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第三章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第三章ppt课件.ppt(1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主线:如何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重点与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2.社会基本矛盾3.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性4.社会发展的动力,着重把握七个基本观点,1.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社会历史本质上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历史;4.人类历史中存在着基本矛盾,它们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5.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6.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
2、锐化7.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始终中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历史观:是关于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它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等方面的根本观点和看法。2.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唯心史观的缺陷:(1)片面夸大了精神因素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没有看到精神因素背后起决定作用的物质因素及其规律的作用。(2)
3、片面夸大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的关系上; 、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问题上; 、在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上; 、在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 史作用问题上。,(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内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理由第一,它是一切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是理解和解决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第二,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是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第三,它
4、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地理环境: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口因素: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一般社会意识形式,(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根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内容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中的阶级性是对社会存在中阶级关系的反映。,(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落后社会意识,先
5、进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经济状况:,德国,法国,英国,社会意识:,落后于,落后于,德国,法国,英国,先进于,先进于,(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三,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辩证法的发展过程,赫拉克利特,黑格尔,马克思,(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哲学,(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质的方面,量的方面,促进作用,阻碍作用,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二.生产力
6、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生产力,(1)生产力概念,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界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物质力量。,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1.生产力系统,(2)生产力的结构实体性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智能性要素:科学技术.科学管理.教育,劳动对象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被加工改造和制作的一切对象。,一类是未经过劳动加工改造直接纳入生产过程的天然存在物,即自然物。,劳动对象分为两类:,另一类是经过加工改造后,再投入生产过程的客观存在物,即原料。,劳动对象
7、分为两类:,1.生产力系统,(2)生产力的结构,劳动资料是指劳动者用来加工、改造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生产工具系统;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和动力系统;仓储和运输系统;自动控制系统;信息传递和反馈系统等。,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尺度,是划分经济时代的客观标志。,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1.生产力系统,(2)生产力的结构,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
8、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并从事生产实践的人。,人的劳动,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为了取得满足自身或他人需要的有用产品,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具有能动性和革命性的因素,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劳动过程三要素,人的劳动,人的因素,劳动资料,生产工具,厂房、仪表容器等,劳动对象,未经加工的自然物,经过加工的原材料,生产资料,物的因素,生产力,1.生产力系统,(2)生产力的结构,渗透性的非实体性要素主要是指那些对生产力影响很大,但
9、在生产过程中不能独立存在,或独立发挥作用的诸要素。主要包括:运筹性的综合性因素,如经济管理渗透性因素,如科学技术准备性因素,如教育,运筹性的综合性因素:经济管理,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准备性因素:教育,现代社会生产力结构示意图,2.生产关系系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生产关系概念,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同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2.生产关系系统,(2)生产关系的构成,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及其消费关系。,2.生产关系系统,(3)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的决定作用,生产资料
10、所有制形式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2.生产关系系统,(3)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决定作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直至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2.生产关系系统,(3)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的决定作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2.生产关系系统,(3)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的决定作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着产品的分配方式和消费关系。,2.生产关系系统,(3)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的决定作用,在阶级社会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划分阶级的基础。,2.生产关系系统,(4)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公有制: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产品分配
11、上不存在剥削;私有制: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劳动者占有很少或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并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无论哪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细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马克思),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会推动生
12、产力的发展。,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从基本不适合到新的基本适合,这样川流不息、不断向前,从而推动社会生产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运动。,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基本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客观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系不适
13、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重要意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探究社会发展根源的钥匙。,(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重要意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重要意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是指同生
14、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经济基础属于社会的物质关系,但不包括生产力; 经济基础不等于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而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不是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而是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总和。,(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提供保证,提供理论依据和精神指导,(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
