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098157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00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000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000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000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000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00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0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信息化建设问题探讨2012级经济管理专业陈忠杰内容提要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加速我国经济国际化进程,提中学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是引领和改造传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自人类社会存在起先,技术与制度都是相互促进,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会带来社会制度的重大变革。始于二十世纪末的信息技术革命也正在促使整个社会经济制度发生重大变更。信息技术正渐渐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由此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本文着眼于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分析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对信息化建设特点和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论文首先对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综述,阐述了我国

2、信息化建设的内涵、主要内容、目标等,较为全面的总结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然后分析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文章最终,探讨了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关键词信息化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国际竞争一、信息化建设综述(一)信息化的含义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60年头的日本,首先是由一位日本学者提出来的,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西方社会普遍运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头后期才起先的。关于信息化的表述,有过较长时间的探讨。如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社会转

3、变的发展过程;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如此等等。在工业社会,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而在信息社会时代,经济的发展重心转向了信息。在物质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不断装备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分和社会的各个领域,社会劳动生产率因此得到极大提高。目前,信息化已成为度量经济运动质量与效率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各国、各地区都把信息化看作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关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化实力的建设。(二)信息化建设的内容1 .全面推动信息技术应用是我国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首要任务。要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动政务

4、信息化,主动发展电子商务,加快推动社会事业信息化,同时促进信息服务业的发展。2 .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我国信息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记。因此要通过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满意社会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提高劳动者的信息实力和生产资源中的信息含量,削减物质和能量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管理决策水平,从而提高国家竞争力、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3 .信息网络的建设与服务。信息网络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是信息传输、交换和共享的必要手段。只有建设先进的信息网络

5、,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整体效益。目前,我国的信息网络由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络组成,这三种网络有各自的形成过程、服务对象、发展模式,相互融通,取长补短、逐步实现三网融合是信息网络发展的趋势。网络建设的目的是服务。从世界范围看,因特网信息服务已经成为牵动产业整体发展的龙头。我们要彻底变更安排经济时代重建设轻运营的思路,将网络建设的重点转移到通过建设、改造完善信息服务上来,形成投资建设与运营应用的良性循环机制。4 .信息产业的发展与提升。信息化的发展必需有一个强大的信息产业群的支撑,信息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信息产业的发展与提升的过程。我国是一个大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行能也不应当过多依靠从国

6、外引进信息技术和装备来实现我国信息化,我们必需走自主发展的道路。我们信息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旧特别明显。创新活力不足、自主化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体制不适、与市场脱节、观念落后、管理落后等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可见,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道路还特别艰难。5 .信息人才的培育与运用。高素养的信息化人才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胜利之本,对其他信息化要素有着确定性的影响,是信息化的重要依托和关键。信息化实践须要多门类、多层次、高水平人才的支持,因此人才的培育任务特别艰难。6 .人才是否能充分发挥作用关键要看运用。目前在人才短缺的条件下,人才奢侈、运用不当的现象还特别

7、严峻,因此要仔细探讨面对21世纪的人才战略,彻底摒弃旧的人才观,形成符合世界潮流、同时也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的人才机制。(三)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中国是信息化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头中国就起先着手发展航空工业和原子能工业。然而,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确定了中国只能在解决温饱、经济发展到肯定程度的条件下,才能大规模地发展信息化。有专家指出,从肯定角度而言,中国的个别信息技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算太大,有的相差不过十几年,极个别技术只有几年而已。这表明,中国信息化建设已具肯定程度。中国真正的信息化应当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1993年起先,我国正式推动国家信息化,成立了国家经济信息化

8、联席会议,确立“实施信息化工程,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启动“金卡”、“金桥”、“金关”等重大信息化工程。1996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提出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二十四字指导方针。1997年,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确定了国家信息化体系的定义、组成要素、指导方针、工作原则、奋斗目标、主要任务,通过了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00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中指出:“国家信息化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化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19

