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十四五.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63425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2.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十四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十四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十四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十四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十四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十四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十四五.docx(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十四五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坚持以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突 破口,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工程为抓手,取得了长足 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协同带动作用有所增强,为十四五发展奠 定了坚实基础。(-)总体规模呈增长态势十三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逐年递增, 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经营状况持续向好。2019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规 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1184.8亿元,相对于2015年526.9亿元,年 均增长22.46%o 2015年以来,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 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总量规

2、模持续增长,占比不断提升。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 相对稳定,单位就业人口(不含私营企业和个体)2015年40.8万人 增长至U 2019年44.74万人。(二)结构趋于合理生产性服务业已全面覆盖10大类,形成了以批发、交通运输、仓 储、邮政业等传统产业为主,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 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的局面。其中,2019年限额以上 批发类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795.9亿元,相对于2015年2895.27亿 元,增长了 65.65%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2019年实现企业 营业收入463.6亿元,相对于2015年478.6亿元,下降了 3.13% ; 软件和信息

3、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019年分别实现企 业营业收入331.1亿元、294.0亿元,与2015年相比,分别增长了 47.42%、64.07%。总体来看,全省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正逐步形成。(三)产业聚集已具雏形十三五时期,培育了公路港物流园等5个生产性服务业功能 示范区,对全省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起到了标杆示范作用。以空港为 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已初步形成。以交通干线为发展轴、以中 心城市为辐射点的相关产业集聚已具雏形。(四)多元发展多点开花开放平台功能不断强化,陆港 空港扩容提质,开通5条 国际货运班列线路、12条国际货运包机航线。海关指定监管场地、 进口口岸达到10个

4、。获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立10个国际营 销服务网点和商品展示展销中心。(五)全方位创新助力产业发展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 建设积极推进,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显著增加。新区获批国 家服务业综合试点、绿色金融示范区,以绿色金融为抓手,引导社会 资本向绿色产业、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流动,为地区高质量发展和欠 发达地区及生态脆弱地区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积累新经验、开辟新路径。 医疗器械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项目在新区启动,结束了无专业化医疗器 械检验检测场所的历史。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供需规模偏小。产业基础薄弱,龙头企业少,相关产业对生产性 服务业需求较小;生产性服务企业

5、规模总体较小,服务供给能力总体 较弱,服务业态和模式创新能力不足,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智慧物 流、服务外包等供给质量不高。专业化程度较弱。服务型制造企业比例、高端研发设计普及率、 实现网络协同企业比例均较低,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等服务配套基础 设施不健全,缺乏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行业分布不均衡。从规上企业来看,批发与贸易经济代理服务企 业数量最多,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和生产性支持服务企 业较少。生产性租赁服务的规上企业仅分布在和嘉峪关2市。三、发展环境(-)发展机遇国际机遇。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力度逐步加大,国际商贸流通更加 便捷,企业推进全球化布局和经营,在全球范围内垂直延伸原料资源、

6、设计研发资源、品牌资源和市场渠道资源,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资 源获取机会。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生产性服务贸易便利化,生产性服 务业发展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条件进一步夯实,为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带 来了技术机遇。全球疫情、国际环境等不确定因素,催生了新的商业 模式和商业形态,为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带来了创新发展机遇。国内机遇。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 济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转型 升级机遇。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 展格局下,国内产业链补弱、补短和补漏,为生产性服 务业提供了融合发展机会。共建一带一路、推进大开发形成新格 局、流域

7、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为生 产性务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叠加机遇。国家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 局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有利于 优化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 端发展。经济圈建设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带来了空间拓展机遇。坚持 产业兴省、工业强省,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动质量变革、 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等 重大措施的实施,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产业融合机遇。(二)面临挑战发达国家实施制造业复兴战略带来的挑战。发达国家实施再工 业化战略,争先在全球布局生产性服务业,以自身竞争优势形

8、成高 端服务垄断、关键技术卡脖子,并通过货币政策转向、制造贸易摩擦 等手段阻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区域差异和资源差异带来的挑战。地处内陆,自然条件和地理区 位条件处于劣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需资源丰度不足。经济外向度 低,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导致资源外流现象突出,阻碍生产性服务业 向品牌化和精细化发展。数字化信息化带来的挑战。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比例低,而数字化 信息化的快速突破和广泛应用,需要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升级以适应智 能制造、创新设计等新型制造模式以及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移动支 付等新型商业模式。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 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

