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专家浅谈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众专家浅谈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docx(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2期会计研究动态之学术动态-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共56篇)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3论程序理念与程序会计3会计制度不完全性的经济学分析3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与发展4会计信息产品转换及市场交易分析5论资产概念引申的会计及其概念体系架构5论规范会计理论的规范性与实证会计理论的实证性7论会计的如实反映观7财务呈报与会计制度8关于中国会计国际协调问题8会计标准国际趋同的理性分析基于会计标准环境的思考9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会计政策选择10财政制度改革对现行会计制度的影响及对策10关于我国会计标准体系及其建设问题11论会计信息的强制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12会计准则执行框架构建12财务业绩报告的国际展望与思考13企
2、业海外上市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14国际间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的差异、协调与制度环境14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及其借鉴15上市公司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建议16用舞弊三角理论透析帕玛拉特事件16成本管理会计17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17不同顾客需求条件下成本管理模式18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特征、程序及降低成本的途径19财务管理20财务目标:最大化还是均衡基于利益相关者财务框架20德隆事件印证财务规则21企业收益分配博弈论22基于半方差风险计量模型的组合投资分析23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绩效问题研究23控制权利益与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24行为经济学对风险投资的启示25环境约束:企业资本结构研
3、究与设计的逻辑出发点25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偏好的实证研究:从现金流量和财务健康角度的解释26审 计27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与非标审计意见的相关性研究来自19982002 年深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27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国际“四大”中国审计市场收费与质量研究27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非经营性收益的分析28行业知识、行业专门化与独立审计风险的控制28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委托模式的探讨29不同审计委托模式下审计合谋的博弈分析30财务舞弊与审计应对策略30对国家审计“委托代理”关系及监督问题的思考31关于非审计服务与独立性的研究述评32审计实务中“道德风险”的生成机制及规避策略3
4、2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分析探讨33在国企改制过程中发挥内部审计作用34小企业年度审计中若干事项的风险控制34关于提高审计效率的思考35企业绩效与风险控制36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绩效的影响因素以长城AMC为例的研究36能力性经济租金: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新体系36中国上市公司的有效控制权及实证研究37试论企业增长 盈利 风险三维平衡战略管理38会计视角下的资产证券化实体合并风险管理38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分类研究39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与经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40非营利组织会计41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会计对策41谈企业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趋同41会计教育42国外职业会计硕士教育概况42英文杂志目录44财经国际评
5、论2005年第1期(总14期)44财务管理2004年冬季第4期(总33期)44财务分析国际评论2005年第1期(总14期)44会计研究杂志2004年12月第5期(总42期)45公共财务评论2004年11月第6期(总32期)45会计评论2005年第1期(总80期)45财务杂志2004年12月第6期(总59期)46文献索引48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论程序理念与程序会计该文从程序理念的基础上,引入程序会计和实体会计的概念,并通过程序会计的构建与应用,把复杂的会计价值判断转化为会计程序问题,从会计的程序层面上追求会计的公正。程序概念是与实体概念相对的一个概念,即关于事物外在特征属性层面上的量的规定性,是实
