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离狐、东安郡考——兼论官渡之战的侧面博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末离狐、东安郡考——兼论官渡之战的侧面博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嘛离队隋一兼i仑官舷fi掷侧S廨一、问题的提出东汉末年,天下动荡,行政区划多有变更。在三国志等史籍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郡名,却在地理志中没有记载。这些郡由于记载很少,不够详细,大都无法确定其兴废时间、所领之县以及治所位置等,成了“疑郡”。如东安郡,未见于地理志,在三国志中仅提到三次。三国志卷一武帝纪:“(建安四年)秋八月,公进军黎阳,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齐、北海、东安,留于禁屯河上。”117三国志卷十六杜畿传裴注引傅子:“东安太守郭智。”1498三国志卷十九曹植传裴注引挚虞文章志:“刘季绪名脩,刘表子,官至东安太守。”1560又如离狐郡,也未见于地理志,在三国志中仅提到一次。三国志卷十八李典传:“
2、(李)整卒,(李)典徙颍阴令,为中郎将,将整军,迁离狐太守。”1533以上这两个郡,很难确定兴废的时间和领县数目。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认为东安郡乃析琅邪郡所置,至迟设置于建安四年(199),至迟废于建安十八年(213),领县除东安县外,余皆无考,治所亦不明2757;离狐郡至迟设于建安二年(197),领县除离狐县外,余皆无考,治所亦不明270o考证郡县沿革,不只要研究文献本身,更需要结合当时的政治、军事情形进行考察和推理。以往考证这两郡沿革者不少,古有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今有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2017),但多从文献内容上的判断,很少与时局相结合,
3、尤其没有提到官渡之战的影响。以往研究官渡之战者以行政区划沿革为视角者甚少。将这两郡的疑点放到官渡战局中去考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两郡兴废的原因以及具体的沿革,而以这两郡的兴废为切入点来研究官渡之战,也能对当时的战争局势有更好的了解。二、东安郡的变化与袁曹东线的争夺。三国志卷一武帝纪:“(建安四年)秋八月,公进军黎阳,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齐、北海、东安,留于禁屯河上。”齐、北海俱为国,那么东安也应为郡或国。东汉时琅邪郡有东安县,可能在汉末设郡于此。然而臧霸等既然是由徐州入青州,所破当时青州之郡国,但琅邪郡、东安县均属徐州。初疑此东安为误文,当为东莱或乐安,此两郡都属青州。但又有两处见于汉末的“东安太
4、守”即三国志卷十六杜畿传裴注引傅子有“东安太守郭智”,卷十九曹植传裴注引挚虞文章志有“刘季绪名脩,刘表子,官至东安太守。”这两处不大可能都是误文,那么东安郡应该是存在的。但在续汉书郡国志中无此郡,续汉书百官志刘昭注引献帝起居注所载建安十八年(213)各州郡情况也不见东安336180周振鹤等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据此以为,东汉末建安四年前后,析琅邪郡置东安郡,领原琅邪郡之东安县,该郡至迟于建安十八年(213)被省。东安县原属琅邪郡,琅邪郡属徐州,并非青州。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认为:“盖汉以青州寥阔,分琅邪置也。”42868琅邪本属徐州,怎么会因青州寥阔,去析分徐州之琅邪郡呢?吴增仅的判断显然有
