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师培训之—茶叶感官审评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49007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5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艺师培训之—茶叶感官审评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茶艺师培训之—茶叶感官审评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茶艺师培训之—茶叶感官审评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茶艺师培训之—茶叶感官审评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茶艺师培训之—茶叶感官审评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茶艺师培训之—茶叶感官审评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艺师培训之—茶叶感官审评课件.ppt(9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茶叶感官审评基本知识,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辨别能力,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与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审评,从而达到鉴定茶叶品质的目的。,茶叶感官审评,茶叶感官审评结果的可靠性,除受评茶人员本身素质水平和敏锐的审辩能力影响外,还受诸多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正确科学地控制外界因素,才可保证评茶工作顺利地进行。 外界因素包括审评室设置、审评用具、取样、审评用水等等。,环 境,审评室 : 座南朝北,北向开窗。面积不得小于 15m2。室内色调:白色或浅灰色,无色彩、无异味干扰。室内温度:宜保持在1527。室内光线:应柔和、自然光、明亮,无阳光直射。 自然光线不足时,应有辅助照明

2、,辅 助光源光线应均匀、柔和、无投影。噪声控制:评茶时,保持安静。控制噪声不得超 过50dB。,审评室,审评室,样茶柜架,审评室,用 具,审评台: 干评台:为80cm-90cm高,60cm-75cm宽, 台面为黑色亚光;,湿评台,湿评台:为75cm-80cm高,45cm-50cm宽,台面为白色亚光;审评台长度视实际需要而定。,审评杯碗:白色瓷质,大小、厚薄、色泽一致, 可分为初制茶(毛茶)审评杯碗、精 制茶(成品茶)审评杯碗、乌龙茶审 评杯碗。,审评杯用于泡茶喝、审评茶叶香气。瓷质纯白,杯盖有小孔,在杯柄对面的杯口有一排钜形的缺口,使杯盖盖搁在审评碗上,从锯齿处流出茶汤,容量一般为150ml.

3、国际标准为高65mm、内径62mm、外径66mm ,杯口相对的小切口是锯齿形。杯盖上是外径为72mm,底部内径为61mm,被盖上有一小孔。我国审评红绿茶毛茶所用的审评杯与审评精茶不同,容量为250ml,杯沿口弧形;审评乌龙茶用钟形杯,容量110ml,审评杯盏均需高度一致。,乌龙茶审评杯碗,为特制的广口白瓷碗,用于审评汤色和滋味,毛茶用的审评碗为250ml、精茶为150ml,瓷色纯白一致。国际标准的审评碗外径95mm、内径86mm、高52mm。,审评碗,评茶盘:木板或胶合板制成,正方形,23cm边长 *3.3cm边高;盘的一角开有缺口,缺口 呈倒等腰梯形,5cm上高*3cm下高;涂以 白色油漆,

4、要求无气味。,分样盘:木板或胶合板制成,正方形,23cm 边长*3.3cm边高;盘的两端各开一 缺口,涂以白色油漆,要求无气味。,叶底盘:黑色小木盘或白色搪瓷盘;小木盘为正方形, 10cm边长*1.35cm边高,供评审精制茶用; 搪瓷盘为长方形, 23cm边长* 17cm边宽* 3.0cm边高,一般供审评初制茶和名优茶叶 底用。,其他用具 样茶秤或天平, 计时器(沙时计或定时钟), 网匙, 茶匙, 汤杯, 吐茶筒, 烧水壶,消毒柜等。,计时器、审评杯、审评碗、样茶秤,评 茶 用 水,审评用水的理化指标及卫生指标参照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执行。同一批茶叶审评用水水质应一致。,水是泡茶的

5、溶剂,水质的优劣、软硬、清浊等因素直接关系着茶叶内含成分的溶解度和茶叶色、香、味的真谛。 中国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山水就是软水。每升水中钙、镁离子低于8mg称之软水,超过8mg称之为硬水。 自然界除雨水、雪水为软水外,均为硬水。 用软水泡茶,汤色清明,香气高雅,滋味醇正。 用硬水泡茶,汤变色,茶味变涩,茶香变浊,有失茶叶真香、真味、真色。,据试验,水中矿物质含量对茶叶品质影响极为明显。 茶汤中钙、镁离子含量超过2ppm,茶汤色泽变淡,茶味变涩。水中二

