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域生态系统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48853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PPT 页数:114 大小:2.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域生态系统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水域生态系统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水域生态系统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水域生态系统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水域生态系统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域生态系统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域生态系统课件.ppt(1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0/2011/1,水与生命,水域生态系统,2010/2011/1,水与生命,水生生物群落,2010/2011/1,水与生命,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概念生态系统组成生态系统能量流和物质流生态系统多样性,2010/2011/1,水与生命,概念,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010/2011/1,水与生命,组成,非生物环境:阳光、水、土壤、大气等生产者:能从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主要指 植物。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的异养 生物,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把动植物复杂有机物分解成

2、生产者可重新利用的 简单物质的生物,主要指各类细菌和真菌等。,2010/2011/1,水与生命,物质流和能量流,2010/2011/1,水与生命,生态系统多样性,2010/2011/1,水与生命,生态系统多样性,2010/2011/1,水与生命,水域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基本特征水域生态系统组成水域生态系统物质流水域生态系统能量流水域生态系统类型,2010/2011/1,水与生命,基本特征,1、水生态系统的第一个显著特征是水作为生物的栖息环境。水的理化性质决定了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份与陆地生态系统有明显的区别。2、强大的溶解能力使得天然水域中含有很多溶解状态的无机和有机物质,可被水生生物直接利

3、用;3、水环境中的温度状况比陆地上稳定,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2010/2011/1,水与生命,4、天然水体中的光照强度明显地低于陆地。水体中的光照强度则随水深的增加呈对数下降,在纯海水的100米深处,光强仅有水面的7%。,2010/2011/1,水与生命,5、由于浮游植物个体小,生命短,繁殖快,但利用也快,因而产量高而现存量不高,出现生物量倒金字塔。,2010/2011/1,水与生命,组成,生产者:藻类、高等植物、光合细菌;消费者: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游泳动物。水生动物的摄食类型: 流水中的附着滤食者(Sessile filter-feeder in flowing water) 表面

4、撕食者(Surface grazer) 研食者(Comminuter) 沉积物或腐屑摄食者 天然水体中,鱼类在任何食物链中均位于最末端的位置。,2010/2011/1,水与生命,牧食食物链,2010/2011/1,水与生命,碎屑(腐食)食物链,2010/2011/1,水与生命,浮游生物死亡后分解很快:死亡后立即损失21%,4小时后损失36%,1天后损失掉总物质的50%,然后分解过程变慢,10天后损失达到总量的75%。浮游动物死亡4小时后50%的磷释放出,一天结束时70%的磷释放出,释放出的磷能够在水中被测到(Krause,1959)。浮游植物死亡数小时后25-75%的磷释放出(Richney,

5、1977)。即使是腐屑,通过自身分解和细菌利用,30-40%的磷被快速释放出来(Leonov,1980)。,2010/2011/1,水与生命,能量流,Krokhin (1959)得出苏联一个湖泊水层食物链中能量传递效率:浮游植物 100%浮游动物 11.6%食浮游生物鱼类 1.5%捕食性鱼类 0.1%Neuwrck从Erken湖中获得如下数据(湿重/秋季) mg/cm2 %初级生产者 160 100初级消费者 43 27次级消费者 7 4.4终极消费者 0.01 0.006,2010/2011/1,水与生命,水域生态系统类型,按水化学性质分类: 淡水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按水的运动分类: 流水

6、生态系统 静水生态系统,2010/2011/1,水与生命,淡水生态系统,在淡水中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自然系统。分为静水的和流动水的两种类型。前者指淡水湖泊、沼泽、池塘和水库等;后者指河流、溪流和水渠等。具有易被破坏、难以恢复的特征。,2010/2011/1,水与生命,湖泊,池塘,水库,沼泽,2010/2011/1,水与生命,2010/2011/1,水与生命,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是海洋中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自然系统,相互之间缺乏明显的分界线。特殊的海洋生态系统。,2010/2011/1,水与生命,海洋生态系统分布,海岸带:海洋与陆地交界区域。浅海带:水深在200