5、误。那么所谓“入青州,破东安”又当何解?三国志卷六袁绍传裴注引九州春秋:“谭始至青州,为都督,未为刺史,后太祖拜为刺史。其土自河而西,盖不过平原而已。遂北排田楷,东攻孔融,曜兵海隅,是时百姓无主,欣戴之矣。”1196后汉书孔融传:“建安元年,为袁谭所攻,自春至夏,战士所余裁数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内接。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城夜陷,乃奔东山,妻、子为谭所虏。”32264建安元年(196),袁绍授长子袁谭以青州都督,仅有平原一郡之地。随后,袁谭在青州扩张势力,接连击败公孙瓒委任的青州刺史田楷和刘备推荐的青州刺史孔融,被曹操拜为青州刺史。至官渡之战前夕,袁谭掌控了整个青州。东莱太守管统,对袁谭忠心耿
6、耿1346o由东莱析置的长广郡,太守何夔为袁谭征辟1379o臧霸入青州,破齐、北海,则此二国也曾为袁谭控制。乐安更是袁谭势衰后抵抗曹操的重要屏障1346o袁谭逐渐在青州站稳脚跟,并在其间得到了曹操的支持,被正式授以青州刺史。毕竟此时袁绍与曹操的关系还比较好。与此同时,曹操在建安三年(198)平定吕布之后控制了徐州。曹操平吕布,得徐州后,分置新郡,以车胄为徐州刺史,并招揽臧霸等青徐豪强,加以官位,委以青徐之地。所授守相,有北海、城阳、东莞、琅邪、利城,东安居于这些郡的包围之中,却未提及。后又有臧霸破东安,可见东安实为袁谭控制。于是存在两种可能,一是东安郡在建安三年(198)前便已设立,并被袁谭控
7、制;二是东安郡在建安三年(198)至建安四年(199)之间设立,并被袁谭控制。其中,前者更为可信。因为从曹操在建安三年(198)析分诸郡以及设置守相就能看出,他从青州的北海国析出一些县,设置城阳郡,并任命孙观为北海相,还委臧霸以青、徐之事,把手伸向了袁谭的青州,显然是要与袁谭争夺青州。这种情况下,原本为曹操控制着的琅邪郡、东莞郡是不会轻易地被袁谭撕开一个口子,割出一个东安郡的。实际情况是,在建安三年(198)以前,徐州为吕布控制,袁、曹两家友好,曹操主攻吕布,袁绍作为曹操的协助方,同时也想分一杯羹,便从青州往南渗透,取得了东安县等地,从琅邪郡析出东安郡。直至吕布平定,官渡之战爆发,东安郡仍然被
8、握于青州刺史袁谭手中,这才有了臧霸“入青州,破东安工如此看来,东安郡的设置应当在建安元年(196)袁谭进入青州与建安三年(198)曹操平定吕布之间,取建安二年(197)。担任过东安太守者,见于记载的有刘修、郭智二人。刘修为刘表之子,但在三国志刘表传后汉书刘表传中均只字未提。若刘修真为刘表之子,那么以袁绍和刘表的同盟关系,袁谭任命刘修为东安太守则在情理之中。这也从侧面巩固了东安郡被袁谭控制的推想。关于东安郡的领县数目,秦汉卷认为仅有东安县一县可考。根据建安三年(198)至建安四年(199)的情形,东安郡东有城阳,北有东莞,西临兖州,南接琅邪,确实只有东安一县的余地。然而一郡只领一县,不太符合设郡
9、的原则。据上文推理,早在建安三年(198)之前,袁谭便由青州向南取得了东安郡之地,那么东安郡很有可能是与青州连成一片的,即包括了原属琅邪郡的东安县和东莞县。建安三年(198),曹操“分琅邪、东海、北海为城阳、利城、昌虑郡”,却并未提到东莞郡是否是此时设置的,是从哪里析分出来的,只是提到任命尹礼为东莞太守。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十五认为东莞郡就是曹操建安三年所设的5276,秦汉卷参考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认为汉末东莞郡设立时包括琅邪郡之东莞县、齐国之临的县和泰山郡之蒙阴县2756o若其说均是,则建安三年(198)曹操新设的东莞郡,是从袁谭控制下的东安郡析分出来的。这与曹操削弱北海郡的做法有异曲同工
10、之妙。然而,东安郡初设时,泰山郡为曹操所据,袁谭不应划分其蒙阴县,蒙阴县后来归属东莞郡,当是建安三年(198)后曹操所为。于是,东安郡初设时便有东安县、东莞县、临胸县三县之地,治东安县。至建安三年(198)曹操从中析出东莞郡,东安郡便仅剩东安一县了。建安四年(199)八月,臧霸破东安郡,此郡再无存在价值,便被省入东莞郡中。东安本是袁谭嵌入徐州的一颗钉子,奈何曹操控制着汉献帝,手段更为高超。在建安三年(198)的行政区划调整中,曹操不仅削弱了东安郡,还连同北海郡一并削弱,将效力于自己的青徐豪霸的势力渗入了青州。在青徐的争夺中袁谭虽暂处下风,但很快予以反击。因为与此同时,刘备也试图重新占据徐州。建