6、价铁含量达0.1ppm,汤色变暗,茶味变淡。含铝离子超过0.2ppm,茶味显苦。 水的酸碱度对茶叶品质影响也相当明显,如pH超过7时,汤色变暗,鲜爽度丧失。 城市自来水,常会因含有过量的氯化物,泡茶时损害茶叶鲜爽度和汤色的清沏度。 因此,古今中外对评茶用水都相当讲究,有所选择,选择无色、无臭、无味、无悬浮微粒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水泡茶。,泡茶水温 泡茶水温与茶叶有效成分的浸出率呈正相关,水温高,浸出率高,茶味浓。 水温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因茶类、老嫩度而有区别,如名优绿茶、白茶、花茶泡茶水温高,汤色深,香味鲜爽度差;青茶、红茶、粗老茶则相反;边销茶采用长时间的熬煮,茶味才浓。,而从感官审评角度看,统一

7、泡茶水温,审评结果才有可比性。即采用100 水温泡茶为准。,茶艺表演对不同茶类采取不同水温。 一般要求:沸滚起泡为度。沸滚,便于茶中所含成分最大限度的浸出。起泡,二沸为好,不宜水沸过久,沸水过久成为老水,刺激性弱或无刺激性。,泡茶时间: 感官审评的标准泡茶时间为5分钟。,泡茶时间影响茶叶内含可溶性成分浸出的数量多少和比例。随着冲泡时间的延长,浸出量增加,滋味浓强度增加。通过实验,10分钟后,有效成分几乎全部浸出;浸泡3分钟时,汤色浅,滋味淡;随着冲泡时间的延长,酯型儿茶素溶解多,味感差,而且水溶性成分在茶汤中自动氧化,使得汤色变暗。所以选择5分钟的冲泡时间,相对要合理一些。,茶水比:茶水比在一

8、定程度上影响滋味的浓淡,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沸水冲泡,相同时间,同等茶量,不同用水量时,茶叶滋味不同。,茶水比例: 感观审评标准茶水比例为1:50。,人 员,茶叶审评人员应获有评茶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身体健康,个人卫生条件好。审评过程中不能使用化妆品,禁止吸烟。,评茶顺序 取样把盘称茶泡茶沥茶汤观色闻香尝味看叶底。,取 样 审评所用的茶样仅是全部产品的一小部分。这一小部分样品关系着全部产品的真实品质状况。 小样的代表性愈大,审评结果就愈可靠。因此,取样在评茶中既是第一道工序又是技术性较强的重要环节。,(一)取样数量 1-5件取一件。 6-50件取两件。 50件以上每增加50

9、件(不足50件按50件计)增取一件。 500件以上每增加100件(不足100件按100件计)增取一件。,我国早已制定了取样的国家标准GB/T8302,对取样数量、方法、工具和分样均作了明确规定。,(二)取样方法和工具 1、大包装茶: 在整批茶叶中按取样数量在不同堆放位置取之,再用取样工具从取样件数的上、中、下三层各取250g茶叶,装入有盖的专用取样箱中,待全部取毕将其倒入无味洁净的专用塑料布上混匀,用四分法或分样器逐步缩分,缩至500-1000g,分装于二个洁净、干燥的茶叶罐中,密封。贴上标签,注上产地、茶名、批号、等级、取样地点,生产和取样日期,取样者等,贮藏在防潮、防光处,供审评和抽样用。

10、,2、小包装茶:取样件数与大包装茶相同,再从各件的上、中、下三个位置取出2-3盒(听、袋),置于取样箱内,除保留数盒(听、袋)作检验外,其余拆封,倒在塑料布上混匀,用四方法或对角线法逐步缩分,缩至500-1000g,分装二个茶样罐中,注上产地、批号、茶名、等级、取样地点、生产日期、取样日期和取样者。供审评和抽样用。,(三)注意事项 1、取样时如发现茶叶品质、包装质量、堆放地点等有异样情况,应增加取样件事或停止取样。 2、天气异常,阴雨天,空气湿度大或周围有异味时不宜取样。,匀堆取样法:将该批茶叶拌匀成堆,然后从堆的各个部位分别扦取茶样,扦样点不得少于八点。就件取样法:从每件上、中、下、左、右五

