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导论.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164032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3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导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导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导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导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导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导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导论.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导论,陕西省信息化工程研究院 二0一四年十月,提 纲,两化融合的内涵与发展历程两化融合的意义与重要性两化融合的现状与问题两化融合的发展趋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原始奴隶,人力和畜力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农业生产方式演变,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工业生产方式演变,信息生产方式演变,工业与农业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业化、信息化与两化融合,工业化:工业是指采集原料,并将其在工厂中生产成产品的工作和过程。工业化是工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

2、升的过程。工业化不仅仅是要使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更重要的是要将大工业的思想和理念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信息化: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1967年日本学者参照工业化一词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两化融合:“两化融合”是指工业化与信息化两个历史进程的融合发展。推进企业的两化融合,除技术、设备、产品的融合外,还包括企业愿景、目标、商业模式管理体制、企业文化等各方面的融合发展。,后工业化社会与其基本特征,后工业化社会是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又称知识社会,从时间上大约是20世纪80年代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之后。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经济结

3、构从商品生产型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2、职业分布以技术阶层的崛起为特征。3、理论知识日益成为创新的源泉和制定社会政策的依据。知识被编码成抽象的符号系统,使之能用以描述迥然不同的经验。4、未来方向是技术控制和技术评价,对技术的发展进行规划和控制可能会成为社会变革的新手段。5、决策方式演化为对具有大量相互作用变元的大系统进行管理,使之互相协调以达到特定目标,催生了新的“智能技术”,先进制造业的概念,2012年2月,美国总统执行办公室国家科技委员会发布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的研究报告。这是美国政府在先后发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先进制造伙伴(AMP)计划后,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的加快创新、促进美

4、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具体建议和措施。美国重振制造业核心是用先进制造业打造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2013年美国联邦政府支持全美大学和企业组建了15个地域性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如先进复合材料、数字化激光成型制造、网络化制造等。其核心是把制造业信息化转变为信息化制造业。目前美国计划取得了相当效果。美国是发达国家制造业成本最低的国家。,智能化制造与工业4.0,工业4.0”(1.0 机械化,2.0电气自动化,3.0数字化,4.0智能化制造)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联手资助,在德国工程院、西门子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建议和推动下形成。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发布实施“工业4.0”

5、战略建议书。“工业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两化融合的发展模式,渐进式发展模式:先工业化后信息化;先管理现代化后管理信息化,采用的技术也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换代。发达国家的两化融合多属于这种模式跨越式发展: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步融合发展、管理现代化与管理信息化同步发展。技术上高端切入、快速换代,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发达国家的的两化融合呈现出渐进式发展的特征:蒸汽机时代:由于

6、动力输送困难,属于“小工业”时代 电力时代:动力能够大范围传输,工业规模急剧扩大,进入“大工业时代”自动化时代:得益于信息技术大发展,解决了信息传递 与处理的难题,逐步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日渐融合,我国两化融合的发展进阶,我国的两化融合属于跨越式发展模式:传统工业化阶段:1949-1978,纯国有计划经济,对于两化融合既无需求、也无条件,但已开始有少量的信息化应用案例。开放改革阶段:1979-1999,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纯国有向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转变,从闭关自守想开放引进转变,信息化需求逐渐增强,开始探索两化融合发展 超速发展阶段:2000-,加入WTO,面向两

7、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经济超高速发展。两化融合在企业、行业、区域层面快速发展,即将进入两化深度融合发展阶段,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2013年 中国经济总量8.98万亿美元,人均6652 美元(73),已经开始迈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的门槛,但依然面临着持续发展的严峻形势。单位GDP能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严重。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国的3.3倍,日本的7倍,同时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低下:2010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美国的1/12,日本的1/11。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转为负增长,从2001-2007年3.3%的平均值变为2007-2012年的

8、-0.9%。面临刘易斯拐点。,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国家创新能力偏低:2012年12月商业周刊刊登BCG咨询公司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在此次创新能力调查中仅位列第27名。,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经济增长能力主要是投资性驱动型增长,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企业竞争力有下降的趋势,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效益情况,两化融合的认知,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国策。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十

