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_T 43679-2024 城市生态系统监测技术指南.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137851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3.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GB_T 43679-2024 城市生态系统监测技术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GB_T 43679-2024 城市生态系统监测技术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GB_T 43679-2024 城市生态系统监测技术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GB_T 43679-2024 城市生态系统监测技术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GB_T 43679-2024 城市生态系统监测技术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GB_T 43679-2024 城市生态系统监测技术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_T 43679-2024 城市生态系统监测技术指南.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ICS13.020.10CCSZ00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436792024城市生态系统监测技术指南Technicalguidelineforurbanecosystemmonitoring2024-03-15发布2024-07-01实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好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目次前言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24基木原则25基本流程26监测目标、内容、指标及技术和方法37质量控制6附录A(规范性)城市生态系统要素监测技术和方法8附录B(规范性)城市生态系统过程监测技术和方法18参考文献22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

2、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07)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核工业井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排水管理事务中心、中核生态环境有限公司、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任玉芬、欧阳志云、王效科、张通嘉、郑华、苏芝敏、徐秉声、张红星、李伟峰、韩宝龙、张鑫、周伟奇、建非、林翎、徐华山、盛晟、陈彬、侯姗、杨锋、宋子健、赵磊、李翠

3、、张阳、霍鹏、段存存、啷建锋、严克伍、李云风、李书鹏、汪福旺、王寒涛。城市生态系统监测技术指南1范囹本文件提供了城市生态系统监测基本原则、基本流程、监测目标、监测内容、监测指标及方法、质量控制的指导。本文件适用于城市生态系统监测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8204.3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3部分:空气微生物GB/T33027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GB/T33703自动气象

4、站观测规范GB/T35224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天气现象GB/T3523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自动观测GB50179河流流量测验规范HJ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5酸沉降监测技术规范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93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655环境空气颗粒物(PM和PM?s)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和验收技术规范HJ664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试行)陆生维管植物陆生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内陆水域鱼类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蝴蝶HJ710.1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HJ710.3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HJ710.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HJ710.5生物多

5、样性观测技术导则HJ710.6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HJ710.7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HJ710.8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HJ710.9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HJ710.10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大中型土壤动物HJ710.12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水生维管植物HJ915地表水自动监测技术规范(试行)HJl295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河流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试行)HJl296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湖泊和水库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试行)S1.24堰槽测流规范S1.219水环境监测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城市生态系统Urbanecosystem由城市居民、生活在城市中的动植物等生物

6、环境与城市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功能整体。3.2城市生态系统格局urbanecosystempattern城市生态系统中不同子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排列和组合。3.3城市生态系统要素urbanecosystemclement能反映城市生态系统特性,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注:指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要素,空气、水体、土壤等非生物要素,以及社会经济要素。3.4城市生态系统过程urbanecosystemprocess城市生态系统中各类自然资源(物质、能量等)参与系统演化,服务人类生产、生活的过程。4基本原则4.1 适用性原则充分考虑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监测的

7、主要目标、内容和任务,选择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格局、要素和过程指标.4.2 可操作性原则综合考虑城市的特点,并根据监测指标的特性,客观分析人工监测方法、自动监测方法的可操作性,选择技术经济可行的监测方法,保障城市生态系统监测任务的实施。4.3 科学性原则科学规范地开展城市生态系统监测的前期准备、数据(样品)采集和分析整理等,确保城市生态系统监测数据的准确性.5基本流程城市生态系统监测包括明确监测目标和监测任务,确定监测内容,选择城市生态系统监测指标,确定城市生态系统监测技术和方法。城市生态系统监测技术和方法宜按附录A和附录B确定。城市生态系统监测基本流程见图1。明确监测日标和监测任务生态系统格局

8、监测内容:窥而r覆温:一城市土地利用生态系统要素监测内容:生物要素:非生物要素:一社会经济要素选择城市生态系统监测指标口确定城市生态系统监测技术和方法生态系统过程监测内容:MtW*F:水循环:地表热量平衡图1城市生态系统监测基本流程6监测目标、内容、指标及技术和方法6.1 监测目标综合运用遥感技术、地面调查、定位监测、数据集成等技术,获取城市生态系统要素、格局、过程等数据,为城市生态评价、规划与管理以及居民社会活动提供信息和科学依据。&2监测内容、监测指标、监测技术和方法6.1.1 城市生态系统格局监刑城市生态系统格局监测内容包含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2类监测。城市土地覆盖监测主要监测城市绿地、水

