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词中自我形象的塑造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992996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苏轼词中自我形象的塑造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苏轼词中自我形象的塑造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苏轼词中自我形象的塑造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苏轼词中自我形象的塑造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苏轼词中自我形象的塑造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苏轼词中自我形象的塑造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苏轼词中自我形象的塑造毕业论文.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分类号 编号论苏轼词中自我形象的塑造 院 系:人文学院 专 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 号:指导老师: 二八年七月三十日烟台大学 摘要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诗、词、散文兼美的文学大家,单就词的一方面而言,他的贡献尤其杰出。而这与其生平遭际的辛酸磨砺和思想信仰的圆融通脱不无密切的关系。 在苏轼的文学生涯中,作词三百余首。这在数量上堪称北宋首位,在文学成就和地位上也鲜有能比者。苏词是苏轼自我心灵和人格的写照,他用词表述性情的过程,也是用词进行自我形象塑造的过程。关键词苏轼,自我形象,性情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诗、词、散文兼美的文学大家,单就词的一方面而言,他的贡献尤其杰出。而这与其生平遭际的辛酸磨砺

2、和思想信仰的圆融通脱不无密切的关系。 在苏轼的文学生涯中,作词三百余首。这在数量上堪称北宋首位,在文学成就和地位上也鲜有能比者。本文拟将沿着苏轼后半生生活的线索,阐述苏轼词的风格发展,同时也对苏词中词人自我形象的塑造进行浅析。 晚清冯煦在为朱孝臧注东坡乐府所作的序中指出:词有二派,曰刚与柔。毗刚者斥温厚为妖冶,毗柔者目纵轶为粗犷。而东坡刚亦不吐,柔亦不茹;缠绵芳菲,树秦、柳之前旃;空灵动荡,导姜、张之大格。唯其所之,皆为绝诣。冯煦的这个评价很中肯。虽然在主导风格上,苏词是趋于豪放派的,然而从整体上讲,苏词风格的多样性是不容忽视的。或曰清丽、韶秀,或曰清雅、旷放,只是反映了苏词的一个侧面而已。苏

3、轼自己也有意在词的创作上突破陈规,有所创新。他在与鲜于骏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颇壮观也。这其中“自是一家”之说,当然包括了风格的独创。苏轼的一生动荡飘忽,几经沉浮,他的词作是他生活和思想的真实反映。苏轼的词作生涯紧随着他政治上的起落变化而不断发展,最终形成“自是一家”的风格。据朱祖谋编年,龙榆生校笺的东坡乐府考,苏轼最早的词作创作于通判杭州的第二年,即熙宁五年(1072)。苏轼自请通判杭州,是出于政治热情尚存,政见处处遭到排挤的不得已而为之。他在“余杭自是山水窟”(将之湖州,戏赠莘老)的自然环境中,游山泛水,希望借山水之兴排遣政治上的烦恼。这就为他作词创造了有利的客观环境

4、。杭州及其附近地区聚集的一大批象张先、杨绘、刘述、孙觉、李常等文学修养极高的人都与苏轼关系密切,他们之间的宴游赋诗,也是激起苏轼词兴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苏轼填词之初,词中存在着大量“娱宾遣兴”的成分,词风还处在传统婉约词的范围中。在菩萨蛮杭妓往苏迓新守杨元素、菩萨蛮西湖席上代诸妓送陈述古等词的序中,他直接说明这些词是为歌妓而作。从其它一些词的内容上也可看出,苏词这时大部分是侑酒佐乐之作。但我们不难看出,苏轼因着一个诗人的“惯性”,在这一时期还有一些词在题材和语言上着实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领域。如瑞鹧鸪(碧山影里小红旗)写的是弄潮儿搏击钱塘江潮南歌子八月十八观潮写的是钱塘江潮宏大的气势。有一些词

