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论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8872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6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讲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论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第3讲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论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第3讲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论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第3讲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论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第3讲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论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讲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论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讲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论课件.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3讲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论,讲授者: 国教院 李丽丽课时: 5 课时 时 间: 2010 年 1 月E-mail:,第三讲的主要内容,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语言习得的一般条件和共同规律 第三节 L1习得与L2习得第四节 对比分析与对比分析假设 第五节 : 偏误分析与过渡语(中介语理论)第六节 学习者策略,第一节 导论,L2习得的一般概念L2习得的研究领域研究L2习得的意义L2习得研究的发展与现状我国的L2习得研究,L2习得的一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SLA这一术

2、语也可以指一门学科,即研究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和规律的学问。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也可以看做心理学的分支。交叉学科、边缘学科。,L2习得的研究领域,SLA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R.Ellis(1986)在其著作Understanding Language Acquisition中提出了一个研究SLA的框架,他称所列因素为SLA的“key issues”,这些因素是:情境因素、语言输入、学习过程、学习者的差异、语言输出。除了如上关键问题,SLA研究还较多地关心如下两个问题:1.第一语言的作用;2.正规训练的作用。,研究L2习得的意义,SLA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在理论

3、上,它可以为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重要的实践意义概括如下:1.有助于改进L2教学;2.有利于促进L2学习者的学习;3.有利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研制.,SLA研究的发展与现状,SLA研究的发展大致可以范围2个时期。1.对比分析时期(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初至今)理论基础:行为主义理论2.心理语言学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初) 【理论基础】: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 LSA是一条“自然”的途经,不是简单的模仿。 【标志理论】:乔姆斯基的句法理论和语言习得理论。Corder的偏误分析理论及随后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 当前,SLA的

4、研究出现了多学科、多种训练辐合会聚的局面。如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生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我国的SLA语言习得研究,在我国,SLA研究起步较晚,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才开始重视SLA的研究。研究基本上是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汉外对比,主要目的是发现汉语与外语的异同,预测第二语言学习者所犯错误和难点,改进外语教学。和教材的编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研究起步更晚,对外汉语与教学理论最初偏重的是汉语本体的研究。,第二节 语言习得的一般条件和共同规律,语言和脑语言与认知语言习得的阶段,语言和脑(1/2),大脑左半球侧面观,人脑的大脑半球与语言大脑半球的单侧化现象(动物的大脑是左右对称的,而

5、人类左右两半球的功能却不对称。左半球与语言活动有关。),语言和脑(2/2),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语言与认知(1/2)语言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大脑左半球侧面观,Chomsky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不仅加深了人们对语言结构的理解,而且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语言与认知关系这一传统课题的兴趣。主要观点1.语言中的句子有两个结构层次: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They are flying planes.2.语言具有深层的一致性,即深层结构对所有语言来说是共同的元素,可以直接影响语言的学习与生成。3.语言不是封闭的系统,而是一种生成的系统。这是因为一种深层结构可以转换为不同的表层结构(如各种句式

6、的转换)。,语言与认知(2/2)语言对认知的影响,人的语言受到认知的影响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语言对认知的影响,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几个方面:(见下页),1.语言相对论的假设:1956年Whorf提出,语言本身的性质可以导致对现实观察的不同方式。掌握不同语言的人由单词所联想到的事物是不相同的。因此不可能得到对事物共同的认知。如汉字“牛”同英文中的各种相似单词的对比。2.语言与思维:语言对人的思维活动有影响。对正常人而言,语言的物质特征是引起思维活动的直接动因,也是思维活动赖以进行的载体,借助于语言还能巩固和表达思维的成果。3.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语言理解先于语言产生,这是儿童语言习得的一

7、条最普遍的定律;许多证据也表明,语言的发展依赖于认知的发展。认知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但语言发展对认知发展也有极大的反作用。 随着儿童语言的逐渐发展,成人就有可能利用语言向儿童传授社会历史经验,这无意会对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而且,随着语言的发展、概括力的增强,儿童认识事物的水平将不断提高。,语言习得的阶段,大脑左半球侧面观,1.语言准备期(从出生到1周岁左右)2.语言发展期(1岁以后)句法的发展:单词句-电报句-完整句-复合句-句子理解的发展语用能力的发展:2岁的儿童已经表现出巧妙的交际能力。,第三节 L1习得 & L2习得,L1、母语、L2和外语L2习得与L1习得的共同特点L2

