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说明-《有色金属冶炼场地土壤-地下水重金属污染协同修复技术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编制说明-《有色金属冶炼场地土壤-地下水重金属污染协同修复技术指南》.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有色金属冶炼场地土壤-地下水重金属污染协同修复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第一章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有色金属冶炼场地土壤-地下水重金属污染协同修复技术指南(以下简称协同修复技术指南)标准拟定任务主要来源有:一是为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对有色金属冶炼场地土壤-地下水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总体要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规定:“要严控工矿污染,对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拆除生产设施设备、构筑物和污染治理设施,要事先制定残留污染物清理和安全处置方案。”“确定治理与修复重点。各地要结合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和发展布局调整,以拟开发建设居住、商业、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等项目的污染地块为
2、重点,开展治理与修复J协同修复技术指南是规范有色金属冶炼场地土壤-地下水重金属污染协同修复工程实施与运行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修复工程规范化实施的重要支撑。二是有色金属冶炼场地土壤-地下水重金属污染协同修复治理的迫切需求,我国有色金属冶炼场地土壤-地下水重金属污染复杂、污染程度差异大,多金属同步固化/钝化难、稳定特效性差,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工程案例少、功能材料难以有效与地下水重金属精准结合去除,冶炼场地生态修复后易退化等问题,现有技术无法满足中南有色金属冶炼场地土壤-地下水协同修复。三是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南有色冶炼场地土壤-地下水协同修复技术与工程示范编号2019YFC18036
3、00)技术研发成果,针对目前仍存在的有色冶炼场地土壤污染重大共性治理关键技术瓶颈及技术装备集成工程应用示范程度不高等突出问题,形成冶炼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渗、阻断、截获协同修复技术体系及可复制推广的有色金属冶炼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协同修复技术方案。综上,为进一步支撑协同修复技术指南编制实施,在现有技术成果及实践经验基础上,中南大学、等组织编制本标准。2 .标准起草单位和主要起草人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南大学本标准起草人:3 .工作过程2020年7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中南有色冶炼场地土壤-地下水协同修复技术与工程示范(2019YFCl803600)”项目启动会
4、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长沙召开。会议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湖南省/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和生态环境厅、中南大学等单位领导出席会议。由中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西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15名专家组成的咨询组参加了会议,会议提出项目工作目标:明确项目定位,注意课题研究内容衔接,通过项目实施,期望在有色金属冶炼场地土壤-地下水协同修复工程技术创新方面实现超越发展,推动工业遗弃场地的资源增
5、殖和土地贮备,为全国提供样板。2020年9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中南有色冶炼场地土壤-地下水协同修复技术与工程示范”项目研讨会在河南大学中试基地(济源)召开。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南大学薛生国教授,项目参与单位中南大学、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河南大学、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湖南省和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科院南京土壤所、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河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的课题负责人、课题骨干共40余名专家参加会议。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我校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李小红教授作为第二课题牵头人主持“土壤多金属同步固化/
6、钝化长效修复”的研发工作。2023年2月,中南大学成立标准编制工作团队。编制团队广泛调研了相关标准编制情况,收集有色金属冶炼场地土壤-地下水重金属污染治理与防控相关基础资料,结合重点研发项目研发成果,并制定工作计划。2023年3月,标准编制团队研究确定了协同修复技术指南的编制思路、主要要点,起草了标准的总体框架和主要思路,明确了任务分工,咨询有关专家意见。2022年4月,编制团队起草形成协同修复技术指南(草案)初稿。多次咨询中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西南大学等相关单位专家意见,并根据意见修改完善。第二章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主要内容的论据1.基本原则规范性原则:采用程序化和
7、系统化的方式规范有色冶炼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修复过程和行为,恢复场地使用功能。可行性原则:针对场地特征条件和健康风险综合考虑污染场地修复目标、修复技术的应用效果、修复时间、修复成本、修复工程的环境影响等因素,合理选择修复技术,科学制定修复方案,使修复工程切实可行。安全性原则: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的实施应注意施工安全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避免对施工人员和周边人群健康产生危害。2 .标准编制的目的任务本标准规定了有色金属冶炼场地土壤-地下水重金属污染协同修复技术实施的技术要求。目的是采用协同化的场地修复技术,转移、吸收、转化或去除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物,或阻断重金属污染物对受体的暴露途径,使场
