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ppt课件(中科院心理所) 第5讲 概念.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548483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80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心理学ppt课件(中科院心理所) 第5讲 概念.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认知心理学ppt课件(中科院心理所) 第5讲 概念.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认知心理学ppt课件(中科院心理所) 第5讲 概念.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认知心理学ppt课件(中科院心理所) 第5讲 概念.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认知心理学ppt课件(中科院心理所) 第5讲 概念.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知心理学ppt课件(中科院心理所) 第5讲 概念.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心理学ppt课件(中科院心理所) 第5讲 概念.ppt(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概 念,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内容,概念的含义和种类 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赖建维:人工概念形成实验与空白试验法概念性质的理论描述范畴特异性语义缺失,一、概念的含义和种类,概念(concept)是知识和思维的元素(Markman & Ross, 2003)人们用概念来归类新物体、预期新物体的性质概念知识可以解决问题、提供解释,让人们能够互相沟通,并建立自己的偏好 Concepts and categories serve as building blocks for human thought and behavior (Medin, 1989)

2、如果世界上没有概念,我们就不可能积累任何经验,也无法利用先前的知识来指导我们的认知活动,将迷失在新经验的海洋里,概念组织原则,在人类记忆中,概念组织的三条原则认知经济性(cognitive economy)信息丰富性自然内聚性(cohesiveness)基本水平的范畴具有认知经济性最佳的信息量最佳的区分度,2、概念的种类,区分概念种类的标准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概念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与相互关系 概念形成的自然性 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内涵正统概念和模糊概念,二、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对概念的研究概念形成:个人掌握概念的过程概念是如何形成、获得或学会的? 概念结构:概念的表征由哪些因素构成的以

3、及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当我们有某个特定概念时,我们拥有哪些知识?概念形成(concept formation)是指个体学会某种概念的过程。又叫概念获得,概念学习。形成新概念(forming new concepts)归类新实例(classifying new instances),2)内隐学习说,内隐学习说(implicit learning theory)的基本观点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是在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在概念形成中,被试依赖于一些属性在无意识中累加的频次,来区分概念中的相关属性和无关属性。,里伯等人(Reber et al., 1978)实验,设计了一种“人工语法”,用这种语法可

4、以组成一个个字符串。被试分组组一:努力记住字符串组二:找出字符串排列的规则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最后让被试判断一些新的字符串是否符合语法。结果发现:组一的成绩显著高于组二的成绩。说明:原先没有意识到字符串里有什么规则的被试,反而较好地学到了里伯的人工语法。当刺激结构高度复杂时,采用比较被动的、无意识的学习方式可能更有效。,三、概念性质的理论描述,探讨词语涵义的概念的认知心理学模型可分为两大类基于相似性的模型经典模型原型模型样例模型基于理论的模型图式理论心理本质论,类别化研究的四个领域,归类:类别判断判断一个特别的例子是否属于某一个类别判断:决定概念之间的层次关系狗和猫是动物的下位概念预测:针对类

5、别的归纳推理人们知道一个事物是什么就可以预测其属性概念的不稳定性研究在不同对象和观点的影响下,概念化过程是怎样变化的?,1、经典模型(classical model),概念是由某些充分必要的属性清晰定义的一个概念中的所有样例拥有共同的属性而且这些属性的每个表征都是充分和必要的“每个都是必须的” (individually necessary)是指一个样例如果作为某一概念的成员,则必须具有这个概念的每一个属性“集体充分的” (collectively sufficient)是指任何事物只要具有某一概念的特征集合里的所有属性,则它自动成为这个概念的成员,经典模型的三个基本观点,概念是对一系列属性的

6、心理表征概念不是对特定概念成员的表征,而是对一个概念的所有成员必须具有的共同属性的表征,并且这些属性是充分和必要的,可称之为定义属性(defining feature)概念间的关系是清晰的、轮廓分明的要么一个样例具有所有必要充分的属性而成为一个概念的成员要么缺少一个或更多的属性而被排除在这个概念之外一个概念的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更具代表性或更好的概念成员所有的概念成员都具有共同的属性,对经典模型的质疑,经典模型在1980年代以前有重大影响,但逐渐遇到三类困难,对应其三个基本观点对明确的定义属性的质疑 对“鸟”列举出“会飞”的属性什么是游戏? 对清晰的边界的质疑相同的物体,不同的人会

