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解表剂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24710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PPT 页数:202 大小:2.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解表剂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2页
第一章 解表剂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2页
第一章 解表剂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2页
第一章 解表剂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2页
第一章 解表剂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解表剂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解表剂课件.ppt(20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概述的结构,一、概念 二、主治及病因病机三、分类四、配伍应用 五、使用注意,概念的基本结构组成、作用、治疗病证、立法依据,使用注意:病证选择 三因治宜中病即止症候禁忌煎煮服用方法,解 表 剂,概 念,外受六淫邪气,邪留肌表之证 发热,恶寒,头痛,脉浮,麻疹初起证; 痈疮初起证; 水肿初起证。痢疾初起,伴有寒热表证,解表剂使用注意,二、发 汗 程 度,三、煎 服 法,四、饮 食 宜 忌,一、辨 别 表 里,辨别表里,* 凡邪已入里(麻诊已透、痈疮已溃、虚性水肿、吐泻伤津者)不宜应用。* 表里同病者,宜“先表后里”;表里俱急者,则宜表里双解。,掌握发汗程度:,* 伤寒论:“遍身漐漐,微似有汗”。

2、* 避免汗出太过,否则易伤津耗气,甚则亡阴亡阳。,煎服法:, 入汤剂不宜久煎; 宜热服以助汗,并可啜粥; 药后应避风,以免重感; 汗出病瘥,即当停服,不必尽剂。,饮食宜忌: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辛温解表,【适应证】外感风寒表证【证候】共证 + 无汗,项强身痛,口不渴, 苔薄白,脉浮紧【代表方】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 小青龙汤,张仲景,麻 黄 汤,伤寒论,(一类方),麻黄去节,三两(9g) 桂枝去皮,二两(6g)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6g) 甘草炙,一两(3g),【组成】, 上四味,以水九升, 先煮麻黄,减二升, 去 上沫,内诸药,煮取二 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

3、啜粥, 余如桂枝法将息。,前提:体质强壮感受风寒,而以寒为主,【主治】风寒表实证,即太阳伤寒证。特征症状 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 风寒束表 肺气不宣卫气的功能 “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 开合”,【病机】卫郁营滞【治法】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治法和功效的对等关系),麻黄微苦而辛,性热而轻扬。僧继洪云中牟(河南郑州之地)有麻黄之地,冬不积雪,为泄内阳也。故过用则泄真气。观此则性热可知矣。服麻黄自汗不止者,以冷水浸头发,仍用扑法即止。凡服麻黄药,须避风一日,不尔病复作也。本草纲目,君:麻黄:宣通卫气,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卫郁 臣:桂枝 :发汗解肌,透营达卫; 温通经脉,畅旺营血 营滞佐:

4、杏仁:配伍麻黄止咳平喘、润的特点使:炙甘草:缓和麻桂之峻烈,协调麻杏升降,方 解,需要掌握的两个药对:麻黄+桂枝:峻汗 比例:3:2麻黄+杏仁:宣降相因,止咳平喘,解肌的含义,1、缓和的发汗作用,松动分肉,透邪外达2、解除肌肉上的邪气,比肌表要深一层。张锡纯:石膏“解肌者,其力能达表,使肌肤松畅,而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透出也,其解肌兼能发汗者,言解肌之后,其内蕴之热又可化汗而出也。” 3、调和营卫,指桂枝汤的作用而言。 “桂枝本为解肌”,营 卫 桂枝 透营达卫 麻黄为肺经专药,阳加于阴谓之汗,用法:先煮麻黄,去上沫麻黄的图片?,【运用】 1.本方是治疗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 2.辨证要点: 恶寒发

5、热,无汗而喘,脉浮紧。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 为伤寒(3),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46),章虚谷“因此方纯乎发表,故先煮麻黄,又用甘草以缓其性,使阳气周遍,以取微似有汗,若发散迅速,大汗淋漓,阳气不及周行而外奔,其邪反未能出也,故甘草只用一两,不同桂枝汤之甘草重用,取其守中,为调营卫之法;此为治寒伤营之主方也”。伤寒论本旨,“此足太阳药也,麻黄中空,辛温气薄,肺家专药而走太阳,能开腠散寒.桂枝辛温,能引营分之邪达之肌表.杏仁苦甘,

6、散寒而降气.甘草甘平,发散而和中.” ( 汪昂医方集解),3.临证加减: 若风寒较轻者,去桂枝,加苏叶; 咳痰清稀,气急者,加苏子、橘红、旋复花; 鼻塞者,加苍耳子、辛夷; 咳嗽者,加紫菀、款冬花、桔梗等; 头身疼痛,加细辛、川芎、白芷等; 入里化热者,加石膏。, 使用注意:凡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疮家”、“衄血”、“淋家”、“亡血家”者均不宜使用柯琴“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 (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三拗汤(局方本方去桂枝 + 生姜; 功效:宣肺解表。主治:感冒风邪,肺气不宣。鼻塞身 重,语

