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论第一章解表药 中医药学概论PPT文档.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59448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PPT 页数:136 大小:4.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论第一章解表药 中医药学概论PPT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各论第一章解表药 中医药学概论PPT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各论第一章解表药 中医药学概论PPT文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各论第一章解表药 中医药学概论PPT文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6页
各论第一章解表药 中医药学概论PPT文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各论第一章解表药 中医药学概论PPT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论第一章解表药 中医药学概论PPT文档.ppt(1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含义,“凡是能发散表邪,以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叫发表药。”,二、分类,根据本章药物的性能特点,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两类。,本章药物多具辛味,故都具发散解表之功,均适用于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三、性能、功效及适应证,第一节,发散风寒药,一、含义,“凡具发散风寒之功,以治疗风寒表证为主的药物,称为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发散风寒外邪之义。,二、性能特点及功效,这类药以辛温为主,多归肺,膀胱经。,三、适应证,风寒表证。又称表寒证、外感风寒、感冒风寒、感受风寒。,*麻黄,木贼麻黄原植物,草麻黄原植物,效 用,1、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

2、表实证。配桂枝(麻黄汤)2、止咳平喘:用于肺失宣降之咳喘实证,可随症配伍。如:风寒犯肺。配杏仁、甘草(三拗汤);寒饮伏肺。配桂枝、干姜、细辛、半夏;邪热壅肺、肺气失宣。配石膏、杏仁、甘草(麻杏石甘汤)。,3、利水消肿:用于风水水肿。主要症状腰以上水肿,头面为甚、恶风(类似现代医学急性肾炎初起)。配连翘、赤小豆。,310g,煎服。解表生用,止咳平喘蜜炙。麻黄经蜜炙后,发汗作用减弱,止咳平喘作用加强。自汗、盗汗、失眠、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禁用,麻黄对人体可产生耐药性,不要持续使用。,用量用法、使用注意,*桂 枝,肉桂原植物,效 用,1、发汗解肌:用于风寒表证。表寒实证(无汗)配麻黄(麻黄汤);表寒虚

3、证(有汗)配白芍(桂枝汤)。桂枝汤治疗妇女产后血虚营弱感受风寒兼有汗出者效果很好。,2、温经通脉:用于风寒湿痹,肩臂疼痛,配附子。若中焦虚寒,脘腹冷痛,配白芍、饴糖等。治血寒瘀滞的月经不调或经闭腹痛配当归、川芎。3、通阳化气:用于一切阴邪阻遏阳气所致的病变。,用量用法、注意事项,310g,煎服。桂枝温性较强,可动血伤阴,故风热证、血热证、阴虚火旺等热性病证都应忌用。,*紫苏叶,紫苏梗,紫苏叶原植物,味辛,气温。归肺、脾经。功能发汗解表,行气和中,长于解表行气,尤宜治外感风寒兼脾胃气滞者。,性能特点,效 用,1、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表证。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兼咳嗽者配杏仁、桔梗等(杏苏散)

4、;表寒兼气滞配香附、陈皮(香苏饮)。2、行气和中:脾胃气滞、胸闷不舒、恶心呕吐、配陈皮、半夏;胎气上逆,妊娠恶阻,胎动不安。配砂仁、白术、陈皮。,3、解鱼蟹毒:用于鱼蟹中毒,见吐泻、腹痛。单用或配生姜。,用量用法、现代报导,310g,煎服。,*生姜,生姜原植物,性能特点,辛温走窜,入肺、脾、胃经。能行阳散寒,长于止呕,为“呕家之圣药”。,效 用,1、发汗解表:用于风寒感冒轻证。配红糖煎水,一般作辅助药。2、温中止呕:用于胃寒呕吐配半夏(小半夏汤);胃热呕吐也可用,配黄连、竹茹。3、温肺止咳:用于风寒咳嗽痰多。配杏仁、紫菀、紫苏。4、解毒:用于鱼蟹中毒,吐泻腹痛。配紫苏;用于制半夏、南星毒。,3

5、10g,煎服或捣汁服。,用量用法,香薷,香薷原植物,效 用,1、发汗解表,化湿和中:用于夏季外感于寒,内伤于湿,阳为阴遏所致的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腹痛吐泻等症。配扁豆、厚朴等。2、利水消肿:用于风水水肿、小便不利。配茯苓、白术等同用。治疗的水肿和麻黄一样以风水水种为主。,用量用法、注意事项,310g,煎服。利水退肿须浓煎。香薷用于祛暑,只用于“阴暑”,若症见高热大渴汗多的“阳暑”则当忌用。,一,*荆 芥(假苏),荆芥原植物,味辛,微温。药性和缓不燥。归肺、肝经。长于发表散风透疹,是治疗表证和小儿麻疹的常用药。,性能特点,效 用,1、祛风解表:用于表证。风寒表证。配防风、羌活(荆防败毒散);风热

