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020261 上传时间:2024-04-1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3.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杭州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杭州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杭州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杭州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杭州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杭州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是因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且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杭州市区(不含余杭区和萧山区,下同)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四种。杭州市“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战略的确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确立,给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绿色杭州、生态杭州”,保护“天蓝、水清、山绿”的自然环境,营造良好的人居生存环境和投资发展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增强杭州市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等目标,都对自然生态环境

2、和地质环境的安全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此,杭州市人民政府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等法规和浙江省地质环境保护规划、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为依据,编制杭州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限为20032020年,近期为20032007年,中期为20082012年,远期为20132020年。基准年2002年。一、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工作进展(一)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1 .自然地理杭州市老城区位于杭州市东部,钱塘江下游,面积683km2,包括上城

3、、下城、拱塞、江干、西湖、滨江及新增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共七个区,共有33个街道,17个乡(镇),356个社区,142个村,人口约197.32万(数据来自2004年杭州概览),杭州老城区地势自西南向东北缓倾斜,境西南丘陵绵延起伏,为千里岗余脉。西湖西、南、北三面环山。水系主要有运河水系、西湖水系、钱塘江水系。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中,日照充足,降水量充沛。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境内植被主要为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马尾松、竹林等。香樟、桂花分别为杭州市的市树和市花。杭州为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是国家风景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杭州老城区为省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以及重要的党政军机关

4、及群众团体所在地,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旅游的中心。市区风景点和公园面积近400万平方米,各类风景旅游点(区)有近百处,以西湖风景名胜区最为有名。2 .社会经济杭州市区是我国东南沿海交通枢纽之一,是沪杭、浙赣、杭甬、杭宣铁路线起点,公路运输四通八达,沪杭、杭甬、杭金衢、杭宁及绕城高速等穿境而过,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和汽车专用公路为骨架,干支相连,衔接配套,功能齐全,运输便捷的现代化公路交通网络。改革开放以来,杭州老城区的经济保持着持续快速的发展,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1781.83亿元,财政总收入257.14亿元(2003年杭州统计),均比上年有了较大辐度的增加。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

5、技术产业为重点,食品加工、饮料、电子、通讯、医药、化工、建材、轻工、机械、汽配等支柱产业,教育、科研、旅游、商务、居住等协调发展的格局,文明创建活动日益深化,城市品位逐步提高,相继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最佳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等一系列荣誉,去年10月又成功问鼎“国际花园城市”桂冠,使杭州进一步走向国际舞台。(二)地质灾害现状与发展趋势1 .地质灾害现状根据野外调查,杭州市老城区已发现30处地质灾害。这些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西湖风景名胜区等六个老城区,其中西湖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点11处,西湖区5处,滨江区5处,江干区4处,上城区4处,拱型区1处

6、,下城区未发现地质灾害点。从地理分布情况看,上述地质灾害点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区,在居民集中居住的平原地区,尚未发现有地质灾害的发生。这30处地质灾害中,现状地质灾害22处,潜在地质灾害8处。灾害类型主要是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及泥石流,均属突发性地质灾害。它们分别占杭州市老城区地质灾害总数的40%、30%、27%、3%地质灾害共造成4人死亡和约70万元直接经济损失,并仍对241人和约1200万元资产构成潜在威胁。(1)滑坡滑坡是老城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截止2002年底,共发现滑坡(含滑坡隐患)12处,除拱里区半山镇老虎山采石场滑坡规模达到中型外,其余皆为小型,类型以残坡积土质滑坡为主,岩质滑坡次

7、之,主要分布于易风化岩层出露地区。滑坡共造成3人死亡,53万元的经济损失,分别占老城区现状损失总数的75%和76%,并仍对122人及367万元资产构成威胁,分别占老城区潜在损失总数的51%和31%。(2)崩塌崩塌是老城区另一主要灾种之一,主要分布于公路沿线、矿山、建房等人工切坡形成的陡坡地段,以岩质崩塌为主。目前,老城区共发现崩塌(含崩塌隐患)8处,规模均属小型。现状损失较轻微,但潜在危害较大,共对103人及810万元资产构成严重威胁。(3)地面塌陷老城区地面塌陷主要为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共发现8处,分布于西湖周边隐伏的碳酸盐岩分布区。人为不合理的超采、强采或无序开采岩溶水是引发岩溶地面塌陷的