7、将它们归入不同的类,甚至同一个人会在不同条件下将同一个物体归入不同的类 对平等的成员的质疑 同一个概念中的不同样例存在典型性等级,拯救经典模型,特征比较理论(feature comparison theory)概念的语义特征分为(Rips et al, 1973; Smith et al, 1974)定义特征(defining feature):定义一个概念所必须具备的特征,相当于概念的本质特征。典型特征(characteristic feature):具有描述功能的特征,相当于概念的非本质特征。定义-属性主题(defining-attribute theme)概念核心与其辨认程序间的区分(S

8、mith & Medin, 1981)概念核心:由各种属性组成,对解释一个给定概念和其他概念间的关系很重要辨认程序:在区分现实物体时具有一定的作用,而且会对物体的特征属性做出响应(可解释典型性效应),2、原型理论,针对自然概念的特点,心理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原型理论(the prototype theory)来说明人头脑中的概念结构原型模型假设,概念的原型(prototype)包括了所有共同的属性,而概念所有的样例(外延)充分相似于原型(Rosch and Mervis, 1975)某个样例和其他样例共享的属性越多,其典型程度就越高所有的属性几乎都是非定义的,而且同一个样例可以和多种概

9、念的多个样例相似,原型模型的基本观点,原型模型主张,概念主要是以原型即概念的最佳样例表征的(Rosch,1975)我们主要是从能最好地说明一个概念的样例来理解这个概念的原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人所遇到的许多不同概念成员的综合和概括的表征原型可以是这个概念中确实存在的一个样例例如,橙子是水果的原型原型可以是概念中根本不存在的、一个理想化的表征例如,“软饮料”是指一种零卡路里但是味道很好的饮料,其原型应该就是这样一种饮料,但是世界上并没有哪一种饮料达到了这个标准用“范畴成员代表性程度”表示同类个体的容许的变异性,也即其他个体偏离原型的容许距离概念由原型和范畴成员代表性程度构成这两个因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10、,而原型起着核心的作用,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原型模型借用了哲学家Ludwig Wittgenstein(1953)提出的关于自然概念和类别的“家族相似性” 家族相似性一个家族中的成员彼此之间相似,一些特征在家族内是普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家族中的每个人都具有这些特征家族相似性是一种趋向于一个概念的程度,而且概念样例间的共性会随着样例的不同而变化Rosch用家族相似性来解释自然概念的典型性效应。如果概念中的一个样例具有该概念更多的属性,它与其他样例之间就会具有更高的家族相似性,那么这个样例更典型,范畴的“中心”,Rosch把那些比其他所有成员具有更多概念特征的成员称

11、为该概念的原型,而且原型在范畴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范畴的“中心”原型模型认为,确定和描述概念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出概念的中心而不是边界,也就是说找出这个概念的原型相似性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某些特征比其他特征由于距原型中心更近(主要)而被赋更多权重,验证原型的方法,句子确定实验(鉴别任务)在范畴判断实验中,范畴中典型成员的范畴判断时间要比非典型成员的范畴判断时间快。 范畴成员列举实验典型成员可能被最早列举出来图画确认实验这种实验类似于句子确定实验,要求被试判断图片中的事物是否属于某一范畴,画中的范畴成员越接近原型则反应时越短典型性判断实验(概念成员关系判断) 每一概念范畴,其成员的典型性程度是不同的

12、语义归类任务儿童最先学会的那些概念成员均是典型成员归纳典型成员更有可能作为认知推论的参考点更可能说“一个椭圆差不多是个圆”,对原型理论的评价,原型理论可以解释经典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但是不能解释人们关于概念边界的约束性知识范畴成员的典型性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上下文背景对于有严格定义的概念来说,其成员的典型性的高低无关紧要,原型说遇到的问题,背景效应作为休息时间的饮料:茶和牛奶复合概念的典型性大勺和小勺、木勺和金属勺信息的缺失范畴的大小样例的可变性特征的关联:小鸟比大鸟更多地歌唱,反对原型理论的证据,不是所有概念都具有原型特征例如,抽象概念原型理论在解释人们关于概念的知识时也不怎么完备属性之间的关

