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研究分析工商管理专业.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037055 上传时间:2024-04-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网络舆情研究分析工商管理专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校网络舆情研究分析工商管理专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校网络舆情研究分析工商管理专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校网络舆情研究分析工商管理专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校网络舆情研究分析工商管理专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网络舆情研究分析工商管理专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网络舆情研究分析工商管理专业.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校网络舆情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信息化需求日益增强,与此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使得网络生活成为日常娱乐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被公认为继报纸、广播及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随之而来的网络舆情作为网络信息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于公众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由于网民素质存在差异,网民结构多样复杂,网络舆情在传播中有突发性及隐蔽性的特点。而高校学生由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未定性对网络舆情的敏感度高于其他群体,极易受到不良网络舆情的影响,因此对大学生这一群体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是有必要的,通过对不同网络舆情产生原因的分析与研究,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概况,从不良网络舆情带给高校学生

2、的影响进行阐述继而提出净化高校网络环境打造和谐校园的有效举措。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研究AbstractWiththerapideconomicdevelopmentofourcountry,People,sinformatizationneedsincreasedaybyday,atthesametime,thepopularityanddevelopmentoftheIntemet,Makeonlinelifeanindispensablepartofeverydayentertainment.TheInternetisrecognizedasthefourthlargestmediaaft

3、ernewspapers,radioandtelevision.TheInternetpublicopinionthatcomeswithitasaninevitableresultofthedevelopmentofnetworkinformationhasagreatimpactonthepubliclife.Duetothedifferencesinthequalityofnetizens,thestructureofnetizensisdiverseandcomplex,andthepublicopinionoftheInternetissuddenandinvisibleincomm

4、unication.However,universitystudentsaremoresensitivetoInternetpublicopinionthantheothergroupsbecauseoftheuncertaintyoftheiroutlookontheconceptofvaluesoftheworld.TheyarevulnerabletotheinuenceofbadInternetpublicopinion.Therefore,itisnecessaryforthecollegestudentstostudytheInternetpublicopinion.Theanal

5、ysisandresearchofthecausesoftheInternetpublicopinion,thecurrentsituationofthedevelopmentoftheInternetpublicopin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elaboratingtheinfluenceofbadInternetpublicopiniononcollegestudentsandthenputforwardtheeffectivemeasurestopurifytheuniversitynetworkenvironmentandcreateaharmonio

6、uscampus.Keyword: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ternetsentiment;research引言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截至2017年12月,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73.0%o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0%;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19.6%、23.5%,与2016年底基本持平。报告表明,大学生群体是网民的构成主体,大学生群体接触网络、使用网络的机会比较多,在社交应用中尤为明显。据报告关于网民在社交应用使用方面的统计,截至2017年12月,

7、微信朋友圈有87.3%的用户使用率,而QQ空间用户使用率为64.4%;微博作为拥有海量资源的社交平台,2017年继续将推动短视频和移动直播向深处发展,促使用户的使用率一直保持增长,达到40.9%,与2016年12月相比上升3.8个百分点。知乎、豆瓣、天涯社区使用率均有所提升,用户使用率分别为14.6%,12.8%和8.8%0大学生对于社交应用的选择与使用具有多样性,以上所提都有所涉及。这说明网络的传播与发展与大学生的参与密不可分,因此对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分析和研究都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不良的网络环境有可能会使得大学生走向歧途,对高校网路舆情的监测和治理以及如何建设和谐的网络环境尤其是高校校园网

8、络环境,是本论文针对高校网络舆情研究与分析的出发点。第一章网络舆情概述第一节网络舆情的内涵在对网络舆情的定义进行分析之前,应当讨论一下舆情的定义,所谓舆情即“舆论情况”的简称。早在18世纪的法国,卢梭首次提出了公众意见(PUbIiCoPinion)的概念,其中包含了民情民意的内涵,与我们现在研究的舆情有很多相似之处。许多国内外学者对舆情的定义都有自己的看法。舆情研究概论作为系统研究舆情的创始之作,王来华这样定义舆情: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题的民众对作为课题的国家管理者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1。从王来华的定义中可以归纳出舆情即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南开