9、体、不透水地表等的面积和分布。城市绿地包括林地、灌丛和草坪;水体包括河流和湖泊等;不透水地表包括屋顶、道路、广场等。城市土地利用监测主要监测公园、居住区、道路、学校、商业区、工业区等功能区的面积和分布。主要依靠高分辨率遥感资料分析和地面GPS定位监测,确定城市覆盖和土地利用类型。遥感资料分析,采用目视判读或遥感资料解译的监督和非监督分类方法(空间分辨率小于10m),结合地面验证,编制城市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分布图。监测指标和技术方法见表1。表1城市生态系统格局监刑指标及技术方法监测内容监测对象监测指标技术方法城市土地覆盖城市绿地面积、分布使用高分辨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小于10m),采用目视解译方

10、法和面向对象分类方法,通过影像分割,逐级提取土地覆被/利用信息水体面积、分布不透水地表面积、分布城市土地利用公园面积、分布居住区面积、分布道路面积、分布学校面积、分布商业区面积、分布工业区面积、分布6.1.2 城市生态系统要素监测城市生态系统要素监测内容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要素监测,空气、水体、土壤等非生物要素监测,以及社会经济要素监测。生物要素中,城市植物主要监测陆生植物的群落组成、生长、物候和花粉,水生维管植物和浮游植物等水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城市动物主要监测鸟类、小型哺乳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昆虫和土壤动物等陆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鱼类、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等水生动物的

11、种类和数量;微生物主要监测土壤微生物和空气微生物的种类和相对多度/菌落数。非生物要素中,空气监测主要监测气象要素、天气现象、空气质量、干沉降、湿沉降等;水体监测主要监测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文和水质;土壤监测主要监测土壤养分、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浓度。社会经济要素主要监测以人口为主的社会因素,以及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等经济因素。人口主要调查人口数量和结构;生活水平主要指家庭收入和生活支出,经济发展主要关注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产业结构等。监测指标和技术方法见表2。2城市生态系统要素监测指标及技术方法监测内容监测对象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技术方法生物要索植物陆生植物群落组成种类见A.1.1株数盖度生长胸径

12、见A.1.2高度冠幅叶面积指数物候物候期见A.1.3花粉种类、浓度见A.1.4水生植物水生维管植物种类、数量见A.2.1浮游植物种类、数量见A.2.2动物陆生动物鸟类种类、数量见A.3.1小型哺乳动物种类、数量见A.3.2两栖动物种类、数量见A.3.3爬行动物种类、数量见A.3.4昆虫种类、数量见A.3.5土壤动物种类、数量见A.3.6水生动物鱼类种类、数量见A.4.1浮游动物种类、数量U1.A.4.2大型底栖无行推动物种类、数量见A.4.3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种类、相对多度见A.5.1空气微生物种类、菌落数Jt1.A.5.22城市生态系统要素监测指标及技术方法(续)监测内容监测对象一级指标二级指

13、标技术方法非生物要素空气气象要素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降水、气压、风速、风向、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等见A.6.1天气现象雨、阵雨、毛毛雨、雪、阵雪、雨夹百、阵性雨夹雪、霰、米雪、冰粒、冰雹::雾、轻雾、露、霜、雾淞、冰针、结冰、雨淞;烟幕、霾、扬沙、浮尘、沙尘暴:大风、胞、龙卷、尘卷风:雷暴、闪电、极光;积雪、吹雪、雪暴见A.6.2空气质量NO、No2、NO、8、COa、So2、6、PMoPM2;挥发性有机物(VoC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见A.6.3干沉降沉降量:C、N、P、K、Na、Ca.Mg.Si等见A.6.4湿沉降降雨量、pH、电导率(EC)、Cl、NO3、SO,2-.Ca2+