9、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 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展望今后五年,生产性服务业 处于大有作为的机遇叠加期和缩小发展差距窗口期。生产性服务业需 要在十四五时期进一步全面深化,借助省内优势,找准着力点, 实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下的新发展。第二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 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为主线,以创新为根本动力, 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 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 环相互促进新格局,优化升级先进要素赋能型服务,改造提升关键节

10、点链接型服务,培育发展辅助资源嵌入型服务,构建结构优化、专业 优质、支撑有力、布局合理、融合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二、基本原则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更好发挥政府 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激发服务企业主体活力,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和聚集。主动适 应科技发展和产业跨界融合新趋势,更好发挥政府引导支持作用,深 化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模式提供便捷高效服务,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并在财政、金融、土地、产业等方面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领域 和薄弱环节给予支持。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11、整合资源,优化要素配置,聚焦重点 领域,培育薄弱环节,完善产业链条。统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各领域 全面发展,促进业态之间渗透交融、协同创新,全面提升生产性服务 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服务生产,转型升级。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嵌入研发设计、 检验检测、职教培训、物流、金融、商务等生产性服务,提高生产效 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整体素质,推动产业 转型升级。坚持技术引领,创新驱动。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积极应用云计算、 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驱动作 用,鼓励企业深入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管理创新, 在创新中提升服务供给质量。坚持分离融合,绿色发展

12、。将生产性服务环节与制造环节从体制 和管理上分离,走专业化道路;将服务过程和制造过程深度融合,发 展服务型制造,促进制造服务化,走高端化道路;将体制的分离和过 程的融合相结合才隹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三、发展目标围绕一个目标、两大方向、三大重点、七项任务,整体推进生产 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一个目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两大 方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发展、促进生产性服 务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七项主要任务壮大供给主体、推进主辅分离、 加快服务外包、加强能力建设、推动数字赋能、扩大对外开放、推进 集聚发展;三大发展重点:优化升级先进要素赋能型服务、改造提升

13、 关键节点链接型服务、培育发展辅助资源嵌入型服务。重点领域能级提升,专项服务能力增强。支撑先进制造业高 质量发展的研发设计、信息服务和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 高端化和智能化发展。到2025年,全省研发设计服务业营业收入达 到800亿元,新增培育1-2家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和80家省级工业 设计中心,培育1-2家国家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和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主营业务收入力争突破100亿元,大数据主营 业务力争突破30亿,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件数年均增速达30%左 右;形成3-5家具有一定规模与品牌的检验检测认证集团;其他领域多元发展,配套服务能力提升。现代物流进一步改 造提

14、升,现代流通体系日益健全,金融服务能力增强,商务服务能级 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优质高效。到2025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完成 22100亿元,力争建成2家国家级和50家省级示范物流园区;探索 建立绿色发展银行,设立一批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基本建 成新区绿色金融创新实验区,全省金融服务业增加值达1600亿元; 融资租赁服务交易规模达到150亿元,培育15-25家实物租赁公司 和20-30家融资租赁公司;培育3-5家商务服务示范企业和1个商 务服务功能示范区;新增3-5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空间布局优化,聚集效应明显。到2025年,着力打造一批 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品牌效应明显、配套功能

15、完善的生产性服 务业发展示范区;各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能级进一步提升;生产性 服务业辐射和带动效应不断增强;生产性服务业集约集聚发展进一步 提高,聚集效应明显提升。四、发展布局(一)总体思路十四五期间,全省要聚焦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要 素流动,引导资源整合,加快聚集发展,扩大辐射带动。依托中心城市区位优势和主导产业,推动科技研发、工业设计、 检验检测认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货物运输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引领区。依托交通主 干线和特色产业,推动货物运输服务、批发服务、节能环保、商务服 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构筑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黄金通道。依托

16、交通网络节点,立足特色地域经济,发展物流、批发、商务、维修等 配套服务业,打造多个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点。(二)空间布局按照集聚成点、串点成轴、点轴互促、轴圈联动的产业布局 理念和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特色明显的布局思路,十四五 期间,全省构建一圈引领,两轴带动,多点支撑的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格局。一圈引领,是指以都市圈为核心,联动合作周边区域形成的生产性服务业核心区。发挥中心城市现有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 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物流、会展、 总部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将生产性服务业核心区建设成为具有一定 国际影响力的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引领区。两轴带动,是指一横一纵发展轴带动

