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句的发展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560183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句的发展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比较句的发展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比较句的发展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比较句的发展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比较句的发展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比较句的发展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句的发展课件.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比较句的发展,刘洋201105121085,比较句的研究现状古汉语比较句研究近代比较句的历时考察现代比较句的研究比较句历时演变的认识,比较句的研究现状,从研究对象的时间看,语言学分为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是语言学的两种研究方法。 历时语言学又称历史语言学,它是就语言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的发展过程进行纵向的历史的研究,如:汉语史;也可以以语言系统中的某一个构成要素为对象进行研究,如汉语语法史等。 共时语言学又称描写语言学,它是截取语言的某一时代的横断面,加以描写和研究,客观反映言语中存在的现象和规律,如:对论语的语言进行比较句的共时研究。 汉语比较句本体研究分为共时研究和历时研

2、究两大部分。以往的研究虽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基本限于从共时角度对特定句式加以讨论,并且相对零散,缺乏系统性,而从历时的角度对比较句作全面考察的成果则相对少见。,从不同的研究角度看,可分为比较范畴研究、比较句式研究、比较句的类型学研究等方向。一、对于比较范畴研究 以前都是倾向于把比较看作是语义范畴,认为是只要含有比较这一语法特征的就属于比较范畴,如吕叔湘(1942)认为,比较关系可以分为“类同、比拟、近似、高下、小及、胜过、尤最、得是、倚变”等九种,范围较大,对象包含了很多相似的范畴。所以,在归纳的时候,会出现把范围扩大或缩小的情况。二、比较句式研究即在划分比较范畴的时候,结合其语义和句法两个方

3、面,不但包含对比的意义在里面,而且看其是否具备了比较句式的形式特征,如刘众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础即持此观点。所以,究竟是依据意义还是形式来判断比较范畴,进而确定比较的对象和范围,仍然是学界讨论的问题。,三、 比较句的定义和类型研究 定义 最旱对比较句定义的是马氏文通书中“静字”一章:“凡色相之丽于体也,至不齐也。同一静字,以所肖者浅深不能一律,而律不一,所谓比也”;对比较句分类,“象静为比有三:曰平比,曰差比,曰极比”。由此确定了比较句的基本类别,后为广泛采用。,目前学界对于比较句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相比之下,我们基本认同许国萍的观点。许国萍对比较句作了如下定义:“如果一个结构可以

4、在某个谓词量级上赋予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分级的(相同或不相同)的位置,具有这种语义功能的结构就是比较结构”可见,在语义上能够体现量级差别是比较句的立足点。 此外,比较句在结构上还必须有特定的标记。一个完整的比较句应该由比较项、比较词、比较点和比较结果共同构成。,类型 对于比较句的分类,迄今为止,现举出下列具有代表性的几种: 1)马建忠(1898)将比较句分为平比句(如“如”字句)、差比句(如“于”字句)和极比句(如“最”字句)。 2)黎锦熙(1924)将比较句分为约莫句(如“好像”字句)、平比句(如“一样”字句)、差比句(如“更”字句)、极比句(如“最”字句)、高度句(如“很”字句)和过甚句(如

5、“太”字句)。 3)吕叔湘(1942)在中国文法要略中介绍比较句是表示事物之间异同或高下比较关系的句子,事物之间必须有相同部分和相异部分才能构成比较关系,并将其分为九种,分别是“类同”、“比拟”、“近似”、“高下”、“不及”、“胜过”、“尤最”、“得失”及“倚变”。,略加分析,不难得出如下认识:黎锦熙提出的约莫句、高度句和过甚句显然不能归为比较范畴。吕叔湘的得失句、倚变句、比拟和近似句也不宜划入比较范畴,而均齐句、不及句和胜过句、尤最句实际上分别等同于马建忠的平比句、差比句和极比句。赵元任的等同句、较胜句、较差句、最高句和反最高也分别是马建忠的等比句、差比句和极比句,只是称呼上的不同,划分也并