9、99年,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立。2000年,中共中心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将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底,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001年以来,重组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先后召开了多次会议,对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推动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发展软件产业、保障信息平安、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等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2

10、006年,中共中心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对外颁布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信息化发展战略;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将信息化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一起确定为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提出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对信息化发展而言具有战略意义,信息化建设有了详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2016年7月,中共中心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统筹推动、创新引领、驱动发展、惠及民生、合作共赢、确保平安”的二十四字基本方针。该战略纲要是

11、依据新形势对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发展,是规范和指导将来1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领域规划、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四)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国际上对发展信息化的长远战略目标主要有两种描述:1 .建设信息社会。即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的全面应用与发展,建设一个以人为本、包涵性、以发展为目的、全民学问共享的信息社会。2 .以信息化促进发展。联合国以及多数发展国家实行这类信息化战略目标,目的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解决发展中最紧迫的经济、社会问题,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转型,并以实现可持续与跨越式发展为长远目标。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对此有精辟的

12、论述: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增加发展新动力,须要将信息化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加快释放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潜能。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宏大复兴中国梦的必定选择。(五)信息化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信息化的发展将对我国的产业结构、经济体系、组织体系和社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1、信息化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传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再占有支配性的地位;传统产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实现了“产

13、业升级”,造就了信息化的其次产业;催生了众多新兴的产业部门(其中特殊重要的是支撑整个信息化进程的信息产业,尤其是微电子和软件产业);导致了现代服务业的诞生和快速发展。2、信息化发展对经济体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在土地和资本与各种物质资源依旧重要的同时,信息资源正在成为信息社会经济系统最重要的资源基础;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使社会生产力结构发生巨大变更,信息系统则变更了社会经济系统运行的方式;引起国民经济的基础发生革命性变更,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经济结构和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的变更;促进了社会经济体系的全球化。3、信息化发展对组织体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促使组织体系全球化;以互联网为基础的

14、网络化管理正在取代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推动了政府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4、信息化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使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工人在社会就业结构中的比例大大下降;工作方式以及社会就业形态将发生相当大的变更;从事信息与学问处理的人员将会大量增加,可能出现新的社会两极化现象。二、信息化建设形势及问题(一)总体形势1.人类社会经验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验信息革命。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气。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突破。信息、资本、技术、人才在全

15、球范围内加速流淌,互联网推动产业变革,促进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型,国际分工新体系正在形成。网信事业代表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推动人类相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力空前提升,正在深刻变更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生产力质的飞跃,引发生产关系重大变革,成为重塑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发展新格局的主导力气。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化发展,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谁在信息化上占据制高点,谁就能够驾驭先机、赢得优势、赢得平安、赢得将来。发达国家持续推动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加快经济社会数字化进程,全力巩固领先

16、优势。发展中国家抢抓产业链重组和调整机遇,以信息化促转型发展,主动谋求驾驭发展主动权。世界各国加快网络空间战略布局,围绕关键资源获得、国际规则制定的博弈日趋尖锐困难。加快信息化发展,建设数字国家已经成为全球共识。2.进入新世纪特殊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信息化取得长足进展,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相比还有差距,坚持走中国特色信息化发展道路,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燃眉之急、刻不待时。目前,我国网民数量、网络零售交易额、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已居全球第一,一批信息技术企业和互联网企业进入世界前列,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信息产业体系。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化,“互联网+”异军

17、突起,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转型步伐加快,网络空间正能量进一步汇聚增加,信息化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同时,我国信息化发展也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核心技术和设备受制于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信息基础设施普及程度不高,区域和城乡差距比较明显,网络平安面临严峻挑战,网络空间法治建设亟待加强,信息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整体战略布局中的潜能还没有充分释放。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战略主动地位持续增加,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已经进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信息革命为我国加速完成工业化任务、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18、”、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供应了历史性机遇,也警示我们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亦退、错失良机的巨大风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完全有实力依托大国优势和制度优势,加快信息化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再上新台阶。(二)信息化建设现阶段的特点1、信息化日益成为提升国家整体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全球信息化目前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发达国家起先或者正向信息社会转型,发展中国家主动迎接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力求突破。全球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加剧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记、提高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提升国家创新力的重要源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相制定和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与

