怒地说:“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皇后问是谁,太宗说:“魏征常在朝堂上让我难堪J皇后听了退进内室,穿好朝服立于厅堂,太宗惊奇地问她缘故,皇后说:“妾听说君主贤明臣子就正直,现在魏征忠直,是由于隆下的贤明,妾怎能不祝贺J太宗才高兴起来。(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