8、主要因素,目前,岩溶地面塌陷己基本停止。地面塌陷造成的现状损失较轻,共造成1人死亡,15万元经济损失。(4)泥石流泥石流是老城区所有地质灾害中造成危害最小的灾种,仅发现1处,即西湖区龙妈镇龙门坎村葛家里泥石流,该泥石流发生于1974年9月,毁土房1间,造成约0.2万元资产损失,现植被已恢更,至今未再发生,但由于沟口仍有4户16人居住,遇暴雨或连续降雨应引起重视。2 .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随着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加剧,地质灾害特别是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有增多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已发现的现状和潜在灾害点,在一定的触发条件下有可能成灾;(2)丘陵山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脆弱,具备发生地质灾害

9、的条件;(3)工程地质灾害有增加的趋势。随着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加剧,特别是交通、水利、城镇建设的加剧,工程建设引发的滑坡、崩塌、水土流失、地面不均匀沉陷等问题将越来越多,滨江区、古荡镇、蒋村乡等地由软土基等引发建筑物倾斜等问题也将会越来越多;(4)城市地质灾害有增多的趋势。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高层建筑和地下空间的开发,所引发的地下涌水、涌沙、地面沉降等城市地质灾害将越来越多。(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及存在的问题1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自1990年贯彻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以来,杭州市老城区地质灾害调查及防治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在防灾减灾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1)地质灾害

10、调查工作的现状。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杭州市政府组织多个单位对老城区内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现状进行了多次调查,并提交了相应的成果报告,初步查明了老城区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分布规律和形成条件,划分了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和防治区,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数据库。(2)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有了明显进展。初步建立了市、区、镇(乡)三级地质灾害防治机构,落实了相关职责;建立了汛期防灾预案制度、灾害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加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单位的资质管理,提高了地质灾害勘查和治理的质量与水平。(3)群专结合、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的建立工作得到了重视。通过对老城区地质灾害点的全面调查

11、及较广泛地开展的科普宣传活动,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环境保护和抗灾防灾意识;对己发现的地质灾害点,落实了监测责任人,并向其发放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初步建立了群专结合、群测群防的监测网络。(4)地质灾害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市、区财政及受益方共同出资,对堵塞交通和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部分地质灾害点进行治理,如西湖风景名胜区满觉陇滑坡等进行了工程治理;对已发生的泥石流进行生物工程治理;同时,对工程建设中特别是在环城高速公路沿线发现的地质灾害和不稳定边坡进行了工程治理。2 .存在的问题(1)地质灾害防治和监管工作较繁重。随着老城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

12、的继续展开,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有增多的趋势,地质灾害防治监管任务较艰巨。(2)地质灾害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体系还不健全,监督检查机制还不完善,特别是乡镇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和技术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3)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还不够完整,信息系统的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群专结合、群测群防监测网络仍处于建设过程中,网络覆盖面和监测精度有待进一步扩大和提高;预报预警系统和基于GIS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平台尚未建立,不能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简便、科学、准确的预报预警,也不能提供地质灾害系统资源的动态查询,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提供快速决策服务。二、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

13、目标(一)指导思想从老城区实情出发,树立“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紧紧围绕重点防治区域和重点地质灾害点进行统一规划,分期分批实施,建立群测群防网络,有效遏制地质环境恶化,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近期内取得明显的成效,维护社会稳定,为市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创造一个良好安全的地质环境。(一)基本原则1 .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防治的复杂性,决定了地质灾害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加强宣传,建立群测群防网络和预报预警体系,变消极被动的应急避灾为积极主动的减灾防灾,使地质灾害防与治协调统2 .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地质灾害的防治纳入社会

14、经济发展计划。防治工作要同深化改革、山区资源开发及工程建设相结合,做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大效益相统一。3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及分阶段实施的原则。近期主要安排重要地质灾害点的勘查与治理,力争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的成效。中远期则考虑到指导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做到近期与长远结合,局部防治与区域环境治理结合,使地质环境有一个根本好转。4 .坚持创新原则。运用新理论研究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治理地质灾害,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化防治系统,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防治投入力度,按照“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谁诱发,谁治理,自然形成的地质灾害,谁受益,谁出资”原则,