19、行动安排,体现了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国家意志。各国政府期望通过信息化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文化旺盛,从而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通过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提升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信息通信技术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强大动力。继“信息社会”之后,近年来,宽带城市、信息公民、数字家庭的理念蓬勃兴起。着眼于提升将来国家竞争力,日、韩等国还将之纳入国家发展战略。2、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应用效果日渐显著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接着朝着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传统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正快速发生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信息化特征愈加

20、明显。信息技术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技术快速发展、应用领域加深与拓展不断变更,促进着信息化发展进程。我国信息技术正向着突破关键技术,提高自主创新实力;围绕高新技术、重大装备、环境资源等重点领域,加强信息产业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建立一批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联盟;组织实施重大产业技术专项攻关,突破技术瓶颈制约,开发并驾驭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主动推动国家激励自主创新各项政策的出台和全面落实,发挥骨干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接着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方向发展。信息技术研发应用效果日渐显著。3、融合、实力、普惠成为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信息技术促进了多媒体、通信与电脑技术的融合,涌现出一大批集合性新产品

21、和新业务。业务流程、信息及管理等将与技术融合到一起,运营优势将比以前更强。信息化与工业化、全球化广泛融合,促使全球信息化进程加速。信息技术和产业的融合加快,不断催生出新的产品和产品门类。信息基础设施普及率接着提高,全民信息实力成为提升信息化水平的重要环节。在社会发展方面,侧重提高公众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公允。借助信息技术供应更加便利、快捷、有效的公共服务,同时努力消退“数字鸿沟”,使全部人都能从信息社会发展中受益。很多国家都特别关注民生领域(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化等)的信息技术应用。大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快推动电子信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这标记着我国信息化全面进入融合时代。信息化的

22、内涵正在发生着质的变更,信息化从原来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支撑,到渐渐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和电信业将在技术创新、行业标准、服务贸易等方面实现协作与融合,打造延长整个产业领域的大产业链。信息化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信息网络日益成为拓宽群众参加、倾听群众呼声、沟通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努力削减信息化水平在不同地区、领域和社会群体间的差距,普遍提升国民信息实力,使全体公民更好地共享信息化成果。(三)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1、信息化的重要性和意义已得到共识意识确定行动,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对信息化的相识水平确定着信息化的建设层次。许久以来,大家普遍认为

23、,影响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障碍是资金不到位,领导不重视,业务人员不支持。但在“十二五”期间,这种形势已发生重大转变。目前,大多数领导已经起先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相识到信息化是实现深化改革、业务创新的重要手段,纷纷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管理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开展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各业务部门也主动参加、出谋划策,大家对信息化寄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重视程度与日俱增。2、信息化应用逐步深化,全面支撑业务运营我国信息化发展与世界各国一样,经验了从“点”到“线”,连“线”成“面”,再从“面”到“体”的发展过程。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信息化首先在局部和部门内部开展,被称之为“点上的应用”。随着网络的发展,逐步建立

24、各种业务信息系统,即“线上的应用”。其后,为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工作协同,在“点”和“线”的基础上,起先建立“面”上的应用。随着各个层面、方面应用的完善,整个组织、地区、行业的信息化管理逐步完善,逐步实现上下游价值链一体化、多层面垂直一体化,并最终使业务得到立“体”化支撑。3、信息化从技术驱动起先向业务和战略驱动转化信息化建设初期,由于组织对信息化的相识不足,信息化发展模式是技术驱动,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IT技术厂商。随着信息化效益的初步显现,组织的信息化意识逐步增加,信息化逐步向业务驱动转化,业务和IT部门在业务与管理创新方面的合作日趋紧密,IT与业务的一样性大大提升。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深

