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分层练(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分层练(含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分层练(含解析)【基础达标】1.(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1906年,清政府进行官制改革,宣称认同三权分立等原则。改革以前,各重要部门大臣都是满、汉各半;改革以后,11个部的13名大臣、尚书中,满族占了7人,蒙古族1人,汉族只有5人。晚清的官制改革A,是实行预备立宪的核心B.动摇了晚清的统治基础C.导致其统治的日趋衰落D.以西方民主思想为指导【答案】C【详解】根据“改革以后,11个部的13名大臣、尚书中,满族占了7人,蒙古族1人,汉族只有5人。”可得出清末的改革其本质上还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因此改革导致其统
2、治的日趋衰落,C项正确;官制改革并不是核心,排除A项;官制改革并没有动摇统治基础,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以西方民主思想为指导,排除D项。故选C项。2.(2022重庆八中高二期末)下表反映的是清末新政时期选官制度变革的史实。这反映了年份主要内容1901年清朝颁布学堂选举鼓励章程,规定: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1903年张之洞草拟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对留学日本的归国毕业生,承认他们在日本政府合法注册的学校取得的文凭,并给予科举出身,优予官阶。1904年清政府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为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
3、的奖励出身,并被役以官职或得以升学。A.中国建立近代文官制度B.新旧选官方式并存于晚清时期C.晚清教育体制实现转型D.清末新政侧重在考试形式调整【答案】B【详解】根据“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可得出旧式的科举选官仍然存在。根据“对留学日本的归国毕业生,承认他们在日本政府合法注册的学校取得的文凭,并给予科举出身,优予官阶。”可得出新式的选官方式已经出现。这说明当时新旧的选官试并存,B项正确;材料不能证明中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排除A项;“实现”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考试调整只是一个方面,并不是侧重点,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3(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原国民
4、政府考试院(今中共南京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其建成于1929年,设计上采用宫殿式建筑群。考试院三孔门楼,中门上悬“为国求贤”四字题额,大门两旁有一副对联:入此门来,莫作升官发财思想;出此门去,要有修己安人工夫”。考试院的建成A.标志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B.有利于公务员素质的提高C.深受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D.解决了官员选任的合法性【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通过设立考试院,继承了中国古代考试选官的传统,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对于提升公务人员的素质具有很大的帮助,B项正确;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考试院受到了封建思想的束缚
5、,排除C项;官员选任的合法性源自于政权的合法性,排除D项。故选B项。4(2022安徽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期末)孙中山认为,官员选拔应以考试制度为主,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等。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依据孙中山的主张出台了一系列官员选拔的法规草案。孙中山的考试思想A.与科举取士没有本质区别B,继承和发展了民族主义的主张C.受西方民主科学思想影响D.推动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建设【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先生在分析中国科举考试,考察欧美公务员考选制度利弊的基础上,主张考试是实现平民政治、平等政治的美意良制,所有官员均须考试,将考试与选举相结合来选拔官员,考试权独立,从而创
6、立了极有特色的考试学说,推动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建设,D项正确;孙中山的考试思想与科举取士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是为国家培养实用性人才,排除A项;孙中山的考试思想并未继承和发展了民族主义的主张,排除B项;考试思想源于中国的科举制,排除C项。故选D项C5 .(2022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高二阶段练习)据调查,解放初的农村村干部多是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多是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新时期选拔大学生当村官成为一个新动向。这些变化说明()A.宗法世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B.农村基层治理适应社会发展C.经济地位决定农村干部身份D.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不同,因此需要
7、的管理人才也不同,从贫下中农到劳模、劳动积极分子再到大学生的变化,反映出社会需求影响农村干部任用,农村基层干部的任用变化适应社会发展,B项正确;材料与宗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农村干部的经济地位,而且C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材料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6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是有关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漫画。该漫画反映的内容A.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B.提高了行政人员工作效率C.增强了行政机关活力D.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答案】D【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推行公务员的规范选举及考核,有利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理,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D项正确;材料与经济体制改革
8、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内容并不一定能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项;从材料看不出能增强活力,排除C项。故选D项。【能力提升】1 .(2022江苏阜宁县东沟中学高三阶段练习)1903年,清政府出版的蒙学体操教科书是中国首部具有近代意义的体育教科书,其序言:“智可以发事物之秘,德可以律社会之情虽然运用智德,仍视其躯干何如,无躯干则其效不显。“据此可知,清政府A.扩大传统教育范畴B.启动了近代教育改革C.掀起体育救国思潮D.引入了西方教育思想【答案】A【详解】材料“智可以发事物之秘,德可以律社会之情”体现的是清政府对德智培养的重视,更注重体育的培养,这扩大了传统的教育范畴,A项正确;洋务运动中创办中国近代
