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脱嵌与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097214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50.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重脱嵌与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双重脱嵌与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双重脱嵌与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双重脱嵌与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双重脱嵌与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双重脱嵌与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重脱嵌与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docx(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双重脱嵌与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一、概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劳动力市场中的重要力量。他们的阶级形成受到了双重脱嵌的影响,即同时面临社会结构和个体选择两个层面的脱嵌。从社会结构层面看,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使得农民工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他们难以获得稳定的就业和住房保障。从个体选择层面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期望更为多样化,但由于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有限,他们难以在城市中立足。在双重脱嵌的作用下,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特征逐渐形成。他们通常具有以下特点: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具备较好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职业选择多样化,包括从事体力劳动的建筑工人和农业

2、工人,以及从事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技术工人收入状况普遍较低,工资水平难以满足城市生活的需求面临社会保障和福利缺失等问题,生活状况相对艰难。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本文将深入探讨双重脱嵌如何塑造他们的阶级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改善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1 .简述新生代农民工现象及其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在探讨双重脱嵌与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简要概述新生代农民工现象及其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那些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农村长大但后来迁移到城市寻求工作机会的年轻人。这一群体的人数庞大,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3、。新生代农民工现象的出现,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大量农民开始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这些年轻人通常受过一定的教育,对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有更高的期望。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农业生产的劳动方式,而是希望能够在城市中找到更加多元化的职业发展路径。新生代农民工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城市的建设、制造、服务等多个行业中,新生代农民工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他们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付出了辛勤的努力,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新生代农民工也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迁移和就业,不

4、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也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他们在城市中的经历和学习,也为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新生代农民工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往往较为艰苦,面临着就业不稳定、工资待遇偏低、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他们在城市中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和双重脱嵌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机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关注和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推动他们实现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发展。2 .提出双重脱嵌概念,即新生代农民工

5、在地域和职业上的双重脱离现象。在文章双重脱嵌与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的第二段中,作者提出了双重脱嵌这一概念。这一概念主要是指新生代农民工在地域和职业上所经历的双重脱离现象。在地域层面上,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的农民工群体不同,他们往往没有经历过农村的生活,而是直接从学校进入城市务工。这种地域上的脱嵌使得他们与农村的社会关系和土地的联结相对较弱,更倾向于将城市视为自己的归属地。在职业层面上,新生代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往往与传统的农业劳动有着较大的差异。他们更多地从事非农产业,如制造业、服务业等。这种职业上的脱嵌使得他们在工作技能、劳动关系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与传统农民工群体产生了一定的差异。新生代农民工

6、在地域和职业上的双重脱嵌现象,使得他们在阶级形成的过程中呈现出与传统农民工群体不同的特点。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我们深入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3 .阐述研究目的:分析双重脱嵌对新生代农民工阶级形成的影响。在本文中,我们旨在分析双重脱嵌对新生代农民工阶级形成的影响。我们将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守经历置于嵌入性视角下进行考察。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呈现出同时脱嵌于乡村与城市社会的特点。这种双重脱嵌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留守经历使新生代农民工脱嵌于乡村社会,而这种主体性又伴随他们进入城市,导致他们脱嵌于城市的劳动现场。在双重脱嵌的影响下,新生代农民工处于持续不断的流动与漂泊状

7、态,这使得他们在自为意义上的阶级形成面临重重困境。基于此,我们将与“工厂政体”和“未完成的无产阶级化”这两种工人阶级形成的解释逻辑展开对话,并指出工人阶级的形成还需要考虑具体历史情境下的重新嵌入问题。通过深入探讨双重脱嵌如何塑造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我们希望能够为理解和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的困境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我们也期待能够为推动社会公正和平等的发展做出贡献。二、双重脱嵌的内涵与表现1 .地域脱嵌:新生代农民工从农村到城市的迁徙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中国的新一代农民工,也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地域脱嵌过程。这一群体,相较于传统的农民工,有着更为复杂的社会背

