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书笔记前三章.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973941 上传时间:2022-05-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前三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前三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前三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前三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前三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前三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朝花夕拾读书笔记前三章.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朝花夕拾读书笔记前三章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前三章1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字里行间透出孩提时代的幼稚,总角之年的童真,弱冠时期的懵懂,不惑岁月的稳重这本书是鲁迅先生其中一部的散文集,原名叫旧事重提。在书中,他回忆了自己年少时光的求学生涯,以此怀念自己的过去,抒发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瘦削、严厉的寿镜吾老先生,关心鲁迅的藤野老师,为人高傲的老友范爱农,朴实的阿长这些人在鲁迅看来,都是值得去怀念的。虽然岁月的流逝如同白驹过隙一般,但他们都在鲁迅的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迹,这是他永生永世也无法忘怀的。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衍太太,她在父亲的病这篇故事中出场。在鲁迅的父亲弥留之际,她让鲁迅叫父亲,结果让父亲“

2、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后来父亲死了,这让鲁迅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错处”。衍太太对孩子们却很“好”:看到他们吃冰不会像别人一样告发,而她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衍太太,实际心中却是鄙视她的。因为她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还一再唆使他变卖母亲的首饰来换钱。这是个自私自利、喜欢使坏的妇人,这个形象同时也讽刺了旧社会上的许多官僚。垂髫之年,鲁迅曾在一个名叫“三味书屋”的私塾读书。这里号称是“全城最严的书塾”,刚刚离开家里的“百草园”来到这里的鲁迅,对一切都感到好奇。但不久后,他就对日复一日的读书生活厌倦了,于是便常常和伙伴们一起

3、,溜到屋子后面的小花园里去,折一折梅花,爬一爬假山,捉一捉昆虫,也是挺惬意的。但每每都会被寿镜吾老先生喝回:“人都到哪里去了?!”于是便只好灰溜溜地走回,也免不了“吃板子”。然而即使付出了代价,也抵挡不住大家往后跑的“恒心”。鲁迅在多年以后回顾这件事,也还是觉得很有趣味。毕竟,人总是会有一颗童心的。朝花夕拾是一幅画卷,是一部往事,也是一把利刃。它平淡中见真情,从侧面抨击了有着不良风气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要求改革”的愿望。#775329朝花夕拾读书笔记前三章2近期读了鲁迅朝花夕拾,品读了他的童年生活,使我极其向往。说起他的童年,就不得不提起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了。那时他的年龄应是与上学前班的年纪相

4、仿的,与昆虫鸟雀为伴,与木藤花草为友。渴了,饿了便摘下几颗覆盆子,酸甜可口;累了,便靠着泥墙,望着天空,享受生活。而与现在我的童年相比,便是多了几分自由与乐趣的。也许是我上了学,感觉太枯燥了罢,也许是时代的步伐太快,把它们都丢弃了罢,总之,现在是再也寻不到的。人们说起鲁讯那时的社会,便是封建、黑暗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最大的心愿便是在一座荒园中玩耍、打闹吧!再说三味书屋,便是现代的学校了,没有了百草园中的自由与乐趣,只有严厉的老师与枯燥的学习。鲁讯的童年除了是无奈与快乐,更多的还有一些悲凉例如父亲的病,鲁讯请了人们口中的“神医”来为父亲治病,年幼的鲁讯还是未能保住父亲的生命,而且还被榨取了不少钱

5、财,从此家道中落,也正是从此发现了社会的黑暗。这位年仅16岁的小男孩便失去了父亲,这也使他极其痛恨黑暗,一直与邪恶势力做斗争,掀开那些光鲜亮丽的外表,让人们梦中惊醒!鲁讯从快乐到悲凉再到坚强,不禁令人同情,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正是这些练就了他那一种不屈服、不气馁的精神。他更是以笔为武器,写下了一篇篇留芳干古、耐人寻味、激励精神的醉人*!朝花夕拾读书笔记前三章3在众多阅读过的书籍中,其中最使我记忆犹新的便是朝花夕拾了。朝花夕拾是一部出自鲁迅先生的记录时事的散文集,记录了鲁迅先生幼年时期的各种经历见闻和所相处的人物,以及在日本留学时见到的学者和担任过自己所学科目的教授,包含着鲁迅先生对旧事的深切怀念,

