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展示版)解析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68508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展示版)解析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展示版)解析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展示版)解析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展示版)解析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展示版)解析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展示版)解析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展示版)解析ppt课件.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翻译思想,钱钟书(1910.11.211998.12.19),一、生平简介二、主要文学作品与翻译作品三、翻译思想四、总结,钱钟书,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 晓畅多种外文,包括英、法、德语,亦懂拉丁文、意大利文、希腊文、西班牙文等。,一、生平简介,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钱钟书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他被称为民国第一才子;其夫人杨绛也是著名作家,育有

2、一女钱瑗。,钱钟书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观照中国与世界。在精熟中国文化和通览世界文化的基础上,钱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钟书故居,钱绳武堂, 建于1923年,系七开间三 进明清风格又

3、吸取西式建 筑之特点。,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论文)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 猫(讽刺小说)人兽鬼(短篇小说集) 围城(著名长篇小说) 谈艺录(1949年6月版) 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8月版) 管锥编、管锥编增订也是集谈艺录(中华书局9月版) 七缀集,二、主要文学作品,管锥编,是一部多卷本学术著作。三联书店版近130万字,是钱老研读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注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补注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十种古籍时,所作的札记和随笔的总汇。 此书考论词章及义理,打通时间、空间、语言、文化和学科的壁障,其间多有新说创见,皆发前人之覆者,颇能开拓万古之心胸

4、,推倒一时之豪杰。书中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所论除了文学之外,还兼及几乎全部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 这部著作是钱先生数十年心血的结晶。,翻译作品,1955年翻译德国海涅的精印版引言1979年出版林纾的翻译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七缀集,三、翻译思想,1.“信达雅”2.“诱、化、讹”,“信达雅” 理论之渊源,中国翻译史,有文字记载, 始于周, 据礼记王制 记载: 五方之民, 言语不通, 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周管翻译叫舌人。此后, 直至佛教传入前, 翻译并不是广泛存在。佛经传入后,译者在“译” 字前加“翻

5、” ,成为“翻译” 一词, 一直流传至今。翻译史上曾有三个重要阶段,促使翻译理论与实践得到很大发展: 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西学翻译清朝末年的西学翻译,毕生从事西方社会科学翻译的严复在几篇序文里申述了他在翻译中遵循的原则,尤其是在天演论 序中提出了译事三难: 信、 达、 雅, 这标志着信达雅翻译理论在历经千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探索之上,汲取与创新后形成雏形。,“信达雅” 翻译理论, 源于古代, 成于近代, 在翻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在不断的继承与出新中逐步走向成熟,这个进程始终没有停顿过。,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专门讨论了“信达雅”三字的来历,指出支谦的法句经序可能是“信达雅”的出处支谦法句经序:

6、 “仆初嫌其为词不雅。 维祗难曰: 佛言依其义不用饰 ,取其法不以严 ,其传经者 ,令易晓勿失厥义 , 。(“雅”源此。)座中咸曰: 老氏称: 美言不信 ,信言不美 ; 今传梵义 ,实宜径达。 (“信”和“达”均源于此。)是以自偈受译人口 ,因顺本旨 ,不加文饰。”,严复译天演论: “译事三难: 信、达、雅”。严复先生曾指出:按照原文的义旨和风格进行翻译,这就是“达”和“雅”,同时也是“信”。,“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我国近代、现代以至当代的翻译活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钱钟书先生认为,虽然支谦也提到了“信、达、雅”这三个字,甚至严复明确地提出“信、达、雅”作为翻译的准则,但他们并未深入研