6、体价值实现的必经过程。过去人们常常强调实体公正,特别是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发生冲突时,往往是选择实体公正而牺牲程序公正,这就是所谓的“重实体轻程序“的做法。程序的理念在于程序具有独立的价值,程序必须得到绝对的尊重,在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发生冲突时,宁愿牺牲实体公正也要坚持程序公正。于是在以上程序理念的基础上,鉴于“会计是人为的制度,它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或臻于致善,理想的会计系统是不可能设计出来的”,特别是在“价值分化”的社会中人们对包括会计在内的许多事物的价值判断无法达到“价值共识”,因此将复杂的会计价值问题转化为程序会计的问题,或许会是一个现实的选择。会计学者应研究会计程序的预置方法,将社会
7、对会计的要求和期望变成会计程序本身,从而通过程序会计有效地实现会计的社会目标。为了建立程序会计的基本框架,我们可以将程序会计分为纯粹的会计程序、完全的会计程序和不完全的会计程序。程序会计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深化会计理论的研究;有利于树立程序至上的理念;有利于厘清会计质量的标准;有利于分清会计信息失真的责任归属;有利于排除会计职业判断的恣意和武断。(兰海涛整理自财务与会计导刊2005年第二期,作者:朱小平 马元驹)会计制度不完全性的经济学分析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会计制度的不完全性进行了分析,从中揭示了我国会计制度不完全性的起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会计制度的政策建议。会计制度规范
8、和约束会计行为的首要任务是制度的完全性,但实践证明,会计制度的不完全性是客观存在的。就我国而言,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会计制度不完全性的原因主要归于以下四点:1.制度不完全性的客观存在。一方面,由于人的认知和能力是有限的,会计行为主体对会计制度的理解和对会计实务的把握是不完全的。另一方面,会计制度赋予企业一定的选择权,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会经常发生。2.执行机制不够健全。首先,在执行内在会计制度的“自律”机制上,我国虽然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提出了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但在实践中并没有被有效自觉地执行。其次,在执行外在会计制度的“他律”机制上,由于有效追究相关违法主体的法律责
9、任不明确、力度不够,合谋舞弊的行为时有发生。3.相关利益集团参与博弈较少。会计制度是政府与市场的参与者经过多次博弈之后形成的一种社会契约,博弈的次数越多,完善的程度就越高。然而在我国,会计制度的制定通常采用的是以政府制定为主,以征求相关利益集团的意见为辅的模式。赋予各个相关利益集团的民主意识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特别是企业缺乏参与会计制度博弈的动力,这必然会影响会计制度的完全性。4.转轨时期的会计环境。我国转轨时期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性、未来不确定性,呈现出会计制度变迁的急迫性;同时,新的经济现象层出不穷以及科技的突飞猛进等,为会计带来了新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增加了会计制度变迁的难度。基于以上
10、分析,作者认为,虽然会计制度的不完全性是客观存在的,但我国的现实情况又加剧了会计制度安排与变迁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对此,提出以下建议:1.引导社会相关利益集团积极参与会计制度制定;2.加快会计制度建设步伐;3.加强会计制度执行的“自律”与“他律”机制的建设;4.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张艳整理自会计研究2005年第1期,作者:李荣梅)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与发展首先作者对会计制度进行了社会定位,认为会计制度变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影响最深的因素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会计制度选择集合的改变,如人们对会计要素的重新认识,对公允性适用性的探讨;二是技术的改变,一方面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重组
11、,由IASC改为IASB。另一方面欧美各国的会计标准与IASB的会计标准趋同速度加快,也需要我们对会计技术标准问题需要重新加以探讨;三是需求的变化,入世之后我国企业受反倾销立案数量最高,从一定意义上讲,反倾销调查机关与当事人进行的是一场关于产品成本与价格的会计争论;四是其他因素,要求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保险会计等。之后作者探讨了会计制度的移动轨迹,从20世纪90年代初推行会计制度全面改革、统一会计制度,2000年有关部门为了弥补会计规范体系结构失衡,颁布了企业财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我国会计制度国际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国际上应对会计趋同大致有两种形式:激进的方式(big