7、m左右,主要是大陆架。上涌带:可以将许多矿物质带到浅海带或远海带的表层.远洋带:包括了表层、中层、深层和极深的海底。,2010/2011/1,水与生命,特殊的海洋生态系统,黑潮流域生态系统上升流生态系统河口生态系统潮间带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深海热泉生物群落,2010/2011/1,水与生命,黑潮生态系统,黑潮得名于其较其他正常海水的颜色深,这是由于黑潮内所含的杂质较少,阳光穿透过水的表面后,较少被反射回水面。自菲律宾开始,穿过台湾东部海域,沿着日本往东北向流,在与亲潮相遇后汇入东向的北太平洋洋流。黑潮将来自热带的温暖海水带往寒冷的北极海域,将冰冷的极地海水温暖

8、成适合生命生存的温度。黑潮流域中可捕捉到为数可观的洄游性鱼类,及其他受这些鱼类所吸引过来觅食的大型鱼类。,2010/2011/1,水与生命,上升流生态系统,深层海水缓慢上升的现象称为上升流现象。当季风沿海岸线吹刮时,在岛屿和海岬的背风侧会产生大片的上升流,暗礁周围和北半球较强的逆时针流旋中,以及水团的边界处,都会产生局地的上升流。上升流可把深海区的海水营养盐带到表层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使该海区成为渔场。,2010/2011/1,水与生命,河口生态系统,河口生态系统位于流域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的交汇处。来自陆地的河水径流与海水在河口相互混合,水体中的生物群落也处于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状态。

9、河口区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是动物产卵场、育幼及索饵场所。由于许多河口湾是人类海陆交通要地,受人类活动干扰甚深,也易于出现污染.,黄河入海口,2010/2011/1,水与生命,潮间带生态系统,所谓潮间带,即是指大潮期的最高潮位和大潮期的最低潮位间的海岸,也就是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至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范围。退潮后,在低潮线以上积水的小水池称为潮池。此处栖地环境时而干燥时而潮湿、温度时高时低、盐度也是时时变化,可以说微环境的变化非常大。潮池的生物必须具有忍受每日温差和含氧量剧烈变化的能力.,2010/2011/1,水与生命,红树林生态系统,红树植物是一类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

10、的木本植物群落。由于树木富含单宁,木质显红色,因而称为“红 树“。例如,红树、秋茄树、红茄冬、海莲和木榄等。当退潮以后,红树植物在海边形成一片绿油油的“海上林地”。,2010/2011/1,水与生命,红树林由于地处海陆交界,形成了一些特征来适应这种特殊的生存环境。“胎生现象”就是其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不少红树植物的果实成熟后,并不脱离母树,而是继续萌发生长出绿色的笔杆状胚轴,胚轴成熟后才离开母树落入海水或淤泥中。,2010/2011/1,水与生命,珊瑚礁生态系统,以珊瑚礁为依托的生态系统。造礁珊瑚以其形状复杂的骨骼形成多样的生活场所,成为其他生物生活的基础和依存物。由于珊瑚礁环境水体稳定、光照

11、充足,所以形成了与周围海洋环境不同的特殊的生态系统。为各种喜礁生物提供作为栖息、附着或庇护的场所。2002年,科学家首次确定全球十大珊瑚礁保护区。它们占海洋总面积0.017%,却包含了34%的海洋特有生物种。,2010/2011/1,水与生命,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海岸湿地指低潮时水深6m以下的海域及其沿岸水浸湿地带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其表面常年或经常覆盖着水或充满了水,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包括多种类型,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海岸带范围内的淡水湖泊等都属于海岸湿地。海岸带生态系统属海陆相交的过渡带,具有高生产力、高梯度变化和高脆弱性等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2010