6、表证。配银花、连翘(银翘散)。2、透疹止痒:用于小儿麻疹不透,风疹瘙痒。配蝉蜕、薄荷。,用于疮疡初起兼有表证。偏风寒者配川芎(败毒散);偏风热者配银花、连翘(银翘败毒散)。3、止血:用于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等出血证。配血余炭。,*防 风,防风原植物,性能特点,辛、甘,微温,性柔不燥。归膀胱、肝、脾经。长于祛风解表,能治一切风证。祛风药大多温燥,但防风温而不燥,故又为“风药中之润剂”。,效 用,1、祛风解表:用于风寒表证。配荆芥、羌活。用于风疹、风疮等皮肤瘙痒病。配荆芥、薄荷 2、胜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以风胜行痹为好。配羌活、桂枝等;用于风湿头痛、身痛。配川芎、白芷羌活。,3、止痉:用于破伤

7、风抽搐,见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配天南星、白附子、天麻。(玉真散)。其它功效 1、防风炒用有止泻作用,可用于腹痛泄泻。配白芍、白术(痛泻要方)2、炒炭用有止血作用,可用于便血、崩漏。(经验后方)3、治疗砷中毒。配绿豆、甘草。,用量用法,310g,煎服。,*羌 活,羌活原植物,效 用,1、发散风寒:用于外感风寒头痛、身重。配白芷、防风、川芎等。(九味羌活汤)2、胜湿止痛:风寒湿痹、关节肌肉疼痛。尤以上半身疼痛为好。配独活、防风、秦艽。,310g,煎服。生用。1、血虚痹痛,阴虚关节痛慎用。苦温香燥、易伤阴伤血。2、用量不宜太大,若1215g往往引起恶心呕吐。,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白芷(杭白芷),杭

8、白芷原植物,白 芷(祁白芷),祁白芷原植物,性能特点,辛温芳香。归肺、胃经。辛可散风、温燥祛湿,芳香上达通窍。长于祛风解表止痛,善治头面诸疾,是治疗“阳明头痛”,眉棱骨痛,牙痛的要药。,效 用,1、祛风散寒: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眉棱骨痛、牙痛等。配羌活。风邪头痛无表证者亦可用。如属风热者配葛根、蔓荆子、菊花。牙痛见热象者配石膏、黄芩。2、通窍止痛:用于鼻塞、鼻渊(鼻窦炎、慢性鼻炎)。见鼻塞流涕、头额胀痛。配苍耳子、辛夷。,3、消肿排脓:用于疮疡初起。配银花、连翘、蒲公英。已成脓不溃者,配山甲、皂角刺等。4、燥湿止带:妇女带下。寒湿带下。配桑螵蛸、海螵蛸;湿热带下。配黄柏,龙胆草。,用量用法、使用

9、注意,310g,煎服。外用适量。辛散温燥,能耗血散气,故阴虚血热者忌用。,羌活与白芷的比较,羌 活 发汗力较强,是治疗风寒夹湿表证头痛身痛的要药。胜湿。,白 芷 发汗力较弱,是治疗阳明头痛、眉棱骨痛、牙痛的要药。通窍、消肿排脓、燥湿止带。,解表散寒、止痛,*细 辛,斤,北细辛原植物,华细辛原植物,性能特点,味辛,性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本品芳香气浓,性善走窜,散寒力强。功在疏通温散,长于祛风散寒止痛,是治疗表寒、里寒痛证的常用药。,效 用,1、祛风解表:用于风寒表证。配羌活、防风等(九味羌活汤);阳虚外感配麻黄、附子。(麻黄附子细辛汤)。2、散寒止痛:风寒头痛配羌活、白芷、川芎;寒湿痹痛

10、配独活、川乌;风冷牙痛配白芷、乳香;风火牙痛配石膏;寒盛腹痛。配肉桂、当归,3、温肺化饮:用于寒饮伏肺,咳喘痰多清稀。配麻黄、干姜、桂枝等(小青龙汤)4、通鼻窍:用于鼻渊,见头痛鼻塞,时流青涕。配白芷、辛夷、苍耳子等。此外,细辛亦可用于口舌生疮。配黄连、石膏;用以吹鼻取嚏,有通关开窍配神之功,可用治中恶或痰厥所致的卒然口噤气塞、昏不知人、面色苍白牙关紧闭之闭证。,用量用法、使用注意,25g,煎服;入丸散剂0.51g;外用适量。若寒重、寒痹、水肿等可用至8g。研末可用于吹鼻或外敷。1、气虚、血虚及阴虚阳浮之头痛忌用,阴虚干咳少痰,亦不宜用。2、用量不宜过大。反藜芦。,藁 本,藁本原植物,性能特点