14、.Mg2+.Na+、K+、NiV等见A.6,5水体地表水地表水水文流速、流量见A.7.1地表水水质pH、EC、浊度(ZD)、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有机碳(ToC)、总无机碳(TIC)、总碳(TC)、总氮(TN)、总磷(TP)sK+、Na+、Ca2+.Mg2+、NII4+.F、Cl-、NO2xNO3二SO2、叶绿素、大肠杆菌等;Pb、Cr.Cd、Cu、NGZnsAs、Hg等:POPs见A.7.2地下水地下水水文水位见A.8.1地下水水质pH、EC、COD、TOC、TIC、全碳(TC)、全氮(TN)、全磷(TP)、K+、Na*、Ca2Mg2+.NH4+.F-

15、、CkNO2-NO3-.SOi2-等。见A.8.2土壤养分TOC、全氮、全磷、全钾、硝态氮、铁态翅、速效磷、有效钾等见A.9.1重金属CuZn.Pb、Cr、Cd、As、Hg等见A.9.2有机污染物农药、多环芳煌(PAHS)等见A.9.3社会经济要素社会人口人口数量见A.10.1人口结构经济生活水平家庭收入见A.11.1生活支出经济发展GDP见A.A.2产业结构6.1.3 城市生态系统过程监泅城市生态系统过程重点监测城市主要的碳循环、水循环、地表热量平衡等过程。碳循环重点监测生物生产、生产力和碳通量等;水循环重点监测蒸散发、树木蒸腾和地表径流过程;地表热量平衡重点关注城市屋顶、道路和绿地等下垫面

16、的热量平衡过程。监测指标和技术方法见表3。表3城市生态系统过程监测指标及技术方法监测内容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技术方法碳循环生物生产生物量见B.1.1生产力总初级生产力见B.1.2碳通量C02通量见B.1.3水循环蒸散发蒸腾见B.2.1蒸散树木蒸腾液流速度见B.2.2地表径流过程地表径流见B.2.3径流污染负荷地表热量平衡下垫面热量平衡地表温度见B.3.1净辐射见B,3.27质控制7.1 监测设备为了保证监测数据质量,宜定期对监测设备按期维护和保养。a)仪器设备按期维护,根据设备的使用频率或者出厂说明书的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检测、维护和保养方案。b)对仪器设备的保养过程和相关技术参数进行备案,作为日常

17、仪器设备维修的依据;若仪器设备长时间搁置不用,注意定期进行通电检查和清洁。7.2 监S1人员为了提高监测规范性和数据质量,宜定期对监测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指导。a)认真参加关键设备的操作技术培训和学习。b)熟练掌握关键设备的操作流程,严格遵守设备使用和维护规范,具备设备调试、故障排除、性能调整等基本能力。7.3 数据质控制7.3.1 数据的完整性原始数据文档记录是数据质量控制的基本保证,通过审核原始数据文档记录,能够溯源数据的误差来源,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a)场地记录文档:对长期采样地背景信息的详细记录。b)方法记录文档:对采样时间、地点、采样方法的详细记录。c)分析记录文档:分析测试

18、条件、地点、测试方法等的详细记录。d)数据处理文档:体现从原始数据到最终结果报告的过程及数据转换步骤。e)仪器和标样检定文档:审核分析测试的置信度。在发现基础数据不全或数据产生背景不够完整(如缺乏试验处理的说明)时,及时补充。7.3.2 数据的一致性根据历史资料,评价数据的合理性,发现问题时及时分析原因。每个数据集包含原始数据文件、数据记录文件和关键问题的描述。7.3.3 数据的有效性检查测定项目宜采集3个6个重复样,以保证数据的代表性和有效性。数据的缺失率不大于70%。水环境水质采集一般采取采集平行样,与实时监测数据做比对,数据有效性一般大于90机7.3.4 异常值的取舍为了使长期监测结果更

19、符合客观实际,剔除明显偏离监测结果的测定数据是至关重要的。对可疑数据的取舍,采取以下原则:a)复查试验过程,如果是过失误差,则舍弃;b)如果未发现过失,则按统计程序决定取舍。大样本离散数据的取舍采用三倍标准差法;小样本离散数据的取舍采用狄克逊(DiXOn)检验法或者格鲁勃斯(GrUbbS)检验法。7.3.5 缺失数据的处理在监测过程中如有缺失数据,般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处理:a)删除:描述性统计时自动删除缺失数据;b)替代:选用监测的平均值或前一个监测值或用回归预测值替代;c)分组替代:将监测数值按照研窕目的分组,选用分组后的平均值或回归预测值替代;d)缺失数据在备注中说明是何种原因引起的缺失。附