9、七大报告强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十八大提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工业企业的两化融合,工业企业围绕其战略发展目标,把信息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内生要素,在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紧密结合的环境下,大力推进企业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营销服务的优化,实现企业业务系统综合集成、企业间业务协同以及发展模式创新,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变革生产方式、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工业企业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竞争能

10、力。基本任务:工业企业的两化融合包括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等任务,企业两化融合的内涵,战略融合:战略要协调一致,模式要高度匹配,规划、计 划要密切配合 技术融合: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相互渗透、融合产生新 的科技成果;IT设备与工业装备的融合,形 成新的生产力要素;基于嵌入式技术的智能 化产品业务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优化业务,促进业务创新 与经营管理创新业态融合:通过两化融合,产生生产性服务业等新的产业 模式资源融合:信息资源与材料、能源等工业资源融合,两化融合的不同层面,技术层面:通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推动技术创新。例如,机械电子技术,工业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

11、等。产品层面:将信息技术或产品融合到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过程和工业产品中。改进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提高产品性能与经济价值。经管层面:信息技术应用到到物资采购、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辅助决策等各个环节,促进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产业层面:通过两化融合催生出新的产业,如汽车电子产业、工业软件产业、工业创意产业、企业信息化咨询业等。,两化融合的阶段划分,工信部在2010年6月16日发布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中提出了四阶段评估方法:基础建设阶段:重点关注的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少量单项应用。局部应用阶段:单项信息化业务应用有一定成熟度、但未开展协同应

12、用集成应用阶段:在成熟的局部应用基础上进行了整合协同应用深度创新阶段:依托信息化整合协同应用体系,在市场开拓、决策支持、产品与业态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成效显著,提 纲,两化融合的内涵与发展历程两化融合的意义与重要性两化融合的现状与问题两化融合的发展趋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两化融合的重要意义,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依托信息化环境,两化融合成为了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将能够为企业提供高于竞争对手的研究、开发与制造能力,提高产品价值、延伸产品价值链,能够形成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两化融合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建

13、设“两型”企业:通过两化融合,协助企业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催生新型业态、拓展企业生存空间,两化融合的重要意义_催生新型业态,陕鼓集团公司主导产品是轴流压缩机和能量回收透平装置,属高效节能环保产品。这两类产品均保持单年份出产最多的世界记录。在推进两化融合的过程中,着眼培育新型业态,促使企业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业务系统集成、服务为中心转型。研制开发了旋转机械远程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对客户购买投运的产品实施实时状态监测管理,及时掌握设备运行状况及运行趋势。可向用户提供包括故障预警、故障咨询、故障诊断及现场服务等6类20余项技术服务。伴随着价值链的延伸,陕鼓

14、的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年均增速均在42%以上,人均劳动生产率已达27万元,是行业平均水平的4倍;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指标0.039吨标煤/万元,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1/2。,两化融合的重要意义_促进产品智能化,西安标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坚持应用和研发缝制设备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等核心支撑技术,创新发展。企业主导产品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BASS3200系列自动开袋机 采用全部汉化的操作界面和形象化的图标操作和中文化的故障提示信息,使编程、操作和维护变得更加简单。其优越的性能使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近10倍。TC129电子花样机具有稳定的嵌入式电脑控制系

15、统,可储存999个花样数据,产品附加值提高近15倍。TC762/764可编程全/半自动贴袋机采用自动化控制设计理念,硬件平台采用我国自主设计的PC104系统,实现了完全的电脑控制。产品更新换代后,附加值提高近20倍。,两化融合的重要意义_经营管理信息化,陕西宝光真空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实施ERP系统,加强了企业基础管理工作,建立了规范的企业数据标准及编码体系,促进了技术整合,提高了市场应变能力。新产品开发周期平均缩短20%,产品平均降低成本5%,库存占用降低15%。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施PDM项目,实现了产品数字建模,产品定义100%数字化;预装配、并行产品定义100%数字化。与

