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606880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3.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章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第3章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第3章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第3章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第3章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章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章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2/12/10,1,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机能教研室 付金芳,药 理 学,2022/12/10,2,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2022/12/10,3,学习目标 1.掌握首过消除、药酶诱导剂、药酶抑制剂恒比消除、恒量消除、半衰期稳态血药浓度、生物利用度的概念 2.熟悉清除率、肝肠循环、肝药酶 的概念 3.了解表观分布容积、时效关系时量关系的概念;了解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概念及影响因素,2022/12/10,4,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内容: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即药物的体内过程及药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2022/12/10,5,第一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的转

2、运:吸收、分布、排泄药物的转化:代谢,药物,血液循环,体外,化学结构变化,2022/12/10,6,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在体内的跨膜转运方式:被动转运(下山转运)依赖生物膜两侧的浓度差,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多数药物) 特点:顺浓度差和电位差,不耗能。,2022/12/10,7,1、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O2、CO2、类固醇类激素等,2、易化扩散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GS、AA等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离子Na + 、K+等,2022/12/10,8,小结:,被动转运:分子量小、极性小、解离度小及脂溶性大的药物易通过生物膜相反,分子量大、极性大、解力度大及脂溶性小的药物不易通过生物膜,2

3、022/12/10,9,主动转运(上山转运):药物从生物膜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少数药物) 特点:逆浓度差和电位差,耗能。,比方:卡车载货上坡,泵转运 如:碘泵(碘在甲状腺中浓度比血浆高1万倍) 胺泵,2022/12/10,10,一、药物的吸收 影响因素,(一)给药途径及吸收速度顺序,吸入,肌注,皮下注,舌下,直肠,口服,皮肤,骨骼肌,皮内注射(皮试),肌注(抗生素等),皮下注射(疫苗等),粘膜,2022/12/10,11,首关消除(首关效应):,口服经胃肠吸收的药物,在经过胃肠粘膜和 肝脏时一部分药物被胃肠粘膜和肝药酶(主要) 灭活,导致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如:硝酸甘油不易口

4、服,舌下含服,2022/12/10,12,(二)其他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2、药物的剂型3、吸收环境,2022/12/10,13,二.分布:指药物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过程。 影响因素:,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2.体液的PH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4.组织器官血流量,碱药酸液易解离吸收分布不易碱药碱液难解离吸收分布不难,2022/12/10,14,游离型,结合型,组织中,消除,血液中,2022/12/10,15,结合型药物 游离型药物 特点 不分布 可分布 不代谢 可代谢 不排泄 可排泄 暂时失去活性 有活性 可逆性结合 有饱和性 有竟争性,2022/12/10,16,5.体内屏障

5、组织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血眼屏障,2022/12/10,17,三、药物的代谢(生物转化) 定义 :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的变化,也称生物转化 后果代谢方式:,经代谢灭活 (大部分活性丧失)经代谢活化 (少部分无活性有活性)转化为毒物 (极少部分,如异酰肼伤肝),相反应(第一步) 氧化、 还原、 水解 相反应(第二步)结合反应 药物活性降低,易于排处.,代谢部位:主要在肝脏 专一酶 AchE MAO COMT 药酶系 (灭活Ach) (灭活NA、AD) 非专一酶肝药酶,肝药酶系 : 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 统主要在肝细胞内线粒体上的 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由100多种同工酶

6、构成.可灭活300多种药,2022/12/10,19,药酶的诱导与抑制,2022/12/10,20,四、药物排泄 (一)肾排泄1.肾排泄药物方式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分泌 尿药浓度高 治病+伤肾2. 特点 尿药重吸收 排泄慢 竟争性抑制 某药效延长,2022/12/10,21,3.影响因素 肾功能 尿pH. 碱尿酸药解离多易排泄 酸尿碱药解离多易排泄(二)胆汁排泄 肝肠循环 (三)肠道排泄 (四)肺排泄 (五)其他途径,2022/12/10,22,一.血药浓度变化的时间过程(一)时量曲线(药时曲线)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在给药后不同时间采血,测定血药浓度,以时间为横坐标,血药浓度为纵坐标,可绘

