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散文概述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19034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4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七年散文概述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十七年散文概述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十七年散文概述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十七年散文概述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十七年散文概述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七年散文概述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七年散文概述ppt课件.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十七年散文,一、当代的散文概念,狭义的散文,指的是所谓“抒情性散文”,其特征,相近于“五四”文学革命初期所提出的“美文”,后来也有人称之为“艺术散文”。广义的散文概念,则除此之外,还包括“叙事性”的、具有文学意味的通讯、报告(“报告文学”或“特写”),也包括以议论为主的文艺性短论,即“杂文”、“杂感”等。有时候,文学性的回忆录、人物传记等,也会被列入散文的范围之内。,二、十七年散文发展概况,(一)19491956年为第一阶段: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发展。 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 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 二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

2、主义建设。 柳青王家斌、华山童话的时代、臧克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杨朔石油城。 缺陷:题材不够广泛,体裁过于单一,存在较多的概念化倾向。以歌颂为主,较少干预生活、沉潜生命人生的作品。,二、十七年散文发展概况,(二)1957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第二阶段: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61年被称为“散文年”。(1)抒情散文异常活跃 杨朔海市秦牧花城刘白羽红玛瑙集冰心樱花赞峻青秋色赋等。(2)报告文学的新发展 由偏重记事发展为以写人为主,具有时代感和新闻性。穆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3)尖锐泼辣的杂文 邓拓、吴晗、廖沫沙三家村札记有感而发,大胆泼辣。,三、十七年散文审美特征,1、选材上以“时代精神

3、”为准则 2、艺术构思上的“诗化现象” 3、审美层次上的日趋简单化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主要为豪言壮语式的歌颂,缺少真情的抒写,整体艺术成就不高。,四、杨朔的散文,杨朔(1913-1968) ,原名杨毓瑨,山东蓬莱县人,致力于艺术散文的写作,结集有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这些抒情散文先后写于19551965年间,其中大多数作品在50、60年代广为传颂,有些当时就被选入中学课本。,杨朔创作之路1、探索期 19371948年2、发展期 19491959年 三千里江山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长篇小说。3、诗化期 19591966年 杨朔把散文当作诗一样来写,形成颂歌体的格调,如

4、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等。,凉秋八月,天气分外清爽。我有时爱坐在海边礁石上,望着潮涨潮落,云起云飞。月亮圆的时候,正涨大潮。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滚滚滔滔,一浪高似一浪,撞到礁石上,唰地卷起几丈高的雪浪花,猛力冲激着海边的礁石。那礁石满身都是深沟浅窝,坑坑坎坎的,倒象是块柔软的面团,不知叫谁捏弄成这种怪模怪样。 雪浪花, “是叫浪花咬的,” 老渔民慢条斯理说:“别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心齐,又有耐性,就是这样咬啊咬的,咬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哪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 我觉得,老泰山恰似一点浪花,跟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形成这个时代的大浪潮,激扬飞溅,早已把旧日的江山变了个样

5、儿,正在勤勤恳恳塑造着人民的江山。 雪浪花,杨朔散文的特点 1、着力创造诗的意境,把散文当诗一样写。 杨朔说:“我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磨练的古典诗章。”他说:“写小说散文不能也这样吗?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在寻求诗的意境。”,当代散文在50年代前期,包括杨朔自己写的东西都比较简单,带有通讯特写的特点。 1956年,杨朔写了香山红叶,开始把散文当诗一样写,以诗为文,于是散文写得比较精巧,增加了抒情的意味,使散文带有诗的特点。 而这个特点大大影响了同时代的散文创作。许多人学杨朔,于是文坛上诞生了诗化散文的模式。从5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散文由简单走向精致,由粗糙

6、走向注重艺术形式,就这个转变来说,杨朔的影响功不可没。,2、构思精巧,文章的结构曲折有致。 杨朔说:“我写文章,不靠什么灵感,而靠巧思,并且,总要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 杨朔散文总是精心布局,讲究开头先声夺人,结尾留有余地。,3、善于运用古典诗词中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 文学作品中有“情”与“物”两个要素,不直接抒情,寄情于物,借物抒情,借物表情,会更含蓄、更有艺术意味。这在古典诗歌中很常见。,三、杨朔散文的局限性 1、思维的模式化。 以上我们讲到杨朔散文经常使用托物言志的方式,这种方式后来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在“十七年”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必须

7、表达一定的政治主题,日常生活、寻常的事物不具有独立的意义。 杨朔之前,很多散文直接写到重要的政治事件、政治人物。 杨朔散文把日常生活、日常的场景引入了散文。但是日常生活在杨朔散文中仍然不具备独立的意义。它们必须依附于某个政治主题在作品中才能获得合法性。,2、结构的模式化。 杨朔曾这样总结自己的创作过程,他说:“你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沉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凡是遇到这样的事情,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的思想意境。” 有人据此给他总结了一个公式: 动情反复思索形成意境 在这个过程中,反复思索最为重要。正是在这个环节中,作