11、,味辛,气温。归膀胱、肝经。功同羌活,善治风寒头痛,是治疗巅顶剧痛的首选药。,效 用,1、祛风解表:用于风寒表证,头痛身痛。配羌活,细辛。2、胜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配羌活、独活、防风(羌活胜湿汤);用于巅顶头痛。配羌活、白芷。,*苍耳子(枲耳),苍耳原植物,*辛 夷(木笔花),望春花原植物,紫玉兰原植物,味辛,气温。归肺经。具散寒通鼻之功,解表之功较弱,长于通利鼻窍,是治疗鼻渊的要药。,共同点(性能特点),共同点(效用),祛风解表、宣通鼻窍:用于风寒表证鼻塞头痛;鼻渊头痛,鼻塞不通,时流浊涕。偏寒配白芷、细辛(苍耳子散),偏热配黄芩、薄荷。,苍耳子不同点,祛风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配威灵仙、

12、苍术。用于风疹瘙痒、疥癣等皮肤病。用量用法:310g,煎服。注意事项: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量大会中毒。血虚头痛不宜用。,苍耳草功同苍耳子,但湿疹皮肤病多用。,附药 苍耳草、苍耳虫,辛夷不同点,作用单纯,只用于鼻渊、鼻塞不闻香臭等病。用量用法:39g,煎服。入汤剂包煎。注意事项:阴虚火旺者忌服。,第二节,发散风热药,一、含义,“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治疗风热表证的药物称为发散风热药。,二、性能特点及功效,这类药多辛凉,三、适应证,风热表证。又称表热证,外感风热,感冒风热,感受风热。症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干口渴、有汗或无汗、苔薄黄而干、脉浮数等,以及温病初起,麻疹初期、风疹以及疮疡初

13、起。,*薄荷,薄荷原植物,性能特点,味辛,气凉。轻清香窜。归肺、肝经。功善发散清利。在辛凉解表药中,发汗作用最强,是治疗风热表证的良药。,效 用,1、发散风热:用于风热表证。配牛蒡子、桑叶、菊花(桑菊饮)。2、清利咽喉:用于咽喉红肿热痛。配牛蒡子、马勃。用于风热头痛目赤。配菊花、桑叶。,3、透疹解毒:用于小儿麻疹透发不畅。配荆芥、蝉蜕、牛蒡子。4、疏肝解郁:用于肝气郁结,胸闷胁痛。配柴胡、白芍(逍遥散),26g,煎服。煎宜后下。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体虚多汗者不宜用。阴虚血燥慎用。,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牛蒡子(恶实、鼠粘子),牛蒡原植物,性能特点,辛、苦,气寒。归肺、胃经。外散风热,内解热

14、毒,上宣肺气,下利大便;风热表证兼便秘者用之尤宜。无发汗之力。,效 用,1、发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配薄荷、荆芥。2、宣肺透疹:用于麻疹透发不畅。配荆芥、薄荷等。3、利咽散结:用于风热或热毒咽痛。配桔梗、银花等。4、解毒消肿:用于热毒痈肿,痄腮。配板兰根、大青叶等。另外,尚能滑肠通便:用于风热表证兼有便秘者。,39g,服煎。捣碎入煎剂,炒微焦可减寒滑之性。*牛蒡子虽能够散风热,但无发汗作用,偏于解毒,故用于风热表证,须和薄荷等发散作用较强的药合用。性寒滑利,气虚便溏者慎用。,用量用法、使用注意,*桑 叶,桑原植物,*菊 花,白菊原植物,黄菊原植物,共同点(性能特点),甘、苦,微寒。轻清平和,归

15、肺、肝经。功在清泄疏散,是治疗外感风热的常用药。,共同点(效用),1、发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发热头痛。配薄荷、连翘。(桑菊饮)。2、平肝明目:用于肝阳眩晕,配石决明、白芍等。用于风热或肝火偏旺所致的目赤肿痛及肝阴不足之视物昏花。配决明子。,偏走肺经,能宣肺气、清肺热、润肺燥而止咳嗽,偏清肺。润肺止咳:肺热或燥热伤肺,咳嗽痰少,鼻咽干燥等。配杏仁、贝母、麦冬等,如桑杏汤。,桑叶不同点,菊花不同点,偏走肝经,善平肝阳、清肝热而平肝明目,偏清肝。平肝明目之力较桑叶强。清热解毒:用于疮疡肿痛。配蒲公英、紫花地丁。,用量用法,桑叶510g,菊花1015g;煎服。桑叶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蔓 荆