6、无新意。就比较标记而言,除马建忠外,黎锦熙等学者都着眼于现代汉语,他们所提出的比较标记与马氏的有一定区别,这自然在情理之中。,据此,在比较句的分类上,我们依然采用马建忠的划分方式。他在现代语法著作中最早提到比较句,在马氏文通中比照印欧语中形容词的原级,比较级,最高级形式,认为汉语的比较范畴可分为三类:平比、差比、极比。 (一)关于平比句的研究 马建忠(1898)认为上古汉语的比较句由“如”、“若”、“犹”、“由”来表示,但以上标记在近代己经不再用于表示平比。 (二)关于差比句的研究 马建忠(1898)认为上古汉语用“于”、“乎”表示差比,表示“两端相较有差”的功能,近代时期该标记己基本退出差比

7、范畴 (三)关于极比句的研究 马建忠(1898)认为上古汉语的极比句用“最”、“至”、“极”和“甚”等表示,认为“最”字是最常用的极比方式,一般置于形容词或动词性成分前。,“平比者,凡象静字以比两端无轩轾而适相等者也”,“差比者,两端相较有差也”,“极比者,言将所以比之象推至于其极也”。马氏还大量举例说明形容词的文言文比较句的一些典型句以及句式中体现比较意义的比较词语。马氏这一分类具有开创意义,对后来比较句的研究者影响很大,伺候的研究者基本都是沿着这一思路对汉语比较范畴进行分类病加以细化或修正,现将马建忠的分类系统简要表示如下:,古汉语比较句研究,关于比较句的定义,各家的具体描述不一,但都是从

8、语义角度对其加以界定。语法研究遵循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对古汉语比较句的定义也应该从这两方而着眼:从意义上,表示比较至少两种不同事物的性质、状态、数量,或者比较不同的行为、动作的程度;从形式上,一般包括两个或三个方面,表比较关系的词(动词、介词等),比较的内容(多为形容词)。,存在的问题,纵观自马氏文通以来百余年的古汉语语法研究,古汉语比较句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有不足之处: 其一,研究视野不够开阔,研究多以句法平而为主,和语用平而的研究还不够充分,行立体研究的论文并不多见; 其二,研究对象的范围非常狭窄,句法平而的研究多侧重类型,在类型上又以有特殊语法标志的比较句为代表,如“比”字句

9、、“于必)”字句等,对比较句的溯源问题也集中在“比”字句,其他类型的比较句较少涉及; 其三,研究力度不够,占汉语比较句的研究多以描写为主,对某一特殊类型或某一特定方而进行举例分析概括,如李靖之上占汉语比较句的三种类型),说明性解释性的文章不多,特别是探求占汉语比较句发展演变的研究略显薄弱,只见几篇论文。总之,古汉语比较句自成系统,其结构和功能等与现代汉语有较人的差异,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近代比较句的历时考察,比较句是重要的句类之一,通常由比较项、比较词、比较点和比较结果等要素构成。 以比较句的形式标记为基准,从历时角度对近代的比较句进行考察,总结出近代比较句的如下特点: (1)句式的多样

10、性。平比句、差比句和极比句都存在不止一种具体句式,这些句式并存发展,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2)句式应用的不平衡性。句式的多样性给具体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也造成了应用上的不平衡性;(3)比较功能的互补性。有的句式主要表现肯定比较功能,有的句式则主要表现否定比较功能;(4)句法功能的多元性。平比句和差比句中的不少句式在功能上并不是单一的,往往同时具备比较和比拟的功能。 总之,近代比较句不仅经历了句式上的演变,同时也伴有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的变化。上述变化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近代汉语历史语法中比较的分类(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横向分类绝对的比较:比较的对象在句子中不断出现相对的比较:比

11、较的对象在句中出现的纵向分类平比印欧语中的所用的原级,表示A和B在某方面相同或者相近的比较句。 以比较标记为基准,平比句可分为“相似”句、“一同”句、“相同”句、“一般”句、“一样”句、“不同”句、“不比”句和“不似”句。这些句子来源不同,产生时间不同,演化路径不同,句式特点也有不同。,差比 印欧语中所用的比较级,A和B在某方面相比存在着差别的比较句。 主要包括“比”字句、“胜如(强似)”句、“不如”句、“争(怎)如”句、“不(未)若”句以及“不及”句。,极比 印欧语中所用的最高级(唯一绝对而且明确的比较)对于是否把极比归入比较范畴,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马建忠、吕叔湘等认为极比是比较的一种

