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学基础概论(药物学基础)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6572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PPT 页数:191 大小:7.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学基础概论(药物学基础)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1页
药物学基础概论(药物学基础)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1页
药物学基础概论(药物学基础)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1页
药物学基础概论(药物学基础)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1页
药物学基础概论(药物学基础)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物学基础概论(药物学基础)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学基础概论(药物学基础)ppt课件.ppt(1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药物学基础,大家都用过什么药?它们有什么作用?,第一节 绪 言,一、药理学与药物应用护理的概念(一)药理学与药物应用护理的概念1.药物的概念 药物是指作用于机体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预防用药:避孕药、疫苗治疗用药:抗高血压药、镇痛药诊断用药:I131、钡餐,药物的来源 古代:天然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质。 现代:天然物质中的有效成分、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和基因工程药物。,食物、药物、毒物关系: 有些是药食同源,如海带、苦瓜等; 药物与毒物间没有化学结构上的差别,仅存在量的差异。,2.药理学的概念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科学。3.药物

2、应用护理的概念 药物应用护理则是以药理学基础理论和技能为基础,结合现代护理理论,阐述临床药物应用护理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指导临床护理合理用药的一门学科。,作用药物学研究的内容:(1)药物 机体(2) 影响 (1)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 (2)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研究药物本身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如何对药物进行处理。,学习药理学的意义 通过学习药效学和药动学知识,可以使护士更好理解药理学的基本理论,正确的进行用药护理。,(三)药物应用护理的研究内容及学科任务1.主要内容包括药物的作用、临床应用、用法、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和用药

3、护理等。主要研究在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如何以人为对象做到合理用药,按照护理程序作好用药护理工作,保证发挥药物的最佳效应,防止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2.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药物应用护理的基本理论,各类代表药物的基本作用、用途、主要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及用药护理,具有药物应用护理的基本技能。,(四)处方药、非处方药的概念1.处方药是指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物。2.非处方药是指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物。3.学习要求 护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药物应用护理,除能够正确执行医嘱,合理使用处方药外,还应具有对常见病非处方药的用药指

4、导能力和药物咨询能力。,二、护士在药物应用护理中的职责,1用药前(1)要按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了解病人的病史和用药史,尤其要了解病人的药物过敏史。(2)要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尤其要了解病人是否有药物禁忌证。(3)要了解病人辅助检查有关的结果,特别是肝功能、肾功能、心功能、心电图检查、血常规及电解质紊乱等。(4)要熟悉药物的药理作用、用途、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用法、相互作用和禁忌证,理解医生的用药目的。如对医嘱有疑义,应及时与医生沟通。,a、掌握各种药物的最佳服用时间和服用方法。 药物的疗效与时间密切相关,饮食与药物相互作用也可改变药物的效果。因此,应根据具体的药物,选择适宜的服用时间和

5、方法。例如,缺铁性贫血的患者,需用铁剂治疗,但口服铁剂对胃肠道有刺激性,服后可导致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腹泻等。虽空腹容易吸收,但多不能耐受。所以服用铁剂宜在饭后服,且同时服用稀盐酸或胃蛋白酶合剂、维生素C等,可增加铁剂的吸收。又如催眠药宜在睡前服,助消化药宜在饭后服用,健胃药宜在饭前服用等。,b、选择最佳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注射给药、舌下给药、吸入给药等各有利弊。临床用药时,应根据病情具体对待,以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例如口服药不适应于昏迷、抽搐、呕吐的病人等,而静脉给药可以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适应于经口服治疗无效的病人。,c、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 静脉输液中药物的配伍禁忌,是护士遇到的实际

6、问题,不少药物配伍后,不仅外观上发生变色、混浊,同时效价也明显降低,或产生毒副作用。例如,速尿和氨基糖苷类同用,其毒性作用增加,可致听神经损害加重。因此,要求护士在实际工作中应掌握药物配伍禁忌的一般规律,配合查阅配伍禁忌表,根据具体情况,全面分析,决定配伍方案。,d、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因用药物造成的新疾病,称为药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与药物的副作用及急性毒性不同,一般是指带有损害性、不易恢复、危害较大的药物发生的慢性毒性反应。例如,皮质激素、利血平、异烟肼等药物都能引起精神错乱,吩噻嗪类可引起帕金森病,口服抗凝血药可引起颅内出血,等等,有些药源性疾病就是护士不了解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造成