5、还展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境界。如江城子: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青峰。用词的格式和语言展现音乐的韵味,这还是新鲜的。通判杭州时期,由于思想境界和生活视野的限制以及创作经验不足,苏词中流于传统婉约词的色彩还比较重,但其中已初步流露出一些在逐步增强的主体意识,但是还没有显现出过于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可以把这一时期看作是苏词“自是一家”的奠基期。熙宁七年(1074)苏轼移知密州,后又知徐州、湖州。这时,苏轼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失去了杭州游山泛水、诗酒歌舞的精神依托和麻醉,也就暴露出了现实生活和人生期待的种种矛盾,这使得他的词风迅速成熟。赴密州途中

6、,苏轼写下了沁园春(孤馆灯青):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收华练,晨霜耿耿,云山擒锦,朝露。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课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这是他第一首直接抒写怀抱意志的词章,深刻地表达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以二陆作比,还有着“致君尧舜”的壮志。这首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都脱离了词为“艳科”的窠臼,初步显露了苏词“自是一家”的端倪。真正树立起“自是一家”大旗的的是他在熙宁八年(1075)写下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

7、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形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上片紧扣题,写出猎情景,下片由打猎的热烈场面,生发出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在文学史上,用词的形式表现这种壮志豪情还是第一次。在这里,苏轼突破了晚唐以来的香软词风,洗尽软媚少骨的的儿女情,表现出刚强雄健的英雄气。这其中,“老夫聊发少年狂”,一“狂”字,从风格上奠定了豪放的基调,从意蕴上,体现了苏轼以魏尚自比,希望得到朝廷的赏识,效命疆场,刻画了他壮志在胸,雄姿英发的自我形象。在渴望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同时,他心中对人生情怀的理解也进入了新的高度。苏轼的

8、词作呈现出愈来愈强的多样化的风格。在豪放之中,也有着感情浓郁的抒情之作。江城子已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这两首词向来因其深情为人称道。前者是怀念结发妻子的生死不逾的爱情宣言,绝不同于那些题咏风流闲情的艳词。他因情生梦,因梦打破了生死之隔,重睹亡妻的容颜,重温亡妻的温柔。十年不相见,亡妻依旧,自己却世尘满面,两鬓落霜,满怀的悲苦无处可诉,表现出莫大的哀恸。后者在对月的奇异描写中,寄托了对兄弟的牵挂、思念和祝福,也显露出苏轼自己内心的孤寂和对世事难全的感伤。政治的抑郁失意使苏轼在词中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情绪,但他更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体现在他的词中便成了一些格调清新,生意盎然,充满生

9、活情趣之作。如在徐州石潭谢雨道上所做的浣溪纱五首,将农村风物、农家生活、农事艰辛描绘得清新朴实,明白如话,充满了浓郁的泥土芬芳和生活气,渗透着淳朴真挚的情感。密州、徐州时期,苏词题材进一步扩大,举凡山水田园,政治时事,悼亡送别,人生感伤,夜时梦境都写入词中,开拓出广阔的新意境。同时发展的还有其词中的个性人生的塑造。这一时期是苏词的发展期,词风在豪放之中不失细腻真切的情感。元丰元年(1078)“乌台诗案”成了苏轼生活的重要转折点。沉重的政治打击使他在地理环境上越走越远,在心灵上也越趋于独立不群。这使他对待社会的态度创作中思想感情和风格上再次转变。贬谪黄州,使苏词的风格进入了一种更加纯熟的境地。一

10、贬再贬,使苏轼在政治的不得志颇为痛苦,荒僻的小城也使他在精神生活上非常痛苦。失去了歌舞宴饮的物质生活,客观地使苏轼对词的文学形式进行思考。在这之前的学识积淀、思想积累、仕途的多舛,使他的情感无比地丰富起来,这些沉重的情感一经注入词这种长于抒情的文学样式,苏词的风格也就更加独立了。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说苏轼“后读释氏书,深悟实象,参之孔老,博辨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这是苏轼谪居黄州以后的事情。佛老思想的浓厚使苏轼的心境变得超然物外,旷达自适,在失意的痛苦与悲哀中追寻超脱,在苦难中修炼人生的境界。与此相联系,苏轼的黄州词最能体现抒情住人公形象和情怀。苏词的格调由豪放转为旷达,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更