16、过去的飞机研发项目相比,设计更改和返工减少了50%;装配问题减少了50-80%;研制周期缩短了50%以上。东方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实施集成的信息化系统使产品研制周期从原来的2-3年减少到现在的7-8个月,工艺及工装准备采用了CAD技术及基于成组技术的创新手段,生产准备成本降低了20%-30%,节约原材料10%左右,两化融合的重要意义_生产运营优化,中航工业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线布局调整与产能提升工程,构建了机匣、叶片、盘轴、精锻、喷管、热处理等8个“小流水、专业化”优良制造中心。其中机匣优良制造中心,具有同行业领先水平,达到了加速新产品研制、尽快形成批产能力、缩短交货期

17、、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有效提高了核心竞争力。优良制造中心与数字化生产线以精益生产、知识管理、并行工程等先进理念为指导,以流程优化为手段,以“技术准备”、“计划制定”、“制造执行”为业务核心,以精密制造装备、高速安全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数字化集成应用平台为载体,基本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敏捷制造。,两化融合的重要意义_数字油田与数字矿山,延长集团吴起采油厂在产量较好的油井安装信息化监测设备544套,通过传感、采集设备和通信系统,在线监控油井状况,进行实时监测数据分析,使生产技术人员第一时间掌握油井设备工作情况,保证及时维护,使产量损失最小化,效益最大化。该企业研发的企业信息资

18、源中心(EIRC)平台,整合全厂勘探开发数据及信息资源,为海量数据存储、分析,科学利用资源,建设“数字油田”,提高采收率奠定了基础。陕煤化集团全面推进数字矿山建设。实施“四局八矿”数字化建设试点陕煤化黄陵矿业公司建成“数字化矿山”,实现了综合自动化系统与管理信息化系统的集成应用。,提 纲,两化融合的内涵与发展历程两化融合的意义与重要性两化融合的现状与问题两化融合的发展趋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两化融合的现状_先期评估试点,自十七大明确提出“两化融合”任务以来,我国的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的两化融合工作发展迅速工信部在2010年组织完成了钢铁、化肥、重型机械、轿车、造纸、棉纺织、肉制品加

19、工等7个重点行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评估报告认为,整体上这些行业的两化融合进阶仍处于以局部应用为主的阶段。24.5%的评估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重点关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43%的评估企业处于信息化局部覆盖阶段,各单项业务应用有一定成熟度,但协同集成应用基本尚未开展;22.2%的评估企业处于集成阶段初期或向集成阶段过渡,不同程度开展了关键业务系统间的协同集成;10.3%的评估企业处于深度创新阶段,在市场开拓创新、决策支持和综合节能减排等方面成效显著。,两化融合的评估规范,工信部在2011年1月发布了工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试行),引导和促进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及其持续

20、改进。,2013年9月,正式发布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GB/T 23020-2013,并从2014年5月1日正式实施。,两化融合评估框架,评估指标的体系结构,陕西省的两化融合现状,工业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2011年有171户企业产值超过10亿。获得“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企业数量排名全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集中度大幅度提升,已建成各类工业园区(开发区)125家(国家级6个、省级19个、县级100个)部分领军企业两化融合已步入国家领先水平,装备制造、能源生产等行业信息化水平提升明显,西咸两化融合试验区在全国第二批八个试验区中排名进入前三甲。

21、拥有持续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扎实基础和良好机遇。,陕西省两化融合现状,由于历史原因和区位条件的限制,陕西省工业化规模和工业化质量指数在全国各省市中还相对偏低,2010年工业化规模指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1.8%虽然信息化发展速度处于全国较先进的水平,但信息化规模和信息化质量指数还略低于全国平均值。2010年的“两化”融合综合指数在全国排名为第15位,综合评价指数值为0.315,略低于0.324的全国平均水平,和广东(0.609)、江苏(0.534)、北京(0.476)的水平相去甚远。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与粗放式的增长模式并存(能源重化工产业在规模以上工业总量中的比重占到63.4%)在调整经济结构、改变