8、景和心理诉求。他们大多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成长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于城市的向往和期待,远超过了他们的前辈。地域脱嵌,指的是个体或群体从一个地域文化、社会结构和经济体系中脱离出来,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去。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这一过程的起点是他们生长的农村。在现代化的浪潮下,农村地区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相较于城市,仍然显得相对滞后和封闭。许多新生代农民工选择离开家乡,前往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他们在城市的迁徙过程中,不仅面临着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还需要适应全新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城市的快节奏、高竞争和多元文化的特点,使得他们必须不断地

9、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同时,他们也需要面对城市中的种种挑战,如就业压力、生活成本上升、社会融入难等问题。正是这样的地域脱嵌过程,使得新生代农民工有机会接触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和更为丰富的文化资源,从而有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社会阶级意识。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和工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于自己的阶级属性和未来发展也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地域脱嵌不仅是新生代农民工生活中的一个阶段,更是他们阶级形成的关键环节。2 .职业脱嵌:新生代农民工从农业到非农业的职业转变。在文章双重脱嵌与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中,段落“职业脱嵌:新生代农民工从农业到非农业的职业转变。”主要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在

10、职业选择上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中的重要力量。他们从传统的农业职业转向非农业职业,这一转变可以被视为一种职业脱嵌。这种职业转变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使得农民工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导致他们在职业选择上受到限制。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农民工难以获得稳定的就业和住房保障,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职业不稳定性。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期望也更为多样化,但由于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有限,他们难以在城市中找到合适的职业。职业脱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通常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具备较好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二是职

11、业选择多样化,既有从事体力劳动的建筑工人和农业工人,也有从事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技术工人三是收入状况普遍较低,工资水平难以满足城市生活的需求四是面临社会保障和福利缺失等问题,生活状况相对艰难。为了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状况,文章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包括加强职业培训I,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提高城市化水平,建立健全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机制和渠道保障基本权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等。这些措施有助于缓解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脱嵌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推动社会公正和平等的发展。三、新生代农民工阶级形成的背景与条件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受到了双重脱嵌的影响,即他们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

12、同时面临社会结构和个体选择两个层面的脱嵌。从社会结构层面来看,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使得农民工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农民工难以获得稳定的就业和住房保障,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困境。这种社会结构的制约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难以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和机会。从个体选择层面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期望也更为多样化。由于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有限,他们往往难以在城市中找到满意的工作,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这种个体选择的困境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获得稳定的收入和社会保障。在双重脱嵌的作用下,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特征逐渐形成。他们通常

13、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具备较好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二是职业选择多样化,既有从事体力劳动的建筑工人和农业工人,也有从事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技术工人三是收入状况普遍较低,工资水平难以满足城市生活的需求四是面临社会保障和福利缺失等问题,生活状况相对艰难。新生代农民工阶级形成的背景与条件是复杂而多元的,既受到社会结构的制约,也受到个体选择的影响。要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地位,需要从社会结构和个体选择两个层面出发,采取有效措施缓解他们的困境,推动社会公正和平等的发展。1 .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全球化、城市化、产业升级等因素对农民工阶级形成的影响。在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时,我们需要首先了解

14、全球化、城市化和产业升级等因素对农民工阶级形成的影响。劳动力的低成本: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企业将生产转移到人工成本低廉的国家,给劳动力市场带来压力,工人阶级的竞争力受到影响。失业率的上升:全球经济的扩张和利润分配的调整可能导致工人失业率上升。职业受到威胁:全球化竞争可能导致传统产业衰落,工人的职业生涯变得不稳定。工时的增加:为了与全球市场竞争,工人可能需要加班工作以满足生产进度和效率要求。社会影响: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生活压力和社会隔离问题,难以融入城市生活。经济影响: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工资待遇较低,就业不稳定。文化影响: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文化冲击和文化适应问题,需要积极寻求

15、适应方法。就业机会:产业升级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也可能导致结构性失业风险。收入水平: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存在差距。社会保障: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缺乏社会保障的问题,难以享受城市居民的福利。2 .政策制度条件: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劳动制度等对农民工阶级形成的制约与促进。在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时;政策制度条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劳动制度等对农民工阶级形成产生着制约与促进的双重影响。户籍制度作为城乡二元体制的核心,对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产生了显著的制约作用。严格的户籍制度控制了人口流动,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向城市转移的进程,从而限