8、习得与L1习得的不同点,L1、母语、L2和外语,第一语言:人出生后首先获得的语言,特殊情况L1可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母语:指本民族的语言,与外族语或外国语对应。对多数人而言,母语就是出生后最先习得的语言。但并不是所有人的第一语言都是母语。第二语言:人们获得第一语言后所习得和使用的语言统称为地了如语言。外语:有人认为是母语之外的外国语言;有人认为是非目的与环境下学习的母语之外的语言。,L2习得与L1习得的共同特点,习得者都必须具备习得语言的条件和能力。(认知能力、视听、发音器官)都必须有语言习得的环境(家庭、社会、课堂)都需要习得语音、词汇和语法(哑巴语言、聋子语言)都需要习得语用规则和文化:

9、语用规则是关于如何使用语言的规则。它涉及到某个语言集团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审美观点等。一种语言的语用规则也与该语言的文化密切相关。,L2习得与L1习得的不同点,学习者不同:主要表现在年龄上,而年龄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的差异上,成人与儿童认知能力的不同是造成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差异的重要原因。语言关键期假设(列宁伯格)习得环境与习得方式不同:儿童基本的第一语言的听说能力是在自然习得时期获得的,学校时期的语言学习更多是书面语言的训练。多数第二语言的习得者是在非目的语的环境下学习的,课堂的小环境与社会的大环境不相符。习得的目的和动机不同:幼儿习得第一语言是出于人的本能,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10、;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需要并非是天然的、原发的,不是为了满足认知和生存的需要。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也是多种多样的。习得的具体过程不同:,第四节 对比分析与对比分析假设,对比分析的历史发展(contrastive analysis)对比分析假设对对比分析假设的修正汉语与英语的对比分析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对比分析的历史发展(contrastive analysis),20世纪50年代,Lado开始对比分析的研究,与结构主义语言学有密切关系,并以行为主义的迁移理论为基础。这是后来对比分析遭到严厉批判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范式的对比分析到20世纪60年代达到顶峰。20世纪60年代末,在Chomsky理

11、论的强大攻势下,对比分析的模式开始改弦易辙,不得不采用新的理论观点,美国对比分析从纯结构主义方向转至转换生成理论方向。后来,主要在社会语言学的冲击之下,Chomsky的观点开始失宠,他的语言能力与语言行为的观点受到许多人的诟病,研究者们也逐渐将注意力从语言结构转向语言生成和语言运用的环境。因此,交际能力的研究开始取代语法能力的研究。在社会语言学的影响下,L2习得中的对比分析研究开始对比两种语言交际能力的构成成分,并认为,只有同时习得语法能力与语用能力,才能具备L2的交际能力。,对比分析假设,主要内容: 是根据行为主义的迁移理论和教师的教学经验,针对外语教学而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已形成的L1习惯

12、会迁移到学习者的L2中去。当L1与L2的习惯相同时,将有益于L2习得,这种现象叫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反之叫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学界的批评:60年代后期,在新理论影响下,人们开始对对比分析理论产生怀疑。通过调查,展开了批判,批判的重点集中于如下几方面:1.对比分析对错误的预见性差;,2.理论方面遭受到的批评: 1)Chomsky对行为主义语言学习观的抨击动摇了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 2)对比分析假设对语言习得过程中迁移现象的理解也不正确; 3)对比分析假设认为,学习者学习L2的难度与两种语言的差异程度密切相关,而后来的研究表明,学习难度与两种语

13、言的差异程度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4)对比分析假设也没能说明第一语言干扰产生的条件,只是笼统地提出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会产生干扰。但后来的研究表明,同一种错误,在一种情况下是干扰造成的,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是另一种原因造成的。另外,对于不同阶段的二语学习者,第一语言干扰的程度也有差异。 5)对比分析只限于两种语言之间的比较,而忽视对学习者所生成的实际语言进行细致的调查分析,因此不能揭示学习者习得语言的心理过程,所得出的结论也不符合第二语言过程的实际。因此,它只能隔靴搔痒,研究很难深入,很难抓住问题的实质。,对对比分析假设的修正,在受到批评之后,对比分析调整了理论观点,开始向心灵主义靠拢。L2学

14、习者不再被看成是言语刺激的对象和言语的输出者,而是被看做L2的积极参与者与创造者。其研究也不再是纯粹的两种语言间的对比,而是转向研究干扰产生的条件和错误产生的原因。我们称这种对比分析的研究范式后为后期的对比分析。 具体理论如下:,1.弱式和中式的对比分析假设: 针对对比分析假设预测学习困难和学习者的错误的局限性与单一性,有人提出了弱式的对比分析假设(weak form)。弱式的对比分析假设否定强式的对比分析假设把一切错误都归于L1语言干扰的观点,认为对比分析假设不可能预测全部困难,也不可能预测学习者所犯的全部错误。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利用对比分析的结果和语言对比的知识去理解L2习得中学习者的部分

