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581604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1.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课件.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萧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年8月,概念:,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 可以用国家免疫规划类疫苗进行预防,以保护易感者为主的能达到控制乃至消灭疾病发生的这类传染病。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OPV)、麻疹疫苗(MV)、百白破混合疫苗(DPT)、乙肝疫苗(HepB)、卡介苗(BCG) 流脑疫苗、乙脑疫苗,几种主要的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麻疹(俗称“醋子”)、新生儿破伤风、乙型肝炎、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近5年我区几种主要疫苗针对传染病的流行现状,资料显示我区1992年起无“脊灰”病例报告。1978

2、年起无“白喉”病例报告。 5年来我区的流脑病例感染的菌株分型结果证实均为“A”群脑膜炎双球菌。,监测与控制的原则,疫情信息的报告与监测;疫情的核实、调查和报告;血清学/病源学监测;爆发疫情的处理;,疫情信息的报告与监测,常规告报;专门报告;主动监测和“零”病例报告;,1、常规报告:同其他“法定传染病报告要求”。,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条: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传染病报告要求“谁接诊,谁报告”。,2、专门报告:,按卫

3、生部规定对脊髓灰质炎、新生儿破伤风、麻疹等传染病进行专门报告和管理。 专报系统应比常规报告系统敏感。20世纪90年代起:手工报表;2004年以后:起用网络报告形式。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3.0.0.3版,包括: AFP监测、麻疹监测、新生儿破伤风监测、接种率监测、接种异常反应监测、15岁以下乙肝监测6块内容。,3、主动监测和“零”病例报告,病种:脊髓灰质炎、麻疹、新生儿破伤风 最新要求:要对乙脑、流脑流行区进行监测。方式: 无论医疗机构是否报告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病例,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10天到辖区内的监测医院进行主动监测,查看相关科室的门诊日志、住院日志等资料,主动搜索国家免

4、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并做好记录。 新生儿破伤风应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主动监测,主要由乡镇防疫医师进行主动搜索和报告。,“零”病例报告制度: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无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病例时,也应每10天向所在地县级疾控机构进行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零”病例报告。,血清学监测,病例血清学诊断: 麻疹(所有疑似病例包括暴发病例在发病714天内采血)。出疹3天内采集的血标本,IgM阳性率为70%左右;阴性者要求采第2份血标本。,免疫成功率监测: (根据上级疾控机构布置的任务开展。) 监测对象乙肝疫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分别为完成基础免疫后1个月的儿童。卡介苗为完成接种后12周

5、的儿童。 监测人数每种疫苗3050人。 2006年按杭州市疾控要求萧山区开展脊灰疫苗免疫成功率监测,3050人,采集免疫前及免疫后1个月双份血标本。,人群免疫水平监测: (根据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布置的监测任务开展。) 监测内容:乙型肝炎、脊髓灰质炎、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乙脑、流脑。 监测对象:1岁、12岁、34岁、56岁、714岁、1519岁、20岁年龄组健康人群。发病主要为成人的疾病,可适当调整监测对象的年龄范围。 监测人数:每个年龄组、每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样本数为3050人。,病原学监测:,可用于病例确诊、病原学分型鉴定、分析病原有否变异或是否输入等。 发病早期采

6、集血标本(麻疹)、脑脊液标本(流脑、乙脑)、皮肤出血点(流脑)、粪便标本(脊灰)等,进行病原菌培养分离。,爆发疫情调查处理,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内,短时间内突然有显著增多的病人出现,这些病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特殊疾病疫情的暴发概念与处理,按卫生部的有关规定执行。(短时间:一般指一个潜伏期内。),接到暴发疫情报告后,要迅速组织调查组到现场开展调查。必要时,设区的市级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也要派人协助调查与处理。,脊髓灰质炎:1例麻疹:一个自然村(居委会)或一个单位,在14天内发生3例以上病人。白喉:1例。百日咳:一个自然村(居委会)或一个单位,在10天内发生3例以上病人时,应

7、以最快通讯方式报告。,调查与控制(1):,核实爆发疫情的存在。划定疫源地范围:根据病例活动范围确定。传染源管理: 隔离传染源:以住院隔离为主。隔离时间一般为该病的一个最长传染期。 病例个案调查并记录:(病例个案调查表) 登记接触者:写明接触方式,如同居室、同玩耍、同桌、同托、同班等。 病例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每例AFP病例都要进行病原学诊断,麻疹至少对最初510例进行血清学诊断。(以核实诊断,证实是否发生暴发。),调查与控制(2):,切断传播途径:如控制食物和水;排泄物管理;开窗通风;禁止集会;疫源地消毒、杀虫等保护易感人群:应急接种;预防性服药;等。疫情分析:疫情三间分布;寻找首发病例,推断