16、制了他们在城市中获得稳定就业和住房保障的机会。这加剧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困境,使他们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土地制度也对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产生了影响。由于土地制度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离开农村后难以获得土地的收益,这限制了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发展。同时,土地制度的不完善也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缺乏稳定的居住条件,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不稳定性。劳动制度对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劳动制度的不断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他们的工资水平和社会保障待遇得到了提高。同时,劳动制度的完善也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政

17、策制度条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对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产生了制约作用,而劳动制度的完善则对农民工的阶级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要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和社会公正的发展,需要从政策制度层面采取有效措施,缓解他们的困境,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3 .社会文化因素:城市文化、农民工文化、城乡差异等对农民工阶级认同的影响。在文章双重脱嵌与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中,第三部分“社会文化因素:城市文化、农民工文化、城乡差异等对农民工阶级认同的影响”主要探讨了社会文化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阶级认同的塑造作用。这一部分首先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城市文化和农民工文化的交

18、汇点,他们既受到城市文化的熏陶,也保留着乡村文化的烙印。这种文化上的双重影响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阶级认同上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文章讨论了城乡差异对农民工阶级认同的影响。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被视为“外来者”,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这种社会排斥和边缘化的状态削弱了农民工的阶级认同感,使得他们难以形成稳定的阶级意识和集体行动能力。文章还提到了教育水平、职业地位等因素对农民工阶级认同的影响。较高的教育水平和职业地位有助于农民工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机会,从而增强他们的阶级认同感。由于种种原因,新生代农民工往往面临教育和职业发展上的困境,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在阶级认同上的不确定性。社会文

19、化因素在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促进农民工的阶级认同和融入城市社会,需要从文化、教育、职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入手,消除社会排斥和不平等现象,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社会支持。四、双重脱嵌与新生代农民工阶级形成的关系本文将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守经历放在嵌入性视角下进行考察,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呈现同时脱嵌于乡村与城市社会的特点,且“双重脱嵌”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留守经历导致新生代工人脱嵌于乡村社会,而这一主体性伴随其进入城市,导致其脱嵌于城市的劳动现场。在双重脱嵌的影响下,新生代农民工处于持续不断的流动与漂泊状态,这使得自为意义上的阶级形成面临重重困境。在此基础上,本文与“工

20、厂政体”和“未完成的无产阶级化”两种工人阶级形成的解释逻辑展开了对话,指出工人阶级的形成还需要考虑具体历史情境下的重新嵌入问题。这意味着,要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需要深入探讨他们在社会结构和个体选择两个层面的脱嵌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如何影响他们在城市中的劳动表现和阶级认同。1 .地域脱嵌对新生代农民工阶级形成的影响。在新生代农民工阶级形成的过程中,地域脱嵌扮演了关键角色。传统的农民工多数来自农村,他们的社会网络、生活习惯和文化认同都与农村紧密相连。新生代农民工与这一模式有所不同。他们在城市成长、受教育、结交朋友,并在城市中寻找工作和生活的机会。这种地域脱嵌的现象,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心理、文

21、化和社会层面上,与农村的距离逐渐加大。地域脱嵌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的增强。他们在城市中度过青春期,接触和学习城市的文化、价值和生活方式,这使得他们更加倾向于将自己视为城市的一部分。他们追求城市的消费模式,向往城市的生活方式,对城市的归属感逐渐增强。地域脱嵌也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选择和生活方式。相较于传统的农民工,他们更有可能选择在城市中从事非农业的工作,如服务业、制造业等。这些工作为他们提供了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更广阔的发展机会。同时,他们在城市中租房、购物、娱乐,形成了与农村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地域脱嵌还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和人际关系。他们在城市中建立了新的社交

22、网络,这些网络主要由同样在城市生活的朋友、同事和邻居组成。这些新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他们在农村的社会网络,使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更加注重平等和尊重。地域脱嵌对新生代农民工阶级形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职业选择,还影响了他们的文化认同和社会网络。这种脱嵌现象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阶级形成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身份认同。2 .职业脱嵌对新生代农民工阶级形成的作用。职业脱嵌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难以获得稳定的就业和住房保障,这加剧了他们的不安定感和漂泊状态。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