12、bang approach)用国际会计准则代替本国的会计准则,全面采用IFRS;渐进的方式(evolutionary approach)分阶段推进,国内相关准则制定机构给予说明或解释,我国在正确处理会计标准体系国际化的过程中,既要在会计国际化趋同中维护自身的利益,又要注意考虑同其他国家会计标准可能对中国的影响,应该看到会计制度变迁正在成为世界经济与政治双重力量平衡过程中的调节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已超出技术层面,更多的是出于经济利益和政治目的的考虑。所以我国可以考虑设立会计协调机构从而减少由于差异而对中国企业利益的影响。会计制度的变迁是一场围绕会计权益的制度博弈,我们能占据主导地位取决于两个条件
13、,一是获得性的因素,二是建立一套合理的会计标准体系,最后作者给出了一个以会计准则为核心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的标准体系。(王贺整理自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作者:冯巧根)会计信息产品转换及市场交易分析会计信息外化为“准公共产品”特性的存在,使得会计信息消费畸形,处于供给不足的无效率状态。文章通过对会计信息产品的研究,提出会计信息的生产应以“私人产品”的形式,按层次付费消费。会计信息是具有交换价值的劳动产品。首先,会计信息具有产品的使用价值已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可;其次,会计信息同样具有产品的价值: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四个基本环节中,会计人员的判断、推理、对信息
14、的加工等一系列的操作凝聚着一般人类劳动,会计信息产品的价值是可以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的。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只要产品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它就可以进入交换过程,也就会具备商品属性。反映在实务中即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通过财务会计报告,以及中介机构对财务会计报告进行的验证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向信息需求者让渡会计信息产品的使用价值,使得会计信息产品交换价值得以实现。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的特殊消费使得会计信息在诸多方面区别于一般商品,如会计信息的主产品(财务会计信息)已外化为“准公共产品”。而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对企业会计人员“生产”的会计信息产品进行验证后“销售”,以及会计咨询业务、有偿信息服务等,逐渐形
15、成会计的一种商品观念。会计信息成为商品,关键是要将会计信息从“准公共产品”向“私人产品”转换。目前,会计信息一方面可以“不付费”消费,另一方面供给却相对不足。因此,要寻求和建立一种进行会计信息交易的市场制度。市场制度是促进交换、节约交易费用而存在的一套复杂的体系。会计信息产权确认后,产权所有者就有可能以私人产品的形式,依靠市场运作提供会计信息。在会计信息的市场交易中,按照“私人产品”的交易规则,信息消费者可根据自己的预算约束及个人偏好进行如下消费选择:消费“标准信息”产品(按照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规定的标准生成的会计信息),发生成本支出;消费经有关机构认证的“标准信息”产品(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由会计
16、师务所验证的会计信息),发生追加成本支出;消费“标准信息”产品以外的相关信息,负担更多的信息成本支出。会计信息成为私人产品使得在市场中的交易成为可能,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信息的生成、输出、交易提供了技术支持。由此作者认为,会计信息一旦进入市场成为可供交易的产品,势必为处于不断变革中的会计实践展开了一个全新的思维视角。 (赵宇凌整理自财经论丛2005年第1期,作者:吴俊英)论资产概念引申的会计及其概念体系架构会计职能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职能的内部动因是人类的认知能力无法对资产的价值及其相关内容直接的加以确认和计量造成的。会计及其概念体系的形成,必然与特定会计环境下寻求资产的
17、定义与可计量属性相联系,带有明显的阶段性。可以说,对会计的方法体系和概念体系的认识和把握是建立在对资产定义的引申上的。资产的价值在于它的有用性,而这种有用性的合理表达是未来带来的经济效益,此时经济效益就成了衡量资产价值的一项指标。经济效益常见的会计表达形式有相对数形式的收益率指标和绝对数形式的收益额指标。会计环境的变化会引起资产的的定义和可计量属性发生变化,也会引起会计的方法、程序及概念体系随之发生变化。这两种指标对资产价值的有效表达上,所依据的会计环境条件是有一定差别,其功能的发挥也不同,会计及概念体系也就大不一样。在假定影响经济效益的各会计环境因素是确定的且恒定不变的,整个人类社会的市场状
18、态为充分发育的完全竞争的情况之下,任何主体所获取的收益都将趋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尽管对会计环境因素的这种假定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但从理论上而言,它反映了资产概念与会计及其概念体系的联系,同时也预示了目前的会计概念体系的架构形式,它对于我们确定现行会计的方法、程序和原则提供了一个较清晰的参考思路和切入点。而在资产收益的未来各项会计环境因素的状态既不确定也不恒定,但是可合理假定的情况下,资产未来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确定,必须限定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而且只能表达为各会计环境因素合理假定下的收益额,而收益额的确定会使用到更多的指标,诸如收入、费用等等,相应地便会产生一系列的会计方法、程序和原则的确定问题
