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货币银行学(DOC222).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64830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49 大小:602.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开大学货币银行学(DOC22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9页
南开大学货币银行学(DOC22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9页
南开大学货币银行学(DOC22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9页
南开大学货币银行学(DOC22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9页
南开大学货币银行学(DOC22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开大学货币银行学(DOC2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开大学货币银行学(DOC222).docx(2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南 开 大 学货币银行学目录目录微 观 篇HT5H第一章货币的微观功能和效用HT5SSJY。()第一节货币的定义和形态JY。()HT5”SS一、货币的定义JY。()二、货币的形态JY。()HT5SS第二节货币的微观功能JY。()HT5”SS一、流通手段或交易媒介JY。()二、ZK(价值标准或计算单位JY。()ZK)三、价值贮藏手段JY。()四、ZK(支付手段或延期偿付标准JY。()ZK)五、国际经济交往中货币功能的特点JY。()HT5SS第三节货币的效用JY。()HT5”SS一、供应流动性JY。()二、预防不测JY。()三、转换资产和转移财富JY。()四、投机JY。()五、提升信誉JY。()H

2、T5SS复习思考题JY。()HT5H第二章微观金融活动方式HT5SSJY。()第一节储蓄、投资均衡过程中金融主体的形成JY。()HT5”SS一、储蓄、投资与金融活动的形成JY。()二、家庭、企业和政府单位作为金融主体的特征JY。()HT5SS第二节微观金融活动的主要方式JY。()HT5”SS一、商业票据融资JY。()二、银行信贷JY。()三、证券融资JY。()四、保险、信托、租赁JY。()HT5SS第三节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JY。()HT5”SS一、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的比较JY。()二、资产证券化JY。()HT5SS复习思考题JY。()HT5H第三章金融中介服务体系HT5SSJY。()第一节商业

3、银行JY。()HT5”SS一、商业银行的性质JY。()二、商业银行的职能JY。()三、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JY。()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JY。()HT5SS第二节投资性金融机构JY。()HT5”SS一、投资性金融机构的分类特征JY。()二、投资银行JY。()HT5SS第三节契约性金融机构JY。()HT5”SS一、保险公司JY。()二、养老基金和退休基金JY。()HT5SS第四节政策性金融机构JY。()HT5”SS一、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主要特征JY。()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主要类型JY。()HT5SS复习思考题JY。()HTH第四章金融商品价格HTJY。()第一节利率JY。()HT5”SS一、利

4、息的本质JY。()二、利率的种类JY。()三、利率理论JY。()HT5SS第二节汇率JY。()HT5”SS一、外汇JY。()二、汇率及其种类JY。()三、汇率理论JY。()HT5SS第三节有价证券价格JY。()HT5”SS一、有价证券及其价格决定规律JY。()二、债券价格和股票价格JY。()HT5SS复习思考题JY。()HTH第五章金融市场和金融工程HTJY。()第一节金融市场及其功能JY。()HT5”SS一、金融市场的定义JY。()二、金融市场的分类JY。()三、金融市场的功能JY。()HT5SS第二节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JY。()HT5”SS一、货币市场的主要特点JY。()二、货币市场的作用

5、JY。()三、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JY。()四、资本市场:证券发行市场JY。()五、资本市场:证券流通市场JY。()HT5SS第三节金融工程原理JY。()HT5”SS一、金融工程定义JY。()二、金融工程的基本要素JY。()三、金融工程的实施JY。()HT5SS第四节证券组合投资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JY。()HT5”SS一、证券组合投资理论JY。()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JY。()HT5SS复习思考题JY。()HS2JZHT4”H宏 观 篇HTHTH第六章货币的宏观功能和货币制度HTJY。()第一节货币的宏观功能JY。()HT5”SS一、对货币宏观功能的一般认识JY。()二、货币宏观功能的

6、主要体现JY。()三、关于货币对实际经济影响的不同理论JY。()HT5SS第二节货币制度JY。()HT5”SS一、货币制度的一般结构JY。()二、货币制度的类型JY。()三、中国现行人民币制度的基本内容JY。()四、香港现行的货币制度JY。()HT5SS复习思考题JY。()HT5H第七章货币供求与均衡HT5SSJY。()第一节货币需求概述JY。()HT5”SS一、货币需求的含义JY。()二、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JY。()HT5SS第二节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JY。()HT5”SS一、商品价格总额对货币必要量的决定JY。()二、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必要量的决定JY。()三、货币必要量公式的意义