22、经济发展模式、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进程中,陕西还面临着明显的挑战,陕西省两化融合现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规范与地方性标准,培育了多个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推广试点经验,引领企业两化融合的全面发展。依托产业集群,整体推进行业层面的两化融合,进行区域两化融合试点。重点建设了以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特征的西安-咸阳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以能源化工循环产业链为特征的榆林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专用汽车和零部件、钛产业集群为特征的宝鸡省级制造业产业两化融合试验区。,陕西省两化融合评估试点,制订了陕西省工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分别从就绪度(

23、融合基础)、成熟度(融合程度)和贡献度(融合效益)三个角度总体评估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分解出10个二级指标,综合考虑可操作性、可扩展性等原则,结合我省工业企业实际,最终确定了29个三级指标。设计了5套分行业调研问卷,在期间,对全省164家典型企业进行了调研考察。对采集到的两化融合数据按照评估体系进行了分析,形成了评估报告。关中地区两化融合全省领先、陕北地区两化融合特色明显,陕南地区主要关注的是中小企业的两化融合,陕西两化融合评估,2013年,陕西省工信厅组织对164家不同行业的试点企业进行了两化融合评估。评估结果如右图:,陕西两化融合现状分析,企业信息化方面,大部分企业在企

24、业管理、研发设计、供应链搭建、电子商务等方面已经实现信息化应用的基本覆盖,信息化系统集成趋势开始在部分企业显现。行业信息化方面,以汽车工业、装备制造业、能化行业为代表的行业信息化水平较高,轻工业以食品工业、医药工业信息化水平较高。建材行业、纺织业等传统行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在行业、企业之间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在不同行业之间,流程型行业普遍高于离散型行业;在不同规模企业之间,大中型企业融合水平明显高于中小企业全面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布了“陕西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等指导性文件,不断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两化融合目前存在的问题,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战略上信息化对企业现代

25、化的带动作用。两化融合与企业战略不匹配:一是没有能够全面统筹两化融合与企业整体发展的关系,导致在战略上不匹配;二是没有基于企业业务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两化融合战略进行及时调整。信息化建设和企业的运营管理存在“两张皮”现象:阻碍了从单项应用阶段向综合集成应用发展的进程。导致重复建设严重、信息化投入大;资源共享不足,相关业务流程不同,总体效益不明显。存在明显的信息孤岛、业务烟囱,导致企业整体利益受损。,两化融合目前存在的问题,体制短板与资源欠缺:融合体制存在短板,两化融合的组织机构尚不健全,阻碍了企业两化融合的深入发展;以资金投入不足、复合型人才匮乏为主要表现的资源缺乏状况普遍存在。企业普遍缺乏信

26、息化人才。特别是既懂业务、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企业由于没有建立起能够系统理解与把握信息化知识、技能的人才队伍,导致了企业内部的人员与信息化之间没能实现良好的对接,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的深层次需要。集成与共享程度不高:企业信息化建设单一,还有好多需求不能衔接,造成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变化的深层次需要,无法形成企业新的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两化融合目前存在的问题,标准化工作滞后:信息化应用正从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跨越,需要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提供支持。技术标准、数据标准滞后的问题日益凸显。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引进了一些国际先进产品与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却

27、显得水土不服,项目建设常常搁置或者简化实施上线,预期的功能、效益能实现的比例很小。工作不够规范: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体系的宣贯实施有待加强,体系审核标准要尽快制定。加强评估:两化融合评估体系要进一步优化、细化。评估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提 纲,两化融合的内涵与发展历程两化融合的意义与重要性两化融合的现状与问题两化融合的发展趋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发展趋势_深度融合,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重点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动制造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着力用信息技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着力提高信息产业支撑融合发展的能力