9、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揭开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排除B项;材料与体育救国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2 .(2022湖南娄底高二期末)1898年12月31日,京师大学堂开学,第一年课程只设诗、书、易、礼四堂和春、秋两堂。第二年中西并学,除经史外,开设算学、格致、化学及英文、德文、法文、俄文、日文等普通课程,另立史学、地理、政治专门讲堂。学堂的兴办A.体现了维新派的改革愿望B.开创了近代教育的新体制C.反映了传统向近代的娉变D.成为近代新式教育的开端【答案】C【详解】材料除经史外,开设算学、格致、化学及英文、德文、法文、俄文、日文等普通课程”“另立史
10、学、地理、政治专门讲堂”体现的是京师大学堂开设西方的应用型课程,反映的是当时中国教育由传统向近代的娉变,C项正确;戊戌变法在1898年9月21日以失败告终,排除A项;材料与开创近代与新体制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是洋务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3 .(2022新疆昌吉高二期末)晚清时期,政府准允湘军统帅私下保荐幕僚出任地方官吏后,在湘军每获战功或收复失地时,湘军统帅都要向朝廷大力举荐人才,使湘军幕府成为湘军幕僚快捷的晋身之阶。曾国藩就常常通过奏调方式使朝廷允准地方大吏入幕,襄办军务。这一做法A.改变了中央政治权力机构B.稳定了满汉官员分布结构C.推动了清廷官僚结构变化D.动摇了
11、清政府的统治基础【答案】C【详解】据题意可知,曾国藩的这一做法使得大量汉族官僚进入清政府的官僚队伍,这就使得清廷的官僚结构发生变化,C项正确;这一做法改变的是清廷官僚结构的变化,不是改变中央政治权力机构,排除A项;大量汉族官僚进入清政府的官僚队伍并不一定会稳定满汉官员的分布结构,排除B项;大量汉族官僚进入清政府的官僚队伍也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基础,而非动摇,排除D项。故选C项。4 (2022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高中高二开学考试)下表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5次文官考试情况,据此可知考试名称考试日期应考人数录取人数录取率留学生甄选考试1915年2月23915163.18%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1916年6
12、月不详194不详第一届文官普通考试1917年4月248240516.32%第二届文官高等考试1919年10月56004808.57%第二届文官普通考试1920年10月380040010.53%A.文官选拔制逐渐被接受B.选拔官员方式渐趋完善C.人事任用程序逐步建立D.留学生的行政素质较强【答案】A【详解】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以看出,从1915年到1920年,参与北洋政府文官考试的人数总体上是呈上升趋势的,由此说明文官选拔体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故选A;表格内容没有涉及官员的选拔方式,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官员考试选拔,不是人事任用程序,排除C;表格信息不能说明留学生的行政素质,排除D。5.(2
13、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1912年2月14日,孙中山在某批复中说:“查国家建官分职,惟任贤选能,乃懋厥职,古今中外,罔越斯旨。第考选之法,各有不同,尚公去私,庶无情弊该部所请,诚为当今急务,应候令行法制局,将文官试验编纂草案咨交参议院议决后,即日颁布施行可也。该批复A.标志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B.实现了新旧人事制度的转变C.体现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D.奠定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基础【答案】D【详解】据材料“查国家建官分职,惟任贤选能,乃懋厥职,古今中外,罔越斯旨。第考选之法,各有不同,尚公去私,庶无情弊”等信息可知,孙中山在该批复中强调“建官分职,惟任贤选能、第考选之法”,体现了其主张在官员选拔方
14、面应以考试选贤任能,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奠定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基础,D项正确;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的颁布标志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批复内容,未涉及执行,因此无法得出“实现了新旧人事制度的转变”的结论,排除B项;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属于五权宪法”的一部分,其还包括立法、司法、行政、监察等方面,C项片面,排除C项。故选D项。6(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到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再到2018年对公务员法的修订以及配套法规逐步出台。这些表明我国A.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B.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得以提高C.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基本完
15、成D.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开始推行【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一系列公务员法的颁布和修订,反映了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公务员队伍的素质情况,排除B项;公务员改革只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不代表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基本完成,排除C项;“开始推行”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排除D项。故选A项。二、材料分析题7 .(2022云南普洱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夏商周的统治基础是内外贵族的联合,重要的辅助大臣都由宗亲贵族担任。官员世袭作为古老的选官方式,并未随社会进步销声匿迹,汉代“任子”、唐宋“恩荫”、清代“荫典”均为其遗存。汉代以察举、征
16、辟选官,荐举选拔标准有三,“一日德不当其位,二日功不当其禄,三日能不当其官”。然而,举荐者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凭意志取人成为定式,举荐者与被举荐者之间往往体现为官宦之亲、门生故吏等特殊关系。隋唐五代的科举选官,受选地域由城市趋向广大乡村,受选者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受选对象数量日渐增多。同时,限制条件也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如唐代的任用标准增加了身、言、书、判等条件。隋唐以后,科举考试选官逐渐成为主流的官员选拔方式。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材料二近代西方国家参考和借鉴中国科举制度,制定了近代文官考试选拔制度。西方文官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文官政治中立,不参与党派活动,文官自身更不能组织党派或政治组织,使政