7、和特点JY。()四、纸币流通规律JY。()HT5SS第三节西方货币需求理论JY。()HT5”SS一、货币数量论JY。()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JY。()三、凯恩斯学派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JY。()四、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JY。()HT5SS第四节货币供给机制JY。()HT5”SS一、现代经济中的货币供给主体JY。()二、货币供给机制JY。()三、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和内生性JY。()四、中国的货币供给机制JY。()HT5SS第五节货币均衡JY。()HT5”SS一、货币均衡的含义JY。()二、货币均衡的显示指标JY。()三、货币市场均衡与LM曲线JY。()四、产品市场均衡与IS曲线JY。(

8、)五、货币市场与产品市场的共同均衡:IS-LM模型JY。()六、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JY。()HT5SS复习思考题JY。()HT5H第八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HTSSJY。()第一节通货膨胀的定义和类型JY。()HT5”SS一、通货膨胀的定义JY。()二、通货膨胀的类型JY。()HT5SS第二节通货膨胀的成因JY。()HT5”SS一、通货膨胀的一般成因JY。()二、通货膨胀的几种直接原因JY。()HT5SS第三节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JY。()HT5”SS一、通货膨胀对生产和流通的影响JY。()二、ZK(通货膨胀对分配和消费的影响JY。()ZK)三、通货膨胀对金融秩序和经济、社会稳定的影

9、响JY。()四、通货膨胀的特殊后果滞胀JY。()五、关于通货膨胀效应的不同观点JY。()HT5SS第四节通货膨胀的治理JY。()HT5”SS一、紧缩的货币政策JY。()二、紧缩的财政政策JY。()三、紧缩的收入政策JY。()四、积极的供给政策JY。()五、货币改革JY。()HT5SS第五节通货紧缩及其治理JY。()HT5”SS一、通货紧缩的定义JY。()二、通货紧缩的治理JY。()HT5SS复习思考题JY。()HT5H第九章货币政策HT5SSJY。()第一节中央银行JY。()HT5”SS一、中央银行的形成JY。()二、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JY。()三、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JY。()HT5SS第二

10、节货币政策目标JY。()HT5”SS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含义JY。()二、货币政策目标间的关系JY。()HT5SS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JY。()HT5”SS一、货币政策工具的分类JY。()二、一般性政策工具JY。()三、选择性政策工具JY。()四、直接信用管制JY。()五、间接信用指导JY。()六、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JY。()HT5SS第四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中介指标JY。()HT5”SS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JY。()二、货币政策中介指标JY。()三、中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JY。()HT5SS第五节货币政策效果JY。()HT5”SS一、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JY。()二、紧缩性货币政策效果JY。(

11、)三、货币政策时滞对其效果的影响JY。()四、合理预期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JY。()五、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JY。()HT5SS复习思考题JY。()HT5H第十章金融改革、创新与发展HT5SSJY。()第一节金融与经济发展JY。()HT5”SS一、金融与经济增长JY。()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JY。()三、金融在改革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JY。()HT5SS第二节金融深化理论与金融改革JY。()HT5”SS一、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问题的由来JY。()二、金融抑制的主要表现和金融深化的主要内容JY。()三、金融深化理论与全球金融改革JY。()四、中国的金融改革JY。()HT5SS第三节金

12、融创新与金融监管JY。()HT5”SS一、金融创新JY。()二、金融风险JY。()三、金融监管JY。()HT5SS复习思考题JY。()参考文献JY。()CDF28HT5H专栏一马克思货币起源学说的思想逻辑HT5SSJY。()HT5H专栏二货币供应量的构成和层次划分HT5SSJY。()HT5H专栏三电子信息货币的诞生HT5SSJY。()HT5H专栏四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过程HT5SSJY。()HT5H专栏五股票价格指数HT5SSJY。()HT5H专栏六主要国家(地区)货币名称及其进位制HT5SSJY。()HT5H专栏七通货膨胀缺口和通货紧缩缺口HT5SSJY。()HT5H专栏八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一

