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知识的获得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536546 上传时间:2022-12-03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4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知识的获得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第五章知识的获得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第五章知识的获得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第五章知识的获得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第五章知识的获得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知识的获得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知识的获得课件.ppt(8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知识的获得,主要内容,记忆与知识的巩固,观察与知识的感知,注意与教学,知识获得的概述,思维与知识的理解,概念的掌握与学习迁移,第一节 知识获得的概述,一、知识与知识的获得,(一)什么是知识 皮亚杰把知识定义为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贮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体的知识,贮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二)知识的获得 学生的知识获得有以下两个特点: 1.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和实现的; 2.以学习前人积累起来的间接经验为主。所以我们说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二、知识的种类,(一)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是

2、说明事物、情况是怎样的,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理等的描述。 (二)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 (三)策略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是关于如何使用前两种知识去学习、组织、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三、知识获得的一般条件,奥苏伯尔认为知识获得的心理机制是同化(assimilation),也就是说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原有的知识吸收并固定新学习的知识的过程。新知识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改变了原有的认识结构,使学生的认识结构不断发展变化 知识的同化需要几个条件:首先,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

3、相应的知识基础其次,学习材料本身应具有内在的逻辑意义,并能够反映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最后,学习者还应具有学习的动机,四、知识获得的几种方式,(一)下位学习 认识结构中原有知识观念的概括水平高于新学习的知识,那么这种关系的学习就是下位学习,也称类属学习。其心理过程分别如下:,(二)上位学习 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是指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抽象水平更高的观念,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观念。同化模式可表示为 :,新学习的观念,原有观念 (总括学习),(三)并列结合学习 新旧知识之间处于同一个层次,这时产生的联合意义的学习就是并列结合学习。在这种学习中,新观念与认识结构中的原有

4、观念既不是类属性关系,也不是总括性关系。其心理过程如下: 新学习的观念 ABCD 原有观念 (并列结合学习),五、知识的构建的组织原则,(一)渐进分化的原则 知识在头脑里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最具概括性和包容性的观念处于这个层次结构的顶点,它下面是包容范围较小的和越来越分化的观念和具体知识。 (二)综合贯通的原则 从一般到个别、渐进分化是知识在纵向上的构建方式,知识的组织还应注重横向上的融会贯通。,第二节 注意与教学,一、注意,(一)什么是注意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例如,专心地听讲、仔细认真地观察、聚精会神地思考等描述的都是学生在

5、上课时的注意状态。,(二)注意的特点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是指人在某一瞬间,人们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对象。 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反映事物达到一定清晰和完善程度。,(三)注意的属性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着其它心理过程而发生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注意不仅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且也伴随着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例如,当人们喜悦的时候,注意着引起喜悦的事物;当人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注意着如何去克服困难。,二、注意的功能和外部表现,(一)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二)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的运动(思考问题眉头紧皱)2.无关运动

6、的停止(注意听课时抬头望老师)3.呼吸的变化(集中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4.其他外部表现(心跳加速,牙关紧咬,握紧拳头等),三、注意的种类,(一)无意注意1.什么是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或称不随意注意。表现为人们不由自主地被那些强烈、新颖、有趣或出乎意料的事物所吸引。 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客观因素,即刺激物的特点,另一个是主观因素,即人的内部状态,同时这两方面的原因也是密切联系的。,(1)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强度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原因。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在强度、大小、形状、颜色或持

7、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别越显著、越突出,就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运动的、变化的刺激物比不运动、不变化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具有异乎寻常的特性,与人们已有经验不一致时,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2)人的内部状态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知识经验,(二)有意注意1.什么是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做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或称随意注意。,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明确活动的目的与任务(2)合理地组织活动适时地提出自我要求。 提出问题。 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

8、结合。 (3)培养稳定的间接兴趣,(三)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随意后注意。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注意形式。,四、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四种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人在同一时间内不能注意所有对象,只能注意少数对象。 注意的范围受注意对象特点的影响,也与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有关。提高注意的范围,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实验研究:,1871年,心理学家耶文斯(W.S.Jevons)最早用实验研究了视觉的注意广度