20、录A(规范性)城市生态系统要素监溜技术和方法A.1陆生植物A.1.1群落组成A.1.1.1布点方法将城市按照一定空间距离(如2km)划分成网格,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兼顾城市植被取样的代表性布设监测样地,房屋、道路等硬化地表区域不设监测点。为了方便下次取样,每个长期观测样地宜选取一些标志物(例如建筑物等),同时进行位置标记和地形图标记,并做好详细记录。样地个数选取考虑以下原则:a)宜尽量覆盖城市植被的所有类型;b)城市建成区面积越大,监测的样地个数宜根据当地情况适当有所增加;c)城市植被异质性越高的地区,监测的样地个数和密度宜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d)城市中土地利用特殊的地区和重要生境(如石灰

21、岩地区、重要湿地、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地区等),宜设置样地。A.1.1.2监溜方法在每个样地中随机选取1个3个样方(面积400m2或20m2Om),避开房屋、道路等硬化地表区域。记录样方内所有乔木和灌木的种类、株数。在每个样方内随机选取3个5个ImXIm的小样方进行草本植物调查,记录草本植物种类、盖度。具体调查方法宜按HJ710.1相关规定进行。A.1.2生长A.1.2.1布点方法植物生长调查的布点方法同A.1.1。A.1.2.2监测方法测量样方内所有乔木的胸径、高度,以及灌木的高度、冠幅。采用叶面积仪测定特定植物物种的叶面积指数。在每个样方内随机选取3个5个ImXlm的小样方,进行草本植物调查,

22、记录草本植物的高度。具体调查方法宜按HJ710.1相关规定进行。A.1.3物候A.1.3.1布点方法物候观测地点宜布设在按照A.1.1布点方式选择的样地内,宜优先选择有连续气象、水文、生物和土壤要素观测的样地。在相关物候进程的开始和结束日期期间进行观测。A.1.3.2监测方法利用高分辨率数字相机进行连续监测。通过对单株植物的高频自动拍照和人工目测图像解译,提取和确定植物生长发育阶段等方面的信息。乔木和灌木包括芽开放期、开始展叶期、开花始期、开花盛期、开花末期、果实或种子成熟期、叶秋季全部变色期、落叶末期;草本植物包括开花始期、开花盛期、开花末期。在调查过程中,宜注意:a)如果仅观测1个城市绿地

23、,则根据该绿地上植物群落结构的异质性而定,植物群落树种少、结构简单,原则上宜观测样地内所有种类;若植物群落构成异质性较高,侧重观测样地优势种;b)如果观测多个样地,宜尽可能包括各个城市常见园林植物种类;选择在尽量多的观测样地内均有出现的物种进行物候观测;宜选择物候现象容易观测,并且各个物候阶段容易区别的物种;c)确定观测物种后,从每个物种中选择观测个体,每个样地每物种选择3株5株进行观测,如果株间差异大时,宜按类选定代表树对全株进行观察,草本植物单株间物候期的差异较大,为避免偶然性,最好选择彼此靠近的数十株作为观测对象;宜选择个体生长发育正常的植株且生长阶段能代表群落的整体水平的植株;乔木和灌

24、木,宜尽量选择已开花结实3年以上的树木;从观测方向看,树木树冠顶部(向阳面)或中部清晰可见;雌雄异株的植物,观测开花期以记录雄株为宜,结果现象以观测雌株为宜;d)观测植株选定后,做好标记,采集植株地理坐标信息,并绘制平面位置图存档;e)在观测期间,宜每天观测;人工观测条件下,如人力不足,可以隔Id观测1次,或根据选定的观测项目酌量减少观测次数,但以保证不失时机为原则。A.1.4花粉A.1.4.1布点方法采用网格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以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如公园、居住区、道路、学校、商业区、工业区等)为主导,兼顾考虑季节主风向,在城市不同发展水平区域,建立多个观测点,形成观测网络。A.1.4.2监测