7、音不出,伤风受寒,头痛 目眩,肢倦,咳嗽痰多,胸满气 短者。 *华盖散(局方)本方去桂枝 + 苏子、 桑白皮、陈皮、赤茯苓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主治:外感风寒。咳嗽上气,痰气 不利,呀呷有声,脉浮紧者。,不全,桂 枝 汤伤寒论,【组成】 桂枝三两(9g) 芍药三两 (9g) 大枣十二枚 (3枚) 生姜三两 (9g) 甘草炙,二两 (6g),阳强而不能密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外感风寒表虚证(太阳病中风)1、感受的风寒以风邪为主2、病机为卫强营弱,营卫不合。“阳强而不能密”3、主证: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桂枝汤 ,病机:营卫不和 卫强营弱治法:发汗解肌,调和营卫,君:桂枝:

8、发汗解肌; 温助卫阳臣:白芍:滋养营阴,收敛阴液。佐:生姜:辛散风寒,助桂以解表调卫; 温胃止呕 大枣:补益脾胃;助白芍以和营血。 * 姜、枣相配,助桂、芍以调和营卫。 佐使:炙甘草 调和脾胃,脾主营 肺主卫 芍药 桂枝 大枣 生姜 (营阴) (卫阳) 营卫为气血之浅层,本方为祛邪调正之代表方,掌握的药对桂枝、芍药 调和营卫生姜、大枣 调和营卫、调和脾胃桂枝、甘草、生姜 辛甘化阳芍药、甘草、大枣 酸甘化阴桂枝、甘草 辛甘化阳芍药、甘草 酸甘化阴,原方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取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

9、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 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药汗和病汗的区别(了解),1.出汗的部位2、汗的温度3、汗的性质4、出汗以后机体的状态,【运用】,1.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的代表方剂.2.辨证要点: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 桂枝汤 ,临床加减:附方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自汗 伤寒论译释:一商人自汗证,达半年之久,延医

10、服止涩收敛药如龙、牡 之类,约数十帖之多,毫无寸进,请中医王子政治疗,询知病者无发热恶风症状,汗出不温,精神觉得疲倦,脉象弱而不振,温剂收涩药已遍服无效。乃予桂枝汤,服五帖而 愈。 按语:所述病情与伤寒论53条相符,用本方调和营卫,营卫和则汗止而愈。,半身无汗 新中医(1992,12:21):某男,24岁,电工。主诉身体左侧无汗1个 月,时值夏令,一月来尽管天气较热,在烈日下经常登爬电杆,从事电线架设与维修工 作,左侧头部、躯干和上、下肢均无汗,但对侧汗出如往昔。舌淡红,苔薄白,脉缓。 证属营卫失调,桂枝汤主之,处方:白芍15g,桂枝、生姜、炙甘草各6g,大枣6枚。 日1剂,水煎2次,早晚温服

11、。4剂后患部已获微汗,因受凉而鼻流清涕,于上方加辛 夷花lOg,葱白3寸,续服4剂,病痊愈。随访1年半未发。,按语:患侧无汗,健侧有汗,此乃营卫失调,阴阳气血不相顺接,无由畅流布达周 身,酿成此排汗异常之症。桂枝汤本为治疗太阳病中风表虚有汗之证,而本案偏则无汗 用之亦效,说明该方对营卫失调所致之汗腺功能失常,具有一定双向调节作用。,产后发热 中医方剂选讲:某女,28岁。产后2个月内,反复发作3次外感, 第二次感冒时合并支气管炎,体质甚弱,不禁风寒,前医曾以小柴胡汤治之,每有见 效,但头重,恶风,自汗等症状不解。就诊时,病者眼睑微肿,精神不振,发热,声 重,穿衣不少。自诉肢体沉重,乏力,不渴,每

12、有自汗。脉浮而细数,舌质淡润。处 方:桂枝9g生姜12g、白芷9g、当归9g、羌活9g、防风12g、白芍12g、大枣12g、 甘草6g。服药后,大有好转,继续服药1剂,诸症消失。,按语:产后反复感冒,虽经小柴胡汤治疗,病有好转,但恶风、发热、汗出等症仍 存,表明病邪留连于表,体表营卫失调,故以桂枝汤解肌祛邪,调和营卫,白芷、羌 活、防风散寒除湿,是为风寒挟湿而用;当归养血活血,是为产后多虚多瘀而设。,类方比较,麻黄汤,桂枝汤, 麻、桂相须为用,发汗散寒力强,并能宣 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适用于外感 风寒表实,肺气失宣而见恶寒发热,无汗 而喘脉浮紧者。, 桂、芍相制而用,发汗解表之力较逊,并

