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83101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PPT 页数:133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中药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中药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中药学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中药学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ppt课件.ppt(1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 药 学,泰山医学院药学院中药学教研室 高红莉,第 九 章,清热药,清 热 药,目 的 要 求,1.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 芦根、天花粉、夏枯草:竹叶、淡竹叶、决明子,含义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性能功效清热药的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适应范围本类药物主要用于温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泻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病证。,清 热 药,概 述,分类针对热证的不同类型,并根据药物的功效,将清热药分为以下五类:1清热泻火药:功能清气分热,用于高热烦渴等气

2、分实热证;2清热燥湿药:功能清热燥湿,用于泻痢、黄疸等湿热病证;,清 热 药,概 述,3清热凉血药:功能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用于吐衄发斑等血分实热证; 4清热解毒药:功能清解热毒,用于痈肿疮疡等热毒炽盛的病证;5清虚热药:功能清虚热、退骨蒸。用于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证。,清 热 药,概 述,配伍方法1使用清热药首先要辨别热证虚实,实热证有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气血两清的用药不同;虚热证用药又有清热凉血、养阴透热及滋阴清热凉血除蒸之别。 2要注意有无兼证,如兼有表证者,当先解表然后清里,或与解表药同用,以期表里双解;若里热积滞者,则应配泻下药。,清 热 药,概 述,使用注意 1

3、本类药物,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2热证易伤津液,苦寒药物又易化燥伤阴,故阴虚患者亦当慎用;3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禁用清热药。,清 热 药,概 述,第一节,清热泻火药,含义:本类药物性味多苦寒或甘寒,清热力强,用以治疗火热较盛的病证。功效: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适应范围:1主治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或神昏谵语,脉象洪大等气分实热证。2本类药物各有不同的作用部位,分别适用于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火热证。 配伍方法体虚而有里热证时,应注意扶正祛邪,可配伍补虚药同用。,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概 述,源于本经 石膏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

4、水硫酸钙(CaSO42H2O) 。分布极广,几乎全国各省区皆有蕴藏,主产于湖北、甘肃及四川,以湖北应城产者最佳。全年可挖。研细生用或煅用。【处方用名】 石膏、生石膏、煅石膏、熟石膏。,药 物 基 原,石膏,石 膏,煅石膏,石膏,药 性 功 效,【性味归经】 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本品辛甘大寒,善清气分实热、肺胃实火而除烦渴,兼解肌表之热。肺胃气分实热证,当为首选之品。【功效】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石膏,应 用,1.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本品辛甘性寒,辛以解肌退热,寒能清热泻火,甘寒除烦止渴,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治疗温热病气分实热,症见壮热、烦渴

5、、汗出、脉洪大者,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2.肺热喘咳证。 本品辛寒入肺经,有清泄肺热,止咳平喘之功。配麻黄、杏仁,可治疗肺热喘咳。,石膏,应 用,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 本品功能清泻胃火,可用治胃火上攻之牙龈肿痛,常配伍黄连、升麻等药,如清胃散;若治胃火头痛,可配川芎,如石膏川芎汤。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本品火煅外用,有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等作用。,石膏,应 用,【用法用量】 煎服,1560g,宜打碎先煎。内服宜生用,外用宜火煅研末。【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石膏,现 代 研 究,一、化学成分:生石膏的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CaSO42H2O

6、)。二、药理作用:石膏退热作用的实验,结论不甚一致。近来报道石膏及白虎汤对内毒素发热有明显的解热效果,并可减轻其口渴状态。在体外培养上,石膏的Hank液能增强家兔肺泡巨噬细胞对白色葡萄球菌及胶体金的吞噬能力,并能促进吞噬细胞的成熟。石膏能缩短血凝时间,促进胆汁排泄,并有利尿作用。,石膏,现 代 研 究,1. 退热:石膏120g,麻黄、桂枝各3g。研末,1日量,水煎多次分服。 2. 治疗流行性感冒:将生石膏捣烂放入瓷器皿或新药锅内,加入水500ml左右,共煎4次,每次煎煮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药液可以加糖。用量:1岁以上每天200g,1岁以下每天用100g。,石膏,药性,性味:甘、辛,大寒,归经:

7、归肺、胃经,功效应用,清热泻火,温热病气分湿热证,肺热喘咳证,用法用量:,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煅石膏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患处,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胃火牙痛、头痛,除烦止渴,消渴证,敛疮生肌,收 湿,止 血,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知 母 ,古 籍 摘 要,源于本经 本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用药法象:“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热,滋化源之阴。” 本草纲目:“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而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知 母 ,药 物 基 原,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的根茎。主产于河北、山

8、西及东北等地。春、秋季均可采挖,除去茎苗和须根晒干为毛知母,剥去外皮晒干者为知母肉。切片入药,生用或盐水炒用。本品又名盐知母。 【处方用名】 知母、肥知母、光知母、知母肉、盐知母。,知 母 ,毛知母,知母肉,知 母 ,药 性 功 效,【性味归经】 苦、甘,寒。归肺、胃、肾经。【功效】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知 母 ,应 用,1.热病烦渴。 本品甘寒质润,善清肺胃气分实热,而除烦止渴。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2.肺热咳嗽。 本品主如肺经而长于泻肺热、润肺燥,用治肺热咳嗽,常配贝母,如二母散。,知 母 ,应 用,3.骨蒸潮热。本品又能滋肾阴、润肾燥而退骨蒸,故有滋阴降火之功。常配伍黄柏、生地等

9、药,如知柏地黄丸。4.内热消渴。本品性甘寒质润,能泻肺火、滋肺阴,泻胃火、滋胃阴,泻肾火、滋肾阴,可用治阴虚内热之消渴证,常配天花粉、葛根,如玉液汤。5.肠燥便秘。本品有滋阴润燥,可用治阴虚肠燥便秘。,知 母 ,应 用,【药性说明】 知母苦寒清泄,多液而润,善清上中下三焦之热而滋阴润燥。凡肺胃肾阴虚火旺之证,均为常用之品。【用法用量】 煎服,612g。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炙用。【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之弊,故脾虚便溏者不宜用。,知 母 ,鉴 别 用 药,知母与石膏鉴别:二者皆性寒、归肺胃经,均能清热泻火,都能用治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两者常相

10、须为用。同时,二者皆可用治肺热咳嗽。不同之处在于:石膏 重在清解,长于清泻肺胃实火。煅后外用能清热收敛。知母 重在清润,偏于滋润肺胃之火燥,并长于滋肾泻火,又能润燥通便。,知 母 ,现 代 研 究,本品根茎含多种甾体皂甙,并含多量的粘液质。 知母动物实验证明有明显的解热、祛痰、利尿、降血糖作用,煎剂对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等多种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知母,药性,性味:苦、甘,寒,归经:归肺、胃、肾经,功效应用,清热泻火,热病烦渴,肺热燥咳,用法用量:,煎服,6-12g。,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作用,故脾虚便溏者不宜用,骨蒸潮热,生津润燥,内热消渴,肠燥便秘,芦 根 ,药 物

11、基 原,源于别录 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芦苇 Phragmites communis (L.) Trin.的地下茎。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春末夏初或秋季均可采挖,除去泥土、须根,剥去皮膜,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用。本品又名干芦根、鲜芦根。【处方用名】 芦根、干芦根、鲜芦根、苇根、苇茎(原为芦苇之地上茎,现用根茎,效同)。,芦 根 ,芦 根 ,芦 根 ,药 性 功 效,【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胃经。【功效】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芦 根 ,应 用,1.热病烦渴。本品甘寒质轻,能清透肺胃气分实热,并能养阴生津,止渴除烦,而无恋邪之弊。2.胃热呕逆。本品能清泄胃热而降逆止呕,常与竹

12、茹、姜汁等同用,如芦根饮子。3.肺热咳嗽,肺痈吐脓。本品清透肺热,祛痰排脓。治肺痈吐脓,多配伍薏苡仁、冬瓜仁同用,如苇茎汤4.热淋涩痛。本品又有利尿作用,配伍白茅根、车前子等治小便短赤、热淋涩痛。,芦 根 ,应 用,【药性说明】 本品甘寒清润,主清肺胃气分之热而生津润燥,且清淡不腻,生津而无敛邪之弊。故凡肺胃内热津伤及温病初起邪在卫分者,均可应用。【用法用量】 煎服,干品1530g,鲜品3060g。鲜芦根清热生津、利尿之效佳,干芦根则次之。【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服。,天 花 粉 ,药 物 基 原,源于本经 为葫芦科多年生宿根草质藤本植物栝蒌 或双边栝楼的干燥块根。 产于我国南北各地。秋冬季