15、并结合政府治灾专项资金进行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三)规划目标1 .规划总目标(1)至2020年底,完成老城区需要治理的地质灾害点和期内新增灾害点的防治;(2)建立起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建立覆盖老城区的群专结合、群测群防网络,加大灾害治理和防治宣传力度,努力减少人为引发地质灾害,大幅度降低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和次数,明显减少人员伤亡数及财产损失量,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使环境安全质量有明显提高。同时,建立科学、准确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实现地质灾害的在线监测。2 .近期目标(1)在地质灾害高易发乡(镇、街道)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建立较为严密而系统的群专结合、群测群

16、防的防治网络和覆盖整个老城区的监测预报预警体系,组织对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实施,落实重要地质灾害监测点和监测人;(2)初步建立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提供主要地质灾害信息适时查询;(3)分批完成矿山、交通沿线、水利工程、重点工程设施、旅游景区等处的地质灾害的调查和重点灾害点的治理和避让。完成4处重要地质灾害点的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使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所降低;(4)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机制,使老城区区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成功率达到20%3 .中期目标(1)完成11处和新增地质灾害点的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2)通过对地质灾害阶段性治理,增强全社会的减灾、防灾意识,建立一支治灾防灾专职队伍,将地质

17、灾害防治从被动应急状态转变为主动的、有组织的经常性工作;(3)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防治监管体系;(4)完善为全社会服务的地质灾害信息网络,最终完成覆盖全区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和预警预报体系,使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成功率达到40机4 .远期目标(1)完成8处灾害点及新增地质灾害点的治理,使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的发生率进一步下降,所造成的损失显著降低;(2)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系统,完全实现地质灾害在线监测,使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成功率达到50%;(3)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监管体系,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和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究。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区域(一)地质灾害易发区1 .地质灾害

18、易发区的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易发区的划分依据各评价单元中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发育现状强度(即单位面积内灾害体个数、面积和体积)、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与研究工作程度,以定性评价和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确定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指数值,并勾绘综合危险指数等值线图,最后根据易发区划分标准,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四类。2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评价根据以上原则,老城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共299处,涉及11个乡(镇、街道)及1个风景名胜区,易发区总面积138.70km2,占老城区国土总面积的20.31%。其中地质灾害高易发区12处,总面积7.45km2,占总面积

19、的1.09%,中易发区50处,总面积43.36km2,占总面积的6.35%,低易发区89处,总面积87.89km2,占总面积的12.87%,不易发区面积544.30km2,占老城区国土面积的79.69%o(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呈相对集中态势分布于4个区域,分别为拱爨区半山镇与江干区丁桥镇交界处的半山一皋亭山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域;西湖区龙坞镇龙门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域;西湖区转塘镇石龙山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域;滨江区长河镇张家村一傅家寺村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域。除龙门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域的面积较小且较散外,其余三块面积均较大且集中。高易发区内已发现的地质灾害点6处,其中滑坡4处,滑坡隐患和崩塌各1处,占老城

20、区已发现地质灾害总数的20%。监管措施:加强高易发区内重要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和治理;在近期内建立群测群防网络,减少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对高易发区中的土地,禁止建设开发利用。(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呈连片块状和碎块状分布于上述4处高易发区域的外围区域以及西湖周边连片的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域,各区域中的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块大小不一,半山一皋亭山、西湖风景名胜区、龙门坎等三处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块较连片集中且面积相对较大,其中西湖风景名胜区中易发区域面积最大,达24.79km2,其余中易发区块面积则相对较小且散。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共包含己发现的地质灾害点18个,其中滑坡(隐患)4处,崩塌(隐患)10处,地面塌陷

21、3处,泥石流1处,占老城区己发现地质灾害总数的60以监管措施:对处于中易发区中的土地,限制进行建设开发利用;加强中易发区中重点工程设施、重点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建立群测群防网络,减少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为老城区分布面积最广的易发区,呈连片块状、碎块团状及零星块状分布于各高、中易发区的外围,或独立分布于山地丘陵区,涉及11个乡(镇、街道)及1处风景名胜区,其中西湖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呈连片块状分布较广,面积最大,拱墅区、江干区、滨江区低易发区分布相对较散,面积较小,上城区低易发区则仅有零星分布。低易发区中共发现的地质灾害点3处,土质滑坡、岩溶地面塌陷和崩塌隐患各1处,占老城