13、 善调和营卫。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虚,兼营 卫不和而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浮缓者 。,均能散寒解表。用治外感风寒表证,以恶 寒,发热,头痛,苔薄白,脉浮为特征。, 桂枝汤 ,九味羌活汤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金史称:张元素,字洁古,易州人。八岁试童子举。二十七试经义进士,犯庙讳下第。乃去学医,无所知名,夜梦有人用大斧长凿凿心开窍,纳书数卷于其中,自是洞彻其术。河间刘完素病伤寒八日,头痛脉紧,呕逆不食,不和所为。元素往候,完素面壁不顾,元素 曰:“何见待之卑如此哉”,既为诊脉,谓之曰脉病云云,曰 “然。”“初服某药,用某味乎?曰:“然。”元素曰:“子误矣。某味性寒,下降走太阴,阳亡汗不能出。今脉如此

14、,当服某药则效矣。”,完素大服,如其言遂愈,元素自此显名。平素治病不用古方,其说曰:“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自为家法云。,此事难知卷上:“易老解利法:经云: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若差服,则其变不可胜数,故立此法,使不犯三阳禁忌,解利神方”,本方都制定打破了麻、桂剂一统解表方都局面,开创了解表方都另一模式羌、防剂。至此,解表方有了“经方”与“时方”的区别,临床表现:风寒表实证四肢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之证【病机】风寒湿邪外袭,热蕴于里。 【治法】发汗祛湿,兼清里热。,【组成】 羌活一两半 防风一两半 苍术一两半 细辛 五分

15、 川芎一两 香白芷一两 生地黄一两 黄芩一两 甘草一两 (原著未著用量),君:羌活 散寒祛湿,祛风止痛。臣:防风 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苍术 燥湿健脾,发汗解表。,佐:细辛 搜风散寒止痛 白芷 祛风散寒止痛 川芎 祛风止痛,活血行气。 生地黄 清热养阴,且防辛温之药伤津; 黄芩 清泄郁热,羌活(治太阳肢节痛君主之药也然非无以为主也乃拨乱反正之主故大无不通小无不入关节痛非此不治也) 防风(治一身尽痛乃军卒中卑下之职一听军令而行所使,引之而至),苍术(别有雄壮上行之气能除湿下安太阴使邪气不纳传之于足太阴脾)细辛(治足少阴肾苦头痛) 川芎(治厥阴头痛在脑),香白芷(治阳明头痛在额) 生地黄(治少阴心

16、热在内) 黄芩(治太阴肺热在胸) 甘草(能缓里急调和诸药),以上九味虽为一方然亦不可执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当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其效如神(即此是口传心授),太阳证头痛发热自汗恶风脉当缓而反紧伤风得伤寒脉也太阳证头痛发热无汗恶寒脉当急而反缓伤寒得伤风脉也,二证脉不同本经(大青龙汤)主之易老(桂枝麻黄各半汤)此言外之意杨氏云非明脉者不可用大青龙汤以其有厥逆筋惕肉 及亡阳之失也故易老改为九味羌活汤而不用桂枝麻黄也,羌活汤不论有汗无汗悉宜服之但有缓急不同矣九味羌活汤药证加减服饵缓急具见于后,太阳证发热恶寒自汗脉缓太阳证发热恶风无汗脉缓此易老元将麻黄一桂枝二治上二证后复改用羌

17、活汤王好古此事难知,用法 : 原方九味,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粥)投之也。,“九味羌活汤不独解利伤寒,治杂病有神。中风行经者加附子;中风秘涩者加大黄;中风并三气合而成痹等症,各随十二经上下内外寒热温凉,四时六气,加减补泻用之,炼蜜作丸尤妙”此事难知,配伍要点: a.升散与寒凉清热药配伍; b.分经论治,方论选录,触冒四时不正之气,而成时气病,憎寒壮热,头疼身痛,口渴,人人相似者,此方主之。 谓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也。药之为性,辛者得天地之金气,于人则为义,故能匡正而黜

18、邪。羌、防、苍、细、芎、芷,皆辛物也,分经而主治:邪在太阳者,治以羌活;邪在阳明者,治以白芷;邪在少阳者,治以黄芩;,邪在太阴者,治以苍术,邪在少阴者,治以细辛;邪在厥阴者,治以川芎;而防风者,又诸药之卒徒也。用生地,所以去血中之热;而甘草者,又所以和诸药而除气中之热也。,易老自序云:此方冬可以治寒,夏可以治热,春可以治温,秋可以治湿,是诸路之应兵也。用之以治四时瘟疠,诚为稳当,但于阴虚、气弱之人,在所禁尔!医方考,以代桂枝、麻黄、青龙、各半等汤,此太阳经之神药也。治春、夏、秋非时感冒暴寒,头痛发热恶寒,脊强无汗,脉浮紧。此足太阳膀胱经受邪,是表证宜发散,不与冬时正伤寒同治法。此汤非独治三时暴