6、对故人往昔的怀念,希望通过*在这朝日之时拾起旧日忘却遗落的记忆碎沙,使这些记忆和如花般的珍贵往昔驰骋绽放在如今的了了朝日,一片清明坦荡。除了从思想感情的角度去斟酌,在*本身去细致的揣摩,会发现鲁迅散文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一种独有的特色,文中多处使用了修辞手法,使其在叙述*经过其本身的基础上,使其更加诙谐生动,更流露出一种引人发笑的幽默风气,这也是鲁迅先生本人所独具有的特别品质,所以从*中也能稍稍体会到作者的风气,品格,其中有一是鲁迅对二十四孝图的看法和所发表出的言论,然后是反对白话,“总要先来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鲁迅先生是讨厌,反感,甚至厌恶白话的,然后为白话对孩子所引起的侵染与恐吓及压抑

7、愤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差异往往在于他的统治上,“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然后在此篇中,就是论孝。二十四孝图自然被古人和后人当作是“孝的典范”但其中也有偏差,就如“孔孟论学习”一文中也提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意思是说:“孟子认为,像周武王这样讲仁道的人,怎么会血流成河呢?孟子不相信尚书中的这段记载,才说了这段话。意思是提醒人们,读书时应该加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初二上册的盆友们可以去查查语文课本,上面有“孔孟论学习”一文)鲁迅同

8、孟子的观点相符,他一如孟子的说法,对二十四孝图做出了自己的评价,言论与观点,对二十四孝图做出了适当的批判,从中告诉了我们“孝”的尺度和正确的孝道。表示对其中过度夸大,做作,宣扬,以及错误腐朽的观念加以批判,就如其中二十四孝图中的“老莱娱亲”与“郭巨埋儿”就引起了鲁迅先生的反感与指责。反对白话者,反对一切编造的谣言与白话。本人记得其中还有一篇印象较深,便是“无常”,*主要写了“迎神赛会”这一天的情景,描写了人们在那天所扮演的各种鬼神,“鬼卒和鬼王是红红绿绿的衣裳,赤着脚;蓝脸,上面又花些鱼鳞,也许是龙鳞或别的什么鳞罢,我不大清楚。鬼卒拿着钢叉,叉环振得琅琅地响,鬼王拿的是一块小小的虎头牌”但是在

9、其中,使人们见到即有些紧张而又很高兴的便是“无常”,鲁迅描写他道:“雪白的一条莽汉,粉面朱唇,眉黑如漆,不知道是在笑还是在哭。”以下这一段是鲁迅以及其他人们对活无常的看法:“至于我们我相信,我和许多人所愿意看的,却在活无常。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鲁迅说,在众多鬼神中,唯使人们有亲近之感的,便是无常,所以人们才会“大家就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768176朝花夕拾读书笔记前三章4我家书橱里有一本书朝花夕拾,它是鲁迅先生的一本杂文集。刚看到时,我被书名所吸引,

10、一直想读一读,只是觉得年龄还小,怕自己读不懂,所以这事就一直搁着。直到今年暑假,我又看到了这本书,我毫不犹豫地拿起来看了。书中让我记忆比较深的一篇作品是腊叶。深秋时节,作者绕庭前的枫树徘徊,忽而看见一片有着斑斓色泽的病叶,便把它摘下来,夹进刚买的书里。从而使这片病叶有幸没有和群叶一同飘散。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略带哀愁。“但今夜它却蜡黄似的躺在我的眼前,那眸子也不复似去年一般灼灼。”如今的枫叶已不像去年那般有着斑斓的色泽了,颜色也是蜡黄的了。“当深秋时,想来也许有和这去年模样相似的病叶的罢,但可惜我今年竟没有这赏玩秋叶的闲余。”从去年到今年,短短一年,作者的变化竟如此之大。作者似乎是在感叹时间的流