7、的。,二、护士在药物应用护理中的职责,2用药时(1)要根据病人的用药目的,指导病人正确用药。(2)必须严格执行“三查”、“八对”的原则,避免发生医疗差错和事故。(3)要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做好记录;应主动询问和评估病人有无不适反应,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4) 要加强与病人的心理沟通,缓解用药时的紧张情绪,增强病人坚持用药,战胜疾病的信心。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向病人说明和解释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使病人在心理及生理上有所准备。,二、护士在药物应用护理中的职责,3用药后(1)要密切观察用药后病人的病情变化,观察药物是否发挥疗效。(2)根据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作出护理诊断,采取相

8、应的护理措施。(3)对病人进行用药指导,强调必须严格执行医嘱,禁止擅自调整用药方案,使病人能够合理使用药物,保证用药安全及疗效,防止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任何药物都具有两重性,在有效剂量范围内,能达到治疗目的,也能引起不良反应。我们在临床观察用药用药治疗效果的同时,还要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青霉素毒性低,但容易过敏,这就要求护士要密切观察病人反应,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避免不良后果出现。,三、药物学基础的学习方法,1、教学目标、学习任务;2、温故知新;3、总结归纳;4、实践教学;5、结合临床;6、现代学习手段;,一、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1. 药物作用(drug action):

9、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specificity)2.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是药物引起机体器官原有机能的改变,指药物作用的结果。对不同的器官有选择性。,第二节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药理学,特 异 性分子大小构形电荷,血管收缩心力加快血压升高,受体,a受体,NE,NE,药物作用,药理效应,一、药物的基本作用,兴奋作用 凡是使机体原有功能活动加强的作用。如腺体分泌增多,肌肉收缩,酶活性提高等。如咖啡因等。抑制作用 凡是使机体原有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如腺体分泌减少,肌肉松弛,酶活性降低等。如地西泮等。相互联系 药物的

10、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如中枢兴奋药咖啡因,随剂量的增加可出现惊厥,进而发生衰竭性抑制,甚至死亡。,兴奋,抑制,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一)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1.局部作用是指药物未被吸收入血之前,对用药部位组织细胞所呈现的作用。如局麻药的麻醉作用。2.吸收作用是指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循环分布到机体各组织器官所产生的作用。如阿司匹林的解热作用。,(二)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 药物对所接触的器官、细胞直接产生的作用,如NA激动血管平滑肌上的a受体,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间接作用: 机体的整体性而通过机体反射机制或生理性调节间接产生的药物作用,NA在血压升高

11、的同时通过压力感受器反射性使心率减慢。,(三)选择作用:药物在适当剂量时,选择性地对某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产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组织或器官不发生作用或作用不明显,此被称为选择性。 如治疗量强心苷类药物吸收后可分布到全身,只对心肌有增强收缩力作用,而对骨骼肌无效。 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与用药剂量大小有关。 如中枢兴奋药尼可刹米,在治疗剂量时仅兴奋延髓呼吸中枢,如果剂量增加,可兴奋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甚至引起惊厥。,由于大多数药物都有各自的选择作用,所以药物均有各自的适应症和不良反应,这就成为药物分类的依据和临床选择用药的基础。一般地说,选择性高的药物针对性强,副作用少,但应用范围窄;而选择性低的

12、药物针对性差,副作用多,但应用范围广;临床选药时,一般尽量用选择性较高的药,药物作用特异性强并不一定引起选择性高的药理效应,二者不一定平行。 如阿托品特异性阻断M-胆碱R,但药理效应选择性并不高,对心脏、血管、平滑肌、腺体及中枢神经功能都有影响,而且有的表现为兴奋,有的表现为抑制。,举例,(四)两重性,药物作用的二重性 是指药物既有防治作用 的一面,对机体有利,又有引起不良反应的一面,对机体有弊。 因此在临床上选用药物防治疾病时,要权衡利弊,利大于弊方可用药,1、防治作用分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 预防作用 是指提前用药防止疾病和症状发生的作用。如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治疗作用 是指临床用药对疾病

13、进行治疗的作用。 如青霉素治疗流脑,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对因治疗:药物能够消除原发致病因子,使疾病得到彻底治愈的治疗 治本如抗菌药杀灭体内致病微生物,解毒药促进体内毒物消除等 对症治疗:能够减轻或消除疾病症状的治疗治标如阿司匹林用于发热,催眠药用于失眠,降压药用于高血压等,辨证关系: 一般地说,对因治疗优于对症治疗,如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只用阿司匹林解热,病因未除,作用消失后热度有回升。 但在一些严重症状,如休克、高热、惊厥、剧痛、哮喘等危及病人生命的情况下,应优先进行对症治疗。 祖国医学在这方面总结出了宝贵的经验,提出了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最后达到标本兼治的理论,药理学,2. 不良反应(AD