13、览表HT5SSJY。()HTLMKMBSM(货币银行学SM)DM(序DM)YM5BZ。=1HS5JZHT3F序HT按照“微观金融”和“宏观金融”的思路和框架阐述货币银行学的内容,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和理论研究来说,至少有以下两点益处:第一,使货币银行学的表达方式与经济学一致起来。货币银行学概括反映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但它并不是简单地将经济学中有关货币金融和银行等内容剥离出来,自成体系,而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或领域来丰富经济学的内容。如同经济学以厂商和消费者行为最大化及其市场均衡为主线来描述微观经济运行,以国民收入在整体经济中的分配和均衡为主线来描述宏观经济运行一样,货

14、币银行学以“金融厂商”和“金融消费者”的行为最大化及市场均衡为主线来描述微观金融运行,以货币在整体经济中的供给、需求及其均衡为主线来描述宏观金融运行。由此看来,以通行的经济学表达方式来表达货币银行学,能够使货币银行学所代表的金融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的主线更加清晰,逻辑更加合理。第二,使货币银行学更清楚地反映当代金融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总特征。当代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表现出两个方面的显著特征:一是金融日益显示出其在经济中的核心地位,“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滞胀”“稳定增长”等与金融高度相关的宏观经济形态变化,不断地验证着货币供求及其均衡的理论,不断地向金融宏观调控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宏观金融”

15、的理论日趋成熟和完善;二是金融业的竞争和创新导致了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日益增长和繁荣,金融微观主体对提高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技术性和操作性要求日益强烈,金融因此而越来越表现出技术化和工程化的特点,“微观金融”的理论也因此而活跃和丰富起来,它不仅对各种金融活动的方式和工具等进行分析和总结,更主要的是,为金融微观主体的流动性管理、风险管理、资产定价、投资决策等提供可资遵循的理论模型和方法。由此看来,以微观和宏观的思路和结构安排货币银行学教材的内容,有利于读者把握住当代金融理论发展的这两大特征。基于以上的考虑,我认为这是一本结构新颖和内容充实的货币银行学教材。HTLMKMBSM(货币银行学SM)DM(

16、前言DM)YM5BZ。=1HS2JZHT3H前言HT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科的一门主干课程。由于金融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二级学科,因此,高等院校的经济学课程体系中普遍将货币银行学列为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货币银行学”这一课程的名称,是长期沿用下来的,实际上,它是一门综合反映金融学科基本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的课程,它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远远超出其名称的文字含义。但是,无论从金融业的源头,还是从现代金融结构的总体特征来看,货币的运行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始终是金融的核心,因此,用“货币”和“银行”来代表金融,用“货币银行学”来概括金融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体系,也就理在其中了。现代金融正处在加速创新、改革和发展

17、的时期,金融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也在不断地扩充和更新,它要求货币银行学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必须与其相适应。近些年来,不断有新的货币银行学教材与读者见面,各种版本的教材在结构设计、内容安排和知识更新等方面均有其各自的特点。这本教材的突出特点在于,按照“微观金融”和“宏观金融”的思路,将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划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部分。“微观金融”是指以“金融厂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金融商品或金融工具的接受者或使用者)的最大化行为及价格机制、市场均衡等为主要内容的金融,它反映金融业内部变量之间的均衡;“宏观金融”是指以整体经济中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以及货币金融政策、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

18、系等为主要内容的金融,它反映金融业内部变量与收入、就业、价格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均衡。根据这样的理解,本书的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各安排了五章内容。微观部分的第一章首先分析了货币的微观功能和效用,从逻辑上奠定了一切金融活动及其市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然后,在第二章和第三章,系统分析了微观金融活动的形成和各金融参与者主体的特征,并用较大的篇幅阐述了现代经济中金融活动的主要方式和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中各种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特征。第四章和第五章则专门阐述了微观金融的价格机制和市场机制,对金融商品的价格决定、金融市场的功能和形态、金融工程原理等作了系统分析和阐述。宏观部分从第六章开始到第十章,分别阐述了

19、货币的宏观功能和货币制度、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的理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理论、货币政策理论、金融改革、创新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等。在内容安排上,为了使同一理论和知识单元内的各部分内容更紧密地衔接,也便于教学过程中的灵活掌握,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推证或强调的理论单元和有必要扩大知识面的部位,插入了专栏或脚注。本书没有专门安排“国际金融”的内容,以避免与该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复。本教材是专门为高等院校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编写的,在内容的组织和阐述上,力求贯彻“厚、精、新、实”的原则,力争做到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宽厚,阐述精炼,吸收最新成果,注重理论和知识的实用性。本教材的教学内容含盖了全国硕士