7、究三者的辨证关系。,钱钟书:信达雅的辩证观,钱钟书先生指出:“译事之信,当包达、雅;达正以尽信,而雅非为饰达。依义旨以传,而能如风格以出,斯之谓信。支 (谦 )严 (复 )于此 ,尚未推究。雅之非润色加藻,识者犹多;信之必得意忘言,则解人难索。译文达而不信者有之,未有不达而能信者也。”,小结,在这段话里钱钟书先生第一次深入探讨了“信、达、雅”三者的辨证关系。按照钱钟书的理解,“信”、“达”、“雅”是一个系统整体,不可分割,其中“信”处于统摄全局的地位,它包含“达”与“雅”。达是“信”的必要条件,译文没达到“达”就不可能忠于原作; “雅”并不是润饰美化 。钱钟书在论不隔中指出:“在翻译学里,不隔

8、的正面就是达。”“好的翻译,我们读了如读原文;好的文艺作品,按照不隔说,我们读着须像我们身经目击着一样。”,鲁钱对严复这一翻译标准态度的看法:翻译家沈苏儒以专著论信达雅 (商务 , 1999)论述并充分肯定严复提出的这一翻译标准 ,认为鲁迅和钱钟书对之均持“大体肯定或不否定而代之以新说 ”的态度。 翻译家冯世则与沈苏儒持不同观点 ,通过解读严氏译例言以及鲁、钱两先生的有关文字 ,认为鲁、钱两位对严说其实均持异议而均以“信 ”为翻译唯一原则。,发展,钱钟书先生继承并发展了我国传统译论,从文艺学和美学的角度揭示翻译的本质特征这一优点,提出“等类(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

9、t or approximate effect)”的标准,意即对等或效果基本一致的原则,以求在翻译实践中达到信息与美学并重的效果。,批评,钱钟书在毛选中,将 “吃一堑,长一智” 译为: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9月29日环球文汇版转载文汇报陈怡的文章,称陈怡赞叹此译文“形音义三美俱备,令人叫绝”,吃一堑,长一智:受一次挫折,长一分见识。堑:壕沟,比喻挫折,教训。 汉语大词典简编下P1214,汉语大词典出版社这句中文,跟英文的正式短语 learn ones lesson 意思很接近:learn ones lesson:

10、 Acquire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through a particular unpleasant or stressful experience.-新牛津英语词典P1057,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牛津大学出版社,“A fall into the pit” 在 English speakers 看来,只是一个偶然事件,掉进坑里,在他们的观念中,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很难马上联想到挫折。中文的这种联系,是因为王阳明等人表达过类似概念,所以才进入中国人的观念中。明王阳明与薛尚谦书:“经一蹶者长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为后日之得。”其次,从前面定义

11、看,这里的“智”,是见识 (understanding, experience) 的意思,不应该理解成智慧,也不应该理解为 wit(才思,理解力,头脑)。显然,这里的翻译把“理解”和“理解力”相混淆。,在雅虎论坛征询了 native speakers 的意见后得出:吃一堑,长一智1. learn ones lesson2. school of hard knocks (once bitten, twice shy)http:/,2.“诱、化、讹”,钱钟书用“诱”、“讹”、“化”三字高度概括了翻译的性质,功用,易犯的毛病和理想的最高境界,并以此指导翻译工作者“正确认识翻译的性质,严格执行翻译的任

12、务(林纾的翻译)。同时,从钱钟书对翻译思想的论述也体现了他的动态、多元、开放的文化观,这种思想为当今全球化语境下进行跨文化传通和文化转型提供了颇具借鉴价值的思路。,钱钟书的翻译思想,现有文献记载并不多。中国翻译词典提及的主要有三项:一是所谓的“补偿原则”,即“此本不失便不成翻译”,“盖失于彼(原文)乃所以得于此(译文)也”,二是认为“译本应该对原作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三是标举“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对“钱钟书翻译思想”的介绍也仅有“化境”说和“出原著头”论。,翻译的作用: 林译之“诱”,林纾的翻译是钱先生评论翻译的扛鼎之作,在文中,他既提出了不少重要的