15、困难和错误。弱式的对比分析假设承认L1对L2习得的影响,认为教师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将有助于L2的教学。 另有些研究者对强式和弱式的对比分析假设都持有异议,因而又提出了中式的对比分析假设(moderate form)。该理论认为,L2习得的难易程度不取决于两种语言结构的实际差异程度,而取决于学习者对语言结构差异的主观感觉。学习者在学习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是两种语言在意义上和形式上的细微差别。语言之间在结构形式上的差异大时学起来不一定困难大,而细微的差异学起来往往更难。另外,目的语内部的一些因素也会导致语言上的困难。 中式的对比分析假设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也比较符合L2习得过程的实际。它注重学习者心

16、理的作用,从学习者的角度去考察学习上的困难,这是SLA研究在理论上的一大进步。,2.对迁移研究的深入: 在SLA的研究中,针对早期的对比分析在理论上存在的弊端,人们开始对语言学习中的迁移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Selinker率先对迁移的问题进行了统计研究。 他在1969发表的语言迁移一文中试图回答三个问题: (1)什么会被迁移? (2)语言迁移是如何发生的? (3)所发生的迁移有那些类型? 他还总结除了不会发生语言迁移的两种情况(1)在母语中不重要但在过渡语中重要的语言项目;(2)在母语中重要但在过渡语中不重要的语言项目。 他还区分了三种类型的语言迁移:正负中三种语言迁移。 Dulay 和B

17、urt(1974)对语言迁移问题的研究在SLA领域产生了仿佛按的影响。 他们提出了“L1=L2”的假设,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了在SLA中母语的影响。二人的这一假设是在对双语儿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们认为 (待续),(1)尚未到达青春期的儿童在L2句法上所犯的错误与他们在第一语言发展期中的错误相似。(2)尚未到达青春期的儿童不会犯L1的结构向L2迁移的错误。他们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创造的”过程。理由是:(1)学习者拥有一种特殊的先天的心理机制,使他能运用有限的加工策略来生成某种语言的言语。(2)学习者加工策略的运用先于语言学习。随着接触语言机会的增多,学习者会不断调整他的语言规则

18、形式。(3)在L1习得中调整过程的依据是L1的规则系统,SLA调整过程的依据是L2的规则系统。 Dulay 和Burt试图把L1与L2等同起来,目的是要说明语言迁移在L2习得中不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随着研究的深入,认知的观点也逐步渗透到SLA的研究中来。如,有研究把SLA视为两种过程:假设验证过程、言语生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综合利用他已掌握的L1和L2的知识,创造出学习者语言,也即学习者的过渡语。这种观点既包含了对比分析的某些观点,又容纳了现代的认知理论,因而显得更为前面。这种折衷的观点也更易被人们接收。,3.迁移问题研究的其他方面的发展: Homburg(1979)在词汇习得方面进行

19、了有关迁移现象的探讨。他们认为,迁移不仅和母语与L2的结构相似有关,而且涉及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的学习模式。 Olstain从跨文化的现象入手研究了语言迁移。她在社会文化能力与语言迁移:道歉情况一文中发表了他的研究陈国。她发现,迁移是否发生,取决于学习者对言语行为的感知。 Olstain还讨论了不同文化的人相互之间的态度。她认为,本族语讲话者对非本族语讲话者在社会文化环境下运用本族人的语言进行交际的反应是,认为非本族人粗野、高傲、不合作或不诚实。但本族人对非本族语的学习者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则采取了原谅的态度,因为本族人清楚,学习者这方面的错误是由目的语知识缺乏造成的。,4.标记理论: 后期

20、的对比分析还采用标记理论来解释语言迁移。 标记理论是由布拉格学派提出的。进入新时期又有较大的发展。该理论认为,如果一个语言成分比另一个语言成分更基本、更自然、更常见,就称为“无标记”的(unmarked),而比较罕见、比较特殊的语言成分则是“有标记”的(marked)。如boy是无标记的, boys 是有标记的;come是无标记的, came是有标记的。 该假设认为,无标记的范畴的出现要早于有标记的范畴。即使学习者所接触到的L2输入是有标记的,过渡语中所出现的也会是无标记的范畴。因此,L1的有标记的范畴不会迁移到目的语中,当L1的范畴为无标记的,而目的语的该范畴为有标记的,就会出现语言的迁移。