8、者将政治思想注入其中;让政治思想与诗的意境结合起来。,“十七年”散文最常见的是所谓“三大块模式”。 第一块:文章开头,旨在引人入境;第二块:文章的重心,旨在使思想意境,不断地开拓升华;第三块,文章的结尾,点出文章的要旨,即篇末点题。 这种结构也可以概括为:“开头设悬念,中间转弯子,卒章显其志。”,例如泰山极顶。这篇文章,作者一开始就指出,登山的目的是看日出。登泰山看日出,必须头天晚上上山,在“天街”上住一夜,第二天早上看日出。但是,“我”住在天街的那天晚上,山上突然漫起了雾。雾又浓又湿,晚上甚至悄悄从门缝挤了进来,落在枕头边上,还能听到零星的雨声。“我”心里凉了半截。 第二天,我们上了“观日峰

9、”以后,看见山上的雾虽然散了,但天是阴的,这样日出就肯定看不成了。“我们”来就是看日出的,日出看不成,能想象,“我们”是多么的沮丧。,但是,这个时候,作者笔锋一转,突然说,“我”看到了一幅比日出更壮丽的景象,什么景象呢?就是山下良田千倾,麦浪滚滚。远处的炼钢厂浓烟滚滚。 于是作者说他没有看到大自然中的日出,却看到:我们祖国像一轮红日从东方的冉冉升起。 最后,作者用抒豪情的口吻说:“有的同伴认为没能看见日出,始终有点美中不足。同志,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其实,我们分明看见另一场更辉煌的日出。这轮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上一跃而出,闪射着万道红光,照临到这个世界上。”,海市写作者小时候曾经在老家蓬

10、莱见过海市。后来,多年之后,我想回故乡看海市。但海市一般要在春天,而“我”是夏天去的。于是不可能看到海市。但“我”仍乘船向海天深处驶去。 见到一个海岛,岛上芳草鲜美,屋舍俨然,渔民非常富裕,安居乐业。 于是杨朔说:他看到了一个现实中的海市,这个海市比虚幻的海市更美好。换句话说,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比海市仙境还要美。,五、秦牧的散文,秦牧(19191993):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以散文著称于文坛。古战场春晓土地潮汐和船花城社稷坛抒情等散文是他的代表作。,古代中国皇帝把疆土封赠给公侯时,就有这么一个仪式:皇帝站在地坛上,取起一块泥土来,用茅草包了,递给被封的人。上一个世纪,当殖民主义强盗还处在壮

11、年时期,他们大肆杀戮太平洋各个岛屿上的土人,强迫他们投降,有一种被规定的投降仪式,就是要土人们跪在地上,用砂土撒到头顶。许许多多地方的部落,为了不愿跪着把神圣的泥土撒上天灵盖,就成批成批地被杀戮了。 呵!这宝贵的土地!不事稼穑的剥削阶级只知道想方设法的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具有强烈的感情,把它当做命根子,把它比喻成哺育自己的母亲。,五、秦牧的散文,土地,秦牧散文特点:1)散文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2)散文题材广泛、融知识性、思想性、抒情性于一体。谈古

12、论今、旁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如土地。十七年间,秦牧提出了散文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等主张。,五、秦牧的散文,五、秦牧的散文,3)散文真正具有“形散而神不散”,表达方式没有固定格式,潇洒自然,语言流畅讲究,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流露。4)语言流丽酣畅、凝练生动,具有“林中漫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风格。,五、秦牧的散文,秦牧散文局限:1、知识性的材料反复使用,失去了新鲜感。2、罗列材料过多有冗长拖沓之感;浓重的说教气与哲理失之肤浅。,六、刘白羽的散文,刘白羽(19162005): 现代著名作家,北京人。在散文、报告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都有所成就

13、。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出版的散文集有红玛瑙集秋窗偶记冬日草平明小札刘白羽散文选。,六、刘白羽的散文,刘白羽散文的特点:1.散文的基调是歌颂光明、歌颂英雄的人民,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2.善于使用对照手法制造波澜,结构错落有致。 3.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是刘白羽散文的基本特色。4.雄浑豪放,是刘白羽散文的基本风格。,六、刘白羽的散文,刘白羽散文的局限:1、豪言壮语、政治议论太多,削弱了散文的思想与艺术的魅力。2、疏于修辞,语言比较冗繁,个别性文字表述不够清晰,不够洗练与清通。,七、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1、从作家的气质和创作态度来看杨朔诗人气质散文诗刘白羽战士散文武器秦牧学者散文无所不谈,七、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2、从艺术手法来看(1)选材杨朔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刘白羽选取壮美的景物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秦牧丰富多彩,涉笔成趣。(2)构思杨朔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诗意刘白羽从纵的方面进行联想秦牧触类旁通,左右逢源。,七、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3)语言杨朔清新委婉 刘白羽刚健绚丽 ,气势雄浑。秦牧自然亲切,讲究文采。(4)抒情杨朔一座园林刘白羽一团烈火秦牧一座花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