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公开课用)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86204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8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克己复礼(公开课用)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克己复礼(公开课用)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克己复礼(公开课用)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克己复礼(公开课用)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克己复礼(公开课用)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克己复礼(公开课用)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己复礼(公开课用)ppt课件.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赵普,仁“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有58章涉及,儒学甚至被称为仁学。,什么是“仁”?,克己复礼,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21)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注释】 (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 归:赞美。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评析】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

2、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语段要义:要约束自己(克己)以及为仁的细目(四个非礼)。,禮,礼是什么?,祭祀宗教,艺术文化,道德纲常,人本人性,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 (左传),礼仪制度规范秩序,周礼,子曰:“周监(1)于二代(2),郁郁(3)乎文(4)哉,吾从周。” (314) 【注释】(1)监:音,同“鉴” ,借鉴。 (2)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周代。 (

3、3)郁郁:文采丰富、浓郁。 (4)文:完美。语段要义:遵从周礼,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1)!。” (75)【注释】 (1)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鲁国国君的始祖,传说是西周典章制度的制定者,他是孔子所崇拜的圣人之一。 特殊句式: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主谓倒装语段要义:推崇周礼,请推测孔子的心境和当时的社会现状心境悲凉,感慨万千(有生之年不能实现恢复周礼的理想)天下无道,礼崩乐坏,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31) 【评析】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

4、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语段要义:要严守秩序,不可僭(jin)越。,子曰:“觚(1)不觚,觚哉!觚哉!”(625) 【评析】 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这里,孔子慨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主张“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讲,现今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语段要义:反对礼崩乐坏、名实不符。,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

5、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62) “天下无道”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语段要义:主张政治有道。,面对如此社会现状,如何才能“复礼”呢?,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1)先?”子曰:“必也正名(2)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3)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4),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5)而已矣

6、。” (133) (1)奚:什么。 (2)正名:即正名分。 (3)迂:迂腐。 (4)中:得当。 (5)苟:苟且,马马虎虎。,语段要义:要“正名”(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请简述出来。 只有先正名才能言顺,事成,礼乐兴,刑罚恰当,百姓安心做事。,齐景公(1)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2)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211) (1)齐景公:名杵臼,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公元前490年在位。(2)信,诚然。表假设。,语段要义:要各守本分,包括国君在内。,探究: 宋儒说“君君、

7、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评析: 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而宋儒则把君权绝对化了,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主的责任。,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 ,本立而道(7)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8)与!” (12) (2)孝弟:孝,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4)鲜:音,少的意思。 (5)未之有也:

8、宾语前置,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评析: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

9、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 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语段要义:要明孝悌,孝悌是仁之本,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5)乎?” (28)(1)色难:色,侍奉父母时应该保持的敬爱和悦的神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2)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3)先生:年长者。

10、(4)馔:吃喝。(5)是以为孝:宾语前置,“以是为孝”。,语段要义:要明孝道。,孔子关于孝的其他言论: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孝。孔子说,“世俗所谓孝,是指赡养父母。其实,人连犬马都能养活;如果对父母只养而不敬,那么养犬马和养父母如何加以区别呢?”,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1),期(2)可已矣。”子曰:“食夫稻(3),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4)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

11、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1721),你赞成孔子的意见。还是赞成宰我的意见?为什么?,【评析】 这一段说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间,围绕丧礼应服几年的问题展开的争论。孔子的意见是孩子生下来以后,要经过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丧。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批评宰我“不仁”。其实在孔子之前,华夏族就已经有为父母守丧三年的习惯,经过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道德制度化,一直沿袭到今天。这是以“孝”的道德为思想基础的。语段要义:要为父母守丧三年以报恩。,明确“礼”和“仁”的关系,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12、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1711)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3)评析: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语段要义:“仁”是“礼”的内核。,“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目的与外在表现。 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孔子的“礼仪”观,各尽其能,各司其职该做则做,不做则休克制自己,控制欲望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