25、方法采用7d抱子容量测定采样器,收集花粉颗粒,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计数和鉴定,具体如下。a)采样器宜安装在开阔的场地,无高大建筑物及树木遮挡。将采样器固定在水平位置,进气孔的位置高出采样平台围栏75Cm以上,进气孔与采样平台上较高建筑夹角小于20。b)采样器全天24h工作,以101.Zmin的速度抽吸空气进入密闭内室。采样鼓表面覆盖涂有黏附剂的聚酯薄膜采样带,以2mmh转速转动,空气中的颗粒被黏附在内室中转动的采样鼓表面。c)采样周期设定为7d,l个采样周期结束后,将聚酯薄膜采样带取下,更换新的采样带。将取下的采样带平均剪成7份,每份为1d的采样样品,经过染色、制片,在光学显微镜高倍镜(X400

26、)下从2mmh的截面随机选取5个区域(全天共计120个区域)进行花粉计数和鉴定,计算花粉浓度。A.2水生植物A.2.1水生维管植物A.2.1.1布点方法根据调查目的,在城市内选择一定数量的代表性水体开展调查,并根据水体环境特点和不同类型水生植物的分布特点,采用系统抽样与典型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布设样线、样方或样点。对样线、样方和样点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或其他方式进行标记,在地形图上注明位置,并记录样地的生境要素。具体抽样方式宜按HJ710.12相关规定进行。A.2.1.2监测方法根据生活型的不同,将水生植物分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水生维管植物主要调查种类和数量,具体调查方法宜按H

27、J710.12、HJ1295sHJ1296相关规定进行。A.2.2浮游植物A.2.2.1布点方法根据调查目的,在城市内选择一定数量的代表性水体开展调查。根据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形态特点,在水域内设置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断面/样线,使同一断面/样线上的差异尽可能小;在同一断面/样线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1个样点。对样线、样点采用GPS或其他方式进行标记,在地形图上注明位置,并记录样地的生境要素。A.2.2.2监38方法浮游植物包括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甲藻门、隐藻门和裸藻门8个门类,主要调查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等。根据河流、湖泊等水体生境类型和水生植物的分布特征,选取适当的采样设

28、备和采样方法,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定量、定性样品。具体监测方法宜按HJ1295.HJ1296相关规定进行。A.3陆生动物A.3.1鸟类A.3.1.1布点方法根据观测目的,观测地点主要选择在城市植物、土壤长期观测的样地或其附近相似群落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或分层随机抽样等方法,在样地内设置观测样线/样点。根据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海拔高度以及地形地貌等因素划分不同的生境类型。根据每种生境类型的面积大小和结构复杂度在相应斑块内设置合适数量的样线。样地设置同时考虑观测鸟类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观测目标;样地的数量宜符合统计学的要求,并考虑人力、资金等因素。A.3.1.2监漏方法主要采用分

29、区直数法、样线法、样点法等监测鸟类的种类和数量。鸟类具有迁徙的特点,宜根据观测目标和观测区域鸟类的繁殖、迁徙及越冬习性确定观测的时间和观测频率。具体监测方法宜按HJ710.4相关规定进行。A.3.2小型哺乳动物A.3.2.1布点方法可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或系统抽样法设置监测样点。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时,考虑调查样点和调查样地内不同的生境类型。采用系统抽样法时,在调查样地内划定网格设置样点,网格大小为IkmXIkm0每Ikm2至少设置1个样点。样地设置同时考虑哺乳动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观测目标:样地的数量宜符合统计学的要求,并考虑人力、资金等因素。A.3.2.2监浦方法以兔形目动物(如蒙占兔)为

30、准,体型小于或等于兔形目动物的哺乳动物为小型哺乳动物,包括啮齿目、猬形目、形目、攀胸目、翼手目、兔形目、部分食肉目、灵长目懒猴科动物等。主要采用红外相机自动拍摄法、样方法等,调查记录小型哺乳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具体监测方法宜按HJ710.3相关规定进行。A.3.3两栖动物A.3.3.1布点方法可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或系统抽样法设置监测样点。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时,考虑调查样点和调查样地内不同的生境类型。采用系统抽样法时,在调查样地内划定网格设置样点,网格大小为IkmXIkm0每Ikm2至少设置1个样点。样地设置同时考虑两栖动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观测目标;样地的数量宜符合统计学的要求,并考虑人力、

