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临证偶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临证偶得.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儿科临证偶得儿科素以诊病困难而被喻为“哑科”,加之“病情复杂、传变迅速”等特点,临证更应客观、谨慎。基于此,各类理化检查应运而起,市场供药鱼龙混杂,有时则难免机械、泛滥之嫌。中医儿科则积累了一些独特的诊法和方药,已经数千年临床反复论证,值得传承、发扬。作为年轻医生,谨认为循以下诸点或可略窥中医之正源。重视经典理论中医理论以“辨”为精髓,论病必及“证”,治疗强调“机”,从“气一元”、“阴阳”、“五行”等传统理论探讨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疾病辨识须“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治疗当“谨候病机”,客观体现了朴素辨证唯物主义。因此,中医学是辨证的理论,但具体到疾病特定阶段则是唯一的“证”,应据“证”选择最佳治疗
2、时机。因此,我们应认真学习经典,仔细揣摩辨证的依据和方法,尤其概念性的理论须烂熟于胸。突出传统诊法现代理化检查或“疼”或“辐射”,幼儿多因疼痛或机器怪异而生惊吓、恐惧,中医学认为“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客观上又造成气机紊乱而变生他病。传统诊法如“察面色”、“望舌”、“望指纹”、“验齿”、“切脉”等简便易行且不伤正气。临证时,传统问诊应特别重视,针对某些症状表述和舌脉不符者须仔细追问,甚至询问不同的监护人,“望指纹”和“切脉”等亦应重视。辨证使用成药儿童服药多不配合,婴幼儿更为困难,故中药汤剂使用多受制约,而中成药则琳琅满目充斥于医药诸领域,受“中药无毒副作用”、“广泛抗炎”、“防病保健”等片面
3、宣传,广大民众选药多辨证不准、无辨证,甚至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令人扼腕。个人以为选药时基本的寒热、虚实应严格辨识,否则易犯原则性错误。重视正气和精神儿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药过于苦寒则伤脾败胃,过于辛温则化热伤津,故用药时应注意顾护正气,尤其应注意顾护脾胃;此外,察神和气机变化亦十分重要,若精神不佳、二便不利及腹胀纳呆等多提示病情凶险,当及时救治。加强合理宣传应广泛普及中医药基本知识,针对常见病、常用药更应讲述如何辨证,儿童护理应讲解“春捂秋冻”、“常留三分饥和寒”等古训的方法和原理。此外,必须纠正一些片面广告,如大蒜水治诸咽喉炎、川贝泡水治诸咳嗽、板蓝根颗粒治诸发热等等。总之,中医的精髓为辨证,中药本身即具备四气、五味之属性,临床须谨记“药可救人,更可杀人”的古训,凡病必当“辨有辨始成证据证”才可成“方而具体选药则应遵古而不泥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