20、研究生“金融学”课程联考大纲的全部理论和知识要点,并在重要的理论和知识点上做了必要的扩展和深入,可作为报考金融学专业研究生的参考用书。编写一本以“微观金融”和“宏观金融”为结构主线的货币银行学教材,是作者多年的夙愿。在各方面通力支持下,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由于这是一次将经济学的表达方式运用于货币银行学的尝试,作者深感在严密性和系统性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推敲和完善的必要,书中也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不足,恳请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JY,2SX(B作者2001年8月20日SX)HTLMKMBSM(货币银行学SM)DM(第一章货币的微观功能和效用DM)YM5BZ。=1BT1第一章货币的微观功

21、能和效用货币作为重要的金融资源ZW(白钦先教授在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一书中认为,金融是一种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是一国最基本的战略资源。金融资源由三个层次构成: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实体性中间金融资源和整体功能性高层次金融资源。货币作为对一定数量商品和服务的支配权,是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ZW),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的功能和效用。在本书的宏观部分将就货币在现代经济中作为社会总产品的存在和分配形式,作为政策当局调节社会总需求的重要工具,合理开发和组合经济资源,推动经济增长和安定社会经济生活等宏观功能作专门阐述。本章是从经济主体的微观活动层面上阐述货币在满足人们交易、支付、价值衡量和贮藏等方面需求

22、所具有的功能及其效用。了解货币的微观功能和效用,对于理解金融理论的诸多范畴如:信用、货币创造、货币需求动机、金融资产组合、货币政策、金融创新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意义,因为,货币及货币资金的运动是贯穿于所有金融活动的一条主线,而货币的微观功能和效用正是支持这条主线形成的初始力量。当然,理解货币的功能和效用,首先应认识货币的内在本质和外在形态,因此,本章在阐述货币的微观功能和效用之前,对有关货币本质的不同概括或定义以及货币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作必要的介绍和分析。LMBT2第一节货币的定义和形态BT3STHZ一、货币的定义由于在研究货币问题时的着眼点、目的性不同,或在依据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上存

23、在差异,学术界对如何概括货币的本质,如何给货币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并没有共同一致的结论。从经济学家的众多著述中看,主要的货币本质观或定义方法有:1货币就是贵金属,贵金属就是货币这种观点认为,货币必须有实质价值,其价值由其金属价值决定,货币的实体必须以贵金属构成。这种理论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Aristotle)朴素的金属学说。十六、七世纪形成的重商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早期特征就是“重金主义”或“金属主义”,认为只有金银才是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2货币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种定义是马克思在对货币起源问题的分析(参阅专栏一)中得出的,其含义有两点:(1)货币具有商品的属性在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

24、分析中,货币的前身就是普普通通的商品,它是在交换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般等价物的。马克思创立货币理论的时代,正是各国普遍实行金铸币流通的时代,因此,马克思将黄金视为货币的最高阶段,而黄金本身就是价值十足的商品。进一步的推论就是,任何在商品交换中充当货币的东西,首先就在于它们是商品,与普通商品一样,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没有这种与普通商品的共性,货币就不具备与商品进行交换的基础。(2)货币与普通商品有本质的区别货币是商品,但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特殊商品。其特殊性并不在价值方面,而在使用价值方面。黄金被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被作为货币后,其使用价值便“二重化”了,它既具有以其自然属性所决定的特定的使用

25、价值,如用于装饰、制作器皿等,又具有以其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一般的使用价值即充当一般等价物和交换手段,很明显,当它以第一重使用价值出现时,就是普通商品,而以第二重使用价值出现时,才是货币。货币在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货币能够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货币出现后,整个商品世界就分裂成为两极,一极是特殊商品货币,另一极是所有的普通商品。普通商品是以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的形式出现,而货币则是以价值的体化物或尺度出现,普通商品只有通过与货币的比较,其价值才能得到体现,所有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与货币的比较之后,相互之间才可以比较。第二,货币对一切商品具有直接交换的能力。由于货币是价值和社会财富的一般