9、大学徐晓日认为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2。还有一些看法认为舆情是指较多群众关于现实社会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则是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民众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是民众的思想、心理、情绪、建议和要求在网络上的综合表现3。简而言之,网络舆情就是以互联网为平台来传播、表达各种意见、态度和情绪的一种方式。网络舆情以网络为传播媒介,以社会事件为核心,是亿万网民在互联网上发泄的情绪、表达出的意愿以及包含的态度的总和4。网络舆情的存在和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

10、在一起,其在网络生活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网络越来越成为思想文化及意识的一个聚集地,对社会舆论有着深刻的影响,而高校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与网络联系更为紧密,日益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查阅资料与社交的主要来源,因此对于网络舆情在高校学生中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第二节网络舆情的特点在互联网时代之前,人们相互联系的方式只能约定地点见面,或者通过打电话、发信息、写信来进行联系,而在网络时代,人们只需要通过社交软件就能实现实时的交流与互动5。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日益成为当下民众对社会事件发表意见、反映民意的一个重要平台,促使舆情的产生、形成和进一步发展。一、开放性和直接性网络本身具有匿名性的特点,

11、广大网民通过各类社交软件、新闻评论、主题贴吧等等来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没有任何规章制度的约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网络生活中,对于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可以无限制的复制粘贴甚至更为广泛的传播。在现如今的网络时代,自媒体的概念深入人心,每个网民都可以在网络上作为一个自媒体而存在,信息会快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网络舆情更加开放,网民可以直接、自由表达自己对某一社会事件的观点及意见。与此同时,拓宽了民众表达民意的渠道。任何事情有利必有弊,网络舆情的广泛及快速传播使得一些不良观点在网络肆意传播,一定程度上污染了网络环境,加大了监管部门对网络环境整治的难度。二、随意性和多元化当今信息时代,信息量大而广加之

12、信息构成的多元化特点,民众对于信息的关注点也不尽相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众所处的社会阶层与社会环境的因素。在网络中,民众可以随意发表言论,可供他人无限制的查看与传播,与传统媒体的不同点就在于缺乏监管者的角色,因而借助网络提供的“隐姓埋名”,民众可以肆无忌惮在网络上传播极端思想、发表有损国家、社会或个人的不良言论,在社会中掀起一阵舆论狂潮,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另一方面,正是不同阶层民众的构成,拥有不同知识面的民众大大丰富了网络舆论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及民生等有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舆情的多元化的特点方便民众民意的表达和信息的搜集。三、突发性和快捷性舆情形成的突发模式在体现“刺激一

13、一反应”机制时更为明显,刺激物就是突发性事件,人们的舆情就是反应物6。网络舆情随着社会热点问题的产生立即出现,会突然以排山倒海之势传播到每一个网民的眼中,随即会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广泛的关注,当中不乏一些网民发表带有个人情绪化的网络舆论,掀起舆论的一场风波。并且这种网络舆论不像电视、广播之类的传统媒体那样单向传播,网络舆论可以双向传播,网民间可以随时随地就某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高效且快捷的互动。四、隐蔽性和偏差性网络舆情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发展迅猛,已成为民众意见表达、热点评论的平台中最为活跃的一种。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不顺心的带有消极色彩的言语会在网络中有所显示,各种反动的、非理性的及悲观的情绪与

14、表达扑面而来,监管部门无从下手,尤其是面对信息量如此之大、人群如此复杂的网络舆情。民众享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言论自由及便利的信息获取方式,但由于网民中思想参差不齐,各种正面负面思想充斥着整个网络环境,导致公众对于网络舆情的导向并不是很明确,容易受到偏激思想的影响,使得网络环境出现有关庸俗、暴力的言语和导向。国家对于网络环境的治理就目前来说从法律和道德方面来讲还不够完善,对于个人信息方面的保护做的还不够,有些缺乏自律意识的网民利用网络技术的强大,侵犯他人个人信息安全,大肆传播不良言论,造成诸多负面影响。所以,网络舆情具有隐蔽性及偏差性的特点。第二章高校网络舆情概述第一节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随着互联网