13、翻译思想,也对林纾本人及其译作给与了详尽而又不失客观的评析。说文解字 卷六 口 部第二十六字: “囮, 译也。 从 口 , 化 声。 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 名曰 囮读若 譌 。 ” 南唐以来, “小学” 家都申说 “译” 就是 “传四夷及鸟兽之语” , 好比 “鸟媒” 对 “禽鸟” 所施的引“诱” , “譌” 、 “讹” 、 “化” 和 “囮” 是同一个字。 “译” 、 “诱” 、 “媒” 、 “讹” 、 “化” 这些一脉通承、彼此呼应的意义,把翻译能起的作用、 难于避免的毛病、 所向往的最高境界, 仿佛一一透视了出来。,所谓“诱”,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媒”。钱钟书认为,“媒”和“诱”所指的

14、是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也就是说翻译是个“居间者”和“联络人”,诱使我们去了解外国作品,好像“做媒婆”似的,使国与国之间和平友好相处。,钱钟书在谈艺录“序”中指出“译”作为“媒”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取资异国,岂徒手乐器用”,也就是说各国之间的交流不仅是物质上的,而且更应是在语言、思想和文化层面上,即在于“诱”。通过翻译,使两种语言结缔“姻缘”,建立文化的“可接近性”。在此,语言的作用就是工具,然而,同时语言也是一种障碍。当人们没有掌握该种语言体系时,这种语言所传达的思想和文化对于我们就是“隔壁之烛”,朦朦胧胧,无法理解。,“媒”即“诱”,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的,

15、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他们总觉得读翻译象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 同理,“媒”也有它反的一面,即“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倒是坏翻译会产生消灭原作的功效,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者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连原作也不想看了”。,“媒”的辩证认识,化境说,“化境”是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对许慎关于翻译的一段训诂的理解:说文解字 卷六 口 部第二十六字: “囮, 译也。 从 口 , 化 声。 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 名

16、曰 囮读若 譌 。 ” 南唐以来, “小学” 家都申说 “译” 就是 “传四夷及鸟兽之语” , 好比 “鸟媒” 对 “禽鸟” 所施的引“诱” , “譌” 、 “讹” 、 “化” 和 “囮” 是同一个字。 “译” 、 “诱” 、 “媒” 、 “讹” 、 “化” 这些一脉通承、彼此呼应的意义,把翻译能起的作用、 难于避免的毛病、 所向往的最高境界, 仿佛一一透视了出来。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 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 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 那就算得入于 “化境” (钱钟书 1981: 18)。,“化”的三层含义,1. 化即是转化

17、( conversion) ,即上文所述的“将一国文字转成另一国文字”; 2. 化即是归化( adaptation) ,将外文用自然而流畅的本国文字表达出来,“即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牵强的痕迹,又能保持原有的风味” ,“读起来不像译本”; 3. 化即是“化境”。这里面又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入于“化”的境界,即先生所说的“原作的投胎转世( 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 ,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二是尽善尽美( perfection)。现代汉语词典:化境,指极其高超的境界(多指艺术技巧):他的水墨山水已入化境。转化 归化 入化 化境,因难见巧 ,臻于化

18、境,管锥编中有一段翻译 ,以极简省的语言说明一位盲人与一位腿脚不利落的跋者相互扶助、取长补短 、彼此协作的情况:One man was miamed in his legs,while another has lost his eyesigh. The blind man, taking the lame an on his shoulders, kept a straight course by llisteing to the others orders. It was bitter, all-daring necessity which taught them how, by divid

19、ing their imperfections between them, to make a perfect whole.一跛 一 盲 ,此 负彼 相 ,因难 见 巧 ,何 缺 成 全。译文形式整齐,格律铿锵 ,琅琅上 口 ,对原文意思的表达基本没有增减,与读原文获得的感受也少有差异 。,“化境”,在另一场合,钱钟书又提及盲、跛 二人的两句经典对白,十分富有机趣。两人都对自己的生理缺陷非常敏感,因而对话暗藏机锋: “盲问跛 :您行吗? 跛答盲:您瞧呢! ”对白体现盲、跛二人的机敏,同时更反应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其实这是钱钟书译自1 8 世纪德国文学家的谑语。这也是钱钟书津津乐道并身体力行的翻