11、个部位各扦取一把小样,并查看样品间品质是否一致。对角线四分法:将扦取的原始茶样充分拌匀后,用对角四分法扦取茶样,扦样点不得少于五点。,审 评 内 容,审评因子:名优茶和初制茶审评因子:包括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等“五项因子”。精制茶审评因子:包括茶叶外形的形态、色泽、匀整度和净度,内质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等“八项因子”。,审评因子的审评要素,外形审评:干茶的条索、嫩度、色泽、匀整度、净度等。汤色审评:茶汤的颜色种类与色度、明暗度、清浊度等。香气审评:香气的类型、浓度、纯异、持久性等。滋味审评:茶汤的浓淡、厚薄、醇涩、纯异和鲜钝等。叶底审评:叶底的嫩度、色泽、明暗度、匀整度等。,

12、审评方法 审评方法分对样评茶和非对样评茶二种。 1、对样评茶 以标准样为对照进行评定,确定是否符合标准样的等级、花色。 该方法用于茶叶的收购、加工和出口。,2、非对样评茶: 又称看茶评茶,没有标准们作参照,而是以各茶类的品质特点作依据进行评定,通过评定指出茶叶品质的优劣,指出存在的问题,为改进工艺,提高品质起到参谋作用。,43,茶叶审评与检验外形指标,审评外形包括“干看形状,湿看叶底” 。干看外形:抓一小撮茶叶散开,使条条暴露在眼前,从形状、大小、色泽,评审干茶叶的品质。品质优良的茶叶,要求形状、大小、色泽均要一致。,干茶审评方法,把盘,包括筛、收、抓三个过程。将200g左右样茶倒入评茶盘中,

13、双手握住茶盘对角,一手要拿住样盘的倒茶小缺口,用回旋筛转法,使盘中茶叶分出上、中、下三层,用目测、手感等方法,通过调换位置、反复查看比较外形。,把盘后茶叶分为上、中、下三层。 上层茶叶粗松轻飘,称面张茶; 中层大小轻重均匀称要档茶; 下层碎末茶多,称下段茶。 要档茶比例大,正茶多,要档茶比例小,称脱档,外形质量差,精制率低。,形状一致(要求圆状均为圆状;扁状均为扁状;条状均为条状),表明制茶技术高,采摘规格严。大小一致(要求圆状的粒粒大小相同;扁状的条条厚薄相等;条状的长短匀称),表明鲜叶的采摘一芽几叶全相同,制工精良,茶叶大小才能一致。色泽一致(茶叶色泽需茶树品种、采摘的茶园、叶色等三要素一

14、致的前提下,再加精良的制工,其色泽才能一致),就表明“三相同,加制工好”。,干评指标(1)形状 指各类茶品的外形规格,如茶品的大小、长短、粗细、轻重。压制茶的外形审评产品压制的形状、松紧度、匀整度;分里茶、面茶的压制茶,还应审评是否起层脱面,包心是否外露等。 (2)整碎 一是指上中下各段茶比例是否匀称,二是指茶品个体条索(或颗粒)的大小、长短和粗细是否均匀,整碎的好坏要视茶品整体感觉。 毛茶基本上要求保持茶品的自然形态,完整的为好,断碎的为差,精制茶主要评比各号口茶的拼配比例是否恰当。,(3)净度 主要是指茶品中茶类夹杂物(梗、籽、朴、片等)和非茶类夹杂物(杂草、树叶等及其他)含量的多少。不含

15、夹杂物的净度好,反之则净度差。,(4)色泽茶品外形的色泽主要从色度和光泽度来看。色度即指茶品的颜色及色的深浅程度,光泽度指茶品接受外来光线后,一部分被茶品吸收,一部分被反射,形成茶品色面的亮暗程度。,干茶的色度比颜色深浅,光泽度可以从润枯、鲜暗、匀杂等方面评比。色泽好的茶品带有油润感,色泽差的茶品呈暗灰色。 深浅 首先看色泽是否符合该茶类应有的色泽要求,一般情况下,原料细嫩的茶品,颜色深,随着级别下降颜色渐浅。 润枯“润”表示茶品色面油润光滑,反光强。一般反映鲜叶嫩而新鲜,加工及时合理,是质量好的标志。“枯”是有色而无光泽或光泽差,表示鲜叶老或加工不当,茶质量量差。,鲜 暗“鲜”为色泽鲜艳、鲜

