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164896 上传时间:2024-06-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施方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施方案为落实XX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意见精神,加快推动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依托XX农畜产品资源优势和加工业基础,以打造国家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为目标,坚持绿色引领、创新驱动、龙头带动、品牌支撑,聚焦乳、肉、绒、玉米、马铃薯加工等重点领域,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创新供给,加快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牌培育,引导优势资源向龙头企业集中聚集,大力提升加工转化能力和精深加工水平,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到2025年,全区绿色农畜产品加

2、工业产值达到4000亿元,年均增长8%,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培育一批在全区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和知名品牌。二、发展重点(一)乳品加工。集中在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等地区加快奶源基地和鲜奶加工项目建设,形成与鲜奶产量相匹配的生产加工能力。发展乳粉、奶酪、低温奶、发酵乳制品、功能型高品质特色乳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O利用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等地区羊、马、驼等乳业资源优势,发展壮大地方特色乳制品、民族传统奶制品,扩大羊奶、酸马奶、奶皮子、奶豆腐等乳制品生产规模。

3、“十四五”新增鲜奶加工能力300万吨,总产能达到1000万吨,乳制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800亿元。专栏1:乳品加工产业发展任务提升加工能力。加快推进一批鲜奶加工项目建设,新增鲜奶加工能力300万吨。优化产品结构。支持重点企业发展婴幼儿乳粉、高端液态奶、特色乳制品等,推动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打造国际品牌。支持龙头企业打造世界级企业和国际乳业品牌。(二)肉类加工。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巴彦淖尔市等地区发展分割肉、冷鲜肉等牛羊肉精深加工产业。支持通辽市、赤峰市等地区猪肉加工企业发展高、低温及保健类猪肉制品,研发新品种,生产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依托

4、赤峰市、巴彦淖尔市等地区肉禽养殖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肉鸭、肉鸡等生产加工规模,发展熟制品和休闲食品。鼓励现有牛羊肉加工龙头企业兼并整合中小型企业,形成大型牛羊肉加工企业集团,提升产业集中度,增强竞争优势。鼓励新建改建大型屠宰企业,建设畜禽产品冷链加工配送体系,开展牲畜屠宰标准化示范创建,推动畜禽屠宰、精细分割,打造高端肉类品牌。培育引进以血液、脏器、骨组织、皮毛绒、蛋壳等为原料的生物医药、保健品、生活用品生产企业,发展肉、骨、油、血、脏器等副产品加工,提高副产品利用率。到2025年,培育5家超10亿元加工企业,肉类加工业产值达到450亿元。专栏2:肉类加工产业发展任务扩大产业规模。推进主产

5、区加工龙头企业年屠宰20万头肉牛、10。万只肉羊、200万头生猪项目建设,提高加工能力。丰富产品种类。提升高(低)温肉制品、保健类肉制品及清真肉制品产能,发展中央厨房、预制菜肴等新业态、新产品,提高冷鲜肉、发酵肉、功能性肉制品等产品比重。推动副产品综合利用。培育“屠宰一冷推进鲜肉分割一肉食品加工一血液、脏器加工”产业链,提高牧源牛油、甘美食品、蒙宝生物等企业肉、骨、油、血等副产品加工能力。打造高端品牌。以知名企业为龙头,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完善产品和市场体系,推动品类做多、等级做细、质量做精,提升品牌影响力。(三)羊绒加工。在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等羊绒主产区推动建设绒山羊标准化养殖基

6、地,提高优质原绒供应保障能力。依托龙头企业,推动组建羊绒产业联盟,发展原绒、无毛绒、精纺纱线、高档面料、精品服饰、设计研发、品牌营销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不断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加强技术改造、产品创新和工艺设计,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提升供应链快速反应和精准协同能力。鼓励骨干羊绒企业境外建厂,瞄准国际市场开展品牌化经营,提升品牌影响力。到“十四五”末,羊绒加工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专栏3:羊绒加工产业发展任务提升羊绒品质。设立绒山羊原产地保护区,实施绒山羊补贴,保护优质绒山羊品种。支持运用现代育种技术,提升羊绒品质。“十四五”力争绒纤维在14.5微米以下的绒山羊占保护区绒山羊存栏