19、,也就是对目前会计概念体系的架构。其关系如下图所示:会计的目标资产有用性决策有用性资产价值的直接计量平均收益率(折现率)收益额资产价值折现模式收入费用会计假设下的确认与计量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修正性惯例(谨慎性与重要性)相关性可比性可靠性预测与反馈价值及时性可核实性中立性真实性综上所述,会计环境的变化通过资产价值的表述不同而影响到会计方法和程序的选择,甚至引起会计核算模式发生变化。故会计概念体系是会计环境发生变化后,对资产价值的却任何计量的一系列延伸。(邬娟整理自财会研究2005年第期,作者:吴有祯)论规范会计理论的规范性与实证会计理论的实证性文章
20、首先指出,面对实证会计研究在国外会计界已占据了主流地位,而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仍然以规范会计研究为主这一巨大反差,我国的会计理论的研究应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实证会计,而且要学到西方实证会计研究的精髓。该文将研究背景设定为国内资本市场,研究对象限定在我国上市公司,研究范围设定在会计信息涵量和经济后果两个领域而不涉及其他会计领域。规范会计理论研究会计实务“应是什么”,实证会计理论研究会计实务“是什么”。具体而言,实证会计理论是在对会计研究中的变量给出定义和研究其内在逻辑联系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系列已得到确证的本质性假设。这些已被确证的假设可用于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因此,实证会计理论是一套有关“会计是什么”的
21、系统知识体系,能够指明实现会计目标的不同途径。而规范会计理论是在严格遵循形式逻辑和在特定分析框架下形成的,以会计概念、判断推理方式表达的,对会计客体的具有条理性和综合性的理性认识。国外实证会计理论依据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有效市场假说、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代理人理论。西方发达国家较完善的资本市场是这三大理论产生的基础。反观我国的资本市场,由于现代产权制度建设滞后,其依靠产权配置资源和激发企业及公众创业创新的能力尚未发挥出来,致使我国资本市场存在诸多结构缺陷。针对我国的资本市场,西方实证会计研究基于的三大理论尚不适用,纯粹的国外那种实证会计研究在我国也就不具备使用条件了。因此,只追求会计研究的“实证性”
22、是背离中国实际的。无论是实证会计研究还是规范会计研究,它们的经济学基础只有一个,即现代经济学。因此,将会计研究和会计理论按“实证”和“规范”来划分性质是没有理论依据的、不科学的。会计理论研究的分析框架应该是共同的,而不是相对独立的两个框架。所以,单纯的“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都不存在。通过分析中国会计研究面临的规范性与实证性之争可以提出以下看法和建议:应倡导在会计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成过程中遵循思维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思维规律,制定会计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公认形式和规则。强调会计理论研究实证化不符合中国国情。在研究中应尽量多的运用数学工具。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人员应重视会计研究的分析
23、框架的构建,包括视角、参照系和分析工具三项主要内容。(邬娟整理自现代财经2005年第期,作者:殷勤凡)论会计的如实反映观如实反映是会计的本质属性,也是会计信息的生命。如实反映观起源于制图说(技术观)。根据如实反映观,财务报告应象地图反映地理位置一样,如实地再现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貌,通过会计信息来反映客观存在(事实)。这样,将财务报告与客观事实比较,就可衡量信息的质量或准确性。从会计作为准确计量经济事实的工具这个方面来分析,技术观是如实反映观的理论渊源。“如实反映”该如何解释,各国不尽相同。美国FASB在SFAC No.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指出,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中立性和可
24、核性是一种派生的或者说近似的如实反映。此外AICPA要求公司的财务报告作“真实与公允”的反映。英国则将可靠性分为如实反映、实质性、中立性、谨慎性和完整性等,并以“真实与公允”即如实反映作为会计行为规范的核心原则。加拿大将会计的可靠性信息特征分为如实反映、可核性、中立性和稳健性。澳大利亚将可靠性分为如实反映、可核性和中立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如实反映解释为:“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或事项”,我国对如实反映作了如下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如实反映观起源于技术观,而历史观、伦理观、法律观、经济观和计量观是对如实反映观的进一步延伸与发