23、度较高,职业期望也更为多样化,但由于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有限,他们往往难以在城市中找到合适的工作,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这种职业脱嵌的状态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缺乏稳定的职业和收入来源,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地位相对较低,难以融入城市的中产阶层。职业脱嵌也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选择多样化,他们可能从事各种不同的工作,包括体力劳动、服务业和制造业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传统的阶级界限。职业脱嵌还使得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社会保障和福利缺失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经济和社会压力。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需要从职业脱嵌的角度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方面,要加强职业培训,提高新

24、生代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实现职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减轻他们的经济和社会压力。只有才能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推动社会的公正和平等发展。五、新生代农民工阶级形成的挑战与机遇1 .挑战:就业压力、社会歧视、权益保障等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融入和个人发展方面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就业压力是他们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新生代农民工往往缺乏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难以找到稳定、高薪的工作。社会歧视也是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一大问题。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和城乡二元

25、结构的存在,他们在城市中常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例如,他们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这给他们的社会融入带来了困难。权益保障问题也是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一大挑战。由于他们流动性大、组织化程度低,在劳动关系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一些用人单位存在拖欠工资、劳动条件恶劣等问题,而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缺乏维权意识和渠道,往往难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些挑战的存在,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阶级形成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障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为新生代农民工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是当前社会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2 .机遇:城市化进程、产业升级、政策扶持等带来的发展机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新生

26、代农民工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城市化不仅意味着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更代表着经济结构的优化、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这一进程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更高收入水平的可能性。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蓬勃发展,为农民工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同时,产业升级也为新生代农民工带来了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随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绿色经济、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些产业对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要求更高,为农民工提供了提升自身能力、实现职业转型的契机。政府政策的扶持也为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提供了有

27、力保障。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针对农民工的优惠政策,如就业培训I、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有效减轻了农民工的生活压力,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地位。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农民工在城市中稳定就业和生活,也为他们融入城市社会、实现阶级上升创造了有利条件。城市化进程、产业升级以及政策扶持等发展机遇为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这一系列机遇的推动下,新生代农民工有望通过自身努力和社会支持实现职业发展和阶级上升,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积极贡献。六、结论本研究从双重脱嵌的角度出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双重脱嵌不仅指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地域空间上的脱嵌,也指的是他们在社会结构中的脱嵌。这种

28、脱嵌状态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地域空间上的脱嵌使得新生代农民工无法再像传统农民工那样通过土地和家乡的联系来维持其社会地位和阶级属性。相反,他们需要通过在城市中的工作和生活来寻求自身的阶级认同。这种认同不仅仅基于工作本身,还基于他们在城市中所获得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地位等因素。社会结构中的脱嵌也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更加复杂。他们不再是被动的、单一的工人阶级,而是具有了更多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在城市中,他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职业选择、社会交往和文化认同等方式来塑造自己的阶级属性。这种阶级属性的塑造不仅仅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双重脱嵌

29、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需要通过在城市中的工作和生活来寻求自身的阶级认同,并且这种认同具有更多的多元性和多样性。未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和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和发展趋势,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1.总结双重脱嵌对新生代农民工阶级形成的影响。双重脱嵌对新生代农民工阶级形成的影响是多维度且深远的。在地域脱嵌的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不再像传统农民工那样深受乡土社会的束缚,他们更倾向于在城市中寻求发展机会和生活空间。这种地域脱嵌使得他们与农村社会的联系逐渐减弱,而与城市社会的联系日益

30、增强。在职业脱嵌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不再满足于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他们渴望进入城市的主流职业体系,追求更高的职业地位和更好的职业发展。这种职业脱嵌使得他们在职业选择上更加多元化,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双重脱嵌对新生代农民工阶级形成的影响表现在阶级意识的觉醒和阶级归属感的增强。随着他们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加深,他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权益和地位,意识到自己在社会阶级结构中的位置。他们渴望被城市社会所接纳和认同,寻求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和机会。这种阶级意识的觉醒和阶级归属感的增强,推动了新生代农民工阶级的形成和发展。双重脱嵌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地域和职业两个层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促进了他们阶