11、安四年(199),刘备从曹操处逃出,至下邳,杀徐州刺史车胄,又联合曹操所置东海太守昌辅,并遣使与袁绍联合1875,袁绍亦派兵支援刘备1197o建安五年(200),曹操终于击败刘备。刘备北上投奔袁谭,袁谭“将步骑迎先主”,刘备赴邺城时,“绍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1876,可见刘备所受礼遇之丰,与袁氏关系之亲近。在刘备失败后,袁氏在青、徐彻底丧失优势,形势开始倒向曹操。此后不久,袁绍便出大举南下,进攻曹操。三、离狐郡的设置与曹操后勤的部署。三国志卷十八李典传:“(李)整卒,(李)典徙颍阴令,为中郎将,将整军,迁离狐太守。”关于离狐郡,三国志中仅见此一处,考证其范围、年代的难度都不
12、小,甚至无法仅凭一条材料就断定该郡的存在。不过后世学者基本肯定确有其郡,如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三国志卷一:“迁离狐太守。案离狐县前汉属东郡,后汉属济阴郡,史无置郡之文,盖建安初暂置而即罢耳。”5287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卷上:“离狐,汉旧县,魏志:李典从太祖,迁离狐太守。据此,则魏曾升作郡,旋废耳。”6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卷二:“离狐,李典传:典从太祖,迁离狐太守。是汉末县曾作郡,他无可考。盖旋立旋废,故不列目。”42858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大致接受以上三家观点,认为汉末曾设离狐郡,并且不久即罢。但其将该郡设置年代写作197年左右,下辖县只列离狐一县,并称治所不明。笔者认为不够详尽,仍有进一步
13、补充之处。研究离狐郡沿革的突破口便是李典传。三国志卷十八李典传:李典字曼成,山阳钳野人也。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以众随太祖,破黄巾于寿张,又从击袁术,征徐州。吕布之乱,太祖遣乾还乘氏,慰劳诸县。布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听,遂杀乾。太祖使乾子整将乾兵,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从平兖州诸县有功,稍迁青州刺史。整卒,典徙颍阴令,为中郎将,将整军,迁离狐太守。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绍破,以典为裨将军,屯安民。太祖击谭、尚于黎阳,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典宗族部曲三千余家,居乘氏,自请愿徙诣魏郡。1533-534如此看来,李典担任离狐太守
14、的时间,当在兴平二年(195)与建安五年(200)之间,这也许就是秦汉卷将离狐郡设置时间记为197年前后的原因。观察兴平二年(195)至建安四年(199),没有设置此郡的迹象。若在驱逐吕布,初平兖州时析分该郡安抚当地,似乎可以说通。但在兴平二年(195)驱逐吕布后,又经历了李整迁青州刺史,李整卒,李典任颍阴令,为中郎将等事件,李典才担任离狐太守,故其时间不会太早。兖州平定以后,曹操曾西征张绣、南征袁术、东征吕布,离狐距离这些地方较远,也未见李典有何事迹,暂时找不到新置该郡的特殊缘由。李典的叔父李乾在乘氏有宾客三千家,在当地有很大的势力,故在吕布之乱时,曹操才委派李乾前往乘氏,以求安抚地方。李乾