13、采挖,切成段、块、片,晒干。【处方用名】 天花粉、花粉、栝蒌根。,栝楼(雄花),栝楼(雌花),天花粉药材,天 花 粉 ,药 性 功 效,【性味归经】 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功效】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天 花 粉 ,应 用,1.热病烦渴。 本品甘寒,善清胃热而养胃阴,有生津止渴之效。 2.肺热燥咳。 本品能清肺热而润肺燥。用治燥热伤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等肺热燥咳证,可配天冬、麦冬、生地等药用,如滋燥饮。,天 花 粉 ,应 用,3.内热消渴。 本品善清肺胃热、生津止渴,可治积热内蕴,化燥伤津之消渴证,常配麦冬、芦根、白茅根等药用。4.疮疡肿毒。 本品既能清热泻火而解毒,又能消

14、肿排脓以疗疮,用于疮疡初起,热毒炽盛者,未成脓使之消散,脓已成可溃疮排脓,常与金银花、白芷、穿山甲等同用,如仙方活命饮。,天 花 粉 ,应 用,【药性说明】 本品甘寒清润,善清肺胃之热而生津润燥,凡肺胃津伤内热之证, 均为常用。此外,又能消肿排脓以疗疮痈。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天花粉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块根入药,故不宜与乌头同用。,天 花 粉 ,鉴 别 用 药,天花粉与芦根鉴别:二者皆味甘性寒凉,均能清热生津、除烦止渴,都可用治热病伤津,烦热口渴、舌燥少津,以及肺热咳嗽。不同之处在于:芦根 清热之力较强,又能清肺祛痰排脓、清胃止呕,兼能清热利尿、透疹。天花粉

15、则生津之力为优,阴虚内热、消渴多饮者天花粉多用。同时,天花粉又能清肺润燥、解毒消痈。,竹 叶 ,概 况,为禾本科常绿乔木或灌木淡竹的叶。其卷而未放的幼叶,称竹叶卷心。产于长江流域各省。随时可采,宜用鲜品。清热泄火,除烦、生津、利尿。,淡竹叶 ,药 物 基 原,源于本草纲目 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淡竹叶 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的叶。主产于长江流域至南部各省。夏季采收,晒干,切段生用。 【处方用名】 淡竹叶、竹叶麦冬。,淡竹叶 ,淡竹叶 ,淡竹叶 ,药 性 功 效,【性味归经】 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药性说明】 本品甘淡渗利,性寒清降,善导心与小肠之火下行

16、而利尿通淋。【功效】 清热泻火,除烦,利尿。,淡竹叶 ,应 用,1.热病烦渴。本品甘寒,功能清心泄热,除烦止渴。用治热病伤津,心烦口渴,常配石膏、芦根等药;或配黄芩、知母、麦冬等,如淡竹叶汤。2.口疮尿赤、热涩淋痛。本品甘淡性寒,功能清心降火,渗湿利尿。【用法用量】 煎服,1015g。,鸭 跖 草,概 况,为鸭跖草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鸭跖草 的全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切段用。清热泄火,解毒,利水消肿。,源于本经 本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疮 鼻,白癞赤癞疮疡。” 药类法象:“治心烦懊 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而小便不利。”本草衍义补遗:“泻三焦火,清胃脘血,

17、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栀 子 ,古 籍 摘 要,为茜草科常绿灌木植物栀子 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的成熟果实。产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秋冬采收。生用、炒焦或炒炭用。本品又名山栀子、山栀、黑山栀。【处方用名】 栀子、山栀、山栀子、山栀皮、山栀仁、炒山栀、焦山栀、黑山栀。,栀 子 ,药 物 基 原,栀 子 ,栀 子,【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肺、三焦经。【功效】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焦栀子:凉血止血,栀 子 ,药 性 功 效,1.热病心烦。本品苦寒清降,清泻三焦火邪,有清心除烦之效,为治热病心烦、燥扰不宁之要药 。如黄连解毒汤。2.湿热黄疸。本品