17、府工作在政党轮流执政时可以稳定运行。文官考试重视公平公正、人人平等原则,重视业务素质与能力,还制定不同职务的具体选拔标准。晚清选官制度,虽模仿西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这一切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皇权统治需要,而不是整个社会需要。在官员选拔中,满族贵族始终保持特权地位。中国自古就是儒家思想与教育体系和选官制度合而为一,晚清时期儒家经典依然是选官考试的主要内容。摘编自张靖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研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与近代西方在文官选拔上的差异。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官员选拔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答案】(1)特点:1多
18、种选官制度并存;2由重视家族血缘到重视德才兼备;3选官标准逐渐完善;4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拔方式上逐渐以考试为主,减少官员个人意志的影响。(答出4点)差异:Cl晚清文官选拔重视考察儒家经典,西方文官选拔重视考察国家管理的实际能力。晚清文官选拔过程存在身份的不平等,西方文官选拔过程重视公正和平等。晚清文官选拔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西方文官选拔服务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文官政治中立。(答出3点)基本原则:公平公正。德才兼备。根据时代发展适时调整。(答出2点)【解析】(1)特点:根据任子“恩荫”荫典“汉代以察举、征辟选官,荐举选拔标准有三可得出多种选官制度并存;2根据“一日德不当其位,二日功不当
19、其禄,三日能不当其官”得出由重视家族血缘到重视德才兼备;根据“如唐代的任用标准增加了身、言、书、判等条件。”得出选官标准逐渐完善;根据“受选者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受选对象数量日渐增多得出选官范围不断扩大;,根据“如唐代的任用标准增加了身、言、书、判等条件。”得出选拔方式上逐渐以考试为主,减少官员个人意志的影响C(2)差异:西方:根据“中国自古就是儒家思想与教育体系和选官制度合而为一,晚清时期儒家经典依然是选官考试的主要内容得出重视儒家经典考查,脱离实际;根据“文官考试重视公平公正、人人平等原则,重视业务素质与能力,还制定不同职务的具体选拔标准。”得出西方文官选拔重视考察国家管理的实际能力;2根
20、据“在官员选拔中,满族贵族始终保持特权地位”得出晚清文官选拔过程存在身份的不平等;根据材料文官考试重视公平公正、人人平等原则”得出西方文官选拔过程重视公正和平等;根据但这一切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皇权统治需要”得出晚清文官选拔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根据“西方文官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文官政治中立,不参与党派活动”得出西方文官选拔服务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文官政治中立。(3)基本原则:j综合材料可得出公平公正;2:结合所学可得从德才兼备;3结合所学可得出根据时代发展适时调整.(答出2点)8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奏定初等小
21、学章程部分内容摘要如下立学总义立学总义设初等小学堂,令凡国民七岁以上者入焉,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几童身体,每星期不得过三十点钟,五年毕业。历史科其要义在略举古来圣主贤君重大善美之事,以养国民忠爱之本源。采本境内乡贤名宦流目寓诸名人之事迹,令人敬仰叹慕。地理科其要义在使知今日中国疆域之大略,五洲之简图,以养成其爱国之心。宜悬本县围、本目省图、中国图、东西半球围、五洲图于壁上。格致科其要义在使知动物、植物、矿物等类之大略形象、质性,以备有益日用生计之用。当先目先就庭院中动物、植物、矿物,为其解说其生活变化作用。程美宝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材料二下图为“初等小学堂四年完
22、全科国文教科书第2册”中的插图(1911年)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论点: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重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阐释: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传统教育和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人才培养和官员选拔。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将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晚清教育改革旨在培养近代化人才,特别重视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要求所有学生七岁入学,培养爱国的根基。通过历史、地理、格致等
23、学科的学习,培养小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国家的情怀;在国文教学中,引导小学生热爱国旗和国家。总之,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改变了传统忠君教育,走向爱国教育,从培养科举人才到培养综合人才,大大促进了近代教育发展和社会转型。【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从材料中清政府教育改革的内容来看,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重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C关于阐释可从晚清教育改革的背景、晚清选官制度的改革及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直击高考】1 (2022湖北高考真题)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
24、排序不同体现了()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答案】D【详解】赵匡胤建立宋朝,皇帝赵匡胤的皇姓“赵字为百家姓第一姓,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以“张”为第一姓,可见,百家姓中姓氏排列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D项正确;百家姓中姓氏排列并非反映的是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排除A项;河西节度使张议潮是武将,无法体现崇文抑武政策,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D项。2 (2022湖北高考真题)明代不少土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薄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