15、、李整相继去世后,李典继承了乘氏的三千家宾客。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战时,李典率“宗族部曲”为曹操运输补给,李典在乘氏的势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乘氏与离狐俱为济阴郡下的县,均位于济阴郡的北部。曹操正是考虑到李典在乘氏一带的势力,希望李典能充分调动当地的力量,以支援他与袁绍的战争,才在济阴郡北部新设了离狐郡,并以李典为太守。再回到李典传中“迁离狐太守,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一句,这个“时”字,意为当时,也就是李典迁离狐太守时,曹操与袁绍正在官渡相拒。如果曹、袁相拒官渡要晚于李典迁离狐太守,那么原文就不必用这个“时”字To曹、袁相拒官渡的时间为建安五年(200)七月7,离狐郡的设置应该也在这个时间
16、。再看上述六县原属的济阴郡。三国志卷十四程昱传:“袁绍在黎阳,将南渡。时昱有七百兵守邺城,太祖闻之,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1428据程昱传,程昱此时为济阴太守,又据三国志武帝纪,此事在建安五年二月。119在建安五年二月袁绍大军至黎阳时,济阴太守程昱身在甄城。直到此时,甄城仍属济阴郡,离狐郡的设置应晚于此。曹操与袁绍起初在东郡的白马、延津一代交战,随后才转移至官渡、原武一带对峙。曹操听从程昱的意见,没有给甄城派援军,故袁绍大军南下时经过甄城而不打,那么曹操也不会在这里新设政区。曹操分济阴而设离狐郡,当在袁绍大军彻底绕过这里,南下至阳武时,即建安五年(200)七月,与前文的结论相合。离狐郡不见他
17、处记载,存在的时间应该非常短暂。其主要职能为战争职能,那么在战争结束后便自然罢去,该郡所辖之县及其罢去的时间,考证如下。李典传:“绍破,以典为裨将军,屯安民。太祖击谭、尚于黎阳,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1533武帝纪:“(建安七年)谭自号车骑将军,屯黎阳。秋九月,公征之。”C1:23荀或传:“六年,太祖就谷东平之安民。”1314水经注卷八:“(济水)又东北过寿张县西界,安民亭南,汶水从东北来注之。济水西有安民亭,亭北对安民山,东临济水,水东即无盐县界也。”8李典屯驻之安民是东平国寿张县的安民亭,己经超出了离狐郡的范围。所谓“绍破”,当指建安五年(200)十月,曹操大败袁绍于官渡。此时李典离开
18、离狐郡,屯于安民,但是并不能由此断定离狐郡撤销于建安五年(200)十月。因为此后,李典仍然承担着运输粮草的任务,而与他一起执行任务的则是济阴太守程昱,那么李典也很有可能仍为离狐太守。建安六年(201),曹操率军就谷于安民;建安七年(202),李典从安民给黎阳前线的曹军运送粮草。可见安民一带,粮食收成较好。曹操官渡大败袁绍后,李典就屯驻安民,那么李典此前为曹军运送粮草,极有可能也是以安民为起点。李典离开北方前线,是在建安七年(202)随夏侯惇南讨刘备时,即博望之战。此后李典带兵东征西讨,未见有与离狐郡有关的事迹,离狐郡被废应该就在建安七年(202)o离狐郡所辖之县,必有离狐、乘氏二县,那么这两县
19、之间的句阳、成阳、甄城、康丘四县也当在内。这几郡本位于济阴郡北部,正是从安民通往官渡的连接通道,与李典输送物资的职责恰好相符。该郡既然立于仓促之间,又名为离狐,那么郡治当在离狐县。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离狐也是距离官渡战场最近的一个县,也便于应对战局。四、官渡之战的侧面博弈关于官渡之战袁绍失败,曹操获胜的原因,历来学者都有研究。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认为曹操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用人,在于对待世家大族和寒门子弟的态度9O王仲荤魏晋南北朝史认为,曹操取胜的原因既有政治上推行屯田、实施良政,又有军事上诱敌深入,伺机而动10O何兹全、张国安魏晋南北朝史认为,曹操的胜利是由两次奇袭袁军辎重的成功及在最紧要关