18、能清利肝胆湿热而退黄疸,常配茵陈、大黄等药用,如茵陈蒿汤。3.血淋涩痛。本品善清利下焦湿热而通淋,清热凉血以止血,故可治疗血淋涩痛或热淋证。,栀 子 ,应 用,应 用,4.血热吐衄。本品功能清热凉血,可用治疗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5.目赤肿痛。本品清泻三焦火邪,可治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常配大黄用,如栀子汤。6.火毒疮疡。本品功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可用于火毒疮疡,红肿热痛。,栀 子 ,应 用,【药性说明】 栀子苦寒清降,通利下行,善导心肺三焦之热下行而利小便,有良好的清热除烦,解毒除湿之功,适于热病心烦、血分热毒、下焦湿热等证。【用法用量】 煎服,510g。栀子皮(果皮)偏于达表而去肌

19、肤之热;栀子仁(种子)偏于走里而清里热。生用走气分而泻火;炒黑则入血分而止血。【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栀 子 ,应 用,本品含栀子素、栀子甙、去羟栀子甙和藏红花素、藏红花酸、熊果酸等。 栀子煎剂及醇提取液有利胆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并能降低血中胆红素,可促进血液中胆红素迅速排泄。对溶血性链球菌和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有解热、镇痛、镇静、降压及止血作用。,栀 子 ,现代研究,1. 治疗冠心病:栀子、桃仁各12g,加炼蜜30g,调成糊状,摊敷在心前区,面积约715cm,用纱布敷盖。初每日换药1次,2次后7日换药1次,6次为1疗程。2. 治疗小儿发热:生栀子9g,研碎,浸入少量

20、的70%酒精或白酒中3060分钟,取浸泡液与适量面粉和匀,做成4个如5分镍币大小的面饼,临睡前贴压于患儿涌泉穴(双),内关穴(双),外敷纱布,再用胶布固定,次晨取下,以患儿皮肤呈青蓝色为佳。,栀 子 ,现代研究,栀子,药性,性味:苦,寒,归经:归心、肺、三焦经,功效应用,泻火除烦,热病心烦,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凉血止血,血涩淋痛,血热吐衄,清热利湿,湿热黄疸,凉血解毒,火毒疮疡,目赤肿痛,源于本经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夏枯草 Prunella vulgaris L.的果穗。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夏季当果

21、穗半枯时采收,晒干。,药 物 基 原,夏枯草,夏 枯 草 ,夏枯草,【性味归经】 苦、辛,寒。归肝、胆经。【功效】 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夏 枯 草 ,药 性 功 效,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本品苦寒主入肝经,功能清泄肝火,消肿止痛,又肝火得清,则阴血上荣,故兼养肝明目之效。 2.瘰疬瘿瘤。本品辛以散结,苦以泄热,主入肝经,有良好的清肝散结之效。用于肝郁化火,痰火凝聚,结于颈项,而致瘰疬、瘿瘤等病证。3.乳痈肿痛。本品能清热泻肝火,又能散结消肿,可治乳痈肿痛,常与蒲公英同用。,夏 枯 草 ,应 用,【药性说明】 本品辛散苦泄,性寒清热,独入肝经,功能清肝火,益肝阴,长于明目,兼

22、可散结。为肝火内盛、瘰疬痰核要药。【用法用量】 煎服,1015g,或熬膏服。【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者慎用。,夏 枯 草 ,应 用,夏枯草,药性,性味:辛、苦,寒,归经:归肝、胆经,功效应用,清热泻火,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熬膏服,使用注意:,脾胃寒弱者慎用,散结消肿,瘰疬、瘿瘤,乳痈肿痛,明 目,源于本经 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决明Cassia obtusifolia L. 或小决明Cassia tora L. 的成熟种子。 主产于安徽、广西、四川、浙江、广东等省,南北各地均有栽培。秋季采收,晒干,打下种子,生用或炒用。本品又名草决明。 【处方用名】 决明

23、子、草决明。,药 物 基 原,决明子,决明,小决明,决明子,【性味归经】 甘、苦、咸,微寒。归肝、肾、大肠经。【药性说明】 本品甘凉清润,既能清肝热,又能益肝阴,长于明目。入大肠兼可润肠通便。为目疾要药。【功效】 清热明目,润肠通便。,决明子 ,药 性 功 效,1.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2.头痛,眩晕。本品苦寒入肝,既能清泻肝火,又兼能平抑肝阳,故可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常配伍菊花、夏枯草等药。3.肠燥便秘。本品性质凉润,又有清热润肠通便之效。,决明子 ,应 用,【用法用量】 煎服,1015g,用于通便不宜久煎。【使用注意】 气虚便溏者不宜应用。,决明子 ,应 用,清热泻火药功用归

