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性” 将情感渗透落到实处.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7281640 上传时间:2024-08-1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握三“性” 将情感渗透落到实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把握三“性” 将情感渗透落到实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把握三“性” 将情感渗透落到实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把握三“性” 将情感渗透落到实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握三“性” 将情感渗透落到实处.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把握三“性” 将情感渗透落到实处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语文教学要将“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这一核心任务,与文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进行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凸显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道统一、文由道生、文以载道”的理念,但文本中的情感不应该是教师直接告知给学生,甚至是灌输给学生。只有把握好情感渗透的基础性、形象性和引导性,才能真正将情感渗透落到实处。一、夯实基础,链接生活小学语文是基础性学科,尤其是针对的对象为小学生,他们无论是在身体、心智,还是在道德认知、情感体验方面,都相对稚嫩,道德判断缺乏稳定的标准,情感认知也会相对模糊。这

2、就意味着教师不能试图以过大、过空、过高的所谓道理标准来要求学生,而需要从文本的细微之处、切实之处,找准学生情感体验的最近发展区,借助生活经验巧妙渗透,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与他们年龄、认知相匹配的认知情感。以统编版六上中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为例,这篇课文叙述了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的经历和感受,其中所散发出来的情感是丰富而浓烈的,有对草原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有对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感谢与感恩之情,有最后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教师要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灵融入文本之中,感受文本的丰富情感呢?以最后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为例,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手,你在生活中经历过哪些与亲人、朋友分别的场面,说出来

3、与同学们分享。此时,学生纷纷从生活中展开搜寻,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分别时的难过与悲伤。有了这样的情感蓄积,教师再次鼓励学生重新回到课文中,朗读文本中的语言,作者隐藏在文本语言中的情感,就如同开闸的洪水一般奔涌而出。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将学生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已形成的标签化情感认知上,而是鼓励学生链接自己的生活体验,借助生活资源,走进文本,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将文本之情与自己的生活之情进行有效链接,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二、凸显形象,深化体验与其他课程相对理性的状态不同,语文课程拥有鲜明的形象性和直观性特征,这与当下教材在小学阶段所编选的文体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绝大

4、部分都是生动、有趣、曲折的叙事性文本,不仅有着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有着可感的情境,更有着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小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更多地会依托于具体的形象类记忆,对事物的感知、对于现象的探寻,基本都会停留在外部的形象化特征上。这对于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推进情感渗透具有重要的促进性作用。教师就不能一味生硬地解释所谓的情感,而需要将这种情感寄托在鲜明的事物身上,只有如此所要渗透的情感,才能更加鲜明。以统编版三上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为例,作者以总分总的结构,依照一年春夏秋冬的顺序,将小兴安岭的物产丰富和风景优美表现得淋漓极致。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对小兴安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5、与赞美之情。比如课文描写夏天的第三自然段,着力展现了早晨小兴安岭与雾气笼罩和太阳出来照射繁花的画面。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的基础上,及时出示教材中的插图,用观察感知森林被大雾笼罩的画面,将文本语言所描摹的场景直观化、图片化。此时,学生从文本的用词和运用修辞手法入手,提炼和探寻文本中的情感,在图文并茂的过程中,实现情感从文本向学生的转移渗透。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没有完全将学生的认知始终局限在文本之中,而是提炼出直观的事物和平台,将蕴藏在文本深处的情感还原出来,为情感的悄悄渗透奠定了基础。三、巧妙引导,突破重围所谓情感渗透,顾名思义,即不着痕迹,不能生硬地灌输,而应该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丰富的

6、探究权利,全部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深度阅读、细致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文本中的情感,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完全放手,自己做“甩手掌柜”,而是要通过巧妙的点拨,引领学生在情感体验时形成相应的突破,更好地朝着更鲜明、更丰富的情感迈进。统编版六上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五位壮士将敌人引向峰顶之后,用石头“砸”向敌人,很多学生都认为这个“砸”字,就是普通的一个动作,展示壮士的力量之大,速度之快。如果仅仅限定在这样的范畴中,很显然,文本中的丰富情感就没有实现有效的迁移和渗透。教师则可以进行这样的引导:从抗日战争的背景入手,让学生了解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然后再从情感体验的视角关注这

7、个“砸”字,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融入了五位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者无比的憎恨之情,更包含了对连队和群众安全的担忧和关切。此时,教师组织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用多重朗读方式,将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释放出来,从而更好地走进了文本的内容,走进了故事中五位壮士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一起,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达成了情感的相继渗透。在这一案例中,当学生的认知处于瓶颈时,教师通过资料的拓展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打开了另一扇情感体验的大门,将文本的语言感知与情感体悟进行了有机融合。总而言之,情感渗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更是推动学生言语实践性素养发展的重要契机。只有抓住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才能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