26、代表,谁占有了货币,就等于占有了价值和财富,因此,货币对每个商品生产者来说都需要,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又因为货币在实际交换中,是一种一般的交换手段,具有普通商品所不具有的一般的使用价值即满足人们共同的或一般的需求交换需求,因此,以货币去交换普通商品,是不存在对方对其使用价值特殊需求方面的障碍的,货币的交换能力是超越使用价值特殊性限制的,是具有直接交换性质的。需要注意的是,对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观,必须以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货币发展到今天,已经完全脱离了它的物质价值体,如果说纸币尚还流露着普通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印有一定图案的高级纸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话,那么,超物货币(如无形的、观念化的记

27、账货币)已经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货币能够以商品形式存在,也能够以非商品形式存在。一般等价物是商品交换赋予货币的属性,与货币材料是否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没有关系,普通商品的意义在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方面的特殊需要,而货币的意义则在于充当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充当一般的交换手段,为商品交换服务。这就是货币与普通商品的本质区别。可见,考察货币的本质,应把其质的规定和存在形式区别开来。无论货币由什么来充当,它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性决不会改变,否则就不能称其为货币。CDF28HT5”H专栏一马克思货币起源说的思想逻辑HT5”SS马克思是从商品交换关系中分析货币起源的,并将货币商品论建立在劳动价值

28、论的基础上,从价值形式的发展要求中揭示了货币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其理论逻辑是:1商品交换与价值形式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物。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用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证明凝结在商品中人类一般劳动的存在。商品交换的依据是商品的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无法相互比较,只有价值具有质的共同性和量的可比性,等价交换便成为一条自然的交换法则。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商品有无价值和价值的大小呢?或者说,商品的价值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使用价值以物质形态直接出现,可为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但价值是寓于商品中的抽象劳动,不能通过商品自己表现,而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相对表现出来的

29、。就是说,通过交换,一种商品的价值就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了。这后一种商品就成了前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它以自身的若干数量证明了与其交换的前一种商品中所含的劳动量。这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简称为价值形式。货币正是在这种由商品交换发展所决定的价值形式的发展中产生的,货币不过是一种高级的价值表现形式而已。2价值形式发展与货币的产生(1)简单价值形式中的等价物人类社会尚未发生大分工以前,商品交换只是偶然现象。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们不可能经常有剩余产品拿来交换,更谈不上专门为交换而进行生产。但这种偶然的商品交换已经具有了商品价值表现的简单形式,即:商品的价值通过另一种商品相对表现出来。它说明

30、商品已经有了等价物,价值不再是完全抽象的,而具有了“物的形式”。作为交换,商品只是满足交换者对不同使用价值的需求,作为等价物,它的意义并不在使用价值方面,而在价值方面。因为,一种商品一旦作为等价物,便具有了如下特征:第一,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等价物并不能用自身的价值来表现出别的商品的价值,因为它自身的价值也是内在的,不可捉摸的,而只能以自身的外在形式即一定量的使用价值来表现。第二,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等价物也是具体劳动的产物,但它却被用来衡量别的商品所含劳动的质和量,成为抽象劳动的代表。生产等价物的具体劳动,使凝结在与其交换的商品当中的抽象劳动具体化了。第三,私人劳动成为社

31、会劳动的表现形式。一种商品主动与等价物交换,其实质是要将生产这种商品的私人劳动求得社会的承认,转化为社会劳动。但生产等价物的劳动也是私人劳动,只因为等价物在交换关系中被他人所追求,具有与别的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这种私人劳动便具有了直接的社会性,成为社会劳动的代表。等价物的上述特征提醒人们,在商品价值的简单表现形式中已经孕育了货币的胚芽,等价物的特征中蕴藏着货币的本质,货币不过是一种发展成熟了的等价物。(2)扩大的价值形式证明了价值的无差别性,暴露了物物直接交换的缺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分工的出现,商品交换不再是偶然发生的事情,而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有规律的现象。这样,每一种商品不再是偶然地

32、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而是经常地与其它许多种商品相交换,其价值不再是由另一种商品简单地表现,而是由许多种商品来表现,每一种商品的等价物不只有一个,而是有一系列。这种情况说明,商品价值同它借以表现的使用价值的特殊形式没有关系,每一种进入交换的商品都可以充当其它商品的等价物。价值是无差别的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在这种扩大了的价值表现形式中得到了证明。这时候,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不再是偶然确定的,而是更加接近于它们内部实际包含的价值量。尽管如此,商品价值的表现仍然是不充分的,尤其是不统一的。其根本原因在于,这时的商品交换都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商品借以表现自己价值的材料还没有与交换者本人对其使用价值的直接需求