16、活,表示成品新鲜度,为新茶所具有的色泽。“暗”表示茶色深且无光泽,一般为鲜叶粗老或储运不当、初制不当或茶品陈化所致。 匀杂 匀表示色调调和一致。色不一致,茶中多黄片、青条、筋梗等谓之杂。,52,嫩度:嫩度是外形审评因子的重点,一般嫩度好的茶叶,应符合该品种茶的外形要求,条索紧结重实,芽毫显露,完整饱满。条索:条索是各类茶所具有的一定外形规格,是区别商品茶种类和等级的依据。例如炒青呈条形、珠茶呈圆形、龙井呈扁形,其他不同种类的茶都有其一定的外形特点。一般长条形茶评比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圆形茶评比松紧、匀正、轻重、空实;扁形茶评比平整光滑程度。,53,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香气,干嗅茶香:干

17、嗅是两手捧茶叶,将鼻子靠近茶叶吸入茶叶发出的香气。高香茶、新茶、足火茶,干嗅香气必高,而劣质茶、陈茶或水分含量多的茶,干嗅香气必低。,外形常用术语 1、披毫:用于茸毛多的芽茶和细嫩的名优绿茶。 2、细嫩:紧细,芽叶幼嫩。 3、细紧:条索坚细完整,用于高档条形茶。 4、紧结:条索紧结重实,用于芽叶肥壮的条形茶。,5、圆结:圆结重实,用于形似珍珠的圆形茶。 6、扁平:形状扁直光洁,用于扁形茶。 7、卷曲:用于呈螺旋状的卷曲茶。 8、片状:用于无芽毫的单片茶,如六安瓜片。,9、嫩绿:绿中带嫩黄,用于形容清明前细嫩芽叶制成茶叶的色泽。 10、翠绿:色泽绿光泽性好,有活力,形容原料好,制工及时,合理的绿

18、茶色泽。 11、墨绿:色泽较深有光泽,烘青型绿茶多为此色。 12、绿润:色泽绿而鲜活有光泽,多为炒青型绿茶色泽。,13、灰绿:绿中带灰,干燥时间过长所致。 14、灰暗:色泽暗无光泽,多为干燥时低温长炒或茶叶受潮失风所致。 15、起霜:茶叶表面呈银白色,有光泽,一般在精制辉干中形成。 16、花杂:原料老嫩不匀,杀青不透不匀。 17、红梗红叶:绿茶中最忌的弊病,杀青程度过轻,不匀不透,杀青温度过低,酶活性未彻底钝化。,18、粗老:粗老原料,单片多,条索松散,用于粗老茶。 19、完整:芽叶锋苗保持完整,不断碎。 20、短碎:用于无锋苗,碎末多的条形茶。,内质审评方法开汤审评称茶: 把盘后用拇、食、中

19、指从样盘中自上而下取茶,称3g倒入审评杯中。泡茶: 用沸水冲入审评杯内,冲至杯齿,加盖,拨好5分钟的定时器。 沥茶汤开汤:5分钟到后,及时将杯内茶汤倒入审评碗内进行湿评。,审评顺序: 开汤后,按香气(热嗅)、汤色、香气(温嗅)、滋味、香气(冷嗅)、叶底的顺序逐项审评。,5、闻香气:最适宜闻香的茶温为45-55 。闻香可分为冷、温、热三次闻。热闻闻茶叶是否有烟焦等异气;温闻闻茶香的类型;冷闻闻香气的持久性。每次闻香时间2-3秒。超过5秒嗅觉灵敏性降低。,辨别香气:评香气的高低、纯异、香型及持久性分热评、温评、冷评三次进行热评香气的高锐程度及纯异温评香气的质量,并对热评的优次加以调整;冷评香气的持