13、系可用于类别化过程,一些属性比另外一些属性更可能发生变化人们根据一个实例就能够对一个新术语给出合理推测原型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是什么促使某些类别变得自然和连贯,以及是什么促使我们把某些物体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类别而不是另一个类别,3、样例理论,样例理论(Exemplar Theory)的基本观点:概念是对一系列独立样例的心理表征人们最初在记忆中储存了概念的一些样例。以后在遇到新的实例时,根据新实例与这个概念的某个特定样例的相似性来判断这个新实例是否属于该概念。,概念的样例理论,类别是由一组实例或样例组成的,而不是对这些实例的任何抽象描述(如对一个原型的总结性描述)实例通过某些相似性原则而彼此组合起

14、来类别化和其他一些现象可以通过在特定线索条件下从记忆中提取实例的机制来解释当在记忆中不能找到完全的匹配时,与线索最接近的临近目标常常被提取出来,样例理论的证据:对典型性的解释,典型性并不表明存在原型,而仅仅反映了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记忆的结果典型的实例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比如水果的原型是苹果和橙子鸟的原型,对中国人来说是麻雀,对于北美人来说是知更鸟,样例理论的证据非分析的概念形成,分析性的(假设考验)概念形成过程与非分析的概念形成(nonanalytic concept formation)有一定差异,前者是科学的、逻辑的非分析的概念形成要求人们关注单个的样例,在记忆中储存有关这些

15、样例的信息,然后在遇到新实例时,将新实例与这些样例的心理表征进行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并据此来对新实例分类,影响非分析的概念形成的因素,实验任务要求被试掌握能够区别单个样例的差异性信息;最初学习样例的情景; 有一些实例其自身的特征会引导被试采用假设考验方法,而有的实例会引导被试采用样例方法;在自然情景下,一个实例会同时属于许多概念;在自然情景下,我们在学习实例的时候,并不知道在以后我们要用到关于这个实例的哪些信息。( Brooks, 1978),对样例理论的评价:,优点样例可以解释典型性效应样例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背景下原型会变化样例能保留概念成员间的变异性信息样例能够反映概念成员的交互性

16、属性 缺点无法解释概念最初是怎样形成的?在遇到新实例时,到底记忆中的哪些样例会被激活?相似性的具体作用机制并不清楚发现了典型性判断和类别判断间的分离效应,总结:基于相似性的概念结构理论,People adopt different approaches when forming concepts:To test specific hypothesesTo form prototypesTo memorize exemplars,形成概念的三种方式,When and why do people adopt different approaches?,Concept-formation taskS

17、ome simple laboratory tasks seem to lead subjects to adopt an analytical, hypothesis-testing framework. More complex stimuli lead people to abandon this approach for another.,与相似性有关的几条假设,相似性是共享特征数量的函数各特征互相独立,线性可加决定相似性的特征基本处于相同的抽象水平概念基本上可以看作是特征的列表,对相似性理论的质疑,相似性会随着刺激呈现的背景而变化,是动态变化的事物之间相似的特征有很多,特征的重要性权

18、重由什么决定当存在其他范畴知识指导认知活动时,相似性不再起作用相似性无法说明由目标派生(goal-derived)的特殊范畴(ad hoc category)典型性与范畴关系的分离,与相似性有关的四条新假设,相似性需要包括特征,特征之间的联系一般说来属性并非独立而是互相联结的属性处于多个抽象层次上概念不仅仅是特征的列表,重新认识相似性和典型性,相似性和典型性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分类策略或启发式它符合信息加工的“认知经济”原则表面相似的事物的确倾向于属于同一个范畴事物间如果表面知觉相似,那么其他深层次的方面也倾向于相似当有其他知识存在时,人们会调整自己的判断,从“相似”到“解释”的转换,对相似性提出

19、的问题为什么人们拥有现有的范畴?相似性和归类的因果关系?相似性能解释归类吗?灵活性 (Flexibility)特征匹配与归类,从“相似”到“解释”的转换,将概念看作“组织起来的理论”基于知识的归类我们需要相似性相似性的作用不是给出概念结构,而是为概念结构的获得提供线索。,基于解释的概念理论的提出,基于解释的概念结构理论心理本质论(Psychological Essentialism) 理想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 心理模型(Mental Models) 双重作用理论(The two-tier approach),概念的解释说,概念可以拥有属性概念也拥有这