33、分开,因而许多商品事实上并不能充当等价物,使价值表现受到限制。而且,一种商品的等价物,对另一种商品来说很可能不是等价物,因为前者需要它的使用价值,而后者不需要,商品价值没有统一的表现尺度。生产越发展,参加交换的商品越多,就越发暴露出这种价值表现不统一的缺陷。用于交换的商品必须在品种、数量、质量等方面都符合交换双方需求,且价值量相等,才能实现交换,这给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造成极大的困难。为了换到所需要的商品,往往需要进行若干次迂回曲折的交易。交换中的这种困难,要求价值形式的进一步发展。(3)一般等价物的出现当人们在直接物物交换中遇到困难时,便开始自发地或本能地在市场上发现一种商品,这种商品进入交

34、换的次数最多,其使用价值是大家都共同需要的,只要将自己的商品先换成这种商品,再换他实际所希望的商品就不成问题了。谁都这样做,谁都把这种商品当作等价物,那么,这种商品实际上就成了所有商品的公共的或说是一般的等价物了。人们终于摆脱了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在交换中对他们的束缚,使直接的物物交换变成由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显然,一般等价物已经不是普通的商品,它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一般等价物不再是消费的对象,而成了交换的媒介。它说明,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并不是人们交换的目的,而是交换的手段。第二,一般等价物不是用其自然的使用价值,而是用其由社会赋予它的使用价值直接与其它商品相交换的能力来表现商品的

35、价值。它说明,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完全可以脱离商品的躯体,采取任意的形式。(4)货币的产生一般等价物的出现,解决了直接物物交换的矛盾和困难,使商品交换在一般等价物的媒介作用下获得了新的发展。但这时候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还是不固定的,时而是这种,时而又是那种。这种情况,必然阻碍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人们很自然地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如一个民族市场甚至一个国家)将一般等价物统一起来,使其成为长期固定的一般等价物。这种固定化了的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HTCDF283货币是名目或符号这种观点认为,货币不具有商品性和实质价值,只是由法律规定的符号,是一种票券,只在名目上存在。代表这种观点的典型理论是“货

36、币国定说”,根据这种理论,货币是由国家法律和行政力量强制形成的,真正的货币是国家纸币。代表货币名目主义观点的另一种影响较大的定义方法,就是将货币定义为计算单位。凯恩斯在1930年发表的货币论(Treaties on Money)一书中指出,计算单位是货币理论的基本概念,计算单位用符号表示,这就是计算货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种通过其支付,使债务契约和价格契约得以履行,并能储藏的具有一般购买力的工具。4货币是核算社会劳动的工具这种观点来自对马克思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理论的理解,基本意思是: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都应该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但事实上,个别生产者的劳动总是带有盲目性

37、的,不一定能够正好符合社会需要而转化为社会劳动。货币出现后,这种转化中的矛盾就是通过生产者手中的商品与货币的交换表现出来的。如果某个生产者的商品为社会所需要,就能够换成货币,并进而买到其他生产者的劳动物,证明了其劳动的社会性的存在。如果他生产的商品倍受人们的欢迎,在市场上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他就可能以高于生产过程中所实际付出的劳动耗费(即商品价值)的价格出售,换回更多的货币,证明了其劳动的社会性程度较高。在西方经济学中,把这种意思说成是货币在充当“选票”。在市场上,购买者手中的货币就好比选民手中的选票,出卖者手中的商品就好比被选举的对象,买还是不买,就是投不投选票,是出高价买还是出低价买,

38、就是愿投多少票。这种“选票”的定义和“核算社会劳动的工具”的定义,虽然在理论基础上截然不同,前者的依据是产品效用决定价格的理论,后者的依据则是商品价值决定价格的理论,但却同样反映了货币作为市场评判标准的本质,真可谓异曲同工。5货币是普遍被接受的交易媒介和支付工具这是现代经济中人们从货币职能和对货币进行有效控制的角度出发,给货币下定义的方法,也是一种最为实用的货币本质观。这种观点一般认为,能否充当交易媒介和支付工具是划分货币与其他资产的本质界线。但是,在划定的货币范围中,总有一部分是能够立刻用以购买和支付的,如现金和支票存款,总有另外一些是不那么方便的,如定期存款等。因此,在这种货币本质观的指导