20、头袁绍战略决策的错误所致11,等等。总之,他们都肯定了曹操的军事才能,并认为袁绍的决策存在很大的问题。但笔者认为曹操获胜的关键,在于对全局的掌控,在于对侧面战场的利用。在袁绍与曹操两大割据势力之间爆发的全面战争中,官渡之战是其中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是两军主力对峙的正面战场。在官渡的正面战场上,袁绍的兵力更多,粮草更充足,呈现进攻态势,占据着优势;但放眼全局,曹操在战争前夕就占据了主动地位,并善于利用分兵战术,且在后勤供应上占据优势,这些都可归为这场战争的侧面战场。正是对侧面战场的合理经营,使曹操在全局上掌握了优势,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一)战争前夕曹操逐渐占据主动地位诸家分析战争前夕的形势时,大
21、多认为袁绍占据了局面上的主动,曹操先后面临徐州的强敌吕布,四处骚扰的刘备,西南面盘踞一方的张绣,显得应接不暇。曹操分别解决了上述势力,只是把被动的局面扳回到了均势。然而诸家忽略了在战争前夕掌握主动权的并非袁绍,而是曹操。一般认为,官渡之战爆发的标志性事件是袁绍于建安四年(199)三月大举发兵南下。其实,战争的帷幕在建安三年(198)就已经拉开。曹操和袁绍在年少时便有交情,汉灵帝时又同为西园八校尉之一,董卓进京后,形成了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联军,曹操也在其中。联军瓦解后,曹操在兖州举步维艰,得到了袁绍的不少支持,如初平二年(191),袁绍“表太祖为东郡太守”口9o兴平元年(194),曹操与吕布大战
22、于濮阳,情势危急,袁绍欲吸收曹操,派使者表示愿接曹操一家至邺,被程昱制止1427。建安元年(196),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拜袁绍为大将军114,位在曹操之上。直至建安三年(198),袁绍与曹操的关系都比较友好。因为两人分别面临着其他强敌。曹操以兖州为根基,与东面占据徐州的吕布作战,袁绍以冀州为根基,与北面盘踞幽州的公孙瓒为敌。建安三年(198)十月,曹操消灭吕布,比袁绍率先一步战胜了劲敌。曹操明白,等北方的战事结束,自己与袁绍之间必有一战,而袁绍要强于自己,想要取胜,就必须抢占先机。荀或传云:“三年,太祖既破张绣,东禽吕布,定徐州,遂与袁绍相拒。”1314此处点明了时间为建安三年(198),在袁
23、绍消灭公孙瓒之前。曹操战胜吕布,在青州与徐州分析新郡,安排守相。这是他发挥自己“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优势,变更行政区划,调整行政长官,削弱了东安郡、北海郡,将势力渗透到袁绍控制下的青州,欲断袁绍之左臂。建安四年(199)春二月,河内太守张杨为其部下杨丑所杀,杨丑欲投奔曹操,却又为部将睦固所杀,睦固投奔袁绍。四月,曹操令史涣、曹仁渡过黄河,击败此固,并令魏种为河内太守,委以河北之事117,欲断袁绍之右臂。至此,曹操第一次将势力扩张到了黄河以北。而此时袁绍正与公孙瓒展开大战。战争从兴平二年(195)持续到了建安四年(199)O最终在建安四年(199)三月,袁绍成功突破防线,消灭了公孙瓒。消灭公孙
24、瓒后,袁绍旋即下令,挥师南征,但实际上是到次年二月,先头部队才渡过黄河,与曹军交战。而在此之前,曹操在东线又获得了新战果,即文章开头所提到的,建安四年(199)八月,臧霸率军进入青州,破齐、北海、东安。臧霸军之所以能势如破竹,是因为袁绍南征时将袁谭部也调集到大部队中,青州空虚。袁绍南征前,沮授、田丰献策:“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作舟船,缮治器械,分遣精骑,钞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1196袁绍没有采纳。但曹操实施的计划与此十分相似,曹操重新划分青徐政区,派兵袭击河内,令臧霸率军进入青州,攻破诸郡,都属于“钞其边鄙,令彼不得安。”可以说,曹操在此时已经掌握了战略上的
25、主动权。(二)分兵策略与集兵策略的较量建安四年(199)三月,袁绍大举发兵南下。初渡黄河时,沮授献计:“今宜留屯延津,分兵官渡,若其克获,还迎不晚,设其有难,众弗可还。”1200意在分兵缓战,避免冒险。袁绍没有采纳这个建议,继续全军前进。袁曹相拒与官渡时,“绍遣刘备徇强诸县,多举众应之”,这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分兵战术,但曹操使曹仁击破了刘备。袁绍又“道别将韩荀钞断西道”,曹仁再次击破之。经过这两次失败,袁绍“不敢复分兵出”1274o许攸曾向袁绍提议:“公无与操相攻也。急分诸军持之,而径从他道迎天子,则事立济矣。”袁绍不听,执意要先集中兵力围攻曹操本部120o反观曹操,则善用分兵策略。首先,作为防