17、沿线生产性服务业聚集 发展,横轴是指东西向的沿铁路和高速公路发展轴,纵轴是指南北向 的高速公路发展轴。引导横轴节点城市增强生产性服务产业聚集能力, 建设以电工电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医药食品、有色金属、新能 源等产业为服务主体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重点发展货物运输服务、 仓储服务、信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鼓 励横轴向西连接省区和经济带沿线国家(地区),向东联系城市群。 引导纵轴节点城市增强生产性服务产业竞争能力,建设以农产品加工、 中药材加工、光电、煤炭、煤化工、轻工纺织、石油化工等产业为服 务主体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重点发展货物运输服务、仓储服务、商 务服务、信息服务

18、、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承东启西、纵贯南北 的纵横通道,打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框架。多点支撑,是指县级城区、特色园区、商品集散地等生产性 服务业支撑点。壮大一批物流、批发、商务等传统服务企业,培育一 批节能环保、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企业,通过各支撑点融 合配套、错位分工、优势互补,实现多点开花。专栏1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导向聚焦科技研发、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 外包、融资租赁、检验检测、节能环保、会展等重点领域,大力发展 软件与信息服务,打造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引领高地。聚焦物流、维修、科技、信息、贸易、金融等重点领域,为中 国有色金属基地、能源化工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19、和煤炭储运交易 基地建设提供服务支撑。聚焦现代物流,开展国际中转、贸易、加工、物流等业务,构建 以一单制为核心的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供应链金融、健 康、特色品牌展会等服务体系,打造大宗商品物流集散枢纽和贸易试 验区。聚焦现代物流、检验检测、研发设计、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智 能制造、金融服务、会展、生产性租赁、建筑服务等重点领域,打造 数字,助推工业强市,建设服务型制造基地。聚焦中药产业、物流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重 点领域,打造国家重要的优质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以服务业 发展助推产业升级。聚焦现代物流、检验检测、软件与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 务、科技金融等重点领域

20、,加快打造走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桥头堡 和经济带段重要节点城市。聚焦物流仓储、实物租赁、科技研发、信息技术、检验检测、科 技服务、技术集成、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聚焦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物流仓储等重点领域,培育发展检验 检测、节能环保、职业培训,为园区发展提供配套服务支撑。聚焦商贸物流、电子商务、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努力建成走廊 组团型服务业聚集区。聚焦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科技服务 等重点领域,打造智能制造和服务化制造示范基地。聚焦物流、旅游会展、融资租赁等重点领域,加快建设中药材加 工基地,加快打造全国性知名白酒品牌和特色保健酒品牌。聚焦信息技术、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电

21、子商务、煤化工检测等 重点领域,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聚焦油田工程技术服务、开采辅助服务、科节能环保服务、物流 仓储、机械设备维修和售后等重点领域,助力打造国家现代能源经济 示范区。聚焦中药研发、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等重点领域,助力打造美丽 新城市。第三章主要任务一、壮大服务供给主体整合存量。进一步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龙头企业,推动生产性服 务企业开展实体化运作,支持科研院所、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等提供 多种形式的生产性服务。要化零为整,进一步整合零散存量,推动生 产性务业企业上规入统,尽快形成经济增量。支持制造企业在 不改变用地主体和规划条件的前提下,利用存量厂房、土地资源发展 生产性物流服务,其土

22、地用途可暂不变更。鼓励制造业企业在符合国 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利用自有工业用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土地用途 和权利类型可暂不变更。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型制造企业按照规定申 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扩大增量。进一步加大创新产品研发和推广力度,增强科研院所 公共服务能力。鼓励引进先进检验检测设施设备,拓展检测类型和服 务类别,打造专业化程度领先、社会资源充分共享的检验检测公共服 务平台。运营好现有的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完善民生消费安全类检验 检测中心,扩大卫生、食品药品、粮食、农业、住建、交通等领域的 检验检测机构规模。依托规上生产性服务企业,在信息技术咨询与服 务、信息系统集成、广告设计、工程设计、机械租赁

