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4986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3.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针灸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中医针灸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中医针灸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中医针灸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中医针灸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针灸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针灸PPT课件.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针 灸,针灸的作用,人体,针灸,脏腑器官功能,自我调节能力,经络、腧穴,自稳态,改善,提高,第一节 经络系统,一、概念: * 经络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二、功能: * 1、沟通上下内外,联络脏腑肢节。 2、运行全身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3、抗御外邪,调节机能平衡。 4、感应传导作用。,三、组成:经脉:十二经脉: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 手厥阴心包经 足厥阴肝经 手少阴心经 足少阴肾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2、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 脉、 阴维脉、 阳维 脉、 阴跷脉、阳跷脉 十二经别别行之正经络脉 : 十五别络十二经脉及任、督脉各 分出一支 别络,再加上 脾之大络 孙络细小的络脉 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十四经,阳经,阴经,手太阴经,手少阴经,手厥阴经,足厥阴经,足少阴经,足太阴经,手三阴经,足少阳经,足太阳经,手少阳经,手阳明经,手太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手三阳经,足阳明经,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十四经循行分布图,四、十二经脉(一)名称分类(二)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1、走向和交接规律2、分布规律3、表里络属关系4、流注次序(三)循行部位

3、,走向和交接规律,经络的循行分布(头面部),手三阳经、足三阳经、任脉、督脉在头面部的循行分布,2.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部位,(1)手太阴肺经(2)手阳明大肠经(3)足阳明胃经(4)足太阴脾经(5)手少阴心经(6)手太阳小肠经(7)足太阳膀胱经(8)足少阴肾经(9)手厥阴心包经(10)手少阳三焦经(11)足少阳胆经(12)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通过膈肌,属肺,从肺系(与肺相连的气管、支气管及喉咙等)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L1:第一肋间隙,距正中线6寸),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L11:在大拇指

4、桡侧,距离指甲根角一分许的地方。)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L7)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LI1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LI1),经过手背行于上肢(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GV14),再向前下行入缺盆(锁骨上窝),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属大肠。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水沟穴Du26),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LI20),交于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

5、入上齿中,出而挟口两旁,环绕口唇,在颏唇沟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下关穴,沿发际,到额前。 分支1:从颌下缘分出,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 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2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 分支2: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至气街,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沿大腿之前侧下行,至膝膑,向下沿胫骨前缘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 分支3:从膝下三寸处,下行入中趾外侧端。 分支4:从足背(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

6、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至内踝尖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中,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心与其他脏相连的脉络),向下穿过膈肌, 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目与脑相连的脉络)。 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极泉穴H1:腋窝顶点),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端(少冲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

7、外侧端(少泽穴),沿手背尺侧上腕部,循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部,交肩上后入大椎穴,再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下行,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分支1: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听宫穴:耳屏前,张口即现) 分支2: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目眶下,至目内眦(睛明穴B1:旁0.1寸),交于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UB1),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GV20)。 分支1: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处的头侧部。 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出,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后下行到项部(天柱穴:项后发际正中旁

8、开1.3寸),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旁开1.5寸)下行,到达腰部(肾俞穴UB23:L2棘突旁开1.5寸),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分支2: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 腘窝中(委中穴UB40)。 分支3:从项部(天柱穴)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T2旁开3寸)挟脊下行至髀枢(髋关节,当环跳穴GB30),经大腿后侧至 国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UB67),交于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K1),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

9、踝后,分出进入足跟部,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 国窝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GV1),穿过脊柱至腰部,属肾,络膀胱。 直行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 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入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 分支1:从胸中分出,沿胸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天池穴P1)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劳宫穴P8:在第二和第三掌骨之间,握拳时正当中指下),沿中指桡侧,出中指桡侧端(中冲穴P9)。 分支2: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尺侧端(关冲穴SJ1),交于手少阳三焦经。,手少