15、的快速发展,我国网民的数量逐年上升,但近年来我国网民的年龄结构发展不均衡,趋于年轻化。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可以看到,报告中统计数据截止时间为2017年12月份,年龄在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73.0%,这其中年龄分布在20-29岁之间的网民数量最多,占总体网民的30.0%。从侧面说明,20-29岁正是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大学生是网民构成的主力军。网络由于信息量大,可获取的资源多,受到广大高校学生的青睐。高校的信息化水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日益增强,高校大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离不开网络这一平台。网络舆情在高校的发展主要依托于大学生这一群体,在大学生的校

16、园生活中,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当中网络都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他们可以充分利用现如今网络的便捷,以互联网为平台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在高校网络这一特定的空间内形成了大学生独具特色的舆情即高校网络舆情。由此,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在高校网络中,作为高校主体的老师及学生对有关自身利益的校园及社会热点问题所发表的意见、态度和情绪的总和。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学校层面上有关于自身权益的比如校园突发事件、教育教学类、生活后勤管理方面、校园贴吧热点问题等等多种形式。在社会层面,内容与学校层面相比较宽泛,有关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比如国内外的政治局势、经济发展速度、社会热点问题及娱乐

17、事件等有关民生的其他形式,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离不开高校师生对于学校、社会事件的积极关注。第二节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逐步渗透到教育当中,高校网络舆情的更新变化也日益明显,从主体、内容、载体以及舆情的传播方式上变化明显,颇具高校特色。一、舆情主体具有同质化倾向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群体,在年龄结构、教育程度、校园环境和心理特征方面相似程度比较高,在对某一社会或学校热点问题的看法上相差无几,容易产生共鸣。由于大学生心智尚未定型,自我意识比较强,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极易受到不良网络舆情的影响。2017年12月中国网民各类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率调查显示即时通信应用占

18、据首位,其次是搜索引擎和网络视频。大学生参与网络的方式多种多样,喜好在微信、微博、论坛、贴吧及QQ等即时通信应用上发表自己的言论与看法、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态度,因为受众中大都是同一年龄层的同学或朋友,极易引起共鸣,从而原本只是个人意见迅速转化为群体意见加以扩散。二、舆情内容多样化教育的进步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国家重点人才,日益向国际接轨,开放性就是其中之一。开放性作为高等教育的特点之一,使得大学生的接触面更广,受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同时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大学生对校内校外的热点事件都非常关注,校内关系到自己的包括教学计划、宿舍规章制度、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及校园

19、突发热点问题等等。虽然学生身处校园,但是对于社会的关注丝毫没有减少,包括国家颁布新的法律法规、社会热点问题、新闻媒体密切关注的话题、国际局势等等。高校大学生对于网络舆情不仅仅是一个浏览者,更多的大学生喜好发出自己的心声,反映自己的意识及想法,坚持自己的看法并加以传播想获取更多人的支持。正因为这样,国内外学者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因其内容的复杂多样也变得不好展开,工作量也随之增加。三、舆情载体多样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脑的普及率逐渐提高,并且无线技术的进步,使得智能化可携带式无线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等出现在人们的网络生活中。高校大学生对于网络的变化始终走在最前端,各类电子设备的拥

20、有量明显高于社会公众。因此,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形式与载体变得多样化。大学生不仅仅在微博、微信、QQ或贴吧等传统形式的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网络媒体的发展,衍生出更多的娱乐平台,大学生对网络的敏感度决定了他们社交平台的多样化,对于网络直播、短视频应用等也是大学生发表、传播网络舆情的平台。载体形式的多样化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管理整治难度。四、传播方式私密化。2004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中,高校网络论坛“实名制”制度成为了白纸黑字的法制条款7。不同于传统类型的社交应用,越来越多的应用提供商要求用户进行实名注册后方可使用该应用,对个人隐私有所保护,同

21、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是否仅朋友可见,这样一来,用户发表的言论只会在好友圈中小范围浏览、传播,非好友将难以获取相关信息。社交网络的开放性降低,表明网络舆情的隐蔽性与私密性加强,另一方面讲,加大了高校对于大学生网络舆情方面的监管与引导,高校就这一方面的工作难度将增加。第三节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原因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网络环境影响高校学生的认知,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形成的时期,思想不够成熟,极易受到不良网络环境的影响,其中一些不法分子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不停向高校学生灌输有关反动的思想及言论,更有甚者,潜入高校学生宿舍发放反动单页。高校网络舆情也会受到极个别带有民族色彩的言论