11、加洒脱自如,在意蕴上更能显示出对社会,对人生的透彻静观。最能代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是元丰五年(10820)所作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表面是写沙湖道中遭雨,实则刻画了一个在人生征途上视坎坷为平坦,履险如夷的词人形象,展示了词人洒脱不羁的性格和旷达的胸襟气度。“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简洁鲜明地展示了词人在风雨中“吟啸徐行”,对困境安之若素的形象。通过这首词,我们仿佛看到了在生活的道路中,仕宦的起落中,在政治斗争的沉浮中总是保持着达观的的处世态度,保持

12、着对生命的美好的追求的词人形象。当一切过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何等的旷达,何等的超脱!在元丰七年(1084)移任汝州时所作的满庭芳(归去来兮)中,苏轼在政治上依旧没有改善的情况下,依然能用超俗的旷达情怀取代人生不得意的哀愁。他感叹人生无定,往来如梭,写的是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含蕴其中的却是对政治的随缘自适,对黄州父老友情的亲密难舍。“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随清波荡开的,是超绝尘世的悠然。被公认为豪放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作结,抒发豪情的同时,也呈现出一种对人生淡然静观的超然。在黄州期间,苏轼的思想因人生经历而加地淡泊自持,安和处世,独善其身而又随和,放达。他的创

13、造个性也前所未有地成熟。如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所评:既而谪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词旷”,这是极有见地的的话。苏轼经历了这许多的沉浮之后,已把自己对自然的和社会的独特认识及乐观豁达的个性,飘荡流离的遭遇融入词中,因而在“豪”之外,更是“旷”中的更深沉的感情。这时的苏词是其“自是家”的形成期和收获期。随着政局的变动,苏轼得以内迁。紧随其后的却是越贬越远的一贬再贬。元丰七年去黄以后,苏词已成余响,再没有新的发展。如龙榆生所指出:“东坡既已饱尝忧患,又怵于文字之易取愆尤,五十而还,益趋恬淡,诗词文艺,率以游戏出之,不复多所措意。故

14、去黄以后,风格又变大抵皆即事谴兴,间参哲理,拟之黄州之作,稍嫌枯淡。”但是去黄以后,随着年事日高,对释道的领悟愈深,因而苏轼表现出更为因任自然的精神境界。他的词也由稍显豪放变得委婉平和,细腻挚真。如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首词表现的是婉约词的传统伤春题材,美而不艳,丽而不绚,朴厚淡丽。不知到这首词是不是苏轼因被世事“无情”恼,还“多情”地怀念人生的委婉表达?王士祯花草蒙拾评曰:“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糜,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髯直是轶伦绝群。”这

15、指出了苏词婉约之处与柳词的艳词还是有差别的。和通判杭州时的婉约词相比,去黄以后的婉约抒情是经由心性,由心而致的涟漪微澜,是“适然寓意而不留于物”的天然之美,是更高层次的淡雅高远。因此,二者决不能混同。苏轼作为词人和朝臣,内心必然有着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他把这其中的甘苦都借词进行表现。在他的词中,有“我”字处达六十多处。他的词有满庭芳(蜗角虚名)的惆怅难抑,有八声甘州寄参廖子的独苦孤愤,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的雄放豪健,有水调歌头(三十三年)的疏放洒脱,有菩萨蛮西湖送述古的情深意长。可以说,苏词是苏轼自我心灵和人格的写照,他用词表述性情的过程,也是用词进行自我形象塑造的过程。参考文献1 游国恩主编.中国

16、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 冯沅君、陆侃如主编.中国诗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5 彭国忠主编.豪放词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6 唐圭璋主编.全宋词简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豪放词的感伤情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1998年第5期 9 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1990年第5期 10.韩国强. 苏轼密州词散论J.海南大学学报 1994,4 11 齐文榜.东坡词风与释道思想J.河南大学学报 1993,212 曾枣庄.怎样读东坡词J.古典文学知识,1991 13 王水照.苏轼豪放词的涵义和评价M.中华文史论丛,1984年第二辑 14 王水照.苏轼的创作发展阶段J.社会科学战线,198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