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561059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8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章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第7章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第7章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第7章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第7章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7章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章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课件.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第七章,讲三个问题:历史与人的活动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历史规律的作用方式,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第一节 历史与人的活动,历史的实践基础和现实前提历史、人、实践三者的“同构性”:人与实践的同构性: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与历史的同构性:“剧中人”、“剧作者” 社会是人的社会(剧中人),人是社会的人(剧作者) 历史与实践的同构性:历史是实践的展开形式(对象性存在)。结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发源地,它以浓缩的形式包含了全部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与人、与自己的关系)。,一、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前提,现实的人依据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

2、下能动的表现自己的人。,以往的哲学,无论是旧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其历史观的前提都不是“现实的人”,而是“抽象的人”。“抽象的人”:一是被抽象成“纯粹意识”的人(唯心主义)二是被抽象成纯粹自然物的人(旧唯物主义),现实的人类活动三个基本因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由新的需要引起的再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二)历史的本质:追求自己目的人的活动,1.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社会历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全局性、共同性问题的根本观点。社会历史观作为历史哲学 ,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涉及问题:人类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发展有无规律等。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

3、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唯心史观的表现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神学历史观、天命史观、历史宿命论观点:决定历史发展的是居于人类社会之外的某种神秘的精神。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都是出自这种神秘力量的安排。代表:奥古斯丁(354430年)上帝之城 封神演义:把周朝灭商朝描写成“天数”注定。 黑格尔:英雄人物不过是“绝对精神”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 “拿破仑是马背上的世界灵魂”。,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意志自由论、英雄史观观点:把人的思想动机、主观意志当作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认为社会历史是按英雄人物的意志、思想、愿望构造的。代表: 朱熹: “天不生仲尼,万

4、古长如夜”。 梁启超: “中国二千年无一不受赐于孔子,苟无孔子,则中国非复二千年来的中国,世界亦非复二千年来的世界”。“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胡适: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卡莱尔(1795-1881,英) :全世界的历史“实际上都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伟大人物的思想外在的、物质的结果”,“这些伟人的历史真正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 尼采(18441900):超人高于普通人,犹如人高于动物。尼采断言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由天才创造的,认为人类生存的目的在于产生伟大的人物。他还把人类历史描绘为强者(主人)和弱者(奴隶)者两个种族之间的永恒斗争。,唯心史观的根本

5、缺陷:,“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种关系的根源。” 列宁,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在历史观基本问题上的对立在有无规律问题上的对立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结论:历史在其本质上既不是“神意”也不是“人意”创造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事实上,历史本身并不存在什么目的,只有人的活动才具有目的。目的或意识只是人们进行历史活动的主观动因,在其背后则隐藏着更加深刻的“物质动因”。只有当这样的物质动因被彻底揭示出来并得到正确说明时,才有可能对人类历史作

6、出唯物主义的、科学的解释。,(三)人的活动的目的与利益,1.人的活动的目的:满足人的需要马克思的二分法: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恩格斯的三分法: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 发展需要 马斯洛的五分法:生理、安全、归属与爱、(个体人的需要) 尊重、自我实现结论:无论如何分类,基础的和首要的是生存需要。,人类为了维持生存最基本的需要是什么?,一个很明显的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维持自然生命所需的物质需要,2. 利益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反映:利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对历史运动具有最为根本、最为直接影响的,是以人们的物质

7、生活条件为基础的物质利益。利益关系的实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间的现实关联,利益冲突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从人们的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历史对抗性。,3.物质利益对于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它是推动人们改造自然、创造历史、不断提高生产力的直接原因;它是促使人们变革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内在动因;它是人们在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方面彼此联合或彼此斗争的经济根源。 结论: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背后的真正动因是物质利益,正是这种物质利益的冲突推动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意识形态的斗争,并从根本上引导着历史发展的方向。,第二节 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一、人的活动的历史条件人的活动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一)人

8、的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生命活动区别于动物生命活动的根本特征。,第二节 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一、人的活动的历史条件人的活动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一)人的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主动性,选择性,创造性,第二节 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一、人的活动的历史条件人的活动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二)人的活动的受动性,受到一定条件的约束和限制,第二节 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二)人的活动的受动性1.人的活动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河流、海洋、山脉、动植物、矿藏等各种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1)地理环境是人

9、类赖以生存的场所; (2)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 (3)地理环境影响生产部门的分布和生产发展的方向; (4)地理环境通过生产影响社会发展速度(加速或延缓)。,“地理环境决定论”: 是一种主张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理论。 (1)孟德斯鸠(18世纪):论法的精神 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土壤和居住地域的大小,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精神面貌、法律性质和政治制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其作用机理是地理环境首先影响社会心理,并通过社会心理决定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酷暑令人形神皆惫,失去勇气,以及在寒冷的地方有一种身体和精神上的力量使人能够做种种耐久、辛劳、巨