22、影响,这种盲目的民族主义网络环境,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狭隘的民族观,现如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能深入到每一个人心中,他们抓住网络这个平台表达对社会对国家的不满,纯粹是个人情感的发泄,却企图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因而将目标转向思想不够成熟的新时代的大学生。高校大学生也会受到网络上其他不良信息的影响,比如网络上网友发表的对于学校、社会等的不满情绪,这种偏激的思想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甚至拉拢大学生成为他们观点的忠实拥护者,混淆舆论是非。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传播淫秽色情图片、视频等,污染高校网络环境,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促使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对于高校负面舆情多发的形成因素,中国高等教育学

23、会中外合作办学分会理事长林金辉认为有几个方面:第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在世界上排名第一位,并且已进入大众化阶段,朝普及化方向发展。在如此大的基数下,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第二,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受众面比较广泛,加之传播渠道的增多、速度的加快,高校谣言传播范围广、谣言传播迅速。第三,高校应对负面新闻的危机公关能力普遍还有提升的空间。另外,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发展的原因离不开高校与大学生本身的因素:一、高校师生接触网络的机会多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网络这一载体,并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发展开来。高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网络联系密切;高校大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上更是离不开网络

24、工具如电脑、手机及平板等,微信、微博、QQ及各大论坛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平台,因此在校大学生获取网络舆情的途径更多,更容易接触到最新的网络舆情,对网络舆情的反映也最激烈,促使新的网络舆情的产生。二、大学生群体具有独特的性格及心理在高校生活中,大学生的生活习惯、性格特征有着普遍的共同点,由于生活在群体中间,极易受到他人的影响,面对生活、学习中不断出现的困扰和压力,其负面情绪无从排解,网络成为大学生来宣泄情绪排解压力的不二选择。心理暗示是指群体成员的态度和情绪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在暗示和相互传染的作用下,某些人捏造的谎言,就可能迅速被所有人接受8。又因为在情绪低落时所发表的言论及想法往往不够

25、客观也不全面,这种负面的情绪一旦展现在网络上,由于心理暗示的作用会短时间内被更多成员认同,产生较高的敏感度和共鸣度,将会导致高校网络舆情主题被负面化的情绪包围,不利于高校网络环境的良好发展。三、对高校热点事件密切关注生活在大学校园里,作为学生的身份,有关于校园安全、设备维护、教育教学、食堂就餐、宿舍管理等有关于自身校园生活的方面比较关心,另外对于校园内发生的突发事件会更加关注,一旦学生有对学校就某件事情的处理方案有不满意见,会引起众多学生的迎合与在网络上进行舆论宣传以达到学生想看到的处理结果,一定意义上维护了广大学生的权益,另一方面来讲,不利于高校对于学生的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四、高校网络道德

26、规范不够成熟高校学生对于网络道德及法律认识不全面,在网络生活中,大学生发表看法或意见具有随意性,认为网络有足够的开放性,不顾社会道德、法律的约束,使得自身行为偏离基本道德底线,污染高校网络环境,引发不必要的网络舆情。高校向学生宣导网络道德的工作不够细致,缺少相关主题的专项讲座,高校对网络舆情的重视度不高,道德规范不够完善,对学生的引导内容枯燥,不能贴合当今时代大学生的关注热点,缺乏吸引力。第三章高校网络舆情面临的问题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从一定层面上会显示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发展变化,因此对于网络舆情在高校发展的轨迹要严加管控,做到事前预防,目前,大部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且管

27、理方式过于被动,往往在发生了校园舆情后,利用删帖或者禁言等方式来进行控制,没有起到疏导作用9。由于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免疫力低,容易受到不良网络舆情的影响,加之热点事件层出不穷,因此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管理需要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困境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高校管理部门职能重复目前高校中涉及网络舆情监管的部门有信息技术部门、宣传部门及各学院各部门的信息管理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部门的技术、设备都得到提升,部门逐渐扩大。信息技术部主要对发布后的信息进行后台的审核、校园平台不良信息的监测与过滤。宣传部门负责高校形象的维护与信息的发布,同时也有审核发布信息的职能,具有“把关人”的义务