31、资金等因素。A.3.3.2监漏方法主要采用样方法、样线法、栅栏陷阱法等,调查记录两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于两栖动物活动季节开展观测,每年观测2次4次,每次以6dIOd为宜。2次观测至少间隔1个月。观测时间一旦确定,宜保持固定。但当遇到恶劣天气时,观测时间可适当顺延。具体监测方法宜按HJ710.6相关规定进行。A.3.4爬行动物A.3.4.1布点方法可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或系统抽样法设置监测样点。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时,考虑调查样点和调查样地内不同的生境类型。采用系统抽样法时,在调查样地内划定网格设置样点,网格大小为IkmXIkm0每Ikm2至少设置1个样点。样地设置同时考虑爬行动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

32、征和观测目标;样地的数量宜符合统计学的要求,并考虑人力、资金等因素。A.3.4.2监H方法主要采用样方法、样线法、栅栏陷阱法等,调查记录爬行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根据爬行动物生活习性及气候条件,一般每年观测3次,高纬度及高海拔地区可适当减为2次。每次观测以IOd为宜。相邻2次观测宜至少间隔1个月。爬行动物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宜根据其活动盛期选择观测时间。每天观测时间节点根据物种的活动节律、习性确定。具体监测方法宜按HJ710.5相关规定进行。A.3.5昆虫A.3.5.1布点方法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不同功能区或不同城乡梯度,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或系统抽样法抽取调查样地,每个样地根据绿地面积和生境类型

33、设置样方,或确定合适数量的样线。A.3.5.2监测方法主要关注对环境变化较敏感的城市昆虫类群,包括蝴蝶和地表甲虫。采用样线法调查蝴蝶的种类和数量,具体监测方法宜按HJ710.9相关规定进行。采用样方法观测地表甲虫。利用陷阱法(又称巴氏罐诱法)采集不同生境中的地表甲虫。取样方的4个角和中心点埋设陷阱杯。陷阱杯内盛放无水乙醇或50%丙二醇溶液,用于杀死和保存昆虫标本。若干天(如3d7d)后回收标本,带回室内分类鉴定,记录物种种类和数量。采用陷阱法宜避开雨季高峰期。A.3.6土填动物A.3.6.1布点方法城市土壤监测点以网格布设为主,功能区布点为辅,每个网格设1个采样点。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不同功能区或

34、不同城乡梯度,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或系统抽样法抽取监测样地,每个样地根据绿地面积和生境类型设置样方。A.3.6.2监漏方法土壤动物监测对象主要为大型和中型土表和土内生土壤动物,包括大型土壤动物和中型土壤动物。大型土壤动物包括蚯蚓(环节动物门寡毛纲)、娱蚣(节肢动物门唇足纲)、马陆(节肢动物门倍足纲)、蜘蛛(节肢动物门蛛形纲)、甲虫和蚂蚁(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等;中型土壤动物包括土壤蜻(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跳虫(节肢动物门弹尾纲)等。重点监测大中型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监测时间为土壤动物生长旺盛期,南方(中亚热带及其以南地区)为春季4月5月和秋季10月月,北方(暖温带及其以北地区)在夏季6月8月。观

35、测频次为每年1次2次,南方春季1次或春、秋2季各1次,北方夏季1次。具体监测方法宜按HI710.10相关规定进行。A.4水生动物A.4.1鱼类A.4.1.1布点方法根据调查目的和研究需要,在城市内选择一定数量的代表性水体开展调查。对于湖泊、水库等开阔水域,根据水体底质、水生植物组成、水深、水流、湖库形状、水质等因素划分成若干小区,使同一小区内变异程度尽可能小。在每个小区内,设置若干有代表性的样点。样点的数量宜根据小区的湖体面积、形态和生境特征、工作条件、观测目的、经费情况等因素确定。一般情况下,湖体水面大于2km2时样点不少于3个。对于通江湖泊,宜确保主要入湖支流、主湖区以及通江水道设置采样点