26、守的一方,布防压力更大,需要部署兵力的地方就比较多。沈祖祥官渡之战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吗?曹操官渡之战兵力考一文认为:“由于在作战准备上,袁绍攻击,曹操防御。操所备之处甚多,兵力势须分散。所谓所备者多,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12其次,除布防所需之外,曹操还善用袭扰战术,尤其是袭击袁绍军的粮草辎重。如“袁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大破之,尽烧其车”1210于禁、乐进“将步骑五千,击绍别营,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余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又“别将屯原武,击绍别营于杜氏津,破之。”1523建安五年(200)十月,曹操令曹洪留守本营,自
27、率五千人袭击为袁绍运送粮草的淳于琼部,大获全胜121,创造了战争的胜机。在战争的决胜阶段,曹操“乃并兵出,围击绍三十余里营,破之”1330,终于将分散在各处的军队召集起来,化劣势为优势,一举歼灭袁绍主力。(三)后方资源的优劣翻转在后勤补给方面,曹军也胜过袁军。除了前文提及的,曹操析济阴郡六县之地新设离狐郡,以当地豪强李典为太守,负责转运粮草军需外,还有被曹操委以关中之事的钟繇,在袁曹官渡对峙时“送马二千余匹给军”1393。在许昌负责屯田事务的典农中郎将任峻在官渡之战其间“典军器粮运489。李典、钟繇、任峻,分别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为曹军运输物资,而且三条道路都比较通畅,与官渡战场的距离也不远,
28、运送效率比较高。即便拥有如此优势,在官渡对峙的最后阶段,曹军仍然军粮告罄,所谓“众少粮尽,士卒疲乏”121。多亏了后勤线的高效运转,曹军才得以支撑。反观袁绍,大战前夕,袁绍握有冀、青、幽、并四州之地,沮授就曾说“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1199,建议与曹操进行持久战。粮草物资,本是袁绍的一大优势。但由于大军深入敌后,战线拉得过长,袁绍又不善于分兵把守要害,保护军需,致使军粮辎重屡屡被曹军劫掠、烧毁,以致最后军心瓦解,决战溃败。五、结语东安、离狐两郡的兴废,都在汉末乱世。当时中原地区战火连天,郡县残破,在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下,新设郡县的原因不会如往常那样是以经济发展、人口滋长为主,一定有其特殊原因
29、。结合当时的政治、军事环境,可以推断这两个郡的兴废与曹操、袁绍两大割据势力的扩张与对峙有关。东安郡的设立缘由是袁氏从青州向徐州扩张的信号,此后该郡的削小又反映了曹氏在与袁氏的战前对峙中占据了上风。而离狐郡的设立,是曹氏在官渡之战中为了充分调动地方豪强的力量,以帮助后勤物资的运输所采取的措施。这两个郡的兴废,反映了行政区划的调整被曹操、袁绍等政治力量作为扩张势力的一种政治手段。曹操更善于利用这种手段,为他在官渡之战的侧面战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是他最终统一中国北方的助力之一。注释:东安郡沿革,建安二年(197),东安郡立,东安县、东莞县自琅邪郡来属,临胸县自齐国来属。建安三年(198)十月,东莞郡立,东莞县、临胸县改属东莞郡。建安四年(199)八月,东安郡、东安县废入东莞郡。离狐郡沿革建安五年(200)七月,离狐郡立,离狐、乘氏、句阳、成阳、甄城、康丘六县由济阴郡归属。建安七年(202),离狐郡废,所属六县俱改属济阴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