28、,即网络监管。高校内各部门的职能分散,网络舆情监管的工作在各部门内重复工作,使得监测重心不统一,监测范围仅限在各部门职责范围内。二、高校管理机制不健全高校在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引导的过程中,缺乏健全的机制,无法及时捕捉发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缺乏统一的标准,管理效率不高。要正确认识校园网络舆情的不确定性,构建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化解其不确定性,最终实现对校园网络舆情的有效管理10o在危机处理方面,高校偏重于事后处理,类似删帖、禁言等强制措施,忽略对舆情的预警与事前积极的引导工作高校应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引导机制和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减少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11

29、。另外,高校缺乏连贯的管理环节,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这些管理机制上的薄弱环节容易造成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脱节,不利于网络舆情的监管与引导工作的开展。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者缺乏专业素养高校对人才的招聘要求主要限制在学历及专业,但对于网络舆情管理方面应具备的素质要求不高。在实际工作中,没有专业的培训与指导,面对高校网络舆情发展带来变化没有全面的应对措施。在处理校园突发热点事件时,管理人员通常采取删帖、回避等不作为的方式防止舆情的扩散与传播、以为这种冷处理的方法能使高校网络舆情消退,企图运用网络手段控制舆情的发展,而漠视引导的作用。这种管理方式只会一时有效,但长期来看,舆情得不到回应,学生会寻求另

30、外的方式或平台进行意见的表达与情绪的发泄,最终导致矛盾深化,不利于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开展。四、高校网络舆情内容复杂多样高校师生获得信息的平台不仅仅是校内网站,随着各类应用的开发与投入使用,高校师生发表网络言论的渠道增多,不仅关注校园热点事件,对社会热点问题也十分关注。在2017年的社会热点舆情中,涉及幼儿园安全的“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涉及留学生安全的“江歌案”以及涉及消防安全的“杭州保姆纵火案”等等社会热点问题的产生都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参与、发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些社会问题的处理和解决。由于高校网络舆情内容的多样性,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监管难度提升,不像对于校园网站可以全面监

31、控,及时正面引导不良情绪,充分了解老师及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校外网站、论坛、微信微博等社交应用的监管力度明显降低,一是权限无法涉及对校外网站的监管,最多就是对本校区域模块的监督,难以监管全局;二是师生在社交应用发表的言论更为私密化并且数量巨大,高校网络舆情监管部门对此力不从心。第四章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措施一、高校应加强思想引导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求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政治新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12。必须用先进的思想占据高校这个大群体的网络领地,用以覆盖负面的信息

32、,净化高校网络环境。加大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力度,使高校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13。高校在管理中要坚持把握正确方向,多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围绕当前政治局势、社会热点问题及校园安全问题展开,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2017年6月起正式实施的网络安全法的第二十条中有提及国家对高校开展以网络安全为主题的相关教育与培训表示支持,同时高校采取多种方式培养有关自身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的专业人才,促进高校间对网络管理方法相互借鉴与交流。可见国家并未忽视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要求高校做好相应的管理措施,多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建造和谐的校园网络

33、环境。二、高校应构建系统化的网络监管部门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有效管控离不开健全的管理制度,目前多数高校的网络舆情监管部门制度不够健全、体系不完备,并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良好的、全面的、系统化的部门建设,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十分重要,也是做好各项管理工作的首要前提。高校的信息化部门不仅对本校各部门网站进行长期的监测,做好各阶段有关网络舆情的分析工作,及时进行信息的管理及审查工作,更应该与其他校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站、论坛等取得联系,获得对有关本校相关板块的管理权限,做好基于技术手段的监测工作。同时,网络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自身监管技术的更新,网络信息量比较大,完全靠人工来进行监测十