14、R),是药物在正常用法用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不符,给机体带来不适或伤害性的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ADR)的分类,1、A型不良反应:与剂量疗程有关,可预知、易防范、死亡率低。 2、B型不良反应:与剂量疗程无关,与特异体质有关,也可预知、但严重、死亡率高。,根据其程度和性质不同可分为副作用 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防治作用同时出现的同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发生的基础是药物的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 特点:反应较轻,常导致可逆性的改变,停药后可消失药物固有的,可减轻甚至避免 可随着用药目的的不同与治疗作用相互转化,麻醉前给药,胃肠绞痛,毒性反应 由于用

15、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特别敏感时出现的,对机体产生明显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反应,急性毒性(毒性反应立即发生)慢性毒性(长期用药产生蓄积中毒)特点反应比副作用严重,对人体健康危害大常导致不可逆性的机能改变可预料和避免的,“三致反应”(特殊毒性反应)致畸胎 致癌致突变(影响DNA 基因变异),胚胎细胞,体细胞,致畸,药物通过母体进入胚胎,干扰胚胎发育,导致胎儿发生永久性形态结构异常妊娠20天至3个月,为胚胎器官形成期反应停、苯妥英钠、利福平,反应停(沙利度胺) “孕妇的理想选择”?,1957年10月1日联邦德国一家制药公司将反应停正式推向了市场。 治疗癫痫抗过敏妊娠呕吐(镇静安眠),

16、例:60年代初,德国镇静药沙利度胺(反应停)作为控制母亲妊娠早期反应的治疗药物,造成胎儿短肢畸形在欧洲的流行,社会为之震惊。,(1961),反应停(thalidomide)事件(1961),令人恐怖的不良反应1960年,欧洲地区畸形婴儿的出生率明显。1961年,澳大利亚3名患儿的海豹样肢体畸形与其母亲在孕期服用过反应停有关。1961年11月底,从联邦德国市场上召回。此时已经被销往全球46个国家!此后陆续发现了1万1.2万名因母亲服用反应停而导致出生缺陷的婴儿!其中,约4000名患儿不到一岁就夭折了。,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又称过敏反应,是指已被致敏的机体对某些药物产生的不正常的或病理性的免疫反

17、应。 药物(抗原)初次进入体内后,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当药物再次进入体内时,抗原与抗体结合,引起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的产生与用药剂量无关,与病人体质有关,常见于过敏体质的病人。 如:青霉素 防止措施:询问过敏史,过敏试验。,后遗效应 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阈浓度是指最小有效浓度。,苯巴比妥催眠 次晨头晕、困倦长期用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持续数月,t,C,毒性反应,副反应,后遗效应,(5)继发反应(治疗矛盾)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又称治疗矛盾,如四环素引起的菌群交替症。,药理学,(6)继发反应: 指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一种不良后果,也称治疗矛

18、盾,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抗感染,肠道内菌群失调,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菌乘机繁殖,引起的继续感染,称为二重感染。,药理学,(7)特异质反应 特异质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异常敏感,是由于先天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保持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相关。遗传性 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服用磺胺、伯喹后可致溶血。,(8)药物依赖性 长期用药后,患者对药物产生主观或客观上需连续用药的现象。 指长期使用或周期性使用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或躯体状态。一旦停药就会表现出主观不适症状,甚至出现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药物依赖性分为两种类型:精神依赖性 又称心理依

19、赖性连续用药后突然停药,病人产生继续用药的强烈欲望,并有强迫性用药行为,以求获得满足或避免不适。以产生精神依赖性的药品成为“精神药品”躯体依赖性 又称生理依赖性,又叫成瘾性是长期使用依赖性药物所产生的一种机体适应状态,突然停药可产生很强的戒断症状(生理功能紊乱)。患者极度痛苦难以忍受,有不择手段的强迫觅药行为,造成家庭和社会问题。因此,对具有依赖性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应严格管理,合理应用。,如:吗啡,如地西泮、咖啡因,按国际禁毒公约规定,依赖性药物分类:,麻醉药品:如吗啡、大麻等 可产生生理依赖性。 精神药品:如镇静催眠药、中兴药、 致幻药等其他:烟草、酒精等可产生心理依赖性。,药物的作用机