25、展。历史观认为:历史地看,如实反映是会计存在的基石,是会计与生俱来的功能,只有如实反映的信息才是可靠的。会计伦理观则要求按照一定道德标准如实地反映会计信息,其核心的道德标准是真实、公允和公正。所以,在会计政策制定过程中,政策制定者的义务是在准则制定过程中追求如实反映。法律观则称,判断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现实标准只能是法律真实,即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报告只能符合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真实标准,追求会计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标准。经济观认为:会计应反映主体(企业)的经济成果(如实反映收益),而计量观则称:如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使人们了解经济真实是创造簿记和会计并使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初衷,也是对会计核算
26、的一项基本要求,而要反映真实,必须选用正确的计量方法或计量制度。会计的如实反映观贯穿了会计准则制定和概念框架构成的全过程。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尽管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是已被证明的一个事实,但企业同样存在如实反映的动机。因此构建我国财务概念框架和目标导向的会计准则也离不开对如实反映观的理解与分析。(邹纯格整理自当代财经2005年第1期,作者:林斌 石水平 董婷晖)财务呈报与会计制度关于中国会计国际协调问题中国的会计始终重视吸收和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成功经验,不断改革自身的会计标准,形成了企业会计标准的框架体系,探索出了一条中国会计国际化的道路。中国的会计改革与国际协调取得了重大成就。自上世纪80年代
27、以来,中国的会计改革一直处在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前沿,并积极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发布实施(含修改发布)了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1项(可以起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和具体准则16项;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以及相关的专业核算办法等。上述已经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在具体会计核算要求、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对照,在所有重大方面已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中国会计国际协调中尚存在矛盾,这主要是由中国会计改革所依存的法律环境、市场环境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对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缺乏足够考虑等原因所造成的。其中涉及法律环境方面等问题主要有土地所有权、业绩
28、报告、每股收益、雇员福利和养老金会计等,从而使得IAS40(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正在研究制定的业绩报告准则等在中国难以采用。涉及市场环境等方面问题主要有:一是中国的公开市场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二是中国公开市场容量较小,交易品种较少,一些产品和要素因没有活跃交易而无法直接确定其公允价值,也很难参照类似产品交易的市场价格定价,企业的交换交易很难执行公允价值。因此,目前中国会计准则主要以账面价值为基础,适度考虑公允价值。中国对会计国际协调的基本态度是,只要国际上与中国那些交易事项比较一致的,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一致。同时,如果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的法律环境和当前阶段的市场
29、经济环境不一致的话,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结合中国国情。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国际会计准则的现行准则及项目制定规划,财政部将计划于近期发布分部报告、外币折算和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的列报等准则,以及合并会计报表和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并力争于2005年,最迟于2006年完成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而执行时间则可在2007年或延长一段时间。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合作成效显著,双方加强探讨,不断增进理解。这将为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中国也必将为国际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制定做出更大的贡献。(赵宇凌整理自财会通讯2005年2期,作者:刘玉廷)会计标准国际趋同的理性分析基于会
30、计标准环境的思考会计标准国际趋同已然成为当今会计学界的热门话题。理性的分析会计标准国际趋同的客观环境,有助于我们正确面对、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会计标准的环境是会计标准国际趋同的大背景,也是会计标准国际趋同的制约因素。从财务会计的环境来看,财务会计的历史就是财务信息呈报的历史,是会计环境催生、发展了财务呈报体系,各国会计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各国财务报告结构性差异的存在。当客观环境对企业的财务呈报提出具体要求的时候,也就意味着相应的会计标准的出台;而会计标准具有经济后果的特性,决定了会计标准不仅要满足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经济环境的要求,更受制于不同国家法律背景、文化习俗、各利益集团政治需要以及会计标准
