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供给分析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563467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2.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力供给分析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劳动力供给分析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劳动力供给分析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劳动力供给分析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劳动力供给分析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力供给分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力供给分析课件.ppt(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章内容提纲,一、劳动力参与和工时的变化 二、个人劳动供给:工作闲暇模型 三、家庭联合劳动供给,一、劳动力参与和工时的变化,劳动总量取决于: 1.人口的规模和人口构成。同时又受到出生率、死亡率和净移民的影响。 2.劳动力参与率。即适龄工作人口中实际工作和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口的比例 。 3.每年或每周的工作时间。 4.劳动力素质。,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在适龄的人口中,有工作的人和正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百分比。 劳动力参与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劳动的程度,是研究劳动就业状态的重要统计指标。,劳动力参与率(LFPR)由实际劳动力与潜在劳动力(适龄人口)的比值所决定。实际劳动力=就业人

2、口失业但一直在寻找 工作的人潜在劳动力=人口总量16岁以下的人 被制度管制的人 实际劳动力 劳动力参与率=100% 潜在劳动力,1. 劳动力参与率的长期变化,2. 劳动力参与率的周期性变动,辅助性工人效应:当主要的家庭挣钱者失去了工作,其他家庭成员将暂时进入劳动力市场,希望找到工作以弥补家庭收入的下降。气馁工人效应:在经济衰退时,某些失业工人对寻找到一份可以接受的工作感到非常悲观,停止了积极寻找就业机会的努力,因而,此人暂时成为非劳动参与者。,两种效应以相反的方式影响参与率和劳动力规模。在经济衰退时,新增工人效应使参与率上升,劳动力规模扩大,而气馁工人效应作用相反。参与率的净效应取决于新增工人

3、效应和气馁工人效应的对抗。传统的看法是:经济衰退时,气馁工人效应要比新增工人效应适用于更多的家庭。,第二节 个人劳动供给:工作闲暇模型,一、工作和闲暇,1劳动者一天的时间除了维持生命而不能挪作他用的部分外,其它部分则在工作(市场活动)和闲暇(非市场活动)之间分配。 工作是指从事有报酬的工作; 闲暇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是指各种无报酬的活动,像从事家务活动以及购物、教育、社交、休息、休闲等。,2闲暇直接增加了效用,工作则可以带来收入,而通过收入购买商品用于消费也可以增加劳动者的效用。因此,就实质而言,劳动者在闲暇和工作二者之间进行的选择,就是选择不同的闲暇和劳动收入,以满足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愿望。,确

4、定个人在工作和闲暇上的时间分配是否最优必须有两方面的信息: (1)有关个人对工作闲暇偏好的信息,这一信息可用无差异曲线来描述。 (2)反映预算约束的市场信息。,定义:指能够给劳动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或效用的所有闲暇和收入的结合点的轨迹。 在无差异曲线上,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收入和闲暇的组合都具有相等的满足感,曲线上的每一点对个人都产生相同水平的效用。,二、无差异曲线,其有以下特征: 1. 负斜率。 工作与闲暇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2. 凸向原点。 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反映了这样的一个观点:当一种物品变得越来越稀缺时,人们越发不愿意放弃它。(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ab段,个人拥有相对多的收入和非常少的闲暇

5、,因此他愿意放弃相对较多的收入(4单位)以换取1单位(1小时)的稀缺的闲暇,也就是说增加1小时的闲暇获得的效用完全能抵消减少的4单位的收入带来的效用损失。,而在cd段,此人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时收入相对稀缺,而闲暇比较充足,他将只愿意放弃少量的收入(1单位)换取1单位的额外闲暇。随着获得闲暇的增多,个人为了获得更多的闲暇而愿意放弃的收入越来越少,这样,无差异曲线越来越平坦,最终呈现凸向原点的特征。,当沿着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时,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1)曲线斜率反映了个人在收入和闲暇之间相互替代的主观意愿; (2)个人以闲暇替代收入或者以收入替代闲暇的意愿是随着开始拥有的收入和闲

6、暇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用闲暇对收入的边际替代率(MRS L,Y)来衡量的。MRS L,Y是指用于补偿增加1单位(1小时)闲暇而必须放弃的收入量。在曲线的左上部分MRS L,Y 较大,即无差异曲线较陡峭。右下部分MRS L,Y 较小,无差异曲线较平坦。这种凸向原点的无差异曲线反映了闲暇与收入相互替代的边际替代率递减的性质。,3.存在着一个无差异曲线组合图。在该组合图中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具有更高的效用。,4.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不能相交的,两条无差异曲线相交,意味这消费者的偏好是非理性的。因为在同一个组合点上,消费者得到了相互矛盾的效用水平,这说明了消费

