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扩大哈尔滨“热效应”打造国际冰雪旅游之城.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178265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持续扩大哈尔滨“热效应”打造国际冰雪旅游之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持续扩大哈尔滨“热效应”打造国际冰雪旅游之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持续扩大哈尔滨“热效应”打造国际冰雪旅游之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持续扩大哈尔滨“热效应”打造国际冰雪旅游之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持续扩大哈尔滨“热效应”打造国际冰雪旅游之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持续扩大哈尔滨“热效应”打造国际冰雪旅游之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持续扩大哈尔滨“热效应”打造国际冰雪旅游之城.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持续扩大哈尔滨“热效应”打造国际冰雪旅游之城2023年冬季,哈尔滨火爆“出圈2024年黑龙江省政 府工作报告指出,“哈尔滨机场旅客年吞吐量2080. 5万人次, 创历史新高、居东北地区之首,我省成为最热门冰雪旅游目 的地,全年接待游客数量、旅游收入分别增长85.设和 213.85”。毋庸置疑,哈尔滨已然成为国内著名冰雪旅游目的 地。但对标国际冰雪旅游之城,哈尔滨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还需持续扩大“热效应”,让“冷环境”散发“热能量”,让 “冷产业”涵养“热经济”,真正实现从冰天雪地挖掘金山银 山。一、冰雪旅游取得的成效冰雪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游客结构不断优化。作为 泳雪旅游之城,哈尔滨对游客的

2、吸引力愈发强劲,冰雪旅游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今年春节期间(2月10日至17日),哈 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1009.3万人次,日均同比增长81.7%, 实现旅游总收入164. 2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235. 4般 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均达到历史峰值。其中,国际游客、 年轻游客、中远程游客、中高消费游客、深度游游客占比提 高,游客构成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结构不断优化。塑造冬季旅游“顶流”形象,国际知名度显著提升。哈 尔滨通过持续举办大型冰雪节庆活动与国际冰雪赛事,引起 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成功塑造冬季旅游的“顶流”形象, 国际知名度显著提升,吸引大批境外游客。2024元旦假期 旅行消费报告显示

3、,2023年12月下旬至2024年1月中旬, 哈尔滨旅游一直处于“顶流”态势。2023年,哈尔滨冬季旅 游全网信息量(不包括评论量)超1100万条,较2022年增 长4倍有余。打造服务型政府口碑,“花样宠客”提升游客体验。哈尔 滨市政府积极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出台简化审批流程、提 供税收优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政 策举措,为冰雪旅游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部门 和旅游企业通过创新服务方式,如修建游客温暧驿站、提供 景点之间的免费地铁等“花样宠客”措施,提升游客旅游体 验,增强游客满意度。文化、科技赋能产品创新,上下游产业链日趋完善。哈 尔滨市注重挖掘冰雪文化资源,创新

4、打造一系列具有文化内 涵和互动体验的冰雪旅游产品,如雪花摩天轮、万人雪地蹦 迪、哈冰秀演出、人造月亮等,使游客在享受冰雪乐趣的同 时,深入感受哈尔滨的泳雪文化魅力。目前,逐步形成涵盖 冰雪景观、泳雪赛事、冰雪培训、泳雪装备制造业等在内的 全产业链格局,上下游协同效应显著增强。对周边城市溢出效应显著,促进区域间协同发展。哈尔 滨冰雪旅游热度的显著提升,为周边城市带来了大量客源。 这种溢出效应不仅直接拉动了周边城市的旅游收入,更促进 了区域间的旅游合作与资源共享,推动了东北地区冰雪旅游 产业协同发展。2023年12月1日至2024年1月1日,雪乡、 亚布力滑雪场分别接待游客38.3万人次、20.

5、1万人次,区 域协同发展态势良好。二、打造国际冰雪旅游之城面临的挑战精准把握并迅速响应多层次游客需求。现有冰雪旅游产 品、服务与不同国籍、年龄段、消费能力和兴趣偏好游客还 不能精准匹配。例如,2023年12月1日至2024年1月1日, 面对占比达88. 7%的具有中等及以上消费水平游客,哈尔滨 现有的高端冰雪度假产品形式和供给上还难以满足游客实际 需求。在热度分散的网络环境下挖掘新爆点。在信息爆炸的互 联网环境中,公众的注意力易被层出不穷的新热点所吸引, 如何让“网红”实现持续的“长红”,是哈尔滨面临的巨大挑 战。若不能打造出具有话题性、独特性和社交媒体传播力的 冰雪旅游新项目,可能会导致关注

6、度下降,难以引发持续的 线上讨论和分享,进而影响其在网络时代的曝光度和吸引力。持续吸引游客复购文旅产品与服务。传统的冰雪观赏产 品具有一次性消费的特征,游客重复购买同一产品或服务的 意愿相对较低,需要在每年相似的冰雪季中提供足够新颖、 有深度的旅游体验。目前,哈尔滨仍缺少能引起游客情感共 鸣、使游客产生地方依恋的核心文旅IP,缺少对游客复游、 复购冰雪旅游产品的政策优惠,以及对游客推荐、反馈意见 等价值共创行为的奖励。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开拓新市场。全球范围内,冰雪旅 游目的地的竞争日益激烈,北欧、北美等地的成熟冰雪旅游 市场以及亚洲的新兴冰雪旅游市场都在竞相争夺国际游客。 哈尔滨在拓展新客源市