22、区己发现的地质灾害总数的10机监管措施:加强区内灾害点的监测和治理;加强低易发区内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的监测管理,严格控制低易发区内土地的建设开发利用;对处于低易发区中的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对末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主管部门不得批准。(4)地质灾害不易发区除上述地质灾害易发区外的广大地区,面积544.30km2,占老城区国土面积的79.69%,包括老城区北部及钱塘江两岸广阔的平原地区,部分沟谷盆地和综合危险指数V2的山地丘陵区。目前,该区域内尚有6处地质灾害点,其中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5处,滑

23、坡1处。塌陷发生的地点均为第四纪地层覆盖的沟谷盆地或平地,现区域内地面塌陷已稳定。1处滑坡,位于江干区彭埠镇新风村河岸边,主要由于堤内清污使堤岸失稳,应属城市地质灾害范畴。监管措施:加强城市地质灾害的调查和防治。加强高层建筑增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等对地质环境影响的研究和由此引发的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加强滨江区、古荡镇、蒋村乡等地软土地基引发的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和钱塘江潮对岸坡侵蚀的监测和防治;结合杭州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对不易发区内土地进行合理有序的开发建设,区内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必须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对遭破坡的山体环境进行修复,杜绝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的发生。(二

24、)地质灾害防治区域1.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区域按照杭州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和老城区各乡(镇、街道)1:1万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中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分布特征,确定拱塞区半山一皋亭山地质灾害易发区域、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分布区域、西湖区南部石龙山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域和滨江区长河街道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域为老城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区域。(1)拱塞区半山一皋亭山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涉及拱墅区半山镇及江干区丁桥镇,面积18.29km20该防治区域共包括2个高易发区块,6个中易发区块,11个低易发区块,3个不易发区块。目前,区内已发现4处地质灾害点,其中滑坡1处,崩塌隐患3处,滑坡规模达中型,其余为

25、小型,均为切坡引发,稳定性差,危害程度均为一般级。主要防治和监管任务:结合杭州市区关停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项目的实施,完成区域内4处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关停矿山的边坡治理;根据区域内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分布特征,严格控制和限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土地的建设开发利用;加强监督与管理,禁止区域内采石切坡等影响山体稳定的行为发生。(2)西湖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区域涉及上城区南星街道、西湖风景名胜区及西湖区北山街道等地,面积36.18km2.该防治区域主要沿西湖周边地质灾害中易发区边界圈定而成,共包括11个中易发区块,26个低易发区块,14个不易发区块。目前,区内己发现16处地质灾害点,占老城区总数

26、的53%,其中岩溶地面塌陷7处,滑坡(隐患)3处,崩塌(隐患)6处,规模均为小型,部分地质灾害点已得到治理,稳定性好的9处,稳定性差或较差的7处,造成的现状损失较轻微,部分灾害点的潜在损失较大,重大级1处,较大级3处,一般级12处。主要防治和监管任务:安排区域内重要地质灾害点的工程治理,结合城市地质灾害调查研究,利用物探手段查明区域内隐伏岩溶发育情况及分布范围;根据区域内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分布特征和隐伏岩溶分布范围,调整和修编相关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严格控制和限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土地的建设开发利用;建立覆盖每个社区和景点的群测群防网络,做好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宣传工作,禁止区内居民和企事业

27、单位强采超采地下水,以及随意切坡等行为;公布地质灾害防治监督号码和联系人姓名,制定政策,奖励预报有功人员。近期治理地质灾害点:近期治理的地质灾害点主要有4处,分别为西湖区灵隐村白乐桥土质崩塌隐患、北山街道栖霞岭22号岩质崩塌隐患、上城区南星街道晓霞弄土质滑坡隐患、南星街道馒头山岩质崩塌。(3)石龙山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区域涉及转塘镇中村村、村口村、双流村、石龙山村及周浦乡冯家村、姚家坞村、上堡村、灵山村等地,面积7.85km20包括2个高易发区,5个中易发区,4个低易发区,5个不易发区。目前,区内只发现姚家坞采石场滑坡隐患1处灾害点,规模小型,随着对废石废渣的逐步清运,形成滑坡隐患的主体也逐步得到

28、消除,现只需一般监测即可。主要防治和监管任务:根据区域内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分布特征,修编周浦乡和转塘镇的土地利用规划,严格禁止高易发区内土地的建设开发利用,控制和限制中低易发区内土地的开发利用;结合杭州市区关停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对石龙山山体两侧采石形成的陡立坡体和裸露坡体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消除安全隐患;加强监督管理和宣传教育,禁止采石、切坡等破坏山体稳定性的行为。(4)滨江区长河街道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涉及长河街道的汤家井、塘子堰、傅家寺等行政村,面积4.16km2.该防治区域共包括1个高易发区块,2个中易发区块,2个低易发区块,5个不易发区块。目前,区内已发现5处地质灾害点,其中