28、,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步伐,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发展目标: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主要领域、主要环节得到充分有效应用,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和产业链协同能力显著增强,重点骨干企业实现向综合集成应用的转变,研发设计创新能力、生产集约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信息技术应用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水平成为领军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支撑“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应用成本显著下降,信息化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四项基本原则,创新发展:以信息化促进研发设计创新、业务流程优化和商业模式创新绿色发展:把节能减排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切入点,加

29、快信息技术与环境友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能源资源节约技术的融合发展智能发展:把智能发展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长期努力的方向,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工业产品、基础设施、关键装备、流程管理的智能化和制造资源与能力协同共享,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深度融合。切实推动信息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应用需求的良性互动,提升产业支撑和服务水平。注重以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促进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八个主要任务,以信息化创新研发设计手段,促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推动生产装备智能化和生产过程自动化,加快建立现代生产体系推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加快建立

30、现代经营管理体系以信息化推动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和安全生产水平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环境推动信息化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信息产业支撑“两化”深度融合的能力提高行业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强标准化基础工作,陕西两化融合阶段发展目标,到2015年,信息化总体水平继续保持西部第一,全省信息化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先进省份行列。在国家“两化”融合综合指数排名序列中从2010年的第15位进入到前10位。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超过80。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40%,利税增长率达27%,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达到0.63吨标煤。信息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初步形成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实现三网融合发展。

31、到2015年,光缆线路长度达到45.84万公里。城市用户互联网带宽达到20M,农村家庭用户互联网带宽超过4M。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显著增强,网络信息内容管理体系、信息安全协调机制基本形成,基本建成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陕西两化融合阶段发展目标,培育出100户“两化”深度融合标杆企业,建设完成500个“两化”深度融合示范项目。80%以上大中型企业实现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营销和企业管理等信息系统集成,达到集成整合应用阶段;85%的中小企业普及互联网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60%。在先进装备制造业、能源重化工行业、有色冶金与新材料行业、电子信息

32、行业、食品药品与轻工产品制造业等支柱行业实现全行业两化深度融合。西安-咸阳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通过国家验收并持续高速发展的态势,榆林、宝鸡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取得长足发展,发挥明显的区域性、行业性两化融合示范作用。,陕西两化融合阶段发展目标,形成“两化”深度融合的良好社会氛围。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年交易总额达到1500亿元;强化电子信息产业对“两化”深度融合的支撑能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500亿元;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以上;电信及广电网络业务收入超过380亿元。依托12个支柱产业、21个产业集群、125个工业园区为陕西省工业经济形成多点支撑的良好发展格局。,企业层面

33、的重点任务,生产过程自动化、促进智能发展:注重提高企业技术装备自动化成套能力,加快企业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着力推进研发设计、工艺流程、生产装备、过程控制、物料管理等环节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实现信息共享、系统整合和业务协同,提高精准制造、高端制造、敏捷制造的能力。加快普及应用先进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故障诊断、快速检测、质量控制和调度优化。,企业层面的重点任务,集成应用信息系统、整体融合发展: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普及和深化应用,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关键共性信息技

34、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推广使用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建立生产过程监控、生产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等信息系统。加快对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加强对能源资源的实时监测、精确控制和集约利用 引导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与能源信息管理中心。,企业层面的重点任务,创新业态、助力可持续发展:围绕推动产品的智能化、高端化和服务化创新经营模式,积极发展在线监测、实时监控、远程诊断、在线维护、位置服务等新型服务业务。提高重点龙头企业总集成、总承包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企业项目设计、工程实施、系统集成、设施维护和管理运维等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支持企业发展工业产品外观设计、工业产品广告、企业管理和技术

35、咨询服务等创意产业。适应企业营销体系变革的新趋势,鼓励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以信息技术创新融资租赁业务模式,建立高效、便捷、安全的融资租赁体系。,行业层面的重点任务,能源重化工行业:推进信息技术在资源勘查、储量分析、开采与加工工艺设计、资源价值链延伸、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领域的有效应用。重点实现能源重化工行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到2015年依托“两化”深度融合将陕西省各类资源的采出率提高5%以上,资源产品就地深加工比率实现明显提升。数字化油气田占比达到60%以上,数字化矿山占比达到50%以上,安全监测监控、应急救援等系统覆盖率达到90%以上。,行业层面的重点任务,有色冶金行业:利用自动控制、