12、,刘月华、赵金铭等则持有异议。因此,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极比句关注不够。虽然极比句在句法形式上与平比句和差比句区别明显,但其语用功能无疑是表示比较的,因此主张把极比归入比较范畴。相对于平比句和差比句而言,极比句在表达上具有更为明显的主观倾向性。它往往反映叙述者的主观认识和态度,个人感情色彩比较突出,所谓的比较结果自然不见得有多大的客观依据。包括“最”字句、“无比(如)”句和“比都”句。,平比A像B一样.,多用同动词来表示类似。在古代汉语中例如:君子之交淡若水,笑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山木)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项羽 本纪) 在表达类似的时候同动词是和形容词一起用的,但是这

13、个形容词具有名词的语气。也就是说,“淡若水”可以看做“其淡若水”, 这样一来,“君子之交”就是主题成分,“淡”是主语,“若”应该说不是介词而是同动词。(1 用同动词的他的话像蜜一样甜。(2 不用同动词的工人的脸黑的和炭一样。 现代汉语式的平比在文献中见到的例子似乎很少,它的形成过程和时期还有待于调查。,绝对的差比A更.,更:在古代汉语中,“更”是“再”、“复”的意思,表示同样的动作做两次,因此,它用作动词的修饰语,而不是像现代汉语那样修饰形容词。在此行也,晋不更举也。(左传)时代再往后,“更”就成为表示递进,用于“越来越”的意义。卿更长进。(世 言语)去之所以更远。(世 德行)蝉躁林愈静,鸟鸣

14、山更幽。(梁 王籍)像这样“更”放在形容词前面的用法,是表示递进的,也很容易产生比较的语气。两者的区别多在与上下文,如果是比较时间有先后的两件事情就是递进,如果是比较没有时间性的两件事情就成了差比。,相对的差比A比B.,(A式语序,即古代汉语式,近古也用):A形介B用“于”。从古代大约一直用到唐五代季氏富于周公。(论 先进)苛政猛于虎。 (礼记 檀弓)昔日贫于我 (寒山诗)用“过”贫于杨子两三倍,老过荣公六七年。(白居易)用“如”在近古比较常见。这可能在唐代就如此,但和平比没有差别。“如”原来是动词,表示类似,所以用作比较时表示平比。它转为差比也很多。虽然诗胆大如斗。(陆龟蒙诗) 注:诗胆比斗

15、大。“如”一作“于”。,用“似”,唐代产生本寺远于日,新诗高似云。(姚合诗)更饶富似石崇家。(B式语序,即现代汉语式,近古以后产生):A介B形用介词“比”色比琼浆犹嫩。(郎士元诗)当时心比金石坚。(云溪友议),在用“比”的比较句中用副词,后助形容词,补语更细致的表现差比,这是白话的特征。和副词一起用:我这支笔比刀子还快哩。你比我还傻。用补语之例(是包括数次在内的数量比较补语):更比秋花冷淡些。(蒋捷词)比梅花瘦几分。(程垓词)比你这淫妇好些。(金)只见那玉比先前昏暗了好些。(红),绝对的极比,绝对的极比用副词来表达,而且从古至今词序没有什么变化。“最”是从古至今都用的,“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

16、还有现代汉语的“尤”,在语气上可以认为是极比。最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史记 萧何世家)顶我们这个船上,有五个孩子,顶好的有两个。(品花宝鉴)尤和“最”是纯粹的极比相对,“尤”也可以认为是极比,但说不定也许是强调的差比。子啊古代汉语中,副词一律不用在用“于”的比较句中,所以,在句子构造上找不到确定极比差比的根据,只能纯粹从意义上来断定。,如大臣诛吕后时,朱虚侯功尤大。(齐悼惠王世家)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史记 张丞相传)在近古,“尤”用在用“比”的比较句中。如果以这点为依据,也可以说是特别强调的差比。那妇人枕边风月,比娼妓尤盛。(金)尤其 这是后缀“其”附在“尤”后