20、些属性之间的各种关系,这些关系又形成了各属性之间的解释性联系概念在记忆里并不一定是以静态知识的形式贮存的,而可能是通过属性定义和其他背景知识(如因果知识)在工作记忆力动态地构建出来的;因此,就会出现专门类别现象概念一致性和自然性与作用于概念内部的理论知识有关,而不只是与相似性有关关于概念表征的情景效应是在工作记忆中利用背景知识构建概念时所产生的一种现象,4、心理本质论,基本思想(Medin,1989)形而上学的本质论:事物之所以成为这种事物是由于其拥有某种内部的本质例如,石头之所以是石头是由于其拥有石头的本质心理本质论:并不是事物本身拥有某种本质,而是人们对事物的表征反映出人们认为事物拥有本质

21、的信念例如,对石头的表征包括“石头具有石头的本质”这样一种信念,尽管人们并不确切地知道这种本质到底是什么,三个主要假设,心理本质论的三个主要假设第一、概念包含的信息展现了通达的连续性(continuum of accessibility)第二、经过进化,人类的知觉系统和概念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识别那些通达性较差的信息第三、在某些条件下,构成概念的信息部分地包括了“本质标识符”(essence placeholder),第一个假设:通达的连续性,通达的连续性第一、与范畴中的实例相联系的特征分布在一个连续的范围内,包括从深层的、相对来说不可通达的特征到表层的、易于通达的特征第二、易于通达的特征倾向于

22、具有知觉性质(例如具有某种颜色或是特定的成分),而通达性欠缺的特征则更加抽象(例如,拥有特定的分子结构或是特定的功能)或者更多地隐藏在“背景”知识中(例如,人们怎样与概念的实例交互作用),第二个假设:进化,人类知觉系统和概念系统的进化进化使生物体的知觉系统和概念系统对那些指向深层特征的表层特征保持敏感第一、我们的知觉系统获得的易于通达的特征通常总是准确地与深层特征相联系第二、我们通常学习新范畴的方法应该不仅能够促进深层属性的提取,而且可以允许我们对根据易于通达的特征而形成的初始的分类进行复原和修正,第三个假设:本质标示符,“本质标识符”(essence placeholder) 是在概念结构中

23、处于最深层次的 ,最核心的特征 作为充分必要的特征集,可以解释名称式的概念(三角形,社会整合度)作为一种原始的理论,可以解释自然类别的概念(石头,老鼠)作为确定的某种功能,可以解释人造物的概念(椅子,轮胎),研究发展,心理本质论之后“朴素生物学” (folk-Biology;naive-biology)信念对概念形成和结构的影响概念结构内部特征之间的因果关系领域特殊性大量认知发展方面的研究包括核心知识,概念结构理论分类,基于相似性的理论(similarity-based theory)经典理论(classical view)家族相似性理论(family resemblance view)样例理

24、论(exemplar view)基于解释的理论(explanation-based theory)心理本质论(psychological essentiallism) 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 )心理模型(mental models )双重作用理论(the two-tier approach )。,两类概念结构理论的比较,四、范畴特异性语义缺失,近些年,大量测试数据和实验结果神经心理学对病人的研究发展心理学对儿童的研究比较心理学对动物的研究认知心理学用实验方法、计算机模拟和人脑功能活体测量技术(如PET, fMRI和EPR)对正常成人的研究一个非常重

25、要的神经心理学发现不同概念范畴会发生特异性语义缺失,概念知识可指向特定的语义范畴生物或非生物、植物或动物、蔬菜或水果有理数或无理数、整数或分数、偶数或奇数范畴特异性语义缺失某个范畴的概念比其他范畴的概念缺失更严重,证据,大量证据表明某些病人的脑损伤导致的生物知识缺失显著大于非生物知识缺失,但也有少数病人的缺失模式与之相反动物、植物、食物和非生物等一些范畴在神经病理学中能选择性地独立受损 1984年5月,38岁的意大利人米开朗基罗突然出现了时空定向障碍和严重的顺行性遗忘,后来他被确诊为患了疱疹单纯性脑炎,Sartori et al.,1985年1月,用线条图对米开朗基罗进行图片命名测试,结果发现

26、动物图片:17 / 54(31%)蔬菜图片:11 / 31(35%)非生物图片:131 / 175(75%)米开朗基罗曾是世界野生动植物基金会的活跃分子曾是一个潜水员在患病前能识别相当多的哺乳动物、鱼类和鸟类,Sartori et al., 1985,一套彩色图片选自瓢虫书,包括20种动物、39种蔬菜和61种非生物控 制 组:98%、99%和100%米开朗基罗:45%、74%和77% 另一套图片是48幅动物照片控 制 组:89%米开朗基罗:33%,小结,米开朗基罗的语义缺失的首要特征对动物范畴实例的严重的命名障碍历时10年的反复测试和检验米开朗基罗的范畴特异性语义缺失并不是人为的假象,问题,相