20、译“化境”的一个具体体现。,“化境”于结构障碍,形式结构障碍是翻译过程 中首当其冲的问题。任何一个译者将西方语言译成汉语时 ,都会遇到许多基于语言习惯差异而出现的难题。比如将欧洲语言的主从结构译成中文的并列结构时 ,如何处理由关系代词引导的从属句 ,就是一个典型的形式结构困扰。钱钟书在处理这类句式时 ,大多将它们转换成汉语中习见的两个分句 ,或并列 、或因果 、或条件 ,避免用复杂的长句或复合句 ,关系代词往往没有形式上的体现 ,却丝毫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如管锥篇:He who can, does. He who cannot teaches.己不能 ,方教人。It is a wise chil

21、d that knows its own father.儿必奇慧,方知父谁。,“化境”于惯用法障碍,惯用法障碍突出体现在格言 谚语与成语等惯用语的翻译方面。格言、谚语用语诙谐,对比新颖,并且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趣味性。语义上的相对独立性与完整性,以及暗含的情态表达力加大翻译的难度。如果过于拘泥于字面意思 的“信”,则难“达”深层意蕴,而恰恰后者才是其鲜活生命力所在。钱钟书在翻译时,以绵里藏针的机智微妙 ,以尺幅万里的浓缩 ,尽传格言、谚语和成语之妙。有时甚至直接套用中国固有的表达方式 ,看似信手拈来 ,却准确传神。如:After rain comes sunshine.苦尽甘来A good co

22、nscience is a soft pillow白天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化境”于表达法障碍,在一种语言中的某些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缺乏对应词。钱钟书将一些西方习见的表达法换成中国耳熟能详的说法 ,效果不言而喻。如:God has given thou one face, but you make yourself another钱钟书将哈姆雷特责备未婚妻的话译为“女子化妆打扮 ,是爱面子而不要脸”。避免提及 God,但整句意思并没有丝毫减损 ,一个大男子主义者如在读者眼前 ,翻译自然起到与阅读原文同样的功效。,“化境”于文化障碍,文化障碍指的是“一种文化里不言而喻的东西 ,在另一种

23、文化里却要费很大气力加以解释”。要成功地进行语言转换 ,不但要掌握语言 ,而且要熟悉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这造成翻译当中最大的困难。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差异涉及生活习俗、政治历史、思维方式等许多内容 ,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文化信息载体的语言又把这些内容表达在文本中,因而对译者的困扰也较多。例如:汉语中有一句熟语“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化境”于文化障碍,“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译文1. Even three common cobblers can surpass Zhuge Liang.传达了表层含义 ,但其深层意义却没有得到表现 ,因为英语国家的读者大都不了解诸葛亮 ,对

24、为何将他与“臭皮匠 ”并置一处也不明就里。译文2. Collective wisdom is greater than a single wit.译出了深层意蕴 , 却又丢失了两个汉语中特有的文化意象“臭皮匠”和“诸葛亮。钱钟书译: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keh Liang, the master mind.,化境说 & 神似论,“神话说”:化境说与神似论 在中国译论体系中,关于“神似”的相关翻译思想,最早是茅盾在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一文中首先提出,并在译文学书方法的讨论一文中进行了详尽论述;后经郭沫若、闻一多在论及

25、诗歌翻译时提出译“精神”、译“气势”的问题;八年后,陈西滢在论翻译中提出“达意传神”说。这是“神似说”在现代翻译史上的源流。傅雷从临画的方法推导出翻译的原理,把翻译从字句的推敲提高到艺术的锤炼。他用我国的传统美学中这个重要论点,引导翻译方面,把翻译提高到美学范畴和艺术领域。,“神似说”即化为我有、形神兼备。其实质是“神似”与“形似”的和谐统一“神似”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是指追求传达出原作字里行间的涵义和意趣;其二是指追求透出贯穿原作的神韵和风格。 “形似”则是指译者在翻译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形式,如保留原文的体裁、句法构造、文法和修辞格律等。 即使是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难免过