7、者不了解自己的真实偏好。在经济学中,我们一般假定消费者是理性的消费者。,5.不同的工作闲暇偏好,偏好代表了消费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喜好程度)对某种商品相对其他商品的心理愿望强度。从性质上说属于主观的东西,受到许多与社会经济地位、职业以及个人性格等因素的影响。,两个无差异曲线形状不同,它们分别代表两个劳动者对闲暇和工作的态度不同,A曲线较为平坦,B较为陡峭,表明A劳动者要比B劳动者更重视工作。而B更重视闲暇,要让B放弃1小时闲暇必须增加相对更多的收入。,偏好差异原因: 1.个性或爱好引起的。 2.不同的个人从事的职业存在差别。 3.个人的具体情况也会影响对工作和闲暇的相对评价。,三、预算约束线

8、,1.前提 (1)个人只有通过工作获得货币收入 (2)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面临着“既定”的工资率 2.定义 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工资率既定)约束下,个人可能实际获得的收入(物品)和闲暇的所有组合。,收入约束线有以下几个重要性质:1. 斜率为负。 表明闲暇时间会随着收入增加而下降2. 约束线的斜率等于负的工资率。,给定1美元的工资率,在预算线两端个人可获得: (1)24小时闲暇而无实际收入 (2)24美元实际收入而无闲暇 随着工资率提高,预算线就会以右下角为基点,顺时针向外扩展。在每一种情况下,工资率(预算线的斜率)都反映了收入和闲暇的市场交换率。,在约束线内的任何一点所示的闲暇和收入的组合,均

9、无法实现效用最大化;约束线外的任何一点所示的组合,在既定的可支配时间和劳动能力的条件下是达不到的。,四、效用最大化,劳动者关于工作时数的决策是由无差异曲线表示的主观偏好和预算线含有的客观市场信息两方面来决定的。 为了证明这一点,把表示偏好的无差异曲线同表示工资率的预算约束线放在同一坐标系内,以便分析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决策。,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个人总效用越大,因而个人通过达到尽可能高的无差异曲线来使其总效用最大化。预算线上的点可以达到个人效用最大化并且是可以实现的。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3个交点中,只有u1符合两个条件,所以u1点为工人在闲暇与收入的最优选择,工作-闲暇最优组合点在MRS L,Y

10、(无差异曲线斜率)等于工资率(预算线斜率)的位置上得以实现。MRS L,Y=W,也可以通过考察为何a和b点不是最优点,来强化对工作闲暇最优组合点的理解。工资率(约束线的斜率)表示额外工作一小时所获的报酬,而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衡量的是劳动者从心理上感受到的每小时闲暇的价值。为了使效用最大化,劳动者的决策规则是只要工作额外一小时的收入超过从心理上感受的每小时闲暇的价值就继续工作;相等时,效用达到最大化。,在b点,消费者为增加一小时闲暇愿放弃的收入为4美元,即一小时闲暇在劳动者心理的价值为4美元。此时,每小时工资率为2美元。那么,劳动者就会减少工作时间,随着闲暇变得相对较多,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使闲暇的心

11、理价值降低。因此,当劳动者认为个人闲暇的效用大于2美元时,就会选择闲暇。只有当主观上认为闲暇的心理价位等同于2美元时,此时即为最优组合点。,在a点,消费者为增加一小时闲暇愿放弃的收入为1美元,即一小时闲暇在劳动者心理的价值为1美元。此时,每小时工资率为2美元。那么,劳动者就会增加工作时间,使效用增加,同时使闲暇变得相对稀少,使闲暇的心理价值提高。,A,B,C,D,I1,I2,Z,X,Y1,Y2,H1,H2,O,闲暇时数工作时数,非劳动收入增加对工作时数的影响,五、工作时数与非劳动收入变化,收入变化和工作时数变化之间的关系引出劳动供给理论中最重要概念之一:收入效应。收入效应被定义为在保持工资不变

12、的条件下,收入变动(Y)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H)的比例。收入效应 = 工作时数变化 / 收入的变化数 0 收入效应=H /Y0随着收入的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时数是减少的;随着收入的降低,劳动者的工作时数是增加的。,六、工作时数与工资率变动,这种行为差异的原因是工资率的变化对闲暇的需求形成两个相互冲突和对立的影响。一是工资率的上升意味着如果劳动者工作与以前同样的工作时数,特定时间的总收入将更高些,收入的上升有刺激劳动者增加对闲暇的需求并降低工作时数,这就是收入效应。,二是存在着与第一点相反的力量,即工资率的上升不仅导致收入的增加,而且也导致机会成本或闲暇的价格上升,当闲暇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闲暇