27、对于非生物知识(例如,直升飞机和钳子),病人为什么会表现出对生物知识(例如,斑马和胡萝卜)的特异性缺失?,理论假说,SF理论OUCH类理论领域特异性假说概念结构假说,1、SF理论,大部分神经心理学家倾向于选择还原论的、非范畴的理论语义空间不是统一而均衡的同类的物体往往共享相同的特征因此如果同类物体的特征在语义空间中聚集在一起那么,语义空间中某个区域的损伤就有可能仅造成某类概念知识的严重缺失,而其他类概念知识则完好无损,感觉/功能假说 (sensory/functional account),Warrington和Shallice(1984)最早提出SF理论SF理论的基本假设语义知识由一套模态特

28、殊的子系统组成视觉子系统:存储物体的视觉-语义特征(例如,椅子有靠背;马有尾巴)功能/联想 (功能的/联合的) 子系统:存储物体的功能特征和其他非感觉特征的信息(例如,钢琴用来演奏,奶牛产奶)视觉-语义特征和功能/联想-语义特征对于生物和非生物的意义不同对生物而言,视觉-语义信息更重要对非生物而言,功能/联想-语义信息更重要,SF理论的观点,范畴特异性的选择性损伤不是因为语义范畴本身受到了损伤,而是因为不同的模态特异的概念系统受到了损伤SF理论源自的基本直觉颜色对水果识别十分重要 (如Santos et al., 2001)视觉特征通常对动物识别至关紧要 (如 Keil et al., 199

29、8),SF理论的两个预测,既然某些模态对于某些范畴比对其他范畴更重要,那么范畴特异性语义缺失应该群集出现例如,既然假设视觉特征对于确定生物范畴的意义很重要,生物范畴就应该总是同时受损某类信息(视觉-语义特征或功能/联想-语义特征)的加工损伤必然会与某类语义范畴(生物或非生物)的缺失一起出现生物范畴特异性语义缺失必然与物体的视觉-语义特征的加工损伤一起出现非生物范畴特异性语义缺失必然与物体的功能/联想-语义特征的加工损伤一起出现,SF的两个预测都与事实不符,范畴特异性缺失病人所缺失和保存的范畴可以比生物-非生物的划分更为精细。一例水果和蔬菜范畴严重受损而动物和人造物范畴完好无缺的病人( Hart

30、 et al., 1985) 一例动物范畴严重损伤而水果、蔬菜和人造物范畴无损伤的病人(Caramazza et al., 1998)范畴特异性缺失并不一定与模态特异性损伤一起出现。病人E.W.的动物命名有严重缺失,她对动物的视觉特征和功能/联想特征的加工有同等程度的损伤,而对包括水果和蔬菜在内的非动物的视觉特征的加工表现正常(Caramazza & Shelton, 1998)尽管SF理论很受欢迎,它却不能解释有关范畴特异性语义缺失的这些事实。,2. OUCH类理论,Caramazza等人于1990年提出的单一内容组织假说(organised unitary content hypothes

31、is, OUCH)提供了另一种还原论解释认为早期的知识源于领域一般性机制这种机制拾取所有物体容易观察的特征并在语义空间中将这些知识组织起来以使相关的特征群集在一起因此,领域特异性区分最初是基于可观察的知觉特征,OUCH类理论(如Caramazza et al., 1990)并不预设头脑中的概念知识是基于模态组织的,而是仅预设相同语义范畴的成员比不同语义范畴的物体拥有更多的共同特征,OUCH类理论的两个核心观点,OUCH类理论的两个核心观点:语义特征在各范畴中并非均匀分布,而是独立于模态地群集在一起, 彼此高度相关;同一范畴的物体比不同范畴的物体共享更多的语义特征例如,动物一般会做特定的运动,有

32、特定的外形和气味,由特定的材料构成,发出特定的声音,在特定的环境中出现因此,表征语义空间的一个“成块”区域的脑区的损伤可以产生范畴特异性语义缺失,OUCH的预测,OUCH能正确预测范畴特异性语义缺失的两个主要事实缺失可能包含精细的划分,例如动物与水果和蔬菜之分(Hart et al.,1985)缺失不必同时伴随某种类型的模态知识的选择性损伤 (Caramazza & Shelton, 1998)但是, OUCH类假说却不能回答以下的问题为什么神经心理学家观察到这么多生物范畴特异性语义缺失的病例却观察不到家具和交通工具范畴特异性语义缺失的确切病例?为什么语义空间的一些区域重复受损而另一些区域不会