31、制定体制等多种因素,所有这些方面的影响都构成会计标准的环境。从会计标准的性质来看,由于不同的经济环境对财务信息有不同的要求,会计标准作为“生成”财务信息的“行为规范”,必然体现对不同财务信息生成过程的具体约束和要求。对会计标准国际趋同的环境分析,应以明确的“趋同”所指为基础。这里至少应该明确两个问题:一是“趋同”的概念;二是“趋同”的具体指向。从概念上来看,会计标准的国际趋同应该指会计标准在国际范围内的趋向同一。会计标准国际趋同的实质是各国适用的会计标准“趋向大同”,尽可能的减少会计标准的国家化特征,而不是毫无二致,要“求大同,存小异”。从具体指向上来看,通常意义上的会计标准国际趋同,应该是指
32、会计标准概念框架及其内容体系的国际趋同。这里并不能否认不同的会计标准制定机制、不同的执行监管机制对会计标准框架及内容的影响,实际上恰恰是这种影响引发了我们对会计标准框架及内容的国际趋同所面临的客观环境进行理性分析。会计标准的国际趋同,来自于会计环境的客观需要,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会计标准的国际趋同成为必然趋势。而会计环境的客观差异又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会计标准的国际趋同,不同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税收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等因素,对各国会计规范的影响是不同的,会计环境的刚性(环境差异的难以消除性)差异构成会计标准国际趋同的障碍。由会计环境差异引发的理性思考,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会
33、计环境的趋同,是会计标准国际趋同的先决条件;会计环境差异的客观存在,导致了会计标准国际趋同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和奋斗的目标。所以,国际间会计标准“求大同”的最终实现尚待时日。(邬娟整理自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1期,作者:傅荣 王力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会计政策选择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产业结构调整,将引发更为复杂的会计政策选择问题。市场经济运作、会计准则制定、企业所处环境与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中小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健康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就业机会、推动技术创新、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亚太经合组织第8届部长会议上,来自APEC的21个成
34、员体的部长们都强调,中小企业问题在本国或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极具战略意义,各国都把中小企业作为政府扶持的重点。对中国而言,无论从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角度,还是从抑制垄断、保护市场的有效竞争角度,发展中小企业都具有特殊的意义。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所谓经济后果是指企业会计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投资者、债权人、工会等的决策行为,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损害其他相关者的利益。不同的会计政策会对中小企业财务数据产生重大影响,这不仅表现在对当期利润的影响,还表现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目前我国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仍滞留在低层次上,如为了获得纳税好处或为了有利于筹资。为了达到前一目的,许多中小企业尽可
35、能使账面表现为亏损,从而避免或推迟纳税;为达到后一目的,中小企业往往粉饰报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今后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朝规范化和高层次方向发展。(马倩整理自会计之友2005年第2期,作者:赵灵章)财政制度改革对现行会计制度的影响及对策财政制度的改革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这四项内容对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一定的冲击。对此,本文作者阐述了财政四项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分析了其对现行会计制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文中,作者分九个方面阐述了财政四项制度改革对现行会计制度的影响:对财政资金主体的影
36、响;对会计记账、做账的影响;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的影响;对日常财务活动业务的影响;对基层财务管理的影响;对财务会计机构的影响;对审计制度的影响;对一级财务会计机构工作量的影响;对监督主体的影响。针对以上的影响,作者提出了以下六方面的建议:1.切实解决会计主体缺位问题,确立行政事业单位在分配资金管理和使用资金方面的财务会计主体地位;2.改变由财政部门负责保管原始凭证、记账问题,确保部门和单位承担起负责原始凭证和财务核算的责任;3.应当给部门和单位一定的财务自主权;4.加强对广大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适当精简基层财务机构和人员,充实省直一级财务人员;5.修订会计法和审计法;6.明确会计法律责任,