25、度变革和信息化的创新应用,信息化建设在某些行业正逐步迈入战略驱动模式阶段,业务和IT深度融合、深度协同,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将实现跨组织、跨行业、跨地区的全社会协同,形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格局。(四)信息化建设主要问题1、缺乏总体架构设计,信息化建设仍旧处于无序状态中国企业信息化经验了近三十几年的历程,这既是快速发展的三十年,也是无序探究的三十年。普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条块分割、孤岛丛生、重复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在不同行业、不同组织不断上演。出现这种问题是与信息化的建设模式休戚相关的,信息化一般会经验一个从分散到集中、从构建满意部门需求的孤立系统到整合

26、的过程。这个过程造成的一个严峻后果就是“信息孤岛”,经过若干年建设了一堆仅能满意部门任务的孤立系统,虽然实现了部门效率的提高,但组织的整体效率并没有随着IT投资的增加而同步提高,既不能保证数据的有效共享,也不能支持业务运营的一体化。2、重硬件和应用系统建设、轻数据分析和利用从信息技术自身来看,IT大致可以分为硬件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三部分。信息化建设初期,人们更加重视有形的硬件,更多的人力、物力投资到网络、服务器等硬件设备上,而对软件等则相对忽视,出现了“重硬轻软”现象;到“十二五”阶段,这种现象在绝大多数组织内已不存在,大家对软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软件与业务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但此阶

27、段却出现了“重系统轻数据”的问题,对数据的分析、利用重视不足。在很多人眼中,信息化建设与系统实施可以干脆划等号,反倒忽视了最最珍贵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化仅能满意最基本的业务流程电子化需求,难以满意领导层的决策需求,总体的效益和效果仍不尽如人意。3、不能满意业务快速变革,IT反成为业务的掣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要求组织能够快速随着外部环境的变更而变更,但现有的信息系统建设却成为了业务变革的障碍。现有的信息系统建设方式成本高、周期长,难以适应业务的快速变革;系统架构缺乏敏捷性、变更困难、可扩展性差,也导致在业务发生变更时系统难以随之优化。这两方面的缘由导致组织在进行系统建设时左右犯难、

28、进退两难。4、机制完善滞后于系统建设,深层次问题仍旧突出有效的IT治理机制是信息化建设胜利的制度保障。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很多组织也在同步完善治理机制,优化制度和流程,但到“十二五”末期,IT治理体系仍旧存在很多共性问题,包括IT组织结构不健全、地位仍旧较低;IT与企业发展战略、与业务一样性不够;IT投资的业务价值难以衡量;IT需求难以在整个组织内容统一管控;IT成本难以持续降低;难以全面保障信息平安;IT风险限制机制不健全等。这些制度层面的问题不解决,信息化应用就难以持续深化。应当说,这些问题大都是一些老大难问题,假如没有新的理念、思路、方法、工具,这些问题在将来唯恐也很难解决。幸好,

29、信息化建设领域正在进行的新技术革命和新管理创新浪潮为这些问题的解决供应了新的契机。三、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一)加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实现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已是不断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潮流。信息技术在产业升级、经济增长和实现管理现代化中起到的不行估量的作用。1、信息技术带来产业升级所谓产业升级是指由于技术进步使传统的原有产业中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产业结构得到改善,产业素养和效率也得到提高。产业整体层次上升,然而信息基础技术是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基础技术是以材料科学为基础,以器件物理技术为依托的

30、多学科、多专业的技术体系。其包括微电子、分子电子和光电子技术等技术。2、信息技术带来了管理方式的变革网络,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之一,是信息化发展下的应用最为广泛的工具。它的出现变更了传统的人与人、人与事的信息沟通方式,促使组织内各部门可以刚好有效自由的传达,各环节能够紧紧相扣,削减了以往传统的信息传递的滞后性以及传播的零碎性。通过网络,部门管理者可以将组织的制度制定的更加合理、有序,去掉一些中间监管部门或审查机构,让网络替代这些机构的职能,这样最高决策者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地对各种决策结果进行评价,对不符合要求的决策赐予订正。同时,能够消退以往部门设置繁多现象,提高管理和决策效率以及削减开支。信息