23、等领域扩大业务 范围,提高服务层次,提升服务质量。二、推进制造业主辅分离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导、突出重点和注重实效,在遵循企业意 愿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运用政策导向激发企业主辅分离积极性。 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特点,分批次、分阶段有序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分 离工作。尝试推进规上制造业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试点工作,鼓励生产 性服务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和控股等多种形式进行产业链整合, 推动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资源向重点优势企业集中,进一步提高 生产性服务专业化水平。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工业设计、物流运输、检验检测等内置服务。 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将技术中心、研发机构或设计院(所汾离, 组建成具有科技

24、研发、技术推广等功能的专业化服务企业。鼓励分离 后新设立的服务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鼓 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将工业设计部门分离,组建专业化的工业设计服 务类企业,提供第三方服务;引导鼓励基础条件好、具有较强仓储、 运输、包装、配送等物流能力的制造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形成一批智 能型专业物流企业。推动物流企业为生产企业提供采购物流、入厂物 流、交付物流、回收物流、包装物流等精细物流服务,建立面向企业 用户的一体化智慧供应链管理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各类企业将具有比 较优势的检验检测与产品生产制造相分离,设立独立的第三方检验检 测机构,向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三、推进生产性服务外包大力

25、发展第三方服务外包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承接离岸 和在岸服务外包业务。引导企业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 模式,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广泛采用服务外包。鼓励引导制造企业将不 具备比较优势的营销推广、系统集成、协同生产等服务环节进行外包, 降低生产成本,集中精力发展主业,带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将开展云计算、基础软件、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服务 企业纳入科技计划支持范围,支持信息技术外包发展;在装备制造、 金属冶炼、中药材生产加工等领域培育一批数字化制造外包平台,发 展服务型制造新业态;依托独特中药材资源,大力发展陇药研发外包; 以文化等为重点推进创意服务外包发展;依托丰富旅游资源,在旅游

26、 信息化建设、运营服务、业务流程管理等环节推进旅游服务外包;围 绕通道物流战略定位,加快发展交通物流服务外包;培育省级服务外 包产业发展基地,打造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提升服务区域四、加强集成服务能力建设借助数字化技术,搭建硬件+软件+平台+服务集成系统,将 与主营制造业务密切相关的资源整合并集成,提供包括产品设计、设 备提供、安装调试在内的一体化成套性服务业务,为制造企业提供面 向其问题解决的集成方案。引导相关服务企业围绕项目需求,预先参 与项目设计过程;提升资源整合,实现从封闭式参与向开放式 参与的转变,提升资源整合的效率与质量。以设备制造为主,通过向设计、设备采购、系统集成、施工、运

27、营等上下游领域延伸,为制造企业提供总集成总承包服务;以设计为 主,通过向设备采购、施工、运营等领域延伸,为制造企业提供总集 成总承包服务;以设备采购为主,通过向设计、施工、运营等上下游 领域延伸,为制造企业提供总集成总承包服务;以提供系统集成服务 为主,根据制造企业需求进行系统设计和工业流程再造,提供软硬结 合、管控一体的成套装备及完整解决方案。五、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数字赋能加快5G基站、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数字化平台赋能服务型制造水平。通过标准、协议和接口的通用 化,促进数据的自由流动和无缝连接。引导生产性服务企业应用数据、算法和多元化技术深度挖掘用户 需求,深入应

28、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制造业企业,促进制造业全 要素全过程服务增值。以绿色低碳、网络智能和共创分享为出发点, 实现线下实体服务和线上数字服务相融合。推进大数据采集、集成、 计算和分析技术发展,以数字化、高端化、智能化改造提升传统制造 企业,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孵化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完善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测试体系 和公共服务体系。借助于工业互联网平台,优化生产流程、预测产品 性能、提升品质管理、改进设备运维、降低制造成本、促进购销对接、 优化资金调配和加快跨专业协同研发。六、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扩大技术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进口,弥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短 板。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有

29、序开放,放开工业设计、会计审计、商 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加大对社会资本开放 力度,鼓励外资投向创业投资、知识产权服务等行业,支持外资以参 股、并购等方式参与生产性服务企业改造重组。引导外资企业来甘设 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各类功能性总部和分支机构、研发中心、营运 基地等;集聚和培育高能级的全球专业服务机构,吸引高端专业服务 领域的国际行业组织、协会等机构落户。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依托现有产品贸易优势,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 大力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支持骨干企业、现代新型智库做好 商务、法律、战略咨询、投融资支持、投资环境评估等境外投资配套 服务。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国际