7、量的50%左右。提高产业集中度。在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等羊绒主产区推进羊绒产业园区建设,建立国内最具竞争力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羊绒制品加工产业集群,优势区域羊绒加工企业集中度达到90%o提升品牌影响力。鼓励引导企业收购国际知名品牌,提升国际营销管理水平,拓展海外营销渠道,加大阿尔巴斯白绒山羊、阿拉善白绒山羊等区域公用品牌宣传,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羊绒自主知名品牌。“十四五”期间,力争打造2个以上国际品牌。(四)玉米加工。在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巴彦淖尔市等玉米主产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龙头企业,加强微生物多糖、氨基酸系列产品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建设,开

8、发生产食品级及医药级氨基酸、原料药、生物化工等高端产品,发展小品种氨基酸系列产品及关联产业。加强玉米全株全产业链开发利用,推动玉米加工产品向酸、糖、胶、素、药等方向发展,加快提升玉米芯、玉米秸秆等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发展木糖醇、饲料、肥料、可降解材料等产品。到“十四五”末,玉米加工业产值达到500亿兀O专栏4: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任务扩大产业规模。推动通辽360万吨/年玉米深加工、赤峰6万吨玉米蒸汽压片等项目建设,扩大产业规模。到“十四五”末,玉米加工能力达到1200万吨。培育生产基地。依托玉米加工龙头企业,加强氨基酸、生物多糖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打造世界小品种氨基酸生产基地。增加产品种类。重点

9、发展聚乳酸、玉米淀粉糖、玉米酒精、玉米胚芽油等深加工产品,鼓励研发生产食品级、医药级氨基酸、原料药等高端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打造抗生素系列、维生素系列、绿色食品药品添加剂系列、氨基酸系列、玉米芯、玉米秸秆等副产品系列产业。(五)马铃薯加工。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等优势产区建设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初级加工业。依托马铃薯深加工龙头企业,扩大淀粉、全粉、薯条薯片等产品的种类和规模,推动马铃薯主粮化,研发生产变性淀粉及衍生物、生物降解材料等新产品。支持龙头企业利用数字化技术改造传统工艺设备,提升环保水平,打造智能工厂、绿色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塑造优势品

10、牌。鼓励具备条件的大中型企业通过优化、兼并、重组等方式,进一步整合资源,促进产业集聚和品牌打造。支持乌兰察布市加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和品牌推介,提升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打响“中国薯都”品牌。到“十四五”末,马铃薯加工业产值达到40亿TGo专栏5:马铃薯加工产业发展任务提高初级加工能力。引导发展储藏保鲜、产后净化、分级包装、净菜加工等产地初加工,推进赤峰12万吨马铃薯加工园区,赤峰20万吨马铃薯加工、锡林郭勒盟20万吨冷冻薯类食品项目建设,建设冷冻、油炸、鲜切等马铃薯加工生产线,提高产地商品化处理能力和水平。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推进兴安盟、乌兰察布等地区马铃薯深加工项目建设,发展精淀粉、

11、全粉、薯条薯片和休闲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和推广主食产品、配方产品、营养配餐等新产品,推动以马铃薯为主要原料的全生物降解餐具产业化项目落地。培育优势品牌。巩固提升乌兰察布、武川等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培育“蒙薯”品牌支持乌兰察布市做强“中国薯都”品牌.,提高加工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三、重点任务(一)加快提升创新能力。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对接和交流,开展农畜产品加工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农畜产品加工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建设,创建国家级研发中心,打造一批联合创新基地

12、。专栏6: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支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平台,积极创建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鼓励企业打造全球研发中心,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加快数字化转型。支持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数字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艺设备,发展智能制造,推广应用“5G+工业互联网”场景,打造智能工厂。积极支持运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智慧物流等手段,培育发展新兴业态。鼓励发展农畜产品电子商务,探索建立XX农畜产品网上展销平台。专栏7:数字化转型工程推动数字化改造。支持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数字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艺装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推动数字化车间项目、鲜奶数字化工厂项目建设,到“十四五”末,力争建