20、制,问题:,药物为什么能起作用? 药物在哪里起作用?药物如何起作用? 药物为什么有不良反应?,改变pH值改变渗透压氧化还原沉淀蛋白表面活性脂溶性螯合作用,补充:如铁、锌、钙、Vit等干扰: 5-氟尿嘧啶 磺胺 喹诺酮类 固醇类 甲状腺激素 反义药物,一般而言,药理效应是机体原有功能的改变(整体、系统、器官、细胞、分子各水平),故药物作用机制需从各水平功能去研究。,物理化学机制,麻黄碱丙磺舒,如新斯的明、奥美拉唑、卡托普利、尿激酶等,钠通道阻滞药钙通道阻滞药钾通道开放药,增强:白介素-2抑制:环孢素、雷公藤、糖皮质激素等,作用于机体细胞的靶点,受体是指位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配体结合,并能引起细

21、胞功能改变的大分子物质(蛋白质)。配体:能与受体结合的化学信息物质。配体有内源性和外源性,神经递质、激素、局部活性物质等为内源性配体;药物则为外源性配体,56,受体的特点灵敏性 (sensitivity)受体只需与很低浓度的配体结合就能产生显著的效应特异性 (specificity)受体只与某一类化学结构的配体结合,57,饱和性 (saturability)受体数目是一定的,因此配体与受体结合具有饱和性可逆性 (reversibility)配体与受体结合的复合物可以解离,解离后可得到原来的配体而不是代谢物多样性 (multiple-variation)同一受体可广泛分布到不同的细胞产生不同效应

22、,58,受体的三大功能识别和结合 (recognition and combination)介导细胞的信号转导 (signal transduction)产生药理效应 (pharmacological effect),受体与药物结合,药物要与受体结合引起效应,须具备两个条件:1.亲和力 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相比较,亲和力大者作用强,故亲和力是作用强度的决定因素2.内在活性 是药物本身内在固有的药理活性 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受体激动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效能),根据药物是否具有内在活性及其大小,可分成三种类型: 受体激动药 受体拮抗药 受体部分激动药,62,作用于受体的药

23、物1、激动剂 (agonist) 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作用。完全激动药 部分激动药,63,(1)完全激动药 有很强的亲和力,其内在活性很大(=1) ,与受体结合能产生最大效应Emax(吗啡是阿片受体的完全激动药),四种完全激动药的量效曲线,64,(2) 部分激动药 有很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较小(1),与受体结合仅产生较弱的激动效应(镇痛新是阿片受体的部分激动药),两种部分激动药(B,C)的量效曲线,完全激动药,部分激动药,部分激动药,2、拮抗药(antagonist)能与受体结合且有较强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本身不产生作用,但因占据受体而拮

24、抗激动药的作用。(1)竞争性拮抗药(2)非竞争性拮抗药,66,1、竞争性拮抗药 特点(1) 竞争性拮抗药(B)与激动药(A)竞争相同的受体 B与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2) 激动药A与B合用时,随拮抗药 B 浓度的增加, A的累积量效曲线(A+B)平行右移(见图)(3) 与B合用时,A最大效应不变(见图),激动药A,激动药A + B,1、,2、,68,2、非竞争性拮抗药 特点(1) 非竞争性拮抗药(C)与激动药(A)虽不争夺相同的受体,但C与受体的结合可妨碍A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 (2) 激动药(A) 与C合用时,随拮抗药 C 浓度的增加, A的累积量效曲线(A+C)右移(3) 与C合用时,A最大效

25、应降低,效应,药物浓度,非竞争性拮抗药和激动药合用1、Emax降低2、量效曲线右移,激动药A,激动药A + C,受体的调节 在生理、病理或药理等因素的影响下,受体的数量、亲和力或效应力方面的变化称为受体的调节。受体的调节是实现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1.向上调节(up regulation)用药后使受体的数量 亲和力 、效应力 。如高血压病人长期应用普萘洛尔(降压药),若突然停药,可出现血压升高的反跳现象受体阻断剂 反跳现象,2.向下调节(down regulation)用药后使受体的数量 、亲和力 、效应力 。如:长期使用麻黄碱(激动受体)平喘,疗效逐渐下降。受体激动药 耐受性,由药物作为

26、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或组织结构损害,并具有相应临床经过的疾病;一般不包括药物过量导致的急性中毒 药源性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2022/11/28,73,药物不良反应危害,由于药物不良反应入院者占入院病人的0.3%5%死亡的0.24%2.9%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每年可延长3300万人的住院日,多花的医疗费将近15亿殃及下一代,2022/11/28,74,历史上重大的药害事件,氨基比林引起粒细胞缺乏症氨基比林(解热镇痛药),于1893年合成,1897年在欧洲上市,1909年进入美国市场。1922年以后在德国、英国、丹麦、瑞