30、营销渠道,积极争取跨境电子 商务通关试点。鼓励设立境外投资贸易服务机构,做好境外投资需求 的规模、领域和国别研究,提供对外投资准确信息,为企业走出去 提供咨询服务。支持会计、审计、评估、信用、法律、咨询、广告、 知识产权等行业拓展国际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对外投资运营、资 产管理、兼并重组、商务咨询、财务管理等服务。七、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构建、和酒嘉等商贸物流聚集示范区和区域物流聚集区;加快新 区北站物流园、空港物流园等物流集聚区建设;加快区域金融中心建 设引导工业设计中心组建产业联盟,促进组织聚集和虚拟网络聚集; 引进一批电子信息百强、软件百强、互联网百强、元器件百强企业落 户电子信息

31、产业园、新区大数据产业园等园区,促进信息产业聚集发 展。结合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和职教机构,打造职业教育集群。第四章发展重点一、优化升级先进要素赋能型服务(-)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提高工业研发设计创新能力。鼓励发展工业设计研究机构,加强 工业研发设计领域基础性、通用性、前瞻性、应用性研究和数据库建 设,提升工业设计原始创新能力。支持工业设计在新技术、新工艺、 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需求等方面的研发应用,推动工业设计 服务领域延伸和服务模式升级,塑造制造业新优势。充分利用内高校、 科研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各自优势,打造一批专业 化、开放性公共研发服务平台。鼓励产学研融合,推动产业

32、技术研发 机构面向产业集群开展共性技术研发,打造一批集研发创新、生产制 造、产品展示交易、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专业园区,培育一批具备一 定影响力的专业化研发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建立支撑产业结构调整 的研发设计服务体系,提升研发服务的国内竞争力。以石油化工、装 备制造、有色冶金、信息产业等传统优势领域为重点,依托石化、电 机、电工、有色等重点企业和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建设涵盖外观设计、 结构设计、试验认证、环境设计、工业生产线设计等服务内容,适应 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提升其研发设计能力。积极推动工业设计集群活 动,推动产业对接和融合发展。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与数据服务平 台。完

33、善科技成果信息共享机制,在不泄露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前 提下,向社会公布科技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信息,提供科技成果信息 查询、筛选等公益服务。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 需求,鼓励各类企业和机构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积极开展科技成果信息增值服务,提供符合用户需求的精准科技成果 信息。依托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级高新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市 有色金属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及大学科技园等创新资源集 聚区,建设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支持各市州围绕区域特色产业 发展、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建设通用性或行业性技术创新服务平 台,提供从实验研究、中试熟化到生产过程所需的仪器设

34、备、中试生 产线等资源,开展相关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提升检验检测认证专业服务能力。鼓励不同所有制检验检测认证 机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技术服务 支撑平台。积极培育第三方市场主体,依托分析测试中心、药品检验 研究院、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等打造国内领先的检验检测认证龙 头企业。推进检验检测机构做大做强。围绕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石 化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工电器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质量检验 检测中心;在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 等优势领域建设一批区域级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在煤化工、农产品加 工、建材、生物医药、公共安全应急、新能源汽车等特色领域建设

35、一 批省级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加快发展药品检验检测、医疗器械检验检 测、遗传性疾病与重大疾病基因检测、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等服务, 积极拓展在线检测;开拓电子商务等服务认证领域。不断完善覆盖全 省的公共检验检测认证技术服务平台网络体系。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检 验检测标准,开展检验检测认证结果和技术能力国际互认,建设临夏 国际清真食品认证中心。加快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整合与并购重组,培育一批技 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的检验认证机构。加强计量、检 测技术、检测装备研发等基础能力建设,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 造、售后服务全程的观测、分析、测试、检验、标准、认证等服务。专栏2研发设计服务工作

36、目标到2023年,全省研发设计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630亿元, 年均增长率达12%左右。全省累计新增培育30家研发设计企业,新 增培育1家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和60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全省研 发设计服务相关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 成,研发设计服务产值在生产性服务业中所占比重明显提高,重点培 育5-10家产值过亿元的骨干企业,构建一批以研发设计服务为先导 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高市场占有 率的产品。到2025年,全省研发设计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800亿元, 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全省累计新增培育50家研发设计企业,新 增培育1-2家省级工业设计研究