29、滑坡4处,崩塌1处,规模均为小型,稳定性差或较差,危害程度较大级1处,一般级4处。主要防治和监管任务:安排位于居民区内2处地质灾害点的勘查与治理;根据区域内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分布特征,禁止高易发区内土地的建设开发利用,严格控制和限制地质灾害中低易发区内土地的开发利用;建立群测群防网络,加强宣传教育,禁止居民随意切坡、取土等行为。2.地质灾害防治一般区域市区除上述重点防治区域外的广大地区均属地质灾害防治一般区域,包括部分地质灾害易发区以及大片的地质灾害不易发区。目前,区内己发现4处地质灾害点,其中滑坡2处,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和泥石流各1处,稳定性好3处,1处基本稳定,规模均为小型,危害为一般级。主

30、要防治和监管任务: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土地使用的监督管理,禁止高易发区内土地的建设开发利用,严格控制和限制地质灾害中低易发区内土地的开发利用;加强城市地质灾害的调查和防治。加强钱塘江潮侵潮蚀的监测和防治,高层建筑、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等对地质环境影响的研究和由此引发的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加强软土地基引发的不均匀沉陷的防治和地下水资源开采所引发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研究。开展城市地质环境的勘查与评价、城市土地资源保护利用与合理规划论证、城市空间开发与人口聚居密度和建筑规模密度关系研究。四、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和实施安排(一)近期(20032007年底)的主要任务和防治安排1 .乡(镇、街道)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

31、区图编制根据1:1万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结果,老城区共有11个乡(镇、街道)及1个风景名胜区有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这些乡(镇、街道)的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的编制已与老城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同步完成,并对易发区分区界线进行了野外核查。明确要求各乡镇在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编制城镇发展总体规划时,以各乡镇1?1万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为基础图件,同时应有地质灾害防治相关内容,从源头杜绝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2 .重点地质灾害调查与勘查近期内主要针对4处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区域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中稳定性差、危害大的地质灾害点和新增灾害点的调查。根据地质灾害点的稳定性、危害程度、规模大小,充分体现“以

32、人为本”,确定西湖区灵隐村白乐桥土质崩塌隐患、北山街道栖霞岭岩质崩塌隐患、上城区南星街道晓霞弄土质滑坡隐患、南星街道馒头山崩塌4处灾害点作为近期治理的重点地质灾害点。调查和勘查均需由有资质单位按规范要求进行,并提交地质灾害勘查报告和治理方案。3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包括工程与非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等。分述如下:(1)工程治理老城区需工程治理的地质灾害点有7处,这些灾害点在治理前均需进行监测。(2)非工程治理主要为监测预报,分重点监测预报和一般监测预报0重点监测点2处,一般性监测点20处。(3)搬迁避让老城区只有受白乐桥土质崩塌隐患灾害体威胁的2户居民需搬迁避让。4 .矿山地质灾害调

33、查与防治在杭州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项目中,共发现了8处矿山边坡存在地质灾害隐患或曾发生过地质灾害。2003年7月实施的杭州市区关停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项目,对老城区63座关停矿山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大比例尺测量,新发现转塘金家岭石矿和三墩方山油车桥石矿2号坑发生过滑坡。主要防治监管措施:(1)安排对居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的和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的3处矿山地质灾害的治理。(2)结合杭州市区关停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的实施,近期安排西湖区石龙山周边、留下至龙坞绕城高速及半山320国道沿线可视范围内38座关停矿山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3)对正在开采的矿山,加强安全监督管理,督促矿山业主按

34、规范要求分水平台阶式开采,并留存剥离的残坡积土,为闭坑后的生态环境恢更作准备,同时做好开采过程中水土保持工作,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规定老城区所有开采矿山至2003年底全部关闭。5 .交通沿线、水利工程及重要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与监管在杭州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项目中,对老城区主要公路沿线、水库、重要工程设施进行了地质灾害调杳,发现5处由人为切坡引发的地质灾害或灾害隐患。其中西湖风景名胜区上满觉垄岩质滑坡(公路边)、滨江区长河砖瓦厂土质滑坡(对输电主干线铁塔有威胁)两灾害点已得治理,其余3处灾害点即江干区新风村河岸土质滑坡、上城区白云路岩质崩塌(对输电铁塔有威胁)、馒头山公路边崩