13、的需求应该下降,导致劳动者每周工作更多的工作时数,这被称为替代效应。,劳动供给如何随着工资变化?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工资率的变化同时带来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工资率的变化对劳动供给决策主体的最终影响完全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互关系。,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七、向后弯曲的个人劳动供给曲线,这种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隐含的假定就是:在低工资率下,劳动者希望额外增加收入的愿望很多以至于替代效应超过了收入效应,然而当工资率超过某一数值以后(W3),劳动者的收入足够高以至于他对更高工资率采取的反映是购买更多的闲暇而减少工作时数,即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八、市场劳动供给曲线,尽管许多单个劳动者的劳动供

14、给曲线可能会向后弯曲,但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却不一定如此。在较高的工资水平下,现有的工人也许会提供较少的劳动,但高工资也会吸引新的工人进来,因而总的市场劳动供给一般还是随着工资的上升而增加,从而市场劳动供给曲线仍然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S,工资率(W),劳动量L,O,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稳定的劳动力市场),注意的是:这个市场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得到的。因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劳动者可以自由进出劳动市场。当工资率提高可能使得一部分原本就在这个市场上竞争的人减少劳动供给,但同时又会吸引一部分本来不在这个市场上的人进入这一市场,从而使劳动供给总量最终呈增长趋势,即劳动

15、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市场劳动供给曲线之所以不同于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主要原因是从总体上讲,工资率变化引起的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而导致这一事实的主要原因是工资率变化的替代效应在任何人身上都会起作用,而收入效应可能仅在某些人。,第三节 家庭联合劳动供给理论,简单的劳动闲暇模型存在着不足:该模型忽略了家庭背景,即劳动供给决策常常是丈夫和妻子在家庭里联合做出的,以最大化整个家庭的效用水平。因此应该将一个家庭中某一成员的工资率和收入对其他家庭成员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考虑进去。,家庭每个成员的工资率变化对每个家庭成员的时间配置影响 家庭成员(丈夫A)的工资率变化不仅影响到当事人自己的劳动供给决策,也影

16、响其他成员(妻子B)的劳动供给决策,影响的渠道有三个:,(1)A的工资率变化导致当事人自己工作时数的正的替代效应。(2)A工资率的变化也将会通过负的收入效应,抵消了正的替代效应,进而影响自己的工作时数,具体的影响要看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相对强弱。(3)交叉替代效应。也就是A的工资率变化会对妻子B的劳动供给造成影响。该效应就是衡量家庭成员A的工资率变化对家庭成员B的影响大小。,下面具体对这种影响进行分析,为了分析方便,现只假定一个家庭只由丈夫和妻子构成。最初丈夫全日制工作,妻子在家做家务。假定经济增长,妻子可能在市场上工作的工资率上升。,那么就妻子自己的劳动供给决策来说,工资的上升提高了她在家庭

17、工作和闲暇的机会成本。当市场上的工资率超过妻子的保留价格时,她会到市场上参加劳动,也就是说她会用市场工作时间来替代非市场工作和闲暇。,在随后的日子里,妻子在劳动市场上,那么工资率的继续上升将会引起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1.妻子提供工作时数的净影响将由上两种效应的共同作用。,2.另一方面,妻子的工资提高也导致第二个收入效应。当妻子决定工作时,不仅妻子的收入增加,而且能够提供给其丈夫的收入也增加,这样对丈夫的劳动供给产生负的收入效应。假定丈夫的工资率仍然不变,妻子的更高收入等同于增加了丈夫的非劳动收入,导致丈夫就增加对闲暇的需求,从而提供更少的市场劳动时间。,这一结论反过来对妻子也是成立的

18、:如果丈夫的收入增加,给妻子可提供的收入越多,妻子参与劳动市场的可能性就越低。这与现实中观察到的现象结论是一致的:已婚妇女的劳动市场参与率趋势随着其丈夫收入的增大而下降。,3.交叉替代效应。它是指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成员A的工资率变化所引起的家庭成员的工作时数的变化。 交叉替代效应= HB / WA 这种交叉替代效应的符号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关键取决于两个人的市场工作时间是替代的还是互补的。,如果为替代关系,那么当妻子增加市场工作时间时,丈夫减少市场工作时间,比如丈夫花费更多时间来做饭、洗衣服等等。替代关系的情况下,交叉替代效应为负。如果为互补关系,那么当妻子增加市场工作时间,丈夫也会增加。互补的情况下,交叉替代效应为正。,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对于没有孩子的丈夫妻子家庭而言,交叉替代效应为零。对于有孩子的家庭而言,交叉替代效应为负,亦即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丈夫(或妻子)的工资和劳动供给增加会导致妻子(或丈夫)的市场工作时间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