37、院和100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力 争培育1-2家国家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和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谋划将 新区建设成为西北重要的研发设计基地,基本建成支撑产业发展的研 发设计服务体系。支持或新区积极创建科技创新示范城市和世界设 计之都。专栏3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工作目标到2023年 积极探索组建5-10家经营性专业类检验检测认 证企业,面向社会提供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到2025年,通过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跨层级整合, 优化资源配置,形成3-5家具有一定规模与品牌的专业类检验检测认 证集团。(二)信息服务提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水平。依托省内高校、科研机构、软件 企业组建软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软件

38、产业研究院,支持企业联 合科研机构开展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技术和产品的 研发应用。重点在自主可控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工业操作系统、实时 数据库、基础输入输出系统等基础软件领域实现突破。支持建设自主 开源软件社区,鼓励使用开源平台进行软件开发,引导骨干企业部署 基础性、前瞻性开源项目。支持软件开发云应用,鼓励建设软件工程 化平台,推广应用首版次软件产品。培育壮大大数据产业。推进信息港数据中心分级、分区域建设。有序扩大云计算大数据中心、云大数据中心等首批数据中心建设规模, 推进信息港多元业务云、政务云等平台不断提高利用率。积极支持推 进东数西算试点项目,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

39、,打 造数据信息产业集聚区和智算中心。积极打造公共资源交易阳光采 购服务链、知识产权港知识保护与交易链等多个区块链应用场 景。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以信息技术与特色优势 产业深度融合为方向,积极布局大数据关联产业、大数据服务链、工 业大数据等信息服务业,逐步形成集智能设备研发生产、数据存储运 算、软件开发集成等于一体的大数据产业链。推进信息服务融合应用创新突破。聚焦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新 兴平台软件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促进软件与经济社会 各领域深度融合;聚焦生态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 绿色化改造,搭建软件信息技术合作平台,促进软件与传统产业深 度融合。鼓励龙头

40、企业在人工智能重点领域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人 工智能测评中心,培育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 以工业互联网基础网络设施为支点,建设全省工业数据汇聚基础交换 通道,构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基础网络、工业大数据中心、工业互 联网资源服务平台三位一体的工业互联网建设发展格局。支持工 业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云化软件产品和服务,加快数字化转型。 抢抓东数西算战略机遇,建设到直连网络,力争在建设国家级互 联网骨干直连点,构建省内向东部地区的高速数据传输网络。建设互 联网数据专用通道高速链路,提升全省数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推进开展关

41、键设备自动化改造、主产线数字化升级、企业内网安全防 护等方面的技术研究。支持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绿色智能矿山等 一批工业互联网5G应用项目实施。加快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旭 大 数据)建设,组建大数据产业研究院,建成信息港云计算大数据中心 集群综合服务平台。专栏4信息服务工作目标到2023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主营业务收入力争突破80 亿元,大数据主营业务力争突破23亿,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件数 年均增速达25%左右。力争培育1-3家主营业务收入10亿以上的龙 头企业。到2025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主营业务收入力争突破100 亿元,大数据主营业务力争突破30亿,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件数 年均增

42、速达30%左右。力争培育3-5家主营业务收入10亿以上的龙 头企业。(三)节能与环保服务建立健全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围绕环境污染治理,在企业污水处 理、工业废气处理、脱硫脱硝、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治 理等重点领域,持续推进和完善第三方治理模式,大力推进污染集中 治理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运营。加大信息化建设,发展自动在 线监测仪器设施的性能测试服务、社会节能环保技术评价服务、以及 节能诊断、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一站式服务;大力发 展环评、技术评估、清洁生产审核、节能环保认证、环境监测、排放 权交易、环境污染保险与损益评估、绿色信贷环境信用评估等节能环 保咨询服务;围绕绿色低碳

43、产品开发建设,推行低碳技术产业化应用 服务、低碳产品认证服务、碳交易服务。开展节能诊断服务。组织第三方机构对变压器生产应用重点领域 开展节能诊断,加快变压器升级改造和能效提升,加强变压器经济运 行测试,深挖系统节能潜力,协同促进企业节能降耗、降本增效。进 一步扩大节能诊断服务覆盖范围,巩固诊断成果应用,以机械、轻工、 纺织、有色金属、建材、医药等行业为重点,围绕能源利用、能源效 率和能源管理,开展能源消费构成及消费量核定、诊断数据统计、节 能潜力分析、节能效益预测、节能项目跟踪等节能诊断服务。持续支 持对电解铝、铜冶炼、水泥、煤电等高能耗企业进行能耗实时监测, 加强污染排放监测监控服务。着力推