16、子,单叶蔓荆原植物,性能特点,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本品轻浮上行,主散头面之风邪。故善治风热所致头面诸疾。,效 用,1、疏风散热止痛:用于外风头痛。风热头痛配薄荷、桑叶、菊花;风寒头痛配防风、川芎、白芷。*以太阳穴附近痛为好。2、清利头目:用于目赤肿痛或头目昏花。配菊花、决明子。3、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配羌活、独活、防风。,510g,煎服。,用量用法,*柴 胡,北柴胡,柴胡原植物,柴 胡,南柴胡,狭叶柴胡原植物,性能特点,苦、辛,微寒,轻清主升。归肝、胆经。功在泄散升举(解表药中柴胡退热作用最强)。既长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为治少阳证的要药;又善疏泄肝气而解郁结,为治

17、肝气郁结证的要药。,效 用,1、疏散退热:用于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之少阳证。配半夏、黄芩(小柴胡汤);用于外感风热寒热不解。配葛根(柴葛解肌汤)。2、疏肝解郁:用于肝气郁滞,胁肋胀痛、月经不调等症,配当归、芍药、薄荷等(逍遥散)。3、升提中气:用于中气下陷之证。像久泻脱肛、内脏下垂。配人参、黄芪、白术。(补中益气汤)。4、清胆截疟:用于疟疾,寒热时作。,和解退热生用615g;疏肝解郁醋制35g,醋制可减低散性;退虚热,鳖血炒 310g。煎服。柴胡升举力强,像咯血,肝阳上亢,肺气上逆、咳喘等病势向上的病证都应禁用。,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升麻,升麻原植物,性能特点,甘、辛,微寒。归

18、肺、脾、胃、大肠经。功清透升举,善引清阳之气上升,是治疗中气下陷的要药(升阳举陷的要药)。,效 用,1、发表透疹:用于风热头痛,风热上攻,阳明头痛配石膏、白芷。风热夹湿,头面巅顶痛甚(雷头风)配苍术、薄荷;小儿麻疹初起,透发不畅。配葛根、芍药,甘草。(升麻葛根汤)。2、清热解毒:温热病热入营血,见高热身发斑疹配大青叶、生地;胃火,上炎所致的牙龈肿痛、溃烂、口腔糜烂发臭生疮。配石膏、黄连;疮疡肿毒。配银花、连翘、板兰根。3、升提中气:用于气虚下陷诸症。配柴胡、党参、黄芪(补中益气汤)。,310g,煎服。发表透疹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宜炙用。同柴胡。,用量用法、使用注意,*葛 根,葛根原植物,性能特

19、点,甘、辛,气凉。归脾、胃经。解透升清,外能解肌透表以退热透疹,内能生津升阳以止渴止泻,长于解肌升清,是治疗表证发热无汗、头痛、项强的要药。,效 用,1、解肌退热:外感风寒,寒郁肌腠发热,无汗恶风、项背强痛不舒配桂枝、麻黄、芍药(葛根汤);外感风热兼里热,寒热不解。配柴胡、黄芩(柴葛解肌汤)。2、生津止渴:葛根能升发脾胃之清气,使脾胃津液上承。用于热病渴饮,以及消渴病。配麦冬、生地。,3、透疹:用于小儿麻疹初起,透发不畅。配升麻。4、升阳止泻:用于脾虚久泻。配党参、白术(七味白术散);湿热所致的泄泻痢疾。配黄芩、黄连(葛根芩连汤)。,1015g,煎服。退热生津透疹,生用,止泻,煨用。,用量用法,淡 豆 豉,性能特点,辛、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具有疏散宣透之性,既能透散表邪又能散郁热故,长于解表除烦,是治疗心烦不眠的常用药。,效 用,1、解表:外感表证。风寒表证。配葱白(葱豉汤);风热表证。配银花、连翘、(银翘散)。2、除烦:用于热病邪在气分,发热胸闷,心中懊憹不得眠。配栀子(栀子豉汤)。,1015g,煎服。风寒、风热所用的发酵制品有区别。,用量用法,小 结,一、解表药的含义、分类以及主要适应范围,二、主要药物的主要功效、性能特点,三、配伍应用,总的原则是根据表证兼有的其它症候和病人体质不同而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