8、续发病例,分析传播因素和传播途径,评价控制效果。调查报告: 包括前言;描述暴发过程;分析暴发的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和效果评价;疫情预测;存在的主要问题;结论和建议。,脊髓灰质炎的监测和控制,2000年亚太地区宣布消灭脊髓灰质炎;目前处于成果巩固阶段。2003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最近卫生部下发“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卫办疾控发200693号)”主要工作:按要求开展AFP监测,AFP病例(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 是指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 AFP不是单一的疾病种类,是以急性起病、肌

9、张力减弱、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征候群。,AFP病例常见的包括以下14种疾病:,脊髓灰质炎;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多神经病(药物性,有毒物质引起的、原因不明性);神经根炎;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单神经炎;神经丛炎;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急性多发性肌炎;肉毒中毒;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短暂性肢体麻痹。,高危AFP病例年龄小于5岁、接种OPV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

10、合格粪便标本、临床怀疑为脊髓灰质炎的AFP病例。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发现2例或2例以上的临床符合病例,发病时间间隔不满2个月。,AFP监测病毒学分类标准:,脊灰确诊病例 ;脊灰排除病例; 脊灰临床符合病例 ;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 ; 服苗者疫苗相关病例 ; 服苗接触者疫苗相关病例;,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 从粪便等标本中分离出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诊断符合脊灰的病例。 如发生2例或2例以上相关的VDPV病例,则视为VDPV循环。,AFP的监测和控制(1):,AFP病例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发现AFP

11、病例后,城市在12小时、农村在24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报告到当地县级疾控机构。 报告内容包括:发病地点、家长姓名、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麻痹日期、临床初步诊断等。,AFP的监测和控制(2),AFP主动监测: 主动监测医院:包括所有县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神经专科医院、儿童医院、传染病医院、综合性中医医院等。 医院每旬要开展本院的AFP病例的主动搜索; 县级CDC每旬对AFP主动监测医院开展主动搜索。 乡镇卫生院每旬开展主动搜索工作。,方法:监测人员查阅监测医院的儿科、神经内科(或内科)、传染科的门诊和病房、病案室等门诊日志、出入院记录或病案,并与医务人员交谈,主动搜索AFP病例,并记录监测结果。

12、,AFP主动监测医院/乡镇卫生院应于次旬2日前向县级CDC报告“AFP监测医院旬报表” ;AFP主动监测医院/乡镇卫生院如经过核实未发现就诊AFP病例,应进行 “零” 病例报告。县级CDC于次旬3日前以网络数据库形式上报“AFP监测医院旬报汇总表” ;同时将对监测医院主动搜索的情况填入“AFP病例主动监测记录表”,于次月3日前录入数据库上报。,AFP病例调查:个案调查/病例随访(1),接到AFP病例报告后,县级CDC应在48小时内由专业人员开展个案调查,同时在临床医师配合下,详细填写“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个案调查表”。主要内容:,核实诊断,排除非AFP病例:了解发病经过:神经学检查:填写个案表:

13、,AFP病例调查:个案调查/病例随访(2),核实诊断:如果病例不是弛缓性麻痹或者由明确其它原因引起的麻痹(如外伤或脑、脊髓占位性病变)或者麻痹的发生不是急性的,则可诊断为“非AFP病例”,不需要上报。但仍需填写个案调查表,留档备查。发病经过:麻痹发生时间、是否伴发热、麻痹部位是否对称、是否疼痛、有无损伤或注射史,OPV服苗史、患者和周围人群近期服苗情况等。 神经学检查:肌力、肌张力、肌腱反射、肌萎缩和肢体活动情况。 (询问临床医师/查看病例)填写个案表:要求完整、准确 。有调查表中未包括的症状或体征可用文字说明 。,AFP病例调查:病例随访(3),病例标本的采集: 病例随访: 麻痹发生后60天

14、; 随访时填写“AFP病例随访表”,并及时上报。 病例首次个案调查时未明确临床诊断的,力求在随访时予以明确,必要时可组织省级专家组专家进行访视。,所有AFP病例都应采集双份大便标本用于病毒分离。标本要求:在麻痹出现后14天内采集; 两份标本采集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 每份标本重量5克(约为成人的大拇指末节大小)。,AFP监测评价指标(1):,敏感性指标: 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1/10万。及时性指标(1):, AFP病例监测报告(包括“零”病例报告)及时率80%; AFP病例报告后48小时内调查及时率80%; AFP病例14天内双份合格大便标本采集率80%; AFP病例大便标