26、或不及。翻译时只能尽量缩短这个距离,过则求其勿太过,不及则求其勿过于不及。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样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主张翻译做到“神形兼备”、“传神达意”。 可见,钱钟书的“化境说”虽与傅雷的 “神似论”一脉相承,却把后者推向了更高的高度。,“化境说”的意义,与传统的“信、达、雅”说相比,“化境”说更为严谨、含义更为深远。严复的“信、达、雅” ,正是对翻译方式的规范的理论;不同的时代赋予它各种不同的含义,人们对它的认识往往也就因人因时而异。尤其是对其中的“雅”字,更是众说纷云,难达共识。钱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雅之非润色加藻,识者犹多;信之必

27、得意忘言,则解人难索。 译文达而不信者有之矣,未有不达而能信者也。 ”因此,“译事之信,当包达、雅”。“化境”说排开了人为的条条框框,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文学翻择的追求目标、理想境界。“化境”说并无高下之分,无非是为译者指明了择作的努力方向。 用引导我国读者走向他们那里去。,“化”与“讹”,钱钟书也深知翻译之难:“一国文字与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和口吻上违背或不很切合原文。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因此,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 “讹”是不能

28、避免的毛病。“讹”是翻译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毛病。我国历代翻译研究学者都强调忠实于原文,对“讹”则讳莫如深。不同于现代翻译批判中侧重于批判译文中的“讹”,钱钟书的观点是正视“译必讹”这一现象。,虽说是毛病 ,他心目 中的 “讹”并非一无是处,而是有不同类型。他以林纾的翻译为例 ,指 出有两种主要的讹误 :一种是粗心大意而生的错误,另一种是为作品补充润饰的加工改造。一方面 ,他指出,作为翻译,这种干预是不足为训的;另一方面,他又认为 从修辞学或文章技法的角度来说,它常常可以启发思维。,“译必讹”,一种“讹”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讹错”,即由于译者与作者在理解上的差异,导致翻译不忠实于原文。对于“讹错”

29、,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另一种是好的“讹”,是一种有意的误读,也就是加上译者个人情感、意识情态等因素的解读。或者,如钱钟书所说的那样,是译者(像林纾)的一种不可控制、有意显山露水的冲动。尽可能忠实传递源语文本作者的意图,在译作中间再现译者的创造力、原创性,凸显译者的个人风格,更好的在文化社会语境中达到交际的目的。,“讹错”与否,这种有意的“误读”、“冲动”,是不是就一定要受到谴责? 钱钟书在评论林纾的翻译时,充分肯定赞扬了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凸显了译者可贵的一面。同时,钱钟书也对林纾在后期的一些翻译作品中过分的“冲动”和“误读”给予了严厉的批评。那么,译者为何要“误读”,为何又会有“冲动”?

30、在翻译中,译者和作者的关系有很多种,或屈从,或共生,或陪衬,或参与。因此理想的译作不可能只是一种,也就是说,原作和译作注定是“一对多”的关系。因为不同的读者对译作的期望不同,也需要像商品一样琳琅满目,可以给不同背景、不同喜好的读者充分的选择空间。,翻译家谭载喜提出过“翻译相对论”:“译品及相关身份既像源语又像目标语, 但它们既不属于源语也不属于目标语, 而是一种介乎两者之间的形态, 即第三形态。这正是翻译的本质所在。”“迄今为止,翻译研究的范式有二:或以原文为中心, 或以译文为中心。也就是说在翻译研究者的心目中, 翻译的核心所在即19 世纪德国理论家施莱尔马赫所指出的, 译者只能两者取其一:或