24、纳小结表,第二节,清热燥湿药,主要内容,: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苦参:秦皮、白鲜皮,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概 述,含义:性味苦寒,清热之中燥湿力强,主要用于湿热证的药物。适用范围:湿温或暑温夹湿,湿热蕴结脾胃,湿热蕴滞大肠,湿热蕴蒸肝胆,湿热下注,湿热流注关节,湿热浸淫肌肤。使用注意:本类药物苦寒性大,燥湿力强,过服易伐胃伤阴,故一般用量不宜过大。凡脾胃虚寒,津伤阴损者应慎用。,黄 芩 ,药物基原,源于本经为唇形科多年草本植物黄芩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的根。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及陕西等地。春秋两季采挖。除去残茎、须根,晒

25、干。蒸透或开水润透切片。生用,酒炙或炒炭用。 【处方用名】 黄芩、枯黄芩、枯芩、片黄芩、片芩、子黄芩、子芩、条黄芩、条芩、嫩黄芩、嫩芩、酒黄芩、黄芩炭。,黄 芩 ,药性功效,【性味归经】 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黄 芩 ,应 用,1.湿温,暑湿,胸闷呕恶,黄疸泻痢。本品苦寒,清热燥湿,能清肺胃胆及大肠经之湿热,尤善清中上焦湿热。2.肺热咳嗽,高热烦渴。本品善清肺火及上焦之实热,用于肺热壅遏所致咳嗽痰稠,可单用;若配伍苦杏仁、桑白皮、苏子,可治疗肺热咳嗽气喘,如清肺汤。,黄 芩 ,应 用,3.血热吐衄。本品能清热泻火而凉血止血,可用治火

26、毒炽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常配大黄用。4.痈肿疮毒。本品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可用治火毒炽盛之痈肿疮毒,常与黄连、黄柏、栀子配伍,如黄连解毒汤。5.胎动不安。本品有除热安胎之效,用治怀胎蕴热,胎动不安之症。,黄 芩 ,应 用,【药性说明】 黄芩苦寒清燥,泻火解毒。枯芩轻虚上行,善清肺与上焦之火而 除热安胎;子芩质重下行,专清大肠湿热以治痢。故本品适于热在上焦、血热出血及湿热泻痢证。【用法用量】 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止血多炒炭用。清上焦热多酒炒用。本品又分枯芩即生长年久的宿根,善清肺火;条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善清大肠之火,泻下焦湿热。【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

27、者不宜使用。,黄 芩 ,现代研究,本品含黄芩甙元、黄芩甙、汉黄芩素、汉黄芩甙、黄芩新素、苯甲酸、-谷甾醇等。 黄芩煎剂在体外有较广的抗菌谱,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钩端螺旋体及多种致病真菌亦有抑制作用。此外,还有解热、降压、利尿、镇静、利胆、保肝、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及抑制肠管蠕动等功能。黄芩甙、黄芩甙元对豚鼠离体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均有缓解作用,与麻黄碱有协同作用。,黄芩,药性,性味:苦,寒,归经: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功效应用,清热燥湿,湿温,暑湿,胸闷呕恶,黄疸泻痢。,用法用量:,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

28、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止 血,痈肿疮毒。,肺热咳嗽,高热烦渴。,泻火解毒,血热吐衄,安 胎,血热所致胎动不安,药物基原,源于本经本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癖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珍珠囊:“其用有六:泻心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治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黄 连 ,药物基原,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 Coptis chinensis Franch. 三角叶黄连 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 或云连 Coptis teeta Wall. 的根

29、茎。黄连多系栽培,主产于我国中部及南部各省。四川、云南产量较大。秋季采挖。生用或清炒、姜炙、酒炙、吴茱萸水炒用。【处方用名】 黄连、川黄连、雅川连、川连、雅连、云连、萸黄连、酒黄连、炒黄连、鹰爪连、鸡爪连。,黄 连 ,黄 连 ,味连,黄 连 ,雅连,黄 连 ,黄 连 ,药性功效,【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药性说明】 黄连苦寒清燥,除湿泻火,善清心与中焦之热。凡心火亢盛、胃肠湿热所致诸证,本品均为要药。【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 连 ,应 用,1.湿热痞满,呕吐吞酸。 本品大苦大寒,清热燥湿之力胜于黄芩,尤长于清中焦湿火郁结。2.湿热泻痢。 本品善除脾胃大肠湿热,