33、受损?,3.领域特异性假说,事实上,对范畴特异性语义缺失现象的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不同范畴的知识在行为上的分离直接反映了概念知识的内在组织方式,概念系统分别独立地存储各范畴的知识Caramazza和Shelton(1998)提出了领域特异性知识系统假说,即领域特异说(Domain-Specific Hypothesis)范畴特异性语义缺失可能是因为专属于动物、植物和人造物领域的不同的进化-适应性神经机制受损伤造成的,领域特异说假定,认知不是被一套能够处理任何认知问题的通用计算机制所调节控制,而是由一组专门化的加工系统构成的,每个加工系统只适于分析某种特定类型的信息不同内容领域的概念知识结构有重大差

34、异有关人造物的知识可能包括我们对于设计者的意图的理解,有关物体外形及外形与功能的关系的信息,人们用它完成某类动作的知识等有关动物的知识则可能包括其外部视觉特征(例如,颜色和表面的斑纹),运动模式,内在结构,以及它是否危险,通常会在哪里出现等,领域特异说也假定,构成人类认知的范畴并非随机分布,而是瞄准了那些在进化历史中人类必须解决的难题,因此,能够选择性受损的范畴的数量和类型都是有限的一些在进化中很重要的范畴(如动物、食物和工具)的知识拥有自己专用的神经系统,用以快速解决那些重要而计算复杂的生存问题(如找到食物和躲避天敌),例如,觅食任务觅食任务在种系发生史上很古老:所有的动物都必须找到可吃的东

35、西,避开不可食或有毒的东西。尽管找到适宜的食物是个复杂的认知任务(涉及到导航,分类等),学习觅食的机会却是稍纵即逝。如果不能快速学会觅食,那就会饿死。觅食还是一项危险的活动。错误的代价很高而且可能导致死亡。面对如此的可能,自然选择很可能更偏爱解决任务时准确有效的认知机制,而不是需要费时学习还可能出错的领域通用机制。,这些领域特异性机制可能独立地受到病灶性脑损伤的影响,从而导致语义系统真正的特异性缺失与此观点一致的是,近些年的脑损伤研究和功能神经成像研究都有证据证明,从不同的语义范畴提取知识涉及到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活动,认知发展和认知进化领域内的近期研究说明,成人、婴儿和若干灵长类物种在加工不同

36、领域的信息时都有某些共性采用非言语实验范式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甚至在婴儿时期就在人造物、动物和食物之间做了某些重要的区分在实验中,14个月的婴儿将狗“喝水”和“睡觉”的动作仅推广到动物领域的物体(如鸟)上将“乘车”和“使用钥匙”的动作仅推广到交通工具领域的物体上,婴儿也在动物和非动物所展示的不同运动类型之间做出区分在实验中一个运动的球与另一个静止的球相撞6个月大的婴儿就能预测到当且仅当运动的球首先接触到了静止的球,静止的球才会运动因此,领域特异说不仅与范畴特异性语义缺失的大量实证观察一致,而且还令人满意地解释了人类儿童语义知识的习得和灵长类动物与人类语义知识的共享,领域特异说的预测,因此,领

37、域特异说解释了为什么只有少数特定的语义范畴会在脑损伤中独立缺失领域特异说与还原主义的理论不同,它真正解释了为什么只有某些特定的损伤模式会出现只有那些在人类进化史上重要的领域才会在高度专门化的脑区内得到表征因此,也只有这些领域才会在脑损伤时独立受损因此,这个理论预测,能够选择性受损的范畴的数量和类型必定有限,领域特异性假说的现状,迄今,领域特异性的观点在神经心理学领域里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该假说与范畴特异性缺失的经验事实完全相符它正确预测了脑损伤所致的缺失局限于某些特定范畴,这就是在我们的种系进化史中意义显著而宽泛的领域。该假说解释了我们为何无法观察到模态特异性缺失和高度约束的范畴(例如