36、。主要入湖支流的样点数不少于2个。对于通江水道,样点不少于2个,在离通江口和入湖口的一定距离处分别设置样点。对于河流或河流型水库,根据河流形态、河床底质、水位、水流、水质等因素,将河流划分成若干断面,使同一断面上的变异程度尽可能小。在同一断面上每隔一定的距离设置1个样点。具体布点方法宜按HJ710.7相关规定进行。A.4.1.2监涌方法采用主动采集、被动采集,结合走访调查等方法,重点调查鱼类的种类和数量,具体方法、频次及时间宜按HJ710.7、HJ1295、HJ1296相关规定进行。A.4.2浮游动物A.4.2.1布点方法根据调查目的和研窕需要,在城市内选择一定数量的代表性水体开展调查。根据河

37、流、湖泊、水库等水体形态特点,在水域内设置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断面/样线,使同一断面/样线上的差异尽可能小;在同一断面/样线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1个样点。对样线/样点采用GPS或其他方式进行标记,在地形图上注明位置,并记录样地的生境要素。A.4.2.2监刑方法重点调查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楼足类等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具体方法、监测频次及时间宜按HJ1296相关规定进行。A.4.3大型底柄无脊椎动物A.4.3.1布点方法根据湖泊、水库、河流等水体形态特点,在水域内设置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断面/样线,使同一断面/样线上的差异程度尽可能小。在同一断面/样线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1个样点。对样线/样点采用GP

38、S或其他方式进行标记,在地形图上注明位置,并记录样地的生境要素。A.4.3.2监渊方法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指生活史的全部或至少1个时期栖息于内陆淡水(包括流水和静水)水体的水底表面或底部基质中的大型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刺胞动物门(或称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线虫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的动物。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重点调查种类和数量信息。具体方法、频次及时间宜按HJ710.8、HJ1295、HJ1296相关规定进行。A.5微生物A.5.1士康微生物A.5.1.1布点方法采用网格化随机抽样法布点,将监测区域分为若干个网格。根据监测目的,随机选择一定数量比例的网格作为土壤

39、微生物监测样地区域。采样点选在被采土壤类型特征明显的地方,地形相对平坦、稳定、植被良好的地点;坡脚、洼地等具有从属景观特征的地点不设采样点;房屋、广场、围墙、道路、沟渠等处人为干扰大,可能造成土壤特性错乱,使土壤失去代表性,不宜设采样点;采样点离铁路、公路至少300m;采样点以剖面发育完整、层次较清楚、无侵入体为准,不在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土被破坏处设采样点。确定采样位置并进行记录,例如在地图上宜按易于辨认的静止物进行标注、使用非常精确的地图或使用GPS定位。A.5.1.2监测方法采集土壤表层5cm10Cm处的土壤,如果土壤有翻动,宜适当加深土层深度,避免空气微生物污染。采样区内设置至少3个重复采

40、样点,保证所取样本对所在地域的代表性。每个点取样量保持一致(土壤质量25g),去除土样中的植物根系或砾石,将重第样混合均匀,做好标记,装入灭菌封口聚乙烯袋或其他无菌容器。采集样品后,宜立即置于干冰或一80保存。若不能即刻转移,可暂存于不高于4C条件下,30min内转移至干冰或一80C保存。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样品中微生物基因组DNA进行测序,再将测序结果与现有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比对,检测样品中所含微生物种类和相对丰度。A.5.2空气微生物A.5.2.1布点方法空气微生物的监测主要关注室内、公共场所等,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确定监测点位,因采样方式不同,布点方式的具体要求有:a)撞击法。室内面

41、积不足50m2的设置1个采样点,50m2200m2的设置2个采样点,200m2以上的设置3个5个采样点。按均匀布点原则,室内1个样点的设置在中央,2个采样点的设置在室内对称点上,3个采样点的设置在室内对角线四等分的3个等分点上,5个采样点的按梅花布点。采样点距离地面高度12m1.5m,距离墙不小于1m。采样点宜避开通风口、通风道等。b)自然沉降法。室内面积不足50m2的设置3个采样点,50nV以上的设置5个采样点。采样点按均匀布点原则布置,室内3个采样点的设置在室内对角线四等分的3个等分点上,5个采样点的按梅花布点。采样点距离地面高度1.2m1.5m,距离墙壁不小于1m。采样点宜避开通风口、通