21、但应指出,过渡语中的无标记范畴不一定是迁移造成的。,标记与语言迁移,Zobl(1983)指出,迁移在SLA中只是起到“辅助性评价标准”的作用,即学习者的加工机制无力或难以确定要产生的L2言语的语法参数时,迁移才会发生。换言之,当学习者对L2的规则感到模糊不清时,他才会依靠L1的知识,进而导致可能的L1的迁移。也就是会说,他认为迁移在L1结构是无标记时最有可能出现,但他承认,有标记的范畴也可能发生迁移。Eckman(1977)则提出了“标记区分假设”。该假设认为,那些既不同于L1的规则,又比L1的规则更具有标记性的L2的规则,学起来更难。由上可知,迁移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广泛的,其角度有语言学、心理

22、学、社会学、文化学,研究涉及语音、语法、语用等各层面,各种理论纷纷涌现,其理论建设也是博采众长。他们的尝试是值得肯定的。,汉语与英语的对比分析,语音方面的差异: 元音方面的差异;辅音方面的差异;音节方面的差异;音渡方面的差异 音渡是言语中语言衔接的方式和界限,在英语的语流中,连续出现的音节圆滑而无间断,而汉语音节间的界限十分明显。词汇差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冠词语序对比:,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语音方面: 加音;替代;吞音; 你的例子,第五节 偏误分析与中介语理论,理论概述偏误分析中介语理论中介语的阶段和习得顺序中介语变量,理论概述,(Error Analysis ) (Inte

23、rlanguage Theory)两种理论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们的产生标志着SLA研究的宗旨从解释L2错误的原因和寻找学习的难点为教学服务转向主要对于学习者学习的内部过程的研究。研究内容从学习者的外部因素扩展到学习者的内部因素。这两种理论互相依存,偏误分析是中介语研究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人们称偏误分析为观察学习者学习L2的心理过程、学习阶段、学习策略、习得的顺序和途经的“窗口”。Richard(1985)总结了偏误分析与中介语理论的五个共同目标:1.探索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本质;2.发现语言习得的阶段;3.调查母语迁移的作用;4.交际能力的研究;5.揭示L2习得的过程。,偏误分析,偏误分析历史

24、悠久,一般把早期的偏误分析叫传统的偏误分析,主要指20C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前的偏误分析。该研究的目的是为教材的编写和外语教学提供反馈信息,其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的理论。传统的偏误分析的方法是:搜集数据(书面的);错误识别;划分错误类型;计算错误出现的频率,并据此判断语言项目的难度;确定纠正的方式,如补充练习等。,20世纪60年代末,受语言学研究的影响,错误分析的研究范式出现了根本性的转折,不仅扩大了研究的范围,理论基础上也作了较大的调整,逐步通向心灵主义和认知理论靠拢。1967年,Corder发表了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一文,标志着现代的偏误分

25、析的开始。从此,人们对待偏误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分析学习者的错误不仅仅是为了改进教学,更重要的是为了安所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了新的“偏误”的概念,他认为,早期的错误的概念产生于以教师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检查错误的标准是目的语。但从语言学习者的角度来看,L1学习者在习得母语时所产生是近似母语的言语,不是错误,而是偏离(deviation)。对L2的学习者而言,情况也是如此。在SLA过程中,学习者一直在对目的语规则提出假设。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学习者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而是是学习过程中的必要成分。他说:“错误是学生过渡能力的标志”。Corder观点的重要概念:错误与失误;偏误分

26、析的目的;偏误分析的方法 【待续】,偏误分析的方法(Corder):1.选择研究的素材。(书面和口语)2.识别错误。(区别偏误与失误,显性偏误与隐性偏误)3.错误分类。4.解释错误。(心理学的角度)5.评估错误。(评估错误的严重性,目的是为教学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Corder)其他的观点: 学习者不管是显性错误还是隐性错误,将它们视为错误都是不恰当的,因为它们都是反映学习者内部的语言系统的证据。便宜分析的目的就是描述学习者的内部语言系统,以便与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进行比较,而描述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核心就是要对学习者的语言作出合理的解释。 (从心理和逻辑的角度;从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两方面画出学习者的