30、为治湿热泻痢要药。若配伍木香,可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如香连丸。,黄 连 ,应 用,3.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 本品泻火解毒,尤善清心经实火,可用治心火亢盛所致神昏、烦躁之证。如黄连解毒汤。4.痈肿疖疮,目赤牙痛。 本品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泻火解毒,尤善疔毒。,黄 连 ,应 用,5.消渴。 本品善清胃火而可用治疗胃火炽盛,消谷善饥之消渴证,常配麦冬用,如消渴丸。6.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本品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取之制为为软膏外敷,可治皮肤湿疹、湿疮。取之浸汁涂患处,可治耳道流脓;煎汁滴眼,可治眼目红肿。,黄 连 ,应 用,【用法用量】 煎服,25g。外用适量。炒用能降低寒

31、性。姜汁炙用清胃止呕,酒炙清上焦火,猪胆汁炒泻肝胆实火。【使用注意】 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黄 连 ,现代研究,本品含小檗碱(黄连素)、甲基黄连碱等多种生物碱。其中黄连素约占5%8%。1.抗菌,其中对痢疾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2.抗病毒3.降压、利胆、解热、镇静、镇痛、抗利尿、局部麻痹等作用4.松弛平滑肌。5.有抗癌作用。,黄连,药性,性味:苦,寒,归经:归心、脾、胃、胆、大肠经。,功效应用,清热燥湿,湿热痞满,呕吐吞酸。,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易伤阴津,阴虚津伤者

32、慎用,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湿热泻痢,常配木香,泻火解毒,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痈肿疖疮,目赤牙痛。,消渴,药物基原,源于本经本经:“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珍珠囊:“黄柏之用有六:泻膀胱龙火,一也;利小便结,二也;除下焦湿肿,三也;痢疾先见血,四也;脐中痛,五也;补肾不足,壮骨髓,六也。”,黄 柏 ,药物基原,为芸香科落叶乔木黄皮树(川黄柏)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除去栓皮的树皮。川黄柏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北、云南等地。清明前后,剥取树皮,刮去粗皮,晒干压平,润透切片或切丝,生用或盐水炙、酒炙、炒炭

33、用。【处方用名】 黄柏、川黄柏、川柏、黄柏丝、盐炒黄柏。,黄 柏 ,黄 檗,黄皮树,川黄柏,关黄柏,药性功效,【性味归经】 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黄 柏 ,应 用,1.湿热带下,热淋涩痛。 本品苦寒沉降,长于清泻下焦湿热。用治湿热下注之带下黄浊臭秽,常配山药、芡实、车前子等药,如易黄汤;若治湿热下注膀胱,小便短赤热痛,常配萆解、茯苓、车前子等,如萆解分清饮。2.湿热泻痢,黄疸。 本品清热燥湿之中,善除大肠湿热以治泻痢,常配白头翁、黄连、秦皮等药,如白头翁汤。,黄 柏 ,应 用,3.湿热脚气,痿证。取本品清泻下焦湿热之功,用治湿热下注所致脚气肿痛、痿证

34、,常配伍苍术、牛膝用,如三妙丸。4.骨蒸劳热,盗汗,遗精。 本品主入肾经而善泻相火、退骨蒸,用治阴虚火旺,潮热盗汗、腰酸遗精,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并配生地、山药等药,如知柏地黄丸。 5.疮疡肿毒,湿疹瘙痒。本品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泻火解毒,用治疮痒肿毒,内服外用均可;治湿疹瘙痒,可配伍荆芥、苦参、白鲜皮等。,黄 柏 ,应 用,【药性说明】 黄柏苦寒清燥,善清下焦湿热之邪而泻相火。最适于湿热下注及阴虚火旺之证。 【用法用量】 煎服,3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清热燥湿解毒多生用;泻火除蒸退热多盐水炙用;止血多炒炭用。【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容易损伤胃气,故脾胃虚寒者忌用。,黄 柏 ,鉴别用药,黄柏与