9、。他抓一把黑豆粒撒在一个黑色背景上的白盘子中,只有一部分豆粒落到盘子中,其余豆粒滚到黑色背景上面去,待白盘子中的豆粒刚一稳定下来,便立即要求被试报告所看的盘子中的豆粒数量。这样实验重复了一千多次。心理学家又用速视器研究注意的广度,共同的结论是:在十分之一秒钟内,成人一般能把握到8至9个黑色圆点,把握4到6个不相联系的外文字母。刺激物数量越多,判断的错误越多,而且越趋向于对刺激物数量的低估。下面我们可以简单做个实验,在十分之一秒内,你能默写下几个字母?为什么?图3-4中,图1、图2哪个更容易记忆?为什么?找出单词中哪个字母有错误。,(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人在一定的事物上注意所能持续的

10、时间。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人的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的时间越长,注意的稳定性越高。怎么样能保持稳定的注意? 明确工作要完成的总任务是什么。 要求活动多样化。,请你聚精会神地看这个被截去顶端的棱角锥体图形(图3-5),你可以看到中间的小方形时而凸出,时而凹进,一直注视图形的变化,时限3分钟。只要图形变化,就在纸上记上一小横线。接着要求被试:你现在要加强意志努力,一边注视图形,一边把它想象成为一个空房间, 三面是墙,上面是天花板,下面是地板,小四方形是凹进去的。就这样看下去,而当你看到图形变化时就用铅笔,在纸上记上一横线,时限3分钟。计算你在第一次、第二次两个3分钟注意起伏的次数,填入

11、下表:,表5-1注意起伏次数表,(三)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注意分配是有条件的,具体应满足以下两个基本条件: 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至多有一种是不熟练的,而其他几种活动是相当熟练、自动化的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四)注意的转移所谓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识地根据任务的需要,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注意的转移取决于先后活动紧张度的对比,如果新的活动比原来的活动更有趣,更激烈,则注意容易转移;反之,注意的转移就比较困难。另一

12、方面,注意的转移也与人的主观努力有关。,五、注意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2.运用生动的语言和表情3.尽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提高板书技巧4.丰富教学内容5.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6.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3.强化课堂调控手段4.把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三)两种注意转化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第三节 观察与知识的感知,一、观察与观察力,(一)什么是观察美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A. Bandura)认为,人并不具备先天的行为贮藏,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或

13、观察而习得行为。前苏联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从科学实践中总结出生物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观察、观察、再观察,并将它永远镌刻在他的实验室墙上。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二)中学生的观察与观察力观察是人的各种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特别是在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教育活动中都不可缺少,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更有特殊意义。 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在长期观察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并形成个人的风格。,二、感知觉的概述,(一)感觉1.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感觉的种类 根据感觉所接受的信息来

14、源和感受器在个体身上所处的位置不同,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1)外部感觉 (2)内部感觉,3.感觉的特性(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感觉后象(4)感觉的相互补偿(或机能代偿) (5)联觉,(二)知觉1.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2.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 (3)运动知觉,3.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特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知觉活动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知觉的对象能迅速地从背景中被选择出来的特征。,(2)知觉活动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和把握知觉对象的特征。 (3)知觉活动的整

15、体性 知觉整体性示意图,(4)知觉活动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知觉条件(如距离、角度、照明度)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保持相对不变的特征。如同一个花瓶,人们从不同的距离、角度和明暗条件去看它,虽然视网膜上的物像各不相同,但仍将其知觉为同一个花瓶。,三、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利用知觉规律组织教学 1.强度律 2.差异律 3.活动律 4.组合律 (二)利用直观教学提高对知识感知的效果 1.实物直观 2.模象直观 3.言语直观,(三)各种直观形式在教学中的灵活运用1.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的选用2.实物直观、模象直观与言语直观的配合,四、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一)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