10、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过肘尖,沿上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 分支1: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大椎,分开上行到项部,沿耳后(翳风穴SJ17:乳突前凹陷,平耳垂后下缘),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到目眶下。 分支2: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GB3:耳前,颧弓上缘,下关正上方),在面颊部与前一支相交,至目外眦(瞳子髎穴GB1:旁开0.5寸)交于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 起于目外眦,上至额角(颔厌穴GB4),再向后行到耳后(完骨穴),再折

11、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分开前行入缺盆。 分支1: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翳风穴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2: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下颌部的大迎穴处,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复行至目眶下,再向下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经颈前人迎穴旁,与前脉会合于缺盆。然后下行进入胸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髋关节(环跳穴)处。 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胁(8、9、10肋),下行至髋关节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绝骨穴,即悬钟穴:外踝尖上三寸,腓骨前缘)

12、,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侧间(足窍阴穴)。 分支3:从足背(足临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Liv4:与内踝尖平齐的内踝前缘处,与胫骨前肌腱的中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尖上八寸处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绕阴器,至小腹(少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颊里,环绕口唇的里边。 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

13、,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腧穴的概念,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穴的确定是经络形成理论的重要依据;经络又归纳总结了腧穴的共同主治作用,从而指导着腧穴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成为腧穴分类的基础。经络的部分功能,需通过腧穴的反应来体现;腧穴的治疗作用,又需要通过经络传导感应来实现。,腧穴的分类,1.经 穴:凡分布在十四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361个单穴)。 特点:定名、定位、定经2.奇 穴:未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因有奇效,故名。 特点:定名、定位、不定经3.阿是穴:即“以痛为输”,又称压痛点。 特点:无定名、无定位、无定经,腧穴的主治作用,1.本经腧穴均能治疗本经及所属脏腑病症;

14、2.表里经腧穴能治疗互为表里两经病症;3.局部经穴均能主治局部和邻近病痛;4.四肢上的经穴不但能治局部疾患,甚至具有全身性调节作用;5.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还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特异性作用。 “经络所通,腧穴所在,脏腑所属,主治所及。”,腧穴的定位方法,1.骨度分寸法(定点分寸法)2.解剖标志法(体表标志法)3.指量法(手指同身寸法)4.简便取穴法,骨度分寸示意图,以骨节为标志,将人体各部分规定一定的尺寸进行取穴的方法。,手指同身寸示意图,以病人自身手指为度来取穴的方法,曲池(大肠经 LI11),位置:屈肘,肘横纹桡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主治:热病(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等) 皮肤病(荨麻

15、疹等) 上肢不遂,关节疼痛(网球肘等)操作:屈肘,直刺1-1.5寸。,合谷(大肠经 LI4),位置: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二掌骨桡侧缘中点主治:外感热病 五官疾病(热病类) 周围性面瘫 腹痛(慢性胃肠炎等) 闭经、滞产、便秘操作:直刺0.5-1寸,可透刺。孕妇禁针。,足三里(胃经 ST36),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主治:消化系统疾病 全身虚弱、下陷证(内脏下垂症等) 下肢痹痛、瘫痪、足麻 术后腹胀 延年益寿操作:直刺1-2寸,至阴(膀胱经 BL67),位置: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主治:头痛,鼻塞,项强 难产,胎位不正 目内眦痛,足心痛操作:浅刺0.1-0.2寸, 或点

16、刺放血,内关(心包经 PC6),位置: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间主治:心血管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操作:直刺0.5-1寸,劳宫(心包经 PC8),位置:掌心第二、三掌骨间偏第三掌骨,握拳中指尖下主治:发热烦躁,癫痫,癔病 口腔糜烂,口臭,口疮,胃火牙痛 手汗,手癣,手指麻木操作:直刺0.3-0.5寸,环跳(胆经 GB30),位置: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主治:风湿痹痛,腰胯痛 下肢痿痹,瘫痪操作:直刺23寸,太冲(肝经 LR3),位置: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主治:头痛、眩晕、口眼歪斜、肿痛、烦躁易怒 癫