34、分困难,因此对于相关监测技术的研究与更新进步,形成一套完备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对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而言尤为重要。其次,应建立精准化的监测反馈机制,对监测结果进行舆情分类汇总与整合工作,做到对关注度较高的舆情详尽的分析工作,剖析舆情产生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预测舆情发展的方向实现精准的网络预警,以便在危机来临之前做好准备,预防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三、高校内各部门应注重对学生的线下引导工作校园保卫科作为维护校园秩序,保护校园及师生财产安全的主管部门,对于高校网络的安全也有一定责任,可以多加强校内巡逻,对校园舆情积极了解、排查,及时上报隐藏的不良舆情,尽自己本能采取线下疏导不良网络舆情,避免其极端思想扩

35、散。学生社团、学院团委、学生心理咨询处等面向学生的部门,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多,了解的网络舆情比较全面,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及精神面貌有所了解。通过建设各部门微信公众号及相关讨论群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在网络生活中以网络道德为准绳,做到不传讹不信讹。对于受到不良网络舆情影响的学生,积极采取线下疏导教育的方式,用符合学生的心理说服教育。四、高校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积极思想高校学生由于处在青年时期,心理还不成熟,容易被误导,很有可能会被不良思想洗脑。因此在学习中,老师对于学生的引导工作尤为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宣扬积极向上的思想,强调网络道德,正面引导学生获取正能量信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

36、非观和价值观,不表达自己对学校、社会的偏激思想。实现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正向引导,注意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不仅关心学生学业,更要在精神层面给予学生关怀,主动向高校网络舆情监管部门交流学生的思想动态,推动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构建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五、培养主流社交平台中的“意见领袖”在网络生活中,各个网络社交平台总会有一些较为稳定的群体参与其中。并且这些群体由于具备较高的思想修养,对事物的认识程度高于常人,具有独特的看法与意见,评论基调积极向上,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得到其他人的认同与支持,引发大量人参与讨论,思想逐渐汇聚成一股主流思想。在大众传播学中有着“二级”传播的理论,即在大众传播中,存在

37、一个重要枢纽“意见领袖”,所以一般受众不是直接的信息获取者,而要经过意见领袖的手加以传播,主要传播过程为“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意见领袖是两级传播中的重要角色,是人群中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媒信息的人,是具有人格魅力和影响他人态度的能力的人14。因此,在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管控中,可以用培养大学生群体中意见领袖的方式,及时积极引导网络平台中的负面情绪,净化高校网络环境,充分发挥“意见领袖”作为二级传播者的作用。结语对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舆情进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身负重任,需要精心培养,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现如今网络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范围有所

38、扩大,要积极引导学生注重网络道德,为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营造一个和谐、积极的氛围。本文通过对网络舆情及高校网络舆情进行介绍,指出高校目前面临的问题,全方位探讨问题形成的原因,加之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特点,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类型多样化,高校的管理工作仍需加强,并提出针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实际措施与方法。在论文的写作方面仍有不足,不足主要体现在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概述还不够全面,由于本人能力问题,挖掘的深度还不够,有待更深层的表达。另外,在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提出的建议,仅限于高校这一主体,国家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工作主要落在高校,2017年6月1日实施的网络安全法明确提出高校应做好对大学生的网络安

39、全教育工作,在论文中措施提及的措施不够全面,还有待指正。总而言之,高校网络舆情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研究的意义是为了高校大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培养成有思想、有理想的有为青年,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创建和谐、积极的校园。研究仍需创新,每一个新的观念都将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参考文献1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IKI.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2003.2徐晓日.网络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理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9-933张兆辉,郭子建.舆情信息工作理论与实务IMI.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4谢耘耕.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

40、012)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35周丽梅.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策略研究J.东南传播,2017(2):46-48.6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7王帅.浅议校园BBS网络实名制J.传媒观察,2009:218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IxI.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69罗杰.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及引导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5(2):118-11910吴勇,王玉良.不确定视域下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J.学术论坛.2009,(7):186-18811冼季夏,顾慕娴,吴宏宇等.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机制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9):43-4512李祥.高校网络舆情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3刘萍萍,吕彬.微博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和管理策略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5,(2):87114(美)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高德特.人民的选择(第3版)选民如何在总统选战中做决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