16、的(二)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三)掌握一定观察的方法(四)做好观察后的整理、归纳与总结,第四节 记忆与知识的巩固,记忆的概述记忆过程分析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一、记忆的概述,(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回忆的过程。凡事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像的形式存储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像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二)记忆的种类 关于记忆种类,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划分形式: 1.根据记忆内容不同划分 (1)形象记忆(2)语言-逻辑记忆 (3)情绪记忆(4)运动记忆 (

17、5)情景记忆,2.根据信息保持的时间划分(1)感觉记忆感觉记忆的特点:时间极短:一般是0.251秒之间,最多不超过4-5秒,如此短暂的信息,。容量较大:一般来说,凡是进入感觉通道的信息都能被登记,其记忆容量很大,以图像记忆为例,记忆容量为9-20个比特。形象鲜明:感觉记忆存储的信息未经任何处理,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存在,完全按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编码,并按感知的先后顺序被登记,所以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特点:时间很短:不会超过1 分钟,一般是30秒左右;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平均值为7。但是,如果对材料进行编码,形成组块,则可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意识清

18、晰:短时记忆是服从当前任务需要,主题正在操作、使用的记忆,主体有清晰的意识。易受干扰: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易受干扰,未经复述很容易遗忘。,(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特点是: 信息容量大; 保持时间长; 信息是以意义的方式编码的。,3.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参与的程度,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1)内隐记忆 (2)外显记忆4.根据材料组织的性质,分为陈述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1)陈述性记忆 (2)程序性记忆(pro-cedural memory 5.托尔文(Tulving,1972 )对记忆的分类,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1)情景记忆 (2)语义记忆,(三)记忆的品质1.记忆的敏捷性2.记

19、忆的精确性3.保持的持久性4.记忆的准备性,二、记忆过程分析,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过程。 (一)识记1.什么是识记 识记是获得事物的映象并成为经验的过程。它是记忆的开端。在时间上它是连续展开的过程。2.识记的种类 (1)根据识记有无明确的目的,可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 2)根据识记时是否以理解为基础可以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二)保持与遗忘1.保持 保持是过去的事物映象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2.遗忘 (1)什么是遗忘 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重现,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重现。 (2)遗忘的原因 痕迹消退说 干扰说 提取失败说 压抑说,(3) 遗

20、忘的规律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资料5-3 艾宾浩斯对遗忘进程的经典研究,艾宾浩斯以自己为被试,实验中要记忆的材料是一些无意义音节。他创造了一种测量遗忘数量的方法,即节省法,又叫重学法。 他首先将无意义音节学到恰能背诵的程度,记下学习所用的时间或次数,间隔一定时间后,由于遗忘而不能背诵,再重新学习达到背诵的程度,记下第二次学习所用的时间或次数,然后计算一下第二次比第一次节省的时间或次数,并计算出不同时间间隔后记忆保持的比率或遗忘的比率。实验结果表明:学习后经过约20分钟,遗

21、忘418;经过小时,遗忘558;经过天,遗忘663;经过天,遗忘722;经过31天,遗忘789。他将上述实验结果绘成曲线图,这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图58) 在艾宾浩斯之后,其他人用有意义的材料和无意义的材料进行实验,所得结果和艾宾浩斯的结论大体相同。这些实验结果表明:遗忘并不是人们以前认为的是在记忆以后过了很久才开始的。事实是,学习之后遗忘就立即开始了,而且如艾宾浩斯所说:“开始遗忘是很快的,而在最后遗忘是很慢的。”可见,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是遗忘的基本规律。,(4)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材料的意义影响遗忘进程 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学习程度 材料的序列位置。,(三)再认与回忆

22、再认与回忆是记忆的最后一个环节。再认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三、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一)明确记忆的目的任务,不断提高记忆的自觉性(二)识记材料的数量要适当(三)加强对识记材料的理解(四)掌握正确的识记方法 1.谐音记忆法 2.位置记忆法 3.口诀(或歌诀)记忆法 4.形象记忆法 5.归类比较法 6.逻辑记忆法。 7. 过度记忆法 8.联想记忆法 9. 组块记忆法 10.多感官协同活动记忆法,(五)利用记忆规律正确组织复习 1.组织有效的复习 (1)复习要及时 (2)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 (3)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 (4)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干扰 (5)复习次数要适量 2