11、逝,改变了太多原本美好的东西。“雪是雨的精魂。”作者在雪中这样比喻到。江南的雪,隐约着青春的气息。花呀,蜜蜂呀,蝴蝶呀,堆罗汉的孩子呀,使得这雪景有了绚丽的生机更加令人难忘。“在晴天之下,旋风呼来,便蓬勃奋起,在日光中灿灿的生光,如包藏着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是啊,这就是雪,更是雨的精魂!读到这段文字,我觉得体内沉睡的细胞似乎重又苏醒,正要带领我去拼搏!朝花夕拾,我觉得它就是触及灵魂深处的文学,它带给了我思想上乃至精神上的鞭策。读完它,读懂它,我似乎对人生的意义变得更加明白,更加透明了。#760387朝花夕拾读书笔记前三章5我不是一个爱看书的人因此从来

12、没法静下心来看一本书。每每在看书的是时候心里总会涌现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譬如悔恨过去,而又迷茫于未来。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使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总是流离于书本之外的世界。初看朝花夕拾的时候我仍旧没有改掉将思想置于书本之外的空间,眼神久久地注视着斑驳的桌子之上。我的手习惯性地翻页,许久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还没有跟上翻动书页的手指。于是又翻回来,翻到第一句话-“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我的心忽然地沉静下来。原来鲁迅先生也跟我一样呵,而转念一想,我却没有资格跟他一样,他是那样地忙碌,我不示是个愚笨学生罢了。就这样,我读起来,会晤早已消逝多时的老朋友-书。沉醉于氤氲在心中的书香。

13、鲁迅的文笔中多是带着浓重的批判味道,简洁而不失风采,沉重又不乏乐观,总是让我读出一种奇异的趣味。那种灰谐的表现力是我所见过的散文中绝无仅有的。我无比清晰地感受到卑俗与丑恶、初真与纯净在生活中起着如此激烈的矛盾,文中的对比和借喻令人深思。我读得最为淋漓尽致的大概算是狗。猫。鼠这一篇,“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么严”,见解之独到,若望穿岁月,会发觉旧中国离我们很远很远,但设身处地又有强烈的同感,这就是所谓经典的魅力。它正义的人以光明的寄托,给俗气的人以超凡的思想,我又属于哪种?-可以说,我曾接近于前者,但远离书籍的一段虚无时光中,我都已经听见我坠落的脚步,竟已和后者无异。同样令我感受深刻的,是那平和

14、的回忆之韵。朝花夕拾那是在过去拾取光明、希望。他始终在对比之中思考与领悟,这才是真正的回忆。而我在回忆中常犯错误,甚至令我将欲身陷沼泽,愈发迷失-我过于迫切地想重返过去的荣誉,然而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只会让人在空想中枯瘦;于是我又计算着未来。终于我发现手头的一切才是最重要的,根本不必纠结,不必患得患失。书中最大快人心的,于我来说乃是对“正人君子”的讥讽。如父亲的病一章中,庸医之虚伪、故弄玄虚,仍一副怡然自得之态。“正人君子”受尽传统观念的束缚,尊妄自大,毫无独立人格,迂腐至极,却又毫不知情。例如今晚我在教室写作业,立即便有人笑我傻。理由是这项作业八成不用交,显得自己聪明、深明大义、受人拥戴。我从不觉得这样写作业没有意义,像他们那样应付的形式,我觉得作业不如不做。更坏的是他们不但乱写、抄袭答案,还传染这种风气,蛊惑人心。我只是觉得很是好笑,忽然觉得在生活中,用鲁迅这种独到的眼光随处评评判判,倒也是一件快意事。合上书,紊乱的心收敛了,平和了,清新了。#7729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文秘知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