12、/2011/1,水与生命,深海热泉生态系统,热液喷口是海底的间歇泉,人们称它为海底热泉。1977年,科学家在加拉帕戈斯裂缝首次发现海底热泉。发现的热泉都分布在于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脊附近,平均深度为海平面以下2100米。海水从开口处渗入地壳,被炽热的岩浆“烧”得滚烫。加热后的海水回流,又从地壳的小缝隙里涌出,形成了海底热泉。热泉的过热水喷出时,温度可以高达400摄氏度。,2010/2011/1,水与生命,在热泉区以外像荒芜沙漠的深海海底,仍出现了蠕虫、海星及海葵这些生物。热泉生物能够生存完全是依靠化学自营细菌的初级生产者。,2010/2011/1,水与生命,水生生物的生态类型,依生活方式或生活习

13、性:浮游生物自游生物底栖生物周丛生物漂浮生物,2010/2011/1,水与生命,浮游生物(plankton ),是借助于水的浮力营浮游生活的生物,包括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常见的浮游植物有硅藻、绿藻和蓝藻,浮游动物则以枝角类、桡足类、轮虫和原生动物为主。这类生物的个体一般都很小,通常缺乏主动游泳能力,其运动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水流。,2010/2011/1,水与生命,浮游植物,2010/2011/1,水与生命,浮游动物,2010/2011/1,水与生命,自游生物(nekton ),是运动能力很强的一类大型动物,往往能进行长距离的游泳或克服较急的水流,包括鱼类、两栖类、大型游泳昆虫等。,2010/2

14、011/1,水与生命,底栖生物(benthos),是固着或随着在水底或者生活在沉积物中的生物。包括底生植物和底栖动物,前者有水生高等植物和着生藻类,后者如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等。,2010/2011/1,水与生命,周丛生物(periphyton),是生长在淹没于水中的各种基质(如沉水植物,木桩、石头等)表面的生物群。主要包括着生藻类、原生动物和轮虫。,2010/2011/1,水与生命,漂浮生物(neuston ),是生活在水表面的生物。常见有几种水生高等植物和水生昆虫。,2010/2011/1,水与生命,水生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水生生物群落水生生物群落类型,2010/2011/1,水与生

15、命,生物群落,生活在同一栖息地的各类生物分布在不同的空间层次和占据着各自的生态位,彼此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这些生物种群的集合体,被称为生物群落。,2010/2011/1,水与生命,水生生物群落,一定水域中各种生物的聚合称为水生生物群落(aquatic community ),2010/2011/1,水与生命,水生生物群落类型,按水的流动性来分:静水生物群落(Standing Water)、流水生物群落( Moving Water)按主要生物生活习性划分:浮游生物群落、 底栖生物群落按生境划分: 海洋群落、淡水群落,2010/2011/1,水与生命,静水生物群落,静水是指陆地上的湖泊、沼泽

16、、池塘和水库等。由边缘向中心,水深逐渐增大,形成生态特点不同的亚系统:沿岸带、敞水带、深水带。,2010/2011/1,水与生命,沿岸带群落,从水面线以下到大型植物分布的下限,为沿岸带的范围。挺水植物带植物的茎叶高出水面,主要包括芦苇、蒲草、菰、莲等。浮叶植物带植物的叶浮在水面,主要有菱、睡莲等;沉水植物带植物体完成沉没在水下,主要种类为眼子菜科植物,其次有苦草、黑藻、聚草等。,2010/2011/1,水与生命,敞水带群落,沿岸带以外从水面直到光的有效透射深度(即补偿深度)为止的水层称敞水带。 生产者包括浮游植物和一些浮游自养菌。消费者主要包括浮游动物和各种鱼类。,2010/2011/1,水与