15、本7天内送达省级脊灰实验室及时率80%; AFP病例麻痹75天内随访及时率80%;,AFP监测评价指标(2):,及时性指标(2): 省级脊灰实验室28天内完成AFP病例大便病毒分离及时率80%; 阳性分离物在14天内送国家脊灰实验室的及时率80%; 国家脊灰实验室7天内完成省级送达的阳性分离物型内鉴别的及时率80%; 需进行核酸序列分析的阳性分离物应在完成病毒型内鉴别后14天完成序列检测; AFP病例麻痹60天内完成病毒型内鉴别及时率80%;,AFP监测资料的分析,AFP病例流行病学分布 :三间分布AFP病例免疫史 :OPV“零”剂次免疫、未全程免疫、全程免疫和不详所占比例,分析儿童未全程免疫

16、原因,重点分析“零”剂次免疫儿童。 AFP病例大便标本采集及检测结果 :计算未采集、采集单份、双份标本病例所占比例,脊灰病毒阳性率、各型别分离数,非脊灰肠道病毒分离率等。 分析AFP监测系统及时性、完整性:主动监测/零病例报告 。 (要求以地区为单位进行分析),异地AFP病例监测管理 :,异地AFP病例是指病例麻痹前在本地居住未满35天的非本地户籍的AFP病例。异地AFP病例归属原居住地县级以上疾控机构管理。异地AFP病例的报告、调查、采样送检、随访等各项监测工作,由病例暂住地的县级以上疾控机构负责完成。,麻疹疫情的监测和控制:,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试行):1998年全国麻疹监测方案:2003年

17、卫生部关于下发加速麻疹控制规划指南的通知:1997年全国20062012年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制订中)浙江省麻疹监测方案(试行),麻疹监测: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相关要求,麻疹监测病例定义:发热、出疹(全身性斑丘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任何经过训练的卫生人员诊断为麻疹的病例。监测病例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排除病例。,疑似病例:发热、出疹(全身性斑丘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任何经过训练的卫生人员诊断为麻疹的病例均为疑似麻疹病例。 确诊病例: 实验室确诊病例:疑似麻疹病例有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血清学诊断麻疹IgM抗体阳性;或从疑

18、似麻疹病例的标本中分离到麻疹病毒。 临床确诊病例:疑似麻疹病例有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标本检测结果为阴性或没有标本检测结果,且与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有明显流行病学联系;或实验室排除其它出疹性疾病。,临床诊断病例: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或完成调查前失访或死亡的病例,实验室检测结果为阴性或无实验室诊断结果的临床报告病例,且与实验室确诊病例没有流行病联系。排除病例: 有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集了合格血标本,经合格实验室检测结果阴性; 或经实验室证实为其它发热出疹性疾病(如风疹等); 或无实验室诊断结果的临床报告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与其它实验室确诊病例无流行病学联系,并且能明确找出是由其它原因引

19、起发热出疹的病例(如药物性过敏性皮疹等)。,麻疹监测的主要内容(1):,病例报告:纳入AFP监测系统,对所有疑似病例进行报告,包括常规报告、专门报告; 专报系统:通过麻疹主动监测进行“疑似麻疹病例旬报(包括”零病例“报告)和麻疹病例月报。 乡 县级:每旬逢9日; 县级 市级:每旬逢3日; 市级 省级:每旬逢6日病例调查: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完成调查,并填写“麻疹疑似病例个案调查表”。同时进行标本的采集。 及时分析调查资料,了解病例分布特点、免疫史状况等。,麻疹监测的主要内容(2):,主动监测:要求完整、及时,提高监测敏感性。血清学监测:采集血清标本。 疑似麻疹病例的血标本在病人出疹后428天血

20、标本麻疹IgM阳性检出率近100,3天内阳性检出率约为70,如果第一份血在出疹3日内采集的,而且ELISA检测IgM为阴性,或临床需要对个别初诊为阴性的病人做出确诊,实验室需要在第一份血采集7-10天后收集第二份血样以重复IgM检测。(48条件下运输和短期保存)。,麻疹监测的主要内容(3):,病原学监测:采集鼻、咽拭子标本 应在发病早期采集,特别是暴发点的病例,并于2天内送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麻疹实验室,备检麻疹病毒。 冷藏4运送,-20保存。,麻疹爆发疫情的调查:,麻疹爆发疫情: 局部地区(集体单位、村、厂矿等)短期内(一般14天)发生3例以上病例。传染原管理: 病例调查(所有病例,包括疑似