7、场时,面临语言障碍、文化差异、航 线网络不完善、签证政策限制等问题,多语种服务、国际支 付服务、酒店餐饮服务等还跟不上国际游客的高标准需求。打破季节性限制,保持四季游热度。哈尔滨冰雪旅游受 季节性制约明显,旅游旺季与淡季对比明显,冰雪旅游期间 客流骤增,非冰雪季游客流量大幅下滑,全年旅游收入波动 较大。如何在非冰雪季保持旅游热度,实现全季节旅游,是 哈尔滨面临的又一大挑战。虚拟冰雪世界、室内滑雪场等业 态还有待进一步开发。三、推动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构建大数据分析系统,实现旅游产品供需精准匹配。一 是构建游客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形成精准的用户画像。 建立游客数据采集系统,分析游客行

8、为数据,洞察游客偏好、 旅游行为规律等,形成精准的用户画像,定期推送冰雪旅游 信息。二是及时掌握消费者需求变化,实时监测旅游市场动 态。根据游客的兴趣标签、游客反馈等信息,及时掌握消费 者需求变化趋势,利用数据算法动态预测整体市场需求,灵 活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实现供需精准匹配。三是设立 互动模块,个性化定制游客满意的旅行路线。鼓励游客提交 需求、预约活动、评价服务,与不同国籍、不同消费层次、 不同年龄段合作定制个性化路线,不断优化服务方案,提高 游客满意度。加大软性资产投入,创造新内容新亮点吸引新流量。一 是融入当地独特文化,创造新内容,开发新产品。围绕国际 冰雪旅游之城IP,将哈尔滨独

9、有的东北民俗文化、中俄交融 历史文化、冰雪运动文化、都市时尚文化等,融入动画、游 戏等内容型产品,突出哈尔滨的异质性。二是充分运用社交 媒体,制造新话题,引入新流量。利用微信、微博、抖音、 快手等新媒体平台,联合国际知名IP开展互动营销,邀请网 络红人等进行体验式营销,制造热门话题,吸引粉丝关注。 三是创新举办“冰雪+”活动,制造新亮点,吸引新游客。与 冰雪项目国际组织、科研组织等合作,承办具有国际影响力 的冰雪体育赛事、冰雪艺术节、冰雪雕塑节、雪地音乐会、 泳雪文化论坛等活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冰雪文化IP。提升游客互动体验,加大对复游游客的优惠力度。一是 提升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的互动体验。

10、更新冰雪旅游产品,尤 其注重在游览过程中设置互动体验环节,如AR/VR冰雪体验、 冰雕DlY工坊、冰车游街等,增强游客新鲜感、参与感和沉 浸感,与文旅IP实现价值共创。二是推出对复游、复购游客 的优惠政策。建立游客会员体系,设计游客积分制度,累积 游览次数、消费额度可兑换奖励、提升等级,提供复游折扣、 免费升级服务等优惠政策,激励游客多次到访。三是建立完 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持续跟踪、关注游客意见,不断根据游 客反馈提升服务质量,为复游游客提供专享服务,通过举办 泳雪节庆特别晚宴、预留VIP观演席位等,提升复游游客的 尊享感。加强国际宣传推广,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与水平。一是 构建全球营销网络体系

11、,加强国际宣传推广。积极参加国际 旅游展、论坛等活动,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的合作交流,展 示哈尔滨的特色魅力,扩大国际影响力。二是建立适用于国 内外游客的冰雪旅游服务体系。申请获得涵盖票务预订、景 区导览、酒店住宿、餐饮娱乐等一站式国际服务标准认证, 为外籍游客提供便利,引入国际先进管理模式,改进服务品 质。三是提升旅游相关从业人员的国际化素养。通过职业教 育和继续教育,针对性地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跨文化沟通能 力和外籍游客服务技巧,提高从业人员的国际市场营销能力, 利用新媒体平台更好地推广冰雪旅游品牌,创新营销策略, 吸引国际游客。开发四季旅游产品,建设虚拟或室内冰雪世界。一是开 发“四季旅游”产品,挖掘特色避暑、康养资源。举办避暑 音乐节、露营节等主题活动,开发户外运动、亲子乐园等项 目,打造夏日休闲胜地,弥补旅游空白期。二是借助信息化、 数智化手段,构建虚拟冰雪世界。在数字平台构建三维立体 的虚拟冰雪世界,通过高清建模技术和实时渲染引擎,为游 客提供虚拟冰雪景观、冰雪嘉年华、冰雪艺术展等,开发手 机APP或小程序,让用户体验冰雪运动等趣味游戏,拉近游 客与冰雪旅游的心理距离。三是投资建设室内冰雪世界。采 用现代制冷技术和恒温恒湿技术,开发全年可玩的冰雪娱乐 项目,克服自然条件对冰雪旅游的季节性制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