10、大、勇敢的活动。这一点不仅见于不同的国家,而且也见于同一国家的不同部分。中国北方的人民比南方的人民勇敢;朝鲜南方的人民也不如北方的人民勇敢。” “热带民族像老人一样胆怯,寒带民族则像青年一样勇敢。” 。 结论:热带民族怯懦奴隶 寒带民族强悍独立、自由,(2)巴克尔(19世纪,英国)他认为,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地震和火山,不仅决定了居民的强烈的宗教情绪,而且决定了僧侣阶层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决定了整个社会的结构。不仅决定了只能产生伟大的艺术家,而且决定了不能产生伟大的科学家,只有希腊和英国这样一些国家的自然环境,才能促进逻辑思维和科学认识的发展。,(3)现代地理环境的决定论 杰瑞德戴尔蒙德:枪炮、病

11、菌和钢铁:人类诸社会的命运 它试图解释李约瑟之谜:中国在古代领先世界一千多年,但到近代为什么却落后了呢? 戴尔蒙德:欧洲的海岸线犬牙交错,且近海岛屿众多,而中国的海岸线平滑有序,近海几乎没有大的岛屿。前者有利于形成众多的相互竞争的小国,而后者有利于形成大一统的帝国,从而决定了两个区域不同的发展轨迹。 但这种理论没有解释中国在此之前为什么能够领先世界一千多年。,(4)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批判 伏尔泰:孟德斯鸠不能解释在同样的气候条件下,在同一个国家里,为什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存在不同的政治制度。 斯大林:“因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比地理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快得不可比拟,”因而“在几万年间几乎保持不变的现象

12、决不能成为在几百年间就发生根本变化的现象的主要原因”。,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 (1)地理环境不能直接决定社会的性质; (2)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3)地理环境通过生产实践才能对人类社会发生影响作用。,2.人的历史活动的精神条件,包括:既有的意识形态、特定的文化传统、 一般知识状况等。它们既导致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同时,它们的发展状况又制约着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3.人的活动的社会条件: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法和方式,它具有两个方面的性质: 从生产的技术结构方面来看,具有自然的性质,是人和自然之间发生物质变换的方式; 从生产

13、的社会组织形式来看,具有社会的性质,规定着人和人之间的活动互换。,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使地理环境、人口、思想观念整合在一起而构成现实的人类社会,因而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精神等全部社会生活。它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马

14、克思恩格斯选集1-108,二、人的历史活动的规律性,人类历史活动是否存在规律,是历史观中的重大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社会历史规律的揭示,首先是在对唯心史观的批判中实现的。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所进行的批判表明: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钥匙,不应到被黑格尔描绘为“整个大厦的栋梁”即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到被黑格尔轻视的“市民社会”即“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社会生产关系)中去寻找。,1、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并强调以下两个基本点: 第一,历史的发展像自然一样有其内在的规律。 第二,历史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它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2、历史规律的特点,1.形成于人的活动过程之中;2.实现于人的活动过程之中

15、;3.其表现形式依社会历史条件而变化。,历史规律与自然规律的本质区别:自然规律在人的活动之外形成和实现,而历史规律则通过人的活动形成和实现。,第三节 历史规律的作用方式,一、人类活动的合力作用历史规律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并获得其相应的表现,同样,历史规律的作用方式也根植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历史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其基本的作用方式突出地表现为人类活动的“合力作用”。,恩格斯的“合力论”: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冲突中产生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个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

16、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是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历史合力论”表明:(1)在许多单个意志的冲突以及人们行动的预期性与结果的非预期性的矛盾中形成一种历史的合力;(2)任何人的意志都不能决定历史的命运,历史的规律性存在于总合力造成的总结果之中;(3)任何人的意志在历史发展中都起着一定的作用,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4)历史规律在人类活动的合力作用中形成,又在人类活动的合力作用中得以实现。,(二)历史过程的必然性与偶然性,1.历史过程中的必然性 指人类经济生活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内在制约性和决定性(马克思称其为“经济的必然性”)。两层含义:物质生活

17、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历史中最根本、最基础的活动;物质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2.历史过程中的偶然性主要指有历史过程中的非本质联系所引起的现象。,3.历史过程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必然性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偶然性加速或延缓历史运动的进程并使历史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具体形式。历史过程中的偶然性事件包含着某种必然性,而必然性总是通过一系列的偶然性事件表现出来。历史规律正是表现为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来实现自己的必然性。,4.批判“梅普正统”的“经济决定论”,恩格斯:“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

18、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问题在于:一是把经济因素抽象化,将它与人类历史运动分割开来,并与历史运动的其他因素特别是思维意识等主观因素对立起来;二是不能在生产方式的高度来理解经济活动对人类其他活动的制约作用。,(三)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历史发展的决定性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意志自由论和历史宿命论。历史发展的辩证决定论:主张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相统一。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人类历史发展的因果性和必然性。历史发展的选择性:历史的现实主体依据自身的意图、目的、思想等来选择自己的行动方向

19、和行为方式。,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的辩证关系,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并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因而它必然内在地包含个人意志的参与和目标活动的建构,即包含着主体选择性。社会历史给现实主体的活动提供的往往是有多种现实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而最终哪种可能性会成为现实,则取决于人们的选择。历史过程中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都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供人们选择。,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把握历史机遇,由这一辩证关系所制约的历史过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辩证统一中的历史机遇。历史机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战略机遇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独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章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