19、寒,春可治温,夏可治热,秋可治湿,治杂证亦有神也。秘之不与庸俗知此奇妙耳。(伤寒六书),此解表而兼清里之剂。节庵治三时感冒风寒,每用此方,代麻黄、桂枝、青龙等汤。气薄则发泄,故以羌、防、芎、芷、辛、苍之气薄者,散其寒邪。胜热,故用地之甘寒养阴,芩之苦寒清热。以升散诸药而臣以寒凉,则升者不峻;以寒凉之药 而君以升散,则寒者不滞。甘、枣益其脾胃,而建中营之帜。(顾松园医镜),伤寒误遏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卷2:俞金宝,年30余,政界,住汕头。因旅 行遇雨,感冒发热,中医误用白虎汤,以致表邪内陷,寒热如疟。西医误以金鸡纳止 疟,而病遂剧。症见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干口渴,头痛骨节痛,咳喘烦 燥

20、,小便热赤,左寸浮紧,右尺洪实。脉症合参,乃太阳两伤风寒,邪从热化,内犯肺 经也。用张氏冲和汤加减。处方一:羌活二钱,防风钱半,苍术一钱,黄芩钱半,白芷 钱半,川芎一钱,木通钱半,赤芩六钱。处方二:葶苈三钱,牵牛二钱,桑白皮四钱, 桔梗一钱,紫菀三钱,苏子钱半,宋公夏二钱,赤芩六钱,天津红四枚。翌日汗出痛 止,咳仍未除,服后治肺方3剂而愈。,按语:九味羌活汤,本治风寒湿郁而兼内热之正方。今因表邪正盛,反被凉遏误 截,致邪内陷而化热,选此方加减,用得惬当,故1剂而汗出痛止。后方用钱氏葶苈 丸、泻白散法加味,亦有力量。,小 青 龙 汤 伤寒论,伤寒表不解,心下 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

21、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病机】 外感风寒,寒饮内停 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身痛,脉浮; 肺失宣降:喘咳,痰多而清稀,胸痞,胸闷或痰饮咳喘,不能平卧(咳逆倚息不得卧) 溢于肌肤:身体沉重,头面四肢浮肿 舌苔白滑,脉浮【治法】解表散寒,温肺化饮,肺心病的视频,麻黄去节,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洗,半升 桂枝去皮,三两 五味子半升 甘草炙,三两,李东垣:(芍药)大抵酸涩者为上,为收敛停湿之剂,故主手、足太阴经。收降之体,故又能至血海而入于九地之下,后至厥阴经也。,丹溪云:有痰曰

22、嗽,无痰曰咳,因嗽而动脾之湿也。半夏惟入脾以泻痰之标,不能入肾以泻痰之本。然咳无形,嗽有形。无形则润,有形则燥,所以为流湿润燥之剂也。止吐为足阳明,除痰为足太阴。,五味子 皮肉甘酸,核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俱也,方 解, 小青龙汤 ,君:麻黄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桂枝 散寒解肌发表 温阳化气以行水化饮臣:干姜、细辛 温肺散寒化饮,姜、辛、味相配:散中有收,使散肺寒,化寒饮而不伤正,敛肺气,止喘咳而不留邪;具有散寒化饮,止咳平喘之功。,佐: 五味子 酸敛肺气以止喘咳;养阴敛肺 益肺补肾 白芍药 养阴和营,酸敛助湿 防麻、桂发汗伤阴。 半夏 燥湿化痰,蠲饮降浊。使:炙甘草 合桂枝辛甘化阳,药对

23、:麻黄、桂枝加芍药细辛、干姜加五味子, 小青龙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小青龙汤 ,配伍特点: 以麻黄、桂枝解散在表之风寒,配白芍酸寒敛阴制麻、桂而使散中有收;二以干姜、细辛、半夏温化在肺之痰饮配伍五味子敛肺止咳,令开中有合使之散不伤正,收不留邪,1.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水饮内停的常用方剂。2.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清稀,苔白滑。,3.临证加减: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24、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 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刘渡舟,1 辨气色 面色黧黑,称为“水色”,或见两目周围有黑圈环绕,称为“水环”,或见黑斑,称为“水斑”2、辨咳喘 每至夜晚加重3、舌象 舌苔多见水滑,舌质变化不大,若阳气受损,则见舌淡嫩,舌体胖大4、脉象 多见弦脉5、兼证,止 嗽 散 医学心悟,【组成 】桔梗炒 荆芥 紫菀蒸 百部蒸 白前蒸 , 各二斤 ( 各 1kg) 甘草炒 , 十二两 (375g) 陈皮水洗去白 , 一斤 (500g) 【功用】宣利肺气, 疏风止咳。【主治】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 , 或微有恶风发热 , 舌苔薄白 , 脉浮缓。,【方解】,【配伍特点】温而不燥、

