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苏轼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61114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4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苏轼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四章 苏轼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四章 苏轼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四章 苏轼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四章 苏轼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 苏轼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苏轼ppt课件.ppt(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苏轼,“中国好心态”苏词苏诗苏文,第一节 苏轼其人,西历1037年1月8日(旧历1036年12月19日,仁宗景祐三年),苏轼生于眉山。苏洵名二子:“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也矣!”,大喜大悲,嘉祐元年(1056),苏轼21岁,与父、弟进京,三苏皆受到欧阳修赏识,次年正月,22岁,与苏辙登同榜进士。四月,奔母丧返回眉山。欧阳修曾对苏洵说:“予悦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长有所未足,今见君之文,予意

2、足矣。”(苏辙颍滨遗老传)又称苏洵之文“以论精于物理而善识权变,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荐布衣苏洵状)在给梅尧臣的信中,欧阳修描述自己发现苏轼时的惊喜:“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与梅圣俞),两度守制,嘉祐四年(1059)十月,守丧期满,父子三人再度赴京。一路沿江唱和,编为南行集。次年二月抵京。嘉祐六年(1061),苏轼通过制科考试,优入三等,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父苏洵经欧阳修举荐,留京编纂礼书,苏辙留侍身边。英宗治平元年(1064)苏轼还朝任职,三年(1066),苏洵病逝,苏轼兄弟服丧归里。,反对熙宁变法,熙宁二年(1069),苏轼34岁,丧满还朝,

3、正赶上王安石变法的高潮,苏轼与其意见相左,两次上书反对新法,不纳。求为外任,熙宁四年(1071),出为杭州通判。苏轼与王安石的分歧主要有三点:1、王安石强调更张法度,苏轼强调择吏、任人,反对“以立法更制为事”;2、王安石主张富国、理财,扩大国库收入,而苏轼主张“节用以廉取”,批评变法派“广求利之门”。3、王安石主张雷厉风行,认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苏轼则认为“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在杭州约三年。熙宁七年(1074),改密州(治所在今山东诸城)知州。熙宁十年(1077)改徐州知州。元丰二年(1079),改湖州(今浙江吴兴)知州。,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

4、苏轼44岁。7月28日,到湖州不足三月,突然被捕。罪证是新党收集的一束诗文。言官何正臣、舒亶弹劾苏轼“嫌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系狱数月,遭受诟辱折磨,经亲故营救,在年底结案出狱,出为黄州团练副使,戴罪安置,不得签署公判。湖州谢表:“知其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死亡体验,谋反罪。王复秀才所居双桧:“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霜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百年未满先尝债,十口无家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

5、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他年未了因。 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东坡居士,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苏轼不敢滞留,在御史台差人的押解下,苏轼携长子苏迈出京,奔赴黄州。先寓居定惠院,与僧人同食;后迁居临皋亭。苏辙受牵连遭贬,把苏轼的家人送来,生活极为艰苦。元丰四年,在友人帮助下申请了一块荒地,除草开荒,掘井筑室,躬耕其中,自号东坡居士。被贬黄州,是苏轼一生的转折。这是他的诗词风格转向成熟时期的标志。元丰七年(1084)三月,改贬汝州,下九江,游庐山,经金陵,在蒋山与王安石会

6、晤,相唱和,并约定将来归隐作邻居。,翰林学士,元丰八年(1085),苏轼50岁。宋神宗病逝,哲宗即位,年仅10岁,由神宗之母高太后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等旧党,苏轼被起用为登州(今山东蓬莱)太守,刚到任5天,即接到调回汴京的诏命,次年为元祐元年(1086),苏轼一连三迁,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在朝四年,苏轼拔擢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举荐秦观、陈师道,一时才士毕集,造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旧党另类,司马光尽废新法,“不复校量利害”,苏轼即坚决反对。司马光死后,旧党再起分裂,苏轼自称“受性刚褊,黑白太明,难以处众”,多次遭旧党构陷,感到在朝中不能立足,一再请求外任。元祐四年(1089)三月,

7、苏轼五十四岁,出知杭州。这是十五年后的旧地重游。元祐六年,诏还京,遭旧党排斥。苏轼七上封章,要求放为外任,于是辗转于颖州(今安徽阜阳)、扬州、定州(今河北定县)为期都很短。,贬谪岭南,元祐八年(1093),苏轼58岁。高太后病逝,宋哲宗亲政,次年改元绍圣,新党的投机分子章惇、吕惠卿、蔡京执政,决定绍复熙宁、元丰新政,报复元祐旧臣。新党弹劾苏轼在诏制中“讥刺先朝”,贬知英州(今广东英德),接着一月中三次降官,最后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 苏轼以花甲之年至瘴疠之乡,已绝北归之望,绍圣三年(1096),61岁的苏轼在惠州买地数亩,作久居之打算。但当权者对这样的迫害并不满足。,再谪海南,绍圣四年(1

8、097)四月,苏轼全家刚刚安顿下来,再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垂老投荒,六月渡海,七月至儋州(今海南儋县)贬所。在儋耳,苏轼自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与程天侔书),初到时暂租公房蔽身,下雨时不免一夜三迁。当地官员张中派人修葺,当局者知道后派人把苏轼赶出公房,并追究张中责任。在当地热心人的帮助下,盖起几间茅屋,“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苦雨终风也解晴”,元符三年(1100),苏轼65岁。宋徽宗即位,五月,大赦元祐旧臣,苏轼六月渡海,量移廉州(今广西合浦县);旋改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行至英州,得旨复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 建中靖国元年(1101)过大庾岭