17、生命,深水带群落,敞水带以下,即由补偿深度直至水底的区域是深水带。仅见于深水湖泊或水库中。是湖泊的黑暗区域。缺少生产者。消费者主要为三类动物:摇蚊幼虫及颤蚓类;球蚬类;幽蚊幼虫。,2010/2011/1,水与生命,流水生物群落,其主要代表是大小河流。河流的上游分为急流区和滞水区,下游二者区别消失,通称河道区。,2010/2011/1,水与生命,急流区,此区流速大。生产者多为丝状附着藻类。动物以各种昆虫幼虫为主。,2010/2011/1,水与生命,滞水区,水较深 但水流平缓。生产者为丝状藻及一些沉水植物。消费者在无脊椎方面主要为穴居或埋藏生物。鱼类也常出现。,2010/2011/1,水与生命,河

18、道区,河床沿岸可生长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也可存在浮游生物群落。消费者方面则河流种及静水种都可出现。,2010/2011/1,水与生命,浮游生物群落,浮游生物的大小一般从几微米到几百微米,通常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浮游生物群落没有形成大的宏观结构,其外貌通常是看不见的,仅当浮游植物形成水华或某些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并聚群时,可以从水色中反映出来。 群落中各成员在群落中的地位也不一样,有终身浮游生活的,有阶段性和偶然性的。,2010/2011/1,水与生命,底栖生物群落,由各类底栖生物组成的,它们或是生活于水底土壤的表面,或是生活于土层之中,因此相应地可划分为土外底栖生物和土内底栖生物两类。底栖生物

19、有附着、攀爬、爬行、穴居以及暂时游动等各种生活方式,因此可把它们再划分为若干生态类型:主要有固着生物、周丛生物、底埋生物、钻蚀生物和在水底匍匐或暂时游泳的水底游动动物。,2010/2011/1,水与生命,船蛆,2010/2011/1,水与生命,虾,2010/2011/1,水与生命,水生生物的适应,水生动物面临的问题及适应特征大型植物面临的问题及适应特征群落的适应: 水面区群落适应 水层区群落适应 水底区群落适应 流水区群落适应,2010/2011/1,水与生命,水生动物面临的问题及适应特征,压力随深度变化大水的浮力大水的阻力大:水中运动时所受到的阻力比陆生动物在空气中所受阻力大。水中溶氧少:水

20、中溶氧量的多少是水生生物的限制因素之一。水体盐浓度与体液不同:,2010/2011/1,水与生命,压力变化适应,增加身体通透性:适应深海高压环境的鱼类,其皮肤组织的通透性通常很大,骨骼和肌肉不发达,一般没有鳔。肺泡中停止气体交换 :鲸在潜水时,胸部会随外界压力的增加而收缩,肺也随之缩小,肺泡自然变厚,气体交换停止。这样氮气就不会溶解于血液中,自然不会患潜水病了。,2010/2011/1,水与生命,浮力适应,水的密度大,它能把水生动物的肌体托起来,所以水生动物一般不用象陆地脊椎动物那样的四肢。身体的增大也不像陆地动物那样受到支持骨架增加的限制,因此身体可以发展到很大。浮游生活:水的浮力较大,水生

21、生物能漂浮在一定的水层当中,使水中能够存在浮游生物。,2010/2011/1,水与生命,阻力适应,有的具有流线型体形,减少阻力。利用水的密度来推进自己。漂浮在一定的水层当中。,2010/2011/1,水与生命,直接吸收水中溶解的氧气,直接通过细胞膜(体表)扩散呼吸: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轮虫。疣足呼吸:多毛类用鳃呼吸:鱼类、软体动物、甲壳动物,2010/2011/1,水与生命,将空气带入水中,2010/2011/1,水与生命,渗透调节,淡水中动物排除较稀的尿液海水中动物有的体液浓度和海水一样。有的有专门的排盐结构:软骨鱼类有开口于直肠的直肠腺,在爬行类和鸟类有开口于鼻腔的鼻腺,龟的开口