13、成数字化车间5个。发展智能化制造。推广应用新型传感器、嵌入式控制系统等智能化制造技术,支持乳品行业建设智能示范项目和乳制品全国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羊绒行业生产制造系统智能化、柔性化改造,发展个性化设计、用户参与设计、交互设计,增强定制设计和柔性制造能力;肉类行业建立上下游贯通的智慧冷链物流体系,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到“十四五”末,力争建成智能工厂10家。(三)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鼓励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组建大型加工企业集团,引导加工龙头企业重心下沉,向原料主产基地、农畜产品加工园区、物流节点集聚集中。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各类加工主体,以资本、

14、技术、品牌为纽带,通过股份合作、工序衔接、产销对接等方式,建立产业联盟。围绕特色主导产业链建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精准引进一批国内外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头企业,谋划实施一批农畜产品加工重大项目。专栏8: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引导优势资源向龙头企业集中聚集,打造原料加工、营销融合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支持企业通过新建、技改和兼并重组,扩大生产、提升规模;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资本运营、上市融资、品牌联盟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到“十四五”末,力争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户,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0户以上。(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立足中高端定位,巩固XX农畜产品“高品

15、质、纯天然、生态环保”品牌形象。积极开展绿色、有机、名优特新等优质产品认证,深入开展“蒙”字标认证等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推动更多“蒙”字标农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引导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创建自主品牌,支持做强伊利、蒙牛、额尔顿、科尔沁牛肉、鄂尔多斯、鹿王、阜丰、梅花等品牌。依托奶业、牛羊肉、羊绒、马铃薯等优势主导产业,打响中国乳都、中国薯都、中国羊绒城、中国肉羊之乡、中国牛羊肉美食之都等品牌。专栏9:优势品牌培育工程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的品牌产品、品牌企业。深入开展“蒙”字标认证,培育壮大“蒙”字标品牌,打造高端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到“十四五”末,培

16、育形成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30个以上。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利用各类农畜产品展会、品牌推介会、产销对接会、新媒体等营销平台,大力宣传推广优势特色品牌。鼓励市场主体建设专营店、专区、互联网销售等平台,提升品牌影响力。(五)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加大绿色生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实施全产业链质量控制,强化绿色清洁生产,健全产品追溯体系,加强农畜产品循环利用、全值利用和梯次利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形成产业绿色化发展方式。加快农畜产品加工产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打造一批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专栏10:产业绿色化转型工程加大绿色改造支持力度。推进农畜产品加工企业

17、绿色转型升级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支持创建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产品。加强副产物循环利用和废弃物无害化处理,通过绿色加工、综合利用实现节能降耗、环境友好,促进可持续发展。到“十四五”末,培育认定20家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业绿色工厂和10个绿色设计产品。推广应用绿色生产技术。加快绿色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引导企业优化工艺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工艺过程的绿色环保。指导企业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开展从原料生产到回收利用的全链条一站式服务。四、组织保障(一)加强组织实施。建立协调推进机制,成立自治区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形成“四个一”

18、(一位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工作专班、一个工作方案)工作推进机制,推进重大项目落地,推动支持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分别制定支持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具体措施,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按照职责分工分头推进,形成合力。各盟市要结合实际制定行动方案(计划)和配套政策,细化任务目标,确保取得实效。建立年终总结评估考核机制,对各地区各部门年度任务落实情况和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考核评估。(二)落实扶持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在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品牌建设、技改升级、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给予重点支持,扶持企业发展壮大。加强财政直达资金下达使用监管,确保资金直接惠企利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扩大授信规模,延长贷款期限。(三)加强工作指导。充实完善“十四五”XX绿色农畜产品加工项目滚动计划表,定期调度和分析评估计划落实情况,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动各项工作高效开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