31、技术在企业部门的广泛运用,使得经济管理部门的决策得以渐渐的规范和科学。此外,随着经济管理系统的细化和专业化,产生出了两种辅导经济和决策的更为专业的系统,分别是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这两种系统对于企业管理以及信息决策方面起着不行估量的巨大实际作用,另外情报的检索方面也能更为速度。在如今的信息化大发展背景下,一种叫做经济数学模型的工具应运而生,借助这种工作进行预料分析,极大地提高了分析结果的精确性和牢靠性,便利经济管理的顺当执行。通过网络,我们的经济增长质量得到飞速提高。3、信息技术产生新的经济形态,带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所谓经济增长方式指的是国家或者地区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所选择的模式、机制

32、、途径、战略和源泉。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解放粗糙的生产方式,通过改良技术,提高生产力效率是带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缘由。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科学技术革新步伐的日益加快,为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注入技术支持,在全社会大范围的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可以带来利润边际的逐步扩大和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从而在宏观上推动经济的不断增长和旺盛。众所周知,信息技术的出现极大的变更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与经营理念。在如今的新型经济环境下,企业在企业重组以及资源的整合过程中,往往遇到各种各样来自各个方面的阻挡力气,导致企业在经济转型的问题上苦难重重。假如不实行技术革新,不从外吸取各种学问,只是固步自封不思进

33、取,那么这样的企业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落后于别人脚步,最终彻底失去企业竞争力,退出经济这片大舞台。由此看来,企业技术的革新和新的经济形态的产生在如今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日,是尤其的必要且关键。可以这样说,当今社会“得创新者,得天下”。当然,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日,不少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已经起先重视技术的革新以及重新谛视到创新的重要性。在我国不少大中型企业起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企业管理和决策,他们利用现代科技进行企业内部各种工作的顺当连接,通过网络与外部企业进行刚好,有效,快速以及广泛覆盖面的往来,为自身企业注入鲜活的技术和手段以及业务。他们不断地更新换代,进行产品的品种升级,快速占据市场份额。这

34、些手段和方式加快了企业经济发展的步伐,为其他的中小型企业管理层供应更多的借鉴和引导。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形态和商业模式的转变,在给人类社会和经济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发展的同时,也不断的加深了数字和学问的差距,人类社会越来越多的依靠于信息化下的经济增长方式。如今,世界各国的合作都是采纳现代信息化的合作方式。信息和科技落后的国家渐渐失去世界市场中的份额,而拥有高科技高创新社会的国家越来越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可以说,世界综合国力的提升,更多的是依靠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的发展来实现。4、信息化进一步带动了工业化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信息技术更渗透到各个行业的技术和管理创新

35、之中。对于企业和行业而言,信息技术是新经济的催生剂,已经渗透到各个产品之中。波音777飞机从整机设计、零件制造、部件测试、整机装配到各种环境下的试飞均在计算机上完成,使研制周期缩短了50%,出错返工率削减75%,成本降低25%。大众汽车公司采纳射频识别技术帮助管理停在汽车厂的汽车,使汽车发货速度提高了4倍,将停车场的可用空间提高了20%o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用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了限制自动化、操作规范化,显著提升各类工业设备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此外,信息技术也渗入了企业经营管理,业务流程重组、企业资源管理、计算机决策支持、数据挖掘、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企业管

36、理决策科学化水平。(二)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1、以“两化融合”带动我国信息化的发展“两化融合”是生产力发展的必定结果,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特征,是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两化融合”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历史进程。这个进程是客观存在的,已经经验了相当长的时间,而作为国家层面的重要政策,则是“十七大”提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可以在技术、产业结构/经济体系、文化/政治/社会等不同层次进行融合。“两化融合”的重点在制造业,制造业的重点在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装备产品的信息化以及装备产品制造和运用/服务过程的信息化。必需在全面借鉴三十多年