31、尽可能地不扰乱原作者的安宁, 让读者去接近作者, 或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所言, 翻译核心策略非异化即归化”。在这种理论下, 译作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是一种有意的误读,也就是加上译者个人情感、意识情态等因素的解读。,“翻译相对论”与“有意的误读”,钱钟书曾写道:“林译的讹决不能完全怪助手,而讹里最具特色的成分正出于林纾本人的明知故犯”。“不能解决而回避, 那就是任意删节的讹 , 不敢或不肯躲闪而强作解人, 那便是胡乱猜测的讹”。 也就是说,钱钟书认为林译的“讹”多半是主观的, 下意识的。而对于这部分“讹”,钱先生还是多半持肯定态度的:“林纾译书所用文体是他心目中认

32、为较为通俗、较随便、富于弹性的文言。它虽然保留若干古文成分,但比古文自由的多”。,林译的“讹”,钱先生通过对林纾翻译的综合评述,表达了他对翻译本质、翻译过程和翻译目的的认识和理解。在他的笔下,翻译即是“改写”,具体体现为林纾在翻译中的“讹”和“化”。,既然绝对的“等值翻译”是不存在的,那么也就是说绝对的“信”作为准绳是抽象的。“化”是一种境界,一种美学理念; 而“讹”却是现实的, 不可避免的。季羡林在翻译的危机一文中谈到“译而不信”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外语水平, 一是工作态度”。正像钱钟书先生文章中说:“欧化也好,汉化也好, .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 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

33、有些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很贴合原文。”,“化”与“讹”,钱钟书的“译必讹”观点,反应了“讹”和“化”的对立矛盾同一关系。在通往“化”的道路上,译者难免会犯错而生成“讹”。“化”与“讹”相反相成,“化”本身就包含着 “讹”。“化”是翻译的最终理想,“讹”是在通向“化”之间不完善的“化”,而译者则需不断完善自身的差距,减少“讹”,这样才能更加接近于“化”。反之,译者如果放任自己的“讹”而不努力完善自身的翻译, 则最终会变成彻底的“讹”。,一边是“化”的遥不可及,一边是“讹”的在所难免,我们似乎左右为难,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讹” 才难以实现“化”。要想实现“化

34、”的理想就必须全力遏制“讹” 的存在,因此,我们总是处在“抑讹趋化”的过程中,艰难地摸索着,理想境地的“化”永远在前。“化境”只是翻译应该永远追求又无法企及的最高境界,而“抑讹趋化”才是翻译的常态,这或许正是钱钟书“化境”思想的真谛所在。,四、总结,钱钟书用“诱”、“讹”、“化”三字高度概括了翻译的性质,功用,易犯的毛病和理想的最高境界,并以此指导翻译工作者“正确认识翻译的性质,严格执行翻译的任务(林纾的翻译)。同时,从钱钟书对翻译思想的论述也体现了他的动态、多元、开放的文化观,这种思想为当今全球化语境下进行跨文化传通和文化转型提供了颇具借鉴价值的思路。,参考文献,李文革.语用合一,意境再现“

35、化境”的符号学途径阐释 J .外语教学,2003,( 1):104. 罗新璋. 翻译论集.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聂友军. 钱钟书翻译实践论 J.翻译研究. 2008钱钟书. 管锥篇 M.北京中华书局.1979钱钟书 .林纾的翻译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钱钟书.钱钟书散文 M .杭州:杭州文艺出版社,1997:287.钱钟书. 谈艺录M. 北京:中华书局. 2000.谭建香,唐述宗. 钱钟书先生 “化境” 说之我见 J. 语言与翻译(汉文). 2010年第1期(总第101期)田蕙兰.钱钟书杨绛研究资料集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许建平. 钱钟书“化境”说

36、新释 J.清华大学学报1997年第一期 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3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王佐良. 翻译与文化繁荣A. 翻译:思考与试笔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严辰松.中国翻译研究论文精选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臧仲伦:中国翻译史话,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张今, 张宁.文学翻译原理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11.张佩瑶. 钱钟书对翻译概念的阐释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J.中国翻译 2009年第5期朱宏清.从林纾的翻译看钱钟书的翻译观 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2):104.,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