27、士、比利时和美国发生了许多粒细胞缺乏症患者,主要表现为易患感染性疾病,严重者死亡,经调查证实为氨基比林所致。1931年-1934年,仅美国就有1981人死于氨基比林所致的粒细胞缺乏症。,2022/11/28,75,历史上重大的药害事件,磺胺酏剂引起儿童肾功能衰竭磺胺溶于二甘醇即为磺胺酏剂1937年9月10月间,发生了258例中毒患者,其中107例死亡中毒主要为二甘醇所致反应停致海豹肢畸形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欧洲尤其是德国用反应停治疗孕妇早孕反应,造成1万余例短肢畸形即海豹肢畸形,震惊世界。,2022/11/28,76,历史上重大的药害事件,氯碘喹啉致亚急性视神经病变1971年查清了氯

28、碘喹啉与亚急性视神经病变的因果关系,日本因氯碘喹啉致亚急性视神经病变达11000例。己烯雌酚致少女阴道腺癌1966年-1969年美国波士顿妇科医院发现8例少女阴道腺癌,比同龄组一个世纪报道的总数还多,原因是含己烯雌酚的避孕药在母亲怀孕早期使用,导致女儿阴道腺癌。,2022/11/28,77,历史上重大的药害事件,四咪唑引发迟发脑炎上世纪7080年代温州市流行原因不明“脑炎” 20多年,全国其他11个省市也报告了四咪唑和左旋米唑引起“脑炎”300多例,经调查发病率虽不算高,但可致残致死,估计当时每年发病数达20万例。1982年国家卫生部宣布淘汰四咪唑后“脑炎”发病率急剧下降药物性耳聋1990年我

29、国有聋哑儿童180余万人,约60%由药物引起即有100万药物性耳聋,主要致聋药物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研究药源性疾病的意义,药物性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加 临床上不合理用药包括: 药物滥用、选药不当和误用 联合用药问题,药源性疾病分类,病因学分类 A型:由药物本身或/和其代谢物引起,是药物固有作用增强和延伸,具剂量依赖性、可预测、发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 B型:与药物固有作用和剂量无关,与特异体质有关,难以预测,发生率低,死亡率高,(二)诱发药源性疾病的因素 1、药物因素:药物作用、药物制剂与剂型、药物相互作用、药物滥用。 2、机体因素: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疾病状态等。,(三)药源性疾病预防 1、

30、加强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的监测。 2、加强药物安全信息的收集和交流。 3、医护人员要高度重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提高临床安全用药的水平。,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通过对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等过程的研究,阐述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动态变化。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及排泄过程称药物转运药物代谢变化过程也称生物转化药物代谢和排泄合称消除,84,一、药物的跨膜转运(transportation) 药物在体内的跨膜转运(从用药部位的吸收直到离开机体)均需要通过各种细

31、胞膜,如胃肠上皮细胞膜、血管壁、肾小管上皮细胞膜等。 药物的跨膜转运过程就是通过细胞膜的过程。,药物跨膜转运方式:2种1、被动转运:高浓度 低浓度 浓度差越大,转运速度越快 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被动转运的特点:A 药物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 散渗透 B 不消耗能量 C 不需载体 注:脂溶性高,极性小,非解离型药物易 被转运,反之则不容易转运 。,1.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药物依照脂溶性通过细胞膜,又称脂溶扩散。 药物有解离型(离子型)和非解离型(分子型)两种互变形式:解离型药物,极性高,脂溶性小,较难扩散;非解离型药物,极性低,脂溶性大,易扩散。,简单扩散顺

32、差转运不消耗能量 无需载体 无饱和性 无竞争性,酸性药物在pH值低的环境中解离度小,经膜转运容易,在酸性溶液中易被吸收,在酸化的尿液中也易被再吸收;碱性药物则与上述情况相反,在碱性肠液中易被吸收,在碱化的尿液中易被再吸收。,91,小 结,H值较高(碱化),酸性药物解离多,碱性药物解离少。pH值较低(酸化),酸性药物解离少,碱性药物解离多。,-酸酸碱碱易跨膜,酸碱碱酸难跨膜。,92,某人过量服用苯巴比妥(酸性药)中毒,有何办法加速脑内药物排至外周,并从尿中排出?,问 题,(2)滤过(膜孔扩散) 水溶性药物 小分子(3)易化扩散 特定载体(饱和性) 顺浓度梯度,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