35、黄芩、黄连鉴别:三者皆为苦寒之品,都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凡湿热、火毒所致的病证三者均可使用。 三者均常用于湿热所致的泄泻、痢疾、黄疸、带下等证,以及火热毒盛所致的疮疡肿毒、红肿热痛,若三者同用可增强其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同时,三者皆为苦寒之品,容易损伤脾胃,若脾胃虚寒者均忌用。,黄 柏 ,鉴别用药,不同之处在于:黄芩 偏清上焦热。长于泻肺火,用治肺热咳嗽;止血,用于血热妄行;安胎,用于胎动不安。黄连 偏清中焦热。长于泻心、胃之火:用于热病心烦、胃热呕吐、消渴等,为泻痢主药。黄柏 偏清下焦热。治下焦湿热之痿、淋、痹等;泻肾火:治阴虚火旺之骨蒸、遗精;又为黄疸良药。,黄 柏 ,现代研究,本品

36、含小檗碱、黄柏碱等多种生物碱。此外,还有黄柏酮、黄柏内脂等。1.抗菌,类黄连。2.抗病毒3.对血小板有保护作用4.利胆、利尿、降压、解热等作用5.降血糖,黄 柏 ,现代研究,1.治疗肠炎: 黄柏、马齿苋、白头翁各50g,水煎成100ml,加普鲁卡因20ml备用,每晚睡觉前保留灌肠一次,令病人左侧卧位,臀部抬高,药液加热至4045左右,吸入注射器,连接导尿管,插入直肠1215厘米左右710分钟,15天为一疗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3):178)2.治疗下肢溃疡: 用1%双氧水清洗疮面,然后以0.9%盐水冲洗,取二黄粉(黄柏、大黄各等分,为末)适量,以开水调成糊状外敷。每隔2日治疗1次,直

37、至红肿消散,下凹之肉长平后,再用珍珠散。(黑龙江中医药1990;(5):40),黄 柏 ,黄柏,药性,性味:苦,寒,归经:归肾、膀胱、大肠经。,功效应用,清热燥湿,湿热带下,热淋,用法用量:,煎服,3-12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忌用,湿热脚气,痿证,湿热泻痢,黄疸,泻火除蒸,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解毒疗疮,药物基原,源于本经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龙胆 和三花龙胆、 条叶龙胆 或坚龙胆的根。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以东北产量最大,习称“关龙胆”。春秋两季均可采挖,晒干、切段,生用。【处方用名】 龙胆草、苦龙胆草。,龙 胆 ,龙 胆,条叶龙胆,龙

38、胆 ,药性功效,【性味归经】 苦,寒。归肝、胆经。【功效】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龙 胆 ,应 用,1.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本品大苦大寒,清热燥湿,尤善清下焦湿热。2.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 本品苦寒沉降,能泻肝胆实火。 3.惊风抽搐。 用于肝经热盛,热极生风所致的高热惊厥、手足抽搐。,龙 胆 ,应 用,【药性说明】 本品苦寒清燥,沉降下行,善除下焦湿热与肝胆实火,凡肝经实热郁火及下焦湿热诸证,均为常用之品。【用法用量】 煎服,36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不宜用。阴虚津伤者慎用。,龙 胆 ,概 况,源于本经 为木樨科落叶乔木植物苦枥白蜡树 、白蜡树、尖叶白

39、蜡树或宿柱白蜡树 的干燥枝皮或干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秦 皮 ,药物基原,源于本经为豆科多年生落叶亚灌木植物苦参 Sophora flavescens Ait. 的根。我国各地均产。春秋两季采收,除去芦头,须根,洗净,切片,晒干,生用。【处方用名】 苦参、苦参片。,苦 参 ,药性功效,【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功效】 清热燥湿,杀虫,利尿。,苦 参 ,应 用,1.湿热泻痢,便血,黄疸。本品苦寒,功能清热燥湿而治胃肠湿热所致泻泄、痢疾。 2.湿热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本品为治湿热所致带下证及某些皮肤病的常用药。3.湿热小便不利。本品清下焦湿热,兼能通利小便,使湿热从小便排出。【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伤胃、伤阴,脾胃虚寒及阴虚津伤者忌用或慎用。反藜芦。,苦 参 ,概 况,源于本经为芸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鲜 的根皮。,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