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国以任贤使能而兴(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国以任贤使能而兴(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国以任贤使能而兴(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材料一:臣闻人主所与共天下者,二三大臣也。二三大臣所与共政事者,内外百执事也。君臣一心,上下同德,表里无贰,颊末不渝;然后平居有所裨益,缓急可以倚仗。如人各有心,身自为谋,则可否不得以相济,小大不能以相维,而天下之患,有不可终穷者矣。此其事伏于冥冥,而人莫之觉。故论今日风俗之弊者,莫不议其尚同也,而臣则疑其未尝同也。面焉而唯唯否否,背焉而戚戚嗟嗟;成焉而挟其所尝言以夸于人,不成焉而托于所尝料以议其上。省曹之勘当,椽属之书拟,有可之按事,长吏之举步,恩焉则敛而归己,怨焉则委之日:“此安能以自由?“时政之得失,
2、除授之当否,疆场之缓急,言焉而得,则将以为功,否焉则讪之日:“此徒言而无益。”士大夫而若此,则其心岂复以国事为饥渴休戚者哉?使此习也,而日长月益,见利则逝,见便则夺,陛下亦何赖于此也?况自比岁封章、奏疏、对策、上书,大率应故事,徒文具,而无恻怛忠敬之实。其号为说直,亦不过先为称赞之词,而后微致规切之意。虽然,士习至此,亦有由然者矣。老师宿儒,零替殆尽,后生晚辈,不见典型。臣为此惧深愿陛下与二三大臣察人心邪正之实拓开规摹收拾人物。苟挺特自守者,虽无顺适之可喜,而决知其无反复难信之忧,必假借而纳用之;雷同相随者,虽无触忤之可憎,而决知其有包藏不测之患,必疏远而芟夷之。平居有规警之益,缓急无乏才之忧
3、,其于治道兴替,关系非轻。(选自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有删改)【注】文具,指条文规定。材料二: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日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说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尽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选自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
4、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臣为此惧A深愿陛下B与二三大臣C察人心D邪正之实E拓开F规摹G收拾人物【答案】AEG【解析】句意:我为这而感到忧虑,深深地希望陛下与大臣们明察人心邪正的实际情况,不拘泥于程式,招揽人才。“臣为此惧”中,“臣”是主语,“为此”是“惧”的状语,句子结构完整,后面A处断开;“陛下与二三大臣察人心邪正之实”作“愿”的宾语,宾语后E处断开;“规摹”是“拓开”的宾语,“人物”是“收拾”的宾语,两个动宾句中间G处断开。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常指负有专责的官吏,也可泛指官吏。B. “贤”,指贤能
5、的人,与师说“圣益圣”中的第一个“圣”用法相同。C. “自由”,指自作主张,与现在所说的“自由自在”中的“自由”意思并不相同。D. “矜”,指夸耀,与陈情表“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矜”词义相同。【答案】D【解析】夸耀;怜悯。句意:就自夸而把它作为自己的功劳。/凡是在世的旧臣,还承蒙怜惜养育。其他补充解释:B.都是形容词作名词,指贤能的人和圣人。句意:地位较高的官员的推举贤人。/圣人更加什么。C.自作主张;随心所欲。句意:这个怎么能够自作主张呢?/随心所欲,无拘无束。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掌管天下需君臣同心,如果臣子各怀异心,各谋其利,那就会祸患无穷。此
6、种情形并不为世人所察觉。B.若士大夫怀有私心,那么给皇帝的封章、奏疏、对策也不过沿袭旧例,表面应付,并无诚恳忠信可言。C.那些号称正直的士大夫,虽心怀天下,但不敢直言,多有溢美之词,少有规劝之意,作者深感痛心。D.王安石认为,国家因任用贤能的人而兴盛,因抛弃贤能的人、专断独行而衰败,这是古今同一的道理。【答案】C【解析】“虽心怀天下”错误,由原文“其号为说直,亦不过先为称赞之词,而后微致规切之意”可知,那些宣称是正直的,也不过是先写了称赞之词,而后稍微表达规劝的意思,“心怀天下”无中生有。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然后平居有所裨益,缓急可以倚仗。(2)苟行此道,