35、塌中,前一处需监测,后二处灾害点正由有关单位设计治理方案,并安排在近期内治理。主要监管措施:(1)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中的公路段,特别是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山区段公路的巡查,及时发现隐患地段,并加以治理。(2)需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建设,并加强对建设项目方案的审核,对处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的建设项目,原则上不予批准,对处于中低易发区中项目或虽不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但工程本身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易引发地质灾害的项目,需对建设用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水土保持方案设计,并与建设项目同步施工,从源头杜绝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6 .旅游景区(点)开发建设中地质灾害防治与监管老城区旅游景区主要为西

36、湖风景名胜区,此外还有规划建设的西湖区灵山风景区、龙坞风景区、拱墅区和江干区的半山一皋亭山生态保护区、滨江区白马湖旅游风景区、西溪湿地保护区等,前4处旅游区均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内,2002年9月开展的地质灾害调查,发现滑坡、崩塌10处,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6处,共16处,占老城区总数的53%。地质灾害点防治措施:目前,风景区内16处地质灾害点中,6处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随着地下水的控采、禁采,已趋于稳定,其余10处灾害点己有4处得到治理,剩余的6处灾害点,1处搬迁避让,5处一般监测。主要监管措施:(1)开展旅游景区内旅游人数密度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研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管理,实行景区生态环境的

37、休养、轮休制度和自然恢友、人工恢复等保护措施。加强景区内工程经济活动过程的监督管理,确保水土保持方案的同步实施和对遭破坏的生态环境的同步治理和及时恢更。(2)加强法制法规的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严格控采地下水。7 .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设地质灾害治理之前的监测预报主要是群测群防,监测应按统一要求,实行专家指导,专业监测和群众监测结合。针对老城区地质灾害实际情况,先在重点防治区域建立群测群防监测网络,落实各灾害点监测人,按要求进行日常监测和雨季重点监测,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区的群测群防网络。按灾害体的规模、稳定性及危害性评价结果,在规划近期,对老城区30处地质灾害监测点进行分级监测,共分区

38、级、乡(镇、街道)级和村(社区)级三级。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级监测点一般由当地乡(镇、街道)或行政村指派专人按要求进行监测,而2处危害较大、稳定性较差的灾害点作为重点监测点,由当地政府负责指派经过一定监测培训的人员,在有关专家指导下,采用一定的仪器进行监测,并在对地质灾害系统监测基础上,实施中期、短期和临灾预报,并将监测数据和判别结果输入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在线监测。8 .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建设目前,杭州市国土资源局利用已完成的杭州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中的相关数据,特别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时降水量,与市气象局技术中心联合开发出一套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体系,在

39、对降水量预报的同时,对由降水诱发的地质灾害易发等级作出科学的预报。规划期内进一步收集精确数据,完善预报系统,力求地质灾害预报成功率近期达30%,中期达40%,远期达50%。政府部门每年在汛期前,按“以人为本”的原则,对那些对生命财产有威胁的灾害体进行现场踏查,并根据踏查结果,编制老城区年度防御地质灾害预案。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发展趋势作出分析评价,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应适时对其规模大小、影响范围、生命财产损失等作出估价,提出防灾减灾等措施及善后工作建议等。预案中明确汛期间地质灾害点监测人的责任,要求专人专职,全天候进行监测,随时汇报,及时发出临灾警告,并指明地质灾害一旦发生时所采取的对策及受威胁村

40、民的转移方向和位置,以便灾害一旦发生,能按防灾预案及时有序地组织受威胁人员避让,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9 .应急系统建设(1)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成立由各区人民政府分管理负责人领导,区国土资源局和同级的水利、公路交通、民政、林业等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参加的地质灾害防灾指挥部,设立值班制度,负责突发地质灾害的灾情上报和上级指示的下达和执行。(2)应急小分队建设各区人民政府负责建成由相关专业部门和专业抢险队参加的地质灾害应急小分队,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时,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实施专业救助;危害较大的灾害点所在村镇,在各地方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成村民巡查小组,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报告。