36、数学建模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档次,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推广使用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开发推广基于智能技术的全过程智能化控制系统;建立生产过程监控、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等信息系统;到2015年,全行业在主要工序和关键岗位普遍应用DCS集散式控制系统.全面整合企业的内外部资源,规范业务流程,实现集团企业管控一体化。,行业层面的重点任务,装备制造业 以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敏捷制造、精益生产为方向,优化产品设计能力,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加强对生产装备和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和过程控制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柔性化。建立以PDM为核心的产品协同设

37、计制造体系,建设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系统。到2015年,全行业平均缩短产品研制周期30%、减少设计错误70%、降低研发成本20%。,行业层面的重点任务,传统优势产业 纺织行业重点促进生产工艺创新,改造自动化生产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实现生产工艺的计算机控制,提高生产过程智能化水平和大规模定制产品的能力。食品行业重点提升关键生产工艺、专用装备及生产线的数字化控制水平,重点加强企业诚信体系、产品质量控制系统与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建设。持续提升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医药行业重点提升医疗器械的数字化水平,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新药研发和试药系统,建设中成药自动化生产体系,提高医药企业管理和质量控制能力,深化医

38、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应用。,行业层面的重点任务,信息产业:持续提升产业能级,加快产业聚集。推进“大数据工程”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快速崛起;大力发展工业电子产业、工业软件产业、软件与IT服务业、网游、动漫与创意产业。推动云计算技术应用,努力构建面向服务的云制造服务平台;实施感知陕西示范工程,推动重点行业应用物联网技术,对接国家物联网领域重大专项,培育物联网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航空/航天产业、光伏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新兴产业。,区域层面的重点任务,建好融合试验区,引领区域融合:重点建好西安-咸阳国家级试验区,省级榆林能源重化工试验区和省级宝鸡制造业产业试验区。搭建区域性核心技术创新平台和

39、行业性公共技术服务支撑平台,推动企业信息化逐步向产业链全程延伸、向产业集群全面渗透。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环境。大力开展“数字园区”、“智慧园区”建设,以23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和部分县域重点工业园区为依托,建好21个产业发展集群。到2015年,力争每个产业集群的销售收入都超过100亿。完善区域性能耗实时监测和管理信息体系,在重点地区建立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自动连续监测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系统。,提 纲,两化融合的内涵与发展历程两化融合的意义与重要性两化融合的现状与问题两化融合的发展趋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管理体系,管理体系是企业组织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的总称。目前有许多管理体系在企

40、业得到应用如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体系OHSAS18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BS7799/ISO27001、能源管理体系GB/T233321/ISO50001等.此外还有许多行业性管理体系。这些管理体系标准的应用,优化、规范了企业在相应专业领域的管理行为,从不同侧面强化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现有的管理体系各有侧重,都具有其专业或行业指向性,还不能满足针对两化融合领域的系统性优化和规范性引领的要求。在两化深度融合已经成为迫切需求的大环境下,明确企业指向两化融合的管理原则、界定其核心要素和主要管理域、建立并规范其通用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两化融

41、合管理体系_标准建设与贯标行动,行动目标:完善两化融合标准体系,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规范企业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通用方法,建立全国性的第三方认定服务体系。推动企业建立、实施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促使企业稳定获取预期的信息化成效,引领企业打造和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竞争能力。行动内容: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 推动建立第三方认定服务体系 开展贯标试点、持续推广 建立健全两化融合标准体系,两化融合管理体系_前期工作,理论研究:在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不同层面上开展了涵盖两化融合内涵、理念、总战略、重点、路径等内容的系列理论研究实践案例:开展了典型示范、成果展览、经验交流等