23、.深度加工材料 3.多种记忆线索提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第五节 思维与知识的理解,一、思维的概述,(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二)思维的基本特征1.思维的间接性2.思维的概括性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三)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个体发展水平,可以把思维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直观动作思维(2)形象思维(3)抽象思维2.根据思维时是否遵循明确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则划分,分为: (1)直觉思维(2)分析思维3.根据思维在解决问题时探寻方法、途径的方向划分,分为:(1)辐合思维(2)发散思维,4.根据思维是否具有创新成分并导致新

24、事物的出现划分,分为:(1)常规思维(2)创造思维5.根据思维凭借的概念划分,分为:(1)经验思维(2)理论思维,二、知识的理解,(一)知识理解的一般过程 1.分析与综合 2.比较、分类、系统化 3.抽象、概括、具体化(二)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1.过去的知识经验 2.变式与比较 3.形成知识体系 4.运用知识,第六节 概念的掌握与学习迁移,一、概念的概述,(一)概念及其特征 所谓概念,就是用某种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 概念具有下列特征: .概念是对多个同类事物共同特征的概括; .概念将大量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单位,大大简化了 人的思维过程; .概念是用词来表达的; .概念是有层

25、次的,它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系统。,(二)概念的种类 从不同的角度,概念可分为: 1.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2.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3.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 4.易下定义概念和难下定义概念 5.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6.关系概念,二、在教学条件下影响概念掌握的因素,(一)过去的经验(二)学生的认识能力(三)有关特征和无关特征(四)变式比较 变式是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组织感性材料,使非本质特征发生变化,以突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方法。 变式有两种:一种是保持事物的本质属性,使非本质属性变化。另一种变式是变化本质特征而保持某些非本质特征不变。,(五)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六)实践,三、学习迁移的概述,(一

26、)什么是学习迁移 迁移(traesfer)是指以获得的知识、技能以致方法、态度对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的影响。简单地说: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二)学习迁移的分类1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积极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也叫“抑制性迁移”、“消极迁移”, 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2.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向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包括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促进作用(顺向正迁移)和干扰作用(顺向负迁移)。如“举一反三”就是顺向迁移。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包括后继学习对先行学习的

27、促进作用(逆向正迁移)和干扰作用(逆向负迁移)。 3.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一般迁移也叫“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获得的一般原理、原则或态度对另一种学习的具体影响,或指某种学习的内容向广泛范围内容的迁移。特殊迁移,也叫具体迁移,是指学习某一内容对相似材料有特殊的实用性,或指某种学习的内容只向特定的内容发生迁移。,4.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的不同迁移分为:水平迁移也叫横向迁移,是指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似的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如,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的学习有一定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也叫竖向迁移,是指不同难度、不同概括性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如,物理中“力

28、”的学习,有助于“重力”“浮力”和“压力”的学习等。5.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区。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四、学习迁移的理论,(一)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formal discipline theory) 是一种早期的学习迁

29、移理论,源于古希腊罗马,形成于17世纪,盛兴于18、19世纪。最早提出的人是维克尔夏姆。,形式训练说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认为学习要想取得最大的迁移效果,必须经历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教育目的则是对人心的各种官能加以艰苦的训练,以改善其官能;2.形式训练说把训练和改进“心灵”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认为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材料的难度及其训练价值;3.认为训练得愈严格、愈充分,心智能力的发展愈完善、愈牢固。,(二)相同要素说 相同要素说(identical elements theory)是桑代克于20世纪初提出来的。 相同要素说的基本观点是:从一种学习情境到

30、另一种学习情境的迁移,只是由于这两个学习情境存在相同的成分,迁移是非常具体而有限的。桑代克所谓的“共同元素”实质就是两次学习在刺激反应联结上的相同要素。,(三) 概括化理论(概括说或概括原理说) 概括化理论(generalization theory)是由贾德(Judd,1908)提出来的。 概括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学习者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概括说强调了原理、原则的概括对迁移的作用。,概括化理论对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1.知识的迁移是存在的,概括化了的知识经验有助于迁移。一般地说,知识经验