27、语言系统),偏误的类型1.根据错误产生的原因进行分类:语言间的、语言内的、其他错误2.以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成熟程度进行分类:系统形成前的错误,系统的错误,系统形成后的错误。偏误的原因: 1.L1的干扰;2.过度概括;3.简化;4.自然性因素(L1和L2学习者都会犯的错误);5.交际策略(要表达的内容超出了当时的语言水平);6.语用因素(目的语的文化原则等)7.矫枉过正(hypercorrection)小 结: 学习者的错误大体可归入两类:1.语言型的错误;2.心理语言型的错误,中介语理论(过渡语),Interlanguage 这一术语是由是Selinker在1972年首先提出来的。中介语理论是在

28、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修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深受结构主义以后的L1习得研究成果的影响。Ellis(1985)发展了前人的观点,总结出了中介语的三大特点:1.可渗透性(虽有都有被修正的可能)2.变化性3.系统性,中介语的僵化现象(fossilization)Selinker(1972)指出,描述中介语的关键在于解释僵化现象。即把一些不同于目的语的语言项目、规则和次系统保留在中介语中。为了解释僵化现象,Selinker提出,学习者有一种先天的潜在的心理结构。当学习者享用所学的L2知识表达时,它就会被激活。这一潜在的心理结构包括五个核心的过程,这五个过程是学习者内化L2规则的策略:1.语言迁移2.训练迁

29、移(某一项目的过多训练)3.L2学习策略(如简化)4.L2交际策略(对交际作用不大的,不学)5.目的语材料的过度概括其它: 除了上述五个核心过程外,潜在的心理过程还包括一些次过程,如矫枉过正、按拼写发音、同源发音等。Selinker 还指出,约有95%的学习者不能过渡到目的语的能力,换言之,不能过渡到中介语连续体的终端。,中介语的阶段和习得顺序 一开始,中介语的研究范式是错误分析,人们试图通过偏误分析发现除L1之外干扰其他引起错误的因素,以便认识在中介语发展过程中起作用的过程。 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把注意力转向了讨论如下2个问题:1.学习者中介语的发展是否遵循的是一条自然的途经?或者

30、说,学习者L2学习的阶段是否相同? 2.学习者的L2习得与L1习得的途经是否相同?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人们对中介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包括横断的研究和纵向的研究。Ellis(1984)对中介语发展过程的纵向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概括。 他提出,中介语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大的阶段:1.“标准”词序阶段2.结构调整阶段3.系统运用语法词素的阶段4.复习句式习得的阶段,小 结 综上所述,L2习得者中介语的发展所经过的是一条大致相同的途经,所经过的阶段基本相同,但学习者习得每一个语法项目的顺序并不完全一致,习得某一语法项目的时间长短和方式也不经相同。 为了对上述现象作出更合理的解释,人们区分了发展次序(seq

31、uence)和发展顺序(order)的概念。前者指总的发展过程的特征,指学习者中介语发展的大致阶段;后者指某个具体的语言项目的习得顺序,以及时间和方式等。 一般认为,学习者中介语的发展次序是一致的,如外部否定总是先于内部否定,语调问句总是先于先于诸位倒装问句。学习者中介语的发展顺序基本一致,但L1背景或其他因素也会引起某些差异。,中介语变量(variability),系统变量 非系统变量,个体变量,情景变量,自由变量行为变量,语言变量环境变量,第六节 学习者策略,学习者的知识与策略学习策略生成策略交际策略,学习者的知识与策略,学习者的知识:Knowing what陈述性知识是什么Knowing

32、 How程序性知识怎么去做,L2知识的类型与策略,学习策略,Ellis(1980)对学习者言语的划分: 公式言语 VS 创造性言语 公式语言是创造性语言的基础。学习者在学习这两种不同的言语时所用的策略也有不同。,学习者策略,公式语言 创造性语言,模式记忆,模式模仿,建立中介语规则的策略: 假设形成【简化、推论】假设检验自动化,模式分析,在创造性言语学习中的过程和策略,生成策略,言语生成的一般模型,H,Clark & E,Clark,1997,言语生成包含了由计划、发声和运动程序所组成的等级的过程。 这一过程对于母语讲话者和L2学习者都是共同的。生成策略可以分成言语计划的策略和言语校正的策略。语意简化和语言简化属于计划策略,而监控属于校正策略。,交际策略,交际策略这一术语是Selinker(1972)在他对中介语的过程的解释里提出的。交际策略的分类:,A.缩减策略1.形式上的缩减 2.功能的缩减B.达成策略1.补偿策略 (1)合作的策略 (2)不合作的策略2.提取的策略 (1)等待 (2)语意搜索 (3)转译,交际策略的分类(一),交际策略的分类(二),交际策略的分类(三),谢谢,下次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