42、风道等。A.5.2.2监测方法重点监测空气中细菌、真菌的种类和菌落数。利用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或者将营养琼脂平板暴露在空气中进行采样,以营养琼脂培养基培养,测定细菌总数;以沙氏琼脂培养基培养,测定真菌总数。进一步分离、纯化,利用高倍显微镜进行种类鉴定;或者直接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鉴定微生物种类。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培养方法宜按GB/T18204.3相关规定进行。A.6空气A.6.1气象因素从当地气象部门直接获取数据,或宜按GB/T33703、GB/T35237相关规定,按照城乡梯度设置3个5个监测点,采用自动监测方法,监测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降水、气压、风速、风向、总辐射、光合有效辐

43、射等。A.6.2天气现象从当地气象部门直接获取数据,或宜按GB/T35224相关规定,监测以下34种天气现象:a)降水现象:雨、阵雨、毛毛雨、雪、阵雪、雨夹雪、阵性雨夹雪、骸、米雪、力椎立、冰直;b)水汽凝结(华)及冻结现象:雾、轻雾、露、霜、雾淞、冰针、结冰、雨淞;c)大气尘粒现象:烟幕、霾、扬沙、浮尘、沙尘暴;d)风的现象:大风、胞、龙卷、尘卷风;e)雷、电、例象:雷暴、闪电、极光;0其他现象:积雪、吹雪、雪暴。A.6.3空气质A.6.3.1布点方法宜按HJ664的相关规定设置监测点位,监测点的最小数量由城市建成区面积和人口数量确定。A.6.3.2监测方法从当地环境监测部门直接获取数据,或

44、者采用自动监测方法,SO2、NO2、O3、CO、NO,的监测方法宜按HJ/T193相关规定,PMZPM2s监测方法宜按HJ655相关规定,VOCs和POPs的监测方法宜按HJ664相关规定进行。A.6.4干沉降A.6.4.1布点方法宜按HJ664的相关规定设置监测点位,监测点的最小数量由城市建成区面积和人口数量确定。A.6.4.2监测方法从当地环境监测部门直接获取数据,或者采用沉降采样器自动收集样品,由实验室分析获取沉降量、C、N、P、K、Na、Ca、Mg、Si等的浓度,具体方法宜按GB/T33027相关规定进行。A.6.5湿沉降A.6.5.1布点方法从当地环境监测部门直接获取数据,或宜按HJ

45、664相关规定设置监测点位,监测点的最小数量由城市建成区面积和人口数量确定。A.6.5,2监渊方法从当地环境监测部门直接获取数据,或者采用干湿沉降采样器自动收集样品,由实验室分析获取降雨量、pH、EC、Cl-NO3-sSO2-Ca2+Mg2+、Na+、K+、NH4+等浓度,具体方法宜按GB/T33027和HJZT165相关规定进行。A.7地表水A.7.1地表水水文A.7.1.1布点方法根据监测目的,结合城市面积的大小、地表水体所处的功能区等,采用系统抽样与典型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城市.内选择一定数量的代表性水体,布设调查点,并用GPS或其他方式进行标记,在地形图上注明位置。A.7.1.2监测方

46、法从当地水文站直接获取流速数据,或根据城市建成区面积的大小,设置不同数量的城市地表水文监测点位,主要通过流速仪进行流速连续监测,观测方法主要有机械式流速仪法、时差法和多普勒流速仪法等,宜按GB50179相关规定进行。从当地水文站直接获取流量数据,或根据城市建成面积的大小,设置不同数量的城市地表水文监测点位,宜按GB50179相关规定。监测过程中需要对测验断面进行选择与勘察,按照流量测验方法需要科学布设测验断面。小型河道主要通过固定堰槽结合水位监测的方法测量流量,宜按S1.24相关规定进行。A. 7.2地表水水质A.7.2.1布点方法根据监测目的,结合城市面积的大小、地表水体所处的功能区等,采用系统抽样与典型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城市内选择一定数量的代表性水体,布设监测点位,并用GPS或其他方式进行标记,在地形图上注明位置。并在所监测的城市区域的上风向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