31、级意识的觉醒和阶级归属感的增强,推动了新生代农民工阶级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双重脱嵌也使得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他们在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成长。2 .提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阶级发展的政策建议和社会支持措施。随着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建议和社会支持措施,以促进他们的阶级形成和提升社会地位。政策建议方面,政府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户籍制度,降低农民工市民化的门槛,使他们能够更容易地融入城市社会。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投入,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增强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政府还应加强对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打击拖欠工资、

32、劳动条件恶劣等侵害农民工权益的行为,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社会支持措施方面,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注和支持。企业应改善农民工的工作条件,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并给予他们合理的工资待遇。社区应建立农民工服务中心,为他们提供法律咨询、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也应积极参与农民工的服务工作,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通过这些政策建议和社会支持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发展,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3 .展望新生代农民工阶级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经

33、济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阶级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影响将愈发显著。从现有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来看,我们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新生代农民工阶级的职业选择将越来越多元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产业升级的加快,农民工将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城市中的非农业部门工作,如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这将有助于他们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和收入水平,进一步推动他们的阶级地位的提升。从社会融入的角度来看,新生代农民工阶级的社会融入程度将进一步提高。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和社会福利体系的完善,农民工将能够更好地享受到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社保等。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减少与城市居民的差距。我们也应看到,新生代农

34、民工阶级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社会歧视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将可能制约他们的发展,甚至可能引发一些社会问题。为了推动新生代农民工阶级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政府应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福利体系,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好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农民工的关注和支持,消除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新生代农民工阶级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多元化的、积极的,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推动他们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参考资料:新生代乡籍工指的是在1980年及之后出生的,进城从事非农业

35、生产6个月及以上的,常住地在城市,户籍地在乡村的劳动力,是新时代的产业工人。他们很早进入社会,游离于城市和乡村之间,基本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不像父辈那般依恋乡村。他们努力想变得和城市里的同龄人一样,但受到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等种种因素制约,城市对于他们来说依然没有归属感。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乡籍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乡籍工问题,让新生代乡籍工市民化。2021年8月16日,2020年北京市外来新生代农民工监测报告发布发布:2020年监测数据显示,新生代

36、农民工占比达到设,男性占比高于女性。就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占比大幅提高。新生代乡籍工是在1980年及之后出生的、进城从事非农业生产6个月及以上的,常住地在城市,户籍地在乡村的劳动力,是新时代的产业工人。他们虽然生长在乡村,但许多90后新生代乡籍工,很早就步入社会,毕业后就进城参加工作,基本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对乡村也不像父辈那般依恋。他们渴望融入城市,并为之挥洒汗水。他们努力想变得和城市里的同龄人一样,但受到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等种种因素制约,城市对于他们来说依然没有归属感。新生代乡籍工已经作为中国生产制造业一线工人的替代,大量地从乡村涌入城市

37、,活跃并流动在国内大型生产制造业的前线。中国制造大国的现状,使得新生代乡籍工不同于传统乡籍工的概念和工种,他们有显著的90后特质,虽然生活在城市边缘,但内在的文化缺失所产生的空间冲突,使得新生代乡籍工的群体状态成为社会主流意识矛盾的焦点。河南是中国最大的乡籍工大省,超2500万人,其中对外省输出约1200多万人。乡籍工为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用工荒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乡籍工整体素质必须提升,否则只能成为产业升级的巨大障碍。90后乡籍工身处城市工作,但基本与城市文化隔绝,很难享受工作成就和城市主流文化,长期处于盲目变换空间和工作岗位的动荡之中。产业工人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和

38、重要力量。90后乡籍工必须成为新城镇的主流群体,并创导这类城区的主流文化。为此,首先需要培育属于乡籍工的共性文化体系。在国家提出转型生产创造大国和产业升级的战略背景下,中国乡籍工在前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产业升级的需要,“云工人”应运而生。这是共和国新型产业工人的标志,是高素质、高技能的新时代乡籍工的标志。2020年监测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占比达到1%,男性占比高于女性。新生代农民工中男性占比为3临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男性占比高于女性5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就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占比大幅提高。温家宝总理日前