22、于眼窝的泪腺,已变为盐腺。,2010/2011/1,水与生命,渗透调节方式,海洋动物 鲨鱼和无脊椎动物:等渗调节 硬骨鱼:低渗调节淡水硬骨鱼: 高渗调节河口洄游及广盐性鱼类: 变渗和等渗调节,海产硬骨鱼,淡水硬骨鱼,2010/2011/1,水与生命,大型植物面临的问题及适应特征,对低氧的耐受性光照压力无机碳的供应其它的机理:生长、繁殖、种子散播等,2010/2011/1,水与生命,要克服根系周围低氧量的问题至少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结构方面的(根、茎、叶体积的大部分是由气隙或腔隙组成的 );另一个是生物化学方面的(对普通产物乙醇的耐性,厌氧代谢),2010/2011/1,水与生命,对湖泊中大型维管

23、束植物限制在约10m深处。,2010/2011/1,水与生命,碳短缺可能导致光合作用受到限制一般情况下不会短缺。,2010/2011/1,水与生命,根,水生植物的根,在形态构造,功能上都较退化,有的甚至无根。贮气组织发达。维管束退化。根的吸收作用降低,主要起固定植物体的作用。,2010/2011/1,水与生命,茎,水生植物,尤其是沉水植物茎幼嫩而纤细,机械组织不发达,茎的可曲性很大。许多沉水植物体形的大小均随水的深度而变.例如狐尾藻在10厘米深的水中,它只有10厘米高,节间非常短,但在2米深的水中,其植株可高达2米以上。细胞间隙很发达,常形成很大的气室,以贮藏气体,便于内部细胞进行气体交换,而

24、且还可以增加轻巧性易于漂浮。,2010/2011/1,水与生命,叶,细胞间隙发达 或叶柄膨大。,2010/2011/1,水与生命,由于大型植物个体巨大以及由此而来的非光合作用组织比例较大,大型植物的补偿点(那里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小型藻类相比,处于较高的光合作用速率和光照强度位置大型植物不能进人有浮游植物生存的光亮带深处一般沉水的维管植物可以在510米处生存,10米以下就很少有维管植物生长。有些藻类(如红藻)可以生活在2030米的海水中,这是因为红藻的藻红素对深水中的短波光(蓝绿光)有补色效应,如红藻主要由藻红素和类胡萝卜素吸收蓝绿光。这是植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对深水中光质变化的生理适应。大型

25、植物叶片形态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2010/2011/1,水与生命,叶片形态,水环境的光照强度微弱,所以水生植物的叶片通常较薄,有的叶片细裂如丝或是呈线状;有的呈带状;有的叶子宽大呈透明状。叶绿体不仅分布在叶肉细胞中,还分布在表皮的细胞内,并且叶绿体能够随着原生质的流动而向迎光面,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利用水中的微弱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叶的形态构造变化多样:异叶现象,2010/2011/1,水与生命,浮水叶,叶漂浮水面,构造比较复杂,为背腹异面叶。必须时时平稳地维持在水面,因此叶片多成圆形或椭圆形。,2010/2011/1,水与生命,沉水叶,其形态构造具有典型的水生性。叶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叶变得纤

26、细,分裂为多数细长的裂片;减少水的冲击。二是叶呈较大薄膜状,能减少阻力,增加相对表而积,适应水中光照弱的特点。,2010/2011/1,水与生命,异叶现象,挺水叶:为了与空气接触,它有陆生植物相同的构造.沉水叶:裂片细丝状。,2010/2011/1,水与生命,生长,水生植物受水环境的影响,春季较陆生植物发生迟,冬季死去较陆生植物迟。,2010/2011/1,水与生命,繁殖,环境对花粉传布不及陆地可靠,进行无性繁殖较有性繁殖有利得多,所以无性繁殖就成为主要的繁殖方法了。有性繁殖:植物体的授粉作用除由昆虫、风力作媒介外,还可借助水力来授粉,这称为水媒花。沉水植物的繁殖器官往往都较特化。所有沉水植物