15、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为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促进作用,适合,适合,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不适合,适合,不适合,阻碍作用,(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两者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从基本不适合到新的基本适合的前进上升的过程。,(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基本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
16、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2)客观要求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3)重要意义第一.民主革命时期,适应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
17、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3)重要意义第二.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进行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一)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指同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体。,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决定,反作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反作用,社会形态,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
18、系的总和,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的及其演化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阶段。社会形态是一个现实的具体的社会整体。它完整地含括了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认识一种社会形态,应全面地考虑它的各个层面和部分。如认识当前中国社会形态就要考虑到它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相互联系,不能只从一个方面看。,(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统一性: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 都具有共同性、普遍性,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多样性: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不不同
19、的特点。,社会形态更替的纵向统一性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条件下,按其自然历史过程,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插播参考资料2.2,插播参考资料2.2见参考资料(一)号光盘,社会形态更替的横向统一性 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即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体系,大致相同的上层建筑。,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以奴隶社会为例),在从原始社会转向奴隶社会时,东、西方民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不完全一样。东方和西方奴隶社会的土地所有
20、制的具体形式和奴隶主占有奴隶的具体方式不同。不同的奴隶制国家,奴隶主剥削奴隶的具体方式也有差别。,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以中国封建社会为例),第一,与世界各国封建社会形态的历史相比,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第二,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第三,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比较高,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也高于西欧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转变的
21、多样性,还表现在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在由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几个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从本质上说是特殊的物质形态,它按其内在矛盾和客观规律向前发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选择余地。,(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3.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的辩证统一 (1
22、)主体选择是历史过程的表层特征。主体选择的对象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而这个可能性空间却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2)社会规律是历史过程的深层本质。在历史发展中,客观必然性表现为对人的活动的制约性。,(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1.社会形态更替的趋势具有前进性人类社会在生产方式内在矛盾作用下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全面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社会形态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社会发展过程是一个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过程。我们一方面对前进中的曲折和挫折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对未来要有充分的信心。,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3、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社会基本矛盾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和解决,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教学提示:理解生产力最终决定作用的思维线索,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
24、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两对矛盾辩证运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根本。,C.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中,生产力是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生 产 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决定,反作用,反作用,社会三层次结构的动态系统,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马克思,归根结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毛泽东,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
25、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全党同志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经常加以检查和总结,看看是不是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实事求是地纠正。 江泽民,(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含义及实质1.阶级的概念 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含义及实质2.阶级斗争的概念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二)阶级斗争作用的表现:阶级对
26、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阶级斗争的作用更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会中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质变过程中。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集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 学方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是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殊形式的遗留,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同时,由于国内外敌对势力还存在,阶级斗争在一定的范围内仍将长期存在。从长远看,阶级斗争会逐步趋向减弱、缓和到最终消亡,但在某种条件下,阶级斗争还可能激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阶级斗争扩大化是一种错
27、误倾向,主张阶级斗争“熄灭论”也是一种错误倾向。,(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1.社会革命的含义: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 2.社会革命的实质:是先进的阶级运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根本转变的社会活动。 3.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二) 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决定性环节;能够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
28、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不会像可怕的异教神怪那样,只有用被杀害者的头颅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 马克思,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列宁,(一)社会改革的含义及实质 1.含义:是指一切在不改变社会根本制度前提下,以和平的方式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活动。 2.实质:是一定社会形态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该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而不是被统治阶级发起的旨在推翻统治阶级以及现存社会制度的运动。,(二)社会改革的作用 1.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
29、程度的发展; 2.在社会主义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3.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4.一定程度上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旧风俗、旧习惯,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风格、新习惯,提高精神文明水平。,(三)社会主义改革1.依靠自身的力量自觉地去兴利除弊。2.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自我发展。3.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4.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一)科学技术的含义,科学是人们在社会物质生产和社会斗争实践过程中获得的认识成果,是一种社会精神生活现象,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它