33、ort): 特点:逆差转运:逆浓度梯度透过细胞膜; 需载体:细胞膜为转运提供载体; 消耗能量; 具有饱和性、竞争性,如青霉素与丙磺舒。,需要载体饱和性竞争性,主动转运,消耗能量,逆差转运,二、药物的体内过程,(一)吸收 (二)分布(三)生物转化(四)排泄,(一)吸收,定义: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 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无吸收过程,其他给药途径均存在吸收过程;,给药途径的不同影响着药物的吸收,进而影响药效消化道给药:包括口服、舌下、直肠给药1、口服给药 最常见、最安全、最简单 主要在小肠(PH近中性、粘膜吸收面积大、血流丰富)吸收,受较多因素影响药物剂型药片崩解速度胃肠内容物的多少胃液PH值

34、胃排空速率等,存在首关消除 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发生生物转化)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减少 首关消除(首关效应) 胃肠 肝门V 肝 肝V 体循环例:硝酸甘油,PO,约90%被灭活,所以可采用舌下含服的方法,首关效应,药物经肝静脉入全身循环,上腔静脉,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脏,小肠吸收药物,体循环,肝静脉,肝动脉,口服药物,门静脉,肠道,2、舌下给药 脂溶性高、用量小的药物由血流丰富的颊粘膜吸收,可直接进入全身循环优点:简便、不受消化酶、PH影响、无首关消除缺点:吸收面积小,不规则,3、直肠给药 药物经肛

35、门灌肠或栓剂置入直肠或结肠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首过消除优点:吸收快 缺点:吸收面积小,不规则,4、注射给药 迅速准确进入体循环,无吸收过程 静脉注射 药物直接注入血管,无吸收过程。可立即显效,作用迅速,剂量可调,可注射大容积、刺激性药物,但对制剂要求高,不方便,不安全,肌内注射 肌肉组织与皮下组织相比有血流丰富,感觉神经末梢较少的特点,故吸收快、疼痛轻,适用于油剂、混悬剂和稍具刺激性的药物 皮下注射 吸收比口服快,较肌内慢,不适用于有刺激性的药物 动脉注射 药物直接注入至该动脉分布部位发挥局部疗效以减少全身反应,如将溶纤药直接用导管注入冠状动脉以治疗心肌梗塞 静脉滴注,5、吸入给药 气体和挥发性

36、药物以及药物溶液经喷雾器分散为微粒,可直接进入细胞,吸收极其迅速(经肺泡吸收)。肺泡表面积大,血流量大,可被迅速吸收入体循环6、经皮给药 皮肤因表面角质层的屏障,一般药物不易透过,但一些脂溶性小分子药物在促皮吸收剂(如氮酮)的作用下,通过皮肤吸收而产生稳定持久的作用,“能吃药最好不打针,能打针最好不挂水。”,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药物理化性质:分子 、脂溶性 、解离度 越容易被吸收。吸收环境:胃排空、肠蠕动、胃肠内容物多少及性质,PH值、药物剂型和制剂:溶液片剂、胶囊 水溶液混悬液、油制剂,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的速率和吸收程度的一种度量生物利用度=(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给药剂量)*1

37、00%,109,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药物的百分率: FA/D100%生物利用度能影响药效和毒性;生物利用度是评价制剂优劣的重要指标。,影响血药浓度,?,110,111,意义:,评价药物吸收率、药物制剂质量、生物等效性;,评价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程度;,评价不同厂家、不同批次制剂的吸收情况;,112,112,三个药厂生产的地高辛, 分布,(一)概念:药物吸收入血后随血流到达各组织器官的过程。(二)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和pH值:脂溶性高低、分子大小、体液的pH值等;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4、器官血流量5、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影响分布的因素 环境PH和药物理化性质 药

38、物分子大小,脂溶性高低可影响药物通过生物膜环境PH可影响药物的解离度,从而影响药物的分布。* PH、分子小、脂溶性大、极性小、解离度小的药物易分布,而水溶性大分子药物则难以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 多数药物都与血浆蛋白具有不同程度的可逆性结合 游离型 产生药物作用血液中 的药物 结合型 不易通过生物膜,暂时失去活性 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可与血浆蛋白结合,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称为结合型药物,未被结合的药物称为游离型药物。,116,特点:分子量大;不能跨膜转运;暂时失去药理活性;不被肝代谢灭活;不被肾排泄。,性质:,结合型药物,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游离型药物 + 血浆蛋白,可逆性、饱和性、竞争性置换。,