44、进高能耗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围绕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逐步改善环境质量,加强对企业的环保服务和指导。 有序推进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将节能减排和技术改造结合,加快 淘汰有色金属冶炼加工行业落后生产能力,加快新技术、新装备在有 色冶金等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应用。加强物料储存、输送及生产工艺过 程无组织排放管控,实施大宗物料和产品清洁运输。持续推行合同能源(环境)管理。依托大成节能技术公司等龙头 企业,引导能源解决方案供应商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开展节能服务; 引导节能企业研发引进远程智慧控制及大数据监测信息系统,鼓励第 三方数据公司为节能改造单位提供能源托管服务;鼓励合同能源管理 方式

45、在重点用能单位推广应用。创新合同环境服务模式,鼓励环境服 务企业以合同环境服务的方式向排污企业提供环境综合服务。培育发展区域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中心。通过规范拆解行为,提 升分拣、分离和无害化装备技术水平,持续推动报废汽车、废旧电子 电器、废杂金属、废橡胶、废塑料等收集、储存、处理和物流体系建 设;加快旧钢、铁、铜、铝、锌、塑料、橡胶等再加工利用。培育发 展再生资源分类回收体系与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中心,为制造企 业提供二次资源支撑。加快推进新区城市矿产与表面处理产业建设, 争取获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专栏5节能环保服务工作目标到2023年,节能环保服务业总产值160亿元,

46、占节能环保 产业总产值20%以上;新增6-20家节能环保服务企业。到2025年,节能环保服务业总产值300亿元,占节能环保 产业总产值30%以上;新增10-50家节能环保服务企业;培育一批 年营业收入达10亿元以上的节能环保服务业公司,扶持和壮大一批 年营业收入达1亿元以上大型企业。二、改造提升关键节点链接型服务(-)货物运输和仓储服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设。启动铁路 扩能改造等项目前期。推进至三四线铁路建设,推进至合作铁路路段 项目建设。增强通道枢纽能力。推动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提升4向5条 国际货运班列运营水平,争取列入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枢纽)建设 工程。加快建设

47、空中,提升航空货运质量效益。深度融入陆海新 通道,常态化运营至广西至东盟多式联运班列,优化国际物流集散、 中转和分拨中心功能。加快国际陆港建设步伐,提升铁路口岸、航空 口岸、航空口岸等重点口岸运营管理水平。提高国际物流水平。发挥新区现有对外开放平台和口岸优势,开 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推进铁路舱 单与海运、公路、航空舱单共享,舱单分拨、分拆、合并,构建以一 单制为核心的多式联运服务体系。与境外企业组建合资物流企业, 带动特色产品走出去,挖掘组织返程货源,服务国际班列双向集货和 物流分拨。建设进出口产品励卜仓。积极申建国家经开区B型保税物 流中心,运营国际港务区B型保

48、税物流中心。围绕优势装备出口提升 物流服务国际化水平,支持重型装备、科技公司开展油气设备销售运 输;支持电子封装产品输出;协助推动电工公司拓展市场。重点支持 企业开展通道物流、新能源、文化旅游、国际贸易等领域合作。加强物流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国际陆港多式联运物流园、新区有 色金属交割库、省公航旅金融仓储物流基地、铁路国际集装箱场站等 重点项目建设,加大物流站场和货场建设力度,完善物流集散、仓储、 分拨、运转等功能。以国际陆港、国际空港为重点,建设新区航空快 件中心、邮政快件中心、跨境电商分拨中心、进口商品集散分拨中心。推进智慧物流建设。加快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促进现代信息技 术与物流园区运营管理深度融合,提高在线调度、全流程监测和货物 追溯能力;推动物流园区仓储设施向网格结构升级,建立深度感知智 能仓储系统,实现存、取、管全程智能化;推动仓储配送装备智能化, 鼓励搬运、装卸、终端配送等环节应用无人车、无人机。鼓励物流企 业数字化发展。加快传统物流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和信息系统建设; 整合物流资源,推动合同签订、车辆调度、运费结算等物流信息在线 交互,培育一批数字化物流企业;建设综合运输、物流资源交易、车 货匹配、安全监管等信息平台,打造一批物流信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