25、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A.土子应考投机取巧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答案】A【详解】根据明代不少土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可知,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投机取巧,A项正确;B项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明代儒学仍然处于正统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八股文体日益僵化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3 .(2022山东高考真题)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
26、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朝廷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同时要求地方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的相关情况,说明朝廷加强对监察御史的管理,目的是保证监察规范有效,A项正确;材料是加强管理不是限制权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是加强对御史的管理,没有涉及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排除D项。故选A项。4 (2021江苏高考真题)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土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A.加强了君主集权B.促
27、进了阶级流动C.消除了门第观念D.激化了政治矛盾【答案】B【详解】唐代科举制使得出身低微的士子得以进入政坛,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君主集权无关,排除A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李德裕作为士族,同样为寒素开路,政治矛盾并未激化,排除D项C故选B项。5 .(2021辽宁高考真题)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A,加强道德修养B.追求政治利益C.辨别大宗小宗D.维护经济特权【答案】B【详解】东汉后期,世家大族崛起,注重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强调门第,其本质是为了
28、追求政治上的垄断,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B项正确;修家谱并未涉及道德修养,排除A项;辨别大小宗不是实质,排除C项;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与经济特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6 .(2021全国高考真题)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答案】D【详解】材料信息是,明代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地方官员不胜谄事,对出身举人的地方官员则随意提出要求。这实质上反映出进士的功名比举人的功名更具威望,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
29、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故A错误;材料没有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的信息,故B错误;出身等级不可能决定行政能力,故C说法错误C7 .(2021全国高考真题)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C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答案】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辟召制度是察举制的补充,选拔了大量真才实学之人,其运作是辟主根据民间呼声或自己的见闻,使出身草野没有机会入仕之人进入统治阶层。辟召制度是“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要保
30、证其有效运作并加强中央的控制,这就需要监察体系的改进,故B正确;分科考试选官制指的是科举制,故A错误;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和材料没有必然联系,故C错误;察举制度和辟召制度是两种不同的选官制度,故D错误。8 (2020全国高考真题)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答案】C【详解】宋朝初年科举考试中,省试主考官李昉徇私一案被告发后,皇帝主持的殿试成为常制,这体现出宋朝科举制的考试录取程序渐趋完
31、善,C项正确;在隋朝创立科举制时已经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A项错误;确立“省试考试权威”与“皇帝出题”的“殿试成为常制”不符.B项错误;“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与材料主题不符,D项错误。9 .(2020天津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学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人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吊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
32、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中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C【答案】(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C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
33、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技以及“三冗”局面。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2)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详解】(1)唐朝:根据“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得出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根据“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得出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最后出现问题,削弱中央集权。宋代:根据革除前朝之弊,上中命诸州得出实行改革、削弱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根据“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得出监督地方行政;根据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得出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元朝:根据“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得出推行行省制;根据“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得出行省官员受制于中央。(2)根据材料并结合前一问的内容,可从中央与地方矛盾长期存在,此消彼长,不断变化的角度概括。同时再从改革与创新、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概括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