9、,有诗曰:“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五月,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市),作自题金山画像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文星陨落,建中靖国元年6月,苏轼病倒在从金陵往常州的船上,7月28日,在友人代他暂借的常州孙氏宅中病逝。“文星落处天地泣”,“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与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太学生几百人自动集会,到佛舍举行奠仪。,儒者情怀,与李公择:“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生死之际虽怀坎壈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李廌祭苏轼文说:“道大不容,才高见忌。皇天后土,鉴平

10、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东坡事类卷九),人生虚幻,六观堂老人草书诗:“方其梦时了非无,泡影一失俯仰殊。清露未晞电已徂,此灭灭尽乃真吾”。“身外倘来都是梦”(十拍子)“梦中了了醉中醒”(江城子),旷达自适,书四适赠张鹗 :吾闻战国策中有一方,吾尝服之,有效,故以奉传。其药四味而已,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安步自佚,晚食自美,安以当车与肉为哉?车与肉犹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尘世之乐,与子由弟 :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

11、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不乘热出,则抱水不干。)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燋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刍豢,没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戏书此纸遗之,虽戏语,实可施用也。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天真烂漫,曾慥高斋漫录:一日,钱穆父(勰)折简召坡(苏轼)食“皛(xio)饭”,坡至,乃设饭一盂萝卜一碟,白盐一盏而已,盖以三白为“皛”也。后数日,坡复召穆父食“毳(cu )饭”,穆父意坡必有毛物相报。比至日晏,并不设食,穆父馁甚,坡曰:“萝卜汤饭俱毛(冇,音mo )也!”穆父叹曰:“子瞻可谓善

12、戏谑者也。”,千百年来,他的性格魅力倾倒过无数的中国文人,人们不仅歆羡他在事业世界中的刚直不屈的风节,民胞物与的灼热同情心,更景仰其心灵世界中洒脱飘逸的气度、睿智的理性风范,笑对人间厄运的超旷。中国文人的内心里大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绿洲,正是苏轼的后一方面,使他与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建立了异乎寻常的亲切动人的关系。 王水照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 ,第二节 苏轼的词,陈师道后山诗话:“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影元刻本,一、提高词品,魏泰东轩笔录:王荆公初为参知政事,闲日因阅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王)平甫曰:“彼亦偶然自喜而为

13、耳,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时吕惠卿为馆职,亦在坐,遽曰:“为政必先放郑声,况自为之乎!” 由此可见词在当时人心目中之位置。元好问新轩乐府引:“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词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虽时作宫体,亦岂可以宫体概之?”,苏轼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二、开拓词境,抒写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爱

14、国词)。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写农村风光与农村生活(农村词)。如浣溪沙五首。抒写自己的人生态度、内心苦闷与思想矛盾。如沁园春(孤馆灯青)、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抒写真挚的亲友之情。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三、革新词风,胡寅酒边词序:“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苏轼的词作随兴而生,表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情感,形成了多样化的风格。可以用他自己说的“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来形容其词风的丰富多样。,除了开辟了宋词的“豪放”之路外,苏轼还对传统的“婉约”词风进行了“清洗

15、”:洗脱了“脂粉气”,把本来易写的浓艳的题材写得清丽洁净,写出品格与境界,写出真挚缠绵的感情。如上举贺新郎,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时作爽快利落旷达的语气。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四、推进词律,苏轼词有不合腔调的地方,因而招致了不谐律的讥评。其实苏轼词有不少在当时和后来都传唱不衰的,只不过他在大体遵守音律的基础上对词的句法、用韵等法度作个别变动。这些变动对于打破词律的僵化和凝固化是有积极意义的。他还选择引进了一些慷慨豪放的曲调,如沁园春、念奴骄、水调歌头,有的是自度曲,有的是他最先使用,有的是经他使用之后广为传播的。从这一角度讲,他对慢词的发展有开拓之功。,第三

16、节 苏轼的诗,严羽沧浪诗话:“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一、贴近生活,情理兼胜,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一: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慈湖夹阻风三首其三: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二、透辟爽利,畅达明快,朱熹说苏诗“

17、一滚说尽无余”(朱子语类)由于诗人观察得细致,表现得贴切 。司马君实独乐园:青山在屋上,流水在屋下。中有五亩园,花竹秀而野。泛颖: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今试平心读之,大概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胸中书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旋右抽,无不如志。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18、。”,三、风格多样,清雄为主,施补华岘佣诗说:“东坡最长于七古,沉雄不如杜,而奔放过之;秀逸不如李,而超旷似之,又有文学以济其才。有宋三百年无敌手也。”,第四节 苏轼的散文观与散文创作,1、文道并重。2、“辞达”说。答谢民师书: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3、崇尚自然随意的文风。文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二、苏轼的散文创作,1、富有情趣、理

19、趣和谐趣书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踞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上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田:“近语上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罢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

20、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余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在儋耳书: 吾始至海南,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念此可发一笑。李涂文章精义:“退之时有讥讽子厚发之以愤激,永叔发之以感慨,子瞻兼愤激、感慨,发之以谐谑。”,2、艺术形象生动鲜明石氏画苑记写石氏的气宇不凡:“长七尺,黑而髯,如世所画道人剑客。”方山子传写方山子的安贫乐道:“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记游定惠院写景:“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项颈。花白而圆,如大珠滚滚,香色皆不凡。”,3、篇章结构灵动活泼与王庆元:寓居官亭,俯迫大江,几席之下,云涛接天。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客至多辞以不在,往来书疏如山,不复答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