37、来国内外历史阅历教训,全面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问题的基础上,对“两化融合”的发展战略进行全面深化探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一个双向的过程,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两化融合”本质上是一个需求牵引、技术驱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同的主体,这些主体具有不同的重要性、起不同的作用,如政府、大型制造企业、中小制造企业、IT企业、服务企业、科研机构等。应当对不同主体如何在“两化融合”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带动性极强,可以通过大力推动“两化融合”进程,带动其他领域的信息化。2、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信息化进程中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协调好不同国家科研安

38、排,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工业与信息化部有关探讨项目,国家863安排、国家支撑技术安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关系,选准重点探讨方向,尽可能避开重复探讨,产生更大的合力。必需建立健全协调一样、职责明确、运转有效的监管体制,完善法律法规和技术手段,强化监管工作。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信息化进程中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3、留意行业/区域信息化均衡发展,相互促进针对我国行业/区域信息化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现象,要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破解制约城乡发展的信息障碍,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动。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管理、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的信息化水平,分级分类推动新型才智城市建设。实施

39、以信息化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信息化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安排。4、从核心技术、产业发展和普及应用三个层次全面推动我国信息化发展应当在核心技术、产业发展和普及应用三个层次全面推动我国信息化反展:“核心技术”包括信息化的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如通信标准与专利、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技术、面对核心应用的信息平安技术等;“产业发展”包括发展信息化的新兴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和产业升级;“普及应用”包括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普及信息化的应用,促进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加快经济与社会转型。5、进一步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保障环境主要工作包括:加强组织协调和统

40、筹规划;增加资金投入和提高资金运用效益;加快法律法规建设;加强标准化工作;推动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营造公众利用信息资源的良好环境;加强信息内容平安保障工作;加大人才培育力度等。6、改革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合作,推动信息化在各行业的应用,推动三网融合,为社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发绽开拓更广袤市场,通过政府选购和创新激励,加大对具有自主学问产权的信息技术和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四、信息化建设的趋势和方向在国家“互联网+”战略的部署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信息化建设都发生了显著变更,从更严格意义来讲,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互联网+”将重新定义我国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方向。

41、(一)国家战略布局方面信息化发展必将紧紧围绕落实“四个全面”和“互联网+行动安排”等几大国家战略布局。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先导力气,本身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后一段时期是落实“四个全面”的攻坚时间,国家各项工作都离不开落实“四个全面”这项主旋律工作,信息化发展这项工作也不例外,也必需紧紧围绕更好地支撑“四个全面”的落实。另外,“互联网+”是对信息化的重新定义,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安排,国家层面的“互联网+”行动安排即将出炉,将全面开启互联网+行动安排实施,因此信息化发展也必需紧紧服务于“互联网+”行动

42、安排实施。此外,“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等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也离不开信息化的关键支撑作用,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信息化应用都是以上战略实施的首要内容。(二)宏观经济层面信息化建设必需支撑经济发展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所呈现出来的大规模特性化定制、小型化生产、质量型和差异化竞争、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技术产品业态商业模式融合创新等特征,用传统工业经济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是根本无法解决和满意,必须要用信息化手段、互联网创新思维去对经济发展方式做根本性的转变,这意味着经济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更为迫切。经济发展能否胜利转型,信息化发展至关重要。信息化发展在经济领域将不再简洁停留在普及应用

43、、融合发展这个层面,而要视为转变经济各领域生产方式的核心驱动力,因此必须要立足经济新常态,用“互联网+”的思维开拓创新,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发展路径问题。(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和运用模式都将发生根本性转变。经过发展,云计算、云存储、云共享、云平安等云服务模式不仅在技术上变得更为牢靠成熟,而且随着云服务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公有云服务被政府和企业的广泛运用,基于云服务的IT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在理念上也越来越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已经深刻变更了整个社会IT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政务信息资源、企业信息系统、个人隐私数据等放在公有云上担心全的顾虑已经普遍被消退。像购水、购电一样购买和运用云服