27、它们虽然在水面开花,但开花后整个花序沉入水底,果实在水中成熟。自花授粉,2010/2011/1,水与生命,无性繁殖,地下茎繁殖,2010/2011/1,水与生命,水媒hydrophily花,水媒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水上传粉,如伊乐藻属、黑藻属和苦草属等植物。一种是水下传粉,如茨藻属、金鱼藻属和大叶藻等。此外,还有雨媒花,下雨时花不关闭,借雨水流动传粉。水媒花的花粉有耐水力。,2010/2011/1,水与生命,种子散播,许多水生植物的种子和果实是通过流动的水传播的。例如莲蓬其形状呈倒圆锥形,且质轻,可以像一叶小舟飘浮于水面,随着水流漂到各处。,2010/2011/1,水与生命,水面区群落的适应,

28、在水面区生活的各类生物组成了漂浮生物群落。漂浮生物通常只能在水面静止状态下生活,因此只在避风的小型静水水体中才能大量出现,在有风浪破坏水膜的大型湖泊中不能存在;流水水体漂浮生物只在水流缓慢的河湾沿岸可以见到。小型漂浮植物大量繁殖时,可使水膜呈现特殊的颜色。植物异叶现象。高浓度有机质的存在,为各种异养生物,特别是细菌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在水面区生活必须适应一些特殊的环境条件,包括:过强的光照、温度和盐度的急剧变化以及从上下两方面来的敌害压力。,2010/2011/1,水与生命,避免强光,许多漂浮生物形成各种保护色素使机体免受紫外线的伤害。某些漂浮生物仅在某一季节或一天的某一段时间到水面生

29、活,除了漂浮生活外尚能进行其他生活方式。这种现象是对水面区多变化的生活条件的一种适应。,2010/2011/1,水与生命,躲避敌害,水面区生物一方面有从上方来的气生生物(鸟类等)的敌害,另一方面有从下方来的水生生物的敌害,并且水面又缺乏隐蔽场所,因此敌害的压力是很大的。有些漂浮生物快速的运动以及身体透明或具保护色等等,都是对敌害压力的防御性适应。四眼鱼:眼位于头顶,每眼分为两部分,上半部能看到空中的事物,下半部能看到水中的事物。,2010/2011/1,水与生命,异叶,漂浮植物的异叶现象,更是一种适应性的典型。槐叶苹是一种无根的飘浮性植物,但它在水面下生长的胡须状,像根一样的东西,就是变态叶,

30、来取代根的功能 .,2010/2011/1,水与生命,水层区群落的适应,水层区群落包括浮游生物和自游生物,但是自游生物行动迅速,可以在水体的不同部分活动,本身不成为一个独立的群落,因此水层区群落主要为浮游生物。,2010/2011/1,水与生命,浮游生物的特征是悬浮水层随水流移动,但原生质的比重(1.04)稍高于水,因此在静止状态下它们总是趋向于下沉的。何一个比重大于水的物体,在水中下沉的快慢与本身体积大小、比重以及水的性质和运动状态有关。关于浮游生物的下沉速度一般用下式表示:,2010/2011/1,水与生命,为了其本身易于在水中悬浮,应尽量减缓下沉速度,各种浮游生物在进化趋同过程中形成了种

31、种浮游适应的机制。浮游生物通过扩大身体相对面积、减轻体重和主动运动等方式使身体悬浮水中。,2010/2011/1,水与生命,扩大身体相对面积,减小体积 :生物体越小,相对面积就越大,也越易浮起。 体上生角、刺、刚毛等突出物。趋同体型 :盘形、扁长形、刺猬状、树枝状。,2010/2011/1,水与生命,减轻体重,增加含水量 :使比重接近于水,容易漂浮。产生比水轻的物质:许多浮游生物体内形成比水轻的物质,如气体、油滴等,以减轻比重。 外壳和骨胳的退化或消失:浮游生物的身体一般比较柔软,没有骨胳组织 。形成胶质膜:有些浮游藻类和浮游动物具有含水量很大的胶质膜以增加浮力。,2010/2011/1,水与