39、在北京考察工作时说,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年轻乡籍工,让他们逐步融入城市生活。这引起社会对新生代乡籍工的更大关注。“80后”、“90后”已经占到我国乡籍工总数的60%o与上一代乡籍工相比,新生代乡籍工受教育水平较高,渴望融入城市,重视社会保障,维权意识更强。城市需要乡籍工,但似乎并没有很好地接纳他们。根据调查,新生代乡籍工普遍存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险参与率低、工资水平总体偏低现象。而与“三低”相对应的,则是“三多”工伤及职业病多、加班多、劳动争议多。(1)给调研人员的直观印象:他们通过第一代乡籍工带回去的信息,对城市充满了向往,甚至有些“80后”本身就是跟着打工的父母在城市上学的,他

40、们的思维方式以城市为坐标,对农村完全陌生。从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看,他们完全离开了农村,成为与父辈相区别的城里人。但在另一方面,与城市的同龄孩子相比,他们学业不精,缺乏高等教育机会,很多人初中毕业就开始打工。他们和城市孩子一样被娇惯,没有父辈的吃苦忍耐精神,看不上低收入的体力活,又没有机会找到高收入工作。(2)追寻“下一个城市”的理由:“80后”乡籍工,由于不满现状而到处“漂泊”o这本身是市场对劳动力的调剂行为。由于他们本身的劳动技能并未因此而提升,因此流动并没有明显改善他们的境遇。(3)“80后”的打工价值观:上一代乡籍工中,愿意把孩子带出来读书的,基本上都是想藉此让孩子跳出农门,进入城市;

41、而第二代乡籍工进城的主要理由是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新一代乡籍工中有许多都是携家带口进城务工,这与老一代乡籍工“单打独斗”的状况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带来的乡籍工子女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4)新一代乡籍工高度渴望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但实际上困难重重。我国教育体制是“分级办学,属地管理”,这使没有城市户口的乡籍工子女难以享受和城里孩子同等的教育条件。调查显示,北京市政府批准的民办乡籍工子弟学校,如行知学校和安民小学,多次受到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和“希望工程”的资助,一些公办学校还和他们结成“手拉手”帮助对象。但接受调查的150名家长,却对这两所学校评价不高,有57%的家长认为学校教学质量一般,认为

42、较好的有24%,很好的只有17%。而实际上,这是北京市相对较好的两所民办乡籍工子弟学校。中国改革开放后得三次“民工潮”催生了第第二代乡籍工人群。中国的改革最初是从农村开始,从1978年开始大约经过四五年时间,就解决了粮食的问题。紧接着就出现了第一次卖粮难的问题,农村调整产业结构有7000万公顷土地转产经济作物,这种调整刺激了农村加工业的发展,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第一次“民工潮”出现了。乡镇企业共接纳一亿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第一次“民工潮”以乡镇企业为就业的目的地,体现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特点。乡镇企业发展成为计划部门的有力竞争者,对计划部门形成冲击,局限于特定观念,改革没有珍惜难得的农

43、村城市化的大好机会。1988年,出现大抢购,乃至于发生挤兑之后,国家采取了紧缩政策,首当其冲影响的是乡镇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失去资金支持以后,90年代初期一度出现了不太景气的局面,接纳劳动力的能力大大降低。而此时恰逢南巡讲话后大力发展开发区,加之城市粮食供应制度的取消,1992年突然出现4000万乡籍工进城务工,第二次“民工潮”出现。第二次“民工潮”同第一次不同,这次的目的地是城市。由于户籍制度以及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结果,城市对乡籍工“经济吸纳,社会排斥”,乡籍工处于城市的“边缘”位置。大量乡籍工的进入,大大降低了劳动成本。上世纪末,伴随香港回归,港澳台制造业开始向