31、越多,越活化,对问题的解决越有帮助。 2.教学方法的优劣与迁移的作用有很大关系。迁移的出现,教法是次要的,而教材是主要的。用这种方法可能发生迁移,用另一种教法,可能发生相反的作用。 3.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一般原理、总结经验,并将所掌握的原理和经验用到以后的学习活动中。 4.概括化理论并不十分完善。尚没有真正揭示迁移现象的实质,而且对迁移发生的心理机制还探讨得不够。,(四)关系转换理论 关系转换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苛勒(W.Koher)。 迁移的产生主要是对学习情境内部关系的概括,学习者“顿悟”了某个学习情境中的关系,就可以迁移到另一个有相应关系的学习情境中去,产生学习迁移。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家从理

32、解事物关系的角度进行了重新解释,并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奥苏贝尔(D.Ausubel)在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而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则始终是影响新的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五、迁移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1.客体因素 ()学习材料与情境的相似性()教师的指导 2.主体因素 ()学生的智力水平影响迁移(2)学生的认知结构的数量和质量影响迁移(3)学生的心理定势,(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有效条件(或怎样促进学习中的迁移) 1.牢固地掌握相关的知识2.提高分析和概

33、括能力(即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定势的影响4. 学习任务情境的相似性5. 加强学习指导,(三)促进迁移的教学措施1.关注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 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 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2.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 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有效设计教学程序3.教授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迁移意识,案例分析,外语学习不仅包括陈述性知识的掌握,而且更重要的是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李老师在英语教学中重视学生对单词和语法规则的学习,这是英语学习中掌握陈述性知识的方面,但她忽略了对阅读理解、写作、听说等方面。由于没有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需要的语言运用技能,因

34、此,尽管学生很努力地学习单词和语法,一旦考试中出现需要运用程序性知识的阅读等内容时,阅读速度慢,而且理解常常错误,学生便手足无措,不免败下阵来。我们还知道,掌握单词和语法规则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涉及一系列的认识加工活动,需要运用多种认知加工策略。李老师在指导学生记忆单词的过程中,方法不当,过于单调。李老师所说的“记单词没有什么窍门,就是要多花时间反复读,反复记,记得遍数越多,记得就越牢”,使学生倾向于运用简单的维持复述去记单词。虽然运用简单复述能将单词从工作记忆转换到长时记忆中贮存,但在长时记忆中的保持效果并不好,因此在期未联考中,课堂测验是记住的单词又忘了。另外,李老师为赶进度,却没有

35、意识到学生工作记忆的有限容量,很容易因大量的信息同时涌入而造成信息超载,降低工作记忆的加工效率。第一,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练习,将学生的陈述性知识(英语单词和语法规则等)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英语听,说,读,写的熟练技能);第二,采用多种策略记忆单词和语法,除维持复述外,还可以利用精制性复述策略、组织策略。例如,让学生用新学的单词造句,让学生用新学的单词与以前学过的单词组成短语,用所学的新单词或短语编写一段英语对话或短文,利用单词的发音和词义形成联想或表象去记忆,将单词按前缀、后缀、词根、词性、词义等分门别类组织起来去记忆。为了防止遗忘,还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及时复习、分散复习、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

36、部分与整体相结合、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等有效的复习方法。,思考与练习,1.什么是注意?注意的属性及其外部表现。2.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各是什么?两种注意对学习各有什么作用?3. 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过程?4.什么是知识与知识的获得?知识理解的一般过程包括哪些环节?5. 什么记忆?它有哪些品质?怎样提高你的记忆能力?,思考与练习,6.遗忘的规律是什么?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有哪些?7.什么是思维?它有哪些种类?8.什么是学习迁移?它是怎样分类的?掌握主要迁移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9. 联系实际谈谈怎样促进概念的掌握? 怎样促进学习中的迁移?10.联系实际谈谈怎样运用感知规律组织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Thank You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