7、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答案】(1)然后平时做事就会有益处,情况危急时就可以依靠他们。(2)假如能够实行这些方法,那么哪里还用忧虑不能超过两汉、三代的事业,然后走上五帝、三皇那样的道路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平居”,平时;“裨”,益处;“缓急”,偏义复词,危急。(2) “虑”,忧虑;“轶”,超过;“涂”,同途”,道路。14 .魏了翁和王安石都阐述了用人之道,二者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3分)【答案】要广开选才之路;要有包容之心;要远离阿谀奉承之人;要任用贤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由原文材料一“拓开规摹,收拾
8、人物”、材料二“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可知,要广开选才之路;由原文材料一“必假借而纳用之“、材料二“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可知,要有包容之心;由原文材料一“雷同相随者,虽无触许之可憎,而决知其有包藏不测之患,必疏远而芟夷之”、材料二“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可知,要远离阿谀奉承之人;由原文材料一“必假借而纳用之“、材料二“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可知,要任用贤人。参考译文:材料一:我听说与君主共同掌管天下的,只是少数几位大臣罢了。与少数几位大臣共同治理政事的,只是朝廷内外百名左右官员罢了。君臣同心同德,大臣表里如一,自始至终一直不改变内心;然后平时做事就会有益处,情
9、况危急时就可以依靠他们。假如大臣各有异心,遇事都为自身考虑,那么无论是提赞成或是反对的意见,都无助于事情的解决,小大官员不能相互联结形成一个整体,而天下的忧虑,不能够有穷尽的时候了。这私心存在于潜意识之中,而人们没有觉察它。所以议论今天风俗的弊端,没有人议论那无原则地求同,而我却怀疑它未曾真正意见一致。当面一味顺从别人,背后却忧伤嗟叹;事情成功了就凭借自己曾经说过的来向别人李耀,事情不成功就依仗自己曾经预料的来非议他的上级。尚书省各部门的查究,辅佐的官吏的拟定任命,有关官员的查办事情,地位较高的官员的推举贤人,别人有感恩之举就聚集而归功于自己,别人怨恨就推脱说:“这个怎么能够自作主张呢?”时政
10、的得失,拜官授职的得当与否,边疆前线的缓急情况,说得得当,就自夸而把它作为自己的功劳,说得不得当,就毁谤别人说:“这只是空话而没有益处。”士大夫如果像这样,那么他们的心哪里又能把国家大事当作自己的饥渴和喜乐忧伤一样对待呢?假使这风气日益增长,见到利益就前往,见到有利的机会就争夺,陛下又怎么能依靠它呢?况且自连年给皇上的封章、奏疏、对策上奏,大都按照旧例,只是表面应付条文规定,却没有诚恳忠敬的实在内容。那些宣称是正直的,也不过是先写了称赞之词,而后稍微表达规劝的意思。虽然这样,士大夫风气到这地步,也是有原因的。辈尊资深的学者和老成博学的读书人,几乎都去世了,后生晚辈,不见榜样。我为这而感到忧虑,
11、深深地希望陛下与大臣们明察人心邪正的实际情况,不拘泥于程式,招揽人才。如果有人品突出、廉洁自守的人,虽然没有顺从的可喜,但必定知道他没有反复无常、难以让人相信的忧患,一定要宽容并且接纳任用他;随声附和、讨好上级的人,虽然没有冒犯的可憎,但必定知道他有隐藏的难以预计的祸患,一定要疏远并且铲除他。平时有规劝告诫的益处,情况危急时没有缺乏人才的忧虑,它对于治国策喀兴盛衰微,关系不可轻视。材料二:国家因为任用贤能的人而兴盛,因为抛弃贤能的人、专断独行而衰败。这两点,是古往今来适用的道理,也是见识平常的人都知道的。现在如同古代,现在的天下也同古代的天下。古代即使是扰动不安的时代,还有如此多的贤能之人,何况现在太平安宁,怎么能说没有贤能之人呢?只是在于皇上如何使用罢了。皇上广泛地征求众人的意见,那么有才能的人就能够得到进用;没有忌讳的事情,那么正直敢于进谏的言路就开了;不亲近小人,那么进谗言阿谀奉承的人自然疏远了;不受成规习俗的束缚,那么守职的官吏就能明辨的处理事务了;不以细小的过错责备人,那么有才能的官吏的志向就能完全得到实现了。假如能够实行这些方法,那么哪里还用忧虑不能超过两汉、三代的事业,然后走上五帝、三皇那样的道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