25、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表邪未尽, 肺气失宣而致咳嗽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咳嗽咽痒 、 微恶风发热、 苔薄白为辨证要点。,【典型病案】刘某,男,9岁,2004年4月12月初诊。咳嗽已有月余,痰多色白而稀,纳呆,困倦,舌苔白腻,脉濡。辨证属痰湿咳嗽,治以健脾燥湿!化痰止、咳用止嗽散加减:百部10g,沙参10g,白前10g,紫菀10g,桔梗10g,陈皮10g,半夏5g,,茯苓10g,款冬花5g,枳壳10g,薏苡仁10g,甘草3g,上方服4剂后,咳止而愈。温秦庆. 白学斌教授应用止嗽散加减治疗小儿咳嗽.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29(1):21-22,辛凉解表,【适

26、应证】外感风热表证;【证候】共证 + 口渴,咽痛,舌偏红舌 苔薄黄,脉浮数;【代表方】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甘石汤。,辛凉解表方常见的组方思路1、辛凉药物为主2、清热解毒3、芳香辟秽4、顾护津液,银 翘 散 温病条辨,【主治】温病初起(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两阳相加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 风邪上受,首先犯肺 咳嗽 风热搏击气血,蕴结成毒咽痛无汗或有汗不畅 热灼津伤 口渴; 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浮数(右寸),【病机】 风热袭表,热毒偏盛【治法】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连翘一两 银花一两 苦桔梗六钱 薄荷六钱 竹叶四钱 生甘草五钱 芥穗四钱 淡豆豉五钱 牛蒡子六钱,【组

27、成】,君:金银花 轻散透表、 清热解毒、芳香辟秽 连翘臣:薄荷、牛蒡子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利咽 荆芥穗、淡豆豉辛散透邪荆芥、豆豉药性虽辛温,但在大堆寒凉药中,温性 被制,而存其发汗透邪之力, “去性存用” 之法。,佐:桔梗 开宣肺气而止咳利咽。 竹叶、芦根 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佐使:生甘草 清热解毒,调和诸药。桔梗、甘草相配,为“桔梗甘草汤”,功能清利咽喉,化痰止咳。*汗道、谷道、水道,病温者,精气先虚,此方之妙,予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清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吴鞠通温病条辨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配伍特点: a.辛凉+

28、少量辛温,去性存用; b.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疏清兼顾,1.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适用于风温初起之表证。 2.辨证要点: 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运用】,用法:原方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二服,夜一眠;病不解者,作再服。,盖肺位最高,药过重则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药轻之患,故从普济消毒饮时时清扬法。今人亦间有用辛凉法者,多不见效,盖病大药轻之故,一不见效,随改弦易辙,转去转远,即不更张,缓缓延至数日后,必成中下焦证矣。,吴瑭温病条辨卷1:“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

29、,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胸膈闷者,加藿香三钱、郁金三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项肿咽痛者,加马勃、元参;衄者,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三钱、侧柏炭三钱、栀子炭三钱;,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

30、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桑 菊 饮 温病条辨,【组成】 桑叶二钱五分 菊花一钱 杏仁二钱 连翘一钱五分 薄荷八分 桔梗二钱 生甘草八分 苇根二钱【用法】 原方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温病条辨“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主之”,【病机】风热犯肺,肺气不宣。 (邪轻病浅)【主治】风温初起,邪伤肺络证。 (风热犯肺之咳嗽轻证)【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针对肺的宣降和咽喉用药,君:桑叶、菊花 入肝肺 臣:桔梗 宣肺化痰而止咳。 杏仁 宣降肺气而止咳。 薄荷 辛凉透表,疏散风热。 佐:连翘 清热散结,轻透散邪。 芦根 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佐使:甘草 合桔梗清利咽喉,并调和药性

31、。,本方从“辛凉微苦”立法,为辛凉轻剂配伍特点:一是以轻清宣散之品,疏散风热以清头目;二以苦平宣降之品,理气肃肺以止咳嗽,吴瑭温病条辨卷1:“此辛甘化风、辛凉微苦之方也。盖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立此方所以避辛温也。今世佥用杏苏散通治四时咳嗽,不知杏苏散辛温,只宜风寒,不宜风温,且有不分表里之弊。,此方独取桑叶、菊花者,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风,风气通于肝,故桑叶善平肝风;春乃肝令而主风,木旺金衰之候,故抑其有余。桑叶芳香有细毛,横纹最多,故亦走肺络而宣肺气;菊花晚成,芳香味甘,能补金、 水二脏,故用之以补其不足。,风温咳嗽,虽系小病,常见误用辛温重剂,销铄肺液,致久嗽成劳者,不一而足。

32、圣人不忽于细,必谨于微,医者于此等处,尤当加意也。”,合桑杏汤使用,1.本方实主治风热咳嗽轻证的常用方剂。 2.辨证要点: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而数。,吴鞠通 四气五味的代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麻黄去节,四两 杏仁去皮,五十个 甘草炙,二两 石膏碎,绵裹半斤,【组成】,用法: 原方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热邪熏蒸 身热不解,脉浮数; 肺失宣降 咳逆气急,甚至鼻煽。 【病机】外感邪气化热,热壅于肺, 肺失宣降 喘咳。 【治法】辛凉疏表,清肺平喘。,化热,表邪,【主治】表邪化热,壅遏于肺之喘咳证。,壅遏于肺,热邪,热灼津伤 口渴;,热壅