30、是人们正确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技术是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是物化的科学,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二)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活方式的变革。最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引起和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科技,“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
31、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地推动。” 江泽民,(三)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在科学技术应用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和科学技术被滥用可能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一)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1.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1)含义: 唯心主义历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少数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1.唯心主义历史观,(2)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两种形态,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它以英雄人物本身的精神力量,即
32、从其内在的主观意志和观念中寻找驱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源泉。客观唯心主义的宿命论:它是从英雄人物背后的某种精神力量,即从外在的天命、神意或绝对观念等力量中寻找历史发展的动因。,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朱熹,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胡适说: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梁启超认为:“大人物心里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尼采认为: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决定一切
33、的力量”,“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 ;人民群众 “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客观唯心主义的宿命论,柏拉图认为:奴隶主贵族是“神”用“金子”做的,具有统治能力;农民和手工业者是“神”用“铜”和“铁”做的,只能被人统治。,黑格尔认为:宇宙精神是历史必然性的基础,历史人物不过是“宇宙精神”的受托人。,客观唯心主义的宿命论,1.唯心主义历史观,(3)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根源,认识根源:社会历史问题的复杂性和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阶级根源:剥削阶级本身的利益;社会历史根源:受制于当时的生产规模和生产力水平。,1.唯心主义历史观,(4)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根本缺陷,忽视
34、了人民群众的作用; 考察人们参加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揭示这些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2.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1)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基本特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2.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2)群众史观的含义第一,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二,把人划分为类、群众和个人三个层次,分别考察与历史的关系,从而对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力量与非决定力量、主导力量与非主导力量进行区分。,1.人的本质,(1)理解人的本质的前提“现实的人”,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
35、下、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生活着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他既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也是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承担者。,(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 存在和发展的前提,1.人的本质(2)人的本质的含义: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在于社会性人的本质通过社会关系总和反映出来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存在,(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2、人们在自己的活动中创造历史人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就是人的自我创造、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人们通过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既提高了自己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和技
36、能,又使自己的认识能力得到改造和提高,使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加深。,(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 存在和发展的前提,1、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2、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3、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三)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的原则,1.人民群众的含义,所谓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从量上说,人民群众是相对个人而言的,指居民中的多数;从质上说,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 决定作用,2、人民
37、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作用:创造物质财富,人民群众的作用:创造精神财富,人民群众的作用: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秋收起义,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政治条件:政治制度,特别是国家制度以 及社会政治组织精神条件:精神传统、思想文化氛围和道德、宗教、教育、科学、艺术、哲学等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1、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辩证发展规律和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
38、创造者的基本原理。(2)内容:群众观点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虚心学习的观点。把群众观点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去就是群众路线。群众路线包括相互联结的两个方面:一是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二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孔繁森在阿里,一切依靠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源泉,开国大典,“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泽东与群众
39、,2、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的主体,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的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因此,我们党必须始终勇于并善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恩格斯
40、,平行四边形原理,Pn (个人),P1 (个人),O(出发点),H(合力),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的两层含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系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经济的、生产方式的因素起决定作用,政治、法律、艺术等观念以及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构成历史发展合力的一个分力。在历史活动过程中,每一个人的意志和力量都构成社会发展合力的一个分力。唯物史观主张在考察个人的历史作用时,要具体分析个人及其作用的性质、大小。,(二)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1.历史人物的含义 指在历史上起过显著作用的个人。又可分为杰出的历史人物和反动的历史人物,即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二)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2.历史人物
41、的作用:在历史事件中,历史人物是扮演重要角色的当事人。成熟了的历史任务总是由少数杰出的历史人物首先发现和提出。思想界、文化界和科技界的杰出人物是历史发展的精神启动者。,杰出人物作用: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发起者,马克思和恩格斯,杰出人物作用:历史发展的精神启动者,(二)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3、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制约作用第一,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特定历史人物的产生。第二,历史人物的作用总是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 第三,历史人物的产生和活动是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杰出人物是在群众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大泽乡起义,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人民群众,南昌起义,(三)正确评价历史人物,1、要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来认识个人的历史作用。2、坚持历史主义原则。必须历史地评价历史人物。离开历史而否定一切或肯定一切,都是违反历史主义原则的。3、坚持阶级分析的原则。将历史人物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在一起加以评价,于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中加以具体分析,把握他们的基本政治倾向。,思考题,1.如何理解现代生产力的构成?2.阐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说明如何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4.根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论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