44、务进行IT设施建设的模式,因为投资成本低廉、建设周期缩短、后期运维便捷等众多因素已经越来越受社会推崇。因此,部门单独建系统和平台时代已经过去,购买和运用公有云服务进行部门信息化建设已经大势所趋。(四)网络应用方面信息网络将会成为最为重要的战略性基础设施。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网络应用将更加深化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信息网络对经济社会的渗透将更为深刻、影响更为剧烈。同时,我国互联网发展将从消费互联网时代全面迈入产业互联网时代,信息网络的触角将触及生产生活各个领域,智能电网、智能水网、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工业互联网、农业物联网、电子商务平台等各种生产生活应用均与信息网络休戚相关,信息网络成为

45、了像支撑经济社会快速运转马路、铁路等交通要道同等重要,又如支撑工业机器正常运转的电力能源一样必需。(五)基础设施信息化方面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将会进一步加速。过去10年,基于水泥和钢铁的高速马路、高速铁路、机场和商品住宅等基础设施投资成为了拉动我经济快速发展的三驾重要马车之一。从短期起来看,由于出现了过剩现象,马路、铁路、机场和住宅等基础设施投资步伐已经严峻放缓。从另外方面来看,我们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远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智能管控实力弱,智能交通发展受制于软性设施投资的限制,楼宇和家居的智能化还刚处在起步阶段。如何接着让基础设施投资接着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马车,也是信

46、息化规划必须要考虑的全局性问题。推动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走一条“水泥+钢铁+数字”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道路,将成为基础设施建设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必定需求。(六)信息资源方面信息资源将起先成为必不行缺的生产要素。信息化的本质是联网和数据流淌,信息化的效能要释放出来,必需依靠网络让数据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充分流淌起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推动信息化建设,都是在强化各部门信息化单项应用和集成应用,虽然某种程度上提高了部门工作效率,但也促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的形成,以至于数据资源的效能没有充分释放出来。我国各类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也为加速部门间数据流淌打算了充分条件,大数据创建需求营销、C2B特性

47、化定制电子商务、网络众创空间、网络协同制造、3D打印、智能物流、020移动服务等新的模式的出现,迫切须要加快部门内部应用系统与社会网络大平台的连接,促进数据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自由充分流淌,信息资源成为驱动整个生产、经营、销售和消费的最为核心的要素。(七)信息化应用方面互联网跨界融合应用将向深层次推动。由于移动智能终端普及应用和宽带网络普及提速,为互联网在各领域的深化融合应用奠定了基础条件。过去20年互联网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较快地推动各领域改革向深层次推动,媒体、出版、零售、消遣等领域领先应用互联网有效地推动了各领域的改革,释放了发展活力,成为了引领互联网发展的先导力气。当前交通、金融、教化、

48、医疗等领域加速互联网应用,正倒逼着各领域普遍遭遇诟病的体制机制改革,有效推动了普遍服务。期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间,互联网一直是推动各领域改革的先锋力气,互联网跨界融合应用不仅是国家“互联网+”战略实施的须要,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须要,因此互联网跨界融合应用将会进一步加速发展,向着改革的深水领域推动。(八)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方面公共服务信息化将搭上政府和社会合作模式的快车道。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建设一直是社会信息化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部门,但是长期来由于公共服务领域里面存在大量的体制机制壁垒,导致了信息化建设有些领域投入不足,有些领域重复建设投资奢侈特别严峻,信息化对公共服务的支撑作用远没有发挥出

49、来。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激励社会投资的指导看法,提出了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给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建设注入了活力,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一方面能够有效弥补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的状况,加速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资本的引入,其逐利性也会倒逼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建设资金的运用成效。燃气、供电、供水、供热、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马路、铁路、机场、城市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医疗、旅游、教化培训、健康养老等公共服务项目,以及水利、资源环境和生态爱护等项目信息化建设将踏上政府和社会合作模式的快车道。(九)产业信息化方面产业互联网化将成为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