8、地对暴露人群的健康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从而恢复场地使用功能,保证场地二次开发利用的安全性。通过开展有色金属冶炼场地土壤地下水重金属污染协同修复,对有色金属资源利用造成的冶炼场地环境污染损害和区域污染风险进行综合管控与治理,消除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安全隐患、改善水土环境,使得因冶炼活动而破坏的区域生态系统得到改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3 .确定主要内容的论据我国有色金属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有色金属工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有色金属产业结构升级,“退城进园”和“退二进三”政策的推行,资源型城市及周边地区出现大面积的工业遗留场地,存在极大的环境风险
9、。主要表现为场地土壤-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严重、严重威胁周边区域生态环境安全,迫切需要推进有色金属冶炼场地土壤地下水修复与理,以保障资源永续利用。本规范针对有色金属冶炼场地土壤-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修复与治理过程中存在的污染范围难以精准界定、污染传输规律不明、扩散趋势无法有效预测、修复技术适用性差且多修复技术耦合难等系列问题。在高精度、大样本、多源化、周期性动态监测实验基础上,融合地理信息系统、地统计学、复杂地质体三维表征、地下水水文分析、数值模拟、机器学习等学科交叉的先进分析技术,建立了系统化的研究思路,主要包括掌握污染特征、阐明污染成因、污染三维刻画、厘清污染传输、实现趋势预测、进而形成针对性、智
10、能化的污染阻控措施。基本实现了有色冶炼场地污染特征的准确把握、污染格局形成原因的定量解释、污染三维刻画的深度应用、土-水污染传输规律的现场验证、污染扩散趋势的精准预测、修复策略的智能化确定与场景应用。为实现有色冶炼场地及影响区域重金属污染防控和修复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行化的解决方案。4 .标准编制的技术路线标准编制采取的主要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图1标准编制技术路线图第三章综述报告及预期效果重金属污染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随着有色金属产业升级,“退城进园”和“退二进三”政策的推行,资源型城市及周边地区出现大面积的工业遗弃场地,存在极大的环境风险。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重污染
11、企业用地点位超标率36.3%、工业废弃地点位超标率34.9%,金属冶炼加工区超标问题突出。主要污染物为锌、汞、铅、格、神,有色冶金行业尤为严重。2016年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施行,要求重点监管有色金属采选冶炼行业,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保障公众健康,推动土壤资源永续利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9年发布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中也提出要严控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环境风险,监控地下水污染源,遏制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的要求。有色金属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战略资源,我国是有色金属生产和消费大国。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十种有色金属产量
12、6774万吨,同比增长4.3%,两年平均增长5.1%,占全球首位。行业的持续高投入和高产出,一方面维持了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土壤和地下水资源受到严重威胁。有色金属的“采、选、冶是向环境中重金属的主要途径之一,长期以来粗放的环境管理、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甚至冶炼废物的非法堆存与处置等情况的出现,导致有色金属冶炼场地成为了区域的主要的重金属污染源,严重威胁区域环境。例如,有色冶炼场地不仅影响着区域环境,更会威胁到人居环境和人体健康。约有34.2和7.7%的土壤样品可能对儿童造成不良健康影响和较高的慢性病风险。此外,一些环境事件(如2009年济源市铅锌冶炼厂污
13、染导致儿童血铅超标事件等、2014年广西大新县铅锌矿区周边居民镉中毒)也会引发政府和公众对冶炼行业重金属污染问题的关注和反思。土地资源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自然资源,事关重大的民生问题和安全问题。大量污染场地由于缺乏有效的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治理,严重限制了紧缺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污染场地多达30-50万块,其中占地面积10万100万m2的大型污染场地占比55%,100万m2以上的超大型场地占比15%o大量宝贵土地资源的难以利用,成为一些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绊脚石。有色冶炼场地因其生产历史复杂、地质条件特殊,污染难以溯源等特点,修复工程实施存在范围界定难、工程
14、量核算难等系问题。现有场地修复存在“重修复轻调查、重土壤轻地下水、管控措施流程化、修复技术单一化”等问题,也缺乏对场地多源环境信息的整合分析。通过对中国招标网的公开信息检索与分析,在过去10年间,中国启动了455个污染场地修复项目,其中有188个是重金属污染修复项目,占比41.3%o由于缺乏对污染特征的准确把握及针对性的修复策略,很多污染场地未达到预期的修复效果。据统计,土壤-地下水修复领域的现行标准共214项,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部等相关部门。但聚焦有色冶炼场地的现行标准暂无。可参照执行的标准主要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k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