17、痫、高热抽搐、惊风、精神疾患 肝胆疾患 足麻、行走不便操作:直刺0.51寸,百会(督脉 DU20),位置:后发际直上7寸,两耳尖直上连线中点主治:头痛,眩晕,不寐:眩晕之头痛,鼻病之头痛,高热之头痛,失眠之头痛,中气不足之头痛 脱肛、阴挺 颅脑神经疾患操作:向前或相后平刺0.5-1寸,或艾灸,人中(督脉 DU20),位置:在人中沟上1/3与中1/3交界处主治: 小儿惊风、昏迷、 癫、狂、痫。 口眼蜗邪、急性腰扭伤。操作:直刺或针尖向上斜刺0.30.5寸。,关元(任脉 RN4),位置: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主治:遗精,月经不调,不孕 遗尿,尿频,尿闭 虚劳羸瘦,中风脱证操作:直刺1-1.5寸,多灸

18、,孕妇慎用,太阳(奇穴 EX-HN5),位置: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主治:头痛,牙痛(各种头痛、三叉神经痛) 目疾(麦粒肿、溢泪症、急性结膜炎) 面瘫(眼睑闭合不全)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点刺放血,印堂(奇穴 EX-HN3),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主治:头痛,眩晕 鼻病(鼻塞、流涕、鼻渊)操作:平刺或向下斜刺0.3-0.5寸,十宣(奇穴 EX-UF10) 十宣穴,位置:手十指尖端,距指甲0.1寸。主治:发热、中风、昏迷 咽喉肿痛 小儿惊风、癫痫操作:浅刺0.10.2寸、 或点刺出血。,四缝(奇穴 EX-UF10),位置:第2-5掌骨侧,近端指关节横纹中点。主治:小儿疳积

19、 百日咳 手指关节痛操作:浅刺挤出黄白色透明粘液或出血,至阴(膀胱经 BL67),位置: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主治:头痛,鼻塞,项强 难产,胎位不正 目内眦痛,足心痛操作:浅刺0.1-0.2寸, 或点刺放血,针灸法,一.针法1.毫针2.针刺练习3.针刺操作 针刺 的注意事项4.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的,二.灸法1.常用灸法 艾柱灸 艾条灸2.灸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3.灸法的注意事项,面 瘫,即面神经麻痹。分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取穴原则:阳明经穴为主,远近相配穴为原则。处 方:1、风池、翳风、阳白、攒竹、迎香、地仓、颊车、合谷、太冲等。 2、太阳、印堂、四白、牵正、人中、承

20、浆、足三里等。 两组交替取穴,可配合电针、水针。,翳风(三焦经 SJ17),位置: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主治:耳鸣耳聋、耳痛 面瘫、面痛 呃逆操作:直刺0.5-1寸,攒竹(膀胱经 BL2),位置:眉头凹陷中主治:前头痛,眉棱骨痛 面瘫,面跳 目疾(多治眼睑病)操作:沿眉弓向外侧斜刺0.3-0.8寸,或点刺出血,迎香(大肠经 LI20),位置: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主治:鼻塞不通 面瘫 面痛、面痒操作:向鼻根部斜刺0.5-1寸,地仓(胃经 ST4),位置:口角旁开0.4寸主治:面瘫 口角流涎操作:斜刺或沿皮刺0.5寸,或向颊车或迎香透刺1-1.5寸,合谷(大肠经 LI4),位置: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二掌骨桡侧缘中点主治:外感热病 五官疾病(热病类) 周围性面瘫 腹痛(慢性胃肠炎等) 闭经、滞产、便秘操作:直刺0.5-1寸,可透刺。孕妇禁针。,太冲(肝经 LR3),位置: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主治:头痛、眩晕、口眼歪斜、肿痛、烦躁易怒 癫痫、高热抽搐、惊风、精神疾患 肝胆疾患 足麻、行走不便操作:直刺0.51寸,谢谢各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