21、病例); 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隔离期延长至出疹后10天。如:学校发生麻疹爆发,则发病学生不能继续上课 ,学校要对其他学生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发热或出疹等症状,应立即隔离并报属地CDC。 接触者医学观察14天。,易感人群管理:麻疹疫苗应急接种。 时间越早越好;覆盖面要广(保证达到高接种率)。接种疫苗后712天就可产生抗体,在接触病人的3日内接种可预防发病;若在接触病人3日之后接种,防止发病的可能性小,但可减轻症状并减少并发症。对室内环境进行消毒,并保持空气流通。室内地面应湿式扫除。禁止集体活动,避免扩大传播范围。暴发疫情后7天内,完成麻疹暴发疫情处理报告,并上报。,麻疹监测有关

22、要求(杭州市):,每1例麻疹疑似病例均要按要求进行访视,填写麻疹个案表,并输入麻疹监测系统软件,每1例麻疹疑似病例均要采血。 接到麻疹病例报告后,必须在48小时内完成调查。若符合麻疹疑似病例定义,但出疹后3天内的血清麻疹IgM抗体阴性,则应第1份血清采后710天内采集第2份血清。疑似麻疹暴发时要求采集全部疑似病例血清标本,如确实有困难的至少采集前5-10例血清标本,进行实验室诊断。麻疹监测旬报时间要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媒介传染病,病死率和致残率高,夏秋季是发病高峰。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控制工作指导意见: 卫生部2004年3月印发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 卫生部办

23、公厅2006.5.19印发执行,影响较大的乙脑疫情:,2003年广东省乙脑疫情:至6月30日止,全省共报告病例310例,分布在茂名、梅州、湛江、揭阳等18个市。累计死亡27例,死亡率8.7,疑似病例50例,珠海、佛山和江门市至今没有病例报告。目前全省乙脑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6月20日以来,全省每日新发病例已少于5例。 广东省已决定,从今年起将乙脑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工作任务,所需经费由省统一调拨。 2006年山西运城“乙脑疫情” 运城市今年7.13报告首发病例。截止8月12日16时,全市累计报告乙脑病例60例,其中疑似病例13例,临床诊断病例43例,实验室确诊病例4例,乙脑病例分布在9个县市区

24、,36个乡镇,58个行政村。止8月13日,死亡19例。治愈6例,在医院治疗31例,在家治疗4例。,监测病例定义:,疑似病例:蚊虫叮咬季节在乙脑流行地区居住或于发病前25天内曾到过乙脑流行地区,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症状和体征的病例。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实验室脑脊液检测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外观清亮,白细胞增高,多在(50500)106/L,早期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后期以单核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基础上,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结果符合下述任一项的病例: 1个月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血或脑脊液中

25、抗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 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病毒IgG抗体或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者,或急性期抗乙脑病毒IgM / 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者。 在组织、血液或其它体液中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到乙脑病毒抗原或特异性核酸。 脑脊液、脑组织及血清中分离出乙脑病毒。排除病例 : 脑脊液呈非病毒性脑炎表现、或血清学实验阴性、或能够证实为其它疾病的疑似病例应排除乙脑诊断。,乙脑监测内容:病例报告,发现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尽快报告 。 出现乙脑暴发疫情时,县级CDC应在接到疫情报告后及时(12小时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核实疫情后及时报告。,如发现

26、在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 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时,应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报告。,乙脑监测内容:病例调查,县级CDC应在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对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开展个案调查,详细填写病例个案调查表,内容包括病例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疫苗接种史等。6个月后进行病例随访调查,填写并录入原个案调查表。(新要求),乙脑监测内容:病例标本采集与检测(1),医疗机构:发现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要及时采集保存脑脊液和血清标本:无检测条件的医院送疾病控制机构检测。,标本要求低温(-20以下)保存。 脑脊液标本:发病1周内采集12ml脑脊

27、液,进行病毒培养分离、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 血清标本:抽取病人全血24ml,进行抗体测定、病原培养分离、核酸检测。要求在发病1周内采集第1份血液标本;若第1份血检测阴性,则要在发病34周后采集第2份血液标本2ml;,乙脑监测内容:病例标本采集与检测(2),疾控机构: 县级CDC接到报告后,要及时收集病例标本,及时送上级疾控机构检测;脑脊液标本要直接送省CDC检测。 省CDC要及时分离病毒,进行核酸检测; 中国CDC负责阳性分离物的鉴定,并对送检的阴性标本检测。,乙脑疫情处理:,病例调查:疫源地处理:媒介控制与健康教育。重点加强对畜圈、厕所、病家及周围环境采取灭蚊措施。大力宣传乙脑防治知识,提高