7、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第二节 药物的速率过程,2022/12/10,23,时量曲线(药时曲线),高峰期Cmax,持续期,残留期,吸收分布,灭活排泄,为临床指定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提供依据,2022/12/10,24,(一)生物利用度(F)1.定义: 2. 简单计算公式:,只非血管给药时 ,吸收进入血循环量占给药总量的百分比。(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相对分量和速度),二、药动学的基本参数及意义,2022/12/10,25,3.意义:,评价药物的吸收效果评价药物的首关消除与作用强度查明药物无效或中毒的原因指导用药,2022/12/10,26,(四)药物消除动力学,1.恒比消除(一级动力学消除),定义:

8、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物。 特点:,体内药量消除能力。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药物自血浆的消除指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由于分布、代谢和排泄,血药浓度不断衰减的过程。,2022/12/10,27,2.恒量消除(零级动力学消除),定义: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数量的药物。 特点:体内药量消除能力。 吃的药太多,按一个量排。药物蓄积:药物吸收速度消除速度,2022/12/10,28,(五)半衰期(血浆半衰期)t1/2,1.药物分类的依据,短效,中效,长效.2.确定给药时间, 多为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 . 3.估计药物到达坪值(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指药物吸收速度消除速

9、度 ,疗效稳定),定义:意义:,每隔一个半衰期用药, 约经过5个半衰期达坪值.4.估计药物基本消除时间(反映药物的消除速度) 停药后, 大约经过5个半衰期药物基本消除.,2022/12/10,29,t1/2 4 早上8点 100(治疗量) 中午12点 50+100=150 16点 75+100=175 20点 87.5+100=187.5 24点 93.75+100=193.75 早4点 96.875+100=196.875 早8点 98.4375+100=198.4375,2022/12/10,30,(七)稳态血药浓度(坪值)Css,定义:意义:,当给药速度消除速度时,血药浓度维持在一个相对

10、稳定的水平。,1. Css的高低与给药总量成正比。2. Css的波动幅度与给药间隔成正比.3. 达到Css的时间与t1/2成正比负荷量:首次用药后即可达到Css.( 如:首次剂量加倍, 或1.44倍静滴量iv.),2022/12/10,31,(二)表观分布容积 指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或稳态时,按照血药浓度推算体内药物总量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积。(三)房室模型(六)清除率 指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清除,通常指总清除率。,2022/12/10,32,第3章重点,名词解释吸收、首关消除、分布、生物转化、排泄 一级动力学消除、零级动力学消除、血浆半衰期、生物利用度、稳态血药浓度 肝肠循环

11、,2022/12/10,33,第四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一、 机体因素 二、 药物因素,2022/12/10,34,学习目标 1.掌握协同作用、拮抗作用、高敏性、特异质的概念 2.熟悉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2022/12/10,35,一、 机体因素1、年龄与体重: 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60岁以上用量为成人3/4 婴幼儿的肝、肾发育不完全,最好按体重给药。2、性别:无明显差别。但月经、妊娠、分娩和哺乳期用药应特别注意。3、病理状态:如肝、肾功能药物代谢、排 泄,t1/2。4、遗传因素:个体差异和种族差异,高敏性、耐受性、特异质反应(遗传病,如G6PD缺乏者(蚕豆病)磺胺药等易致溶血反应 )5、

12、心理因素:三分药物七分精神、安慰剂,2022/12/10,36,二、药物方面,1.药物的化学结构2.药物的剂型:水溶液散剂片剂,2022/12/10,37,1.给药途径 同一种药物,不同的给药途径,药物作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2.给药时间和次数(时间药理学) 一般应以药物半衰期为间隔服药 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最好是隔日量在早晨8点一次服用 3.药物的相互作用,三、给药方法,2022/12/10,38,联合用药,目的:疗效不良反应耐药性 相加作用(11 ) 2 协同作用联合 增强作用(11 ) 2结果 拮抗作用(11 ) 2,2022/12/10,39,单选题,药物在体内转运的主要形式是:

13、.简单扩散 .膜孔滤过 .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 E.胞饮易化扩散不具有的特点是: .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 .需载体 .耗能 .有饱和竞争现象首过消除出现于: .口服给药 .舌下含化 .直肠给药 .肌内注射 E.肺吸入药物的肝肠循环可影响药物的: A.分布的速度 B.起效的快慢 C.作用的强弱 D.作用持续的时间,.简单扩散,.耗能,.口服给药,D.作用持续的时间,2022/12/10,40,单选题,药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 .肺 .胆道 .肾 .肠道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变化,称为: .吸收 .分布 .生物转化 .排泄 E.消除参与体内药物生物转化的酶主要是: .溶酶体酶 .肝微粒体酶

14、.胆碱酯酶.单胺氧化酶药物在体内转化的主要器官是: .肺 .肝 .肾 .肠粘膜 E.乳汁,.肾,.肝微粒体酶,.肝,2022/12/10,41,单选题,下列给药途径影响药物吸收快慢的顺序,不正确的是: .静脉注射吸入肌肉注射 .吸入肌肉注射直肠 C .肌肉注射皮下直肠 D.皮下注射肌肉注射舌下混悬剂或油溶剂宜采用的给药方法是: A.静脉注射 B.静脉滴注 C.肌内注射 D.皮下注射抢救危重病人,宜采用的给药方法是: A.静脉注射 B.肌内注射 C.口服 D.外敷 E皮下注射休克患者最宜采用的给药途径是: A.静脉给药 B.舌下含化 C.肌内注射 D.皮下注射,D.皮下注射肌肉注射舌下,C.肌内

15、注射,A.静脉注射,A.静脉给药,2022/12/10,42,单选题,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越高,则药物作用: .起效越快,维持时间越长 .起效越慢,维持时间越短 .起效越快,维持时间越短 .起效越慢,维持时间越长 E. 起效越快,维持时间越长大多数药物在体内吸收和转运的主要方式是: A主动转运 B被动转运 C特殊转运 D易化扩散 E.膜孔虑过 关于药物正确的叙述是: A.是机体必需的物质 B.具有滋补作用的物质 C.具有保健康复作用物质 D.具有生物学活性,主要用于防治疾病的化学物质药理学是研究: A.药效学 B.药动学 C.药物的学科 D.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学科,.,B,D.,D.

16、,2022/12/10,43,单选题,口服给药,为迅速到达血浆坪值,首剂应: A.采用半量 B.加一倍 C.加两倍 D.加三倍 E.改为静脉滴注给药决定给药间隔时间的主要依据是: .起效时间 .血药浓度达到坪值的时间 .血浆半衰期 .药物作用的强度药物的半衰期是指: A.药物吸收一半所需的时间 B.药物全部被消除所需的时间 C.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D.药物排泄一半所需的时间,B.加一倍,.血浆半衰期,C.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2022/12/10,44,单选题,下列哪种情况易引起药物在体内蓄积: .药物进入机体的速度小于消除速度 .药物进入机体的速度大于消除速度 .有计划地先使药

17、物在体内蓄积,再改用较小维持量 .小剂量缓慢给药,.药物进入机体的速度大于消除速度,2022/12/10,45,问答题,了解药物的血浆半衰期有何临床意义? 药物分类的依据:长效、中效、短效 确定给药间隔一般为一个t1/2 。 预测药物达到Css的时间和基本消除的时间:连续或恒速给药经5个t1/2就可以达稳态血药浓度(Css坪值,吸收=消除);停药后经5个t1/2药物消除95%。,2022/12/10,46,名词解释,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首过消除(first pass effect):口服经胃肠吸收的药物,在首次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血液内的药量减少的现象。分布(distribution):药物从血液转运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排泄(excretion):药物离开机体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