38、,家具)的损伤。领域特异性语义组织的观念在认知科学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认知发展学家已经广泛接受了知识习得的领域特异性约束的观念与此类似,动物认知的研究者也接受了许多不同的物种都拥有领域特异性认知系统的观念,用以解决特定物种的计算问题 (例如,找到适宜的食物,避开某类天敌,配偶选择,导航策略),领域特异说面临挑战,领域特异说预测,特定脑区的病灶性损伤和特定领域的知识缺失之间会有强烈关联支持:双侧中颞叶的损伤常常与生物知识的缺失同时出现,左额顶区的损伤常常与人造物知识的缺失同时出现例外,有些范畴特异性语义缺失的病人受到的是扩散性的而非病灶性的脑损伤。一些病人表现出的缺失症也与生物-非生物分离原则不一

39、致一些病人表现出水果和蔬菜知识的缺失而有关动物的知识完好无损一些病人既表现出生物知识缺失,也表现出乐器、食物和宝石知识的缺失,5.概念结构假说,Moss等人于2002年明确提出了概念结构假说 (conceptual structure account),试图用一个整合框架来同时模拟正常和失调的概念知识系统,概念结构假说,概念结构假说没有假定语义记忆存在任何外显的分割沿着特征类型边界的分割沿着范畴领域边界的分割认为,语义记忆是一个单一的高度分布式的网络,不同的节点对应于语义特征或“微特征”(microfeatures),所有的概念都表征为许多节点的激活模式,概念结构假说的3个基本原则,每个概念有

40、特定的结构,该结构由它激活的特征集和特征集内诸特征之间的关系决定不同范畴的概念有不同的特殊的内在结构系统如果受到随机的整体的损伤,不同概念将受到不同方式的影响,这种方式是概念内在结构的函数,因为:语义空间中相似的概念表征得很靠近,即相似的概念有重叠的激活模式所以:当语义空间受到损伤时,一个范畴的概念可能会比另一个范畴的概念受到更大的影响,生物和人造物概念的内在结构差别,相比较而言,生物有更多的共享特征(例如,哺乳动物都呼吸,移动,有眼睛,看得见,有生气勃勃的幼仔,吃东西等),而人造物却有更多的特异特征生物的共享特征频繁地同时出现,有很强的相关,而人造物的特异的外形和功能特征之间有很强的相关生物

41、的外形功能相关包括的主要是共享特征,而人造物的外形功能相关包括的主要是特异特征生物:眼睛-看见,腿-移动非生物:锯子的齿状边缘、叉子的尖头总是与它们被设计来实现的特定功能相关联,生物和人造物概念的内在结构差别,由于相关的特征可以通过互相激活来互相支撑,因此可以预期人造物的特异特征比生物的特异特征更不易受损生物的共享特征比人造物的共享特征更不易受损,概念结构假说强调概念结构中概念的外形和功能之间的相关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生物和非生物的范畴特异性语义缺失,并提供了一些支持性数据但是,概念结构假说现阶段的模型还不能对文献中报告的每位有生物缺失或非生物缺失的病人提供解释它目前也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认

42、知理论,因为它只是描述了概念系统本身的结构,尚未说明物体识别和词汇输出过程的性质,其模型也有待补充一些重要的变量(如概念的熟悉性),小结,众多假说,每一种假说都面临着一系列未解决的问题支持或反对的主要标准生物或非生物范畴特异性语义缺失的病人的视觉和功能知识的相关缺失能够从病人身上发现的各种范畴的语义缺失和语义保留的精细模式计算机模拟产生的生物和非生物的范畴特异性缺失,小结,许多混淆变量在研究中时常未能得到严格控制这个问题,也已得到研究者的关注 被命名图画的名称词频、视觉复杂性和视觉熟悉性获得物体名称的年龄与物体接触的经验,精确地阐明语义记忆系统中概念知识的组织是认知和行为科学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

43、对范畴特异性语义缺失的研究极有可能深化我们对语义记忆系统中概念知识的组织形式的理解一方面,范畴特异性语义缺失的研究,为建构语义记忆系统中概念知识的组织理论提供了丰富翔实的数据另一方面,解释范畴特异性语义缺失的各种假说,也为深入探讨概念知识系统提供了极富启发价值的研究思路,Category Specificity in Brain and Mind. Edited by Emer M. E. Forde and Glyn W. HumphreysFirst published 2002 by Psychology Press脑与心智的范畴特异性张航、禤宇明、孙宇浩、刘烨 译,傅小兰 审校2007,北京:商务印书馆,参考书,下次课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