33、于肺, 迫津外泄 汗出;,或热闭于肺,毛窍闭塞 无汗。,君:麻黄 (去性存用)宣肺平喘,辛散透邪。 石膏 清泄肺热。 * 麻、石1:2相配,以寒制温,清宣肺热,平喘止咳。 臣:杏仁 降利肺气,止咳平喘。 * 麻、杏配伍,宣降肺气,增强平喘之力。佐使:炙甘草 和中,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麻黄 + 石膏、麻黄 + 杏仁。宣降相因、清肃协同,方解,【运用】 1.本方为“辛凉重剂”(吴鞠通),清、宣、降三法具备, 而重在宣泄肺热而平喘。 2.辨证要点:喘咳气逆、发热、口渴、脉浮数。 3.临证应用:常用治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属热壅于肺者。 痰热盛者 + 鱼腥草、黄芩、瓜蒌、浙贝母; 麻疹合并肺炎 + 大青

34、叶、青天葵、黄芩; 5.类方比较:麻黄汤麻杏甘石汤 6.病案分析, 麻杏甘石汤 , 麻黄汤与麻杏甘石汤比较:二者俱用麻黄,杏仁,甘草而治喘咳.麻黄汤 主治之喘咳系风寒束表,肺气失宣降所致,其证重在风寒束表,故以麻黄配桂枝,相须为用,发汗解表为主,兼以宣肺平喘.麻杏甘石汤主治之喘咳,证属风热壅遏于肺,故以麻黄配石膏,宣肺清热为主。, 麻杏甘石汤 ,类方比较,医案选录,* 急性荨麻疹 一女性患者,37岁。3天前皮肤出现风团样豆疹,边 缘清楚,隆起处呈淡红色,瘙痒,抓之益甚,面部肿 胀,尤以双目明显。午后或晚间发甚,晨起减轻,反 复发作。伴周身发热,鼻息灼热,寐差,不思饮食, 小便黄赤,舌红苔薄,脉

35、浮数。 拟方: 麻黄9g 生石膏30g 杏仁 防风 黄芩 僵蚕各12g 白藓皮15g 甘草6g3剂后瘙痒减轻,皮疹仍起,原方加蝉衣9g,生石膏 加至45g,5剂后皮疹消失,惟双目微 肿,继原方加菊 花12g,12剂告愈。 (天津中医,1989,3:39), 麻杏甘石汤 ,柴葛解肌汤 伤寒六书,【组成】柴胡(6g) 干葛(9g) 甘草(3g) 黄芩(6g) 羌活(3g) 白芷(3g) 芍药(6g) 桔梗(3g) (原书未著用量),【功用】解肌清热【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阳明经表证,【方解】,三阳同病,

36、以阳明为主,解,肌,清,热,外郁,感而,风化,寒热,君,风,寒,大阳表邪未解,恶寒头痛,无汗脉浮,热犯阳明少阳,身热增盛,目痛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葛,根,柴,胡,解肌透热,臣,白,芷,羌,活,黄,芩,石,膏,发表止痛,清泄里热,佐,桔,梗,白,芍,大,枣,生,姜,宣肺利咽,敛阴养血,发散风寒,使,甘,草,调和诸药,【配伍特点】温清并用,侧重于辛凉清热;表里同治,侧重于疏泄透散。 【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太阳风寒未解,入里化热,初犯阳明或三阳合病的常用方。临床以发热重、恶寒轻、头痛眼眶痛、鼻干、脉浮微洪为辨证要点。,【典型病案】曾某,男,5岁,1997年12月25口初诊发热1天,伴见咽痛,口

37、干欲饮,无汗,大便秘结查:T 40.2 0,双侧扁桃体工肿大,充血,双肺呼吸音粗,无干湿性罗音,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血WBC 13.6 109/ L,N 0.80, L 0.20。西医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中医诊断为乳蛾,证属邪热壅盛,治以解肌透热,清热利咽。,方用柴葛解肌汤加减。处方:柴胡、黄芩各5g,葛根、板蓝根、人黄各8g,石膏12 g,知母6g,玄参、淡竹叶、香需各3g,象牙丝l0g。 2剂,水煎服服1剂后微汗出,大便调,发热渐退,次日患者体温降至37.9。再服药1剂后体温正常,双侧扁桃体。肿大,无充血,复查血WBC9.2109/L,N 0.56,L 0.44。,升麻葛根汤 太平惠民和