37、除用款单位的法律责任外,财政部门在财务会计方面的责任也应加重。(马天整理自财会通讯2005年第2期,作者:傅光明)关于我国会计标准体系及其建设问题此篇文章就我国现行标准体系问题作了系统的梳理,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1.我国现行会计标准体系及其形成背景我国的会计标准是国家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有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财政部统一制定,目前我国的会计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第二个层次是中央政府国务院规定的有关会计核算和会计工作的行政法规,与会计标准有关的主要是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第三个层次是财政部制定的有关会计核算的部
38、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这一层次的会计规范按照核算主体可以分为企业会计标准体系、政府会计标准体系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标准体系三个部分。其中,我国的企业会计标准主要有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两个部分构成。经过近20年的不断改革和完善,至今适用于企业的会计制度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企业会计制度体系、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小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在内的较为统一、完整的体系;自1997年5月我国发布第一项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以来,我国已经陆续发布了现金流量表、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变更等在内的15项具体会计准则。我国政府领域执行的是预算会计制度,其会计核算主要以现金收付制为基础。目前我国预算会计制度体
39、系主要有以下三部分组成: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多年来,我国大多数民间非营利组织一直参照执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政部于2004年8月18日发布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填补了这一领域会计制度的空白。2.我国会计标准体系的基本特征我国会计标准体系有以下几个特征:(1)我国会计标准是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2)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在较为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之前,会计制度作为会计核算标准的一种形式仍将发挥重要作用;(3)原则导向和规则导向并用,在我国会计标准体系中,既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进行规范,又有大量的会计核算办法、暂行规定、补
40、充规定、问题解答等,便于会计准则、制度的贯彻落实。3.我国会计标准建设的未来发展作者认为我国会计标准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是:(1)需要进一部完善我国会计标准体系;(2)要认真研究和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3)要实施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建立适用于企业、民间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的三位一体的会计标准体系。(耿玮整理自财会通讯2005年第1期,作者:陆建桥)论会计信息的强制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信息披露又称信息公开制度,是指证券发行者将公司财务经营等信息完整及时的公开,供市场理性的判断证券投资价值,以维护股东或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从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了既不违反GAAP、又可扩大会计信息披
41、露的思路,到安然事件后,美国国会通过了旨在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的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随着证券市场的深入发展,以会计信息提供、会计信息监管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披露制度越来越受到有关团体的重视,甚至可以说证券市场能否有效运转,是以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成熟程度为基础的。其实,伴随着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建产,对于该制度存在的的价值的评论就没有停息过。会计信息的披露是不是越多越好,还是应有个度,日益引起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现在,我国的部分学者也开始探讨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适度问题。在信息披露制度最为完善的美国,对于信息披露制度的争论主要有信息无关学说、信息信号学说和信息自生学说。然而,随着