20、久性。,香气的种类:高鲜或鲜浓(香气高而新鲜持久);清高(清香膏爽,久留鼻间)鲜嫩(香高细腻,新鲜悦鼻)馥郁(具特殊的花香)幽香(幽雅而文气,似有花香)高甜(多用于功夫茶,香高爽具刺激性带甜味),6、观汤色: 汤色:茶叶形成的各种色素,溶解于沸水中而反映出来的色泽。 汤色随茶树品种,鲜叶老嫩,加工方法,栽培条件,贮藏等而变化,但各类茶有其一定的色度要求,如绿茶的黄绿明亮,红茶的红艳明亮,乌龙茶的橙黄明亮,白茶的浅黄明亮等。审评汤色时,主要抓住色度,亮度,清浊度三方面。,汤色受气温影响最明显,尤其是冬季、气温在15以下茶叶汤色从清变混、变深,红茶会出现“冷后浑”,这样易将汤色明亮的茶叶评为欠亮,

21、汤色浅的茶叶评为明亮,这种变化对大叶种、嫩度好和新茶更为明显。因此,评茶必须先观汤色,且应在10分钟之内观毕。,汤色常用术语 1、嫩绿明亮:色泽浅绿明亮,用于幼嫩制工好的名优绿茶。 2、翠绿明亮:色泽绿而鲜活,用于原料做工均好的高档绿茶。 3、嫩黄明亮:浅黄色,用于早期气温低,叶绿素A含量低的幼嫩茶叶。 4、黄绿明亮:绿中带黄,用于大宗绿茶。,5、泛红:汤色隐红,常见杀青锅温低、半成品堆放时间过长,处理不及时的茶叶。 6、浅薄:汤色浅淡,内含物质少。多为原料粗老或未经揉捻的茶叶。 7、混浊:茶汤中有悬浮物,明亮度差,多见加工过程不洁净或变色的茶叶。,7、尝滋味,最适尝味的茶汤温度为45-55

22、。尝量4-5ml,即1/3汤匙,不超过8ml。,影响滋味的因素:原料鲜叶鲜叶中的成分能直接间接影响茶叶的滋味。主要有味物质有:1、涩味物质:主要是多酚类。鲜叶中的多酚类含量占干物质的18%-36%2、鲜味物质:为氨基酸类,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3%-8%3、甜醇味物质:主要是可溶性糖。糖类中的可溶性果胶有粘稠性,使茶汤有“味厚”感4、苦味物质:有咖啡碱,含量占干物质的4%左右,尝滋味:用茶匙从审评碗中取一浅匙吮入口中,茶汤入口在舌头上循环滚动,使茶汤与舌头各部位充分接触,并感受刺激,随后将茶汤吐入吐茶桶或咽下;茶汤温度一般在50左右较合评味要求。,茶汤味有甜、苦、涩、酸、鲜等。,71,茶汤滋味,舌

23、头各部位的味觉是:舌尖对甜味敏感,舌根对苦味敏感,舌中部对鲜涩味敏感。 好的绿茶,初入口时有微苦感,过喉则爽快流通,无任何不良味觉,过喉后口中还有余香。,茶汤正常的味道以不苦涩为好,香气高的茶叶,茶味也好。好的茶汤,其味先微苦而后甜,次为苦后不甜,先苦后也苦则最差。 品茶汤味时,茶汤入口不咽下喉,循回吞吐,用舌尖打转二、三次即吐出,不宜过久。 茶叶制作时的火工与茶汤味也有关系,茶汤有焦味,则火工过老;香气低、味淡,则火工不足;火候适度的茶叶,味也佳。 茶叶品级以鲜爽而有微甜昧为上,次鲜爽、鲜醇、纯和、浓涩,有异味最差。,滋味常用术语 1、鲜醇:鲜爽可口,嫩度制工均好的名优绿茶。 2、嫩鲜:鲜爽

