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非甾体抗炎药1解热镇痛制药2010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节非甾体抗炎药1解热镇痛制药2010课件.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Antipyretic Analgesics and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一类具有抗炎和解热、镇痛作用药物。临床上用于治疗胶原组织疾病,例如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此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皮质激素类抗炎药物不同,因此被称为非甾体抗炎药。抗炎作用机制与其在体内抑制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es, PGs)的生物合成有关。,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消炎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选择性抑制环氧合酶或抑制脂氧化
2、酶,阻断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生物合成,进而达到抗炎作用。,第一节 非甾体消炎药的作用机制,细胞膜磷脂 磷脂酶 (-)糖皮质激素(甾体抗炎药作 用靶点) 花生四烯酸(AA) LOX 非甾体抗炎药 COX 非甾体抗炎药 (LOX拮抗剂 ) (COX拮剂 )白三烯类(LTS) 前列腺(PGs),花生四烯酸的代谢途径,环氧合酶-1(COX-1):组成酶,功能是合成PG来调节细胞的正常生理活性,对消化道粘膜起保护作用。环氧合酶-2(COX-2):诱导酶,在炎症部位能被诱导,使其水平急剧升高,从而引起炎症组织中PGE2,PGI2和PGE1的含量增加,产生红肿、水肿、痛觉过敏和发热。,环氧化酶,已经证明前列腺
3、素是一类致热物质,其中前列腺素E2(PGE2)致热作用最强。前列腺素本身的致痛作用较弱,但能增强其他致痛物质例如缓激肽、5-羟色胺致痛作用,使疼痛加重。 另外,前列腺素也是一类炎症介质。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阻断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发挥消炎、解热镇痛作用。近年来发现环氧合酶有COX1和COX2两种亚型,COX2是导致炎症反应的酶,因此寻找高选择性的COX2抑制剂可得到更安全的药物。,现在所用的大部分非甾体消炎药通过选择性抑制花生四烯酸环氧合酶,而显示消炎抗风湿作用。但非甾体抗炎药对环氧合酶1和环氧合酶2两种异构体都产生抑制作用,其中对环氧合酶1的抑
4、制,产生了这类药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而选择性抑制环氧合酶2则可以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NSAIDs对COX-1和 COX-2不同作用如下图所示,炎症是机体对感染的一种防御机制,表现为红肿与疼痛。非甾体抗炎药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是其抗炎、解热和镇痛的主要机制。除苯胺类以外,其他均有抗炎、抗风湿作用,可用于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胶原组织疾病。,抗炎药物的作用 治疗胶原组织疾病 -如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 骨关节炎、红斑狼疮和强直性脊椎炎等疾病。,炎症的发展过程:,(1)初期,释放炎症介质(2)扩张血管(3)增加血管通透性和渗出液(4)白细胞渗出、白细胞趋化性和吞噬作用(5)结缔组织细胞
5、增生,简介,始于19世纪末水杨酸钠的使用,Aspirin一直作为抗炎药物在临床上使用从20世纪40年代起抗炎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得到迅速发展,非甾体抗炎药发展简介,1、甾体消炎药,如可的松、强的松 2、解热镇痛药,苯胺类3、非甾体抗炎药,解热镇痛药兼有抗炎作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兼有镇痛和解热作用。少数药物如扑热息痛只有解热、镇痛作用,而无抗炎之作用。-长期和大量使用有胃肠道反应,滥用感冒药可致肾衰竭,解热镇痛药:吲哚美辛、舒林酸、布洛芬、萘普生、氨基比林、非那西丁、保泰松、阿司匹林等消炎镇痛药,易引起老年人肾损害,特别是原有肝肾疾病,或腹泻、脱水导致血容量不足的情况下尤易发生。,第二