39、下,各国开始对货币划分层次,出现了M、M、准货币、货币供应量等新的货币范畴。(参阅专栏二)CDF28HT5”H专栏二货币供应量的构成和层次划分。HT5”SS现代经济中的货币供给,是由银行系统提供的现金和存款货币构成的,货币供应量就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点上存在于个人、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部门的现金和存款货币的数量。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人们往往还将货币的范围扩展到一些流动性较强的短期证券,如国库券、商业票据等等,因为它们可以容易地转换为现金或活期存款而成为现实的购买和支付工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用的货币供应量口径是:货币和准货币。其中,货币包括银行以外的通货和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准货币包括定期存

40、款、储蓄存款和外币存款之和。美国的口径是:M1、M2、M3、L、和Debt。其中,M1包括:财政部、联邦储备银行和各存款机构金库之外的通货、非银行发行的旅行支票、各种活期存款、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自动转账服务账户(ATS账户)等近似活期存款账户的存款。M2包括:M1、商业银行发行的隔夜回购协议存款、美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对美国居民开办的隔夜欧洲美元存款、储蓄存款和小额定期存款、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货币市场互助储金金额等。M3包括:M2、大额定期存款、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发行的定期回购协议负债、由美国居民持有的美国银行海外机构的欧洲美元定期存款等。L包括:M3、非银行的社会公众持有的美国储蓄

41、债券、短期国库券、商业票据和银行承兑票据、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中上述资产的净额。Debt包括:国内非金融机构持有的美国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债务、私人机构在信贷市场上的债务(私人债务包括法人债券、抵押债券、消费信用、其他银行票据、银行承兑票据和其他债务工具)。日本的口径是:M、M1+CD、M2+CD、M3+CD。M包括:现金和活期存款。M1包括:M和企业定期存款。M1+CD包括:M1和企业可转让存款。M2+CD包括:M1、定期存款和可转让性存款。M3+CD包括:M2+CD、邮局、农协、渔协信用组织存款和信托存款。英国的口径是:M1、M2、英镑M3、M3、PSL、PSL2。M1包括:流通中的钞票和硬

42、币、英国私人部门的英镑即期存款。M2包括:流通中的钞票和硬币、英国私人部门持有的在银行的10万英镑以下的活期存款和其他存款(一个月内通知银行提取的零售性存款)。英磅M3包括:M1、英国私人部门的英镑定期存款、英国公有部门的英镑存款。M3包括:英镑M3、英国居民持有的其他通货存款。PSL1包括:私人部门所持有的英磅M3、私人持有的国库券、私人在地方机关及金融机构的存款、纳税存款证、银行承兑汇票。PSL2包括:PSL1、其他各种流动性资产如:国民储蓄证券、在住房协会、信托储蓄银行和国民储蓄银行的存款等。JP1从上述各国货币供应量的构成内容来看,其基本结构是由现金、活期存款向各类存款和短期证券依次扩

43、展,其层次的划分,在各国不完全相同,但基本标准是一致的,都是根据货币的流动性强弱而划分的。所谓货币的流动性,是指各种货币形态转化为现金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的多少,它反映了各种货币形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现金和活期存款是直接可以用于购买和支付的货币,因而流动性最强,被普遍列为第一层次。货币的第二层次中,一般包括各类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其流动性较活期存款弱。在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之后的货币一般是加进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属于第三层次。再下一个层次的货币,一般是加进各种短期金融工具如:国库券、银行承兑票据等,其流动性比各种存款弱,比其他长期证券强。依据流动性的强弱来划分货币层次,其目的在于中央银行实施对货币的宏观控制。由于货币的流动性不同,表明货币在流通中作为购买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不同,形成货币购买力的程度不同,对市场供求关系、物价变动等方面的影响也就不同,按照流动性强弱划分货币层次,并进而有区别有重点地加以监测和控制,就可以更好地达到控制货币的效果。就是说,有了依据流动性标准而划分的货币层次指标以后,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就有了结构分析和监测的依据。从各国的普遍情况看,流动性最强的M1和次强的M2一般被作为货币量监控的重点。JP中国从1990年起开始编制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从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