17、面构成的。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的可爱。(儒林外史)再讲到你这块石头的情节,不但可笑可怜,尤其令人可恼。(儿)也可用在“比”的比较句中,因此它应该说是差比。这河工.吧地方官尤其难做。(儿),相对的极比,(1 限定式 这是由副词性的修饰语放在绝对的极比前面。这一班学生里面,小赵最勤快。诸子中,胜最贤。(平原君列传)(2 非限定式 现代汉语特有的说法,清代前期才产生:这凤姑娘年纪儿虽小,行事儿比是人都大呢。(红)药气吧一切的花香还香呢。(红)在上述例子中,用“是人”、“一切的”等等泛指一切的词语,但没有用疑问代名词。而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是用疑问代名词,如:他比谁都聪明。这个比那个都好。,现代

18、汉语比较句研究,现代汉语比较句是一个比较庞杂的句型,对比较句的认识也不尽一致,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是从意义方面解释。这只能算作是句子的语义类型,现代汉语比较句是谓语中含有比较词语或者比较格式的句子。到目前为止全面系统地研究这种句型的论著还很少,大多都是就比较句某种句式做文章,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如“比”字句,“不比”句,“不如”句,“不及”句,表比较的“有”字句,“没有”句等等,这种研究是可取的,但是存在一个不足,就是不系统不全面。,现代汉语比较句 ( 现代汉语-张谊生),指谓语中含有比较词语或比较格式的句子,在结构上由比较主体、比较基准、比较词、比较基点、比较结果等成分构成。从语义上可

19、分为:等比句、差比句、限比句,它们都有鲜明的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现代汉语表示比较的句子,其基本形式有两类:一是比较双方不同时出现,一是比较双方同时出现。比较双方不同时出现,主要用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没有出现的一方是听说双方已知的。这种比较句式承担比较意义的成分主要是形容词、或形容词前加表示比较意义的副词,以及形容词加表示数量的词语。例如: 她长得漂亮。 (形容词用于比较,不加程度副词“很”) 她长得漂亮一些。 (形容词+数量词语) 她长得更漂亮。 (表比较的副词+形容词) 她长得最漂亮。 (表比较的副词+形容词),比较双方同时出现有多种不同的形式:,1、A比B+(更/还)+形容词/动词性词语

20、: 他的房间比我的大。 弟弟比哥哥还高。 我们比他们学得快。 (我们学得比他们快。) 她比我更喜欢游泳。2、A比B+形容词+数量补语: 这个教室比那个(教室)大一点儿. 哥哥比弟弟高五公分. 这次考试比上次(考试)容易多了. 这件衣服比那件(衣服)便宜多了.,3、A比B+多(少)/早(晚)+动词+数量词语: 他上午比我早来十分钟,下午比我早走一刻钟。 我比他多(少)穿一件衣服。 一般不能说*“我比他穿多(少)一件衣服”。在用“比”表示比较的句子中,形容词或动词前不能用程度副词“很”、“最”、“非常”等,不能说*“他的房间比我的非常小”,*“我们学得比他们很快”,只能用带有比较意义的副词“更”、

21、“还”等,如:“今天比昨天还(更)冷”;表示差距大,可在形容词后面加“多”、“远”等表示,如:“我们学得比他们快多了”,“我的汉语比他差(得)多了”等。,“比”字句动词后面有宾语时,宾语往往提前,如:“她普通话说得比我标准多了”;也可以重复动词,如:“她说普通话说得比我标准多了”。 “比”字句的否定式用“不比”和“没有”,但二者用法意义上有差别。如:“我不比他大”和“我没有他大”都能说,但“我没有他小”不能说(可以说“我不比他小”),因为“没有”一般选择带有积极意义(或程度高)的形容词。否定词“不”和“没有”不能放在形容词前,不能说“这件衣服比那件不(没有)漂亮”。,4、A没有B+(那么/这么