44、广东大规模转移,廉价的劳动力、优质的基础设施和巨大的消费潜力也使中国沿海地区成为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重点承接地,这些因素都促使了第三次“民工潮”的出现,自此开始进城民工的数量持续稳定提高。流动乡籍工的数量每年以800万至100O万的速度增加,目前在城市的乡籍工的总数有2亿。第三阶段的流动乡籍工群体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他们不再是暂居住城市,而是倾向于长期居住,居住的时间也在不断地延长,并且有举家迁移的倾向;“新生代乡籍工”几乎没有务农经历,对城市的认同超过了对农村的认同;乡籍工维权意识觉醒,开始诉诸法律和舆论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第三阶段的乡籍工所处社会环境也有了改观,人们开始认识到乡籍工对经济发展

45、的巨大贡献,认识到他们是现代化的“利益相关者”,而不是旁观者等。“民工潮”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突破了数十年牢不可破的城乡二元分割,对整个社会结构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它涉及到我国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民工潮”一产生就受到了政府和学界的高度重视,包括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等的不同学科积极参与到对流动乡籍工的研究中。人们的印象多是“大包小包、一头乱发”,但在本报等单位主办的第四届“民工招聘会”上,出现了不少与此大相径庭的“新生代”乡籍工:他们年龄普遍在25岁以下,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时不时地从包里掏出名牌手机;基本没有务农

46、经历,受教育程度较高;他们与上一代乡籍工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观和就业观。“新生代乡籍工”不再老老实实地待在最脏、最累、最“没出息”的工作岗位上,不再省吃俭用攒钱往家里寄,更不会挣够钱回家盖房娶媳妇。在受到歧视时,他们会摔门离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春光用更为“学术”的语言对他们进行了描述:新生代乡籍工有76%未婚;基本上没有务农的经历,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外出的,甚至连基本的农业常识都缺乏;从动机上看,他们基本上不是基于“生存理性”外出,而是更多地将流动视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的契机。第一代乡籍工普遍将谋生作为第一目标,建筑工地是他们的聚集地,新二代乡籍工的目光则投向三产服务业、制造业、

47、纺织业、电子业等行业,赚钱只是他们外出打工的部分目的。他们希望在城里买房,能像城里人一样生活。因为有着更多的企盼,他们找工作时也往往更“挑剔”。“虽然我来自农村,但这并不代表我对生活质量没有要求。我同样需要娱乐,需要交友,需要上网来了解全国各地的信息。”王玉明今年23岁,初中毕业,一家招工单位对他有意向,但因为单位地处偏僻,上网、外出都不方便,他一口回绝。“我有技术,不愁工作,我要进大企业工作。我原来那家单位管吃管住,但早晨馒头、咸菜加白开水;中午一年到头都是炒白菜,这样的生活,我不能忍受。”这是一个第二代乡籍工对找工作一直持观望态度。许多用工单位很需要这些人,但也对此表现出了相当的担忧。“现

48、在不少年轻人,在工厂有点不高兴,什么也不想,马上走人。”一家企业招工负责人曾说,用人单位有一部分认为,第二代乡籍工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敬业精神差。个人消费支出快速增加,不再为攒钱而使自己变成“苦行僧”-这是不同于父辈的显著特点。据广东省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09年第二季度,新生代乡籍工平均每月挣钱873元,只交回老家232元,即将近八成的工资收入被自己花掉了,或者自己留着了。他们把超过一成的收入花在了文化娱乐和电话费上。新生代乡籍工在接受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不良风气和固有陋习的影响,出现了“娇子乡籍工”、“月光族”等现象。新生代乡籍工大多是刚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城市打工,既没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也没有吃苦耐劳的能力和精神,过分追求较好的生活,勤俭节约的品格逐渐淡化。调查显示,有5%的人收入主要用于自己的吃穿住行,工资很少寄回家,70%的人拥有手机或小灵通。一些人崇尚享受,注重攀比,非理性的消费观念让收入较低的乡籍工生活更加陷入困境。我国乡籍工市民化面临的前沿挑战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第二代乡籍工的市民化。随着第一代乡籍工年龄的增大和逐步返回农村,新生代乡籍工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乡籍工的主体。这部分人的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与其长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在文化程度、人格特征、打工的主要目的、城市认同感、生活方式、工作期望、与农村家庭的经济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