38、剂局方,【组成】升麻 芍药 甘草炙,各十两(300g) 葛根十五两(450g)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疹发不出 , 身热头痛 , 咳嗽 , 目赤流泪 , 口渴 , 舌红 , 苔薄而干 ,脉浮数。,【方解】,【辨证要点】本方为麻疹未发, 或发而不透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疹发不出或出而不畅 、舌红 、 脉数为辨证要点。,【典型病案】林某,女,37岁,2003年5月20日初诊。2天前感脸部微痒,翌日出现粉红色皮疹。诊见颜面散在皮疹、呈粟米大小、色红、抚之碍手、略痒,伴目赤头痛,咽干喜冷饮,大便干结,溲黄,舌尖红,苔黄,脉滑数。用升麻葛根汤加味。升麻、葛根、赤芍各15g,生甘草、桑叶各12

39、g,蝉衣、丹皮各10g,野菊花20g。3剂,水煎服,日1剂。嘱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服药后症减大半,效不更方,原方续服3剂,疹消颜净,随访3个月,粟疹未发。郑通美. 升麻葛根汤治疗头面部疾病体会. 实用中医药志.2004,20(12):709,扶正解表,败 毒 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柴胡去苗 , 前胡去苗,洗 川芎 枳壳去瓤,麸炒 羌活去苗 独活去苗 桔梗 茯苓去皮 人参去芦 甘草各三十两,【组成】,【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加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时服,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40、,【病机】正气虚弱,风寒湿邪外袭肌表【治法】散寒祛湿,益气解表,君:羌活 发散风寒,祛湿止痛 独活 以祛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而止痛臣:川芎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柴胡 解肌发表,方解,喻昌:“人受外感之邪,必先汗以驱之。惟元气大旺者,外邪始乘药势而出。若元气素弱之人,药虽外行,气从中馁,轻者半出不出,留连为困,重者随元气缩入,发热无休。所以虚弱之体,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少助元气,以为驱邪之主,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出,非补养虚弱之意也。”(寓意草),佐:桔梗 宣通肺气,化痰止咳 枳壳 行气宽胸,消痰除满 前胡 宣利肺气,化痰止咳 人参 益气扶正以驱邪外出;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 茯苓 健脾渗

41、湿,以治生痰之源使:甘草 调和药性 生姜、薄荷 辛散解表而和中,败毒散的三次辉煌,小儿药证直诀治伤风、瘟疫、风湿,头目昏暗,四肢作痛,增寒壮热,项强睛疼,或恶寒咳嗽,鼻塞声重。 加地骨皮、天麻,或 咀,加蝉蜕、防风。治惊热可加芍药、干葛、黄芩;无汗加麻黄。学海案:“聚珍本”方末无加地骨皮。以下有云,此古方也。钱氏加甜葶苈半两,薄荷叶半两,名羌活散,盖阎氏注也,喻嘉言 逆流挽舟,陈复正幼幼集成咳门第一神方,衍化方, 荆防败毒散: (摄生众妙方)组成:本方去人参、薄荷、生姜 + 荆芥、防风 功用:发汗解表,消疮止痛。主治:疮肿初起。红肿疼痛,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数。,“逆流挽舟”法

42、: 是喻嘉言用此方治疗痢疾初起而有风寒湿表证的一种治法。对于表邪内陷入里而成之痢疾,治疗上用此方疏散表邪,使内陷的邪气还从表 (外)而出,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 好像在逆流中挽舟上行,故称“逆流挽舟”。, 败毒散 ,云岫钱某,忽因冒雨,当夜遂发寒热,头身并疼.吾衙士俗,怕有龌龊所染,即以楸刮当先,第三朝始延医治。医见寒热交作,随以小柴胡汤加消食之品,不但未效,更增面浮痛痢,和家惊骇,来邀丰医.脉形浮缓兼弦,舌苔白泽 ,此风湿由表入里,疟痢两兼之候也. 当用嘉言先生逆流挽舟之法,加木香,荷叶治之.服2剂,寒热顿除,痛痢并减矣。 (卷3 ),参 苏 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人参 苏叶

43、 干葛洗 半夏汤洗七次, 姜汁制炒 前胡去苗 茯苓去皮,各三分(各6g) 枳壳去瓢,麸炒 桔梗去芦 木香 陈皮去白 甘草炙 各半两(各4g),【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方解】,【配伍特点】一为散补并行,则散不伤正,补不留邪;二是气津并调,使气行痰消,津行气畅。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气虚外感风寒, 内有痰湿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痰色白、胸院满闷、倦怠乏力、 苔白、脉弱为辨证要点。,【典型病案】喘证石某,女,1岁。1990年9月24日初诊。其母云:“2日前,