22、):从意义上看,这种格式可看作是“A比B”的否定式,例如: 我说得没有你(说得)那么流利。 他学习没有小王这么认真。 哥哥没有弟弟那么喜欢运动。5、表示异同的比较句: A跟(和)B+(不)一样+(形容词) 这件衣服的颜色跟那件(不)一样。 今天跟昨天一样冷。“一样”前可以用“差不多”、“几乎”、“不太”等修饰,但不以用程度副词。肯定各方面一样时,可以用副词“完全”,否定式用“不一样”。如:“我跟他跑得(差不多)一样快”,“他长得跟父母不太一样”,“这本词典跟那本完全一样”。“一样”后面不能带名词性词语,如不能说*“这两本书一样内容”(应说“这两本书的内容一样”)。, A+不如+B+谓词性词语

23、这幅画不如那幅画好。 他游泳不如我游得快。句中的形容词一般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如不能说*“他写得不如我差”(可以说“他写得不如我好”)。 A +(没)有+B+这么/那么+形容词 那棵树有三层楼那么高。 我家的客厅没有你家的这么大。 在这类格式中A与B的比较是以B为标准的,说明A达到或没达到B那样的标准。,总结,我们可以从中得出有关比较句历时演变的如下认识。 (一)句式发展的多样性无论是平比句、差比句还是极比句,它们都存在不止一种句式,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以平比句为例,存在“相同”句、“不同”句、“相似”句、“一般”句、“一样”句、“不比”句和“不似”句等不同的句式。其中“相同”句、“相似”句、“

24、一样”。既有肯定形式,又有否定形式。而“一同”句和“一般”句只有肯定形式,“不同”句、“不似”句和“不比”句只有否定形式。 (二)句式应用的不平衡性句式的多样性给具体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也造成了应用上的不平衡性。平比句中,“一样”句发展成为主要的肯定句式,“不同”句则是主要的否定句式。“不比”句和“不似”句具有特殊的比较功能,“不比”句在应用上要广于“不似”句,前者取代后者的态势己成定局。差比句中,“比”字句是最常用的肯定句式,“不如”句则是最常用的否定句式。极比句中占主导地位的则是“最”字句。,(三)比较功能的互补性虽然比较句式较为多样,但总体而言,它们在比较功能上仍体现出一定的互补

25、性。以差比句为例,“比”字句、“胜如(强似)”句只表示肯定的比较功能,“不(争、怎)+如”句、“不(未)+若”句和“不及”句只表示否定的比较。(四)句法功能的多元性平比句和差比句中的不少句式在功能上并不是单一的。 平比句中的“相似”句“一般”句和“一样”句同时具备比较和比拟的功能。而差比句也因比较项的不同而呈现出功能异化的一面,当比较项为谓词性成分时,“不(争、怎)如”句、“不(未)若”句原有的比较功能减弱,选择功能突出。通过对近代比较句的描写,我们摸清了汉语比较句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其历时发展的概况有了相对直观的了解,对各句式在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特点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为我们今后的进一

26、步研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参考文献:马建忠 马氏文通(原名文通,1898年出版,马建忠著)是中国关于汉语语法的第一部系统性著作。这本著作开建了中国的语法学。马氏文通是马建忠参照拉丁语法体系,同时参照中国关于虚字的一些说法,经过长期的整理、搜集创建了一套汉语的语法体系。全书分10卷。卷一讲正名,介绍主要的术语,相当于本书的语法大纲。卷二至卷九依次论述各类实词和虚词。卷十论句读,是句法的总论。汉语语法的问题在书中基本上都谈到了。太田辰夫 中国语历史文法 蒋绍愚 徐昌华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张谊生 现代汉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吕叔湘 研究重点是汉语语法。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汉语语法论文集许国萍 复旦大学高级讲师 复旦大学博士“比”字句研究综述 1996“比”字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兼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比”字句的偏误分析 1999 复旦大学出版社“比”字句结论项的句法、语义特征 2002 山西人民出版社,刘洋,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