42、信息披露内容的不断扩充,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也正浮出水面,即对商业秘密的保护问题。我国1995年的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中,对商业秘密作出了详细的规定,按照相关的标准,财务报告披露的部分相关信息显然属于商业秘密的范畴。在现在上市公司年报中所披露的相关信息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已涉及到商业秘密,并已造成对投资者等的损害。所以该文认为,在证券市场的强制性披露过程中,必须考虑适度原则,那么适度原则的度又该如何确定呢?该文认为会计信息应在考虑会计信息披露的成本收益、信息使用者的能力和时间约束、企业运行的信息保密需求以及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等基础上,来重新考虑如何解决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和与保护商业
43、秘密的矛盾。综上所述,会计信息的强制性披露制度作为证券市场的基本制度之一是必要的;但是适度原则应如何体现,就有待于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兰海涛整理自财务与会计导刊2005年第2期,作者:裘理瑾 徐明磊 李若山)会计准则执行框架构建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并不一定能产生高质量的财务披露,会计准则的执行远比会计准则本身更重要。基于此,作者旨在从纷繁复杂的会计实践中,梳理出一个会计准则执行的制度框架。1.会计准则的自我执行会计准则的执行主要应依靠自我执行,通过建立一个事先的“负责任的行为”,显示管理层将一贯所承诺执行的规则。(1)信誉机制当会计丑闻蔓延动摇人们仅存的市
44、场信念时,使契约伙伴作出可靠承诺的一种方式是建立信誉。然而只有在信息得到交流,且具备一些基本的共同价值的共同体内,信誉才能发挥执行机制的作用。从社会学理论来看,信誉又是社会资本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会计欺诈泛滥的背景下,社会资本思想反对那种认为财产权明晰和竞争性市场可以成功的遏制自私动机而无须培养公民美德的认识。(2)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除了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发挥公司内部治理中董事会的效能,强化股东权利和控股股东的法律责任之外,对经理人的财务报告行为监督,还必须依赖于外部治理机制。在会计准则自我执行中,审计鉴证环节的股东利益导向和注册会计师保持应用的独立性非常关键。回归会计的本原定位财务报告
45、的审计和鉴证为股东服务,认清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3)媒体监督相对于董事会、审计师和监管机构等企业利益相关机构,独立媒体甚至不能算作财务披露主体的利益相关者,故文章将媒体监督从公司治理机制中分离出来。新闻舆论的独立性和自由空间、新闻媒体机构的自身治理机制和自律机制、新闻舆论的有效性、准确性、专业性和可观性等影响媒体监督的效能。所以在准则执行过程中,不能忽视新闻媒体的作用。2.会计准则的强制执行人们拥有非对称信息并经不住诱惑而机会主义的形式是完全可能的,这使得建立约束性承诺并强制执行规则成为必要。通过使经理人被约束的、强制性的服从会计准则,不允许违背承诺的偏差,即为会计准则的强制型执行机制。(1
46、)制度化的监督体系不同国家的会计准则执行的制度化监督体系也是不同的。美国主要为PCAOB(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和SEC,中国以财政部和证监会为主。(2)司法诉讼我国目前关于上市公司信誉披露法律责任体系中,是以行政责任为主,辅之以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其中关于民事责任的规定最为薄弱。为保证赔偿的实现,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有:一是对公司的董事以及相关中介机构等投保责任险,而是建立证券市场赔偿基金。3.会计准则的执行框架构建作者认为会计准则的执行框架构建主要是通过强制执行与自我执行的互补和会计准则执行的总体制度框架这两方面来实现的。(耿玮整理自管理世界2004年第11期,作者:姜英兵)财务业绩报告的国
47、际展望与思考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无论是筹集资金的企业,还是投资者,都深感会计信息对正确决策的重要性。其中,作为判断企业收益性和成长性的财务业绩信息尤显关键。对此,近年来美、英两国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都加快了对财务业绩报告的“趋同性”研究。文章第一部分进行了财务报告的国际展望,分别对美国、英国、G4+1组织及IASB的财务业绩报告路径进行了分析。IASB所采用的财务业绩报告路径,是“业绩一元化放弃实现收益的路径”,它明显地受到英国及G4+1组织的影响。这种路径是相对于“业绩二元化维持实现收益的路径”而存在的,它体现了美国财务业绩报告的一般性特征。寻求作为上述两种路径的理论基础,不能局限于对单纯财务业绩报告的讨论,需要从本质上加以提升。文章讨论了以下相关用语:(1)实现概念的多样化及其再探讨。(2)现值会计的论据。(3)揭示实际状况还是计算资本收益。当前,财务业绩报告在财务业绩一元化放弃实现收益的路径的统一性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