44、患儿因洗澡受凉,晚上低热,出汗、咳嗽、卧不宁,大便稀澹,1日3次,食减,呕吐。自服感冒冲剂,止咳糖浆反而气急而喘,汗出更多,卧不宁”。查患儿面色苍白,精神差,唇紫,咳声低弱;喉中痰呜,气急,鼻扇。呼吸快而浅,舌边尖红、苔薄黄,指纹浮紫。体温38.4,双肺呈弥慢性细湿罗音,哮呜音明显。,诊为脾肺气虚,外寒里热所致喘证。治当益气解表、宣肺平喘,佐以清里。处方:太子参、石膏各10g,云苓6g,葛根、前胡、积壳各5g。苏叶、半夏、陈皮、蓝香、麻黄、杏仁、甘草各3g,大枣1枚,生姜1片。水煎服,每日1剂。服上方1剂后诸症减轻,又服2剂痊愈。杜庆友.参苏饮临床应用举偶.陕西中医.1995,12(2):85

45、,麻黄细辛附子汤 伤寒论,【组成】麻黄去节,二两(6g) 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 细辛二两(3g) 【功用】助阳解表【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方解】,【辨证要点】本方是主治少阴阳虚,外感风寒的代表方、基础方。临床以恶寒重、发热轻、 神疲欲寐、脉沉为 辨证要点。,【典型病案】王某,女,32岁,已婚,农民,1998年7月20日来诊。1天前患者在淋雨受凉后出现头昏、乏力、心悸,时有晕厥,平素自感手足发凉。在某院作心电图提示:“自率48次/min”,“窦性心动过缓”,诊为病窦综合征。曾服阿托品、麻黄碱等药后症状减轻,停服后则症

46、状加重。现患者仍感怕冷,乏力、心悸,头晕、手足发凉、舌淡胖、脉沉迟,虚里搏动缓慢。,证属阳虚寒中,心阳不振治宜温阳散寒,振奋心阳。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l0g,制附子12 g,细辛10 g,黄茂15 g,人参10g,(另煎兑服),丹参15 g,桂枝9g。水煎服7剂后,乏力、头昏、手足发凉较前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继用上方加减30余剂以收功。梁红霞. 麻黄附子细辛汤内科运用举隅.河南中医.2005,25(12):16,加减葳蕤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组成】生葳蕤二钱至三钱(9g) 生葱白二枚至三枚(6g) 桔梗一钱至钱半(4.5g) 东白薇五分至一钱(3g) 淡豆豉三钱至四钱(12g) 苏薄荷

47、一钱至钱半(4.5g)炙甘草五分(1.5g) 红枣二枚,【功用】滋阴解表 【主治】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 咽干,舌红,脉数。,【方解】,滋,阴,解,表,君,阴虚内热,风热束表,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口渴咽干,心烦少寐,舌红脉数,阴,虚,外,感,风,热,证,肺失清肃,咳嗽少痰,葳,蕤,薄,荷,清热生津,润肺养胃,疏散风热,清利咽喉,臣,葱,白,豆,豉,辛散解表,佐,白,薇,桔,梗,大,枣,清热宣肺,甘润养血,使,甘,草,调和药性,素,感,体,受,阴,外,虚,邪,清热养阴,【辨证要点】本方专为素体阴虚,感受风热之证而设。临床应用以身热

48、微寒、咽干口燥、舌红、苔薄白、脉数为辨证要点。,【典型病案】李某,男,35岁,1998年10月28日就诊。主诉发热7天,体温持续在37.5 39.7之间。曾口服康必得,感冒清热冲剂,阿莫西林,APC等药,并静点青霉素(800万单位,每日1次)3 天,静点头孢噻肟钠(3g每日1次)2天,均不见效。刻下体温38.3 ,症见发热无汗,微恶风寒,头身疼痛,口干,舌红少苔,脉浮细数。,给子加减葳蕤汤,另加太子参,葛根,生石膏,知母,防风,以增强养阴益气,解表退热之效。患者仅服半剂,即有周身汗出,体温降至37.2。1剂后,热退身凉,体温正常。服至3剂,体质恢复如常。郝艳新. 加减葳蕤汤临床应用举隅.北京中

49、医药大学学报.2000,23(4):74,1.桂枝汤中如何通过药物配伍而达到“调和营卫”?2.试分析小青龙汤中干姜、细辛配五味子的意义。3.如何理解九味羌活汤“药备六经,通治四时”的含义?4.败毒散中配伍人参有何意义?5.败毒散证与九味羌活汤证的功效、主治的异同?6.银翘散为何应用清热解毒的银花、连翘为君?7.银翘散中配伍辛而微温的荆芥有何意义?8.桑菊饮证与银翘散证的病机、表现有何不同?9.根据麻杏甘石汤的主治、病机特点, 你对方中的君药如何理解?,复习思考题,予年二十时,因感冒咳嗽既久,且犯戒,遂病骨蒸发热,肤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许,皆以为必死也。先君偶思东垣治肺热如火燎,烦躁引饮而昼盛者,气分热也。宜一味黄芩汤,以泻肺经气分上火。遂按方顿服,次日身热尽退,而痰嗽皆愈。药中肯启,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 本草纲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