42、工作,总结提炼了大量企业两化融合的先进经验。评估工作:开展了覆盖35个行业、10多个省市、10000多家企业上百项指标的两化融合评估研究与实践,制订了GB/T23030-2013标准组织体系: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国的两化融合协同工作体系。,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基础,2013年,工信部下发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并以此为基础在2014年组织编写并发布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试行),以工信部公告形式发布试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提出是基于:1)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中积累的技术应用成果和管理创 新经验 2)依据GB/T 23030 在上万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评估所

43、提炼的方法和规律 3)在推广质量、环境、信息安全、能源等其他管理体系 的过程中形成的工作基础和应用环境,两化融合管理体系_背景,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发展不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渗透和融合,更是优化和创新企业战略、组织、业务流程,以便适应信息技术变革和信息时代发展趋势的管理问题。两化融合是覆盖我国全局的战略举措,以“管理体系”的思路和方式系统推进两化融合,是全面规范企业管理过程,促进产业整体提升的有效方式。目前,深入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的基础条件已经比较成熟,信息化建设正在从单项应用为主向综合集成应用阶段跨越,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能够全面引导企业两化融合进程经过改革放发展来30 多年的发展,在企业信息化历程

44、中积累了大量的管理理论,涌现出一大批应用成果。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提出奠定了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定位,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企业系统地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过程管理机制的通用方法,覆盖企业全局,可帮助企业依据为实现自身战略目标所提出的需求,规定两化融合相关过程,并使其持续受控,以形成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所要求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和其他管理体系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旨在支撑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规范化企业管理相关过程并使其持续受控、不断优化的通用化方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层次高于专业化的管理体系。为企业在信息化环境下做好综合管理体系的顶层设计提供了一个总体框架

45、。能够帮助企业在信息化环境下不断优化原有的管理体系,赋予其信息化时代新的特征,促进不同体系之间的深层次融合,全面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两化融合管理体系_系列文件,1、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2、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基础,3、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实施指南,4、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5、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审核指南,6、-,以工信部公告形式发布,国家标准GB/T23020-2013,计划研究制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_价值,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推进企业两化融合工作的通用的管理原则、要素和方法。不分领域、行业和规模,适用于所有企业使用。企业依据管理体系

46、系统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过程管理机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引导企业统筹考虑工业化要素和信息化要素,落实新型工业化要求;推动企业全面规范两化融合的相关管理活动和过程,加强两化融合工作的战略一致性,保证过程可控、结果有效;帮助企业解决信息化与管理两张皮等问题,稳定获取预期的两化融合成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_核心内容,九项原则: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战略一致性;领导的核心作用;全员参与、全员考核;过程管理;全局优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创新引领;开放协作。四个关键要素:通过充分发挥技术的基础性作用,优化业务流程、调整组织结构,进一步通过技术来实现和规范优化后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在此基

47、础上不断加强对数据这一核心要素的开发利用,实现技术、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三要素的同步创新和持续改进。四个管理域:管理职责:确保充分发挥领导作用、部门与业务流程有效协同,全员积极性的充分激发调动,解决高阻力、低参与等问题 基础保障:确保资源的可获得性、及时性和适度性,以及环境的适宜、绿色和可持续,反对盲目超前,强调资源的开放性。实施过程:确保管理体系的输入要求在两化融合实施过程中得到充分落实、两化融合过程持续受控和目标有效实现。评测与改进:提高通过两化融合实施过程所形成的新型能力对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符合性,确保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及其持续改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_要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与定义4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5 管理职责6 基础保障7 实施过程8 评测与改进,附录B 实施指南,附录A 基础,附录 A 基础 A1 概述 A2 导向与原则 A3 框架与方法 A4 最高管理者 A5 评估与审核 A6 持续改进 A7 与GB/T23020-2013之间的关系 A8 与其他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附录B 实施指南 A1 概述 A2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A3 管理职责 A4 基础保障 A5 实施过程 A6 评测与改进,谢谢大家 敬请指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