24、,原料幼嫩持有的滋味。 3、浓醇:茶味浓而爽口。 4、浓厚:茶味浓而强有回味。 5、浓涩:味浓而涩口,夏秋茶。大多为大叶种的夏秋茶。,6、青涩:味生青而涩口,杀青不足,夏秋茶、紫芽花青素含量高。 7、苦涩:受真菌侵害芽叶制成的茶叶。如白量病、赤星病。 8、熟闷味:雨水叶未去表面水,鲜叶摊放过厚过久,半成品堆放时间过长,产生一种不快失新鲜感的气味。,9、粗淡:茶叶粗老,内含成分低,多见低档茶。 10、粗涩:原料粗老,杀青不透,多见于夏秋季的低档茶。,评叶底:将杯中冲泡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中,加入适量清水,让叶底漂浮起来;用目测、手感等方法审评叶底。看叶底老嫩、色泽明亮度、整碎等,,8、看叶底:,叶

25、底色泽是指茶叶冲泡后所表现出来的颜色,叶底常用术语 1、嫩绿匀亮:浅绿鲜活匀净,多见于高档名优绿茶。 2、绿亮:色泽绿鲜活,常见于原料和做工好的绿茶。 3、黄绿明亮:绿中带黄明亮,多见于大宗绿茶。 4、成朵匀整明亮:芽叶细嫩,采摘精细,芽锋完整。,5、柔软:芽叶细嫩绵软,多见细嫩绿茶。 6、单薄:叶张单薄,芽头瘦小,多为茶园管理差,或茶树树龄高,衰老的茶叶。 7、红梗红叶:叶脉或叶缘呈暗红色,因杀青温度低,杀青不匀不透,酶活性钝化不彻底。,8、花杂:原料老嫩不一,杀青欠匀。 9、黄熟:色泽黄无光泽。杀青含水量高,堆放时间过长,干燥温度低,投叶量过多,干茶含水量高。 10、叶底不展:泡后叶底不展

26、开,仍呈紧条状。多为陈茶或干燥温度过高所致。,以上各因子评毕,均需及时写评出评语和评分,以免记错。,85,各类成品茶品质审评因子,七档制审评方法,各类茶品质因子评分系数(%),结果评定:根据计算结果审评的名次按分数从高到低的次序排列。如遇分数相同者,则按“滋味外形香气汤色叶底”的次序比较单一因子得分的高低,高者居前。,茶叶感官的相关检验标准,GB/T 23776-2009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 14487-2008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SB/T 10157-1993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审评泡茶法”,通过赏外形、看汤色、嗅香气、尝滋味、评叶底来了解茶叶的品质特征及优缺点。在高温和长时间浸泡的情

27、况下,茶叶的缺点更易显现。茶叶品质的好坏、等级的划分、价值的高低,都要通过“审评泡茶法”来决定。,总 结,1、称茶样:用电子秤或者天平准确地称取3g重量的茶叶,放到评茶杯中。红、绿、黄、白茶茶水比例为1:50,一般称取茶样3g,用水150ml。青茶茶水比例为1:22,一般采用110ml的茶瓯,称取茶样5g。,2、注水:将开水(100)从高处以慢快慢的速度冲泡满杯,这样可以使沸水中带入大量氧气,得到更理想的冲泡效果。3、冲泡:盖上杯盖,浸泡5分钟。要用计时器准确计量浸泡时间,这个时候茶叶在杯中慢慢舒展开来。青茶第一泡为2分钟,第二泡为3分钟。,4、出汤:将评茶杯连着盖子按紧,将浸泡好的茶汤从审评杯中倒出。必须把评茶杯中的最后一滴茶也倒到茶碗里,最后一滴茶汤的浓度高,对汤色、滋味能起到一定影响。最好能找到类似品质的茶叶作比对,这会让你更容易判断茶样的品质。5、看汤色:首先看茶汤,因为随着温度的下降,茶汤的色泽容易发生变化。汤色主要是看茶汤的明暗。,6、嗅香气:闻香气分为热嗅、温嗅和冷嗅。热嗅主要是闻茶叶中是否有异味,温嗅主要是闻茶叶香气特征,冷嗅是闻香气是否持久。7、尝滋味:用汤勺舀起茶汤,连着空气一起含进口中,让茶汤布满舌面,仔细体会舌面的感受。8、评叶底:最后看叶底。叶底除了可以看茶叶采摘的匀整度和老嫩度外,有时从叶面上也可以发现加工中的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