28、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做好居室灭蚊、防蚊工作,特别要注意对儿童的防护。易感人群保护: 常规乙脑疫苗接种,接种率要求达96%以上。 开展应急接种应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乙脑监测内容: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在每年45月份乙脑流行季节前和11月下旬乙脑流行季节后(具体时间可根据当地情况变动)各采血1次。监测对象按年龄分组(1岁、12岁、34岁、56岁、714岁、1519岁、20岁)随机选择,每个年龄组采集3050人份血液;采样时详细询问、记录乙脑疫苗接种及其它相关情况;每份标本不少于2ml,血清分离后在-20以下低温保存及时冷藏运送至实验室。 (监测点开展),乙脑监测评价指标:,医疗单位病例报告率1

29、00% 疑似病例报告及时率90 病例48小时内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调查率80% 病例脑脊液或血液标本采集率 80% 医疗机构出院病例转归情况报告率100%省级实验室分离毒株后28天内送达国家实验室及时率80% 乙脑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省份以县为单位接种率85% (浙江省要求96%以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依据: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 2006年5月19日,“流脑”监测病例定义:,疑似病例:流脑流行季节,出现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症状者,实验室检查末梢血象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加;或脑脊液外观呈浑浊米汤样或脓样,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并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糖及氯化物明显减少,

30、蛋白含量升高;颅内压力增高。以上病例作为流脑疑似病例报告。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皮肤、粘膜出现瘀点或瘀斑者为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基础上,具有下述任一项者作为确诊病例: 病原学:瘀点(斑)组织液、脑脊液涂片,可见革兰阴性肾形双球菌;或脑脊液或血液培养脑膜炎奈瑟菌阳性;或检测到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核酸片断。 免疫学:急性期脑脊液、血液检测到Nm群特异性多糖抗原;或恢复期血清流脑特异性抗体效价较急性期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病例报告:城市必须在6小时以内,农村必须在12小时以内进行报告。,各级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在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3天

31、内发生3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时,应同时按国家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报告。,流脑监测:,病例调查 :接到报告后24小时内,派人对报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情况、流脑疫苗接种史等,并详细填写流脑个案调查表 。辖区内出现首例流脑病例时,应对病人所在地的医疗机构开展病例搜索。 密切接触者调查 : 预防性服药前采集咽拭子标本,以分离脑膜炎奈瑟菌。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一旦出现发热立即送诊。,流脑“聚集性病例疫情监测 ”:,聚集性病例的定义:当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为单位,7天内发现2例或2例以上流脑病

32、例;或在1个乡镇14天内发现3例或3例以上的流脑病例;或在1个县1个月内发现5例或5例以上流脑病例疫情时,视为聚集性病例。出现聚集性病例后应开展工作: 日报告和“零病例”报告 ; 主动监测与主动搜索 ; 学校、托幼机构、工地等集体单位监测 ; 应急接种监测:,流脑病例标本:,脑脊液:采集1毫升脑脊液,进行涂片检测、培养分离等。血液:抽取病人全血4毫升,其中一部分用于分离血清,-20保存准备检测抗体;其余全血进行病原培养分离等。瘀点(斑)组织液标本:选病人皮肤上的新鲜瘀点(斑),消毒后用针头挑破,挤出组织液,涂片镜检。 脑膜炎双球菌比较脆弱,采集标本后,在运送样品或培养物时,应保持样品处于203

33、6之间。 有条件的医院可自己做血清学检测和细菌培养,但细菌培养物必须保存或送CDC分型鉴定。,其他工作:,耐药性检测:人群流脑抗体水平和带菌率监测 ;流脑疫苗接种率监测,流脑监测系统的评价指标:,n疑似病例报告率 100n病例报告后24小时内县级CDC调查率 80%n首例病例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调查率 100%n死亡病例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现场调查核实率 100%n聚集性病例疫情省或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现场调查率 100%n病例脑脊液或血液标本采集率 80%n国家级监测点病例脑脊液或血液标本采集率 90%n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24小时标本送达市级CDC率 80%n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

34、标本7天内完成检测、反馈率80%n收到菌株后7天内完成药物敏感性检测、反馈率 80%n省级实验室分离菌株后28天内送达国家实验室率 80%n国家实验室14天内完成菌株鉴定反馈率 80%,THANK YOU!,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主要经营:课件设计,文档制作,网络软件设计、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等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户满意!致力于数据挖掘,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面面,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感谢您的观看和下载,The user can demonstrate on a projector or computer, or print the presentation and make it into a film to be used in a wider fiel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