6、节 解热镇痛药 (Antipyretic Analgesics) 解热镇痛药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正常,而正常者无影响。 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e,PG )是导致发热的物质,因此本药是抑制PG在下丘脑的生物合成。是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环氧酶而起作用的。,发热也有其他因素,主要是细胞内内源性白细胞致热源受各种因素刺激后的释放。解热镇痛药只对外周痛(钝痛)起作用 -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等 -对创伤性剧痛和内脏痛无效,无成瘾性。,解热镇痛药与镇痛药比较作用部位 外周 中枢作用靶点 环氧酶 阿片受体-不能代替吗啡类使用-它只对慢性钝痛有良好的作用无成瘾性,常用的解
7、热镇痛药按其化学结构类型分为三类: 水杨酸类 乙酰苯胺类 吡唑酮类,苯胺类,1、发展概况,(1)苯胺及乙酰苯胺,注:本节主要介绍乙酰苯胺(acetanilide)类,1886年发现乙酰苯胺(acetanilide)具有解热镇痛作用,后来发现可以引起高铁血红蛋白和黄疸huangdan。由于毒性太大已停用,(2)对氨基酚衍生物,对氨基酚的羟基被醚化后,药理作用增强而毒性降低在1887年合成非那西丁(Phenacetin) -对头痛、发热、风湿痛、神经痛及痛经等效果显著 -曾广泛用于临床70年代发现Phenacetin对肾有持续性的毒性并可导致胃癌及对视网膜产生毒性被各国陆续废弃使用,对乙酰氨基酚,
8、扑热息痛(Paracetamol)1893年上市的解热镇痛药 -临床上对头痛、发热、风湿痛、神经痛及痛经等效果良好 -毒性低于Phenacetin上市50年后发现是Phenacetin 和乙酰苯胺(Acetanilide)的体内活性代谢产物在Phenacetin被撤消后,成为主要用药,?,2、代表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化学名:N-(4-羟基苯基)-乙酰胺, 又名醋氨酚(Acetaminophen) 或扑热息痛(Paracetamol)。 具有较强解热镇痛作用,但无抗风湿抗炎作用。,贝诺酯(Benorilate)又名扑炎痛,采用前药拼合原理,为乙酰水杨酸和对乙酰氨基酚形成的酯,对乙酰氨基酚醚化后
9、产物非那西丁(Phenacetin), 曾用于临床,与扑热息痛,咖啡因成复方名为APC。扑热息痛(Paracetamol)毒性小于非那西丁,目前仍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也有报道有致肝肿瘤,安全性值得注意。扑热息痛是乙酰苯胺和非那西丁(Phenacetin)的代谢物。,扑热息痛(Paracetamol) 与三氯化铁呈色,药典规定应检查对氨基酚,理化性质1、稳定性2、水解性3、鉴别反应,1、稳定性本品在空气中稳定水溶液中的稳定性与溶液的pH有关,2、水解性在酸性介质中水解生成对氨基酚,3、鉴别反应,(1)水溶液与三氯化铁溶液反应,显蓝紫色,(2)芳伯胺特征反应-其稀盐酸溶液与亚硝酸钠反应后,再与碱性-
10、萘酚反应,显红色,苏丹红,主要杂质药典规定应检查对氨基酚-对氨基酚可与亚硝酰铁氰化钠试液作用呈色,合成与代谢 扑热息痛在体内代谢时主要是结合反应,55-75%与葡萄糖醛酸结合,20-24%与硫酸结合,少许与(乙酰)半光氨酸结合(巯基与酚的a-位结合)。,苯胺类药物的代谢,代谢与不良反应,引起血红蛋白血症,溶血性贫血,毒害肝细胞,N-乙酰基亚胺醌,毒性代谢物,硫醚氨酸结合物或半胱氨酸结合物,肾脏排泄,肝坏死,肾衰竭,N-乙酰半胱氨酸,退热药通常只含有解热镇痛药,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退热”。因此,严格来说,退热药并不属感冒药,只是感冒者出现发热时才用。这类药常用的有美林(含有布洛芬)、泰诺林(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等。,不论任何人,只有在体温大于38.5时,才能使用退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