32、生命,水母含水量高达97%。,2010/2011/1,水与生命,藻类同化产物油滴。,2010/2011/1,水与生命,浮游甲壳动物只具有很薄的外壳。,2010/2011/1,水与生命,植物体细胞排列成一平板 ,埋藏在1个共同胶被之内.,2010/2011/1,水与生命,主动性运动,许多浮游生物(鞭毛藻类,浮游动物)都能作主动运动.这种运动不但可促使生物向前进,同时也能使身体在水中保持悬浮状态。,2010/2011/1,水与生命,水底区群落的适应,底栖生物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是使本身保持在底土基质上不被水流冲到水层中。其次是防止被沉积物所填埋。,2010/2011/1,水与生命,防止水流冲走,增加

33、身体比重。底埋生物和钻蚀生活。固着生活是进一步的适应。主动运动。,2010/2011/1,水与生命,增加身体的比重,防止被水流、波浪冲走的方式,最简单的是增加身体的比重。因此,大多数底栖动物和植物的构造坚固,常含有大量石灰质,这些构造既有保护作用,又使有机体增加了重量。,2010/2011/1,水与生命,底埋生活,生物在土层之中或物体内部生活,使水流、波浪更难对它们起作用。底埋生物适应在泥砂内生活,其形体、生理和生态上都有一些趋同特点:身体延长成蠕虫型并具有很大的伸缩能力,以便于钻入泥沙中;具有挖掘泥砂的器官。,2010/2011/1,水与生命,固着生活,大部分固看动物的视觉器官和平衡器官都退

34、化了,相反地触觉器官变得更加完善。系统发育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机构来保证顺利获得食物。最普通的取食适应机构之一就是亦身体的前端形成了所渭捕食漏斗,口就位于漏斗的底部。,2010/2011/1,水与生命,主动的运动,既能克服水流的冲刷和搬移又能脱离沉淀物的填埋,因而是更有效的适应方式: 甲壳动物在游泳时是利用附肢(蟹虾类) 水生昆虫的附肢也起着桨的作用 软体动物中的海扇则以喷射的方式活动,2010/2011/1,水与生命,防止掩埋,为了不被经常在水底形成的沉淀物所掩埋,大部分固着动物身体向上延长。主动的运动。,2010/2011/1,水与生命,河流生物群落适应,急流生物群落中的生物,通常具有在急流

35、中保持身体位置的适应性,其中主要的有:持久附着减少水的冲击力行为上的适应,2010/2011/1,水与生命,持久附着在固定的物体上,急流中的主要生产者如绿藻、硅藻、水生苔藓等,及少数动物如淡水海绵等都会持久地附着在固定的物体如石头、木和叶块上. 急流动物有吸盘,以紧附在甚至是光滑的表面上,抵抗急流的冲击,如石蛾幼虫、蚋幼虫等。黏着的下表面 - 很多动物能以它们黏着的下表面附在河底表面,如蜗牛、扁虫等。,2010/2011/1,水与生命,2010/2011/1,水与生命,2010/2011/1,水与生命,2010/2011/1,水与生命,身体减少水的冲击力,流线型体型-几乎所有的急流动物,从昆虫幼虫到鱼类,都有一定的流线型体型,使水流经过时产生最小的磨擦力。扁平的身体 - 扁平的身体使生物能在石下和缝隙中得到栖息场所,如石蝇若虫、蜉蝣若虫等。,2010/2011/1,水与生命,2010/2011/1,水与生命,华吸鳅,2010/2011/1,水与生命,行为适应,正趋流性 (rheotaxis) - 河流动物几乎是固定不变的朝向上游以确定它们的位置,如果它们有游泳能力,就能够持续地逆水流流动,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行为形式。 正趋触性 (thigmotaxis) - 许多河流动物具有一种紧缠住接触到的物体表面或使身体紧贴该表面的行为,如石蝇若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