39、当2种药物合用时可与血浆蛋白竞争结合,使游离型的药物比例加大,药效加强 例:双香豆素血浆蛋白结合率99%,与保泰松(98%)等合用,可与其竞争血浆蛋白,使抗凝作用增强,甚至出血不止危及生命,118,A 药:99%,B 药:98%,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竞争置换,A 药:释放98%,A 药游离型药物浓度上升98%,理论上可达100%。,器官血流量 除对组织具有特殊亲和力的药物外,一般血流量大的器官(如心脑肝肾等)药物浓度高 药物的再分布:药物首先分布到血流量大的组织,然后向血流量少的组织转移,药物,血液循环,脂肪组织骨骼毛发等血流量少的组织,分布,再分布,组织亲和力 某些药物对细胞成分具有特殊的亲

40、和力,而使其在该组织的浓度特别高例:四环素 沉积于新形成的骨和牙组织中 碘 在甲状腺中浓度比在血浆中高出数千倍。,体内屏障血脑屏障是血液与脑细胞、血液与脑脊液、脑脊液与脑细胞三者之间隔膜的总称血脑屏障对药物具有选择通透性,故使分子、极性高的药物难以通过。这使得较少药物能到达中枢神经系统,这是大脑自我保护机制一般:分子小、脂溶性高-易通过血脑屏障在治疗脑部疾病时,应选择易通过屏障的药物。如:脑膜炎,胎盘屏障是指由胎盘将母体与胎儿血液隔离的屏障,不具有选择通透性,一般药物均可通过,所以妊娠时应注意慎用可能影响胎儿发育或引起畸胎的药物,生物转化,药物的起效取决于药物的吸收与分布,作用的中止则取决于药

41、物的消除,药物的消除方式主要靠体内生物转化及最后的排泄 生物转化 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变化生物转化的场所 主要在肝脏生物转化的结果 灭活:药物经代谢后药力活性减弱或消失 活化:少数的药物需要经过代谢才能具有药理活性最终目的:促使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125,药物的消除方式主要为生物转化:1.有效物 无效物 大多数药物;2.无效物 有效物 可的松氢化可的松;3.无毒 有毒 对乙酰氨基酚代谢物肝毒性;4.有效物 有效物 利福平乙酰基利福平;,生物转化的方式 主要是氧化、还原、水解,结合四种方式 一般分两步进行 :,经第一步后,药物活性加强或减弱 经第二步后,大部分药物均失活或失去毒性,

42、同时药物的水溶性增加,易由肾脏排出,代 谢,I期,II期,排泄,2.药物代谢酶 药物代谢的酶,根据特异性的不同分为专一性酶和非专一性酶。(1)专一性酶:针对特定的化学结构基团进行代谢的特异性酶,催化特定的底物(如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碱)(2)非专一性酶(肝药酶):是一组特异性不高的存在于肝细胞微粒体中的混合酶系统,肝药酶的特点为:专一性低,能催化多种药物的代谢;个体差异性较大,常因遗传、年龄、营养状态、疾病的影响而产生明显的个体差异;酶的活性有限;酶活性易受一些物质的影响而使其增强或减弱。,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肝功不佳时,以肝脏代谢为主的药均应慎用,以免发生中毒,药酶诱导剂:使药酶活性增加

43、或生成增加的药物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乙醇等药酶抑制剂:使药酶活性降低或生成减慢的药物如氯霉素、异烟肼、西米替丁等,酶的诱导与抑制,For example: 苯巴比妥与双香豆素合用,可使后者的抗凝血作用减弱,突然停药,又可能使患者对双香豆素敏化或中毒。 氯霉素是一种肝药酶抑制剂,与苯妥英或甲糖宁合用时可使后者血浓度增高,导致毒性反应。,(四)排泄 :是指吸收后的药物和其代谢物被排出体外的过程,肾脏(主要)消化道肺皮肤唾液乳汁等,途径,133,肾脏排泄 肾脏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大多数游离的药物通过肾小球滤过进入肾小管随后排出,部分可再经肾小管重吸收,其重吸收的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尿

44、液的PH,尿液的PH 碱化尿液使酸性药物在尿中离子化 加速排泄 酸化尿液使碱性药物在尿中离子化 * 碱化尿液可加速弱酸性药物苯巴比妥的排出,是药物中毒常用的解毒方法,135,肾脏排泄的意义,药物经肾浓缩,在尿中浓度高。 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如链霉素); 引起不良反应(如磺胺药损害肾脏);2. 改变pH可使药物疗效增加/药物排泄增加。 碱化尿液使氨基糖苷类抗菌作用增强; 巴比妥类中毒时,碱化尿液加速其排出;3.肾功能不良时,慎用或禁用经肾排泄的药物。,2.胆汁排泄 不是药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有些药物经肝脏进入胆囊,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部分游离药物被再次重吸收 肝肠循环 小肠中的药物 门V 肝脏 体