15、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土壤环境监测点位布设技术导则、企业搬迁、停产、倒闭污染环境管理规范、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规范、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1、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3、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环境监理技术导则、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实施技术导则、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环境监理技术导则、异位热解吸附技术修复污染土壤工程技术规范、固化稳定化修复工程技术规范、污染土壤异位通风与生物堆耦合修复技术规范等16项。经研究,先行标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是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强,现行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技术主要针对目标范围较广,多考
16、虑多种类型工业污染场地,针对的目标污染物范围较大,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石油污染等多种类型污染物。是尚未有标准关注于土壤-地下水协同修复技术,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强化地水污染协同防止的要求,这一要求体现了“土水协同”的修复理念。土水共治可以大幅缩短场地修复周期,也减少了修复工程实施对场地的二次损害。目前,在现行标准中尚未考虑到土壤地下水协同修复技术。基于此,集成有色金属冶炼场地土壤地下水“土壤多金属同步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冶炼场地分级分区治理体系”、“地下水精准修复及分级阻断”、土壤适生性调控-微生物/植物联合生态重构”等修复技术,优化场地
17、修复材料、装备和技术组合,建立有色金属冶炼场地土壤-地下水重金属协同修复技术集成体系。统筹推进相关国标、行标、团标及地方标准建设,形成行业特色高度体现、主要业务全面覆盖、多级标准相互配合的有色冶炼场地协同修复标准体系,确保有色金属冶炼场地土壤-地下水修复技术实施落地。第四章与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未采用国际标准,国外无同类标准。第五章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2016年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施行,要求重点监管有色金属采选冶炼行业,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保障公众健康,推动土壤资源永续利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9年发布的地下水污染防
18、治实施方案中也提出要严控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环境风险,监控地下水污染源,遏制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的要求。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强化地水污染协同防止”的要求,这一要求体现了“土水共治”的修复理念。本规范坚持污染修复及生态恢复并行、工业污染场地“土水共治”的修复理念,明确了有色冶炼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地下水协同修复技术方法和工作流程,与其他相关规范相比,内容更加全面,重点更加突出,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为促进有色金属资源合理开发,提升有色冶炼场地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改善有色冶炼重金属污染区域及周边人民生产、生活环境提供技术依据。第六章重大
19、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无O第七章标准作为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的建议标准是规范有色金属冶炼场地土壤-地下水协同修复工作的技术要求,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技术指导性,与现行有关技术标准一起配套使用,对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科学推进有色冶炼场地污染管控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议作为推荐性团体标准发布实施。第八章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本标准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实地调研和咨询,总结近几年来国内外有色冶炼场地生态修复技术,从设计、施工、评估、后期监测等方面的有效经验,经现场实际调研并结合资料整合,完成了本标准的制定。本标准为首次制订,包括了有色冶炼场地生态修复技术的方案设计、施工等方面的
20、内容,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建议在本标准实施过程中,广泛听取和收集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对本标准进行不断的修订和完善。由于有色冶炼场地生态修复技术将随着环保管理要求而不断发展与创新,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技术不断使用,本标准中的相关技术、工艺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相应的技术要求也应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可采用先试行一段时间,广泛听取和收集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完善,使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与时俱进,不断满足环境管理和环保设施工程建设的需要。为贯彻标准,建议标准发布后,提请主管部门适时发布贯标的通知,并委托起草单位组织培训,切实推动这项行业标准的贯彻实施。第九章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无O第十章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