41、各地人民政府负责每年汛前对防灾预案中的地质灾害监测点和新增地质灾害点进行险情巡查,汛中加强监测,汛后进行复查,并针对部分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点,组织受灾害威胁的居民,按防灾预案中的紧急避让措施进行演练,以便灾害发生时,能够做到临危不乱,减少不必要的损失。(3)建立地质灾害速报制度严格按照部颁要求,建立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地质灾害发生后,要及时向上级有关领导和部门汇报真实情况,根据灾害规模及危害程度逐级上报。按规范填写速报内容,准确、迅速地上报地质灾害发生的相关情况。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结束后,应及时提交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地质灾害发生的位置,包括省、市、区、乡、行政村等;发生时间、伤

42、亡人数;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可能的间接经济损失;地质灾害类型;地质灾害规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包括地质条件和诱发因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发展趋势;已经采取的防范对策、措施;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10 .地质灾害防治示范点、镇建设对4处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案,均由有资质的单位勘查设计,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择最佳方案。施工单位也通过招标形式产生,运用新工艺、新理论,精心施工,全程监理,力争建立上城区南星街道晓霞弄土质滑坡工程治理示范点、西湖区北山街道栖霞岭岩质崩塌隐患工程治理示范点。近期通过结合杭州市区城市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项目的实施,查明西湖风景名胜区内覆盖型岩溶的分布;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

43、传教育,建立覆盖到名胜区每个景点的群测群防网络;严格控制区内常驻人口,加强区内生态环境的修养和休复,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等措施,建立西湖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区。11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为全社会服务的地质灾害信息网络建立基于GIS系统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2003年底前,建成老城区主要地质灾害的空间数据库,完成整个信息网络的骨架建设,实现老城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分布和灾情信息的图、数一体化管理与灾害实时速报;2007年底前建成相对完善的老城区地质灾害的空间数据库,能通过互联网查询包括地质环境状况、地质灾害历史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规模、危害性及可能危害对象等主要地质灾害信息。

44、将各地质灾害监测点的监测数据和判别结果,以及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结果输入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在线监测。12 .近期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安排老城区近期地质灾害主要防治项目及资金估算安排见表2。表2近期老城区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估算表预算资金(万元)项目名称综合费勘查费工程治理费搬迁避让费生物工程综合治理费重点监测费示范点建设费(万元)西湖区灵隐村白乐桥崩塌隐患10501070近期重点西湖区北山街道栖霞岭崩塌隐患5502075320防治点上城区南星街道晓霞弄滑坡隐患101001020120上城区南星街道馒头山崩塌550近期新增地质灾害点200750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设50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建设

45、20地质灾害应急系统建设30地质灾害信息网络建设30西湖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区100(二)中期(20082012年)主要任务安排11处(部分采矿引发的地质灾害随关停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实施)地质灾害点的工程治理,占老城区地质灾害总数的37%,并安排新增地质灾害点的治理,同时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使其覆盖所有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专业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网络和较完善的地质灾害信息网络,使预报成功率达到40%,并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三)远期(20132020年)主要任务安排所剩8处地质灾害点的治理,占老城区地质灾害总数的27%,由于这些地质灾害点的稳定性较好,危害较小,一

46、般只需监测即可,但对那些受人为因素作用或降水诱发,可能复活的地质灾害或新增地质灾害点,则根据其危害程度的大小不同,采取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措施。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的防治法规体系和监管体系,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和预报预警体系,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和城市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五、主要保隙措施(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健全机构1 .地质灾害防治实行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同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具体负责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健全机构;2 .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法制观念,健全基本制度,完善管理职能,促进管理到位,实现地质灾害防治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地

47、质灾害限期防治制度以及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防灾制度、灾情巡查制度、值班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3 .各区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同级水利、交通、建设、林业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成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为主,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确保规划全面实施的管理氛围;4 .加强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管理,建立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的领导责任制。特别要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管理,防止规划流于形式;5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地质灾害发生后的责任鉴定和纠纷调处工作。按“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进行地质灾害的责任界定,在充分调查基础上进行灾害纠纷调处。(二)依靠科技进步,实施技术创新1 .加强人员培训,引进科技人才,依靠科技进步,实施技术创新,利用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lS)、卫星定位系统(GPS),提高灾害信息采集、快速处理水平和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地质灾害在线监测。2 .加强地质灾害的勘查、评价技术的管理工作。加强对地质灾害勘查、施工单位的资质、勘察设计书审查和审批,施工期间工程质量及进度监督、检查以及工程完工后的评审验收等。对地质灾害重点防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