45、循环 胆囊肝肠循环使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Liver,小肠,粪排泄,门静脉,胆汁排泄和肝肠循环,胆管,138,肝肠循环 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意义治疗胆道感染(如四环素、红霉素等 );有肝肠循环药物,作用明显延长,若中止肝肠循环,促进药物排出,可解毒(如洋地黄毒苷)。,3.其他途径 * 乳汁PH略低于血浆(呈酸性),故碱性药物如吗啡、阿托品等在乳汁中的浓度较高, 可以从乳汁排出对乳儿可产生不良影响,故哺乳期妇女用药时应加以注意。 * 胃液酸度高,某些生物碱(如吗啡等)注射给药也可向胃扩散,洗胃是中毒治疗和诊断的措施 * 唾液和汗腺也可排泄药物 * 粪中药物多数是口服未

46、被吸收的药物 * 肺脏是某些挥发性药物的主要排泄途径,三、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有关概念和参数,(一)时量关系和时效关系 潜伏期 持续期 残留期 达峰时间 血药浓度 确定给药剂量、给药间隔,141,一、一次给药的药-时曲线下面积,第三节 药量-时间关系,142,峰浓度(Cmax) 用药后所能达到的最高血药浓度。通常与药物剂量成正比,反映药物吸收程度的大小。,达峰时间(Tmax) 用药后达到最高浓度的时间,反映药物的吸收速度。,143,药-时曲线的意义,药-时曲线上升段的斜率: 吸收快时,斜率大;吸收慢时,斜率小;,降段的坡度: 消除快的药物,下降坡度大;消除慢的药物,则较平坦;,Cmax的高低和Tm

47、ax的长短: 反映药物吸收程度的大小和吸收速度的快慢;,给药途径、剂量、分布可影响药一时曲线的形态。,(二)药物的消除与蓄积,1、消除的概念:药物经生物转化(代谢)及排泄,使药理活性逐渐消失的过程。恒比消除 一级动力学消除恒量消除 零级动力学消除2、蓄积的概念:反复多次用药使进入体内药物的速度大于消除速度,血药浓度逐渐升高。临床上常利用药物的蓄积来维持疗效,但给药量过多或过于频繁会引起蓄积中毒,(三)药物的半衰期1. 消除半衰期(t1/2 ) 或血浆半衰期 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 反映药物在体内消除的快慢,消除速率越快,t1/2越短。 * 大多数药物的t1/2是固定的,消除半衰

48、期(T1/2)(elimination half-life) - 血药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半衰期的意义:,是药物分类的依据 根据半衰期的长短,可把药物分为短效药、中效药和长效药;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 一般来说给药间隔时间约为1个t1/2。根据药物种类的不同,t1/2有所差异。但当肝肾功能不全时t1/2延长,应减少用药剂量或延长用药间隔防止蓄积中毒预测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 以半衰期为给药间隔时间,大约经过5个半衰期,血药浓度就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此时药物吸收的速度和药物消除的速度相等;预测药物的基本消除时间 通常停药时间达到5个半衰期,体内药量消除达96%以上即认为基本达到消除。,?,思考,

49、某一催眠药(在体内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t1/2为1h,一次给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为100mg/L,患者立即入睡,当病人醒来时,血中浓度12.5mg/L,请问其睡了几个小时?如果剂量增加一倍能多睡几个小时?,100mg,50mg,25mg,1h,12.5mg,1h,1h,200mg,100mg,50mg,1h,25mg,1h,1h,1h,12.5mg,(四)稳态血药浓度或坪值(Css) 连续多次恒量、恒定时间间隔给药后一般经5个半衰期,消除速度与给药速度相等时所达到的血药峰值浓度 当病情需要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时,可采用首次加倍剂量,使血药浓度迅速上升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中毒浓度,坪值,有效浓度,

50、时间( t 1/2 ),1,3,2,4,血药浓度,151,提高给药频率或增加给药剂量均不能提前到达稳态浓度, 只能改变体内药物总量或峰浓度与谷浓度之差。,稳态浓度的波动幅度与给药间隔成正比 静脉恒速滴注能维持稳态浓度而无明显的上下波动。 分次肌注或口服给药可使稳态浓度有明显上下波动。,稳态浓度的高低与给药总量成正比 剂量大则稳态浓度高,剂量小则稳态浓度低。,稳态浓度的特点,如何出题,一、选择题二、判断题三、填空题四、问答题,第四节 影响药物合理应用的因素,一、机体方面因素二、药物方面因素,一、机体方面因素,(一)年龄(二)性别(三)个体差异(四)病理因素(五)心理因素,(一)年龄,1.小儿: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